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2025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同步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2025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同步练习题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5.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11 07:2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A组必备基础巩固
题组1 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1.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的碑文中对西班牙征服墨西哥的历史这样评述:“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该评述重在强调(  )
A.殖民征服是墨西哥国家落后的根源
B.今天的墨西哥应彻底清除殖民遗存
C.混血民族诞生是墨西哥历史的耻辱
D.承认与正视墨西哥痛苦的殖民历史
2.下图所示为1820—1854年移民进入美国的人数变动状况(单位:人)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美国南北方矛盾的缓和
B.西方殖民体系的确立
C.美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D.自由贸易政策的盛行
3.16—17世纪,西班牙统治墨西哥时,规定西班牙人、梅斯蒂索人(欧洲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后代)不能居住在印第安人的居住地区,并限制印第安人出现在城市。上述规定(  )
A.意欲维护欧洲文化的主导地位
B.旨在扩大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C.使墨西哥城市呈现殖民化特征
D.淡化了印第安人的民族意识
4.墨西哥的斗牛起源于西班牙的斗牛。爱尔兰和英国的木鞋舞,传到美国衍化成踢踏舞。古巴黑人仍保留着非洲祖先的古老传说。巴西民间口头文学中经常可以寻觅到来自安哥拉、刚果和莫桑比克的黑人传统的遗痕。这些现象(  )
A.消除了各洲之间的隔阂
B.促进了世界人口的迁移
C.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
D.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交融
题组2 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5.1788年1月26日,英国在澳大利亚的第一个殖民区建立,这一天后来被称为“澳大利亚日”,至今仍作为国庆日被加以庆祝,但是对澳大利亚原住民来说,这一天意味着悲惨命运的开始。这主要是由于(  )
A.澳大利亚被迫加入英联邦
B.澳大利亚遭到殖民掠夺
C.工业革命冲击其经济秩序
D.澳大利亚被迫融入全球化
6.澳大利亚原本有几百个原住民部落,18世纪中后期之前有原住民75万人左右;随着英国殖民运动的发展,1901年,澳大利亚原住民只剩下9万多人。这一变化(  )
A.改变了世界的人口结构
B.表明世界殖民体系得以最终形成
C.加速了黑人奴隶贸易的发展
D.导致欧洲文化成为当地主流文化
题组3 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7.下图是英国传教士在香港创办的中文月刊《遐迩贯珍》对1853—1856年华工出国的相关报道情况。这一报道可以佐证当时(  )
《遐迩贯珍》中关于各国和地区华工的报道比例
A.中美间经贸往来频繁
B.华人移民的传统格局被打破
C.华工出国的人数最多
D.清政府积极地组织华工出国
8.1890年,海外华民开始对国内进行侨汇。其时,旅美华人每年从美国旧金山银行汇入中国之银,“约合八百万两内外”,新加坡一地的华人商佣十四五万人,“前后携寄回华者,当亦不下一二千万(两)”。据此可知(  )
A.世界殖民体系趋于崩溃
B.华工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地区
C.华侨投资推动社会转型
D.侨汇资金推动社会发展
9.1860年的某条约规定:“大清大皇帝允……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之后,其他列强也与清政府签订类似条款。这类条款的实施(  )
A.使黑人奴隶贸易彻底成为历史名词
B.形成苦力贸易推动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C.促进了美国种植园经济的繁荣
D.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的经济文化发展
10.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东、福建一带不少人迫于生计“下南洋”,把我国优秀的古老文化、先进的生产技术、传统的信仰带到那里,为东南亚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一定贡献。材料可以说明(  )
A.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在全球流通
B.华工是南洋开发的主力军
C.东南亚成为中国人最主要迁徙地
D.世界经济关联度渐趋提升
11.奴隶贸易严重破坏了非洲社会的发展,部族之间相互猎取对方人口,引起部落间冤冤相报的战争,导致部落和民族之间原有的社会关系被破坏,一些中古时期建立的国家消失了,新的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被中断。这说明奴隶贸易(  )
A.阻滞了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历程
B.打破了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
C.加速了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D.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B组关键能力提升
12.下表所示为17—18世纪美洲部分地区人口结构情况。导致这种人口结构特点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名称 由来
克里奥尔人 出生在美洲的欧洲人
梅斯蒂索人 双亲一方是欧洲人,一方是印第安人
赞布人 双亲一方是非洲人,一方是印第安人
卡斯提斯人 双亲一方是西班牙人,一方是梅斯蒂索人
A.美洲移民政策的出台
B.早期的殖民扩张
C.美洲饮食结构的变化
D.世界市场的形成
13.19世纪上半叶,英国政府有计划地进行了对外移民。根据英国政府的统计,相比19世纪初,19世纪中期的年均移民数量增长了数倍。这一现象 (  )
A.意在大力开拓海外殖民地
