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八下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新考向情景题)04【2025春语文阶段测试卷】(原卷版+解答版+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八下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新考向情景题)04【2025春语文阶段测试卷】(原卷版+解答版+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9 20:48:50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统编八下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新考向)04
【2025春语文阶段测试卷】
主题情境 “体悟先贤哲思”茶话会 经典名篇往往蕴含着古人的情怀和 哲思,阅读经典名篇,可以为我们带来启示和感悟。为此,同学们举办了 “体悟先贤哲思 ”茶话会,请你一起参与。
【开场白】
1. 下面是本次茶话会的开场白,请你阅读后回答问题。(6分)
庄子笔下的鲲鹏展翅高飞,提醒我们( )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 )要 学会放下束缚,追求精神自由,享受超脱世俗束缚的xiāo遥人生。《礼记》中的作品在教育、社会理想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虽有嘉肴》启示我们“教学相长 ”,在学习中要勇于实践、勤于反思;《大道之行也》告诉我 们“选贤与能 ”的重要性,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 大同 ”社会,激发了我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韩愈则告诉我们不仅千里马需要自身具有 “尽sù一石 ”“ 日行千里 ”的才能,更需要伯乐的赏识。
这些哲思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指引我们前行的灯塔,让我们 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能够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不断追求真理与美好。
(1)请你选出开场白中加点字的拼音与汉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2分)( C )
A. 肖 jiāo yǔ 粟
B. 肖 jiāo jǔ 栗
C. 逍 jiào jǔ 粟
D. 逍 jiào yǔ 栗
(2)请你在开场白括号内填写合适的关联词。(2分)
【解析】“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 ”和“要学会放下束缚…… ”之间是假设 关系,故可填表示假设的关联词“ 即使……也…… ”。
【答案】(2分)示例:即使 也
(3)开场白中画横线的句子提取主干后可写作: 作品具有作用 。(1分)
(4)开场白中画波浪线句子存在一处语病,请你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空白处。(1分)
【解析】画波浪线句子语序不当,这句话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千里马, 因此可将关联词“不仅 ”和主语“千里马 ”调换位置。
【答案】(1分)将“不仅 ”和“千里马 ”调换位置。
【名句辑录】
2. 下面是你的同桌围绕茶话会主题辑录的古诗词,请你试着将空白处内容 补充完整。(8分)
从古圣先贤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收获人生感悟,得到思想启迪。比如, 《北冥有鱼》中的“野马也,尘埃也,①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说 明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有所凭借的道理;《虽有嘉 肴》中的“②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③ 教然后知困 ”告诉我们自己 学习或教学别人也能知道自己的困惑;韩愈《马说》一文描写千里马“④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⑤骈死于槽枥之间 ” 受屈辱的悲惨遭遇,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⑥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两句表现了诗人广济 苍生的博大胸怀; 白居易《卖炭翁》中“⑦ 半匹红纱一丈绫 ,⑧ 系向 牛头充炭直 ”两句通过一车炭的实际价值与所给的价值相差悬殊,揭 露了“ 宫市 ”的掠夺本质。
【字词归纳】
3. 了解作品的文言字词,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开展活动,请你将下面的 “重点字词归纳小卡片 ”补充完整。(8分)
重点字词归纳小卡片
类型 语句 释义
通 假 字 矜、寡、孤、 独、废疾者 “矜 ”同“① 鳏 ”,意为② 老而无妻
北冥有鱼 “冥 ”同“溟 ”,意为海。
选贤与能 “与 ”同“③ 举 ”,意为④ 推举
学学半 “学 ”同“敩 ”,意为教导。
类型 语句 释义
词类 活用 一食或尽粟一石 尽: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⑤ 吃尽
娇儿恶卧踏里裂 裂: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⑥ 使……破裂
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名词用作动词,意为⑦ 以……为亲
