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A组必备基础巩固
题组1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金石学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为研究对象。北宋时期,金石学成为专门的学问,金石学家希望通过研究古器物“补经传之阙亡”。清代金石考据之风更盛,在鉴别、分类及文字考证等方面多有成就。据此可知( )
A.中国历代帝王十分重视收藏各种古玩器物
B.古代中国具有保护和研究文物的历史传统
C.古代中国比西方更早具有文物保护意识
D.清代考据之风更盛得益于西学东渐的影响
2.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国家每年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用于保护西藏历史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如修缮并加固布达拉宫、大昭寺等文化古迹,保护和传承藏刀工艺、格萨尔说唱、藏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说明( )
A.少数民族地区改变了文化落后的状态
B.保护文化遗产需要推陈出新
C.国家尊重和保护民族地区文化的多元化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完善
3.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规定:古迹保护与修复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这一规定( )
A.肯定文化遗产的“突出的普遍价值”
B.说明古迹保护以艺术性为审美追求
C.强调古迹保护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D.提出古迹修复以完整性为修复目标
4.下表记述了部分世界史文化方面的相关措施。
1967年 英国通过《城市文明法》,规定要保护“有特殊建筑艺术和历史特征”的地区,首先考虑的是地区的“群体价值”
1990年 美国通过了《北美原住民墓地保护与文物回归法案》,确认了北美印第安人索取原住民文物的权利
1995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现代国际法归还文物的原则”,即任何因战争原因而被抢夺或丢失的文物都应归还,没有任何时间限制
这些措施( )
A.提升了典藏文物的合法性
B.体现出文物保护的公平性
C.可推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D.有利于发挥文物的经济效益
题组2 《世界遗产公约》
5.《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是参与国最多的国际公约之一。自1972年公约正式通过后,截至2017年1月,共有193个国家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这反映出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 )
A.有利于维系各国悠久的历史传统
B.体现各国间的文化差异
C.加速了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
D.符合全人类的共同诉求
6.下表所列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或更新发布的主要文件。它们共同体现的核心理念是( )
1972年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通过
1978年 《世界遗产名录》收录了首批12处世界遗产
1998年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通过
2003年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
2019年 《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已收录33个国家的53项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36项和自然遗产17项)
A.完善对文化遗产的认识
B.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
C.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D.有效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
7.《世界遗产公约》中对遗产的描述并未使用惯用的“国际”一词,而采用“世界”一词来表达。这不仅突出了“普遍的共同价值,也使文化遗产获得了超越文化民族主义来理解多样的、唯一的地球的眼光”。《世界遗产公约》的推行( )
A.促使文化遗产摆脱了民族属性
B.旨在推动国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C.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D.表明国际合作是遗产保护唯一途径
题组3 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8.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察时强调,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这体现了( )
A.历史遗址对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B.中华文明起源于安阳殷墟
C.历史遗址是历史研究唯一资料
D.我国加强对自然遗产保护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桑蚕丝织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医针灸、中国珠算、二十四节气等分别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类名录项目。这可以用来说明中国古代科技 ( )
A.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B.注重探究事物发展规律
C.具有精湛的制作工艺
D.具备比较强烈的实用性
10.2017年,山东泰安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泰山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条例》并指出,该条例不仅限于对泰山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还包括文化文物、人文历史等方面。这一条例的出台( )
A.遵循文物古迹保护的真实性原则
B.反映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C.有助于提升自然遗产的经济效益
D.强化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屏障
B组关键能力提升
11.下表是西方一些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这些措施( )
国家 措施
意大利 将部分博物馆、古迹、遗址等逐步租让给私人资本管理,国家掌握所有权、开发权和监督权等
法国 通过文化协定的契约形式对卢浮宫等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保护,其中绝大部分保护项目下放到市区级和民间
西班牙 颁布了关于私人捐助的相关法律,国家允许企业和个人上交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财产抵消欠税,对保护和宣传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动减免所得税
A.旨在维护资产阶级经济利益
B.突出了国家的主导作用
C.凸显了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D.积极利用民间力量保护
12.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从2008年起,通过互联网等媒体隔年发布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文化遗产。最早列入名单内的此类遗产包括南极洲的斯科特小屋、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期的近代上海建筑等。这说明,文化遗产保护( )
A.颇受网民关注
B.具有一定经济效益
C.面临新的挑战
D.存在厚古薄今倾向
