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2025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2025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11 07:2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A组必备基础巩固
题组1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在产品主要供当地消费的中世纪,欧洲城市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基本限于白天。然而,从近代早期开始,欧洲的城市劳动者除白天劳动外,夜晚劳动不再是偶尔为之的事情,而渐渐成为生产劳动的常态。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现代照明技术的广泛应用
B.世界市场的出现并不断地扩大
C.资产阶级职业观念的召唤
D.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2.16世纪以前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等。但是16世纪之后,新的海外产品,如新的饮料、染料等,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也不断增长。材料主要说明了(  )
A.世界贸易中商品种类的变化
B.新航路开辟推动贸易格局演变
C.世界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
D.世界贸易使殖民者财富猛增
3.工业革命引发了一场巨大的世界经济结构重建,在这一重建过程中,世界大部分地区都转向了土地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主要是食物和纤维作物的种植。这表明工业革命(  )
A.促进了先进生产方式的推广
B.促进了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
C.加速了土地资源的广泛开发
D.推动了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
4.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实际上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C.自然经济已经趋于瓦解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5.图1、图2分别为1970—2008年若干年份的世界贸易额占GDP总量比重和国际直接投资净流入量(单位:亿美元)变化统计。表中趋势的出现得益于 (  )
图1
图2
A.南北发展差距缩小
B.跨国公司加速发展
C.冷战局面得以结束
D.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题组2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6.17—18世纪,中国的瓷器、漆器和丝绸等产品为了输出欧洲,专门按照欧洲风格制造;欧洲的建筑、园林等装饰造型竞相采用中国题材和模仿中国风格,也融入了欧洲固有的形式。这反映了(  )
A.中西文明交流融会
B.中国打开欧洲市场
C.中国建筑技术发达
D.中华文明的先进性
7.19世纪中期,博览会在中国一般译作“赛奇会”“炫奇会”等含有“奇技淫巧”之意的名称;从19世纪90年代起,朝野对博览会的经济功能愈加重视,博览会一词开始被更多地译为“赛会”。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
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洋务运动的开展
C.民族工业的繁荣 D.民族危机的加深
8.18世纪末以来,饮茶之风深入俄罗斯社会,与中国饮茶时的儒雅之风有所不同,由于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俄罗斯人往往需要在饮茶时增加热量,比如放糖、蜂蜜等甜料,有的人干脆将饮茶作为三餐中的一餐。这反映出(  )
A.茶文化在借鉴中发展
B.茶文化重构俄罗斯社会
C.文化传播具有地域性
D.文化传播具有时代特色
9.下图是清政府内务府造办处制造的更钟,它把我国传统夜间计时的“更”与西方计时的“时”“分”有机结合起来,并能根据节气的变化调整“更”的长短。更钟的制作(  )
A.说明钟表诞生地在中国
B.外观带有明显的异域特色
C.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
D.反映了中西相似的审美观
10.下面是依据史料中有关旗袍的记载编制的表格。导致旗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旗袍的变化
民国初期 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
20世纪 20年代末 样式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
20世纪 30年代初 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渐而又流行低领,后来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A.外国服饰传入的影响
B.妇女地位的空前提高
C.民族服饰根本性变革
D.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B组关键能力提升
11.下表所示为19世纪上半叶英国对外商品贸易情况(单位:百万英镑)。据表可推知,这一时期英国 (  )
时间 年均进口值 粮食进口占比(%) 年均出口值 年均商贸总值
1824—1826年 66.4 36.1 49.5 115.9
1834—1836年 70.3 29.4 56.4 126.7
1844—1846年 82.0 33.4 69.2 151.2
A.英国农业出现大幅衰退
B.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
C.工业革命助长贸易顺差
D.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确立
12.在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宫廷男女服饰都以中国丝绸、织锦为面料,上面绣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同时期伦敦的贵妇人则把中国丝绸服装视为时髦。18世纪以来,中国的丝绸披肩风靡欧洲,色彩以白色和艳色为主,每年欧洲的进口量高达8万多条。这主要源于(  )
A.国际贸易的扩大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理性主义的传播
D.封建君主的喜好
13.下表中国人关于“秒”的记录主要反映出(  )
文献记录 出处
以四刻为一时,以便推算,每时共六十分,每刻得一十五分,而以一分为六十秒,一秒为六十忽。 《清会典》
雷艇试行……得三分二十六秒。回行一海里,得三分十一秒半。 《欧游杂录》(1879年)
A.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B.西方计时体系影响中国
C.西学东渐促进思想解放
D.近代中国时间观念增强
14.当今全球贸易中,西方的文娱产品如电影、文学、艺术等,源源不断地涌入非西方国家。更主要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拓展,西方的资本、技术、信息、商品、跨国公司在全球流动,美国和西方文化的触角也就自然延伸到世界各地。这说明(  )
A.世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B.文化交流导致文化民族性丧失
C.贸易发展带来文化扩张
D.西方以经济交往掩盖文化侵略
C组学科素养创新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英国在17世纪后期控制了世界的钟表生产。英国钟表是在17世纪后半叶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的,到18世纪,已经控制了中国市场。连《粤海关志》亦称“其土产则有大小绒、哔叽、羽纱、紫檀、火石及所制时辰钟表等物,精巧绝伦”。……特别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及其雇员亦积极输入钟表,用于换取中国货品。
——摘编自叶农《明清时期广州与西洋钟表贸易》
材料二 广州十三行成为西洋钟表的进口中心,广州钟表业的发展,促进了中西钟表技术文化的交流沟通。清代中期广州制作的钟表在外观上保留了西洋钟表金碧辉煌的特点,而机械部分则保留西洋钟表精密准确、构造复杂的机芯,声效上保留报时与伴乐合一的“自鸣钟”特点。此外,在多方面融入中国特点,材质采用色彩鲜艳、光泽明亮的珐琅、紫檀木嵌金银丝和玻璃等材料,外形采用亭式、花盆顶、葫芦型等中国传统形状,钟壳装饰文字突出吉祥、太平的寓意,如“天下太平”“天下盛世”,图案则是如福寿万年、三星高照、仙人祝寿、渔樵耕读等传统题材。