志怪者也 怪: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⑧ 怪异的事物
4. 几位同学针对文学常识展开了下面讨论,其中表述有误的是小秦 。(2分) 小秦:杜甫,后世尊称为“诗圣 ”,称其诗为“诗史 ”,我们学过他的《卖炭翁》和《江南逢李龟年》。
小豫:《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 编纂的。
小冀:《马说》是发表对人才看法的议论性文章,“说 ”的体裁一般不长, 写法不拘一格。
小晋: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作品《北冥 有鱼》选自《逍遥游》。
【解析】《卖炭翁》是白居易的作品,小秦表述错误。
5. 吟诵诗文有助于感受作者的情感,品味经典的韵味。请你仿照下面的例 句,为其余几句进行标注。(4分)
例句: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语气:疑问)
(1)其/真不知马也!(限断一处)(语气: 感叹 )
(2)妇啼/一何苦!(限断一处)(语气: 悲愤 )
6. 班级开展名著专题探究活动,请你从下面专题中任选一个,结合名著人 物和具体情节,谈谈你的读书心得。(4分)
【专题探究】
专题一:《西游记》中的远大志向
专题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进取精神
【答案】(4分)示例一:《西游记》中,唐僧立下远大的志向,一定要取得 真经。四圣试禅心时,他坚定不移;面对妖魔鬼怪,他初心不改。经历九 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这种精神鼓励我树立人生志向,坚定不移地 走下去。
示例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退学后先做了工人,后来在朱赫 来的影响下,先后参与战斗、修筑铁路,哪怕在几乎全身瘫痪的情况下也 没有放弃理想,终著成《暴风雨所诞生的》一书,他的一生就是进取的一 生。这种精神鼓励我不断进取,不安于现状,不轻言放弃。
【古诗鉴赏】
小文按照时间顺序搜集了杜甫不同时期的作品,请你和大家一起 品鉴。
杜甫(公元712—770年) ,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 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房兵曹胡马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或二 十九年(公元741年) ,此时正值杜甫青年时期,漫游齐赵,飞鹰走 狗,裘马轻狂。
房兵曹胡马诗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诗歌大意】房兵曹的这一匹马是产自大宛国的名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 刀锋一样突出分明。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跑起来四蹄生风, 疾速轻盈。这马奔驰起来,从不以道路的空阔辽远为难,骑着它完全可以 放心大胆地驰骋沙场,甚至可托生死。拥有如此奔腾快捷、堪托死生的良 马,真可以横行万里之外,为国立功了。
困局成都时期
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 ,杜甫求亲告友才建起的茅屋被风 雨所破,此时,爆发于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尚未平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 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 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 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 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 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江南逢李龟年》大概作于大历五年(公元770年) ,当时杜甫在 潭州(今湖南长沙) 。安史之乱虽被平定但乱局未息,杜甫思乡心切却 不得北归,被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李龟年重逢,感慨万千写下这 首诗。同年,杜甫在前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西南漂泊时期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7. 请你梳理《房兵曹胡马诗》和《江南逢李龟年》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将 下表补充完整。(4分)
作品 写作手法 分析
《房兵曹 胡马诗》 虚实 结合 前四句正面实写,大笔勾勒,突出 马的骨相、 双耳和奔跑之态 ;后四句用虚写手法,由咏物 转入抒情,赞颂马 不怕路途遥远、堪托生死 的形象。
作品 写作手法 分析
《江南逢 李龟年》 反衬、 暗喻 后两句,用风景秀丽的江南美景反衬满目凋零的 国家以及漂泊落魄的人,“落花时节 ” 寓意甚 多,既有 个人身世之悲 ,也有 对繁华时代 落幕的慨叹 。
8. (中考新考法 ·提供知识支架)杜甫诗风特色的形成,是否受其人生经历 的影响?根据上面搜集的资料发表你的看法。(2分)
【答案】(2分)是。青年杜甫满怀报国热情,《房兵曹胡马诗》诗风豪迈, 借神清骨峻的“胡马 ”形象反映了诗人锐意进取的雄心壮志;晚年时期的 杜甫历经家国动荡,孤苦无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唯一可以栖 身的茅屋虽被风雨所破,但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生命末期的杜甫追 忆过去,仍旧心怀天下,《江南逢李龟年》中表达出诗人对个人漂泊与国 运衰败的感慨,杜甫在经历半生漂泊后逐渐积淀为沉郁顿挫的诗风。
