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2025人教版历史必修下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2025人教版历史必修下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7.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09 19:5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历史必修下册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A组 必备基础巩固
题组1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20世纪初,德国工业地位超过英国,将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在中近东,德国修建铁路,公开鼓吹这一铁道是替德国开辟到伊朗、阿富汗的道路,直接损害了英国在中东的利益,威胁着英属印度。这反映了(  )
A.英国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B.德国为发动世界大战制造借口
C.中东地区成为英德争夺焦点
D.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1908年,丘吉尔出任英国商务大臣后呼吁紧缩海军经费;但他在1911年被内阁任命为海军大臣时却称“必须加强英国海军,否则后患无穷”。 丘吉尔态度的转变主要是因为(  )
A.政治斗争的需要
B.出色的军事观察能力
C.英德矛盾的激化
D.英国霸权地位的动摇
3.某条约规定:如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两国应全力援助,如德国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缔约国的一国或两国遭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国进攻,则缔约三国应协同作战。该“缔约三国”组成的是(  )
A.“协约国”   B.“同盟国”
C.“北约” D.“华约”
题组2 第一次世界大战
4.1914—1918年,英国女汽车驾驶员从1 700人增加到28 900人;1914年,伍尔维奇兵工厂仅雇用了125名女工,到1917年上升至28 000人。这反映了(  )
A.战争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结构
B.政治地位的提高激发女性就业动力
C.工人运动增加女性就业机会
D.重工业的发展促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4万中国劳工奔赴欧洲,其中有超8万人来自山东,他们挖战壕,修公路,甚至去前线流血拼杀,很多人为此付出生命。华工入欧(  )
A.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B.表明中国已经加入协约国集团
C.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体现
D.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力量
6.1917年美国宣布与德国断交参战后,总统威尔逊提出,作为一个参战国领导人,在和平会议的台面上,美国总统会有一个席位,但如果他仍然只是一个中立国的代表,最多只能隔着门缝喊喊。由此可知,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意在(  )
A.打击德国法西斯势力
B.保证战后的世界和平
C.防止协约国走向崩溃
D.谋取战后的国家利益
题组3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7.1914年秋,当欧洲卷入战争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由此推断,格雷认为战争将导致(  )
A.欧洲电力系统瘫痪
B.欧洲中心地位丧失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资本主义制度崩溃
8.《国际联盟盟约》提出,各会员国有保持各国领土完整、行政独立的义务;对战败国的殖民地实行委任统治,其中原属德国的西南非和太平洋上的岛屿殖民地,被作为日、澳、新等国领土的一部分。这表明,当时国联(  )
A.维护了会员国主权完整
B.保障了战后的世界和平
C.是奴役弱小民族的工具
D.改变了殖民统治的实质
9.1921年11月,美、英、日等九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在承认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就拆散英日同盟、限制海军军备和瓜分中国等问题达成协议,建立起了华盛顿体系。据此可知,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
A.表明了欧洲的世界优势丧失
B.奠定了国际联盟成立的基础
C.体现了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
D.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B组 关键能力提升
10.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这说明(  )
A.产业高度重合带来英德激烈竞争
B.英德两国殖民地的范围大体相当
C.经济竞争是导致战争的重要因素
D.英国在英德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
11.1917年各国工人罢工此起彼伏,法国罢工人数增至29万,提出了“打倒战争”的口号;俄国3万人罢工,要求政治变革,被称为“二月革命”;1918年1月全德工人实行总罢工,要求增加粮食定量、建立民主政府等。材料表明(  )
A.工人阶级政治地位提高
B.国际工人运动走向联合
C.参战国的国内矛盾激化
D.战后和平主义思潮兴起
12.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军元帅福煦在写给法国总理的信中写道:(华工)是非常好的劳工,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的士兵,在炮弹的狂射之下,他们能保持很好的姿态,不退缩。他意在称赞中国劳工(  )
A.大都成为冲锋在前的战士
B.有助于协约国对敌作战
C.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对法国贡献最大
D.对战争胜利起关键作用
13.1913—1920年,欧洲制造业产量下降了23%,美国却增长了22%。1920年,美国发电量相当于欧洲的总和,钢产量占世界一半以上,石油产量占世界的2/3。据此可推知,当时(  )
A.美国操纵国联大发横财
B.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C.西欧霸权地位逐渐衰落
D.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分化
14.1922年2月,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签订了《九国公约》。条约的第一条第一款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第四款规定,各缔约国“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以上条款签署的目的是(  )
A.废止德、奥在华租界和侵略特权
B.维护“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C.纠正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的侵犯
D.取消日本在中国山东攫取的各项特权
