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五单元测评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有学者指出,通过远征,亚历山大大帝“向四面八方播撒(古)希腊的公正与和平”,以建立一个开放的完美融合古埃及文化与波斯文化的古希腊,而不是单边的、强制性的希腊帝国。这表明亚历山大远征的主要目的是 ( )
A.传播希腊的公正和平 B.学习东方的先进文明
C.创立多元文化的国家 D.建立希腊主导的帝国
2.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远征以前,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对古希腊的影响较大;公元前323年之后,亚历山大征服过的广大地区,出现了持续长达300年的“希腊化时代”。由此可见,古代( )
A.文明地域性特征尤为明显 B.亚非欧文明的交流从未间断
C.文明中心逐渐向西欧转移 D.世界区域文明曾经长期互动
3.有学者指出,“希腊化时代”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的希腊中心主义色彩的用语并没有充分反映出这一时代文化的特点,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相互融合,创造出了博采众长的文化。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
A.希腊文化优于东方文化 B.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C.亚历山大远征的进步性 D.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4.在希腊化世界,希腊文成为各地通用的官方语言,当地原来的语言文字如埃及的象形文字和西亚的楔形文字等逐渐被弃而不用。这表明希腊化时期( )
A.西亚北非传统文明遭到毁灭 B.启动了全球化进程
C.政治权力深刻影响文化走向 D.民族交融逐渐深入
5.蒙古征服基辅罗斯公国后,认识到封建割据不利于统治,便将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内容带到基辅罗斯,扶持“弗拉基米尔”作为代理人。这使基辅罗斯大公尝到了专制权力的甜头,刺激了基辅罗斯大公攫取专制特权的野心,推动了基辅罗斯国家的统一。这可用来说明蒙古西征( )
A.推动了基辅罗斯政治体制的演变 B.开启了亚欧大陆的民族交流
C.传播了蒙古开明的民族政策 D.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
6.在18世纪中期之前,北美各殖民地存在下表所示状况。据表可知( )
项目 北美英属殖民地 北美法属殖民地
立法 机构 有民选的立法议会 不存在难以驾驭的民选机构
行政运 行规则 委任的总督只能请求和怂恿民选的立法议会采取某种行动步骤 所有官员均由巴黎任命,命令会被部下严格执行
A.殖民地延续了宗主国政治传统
B.殖民方式不同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C.分权制衡的理念得到了贯彻
D.资本原始积累促进当地民主进程
7.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初期,法国经历了长时间的动荡和内乱之后,人民已经在战争中锻炼出了一种能够对抗敌人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驱使法国人发现本民族和欧洲其他民族之间的差异。这表明当时法国的战争 ( )
A.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 B.激发了极端的民族主义
C.催生了欧洲统一的认同 D.传播了英国革命的精神
8.19世纪初,普鲁士诗人海因里希·海涅梦想着一场全德起义,令法兰西战争不断;教育家弗里德里希·路德维希·杨在柏林发起了一场体操运动,其成员不仅要求健康柔韧,还须是热爱自由的民族主义者。这说明,在德意志( )
A.军国主义思想逐渐萌芽 B.拿破仑的征服政策激发民族意识
C.启蒙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D.民众渴望结束分裂建立统一国家
9.晚清时期,最先将反缠足思想带入中国的是传教士,但在中国影响不大。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人对缠足的态度却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一变化表明中国( )
A.维新变法达到高潮 B.关注女性的身心利益
C.民族意识的觉醒 D.跟上了世界潮流
10.一是它首次为印度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二是不可避免地使印度产生政治上的自觉性和自治要求,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由此可知,英国的殖民( )
A.客观上促进了文化重构 B.破坏了被殖民地的传统文明
C.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 D.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
11.20世纪初,以德国杜里舒(1867—1941)、法国柏格森(1859—1941)等为代表的哲学家,从生物科学实践立场,反对唯物主义所提倡的理性,进而提倡用意志、情感充实理性的作用,这一思想在当时流传甚广。这表明 ( )
A.理性主义遭到全面批判 B.战乱与危机引发人文反思
C.自然科学出现理论创新 D.唯心主义有着强大生命力
12.1919年是世界革命运动频发的一年。下表为部分国家和地区的革命运动,据此可知( )
1918年11月—1919年5月 德国人民起义,推翻了德意志帝国,资产阶级成立魏玛共和国
1919年3月 匈牙利共产党领导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苏维埃共和国