【古文品析】
班长分享了体现古人哲思的作品,供大家拓展阅读,请你积极参与。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1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 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 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读书譬如食味,得其精华而汰其滓①秽,始能养生。若积而不 化,谓之食痞② 。作文譬如传信,书其实而略其游谈③ , 始能稽④远。若浮 而不切,谓之绮语⑤ , 所谓无益而反害也。
(节选自《读书止观录》,有删改)
【注释】①滓(zǐ):渣滓,沉淀的杂质。②痞:病名。腹中结块之症。③ 游谈:交游叙说。此处指言谈浮夸不实。④稽: 留, 留止。此处指留存。
⑤绮语:华美的文辞。此处指花言巧语。
【参考译文】【乙】读书好像品尝食物一样,得到它的精华淘汰它沉淀的 杂质,才能养生。如果(只)堆积却不消化,叫作食痞。书写文章好像传递 信息一样,书写真实并省略言谈浮夸不实(的内容) ,才能留存久远。如果 浮夸并且不切合实际,叫作花言巧语,就是(人们)所说的没有益处反而有 害啊。
9. 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 “虽有嘉肴,弗食 ”中的“食 ”是“食物 ”的意思,与“一箪食 ” (《<论语>十二章》)中的“食 ”意思相同。
B. “故曰:教学相长也 ”中的“故 ”是“所以,因此 ”的意思,与“温 故而知新 ”(《<论语>十二章》)中的“故 ”意思不同。
C. “书 ”有“书信 ”“书写 ”“书籍 ”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书其 实而略其游谈 ”中的“书 ”是“书写 ”的意思。
D. “益 ”有“益处 ”“助 ”“更加 ”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所谓无 益而反害也 ”中的“益 ”是“益处 ”的意思。
【解析】“虽有嘉肴,弗食 ”中的“食 ”是“吃 ”的意思,而非“食物 ” 的意思。故选A项。
【答案】A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而 ”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若积而不化
A. 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B.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
D. 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解析】例句中“而 ”表转折,相当于“却 ”“但是 ”。A项中“而 ”表 顺承,此处可译为“然后 ”;B项中“而 ”表顺承,相当于“就 ”“才 ”; C项中“而 ”表因果,相当于“ 因而 ”“所以 ”;D项中“而 ”表转折,相 当于“却 ”“但是 ”。故选D项。
【答案】D
11.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答案】(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
(2)若浮而不切,谓之绮语。
【答案】如果浮夸并且不切合实际,叫作花言巧语。
12. 小豫认为甲文已经很完整地阐述了“教学相长 ”的观点,最后引用《尚书 ·兑命》的话有点多余,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 由。(2分)
【答案】(2分)示例:我认为不多余。文章最后运用引用(道理)论证的方法, 通过引用《尚书 ·兑命》中“学学半 ”的话语,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 ” 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因此不多余。
13. 两文都是说理文,在说理时均使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 分析。(3分)
【答案】(3分)两文均使用了类比的手法,《虽有嘉肴》以“嘉肴 ”与“至 道 ”类比,突出学习的重要性;《读书止观录》以“读书 ”与“食味 ”类 比,以“作文 ”与“传信 ”类比,指出学习应切合实际。两文均以生活中 常见的事物类比,使文章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二)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1分)
江河成于涓流,习惯成于细故① 。昔有一罪人,临刑慨然曰:“吾所 以罹兹罪者,由少时每日不能决然早起故耳。夫早起与否,小事也,而此 之不决,养成因循苟且之习,则一切去恶从善之事,其不决也犹是,是其 所以陷于刑戮也。 ”是故事不在小苟其反复数次养成习惯则其影响至大,其于善否之间,乌可以不慎乎?第使②平日注意于善否之界,而养成其去 彼就此之习惯,则将不待勉强,而 自进于道德。道德之本,固不在高远而 在卑近也。 自洒扫应对进退,以及其他一事一物一动一静之间,无非道德 之所在。彼夫道德之标目③ , 曰正义,曰勇往,曰勤勉,曰忍耐,要皆不 外乎习惯耳。
(选自《中国人的修养》,有删改)
【注释】①细故:小事。②第使:如果,假如。③标目:标立的名目。
【参考译文】江河由细流汇成,习惯由小事养成。过去有一个罪人,临近 受刑时感慨地说:“我之所以遭受这样的罪,是由于小时候每天不能果断 早起的缘故罢了。能不能早起,是小事,但是这件事不能决断,养成沿袭 旧习、马虎随便的习惯,那么一切去除罪恶、顺从善行的事情,也如同这 样不能决断,这就是(我)沦落到受刑被杀戮的田地的原因啊。 ”因此事情 不在大小,如果反复多次,养成一种习惯,那么它的影响就会很大,(这) 处在好与不好之间,怎么可以不谨慎(对待)呢?假如平时注意美好与罪恶 的界限,养成远离罪恶、靠近美好的习惯,那么就不需要等到勉强自己, 而能够自觉符合道德规范。
