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2025人教版历史必修下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2025人教版历史必修下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7.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09 19:5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历史必修下册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A组 必备基础巩固
题组1 列宁主义的形成
1.列宁始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忠实、最彻底的学生。他不仅仅是马克思、恩格斯学说的实践者,还是马克思、恩格斯学说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发展者”主要体现在列宁提出了(  )
A.工农联盟思想
B.实行国际无产阶级的联合斗争
C.一国胜利论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目标
2.1903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把无产阶级专政写入了党纲。但有人提出,任何人只要表示承认党纲,就可以自行宣布入党,党员可以不服从党的纪律,不受组织的制约。列宁对此坚决反对,并强调了党的铁的纪律。由此可见,列宁主义(  )
A.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B.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C.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结合
D.标志着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熟
题组2 十月革命的胜利
3.列宁强调: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1917年4月,列宁结束流亡生活,回到彼得格勒,他为解决当时俄国“独特而复杂的问题”发出的倡议是(  )
A.主张发动二月革命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D.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4.俄国二月革命胜利后,饥饿的工人、农民和疲惫厌战的士兵都期盼着一个新社会的出现,然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没有着力去解决劳动人民迫切关心的和平、面包、土地等问题,甚至对农民夺取地主土地的运动进行镇压,并继续进行对外战争。这一情势(  )
A.促使俄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
B.刺激了帝国主义势力入侵俄国
C.表明十月革命的条件已成熟
D.压制了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性
5.1917年8月,列宁指出,三年的战争把我们向前推进了三十年,战争异乎寻常地加快了事态的发展,令人难以置信地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危机。据此可知,当时俄国(  )
A.无产阶级革命力量发展壮大
B.无产阶级政党已经走向成熟
C.社会主义革命出现有利形势
D.专制政府极力压制政治革命
6.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完成了一次历史的转换,俄国不再是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  )
A.开辟了人类发展的新道路
B.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C.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统治
D.使俄国由专制走向民主
题组3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7.十月革命胜利时,列宁提出“计算和监督”是社会主义;1918年,他提出“大家都想过好日子”是社会主义,合理地分配粮食是“活生生的社会主义”;1922年,他又提出被人民群众肯定“这比旧制度好”的事物是社会主义。这体现了列宁(  )
A.重视农业生产与粮食的供给
B.关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
C.注重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建设
D.不断发展自己的社会主义观
8.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3年)通过记叙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该书的创作背景是(  )
A.俄国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
B.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
C.社会主义建设在苏联火热进行
D.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与法西斯艰苦战争
9.1929年11月初,斯大林宣称农村发生了“根本转变”,农民已经“整村、整乡、整区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农庄了”,集体农庄是农村社会主义发展的“康庄大道”。这一表述(  )
A.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B.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C.说明苏联模式确立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B组 关键能力提升
10.有学者指出:他认为“世界革命”发生的时机尚不成熟,随着大战的结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因获得胜利而能够利用胜利向本国被压迫阶级作一些不大的让步,这些让步毕竟在推迟这些国家的革命运动,造成某种类似“社会和平”的局面。这里的“他”应该是(  )
A.马克思    B.列宁
C.罗斯福 D.丘吉尔
11.1917年3月,俄国临时政府发表《就土地问题致民众书》,宣称立宪会议会解决土地问题,要农民耐心等待。布尔什维克党对此做出回应,大力宣传其土地纲领,号召农民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同时派遣工人和士兵回家乡做宣传工作。布尔什维克党这一做法(  )
A.揭露了临时政府的资产阶级性质
B.推动了农民与工人结盟
C.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D.实现了土地国有化目标
12.1918年春,列宁主张苏俄企业运用资本主义企业的口号——“遵守最严格的劳动纪律”来加强企业管理,并主张共产党人向托拉斯的组织者学习管理经验。这表明苏俄(  )
A.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亟待恢复社会经济
C.贯彻新经济政策的原则
D.寻求巩固工农联盟
13.十月革命后初期,列宁将苏俄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确立为世界革命即在国际范围内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到了1921年,他却极力主张应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这一转变主要是基于苏俄当时(  )
A.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B.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C.获得西方国家承认
D.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14.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行五年计划,欧洲大多数人士认为这一不切实际的计划是注定要失败的。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大多数观察家意识到“改变前俄罗斯帝国政治和社会的剧变”是世界上发生的大事。这一转变(  )