B.是工业化发展导致的结果
C.加剧了国内劳动力的不足
D.旨在减少国内的贫困人口
14.英国殖民者于1803年开始向澳大利亚附近的塔斯马尼亚岛移民,当时岛上有四五千原住民。1830年岛上的原住民只剩下不到300人。1876年最后一名原住民去世。这一现象在美洲和大洋洲等殖民地普遍存在。这一现象(  )
A.反映了原住民医疗水平落后
B.源于欧洲人的野蛮殖民扩张
C.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
D.严重阻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15.19世纪末,出国华工丁龙希望把终生积攒的血汗钱捐献给一所有名的美国大学,建立一个汉学系。在朋友的帮助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丁龙讲座”和“东亚系”。丁龙的经历说明华工出国(  )
A.促进中华文化的交流传播
B.推动了美国停止人口贩卖
C.提高了近代中国的国际地位
D.助推美国对知识精英的需求
C组学科素养创新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630年之后的10年间,英属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先后有2万人抵达,其中有10%是仆人,10%是没有技能的劳动者,上层贵族与最下层仅占1%,剩下的79%是有技能的劳动者,如工匠、技工、商人、农民等。而在弗吉尼亚的切萨皮克,高达3/4的英国移民是契约奴,他们由卖身的贫农或流放的罪犯组成;在南方的中大西洋地区,契约奴也占大部分。但1700 年之后,前来北美洲的契约奴尽量避免去条件艰苦的南方殖民地,他们更愿意去宾夕法尼亚州和纽约州等条件相对好一点、机会相对多一点的北部地区。
——摘编自钱满素、张瑞华《美国通史》
材料二 18世纪,随着黑人奴隶数量的增加,黑人奴隶制度逐渐代替了契约奴的劳动制度,因为使用黑人奴隶更有利可图。蓄养黑人奴隶,开支可减少一半,奴隶主能剥削奴隶一生,黑人奴隶没有像契约奴那样有规定的期限,而且黑人奴隶的子女也是奴隶主的财产。使用印第安人为奴,需要防止印第安人部落的袭击和援助;使用白人奴隶需要防止他们逃跑,且有使用期限;而使用来自远方的黑人奴隶,他们既无处可逃,又比印第安人和白人强健、耐劳,且他们世代可以为你所用。由此可见,黑人奴隶制代替契约奴劳动制是必然的趋势。
——摘编自王铭《欧美近代史专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7世纪英国移民北美殖民地人员构成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黑奴贸易兴起的原因。(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8世纪英属北美殖民地的人口构成对美国文化的影响。(4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华工与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
19世纪30年代末到50年代初,随着美国兼并得克萨斯,与英国解决俄勒冈的边界争执,以及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黄金后向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大量移民,一些国会议员开始思考如何使这些地区与其他地区一样,成为美国联邦永久不可分裂的一部分。建设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的主张就在19世纪40年代被提了出来。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批准通过了第一个建设太平洋铁路的法案。
西段工程于1863年破土动工,它所经过的加利福尼亚州塞拉岭和内华达州一带,高山峻岭绵亘,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施工条件异常艰险。不少白人工人应聘后不久经受不了恶劣的条件而纷纷离去。管理层在加利福尼亚州雇用了首批来自中国南方的 50名华工。此后,越来越多的华工加入筑路大军中。根据美国学者柯立芝所著《中国移民》一书的统计,太平洋中央铁路在建设高潮时,中国劳工占到90%,约9 000人。这条铁路最艰险的路段,是由以中国人为主的工人修建的。
1869年,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建成,美国大陆在经济上真正连成一片,经济发展开始进入狂飙时期。它预示着美国行将成为面向两大洋的经济大国,同时也充分显示了中国移民对于美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加利福尼亚等美国西部地区的崛起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摘编自黄安年《中央太平洋铁路的
建成与在美华工的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太平洋铁路修建的背景。(6分)
(2)以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修建为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文化的角度简述赴美华工的历史贡献。(8分)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1.D 材料体现了墨西哥人对痛苦的殖民历史的承认与正视,故选D项;材料并未分析殖民扩张对墨西哥国家发展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表现出彻底清除殖民遗存的意思,排除B项;材料信息表明,墨西哥人并不认为混血民族的诞生是耻辱,排除C项。
2.C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开展工业革命,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吸引了更多的劳动力移民到美国,故选C项;A、B、D三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3.A 据材料可知,西班牙在墨西哥实行隔离制度,意在维护欧洲文化的主导地位,故选A项;材料无关种植园经济,排除B项;墨西哥城的殖民化与材料中的规定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的规定无关印第安人的民族意识,排除D项。
4.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美洲吸收了欧洲、非洲等区域的文化,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洲移民文化,材料的现象反映出不同文化的交融,故选D项;不同文化之间可以交流融合,但不可能消除隔阂,排除A项;材料中不同文化交融的现象是世界人口迁移所带来的影响,B项因果倒置,排除;人口迁移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不同族群间文化融合,形成美洲移民文化,美洲人口结构的改变是导致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C项因果倒置,排除。