1919年3月 埃及爆发以开罗学生反英示威为起点的反英大起义
1919年4月 印度人民因英国制造的“阿姆利则惨案”开展反英独立运动
1919年5月4日 中国发生“五四运动”
A.东西方的革命运动遥相呼应 B.十月革命影响了各国革命斗争
C.国际环境助推了革命的爆发 D.革命运动推动殖民体系的崩溃
13.有美国军事评论家表示,越战失败后,(美国)被迫放弃在巴拿马的重大利益……从巴拿马撤退和降旗,即使只是象征性的,也会被作为美国是纸老虎的新证据。这一观点反映出( )
A.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B.西方阵营的分化
C.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动 D.第三世界的合作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丁美洲地区成为西方文明的“延伸地带”,文化也随之迅速变化。墨西哥作家巴斯康塞洛斯认为,由于种族构成、文化混杂和政治环境,墨西哥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画等号的。其观点得到相当一部分拉丁美洲文人的推崇。这些现象反映出( )
A.世界殖民体系走向了崩溃 B.拉丁美洲民族文化的生存困境
C.拉丁美洲为世界文明贡献重大 D.拉丁美洲政治独立还任重道远
15.印度独立以后,把英语和印地语共同作为官方语言。后来印度国内曾有过废除英语官方地位的意见,但因为印地语在印度国内的接受程度始终不高,如果把英语废除,印度会面临国内没有真正通用语的局面。这一现象反映出印度( )
A.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意识高涨 B.被英国殖民扩张改变了族群结构
C.民族文化认同的迫切性 D.由受过英式教育的上层精英统治
16.韩国原属东亚儒家文化圈,近代以来先后融合了佛教和基督教等外来文化,形成了韩国经济翻身的特殊精神动力,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连续多年保持了7%—9%的GDP增长,创造了世界奇迹。据此可知,战后新兴民族国家( )
A.多元文化融合促进现代化进程 B.通过发展经济维护民族独立
C.发展经济是独立后的主要任务 D.致力于民族民主意识的传播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文明之间的碰撞、交流与融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13世纪,蒙古一系列扩张战争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许多地区的生产力因此遭到严重破坏,长期无法恢复。
蒙古统治者在被征服地区广修道路、桥梁,建立完善的驿站制度。商队得到军队保护,商业税得以降低……商品、人员甚至思想等都有了较大范围的交流和沟通。……出现过如马可·波罗这样的大旅行家。
这一时期,文化借助广大的欧亚大陆商贸网络得以广泛传播。……中国的山水画技法传播到伊利汗国,形成了新的风格,并最终影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艺术。伊利汗国的蓝色颜料群青也被应用到元朝的瓷器制作中,产生了青花瓷的新品种。……随着蒙古铁骑的西征和伊斯兰教的传播,金帐汗国、伊利汗国、察合台汗国都信奉了伊斯兰教。……16世纪,金帐汗国败于俄罗斯,但俄罗斯文化中也大量继承了蒙古的因素。
——摘编自《历史读本·世界史》
材料二 欧洲商人从陆路上穿越蒙古帝国的领土进行贸易,最远可至中国。然而随着蒙古帝国的分崩离析和鼠疫的传播,丝绸之路的旅行不再像从前那么安全了。货物经由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输送到西欧,价格往往已经涨得很高,而欧洲人对亚洲商品特别是香料的需要又是数量巨大的。……如果能绕开阿拉伯中间商,找到通向亚洲市场的直接途径,将会给欧洲商人带来巨大利润。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明交流的方式及其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蒙古帝国扩张对文明发展的影响。(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明交流的认识。(4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从远征意大利开始,拿破仑就宣布:意大利的国民们,法国军队是来切断诸君枷锁的!作为“自由和解放的旗手”,法国在欧洲各地推广国民的自由。对于法国占领地区的人们来说,虽说新的思想和制度具有刺激其发展的作用,但是,拿破仑率领的军队终归是占领军,各地逐渐意识到要团结一致对抗法国侵略者。作为一种民族主义的先驱形式,在法军占领的普鲁士所出现的运动就是明显的例证。拿破仑以两面手段占领了欧洲各地,广泛传播了在19世纪高扬的民族主义原型的思想和态度。也正因如此,最终他不得不失败。
——摘编自[日]福井宪彦《近代欧洲的霸权》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国际政治生活,帮助他们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民族意识和民族危机感大大增强。十月革命后,一些原先求助于西方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转向求助于苏俄政府,他们也演变为初步的共产主义者。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共产国际帮助指导下,各国纷纷建立共产主义团体或政党。迄至20世纪20年代末,共产党组织在中国、印度、埃及、墨西哥等国陆续建立,它们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本国革命相结合,领导或推动国内反帝反封建斗争。
——摘编自余建华《本世纪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的
