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2025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2025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4.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11 07:2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A组必备基础巩固
题组1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下图的洛阳龙门石窟《杨大眼造像记》(部分)是“龙门四品”之一,记载了名将杨大眼南征凯旋,途经龙门时发愿为北魏孝文帝刻记造像。据此可知,此碑 (  )
A.印证三教并行政策推行
B.表明北魏统一说汉语
C.受到外来文化传播影响
D.体现佛教完成本土化
2.佛典认为,双亲与孩子的关系是平等的,孩子并没有义务为父母奉献一切。而在公元4世纪的中国,则把孝敬双亲视为佛教教义之一,只有孝顺父母和忠于君主才可以得到善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佛教思想的中国化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佛道融合渐成主流
D.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3.魏源认为,老子之“自然”是“迫而后动”,老子之“无为”是“乃不治以治之”,其“无为”不是“枯坐拱手”,主张将“忧患意识”与“实事实功”相结合。对老子“无为”的新诠释体现了魏源(  )
A.肯定洋务改革自强的主张
B.探索救亡图存的经世之道
C.要求革新思想的忧患意识
D.推翻清廷腐朽统治的意愿
4.晚清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国人所学习的外语有近十种,其中英语是最主要的一门外语。据统计,自同治十一年至光绪元年(1872年至1875年)仅在《申报》上刊登招生广告的外语学馆就有14所。这反映了 (  )
A.中外交流不断加强
B.全面向西方学习
C.中英关系和谐发展
D.开放包容的政策
5.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中指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务采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以为智育之原本”。据此可知,梁启超旨在(  )
A.批判传统文化
B.推行维新变法
C.发起民主革命
D.推动思想启蒙
6.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首版印刷1 000本,很快售罄,之后其他书社多次再版。各地的党团组织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都将该中文首译本作为必读物。这主要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当时 (  )
A.改造中国的有力武器
B.倡导文学革命的重要学说
C.西方兴起的主流思潮
D.社会广泛认同的先进理论
题组2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7.古代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大约从3世纪开始,中国的汉字、儒学、律令制度逐渐向日本传播,到唐代达到高峰。下列能体现“达到高峰”的史实是 (  )
A.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传到日本
B.孝德天皇实行“大化改新”
C.贵族和庄园领主豢养大批武士
D.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统治
8.德川幕府的创建者德川家康十分重视儒家思想,提倡朱子学,并大量刊行儒学经典。当时的理学大师深受德川家康赏识,各地藩主、大名也都尊孔读经,崇尚理学,推动了程朱理学在日本社会的普及。朱子学在日本受推崇(  )
A.增强了天皇统治权力
B.推动了日本社会转型
C.促进了中华文化普及
D.符合统治阶层的需求
9.历史上,正是由于意大利利玛窦等一批来华传教士的努力,使得西方世界在新航路开辟之后认识了一个文化深厚的中国,也让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一个不同文化的西方。由此可见,利玛窦等人的行为 (  )
A.促进了东西方间的文化双向交流
B.开启了西方文化侵略先河
C.揭开了中意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
D.促进了西学在华广泛传播
10.“楚弓楚得”的典故出自《说苑》。欧洲学者在17世纪用拉丁文给《论语》作注时,认为中国人心胸宽广、有君子之德,援引了这一典故,但将其中的“弓”换成了西方骑士惯用的“盾”。这说明(  )
A.文献转译曲解原著价值立场
B.文明交融推动世界文化繁荣
C.文教推广带有个体主观经验
D.文化借鉴基于特定历史语境
B组关键能力提升
11.图1为北周时期鎏金银胡瓶,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具有波斯风格。图2为唐代凤首壶,工匠们把胡瓶的口沿、流、盖做成凤首,将手柄刻上龙纹等中国人喜爱的纹样。这反映了(  )
A.佛教中国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B.中华文化因包容而发展
C.民族交融推动唐代文化进步
D.西域文化因交流而盛行
12.19世纪60年代,奕?等官员连续上奏驳斥守旧言论,他们认为天文、算学“本为儒者所当知,不得目为机巧”。他们更强调说:“借西法以印证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何至有碍于人心士习耶。”奕?等人发表上述言论旨在(  )
A.首开国人眼界看世界
B.论证中西文化同源
C.鼓励民间资本办实业
D.利用西学维护旧制
13.据《日本书纪》记载,3世纪后期,日本开始采用中国汉字。4世纪时期的日本古墓出土了许多与中国同样质地、造型、纹饰的铜镜、瓷器、陶器、金饰。这说明(  )
A.隋唐时期中、日经济往来频繁
B.中国对外来文化传播与吸收并举
C.中国文化对日本产生深刻影响
D.中国与东南亚各国联系不断加强
14.18世纪德意志诸侯奥古斯特二世为了得到127件中国瓷器,甚至不惜用600名萨克森近卫士兵交换。作家维兰德则化用《赵氏孤儿》的故事,虚构了一个勤政爱民的贤明君主,颂扬了他充满儒家精神的治国方略。这些事例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国工艺水平领先世界
B.启蒙思想来源于儒家思想
C.中西文明之间互相借鉴
D.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
C组学科素养创新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格致汇编》是由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于1876年在上海创办的科学杂志。以介绍近代科学基本知识为宗旨,用语浅近,生动可读,适合文化程度不高、科学素养不深的平民阅读,并设有读者问答栏目。《格致汇编》出版60卷,主要内容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医学和药物学等;另有科学人物传记,如利玛窦、爱迪生、李善兰、徐寿等;还有工艺技术介绍,如啤酒、汽水、养蜂、碾米、纺织机械、火柴、望远镜、显微镜等。梁启超评价《格致汇编》中所载望远镜和显微镜“实为世界上加无限力量”“其法尚新可读”。
——摘编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材料二 《格致汇编·相互问答》提问者分布情况表
地区 上海 浙江 江苏 广东 福建 山东 湖北 天津 香港 辽宁 安徽 直隶 江西 北京 湖南 河南 云南 台湾 总计
人数 52 45 34 30 28 21 16 12 6 3 2 2 2 1 1 1 1 1 258
——根据《格致汇编》整理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格致汇编》在传播西学方面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格致汇编》创办的背景及其影响。(8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自16世纪利玛窦用拉丁文翻译朱熹注“四书”后,“中国热”兴起,“中国学”正式成为欧洲显学。到17世纪末已有数十种中国经典译本在欧洲流行,如《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书,及《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五经,还有《乐经》《孝经》《幼学》和朱熹的著作,均被翻译成西方多种文字在西方发行。此外,欧洲学者研究中国文化和哲学的著作不断涌现,其影响甚至超过中国经典原著本身。
