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历史必修下册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A组 必备基础巩固
题组1 冷战与两极格局
1.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上,美国总统杜鲁门要求在整个东欧地区进行自由选举,对此,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表示,在任何一个东欧国家,通过自由选举产生的政府都会是反苏的。这表明( )
A.美国支持欧洲联合
B.苏联丧失对东欧的控制
C.两大阵营已形成
D.反法西斯同盟出现分歧
2.东欧原是地理概念,一般指德国、奥地利、意大利以东至欧洲和亚洲分界线的区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东欧国家”则成为政治地理概念,这一变化源于( )
A.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
B.“和平演变”战略的实施
C.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
D.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3.1947年9月29日美国国务院信件中提到:如果我们能向西欧人民提供及时和足够的财政援助……这些国家的极权主义势力就能被击败或大大削弱。这表明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的主要目的是( )
A.帮助欧洲重建经济
B.巩固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C.控制整个欧洲
D.应对苏联“经互会”而设立
4.1947年7月,杜鲁门下达了“1779号指令”,主张美国将运用各种手段使德国尽快达到经济自足,保证德国有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上的政治组织形式,从而使德国能对欧洲复兴作出最大贡献。由此推知,当时的美国( )
A.致力于西欧国家的联合与复兴
B.推动德国实施“福利国家”建设
C.通过扶持德国来稳定西方世界
D.企图控制德国的政治与经济
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苏联的发展以重工业为主,最强时经济实力约是美国的三分之二,而东欧国家从历史上看长期落后于西欧国家。据此可知,两极格局具有( )
A.对抗性 B.不完全性
C.阶段性 D.不平衡性
题组2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6.1959年,美、苏两国根据协议开展了交流展览活动,目的是展示国家的成就。美国展出的主要是体现较高生活水平的、丰富的消费品,苏联的展品则主要以喷气式飞机、汽车、水力发电装置等为主。这一交流活动( )
A.展示了超级大国的实力
B.顺应了全球化趋势
C.消除了双方的敌对状态
D.反映了美苏的竞争
7.20世纪80年代,中曾根康弘在担任日本首相期间大力强化国民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重塑国家权威,强调日本必须摆脱战后以来的落后小国心态。这说明当时日本( )
A.妄图在军事上称霸世界
B.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C.积极配合美国实施冷战
D.企图强化中央集权制
8.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即使在冷战最高潮的年代里,两极格局也未能完全囊括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一些独立的国家没有加入两个竞争的集团。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一类“独立的国家”的是( )
A.民主德国
B.印度
C.比利时
D.波兰
题组3 两极格局的瓦解
9.1987年,美苏双方签署了苏联和美国《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简称《中导条约》),把美苏核武库4%左右的中程导弹作为一类武器进行销毁。这体现了( )
A.核战争风险的消除
B.两极格局的崩溃
C.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美苏关系的缓和
10.1990—1992年,世界各地许多出版商感觉跟不上形势。他们发现有20多万个地名索引不得不去掉重排,有数百万张地图都已过时,而地图出版也不得不由五年一版改为一年一版。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
A.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动
B.科学技术新发展的影响
C.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B组 关键能力提升
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在其周边地区已经建立起一圈战略“安全带”(或“缓冲带”),但斯大林还是放心不下,尤其是对一些东欧国家,于是,很快就改变了“联合政府”政策,让各国共产党实际掌握国家权力,并向这些国家输出苏联模式体制。苏联的这一系列举措( )
A.旨在确保东欧国家的持久和平
B.加剧了两大阵营的对抗
C.团结了东欧国家反对霸权主义
D.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12.1947年3月21日,杜鲁门总统颁布了第9835号行政命令,即《忠诚调查法》,成立了联邦忠诚调查委员会。受到调查的美国公民,累计有1 300多万人。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在朝鲜战争中受到剧烈冲击
B.法西斯主义激化了国内固有矛盾
C.“9·11事件”造成心理恐慌
D.冷战背景下加强了对国内的控制
13.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期间美苏之间的一次核危机事件,最终苏联接受肯尼迪要求,撤走了导弹。这一结局( )
A.使苏联放弃了与美国争霸政策
B.导致当时国际关系日趋紧张
C.利于国际关系缓和与世界和平
D.促使古巴脱离社会主义阵营
14.1970年2月8日,尼克松向国会提交的国情咨文中公开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号施令的时期已经结束,美国的处境就像古希腊和古罗马帝国的衰落时期,遇到了“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是指( )
A.资本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B.美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C.欧盟崛起威胁美国霸权
D.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现
15.冷战时期,美国中央情报局组织人员在民主德国边境用热气球、风筝等工具散发大量宣扬西方民主和社会生活、诋毁苏联共产主义的传单、画报等。这说明了( )
A.苏联的经济发展出现严重困难
B.和平与发展是此时的时代主题
C.文化也是美苏对抗的重要手段
D.“福利国家”消除了社会矛盾