背景与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拿破仑对被征服地区统治的“两面手段”,并分析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政治文化重构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主义浪潮的特征。(8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19世纪80年代初,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北京会见新上任公使的意见:
以下事例表明,采取行动,使中国政府保障“容忍条款”的贯彻落实,是多么地迫切。
……
(6)山东巡抚连续几次拒绝为传教士解决麻烦。
……
(8)山西省的学政告诫省学的教授和学生们,如果有人接受了基督教的信仰,将被取消学位。
(9)湖北省德安府的知府为近万人参加的三年一次的乡试出了以下两个论文题目:“民之所好,好之”(出自《大学》或《伟大的学问》),以及“攻乎异端”(出自《论语》)。
……
一位美国领事告诉我,有个道台对他说,他将严格遵守道光帝颁布的《大清律例》。这就意味着,他不考虑与外国签订的各种条约,而只遵守在此之前的中国法律。
——摘编自《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
根据材料,评析李提摩太会见新上任公使的意见。
第五单元测评
1.C 根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是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完美融合古埃及文化与波斯文化的古希腊,创立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C项正确;传播希腊的公正和平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对东方先进文明的学习,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建立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并不是建立希腊主导的帝国,排除D项。
2.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曾影响希腊,而亚历山大远征开启“希腊化时代”后,埃及和两河流域又长期受到希腊文化的熏染,可见,古代世界区域文明曾长期互动,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不是文明的区域性特征,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地中海区域文明的相互影响,不是亚非欧文明不间断的交流,排除B项;在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排除C项。
3.D 根据材料可知,有学者认为“希腊化时代”这一用语带有希腊中心主义色彩是不准确的,“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相互融合,而非仅仅是希腊文化影响东方,可见这一观点意在强调文化交流的双向性,D项正确;“希腊文化优于东方文化”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中学者强调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相互融合,而非存在差异,排除B项;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相互融合是亚历山大的远征推动的,排除C项。
4.C 希腊化世界中,政府大力推广希腊文化,使得埃及和西亚的原有文字弃而不用,希腊文成为官方语言,这说明当时政治权力深刻影响文化走向,C项正确;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全球化进程开始于新航路开辟,排除B项;希腊文成为官方语言,埃及、西亚原有文字弃而不用,这并非交融的体现,而是前者取代了后者,排除D项。
5.A 根据题意可知,蒙古西征对基辅罗斯政治体制的演变起到了推动作用,A项正确;“开启了”的说法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蒙古的民族政策,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西方的文化传播到东方,所以并不是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创造条件,排除D项。
6.A 据表格内容可知,北美英属殖民地的立法机构和行政运行规则与英国相同,北美法属殖民地的立法机构和行政运行规则与法国相近,说明殖民地延续了各自宗主国的政治传统,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殖民方式对殖民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分权制衡理念,排除C项;材料与资本原始积累无关,排除D项。
7.A 启蒙运动提倡民主、自由、平等、法制,还包含了民族主义的主张,材料中反映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对外战争,促进了启蒙思想在法国的传播和发展,A项正确;当时法国的民族意识并不是极端的民族主义,排除B项;材料强调“法国人发现本民族和欧洲其他民族之间的差异”,不是法国人对欧洲统一的认同,排除C项;材料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8.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初,拿破仑征服了欧洲大部分地区,德意志在对法战争中失败,激发了德意志民族意识,B项正确。