道德的根本,本来就不在高深(的学问)而在浅显易懂(的事理)之中。从洒水 扫地、迎送客人之类的礼节,以及其他万事万物、一举一动之中,没有不 是道德所存在的地方。道德标立的名目,叫作正义、勇往、勤勉、忍耐,
关键都不外乎习惯罢了。
14. (中考新考法 ·实词迁移理解)请你参照下面关于“文言实词 ”学习方法 的梳理,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课内迁移法 “则一切去恶从善之事 ”中的“从 ”,可以迁移到《<论语>十二章》中的“七十而从心所欲 ”中的“从 ”,这两个“从 ”的意 思都是 听从,顺从 。
(2)查阅词典法 参考下面《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中“ 固 ”的义项,结合 语境可知,“ 固不在高远而在卑近也 ”中的“ 固 ”意为 本来 。
固: ①稳固,安定; ②固执; ③副词,本来; ④坚定, 坚决; ⑤固定, 不变。
15. 文中画波浪线句缺少标点,请你为其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限划三处)。 (3分)
是 故 事不 在 小 /苟其 反 复 数 次 /养 成 习 惯 则 /其影 响 至 大
【解析】选文中画波浪线句意为“ 因此事情不在大小,如果反复多次,养 成一种习惯,那么它的影响就会很大 ”,据此即可划分节奏为:是故事不 在小/苟其反复数次/养成习惯/则其影响至大。
16. 请你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吾所以罹兹罪者,由少时每日不能决然早起故耳。
【答案】(2分)我之所以遭受这样的罪,是由于小时候每天不能果断早起的 缘故罢了。
17. (中考新考法 ·链接材料)小涛找到了一段与本文主题相近的材料,并 将两文做了比较探究,请你帮忙补全两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分)
【链接材料】 习之中人① 甚矣哉!足之履平地, 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 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 。故君子之学,贵乎 慎始。
(节选自《习惯说》,有删改)
【注释】①中(zhònɡ)人:适合于人,这里是对人的影响。
【参考译文】【链接材料】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 上,便不能适应坑洼,等时间久了,洼地也就仿佛平地一般,以至于让长 久以来的坑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却反而(受到)阻碍而不能适应了。因此君 子做学问,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选文 链接材料
相 同 点 都有很强的哲理性。 都运用了(1) 的说理方法。(1分) 都围绕“(2) ”的话题展开。(1分)
不 同 点 (3) (2分) 作者认为,君子做学问要 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 惯养成。
【解析】(1)空要求填写说理方法,(2)空要求填写两文共同的说理话题。
【链接材料】列举人走路的习惯这一事例,说明了习惯对人的影响之大。
而选文列举了一个罪人因少时不能果断早起这一小事让他养成不好的习惯, 最终沦落到受刑被杀戮的田地,引出对“ 习惯 ”的相关论述。据此可知,两文都运用了举例的说理方法,围绕“ 习惯 ”这一话题展开议论。(3)空要 求填写选文作者的观点,即“ 自进于道德 ”的方法。根据选文的例子和“第使平日注意于善否之界,而养成其去彼就此之习惯,则将不待勉强,而自进于道德。道德之本,固不在高远而在卑近也 ”等内容可知,要从小 事做起,去恶从善,养成良好的习惯,注意美好与罪恶的界限,远离罪恶。 据此概括分析即可。
【答案】(1分)举例 (2)(1分)习惯 (3) (2分)作者提出,想自觉符合道德规 范,要从小事做起,去恶从善,养成良好的习惯,注意美好与罪恶的界限, 远离罪恶。
【拓展写作】
18. 写作(40分)
先贤的智慧,如星辰般璀璨,穿透岁月的长河,给予我们无穷的 启迪与力量 。体悟先贤哲思,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当下人生 的深刻省察。
请根据你对这段材料的理解和感悟, 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题目 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②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 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④不少于 600字。
【佳作赏析】
品味先贤智慧
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先贤哲思如星辰,闪耀智慧光芒,指引后人前 行。每当我翻开书卷,细细品味那些古人的智慧,心中不禁为之震撼。今 天,我试图从孔子的仁爱、老子的无为、庄子的逍遥中,体悟他们那超越 时空的哲思。
孔子的仁爱,是他教诲弟子的核心思想。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他 强调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关心、理解、包容。在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我们更应该用仁爱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某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看 到一位老人上车,当时车厢内已经没有座位了,但一位年轻人还是毫不犹 豫地站了起来,将座位让给了老人,这一幕令我深受感动。我恍然大悟,
这正是孔子“仁者爱人 ”思想的具体体现啊!