C组 学科素养创新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1947年2月21日,英国照会美国,表示由于军事和战略上的原因,不应该允许希腊和土耳其落入苏联的“控制”之下,但由于英国国内经济困难,英国无法再给希腊和土耳其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希望美国挑起这副担子。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参众两院发表咨文并同时对全国广播,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营垒,美国负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这就是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
材料二 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谈到了美国对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政策。他说:“在我们同所有亚洲友邦的关系方面,现在是着重强调下列两点的时候了:第一,我们将恪守我们的条约义务……第二,在国内安全问题上,在军事防卫问题上,除非存在某个核大国的威胁,美国将鼓励并有权期望逐渐由亚洲国家自身来负责。”后来这一政策被称为“尼克松主义”。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鲁门主义出台的背景并说明其影响。(10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杜鲁门主义和尼克松主义的异同,并简析美国对外政策转变的原因。(8分)
答案:
1.D 东欧地区是苏联的势力范围,因此斯大林反对在东欧地区进行自由选举,他认为自由选举是反苏行为,这说明当时美苏两国已经出现了分歧,D项正确。
2.C 根据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争霸局面形成,即由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多数为东欧国家)的全面对峙,“东欧”的概念从地理概念转变为了政治地理概念,故选C项。
3.B 根据材料可知,马歇尔计划通过向西欧进行经济援助,遏制西欧内部的共产党势力,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故选B项。
4.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通过扶持德国,促进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而达到稳定西欧社会秩序的目的,故选C项。
5.D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两极对峙格局中,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集团实力弱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两极格局具有不平衡性,故选D项。
6.D 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有所缓和,两国通过经济交流来展示各自的经济成就,反映了美苏在经济领域的竞争,D项正确。
7.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的腾飞,日本积极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故选B项。
8.B 1961年,由埃及、印度等国发起的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召开,不结盟运动反对与美苏结盟,属于“独立的国家”,故选B项。
9.D 冷战时期,美苏签署《中导条约》,销毁部分核武器,反映了美苏两国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有所缓和,D项正确;“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排除B项;材料与多极化趋势无关,排除C项。
10.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动,因此世界地图也不得不重新调整,故选A项。
11.B 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在东欧国家建立包括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府”,后来,苏联排挤资产阶级,让各国共产党掌握国家权力,引发美国的不满,加剧了两大阵营的对抗,B项正确。苏联的做法有利于苏联对这些国家的控制,不利于这些国家的团结,引发东欧国家的不满,A、C两项错误。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的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排除D项。
12.D 杜鲁门总统颁布《忠诚调查法》来调查美国国内公民,这是在冷战背景下对国内控制加强的表现,故选D项;朝鲜战争发生在1950—195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法西斯主义已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被基本消灭,排除B项;“9·11事件”发生在200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13.C 根据材料可知,古巴导弹危机以和平方式解决,这一结局有利于世界免于陷入核战争风险,有利于国际关系缓和,故选C项;古巴导弹危机后美苏继续冷战,排除A项;危机和平解决,并未助推国际紧张局势,排除B项;古巴导弹危机后,古巴依然是社会主义国家,并未改变社会性质,排除D项。
14.D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等势力的崛起,美国全球霸权受到挑战,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现,故选D项。
15.C 冷战时期美国通过文化宣传方式与苏联进行对抗,C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苏联的经济发展状况,排除A项;冷战是当时的时代主题,排除B项;“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而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16.参考答案 (1)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西欧普遍衰落;苏联控制了东欧诸国;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影响:是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冷战开始的标志。
(2)异:杜鲁门主义是全球扩张政策;尼克松主义强调亚太战略收缩。
同:都带有冷战色彩。
原因: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美国霸权主义的衰落);西方阵营逐渐分化;多极力量的成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