9.C 根据材料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国人意识到缠足陋习是国家落后的反映,强烈要求废缠足,反映了民族意识的觉醒,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维新变法达到高潮,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意识的觉醒,并非关心女性的人权与身心利益,排除B项;废缠足不代表已经跟上世界潮流,排除D项。
10.A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促进了印度统一文化的发展,即客观上促进了印度文化的重构,A项正确。
11.B 20世纪初,西方哲学界出现了一种从自然科学视角出发,反思自然理性,倡导情感意志作用的思想,且产生一定影响力。这说明面对不断加剧的贫富分化和不断出现的战乱,思想界开始系统反思理性主义带来的问题,B项正确;哲学家们立足自然科学,只是反对理性主义某些观念,并非全面否定,排除A项;材料中的思想是哲学理论的一种创新,排除C项;就生命哲学的基本观念而言,不能单纯说其为唯心主义哲学,排除D项。
12.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发了欧洲、亚洲、非洲等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出现,说明国际环境助推了革命的爆发,C项正确;当时东西方的革命运动并没有相互配合,排除A项;十月革命虽然影响很大,但也不是影响了“各国”的革命斗争,排除B项;殖民体系崩溃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13.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三世界国家维护本国国家主权的斗争取得了很大胜利,力量不断壮大,美国全球扩张战略受阻,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动,C项正确。
14.B 根据材料可知,西方文明的影响不利于拉丁美洲国家文化的本土性,说明拉丁美洲民族文化陷入生存困境,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西方文化对拉丁美洲地区的冲击,而非殖民体系的崩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方文明的影响而非拉丁美洲地区的贡献,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拉丁美洲文化受西方文明冲击,而不是政治独立,排除D项。
15.C 材料体现的是受英国殖民影响,印度本土语言在国内通用度并不高,强调的是民族文化认同的迫切性,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印度自身的民族文化认同问题,并非民族意识高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印度族群结构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与印度的统治阶层无关,排除D项。
16.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文化、佛教和基督教等外来文化在韩国并存,并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借鉴融合,使韩国呈现多元文化特征,形成了韩国“经济翻身”的特殊精神动力,所以,多元文化融合促进了现代化进程,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韩国发展经济的目的和在国家事务中的地位,排除B、C两项;材料只涉及了儒学、佛教、基督教文化,不涉及民族民主意识的传播,排除D项。
17.参考答案 (1)和平方式:丝绸之路开通;经济贸易往来。
暴力方式:蒙古西征;亚历山大远征;罗马帝国扩张。
(2)引发大规模民族迁徙;促进跨区域经济交流与发展;客观上推动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客观上推动西欧新航路的开辟;影响区域文明发展进程;给被征服地区带来灾难(或造成人口减少,破坏生产)。
(3)尊重文明多样性;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文明间和平交流。
18.参考答案 (1)“两面手段”: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压迫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
影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传播启蒙思想;民主、独立、自由成为欧洲普遍的政治诉求;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有利于欧洲各民族国家的建立;为近代民族主义走向极端民族主义、加剧对外侵略扩张准备了条件。
(2)特征: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得到苏俄政府和共产国际的积极援助;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统治;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构成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19.参考答案 李提摩太希望公使要求清政府保障西方传教。
随着西方侵略不断加深,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加剧。部分清政府官员抵制基督教传教行为,传教士与民众的矛盾日益激化。在此背景下,李提摩太向公使寻求帮助。该意见为西方文化在中国进一步传播与渗透作铺垫,加剧了文化冲突,其实质是为西方侵略提供借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