老子的无为则是纯净自然的境界。他认为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方能 长久。老子的哲学里充满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类活动的反思。记得 有一天,我在田野中散步,看到一株野花从石缝中顽强地生长出来,尽管 风雨交加,但它依然绽放着美丽的花朵。这一刻,我仿佛感受到了老子所 说的“无为而治 ”的魅力,那是一种随遇而安、宁静致远的心境。
庄子的逍遥更是令人心驰神往 。他提倡超脱世俗、顺应 自然,追 求精神上的 自 由与逍遥 。庄子的《逍遥游》不仅在文字中展现出超凡 脱俗的意境,更启迪我们追求内心的 自 由,勿被世俗之事所累 。有一 次,我独 自登上山顶,面对浩瀚的天空与广袤的山川,我忽然感到心 灵的宁静与 自 由,那一刻,我深刻理解了庄子的逍遥,那是一种心无 羁绊、 自 由 自在的境界。
细细品味先贤的智慧,我深感他们的思想不仅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 辉,而且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孔子的仁爱、老子的无 为、庄子的逍遥,都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实践的宝贵精神财富。让我们带着 对先贤的敬仰之心,体悟他们的哲思,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前行,追求更高 的人生境界吧!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4张PPT)
统编八下语文
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统编八下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八下语文第六单元检测卷
(建议用时:100分钟 满分:100分)
第六单元检测卷
经典名篇往往蕴含着古人的情怀和哲思,阅读经典名篇,可以为我们带来启示和感悟。为此,同学们举办了
“体悟先贤哲思”茶话会,请你一起参与。
主题情境
“体悟先贤哲思”茶话会
1. 下面是本次茶话会的开场白,请你阅读后回答问题。(6分)
庄子笔下的鲲鹏展翅高飞,提醒我们( )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 )要学会放下束缚,追求精神自由,享受超脱世俗束缚的xiāo遥人生。《礼记》中的作品在教育、社会理想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虽有嘉肴》启示我们“教学相长”,在学习中要勇于实践、勤于反思;《大道之行也》告诉我
们“选贤与能”的重要性,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激发了我
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韩愈则告诉我们不仅千里马需要自身具有
“尽sù一石”“日行千里”的才能,更需要伯乐的赏识。
这些哲思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指引我们前行的灯塔,让我们
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能够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不断追求真理与美好。
【开场白】
(1)请你选出开场白中加点字的拼音与汉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2分)(C )
A. 肖 jiāo yǔ 粟
B. 肖 jiāo jǔ 栗
C. 逍 jiào jǔ 粟
D. 逍 jiào yǔ 栗
(2)请你在开场白括号内填写合适的关联词。(2分)
【解析】“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和“要学会放下束缚……”之间是假设
关系,故可填表示假设的关联词“即使……也……”。
【答案】(2分)示例:即使 也
C
(3)开场白中画横线的句子提取主干后可写作: 。(1分)
(4)开场白中画波浪线句子存在一处语病,请你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空白
处。(1分)
【解析】画波浪线句子语序不当,这句话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千里马,因此可将关联词“不仅”和主语“千里马”调换位置。
【答案】(1分)将“不仅”和“千里马”调换位置。
作品具有作用
【名句辑录】
2. 下面是你的同桌围绕茶话会主题辑录的古诗词,请你试着将空白处内容补充完整。(8分)
从古圣先贤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收获人生感悟,得到思想启迪。比如,《北冥有鱼》中的“野马也,尘埃也,① ”说
明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有所凭借的道理;《虽有嘉
肴》中的“② ,③ ”告诉我们自己
学习或教学别人也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韩愈《马说》一文描写千里马“④ ,⑤ ”受屈辱的悲惨遭遇,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的“安得广厦千万间,⑥ ”两句表现了诗人广济
苍生的博大胸怀;白居易《卖炭翁》中“⑦ ,⑧