A.推动了国际关系走向缓和
B.表明对欧洲制度失去信心
C.基于欧洲面临的经济困境
D.为东欧国家改革奠定基础
C组 学科素养创新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1917年年底,俄国全国性大工业城市中的大型和中型企业,大多数都实行了工人监督,但资本家采取关闭工厂和息工的手段来反抗工人监督。为此,苏维埃政府提前采取措施将工业企业收归国有。1918年春季以前,列宁指出要逐步巩固和发展由收归国有的工业、银行、运输业以及农村中的国营农场等组成的社会主义经济。到1918年9月,国有化的企业已有3 000多个。1918年下半年,苏维埃政府决定将全部工业企业实行国有化。
——摘编自何振国《社会主义与私营经济》
材料二 列宁提出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理论,并多次讲述了发展重工业的意义。他说:“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1928年11月,斯大林在联共(布)中央全会上指出:迅速发展整个工业,特别是生产资料的生产,是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和关键,是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上改造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主要基础和关键。这一观点的提出是由苏联的内外部环境所决定的。
——摘编自秦正为《国家利益:斯大林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的内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18年苏俄政府推动企业国有化的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斯大林要求“迅速发展整个工业,特别是生产资料的生产”的原因,并指出其相应的举措。(8分)
答案:
1.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帝国主义”理念及“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结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形成了列宁主义,C项正确。
2.B 据材料可知,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强调党的铁的纪律,意在创建一个有严格纪律、集中统一的革命政党,列宁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B项正确。
3.C 根据“1917年4月”可知,此时,二月革命已经结束,沙皇专制已经被推翻,十月革命尚未发生,列宁刚刚回到彼得格勒,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张,C项正确。
4.A 据材料可知,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越来越反动,人民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越来越不满,这一情势促使俄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A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帝国主义势力对俄国的态度没有多大关联性,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俄国十月革命的条件已成熟,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布尔什维克党的态度,排除D项。
5.C 据材料信息可知,1917年8月,列宁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为革命造就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即社会主义革命出现了有利形势,故选C项。
6.A 据材料“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并结合史实可知,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发展的新道路,即社会主义道路,故选A项。
7.D 据材料可知,列宁从“计算和监督”是社会主义,到“大家都想过好日子”是社会主义、合理地分配粮食是“活生生的社会主义”,再到被人民肯定的是社会主义,体现了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加深,说明列宁不断发展自己的社会主义观,故选D项。
8.C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出版于1933年,该时期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C项正确。
9.A 根据所学可知,1929年11月,苏联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农业集体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并非“康庄大道”,故选A项。
10.B “世界革命”的理论是马克思提出的,这一观点认为只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共同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列宁否定了这一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在一个国家获得胜利,B项正确。
11.B 材料反映出布尔什维克党的土地政策比临时政府的更加具体,更加符合农民的要求,有利于推动农民与工人结盟,B项正确。当时,布尔什维克党与临时政府尚未决裂,其工作更多的是“回应”临时政府的政策,A项错误。布尔什维克党和临时政府的土地政策都停留在“宣传”阶段,“完成了”“实现了”说法错误,排除C、D两项。
12.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列宁已经将关注的重点由“革命”转向了“经济”,且并不反对资本主义的因素,反映了苏俄恢复社会经济的急迫,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向资本主义学习,不属于社会主义制度,排除A项;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工农联盟的巩固无关,排除D项。
13.A 据所学可知,十月革命初期,列宁之所以将苏俄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确立为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是因为苏俄十月革命成功,当时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故而将资本主义作为敌人;1921年态度转变,是因为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苏俄国内战争也结束,苏俄处在和平时期,首要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因此苏俄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保障国内经济建设,A项正确。
14.C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危机,与此同时,苏联的五年计划取得辉煌成就,这一对比使得许多欧洲人开始正视苏联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故选C项;20世纪30年代初,国际关系走向紧张,排除A项;材料仅可知欧洲人对苏联的变化刮目相看,没有表现欧洲人对自身制度的看法,排除B项;东欧国家的改革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排除D项。
15.参考答案 (1)作用:适应了战时需要,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原因:列宁主义理论的影响;苏联是落后的农业国(原有工业基础较薄弱);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推动工业化的考量。
举措: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实施五年计划);实行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