5.B 据材料信息可知,“澳大利亚日”对澳大利亚原住民来说是悲惨命运的开始,因为遭到了殖民掠夺,故选B项;当时英联邦还未成立,排除A项;1788年工业革命尚未扩展到澳大利亚,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澳大利亚遭到殖民掠夺,而不是被迫融入全球化,排除D项。
6.D 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澳大利亚的原住民人口迅猛下降,越来越多的欧洲人移民澳大利亚,推动了欧洲文化的传播,使其成为当地主流文化,D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澳大利亚原住民人口的情况,没有涉及世界其他地区,因此无法得出改变了世界的人口结构,排除A项;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项;黑人奴隶贸易主要涉及的是非洲,材料涉及的是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排除C项。
7.B 据图表信息,1853—1856年华工出国的地点主要是美国和澳大利亚,相比传统的华人移民主要流向东南亚的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故选B项;当时华工出国与中美之间的经贸往来无关,排除A项;非洲奴隶贸易相比华工出国的人数要多很多,排除C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清政府组织华工出国,排除D项。
8.D 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华工对国内侨汇,这有利于政府加大对国内事业的投资,推动了社会发展,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殖民体系崩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华工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地区,排除B项;侨汇能够增加政府的可支配资金,但其不属于投资资金,故无法确定其是否能推动社会转型,排除C项。
9.D 允许华工出国,去往美洲和大洋洲,弥补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可以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故选D项;“彻底”的说法错误,黑人奴隶贸易在当时世界上仍旧存在,排除A项;19世纪中期英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排除B项;华工主要去往美洲和大洋洲,且并非发展种植园经济,排除C项。
10.D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中国人“下南洋”,传播了中国古老文化、先进技术、传统信仰等,促进了东南亚地区的发展,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经济关联度渐趋提升,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在全球流通的内容,排除A项;从材料无法得出华工是南洋开发的主力军的结论,排除B项;从材料无法判断东南亚是否是中国人最主要的迁徙地,排除C项。
11.A 根据材料可知,奴隶贸易阻滞了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历程,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原有的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被打破,B项错误;奴隶贸易加速了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但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世界市场的形成,只是强调奴隶贸易严重破坏了非洲社会的发展,排除D项。
12.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国家对美洲的早期殖民扩张使大批欧洲人迁到美洲居住,以及非洲人被贩卖到美洲做奴隶,结果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的主要居民,故选B项;这一时期的美洲移民政策对整个美洲地区人口结构的变化影响十分有限,排除A项;饮食结构的变化与美洲混血族群的出现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D项。
13.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上半叶英国对外移民数量持续迅猛增长,这得益于工业革命后交通方式的进步,故选B项;英国先开拓了海外殖民地才进行对外大量移民,而不是先移民才开拓殖民地,排除A项;材料提到英国政府主导的移民,说明国内劳动力充足,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提到移民人员属于贫困还是富裕人口,排除D项。
14.B 原住民数量大量减少是殖民者殖民扩张的结果,故选B项;殖民者到来前后原住民的医疗水平没有太大变化,排除A项;人数减少与交流融合无关,排除C项;英国殖民者的资本原始积累是在早期殖民扩张的时候,而不是在19世纪初,排除D项。
15.A 据材料可知,丁龙在美国大学捐款建立汉学系,在美国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华工出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华文化的交流传播,故选A项。
16.参考答案 (1)特点:存在地域差异;有技术者人数较多;契约奴占比较大;以底层民众为主。
(2)原因:西方资本主义的贪婪;非洲部落冲突提供大量黑人奴隶来源;黑人奴隶成本低;黑人更适应高强度的劳作。
(3)影响:白人欧洲文化成为主导;黑人移民文化占一席之地;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种族歧视观念逐渐萌芽和发展。
17.参考答案 (1)背景:工业革命后筑路潮流的影响;沟通东西部经济交流的需要;加强对新拓展领土的控制,巩固美国疆域安全的需要。
(2)历史贡献:弥补了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劳动力不足,推动了太平洋铁路完工,加快了美国的铁路建设进程;使美国东西部连成一体,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此外,华工表现出的吃苦耐劳精神、聪明才智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留在美国的华工保留并传播中华文化,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