C组 学科素养创新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同国家、阶级和阶层,就如何处理战争与和平问题,从各自不同的利益和立场出发,提出了各种新的理论、方针和政策。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土崩瓦解,第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诞生。英、法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财富,美国则从债务国一跃成为债权国,并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的中心。由于战争,列强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战后初期,相继爆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埃及的独立。
——摘编自卢文璞《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现代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材料二 1919年1月,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会,处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遗留问题,德国等战败国未被允许参会。5月,《凡尔赛条约》草案传到德国后,全国上下群情激奋,柏林等地举行了抗议示威;艾伯特总统、谢德曼总理等人,都以激烈的词句抨击条约。但是,鉴于战败国的处境,德国还是同意接受大部分条款,同时提出加入国际联盟、公正调查战争责任及修改条约等要求。战胜国出于私利,拒绝德国的所有要求还限其在5天内必须做出答复,否则将诉诸武力。6月,德国政府最终被迫签署条约。
——摘编自郑寅达《德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德国针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的诉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战胜国对德国的处置方式。(8分)
答案:
1.D 据材料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工业地位超过英国,大肆对外经济扩张,威胁了英国的利益,即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英德矛盾逐渐激化,故选D项。
2.C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后起的德国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英德矛盾逐渐激化,从而导致丘吉尔在海军问题上态度的转变,故选C项。
3.B 从材料信息可知,该“缔约三国”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共同应对法国的威胁,符合这些条件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的“同盟国”,B项正确。
4.A 从材料信息可知,1914—19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士兵参战迫使妇女参加重体力劳动,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结构,A项正确。
5.A 据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华工入欧,挖战壕、修公路,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故选A项。
6.D 根据材料“如果他仍然只是一个中立国的代表,最多只能隔着门缝喊喊”可知,威尔逊认为如果美国不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就无法获得相应的利益,即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为了谋取战后的国家利益,故D项正确。
7.B 材料主要反映了格雷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中心地位将丧失,B项正确。
8.C 材料中所谓的委任统治实际上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本质上是对殖民地民族新的奴役,C项正确。
9.C 华盛顿会议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东亚太平洋地区列强实力对比的变化,体现了强权政治的国际秩序,C项正确。欧洲丧失世界优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A项错误。国际联盟成立于材料时间之前,B项错误。华盛顿体系充满了矛盾,不能起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作用,D项错误。
10.C 从材料信息看,英德两国的经济竞争非常激烈,有学者认为“小冲突”必然引发“大战”,C项正确。英德激烈竞争是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A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拥有广泛的殖民地,而德国的殖民地相对较少,B项错误。总体而言,英德经济竞争中,德国占据优势,D项错误。
11.C 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此时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材料中的罢工都发生在各国内部,表明各国的阶级矛盾激化,故选C项;材料只能反映工人的诉求,无法判断其政治地位,排除A项;材料可以看出各国工人的诉求不同,不能体现国际工人运动联合的趋势,排除B项;“1917年”“1918年1月”表明战争尚未结束,不能说明战后的情形,排除D项。
12.B 根据“(华工)是非常好的劳工,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的士兵,在炮弹的狂射之下,他们能保持很好的姿态,不退缩”可得出中国华工的参战,为协约国作战提供了很好的保障,B项正确。
13.C 据材料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主战场的欧洲在经济方面大受影响,美国在此期间实力迅速上升,西欧的霸权地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逐渐衰落,故选C项;美国并未加入国联,排除A项;材料并无社会主义运动的信息,排除B项;资本主义阵营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排除D项。
14.B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大肆扩张在华势力,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材料中《九国公约》的规定本质上是为了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维护美国一贯的“门户开放”等原则,B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已经废止了德、奥在华特权,A项错误。《九国公约》的本质是维护美国的权益,并非纠正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的侵略和取消日本在华特权,C、D两项错误。
15.参考答案 (1)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高涨;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2)诉求:拒绝承认全部战争责任;要求修改条约(减轻对德国的处罚);加入国际联盟,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评析:处理方式体现了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特征;为法西斯主义或极端民族主义抬头埋下隐患;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