”两句通过一车炭的实际价值与所给的价值相差悬殊,揭
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
牛头充炭直
【字词归纳】
3. 了解作品的文言字词,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开展活动,请你将下面的
“重点字词归纳小卡片”补充完整。(8分)
重点字词归纳小卡片 类型 语句 释义
通 假 字 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同“① ”,意为②
北冥有鱼 “冥”同“溟”,意为海。
选贤与能 “与”同“③ ”,意为④
学学半 “学”同“敩”,意为教导。

老而无妻

推举
类型 语句 释义
词类 活用 一食或尽粟一石 尽: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⑤
娇儿恶卧踏里裂 裂: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⑥
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名词用作动词,意为⑦
志怪者也 怪: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⑧
吃尽
使……破裂
以……为亲
怪异的事物
4. 几位同学针对文学常识展开了下面讨论,其中表述有误的是 。(2分)
小秦:杜甫,后世尊称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我们学过他的
《卖炭翁》和《江南逢李龟年》。
小豫:《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
编纂的。
小冀:《马说》是发表对人才看法的议论性文章,“说”的体裁一般不长,写法不拘一格。
小晋: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作品《北冥
有鱼》选自《逍遥游》。
【解析】《卖炭翁》是白居易的作品,小秦表述错误。
小秦
5. 吟诵诗文有助于感受作者的情感,品味经典的韵味。请你仿照下面的例句,为其余几句进行标注。(4分)
例句: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语气:疑问)
(1)其/真不知马也!(限断一处)(语气: )
(2)妇啼/一何苦!(限断一处)(语气: )
/
感叹
/
悲愤
6. 班级开展名著专题探究活动,请你从下面专题中任选一个,结合名著人物和具体情节,谈谈你的读书心得。(4分)
【专题探究】
专题一:《西游记》中的远大志向
专题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进取精神
【答案】(4分)示例一:《西游记》中,唐僧立下远大的志向,一定要取得真经。四圣试禅心时,他坚定不移;面对妖魔鬼怪,他初心不改。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这种精神鼓励我树立人生志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示例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退学后先做了工人,后来在朱赫
来的影响下,先后参与战斗、修筑铁路,哪怕在几乎全身瘫痪的情况下也
没有放弃理想,终著成《暴风雨所诞生的》一书,他的一生就是进取的一
生。这种精神鼓励我不断进取,不安于现状,不轻言放弃。
【古诗鉴赏】
小文按照时间顺序搜集了杜甫不同时期的作品,请你和大家一起
品鉴。
  杜甫(公元712—770年)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
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房兵曹胡马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或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此时正值杜甫青年时期,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轻狂。
房兵曹胡马诗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诗歌大意】房兵曹的这一匹马是产自大宛国的名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
刀锋一样突出分明。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跑起来四蹄生风,
疾速轻盈。这马奔驰起来,从不以道路的空阔辽远为难,骑着它完全可以
放心大胆地驰骋沙场,甚至可托生死。拥有如此奔腾快捷、堪托死生的良
马,真可以横行万里之外,为国立功了。
  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杜甫求亲告友才建起的茅屋被风雨所破,此时,爆发于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尚未平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江南逢李龟年》大概作于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当时杜甫在潭州(今湖南长沙)。安史之乱虽被平定但乱局未息,杜甫思乡心切却不得北归,被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李龟年重逢,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同年,杜甫在前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7. 请你梳理《房兵曹胡马诗》和《江南逢李龟年》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将下表补充完整。(4分)