——摘编自冷东《广州十三行与清代中期钟表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英国钟表进入中国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谈谈你对清代广州钟表业发展的看法。(6分)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1.B 根据材料可知,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出现并不断扩大,B项正确;现代照明技术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资产阶级职业观念,排除C项;社会生产力提高可能会导致产品数量增加,但如果没有市场需求也不需要夜晚劳动,排除D项。
2.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出现了商业革命,市场上商品种类增多,A项正确。
3.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使欧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工业国,而世界大部分地区沦为它们的殖民地,它们为世界大部分地区提供工业品,而这些地区则为它们生产原料或初级产品,这体现的是国际分工的不同与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先进生产方式的推广”,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加速了土地资源的广泛开发”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故D项错误。
4.B 外国商品输入已经深入中国偏远农村,民众使用洋货日益增多,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B项正确。
5.B 根据材料可知,世界贸易额不断增加,国际直接投资不断上涨,这是跨国公司加速发展带来的结果,B项正确;由于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全球化过程中南北发展差距不断拉大,排除A项;冷战局面是在20世纪90年代结束的,排除C项;世界贸易组织是1995年成立的,排除D项。
6.A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的瓷器等按照欧洲要求制作并传到欧洲,欧洲的建筑等风格也传到中国,这反映了中西文明交流融会,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中国打开欧洲市场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欧洲建筑模仿中国风格,不代表中国建筑技术发达,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排除D项。
7.A 博览会由“奇技淫巧”之意的名称到“朝野对博览会的经济功能愈加重视”,说明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不断深入,A项正确;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危机的加深与中国人对博览会的认识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D两项;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繁荣”表述错误,排除C项。
8.A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茶文化具有儒雅之风,而俄罗斯茶文化受到本地气候的影响,发展出了自身的特点,体现出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发展,A项正确;“重构”说法夸大,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文化传播的地域性,也看不出时代特色,排除C、D两项。
9.C 根据材料可知,更钟既有西方的计时,又有中国传统的计时内容,这体现出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融,C项正确;钟表诞生于西方,排除A项;更钟的外观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排除B项;中西方的审美并不一样,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10.A 民国时期的旗袍,在清末旗装的基础上“缩短长度”“收紧腰身”,进而发展到“低领”“没有领子”,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外国服饰传入的影响,A项正确;民国时期,妇女地位并没有得到空前提高,B项错误;旗袍领、袖及长度等方面的变化不能说明民族服饰“根本性”变革,C项错误;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与旗袍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的变化无关,D项错误。
11.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的进出口值都增长了,其中进口值大于出口值,说明英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B项正确;粮食进口占比下降不能证明农业衰退,排除A项;贸易顺差是出口值大于进口值,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在18世纪中后期,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排除D项。
12.A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丝绸流入欧洲的数量增大,这主要源于新航路开辟以后国际贸易的扩大,A项正确;工业革命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B项;理性主义与材料所表达的内容无关,排除C项;封建君主的喜好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
13.B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计时体系为时刻制度,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中国计时体系向时、分、秒转变,这反映了西方计时体系影响中国,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传统文化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思想解放,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西方计时体系对中国产生了影响,没有体现人们时间观念增强,排除D项。
14.C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技术、信息、商品、跨国公司在全球流动的同时,也促使美国和西方文化自然延伸到世界各地,说明经济贸易的发展带来文化的扩张,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文化的延伸,而不是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排除A项;西方文化的扩张给其他民族文化带来冲击,但是材料没有涉及“文化民族性丧失”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的延伸,没有体现文化侵略的信息,排除D项。
15.参考答案 (1)背景: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英国手工工场发展,钟表制造业发达;英国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发展海外贸易;清朝实行闭关自守,通过广州十三行参与世界贸易;中国封建经济(农耕经济)发展,物产深受海外青睐;东印度公司的推动。
(2)看法:钟表作为西方物质文明的代表,是西方手工工场的产物。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加强,钟表通过西学东渐传入中国,并催生了广州钟表业。广州钟表业的发展,促进了先进技术的传播和推广,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提升了中国文化产品的实用性、艺术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