13.下表是近几年我国新列入的世界文化遗产,截至2023年9月,中国已经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9项。这些世界文化遗产的共同价值在于它们能够 ( )
年份 地点 文化遗产
2016年 广西崇左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
2017年 福建厦门 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
2019年 浙江杭州 良渚古城遗址
2021年 福建泉州 泉州:宋元中国的 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2023年 云南普洱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
A.代表中国独特的自然景观
B.体现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C.展现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
D.成为古代中国领先世界的标志
14.2012年,民政部印发《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重点保护对象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该方案的实施( )
序号 保护对象 序号 保护对象
一 千年古城(都)地名文化遗产 五 甲骨文、金文地名文化遗产
二 千年古县地名文化遗产 六 少数民族语地名文化遗产
三 千年古镇地名文化遗产 七 著名山川地名文化遗产
四 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 八 近现代重要地名文化遗产
A.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B.旨在彰显我国文化遗产资源的丰富
C.增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统一性
D.体现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
15.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特性在于遗产的“无形性”和“活态性”,所有遗产均通过口、手、肢体、行为和技能来表达,因此不具备实物特性;由于它的完成过程和传承系统完全依赖于人,这就决定它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活态化”性质。这说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
A.必须关注其传承方式的保护
B.完全没有加以保护的必要性
C.长期变化无常具有不可知性
D.可以不具备真实性和完整性
C组学科素养创新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皇家园林的典范。选址由康熙皇帝亲自踏勘。建筑布局由平原区、湖区、宫殿区以及山区四个部分组成,集北国山岳、江南烟雨与蒙古草原于一园。平原区东有万树园,西有试马埭,当年多个蒙古包散置其间;宫殿建筑布局端正严谨,是皇帝处理朝政、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外八庙围绕在避暑山庄外,呈放射状布局,如众星捧月,由木兰围场、藏式庙宇、热河文庙等十二座皇家寺庙组成。避暑山庄建筑及景点的命名、牌匾题字、碑刻文字等多引用、化用古代诗句或儒、道、佛家典籍。1931年日军占据山庄,文物和建筑遭到掠夺、烧毁等严重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避暑山庄的保护,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避暑山庄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避暑山庄的文物保护从抢救性保护、被动修缮逐步进入到主动预防性保护的新阶段。避暑山庄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起着维系当地居民情感、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1)根据材料,分析避暑山庄园林建筑所体现的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世界文化遗产——承德避暑山庄的保护”为主题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8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宁德天后宫俗称妈祖庙,始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咸丰元年(1851年)重建。其主体建筑以中轴线排开、左右对称,自南而北依次为门楼、戏台、钟鼓楼、正殿、偏殿。正殿高大宏伟,殿内四根玄武岩镂空龙柱和两根花岗岩浮雕凤柱雕刻精美、极富特色。此外,重檐门楼、钟鼓楼、高峻风火山墙亦给人庄严之感,闽东灰塑、砖雕、木作、彩绘等特色工艺更添华丽之美。1937年,中共闽东特委与国民党当局在天后宫进行和平谈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后宫一度为粮仓,许多地方被改建。1980年,宁德县人民政府将其定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天后宫被辟为博物馆。2009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天后宫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妈祖诞辰日和升天日,天后宫都会举行大型祭拜活动,仪式后还有闽剧、萧仙戏等表演。作为台湾许多妈祖宫庙的分灵祖庙,每年台湾分庙都要来此举行“取香灰”仪式。
——摘编自《宁德古建筑》
(1)根据材料,概括宁德天后宫的建筑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将宁德天后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意义。(8分)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1.B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它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反映了古代中国具有保护和研究文物的历史传统,故选B项。
2.C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藏族地区的佛教文化、藏刀工艺、格萨尔说唱、藏戏等都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国家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说明对藏族地区文化多元化的尊重和保护,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藏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而非文化落后,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保护西藏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没有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D项。
3.C 材料中的规定强调古迹的修复和保护必须以尊重原始材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依据,故选C项;《世界遗产公约》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排除A项;展示古迹的美学和艺术性确实是古迹保护和修复的目的,但是也必须以尊重历史的真实性为根本前提,排除B项;古迹修复必须以真实性为基本出发点,不能只以完整性为修复目标,否则应该立即停止,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美国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保护方面都出台了相应的措施,这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故选C项;“典藏文物”是指将重要的文献、典籍收存起来,而材料体现的并不全是“典藏文物”,排除A项;英国《城市文明法》规定要保护的地区首先考虑“群体价值”,没有体现文物保护的公平性,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文物、文化保护方面的内容,不涉及文物的经济效益,排除D项。