——摘编自陈超《明末清初的“东学西渐”
和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 法国启蒙思想家大多是自然神论者。在他们看来,孔子的学说恰恰也是一种自然神论,他们认为,在儒家经典中经常出现的天、道、礼或理要求人们无论修身、治国,都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即理性。在启蒙思想家看来,中国儒教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当时有观点认为在欧洲陷于迷信腐败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实行最有道德的纯粹宗教了,因而主张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哲学的宗教”来代替启示的宗教。
——摘编自陈超《明末清初的“东学西渐”
和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东学西渐”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热”在欧洲兴起的特点和影响。(8分)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C 据材料可知,《杨大眼造像记》深受佛教造像这一外来文化的影响,故选C项;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北魏统一说汉语,排除B项;佛教完成本土化是在隋唐时期,排除D项。
2.A 由材料可知,佛教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中,接受了中国的忠孝观念,反映了佛教思想的中国化进程,故选A项;佛教教义属于宗教伦理而非艺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儒佛思想的融合,并未融合道教的思想,排除C项;儒学丧失正统地位是在近代的新文化运动中,排除D项。
3.B 据材料可知,魏源结合传统儒家经世学说对道家经典进行解读,体现了鸦片战争后,开明知识分子对国家救亡的探索,故选B项;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不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排除A项;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依然固守传统的儒学经世观,排除C项;魏源本质上依然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基本出发点,排除D项。
4.A 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西学加速传入中国,外语也随之在中国传播,且在近代中国传播的外语种类多、涉及面广,侧面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故选A项;材料仅强调外语在中国的传播,排除B项;近代英国侵略中国,中英关系并不和谐,排除C项;清朝统治者顽固守旧,并未采取开放包容的政策,排除D项。
5.D 据材料可知,梁启超针对民众思想保守、对民权国事漠不关心的社会实际,主张启发民众智慧,以提高民众觉悟,推动思想启蒙,故选D项;材料强调进行思想启蒙,与批判传统文化无关,排除A项;维新变法在1898年已经失败,排除B项;民主革命指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排除C项。
6.A 《共产党宣言》的畅销主要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成为改造中国的有力武器,故选A项;倡导文学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无关,排除B项;西方兴起的主流思潮是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不是马克思主义,排除C项;当时马克思主义没有得到社会广泛认同,排除D项。
7.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孝德天皇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故选B项;秦汉之际,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传到日本,排除A项;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排除C项;12世纪末,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统治,排除D项。
8.D 据材料可知,日本统治阶层推崇儒家思想,是因为理学符合统治者强化统治的需求,故选D项;日本幕府时期是将军掌握实权,天皇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排除A项;推动日本社会转型的是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排除B项;日本普及的是程朱理学,而非整个中华文化,排除C项。
9.A 据材料可知,利玛窦等传教士的行为促进了东西方世界的相互认识,中西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故选A项。
10.D 据材料可知,欧洲学者在传播中国文化时,同时将一部分欧洲表述习惯融入其中,以便于欧洲人的理解和传播,这说明当时欧洲学者对中华文化的借鉴是建立在当时欧洲特定的历史语境之下,故选D项;欧洲学者只是将一些特定专有名词替换成欧洲人便于理解的语言情境,并不会影响原著的价值立场,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欧洲学者对中华文化的借鉴,无法体现世界文化繁荣,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文教推广带有个体主观经验,排除C项。
11.B 据材料可知,唐代的工匠们将波斯风格的胡瓶融入中国的传统纹样,凸显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说明中华文化因包容而发展,故选B项。
12.D 根据材料可知,奕?等人虽提出学习西方的先进器物,但也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故选D项。
13.C
14.D 据材料可知,当时中国的手工业产品和儒家思想在欧洲受到了广泛推崇,体现了中华文化在欧洲的影响明显扩大,故选D项;材料并未就中国的制瓷技术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无法体现“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启蒙思想家只是将儒家思想当成推广启蒙思想的手段,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借鉴,排除C项。
15.参考答案 (1)特点:传播内容以西方近代科学为主;传播对象关照了底层平民的需求;传播地区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传播过程中,注重与读者的互动交流。
(2)背景:近代通商口岸的开辟;不平等条约允许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洋务运动的开展;西学东渐的时代环境。
影响:增长了国人的见识;促进中国近代科技的进步;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客观上也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渗透。
16.参考答案 (1)背景:明末清初,理学是中国官方主流意识;新航路开辟;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译传;欧洲人文主义的传播和发展。
(2)特点:以传播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过度美化儒家思想;持续时间长。
影响: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神学和王权提供了思想武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