5.D 根据材料可知,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人类遗产保护的体系中,这说明保护人类遗产符合全人类的共同诉求,故选D项;人类遗产保护重在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不是对历史传统的固化维系,排除A项;人类文化遗产属于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在价值诉求上具有一致性,排除B项;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和外交关系的变化,对全球治理体系的影响有限,排除C项。
6.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或更新多部关于文化遗产的文件,既有自然遗产,也有文化遗产,反映了对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保护,故选B项;A项只体现了材料的部分信息,排除;表中的文件是对现有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的保护,但受时间和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很难保证所有的文化遗产均真实,“确保”说法有误,排除C项;仅通过颁布文化遗产保护文件,没有各国的大力支持,达不到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目的,排除D项。
7.C 根据材料可知,《世界遗产公约》强调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产,突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故选C项;文化遗产具有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文化遗产“摆脱了民族属性”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国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当今世界国家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既有私人和政府,也有国际合作,“国际合作是遗产保护唯一途径”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8.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殷墟是中华文明的代表,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故选A项;中华文明是多元的,并非起源于安阳殷墟,排除B项;“唯一”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自然遗产保护的信息,排除D项。
9.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类项目涉及纺织、制纸、印刷、珠算、针灸等门类,都是日常生活中具有实用性的项目类型,故选D项;材料所涉及的项目内容与自然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更多强调对经验的总结,缺少实验,对于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较为欠缺而非注重,排除B项;“中医针灸、中国珠算、二十四节气”并非制作工艺,排除C项。
10.D 根据材料可知,该条例涉及面广,且保障力度大,有助于强化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屏障,故选D项;文物古迹保护的真实性原则是指遗产产生时和后来形成的各种特征,材料内容不涉及这方面信息,排除A项;材料不仅涉及生态文明建设,还涉及文化文物、人文历史等方面,排除B项;《泰山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条例》仅是法规,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排除C项。
11.D 根据材料可知,意大利等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中都借助了私人的力量,体现了这些国家积极利用民间力量保护文化遗产,故选D项;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并非只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材料表明民间力量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作用加强,不能说明国家处于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不是利用文化遗产进行盈利,排除C项。
12.C 进入20世纪以后,气候变化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不利影响愈发受到关注,在相关组织重点关注的遗产名录中,甚至包括近代的遗迹,这说明气候变化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故选C项;专门机构在互联网上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的警示宣传,并不能代表网民关注文化遗产保护,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效益,排除B项;厚古薄今与材料信息明显不符,排除D项。
13.C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良渚古城遗址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变迁,故选C项;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等遗产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原因是它们的文化历史价值,排除A项;除泉州外,其余四项不能说明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排除B项;并非所有的文化遗产都能反映出古代中国的世界领先地位,排除D项。
14.A 根据《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可得出,通过发布方案,我国加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A项正确;B项不是主旨,排除;各地文化遗产不一样,并不统一,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紧迫,排除D项。
15.A 材料的主旨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作为传承者的人在文化传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针对其传承方式的特点对该文化遗产进行保护,A项正确。
16.参考答案 (1)政治价值:山庄选址体现维护国家政权稳定的政治价值;建筑布局四部分结合,体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政治价值;山庄遭受劫难具有见证民族危亡的政治价值。
文化价值:推动区域和民族文化融合;传承儒、佛、道文化;体现皇家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2)承德避暑山庄是承德地区历史文化凝聚力的承载体,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承德避暑山庄保护应注重整体完整性、真实性,体现历史感;坚持主动预防性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针对古迹制定法律;建立专业化文物保护体系,加强国际合作。
承德避暑山庄的科学保护,有利于提升避暑山庄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品质与影响力;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17.参考答案 (1)特点:历史悠久;作为妈祖信仰的载体,庄严华美;工艺精湛,富有闽东特色;布局对称、主从有序,蕴含传统建筑理念。
(2)意义: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和民众文化生活;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和建筑传统工艺;为革命历史研究提供实物证据;成为沟通海峡两岸的文化桥梁;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可以更好地保护这一文化遗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