作品 写作手法 分析
《房兵曹
胡马诗》 虚实 结合 前四句正面实写,大笔勾勒,突出
;后四句用虚写手法,由咏物
转入抒情,赞颂马
的形象。
马的骨相、
双耳和奔跑之态
不怕路途遥远、堪托生死
作品 写作手法 分析
《江南逢
李龟年》 反衬、 暗喻 后两句,用风景秀丽的江南美景反衬满目凋零的
国家以及漂泊落魄的人,“落花时节” 寓意甚
多,既有 ,也有

个人身世之悲
对繁华时代
落幕的慨叹
8. (中考新考法·提供知识支架)杜甫诗风特色的形成,是否受其人生经历
的影响?根据上面搜集的资料发表你的看法。(2分)
【答案】(2分)是。青年杜甫满怀报国热情,《房兵曹胡马诗》诗风豪迈,借神清骨峻的“胡马”形象反映了诗人锐意进取的雄心壮志;晚年时期的杜甫历经家国动荡,孤苦无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唯一可以栖身的茅屋虽被风雨所破,但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生命末期的杜甫追忆过去,仍旧心怀天下,《江南逢李龟年》中表达出诗人对个人漂泊与国运衰败的感慨,杜甫在经历半生漂泊后逐渐积淀为沉郁顿挫的诗风。
【古文品析】
班长分享了体现古人哲思的作品,供大家拓展阅读,请你积极参与。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1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读书譬如食味,得其精华而汰其滓①秽,始能养生。若积而不
化,谓之食痞②。作文譬如传信,书其实而略其游谈③,始能稽④远。若浮
而不切,谓之绮语⑤,所谓无益而反害也。
(节选自《读书止观录》,有删改)
【注释】①滓(zǐ):渣滓,沉淀的杂质。②痞:病名。腹中结块之症。③
游谈:交游叙说。此处指言谈浮夸不实。④稽:留,留止。此处指留存。
⑤绮语:华美的文辞。此处指花言巧语。
【参考译文】【乙】读书好像品尝食物一样,得到它的精华淘汰它沉淀的
杂质,才能养生。如果(只)堆积却不消化,叫作食痞。书写文章好像传递
信息一样,书写真实并省略言谈浮夸不实(的内容),才能留存久远。如果
浮夸并且不切合实际,叫作花言巧语,就是(人们)所说的没有益处反而有
害啊。
9. 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
A. “虽有嘉肴,弗食”中的“食”是“食物”的意思,与“一箪食” (《<论语>十二章》)中的“食”意思相同。
B. “故曰:教学相长也”中的“故”是“所以,因此”的意思,与“温
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中的“故”意思不同。
C. “书”有“书信”“书写”“书籍”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书其
实而略其游谈”中的“书”是“书写”的意思。
D. “益”有“益处”“助”“更加”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所谓无
益而反害也”中的“益”是“益处”的意思。
【解析】“虽有嘉肴,弗食”中的“食”是“吃”的意思,而非“食物”
的意思。故选A项。
【答案】A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若积而不化
A. 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B.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
D. 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解析】例句中“而”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A项中“而”表
顺承,此处可译为“然后”;B项中“而”表顺承,相当于“就”“才”;C项中“而”表因果,相当于“因而”“所以”;D项中“而”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故选D项。
【答案】D 
11.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答案】(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
(2)若浮而不切,谓之绮语。
【答案】如果浮夸并且不切合实际,叫作花言巧语。
12. 小豫认为甲文已经很完整地阐述了“教学相长”的观点,最后引用《尚书·兑命》的话有点多余,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2分)
【答案】(2分)示例:我认为不多余。文章最后运用引用(道理)论证的方法,通过引用《尚书·兑命》中“学学半”的话语,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因此不多余。
13. 两文都是说理文,在说理时均使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
分析。(3分)
【答案】(3分)两文均使用了类比的手法,《虽有嘉肴》以“嘉肴”与“至道”类比,突出学习的重要性;《读书止观录》以“读书”与“食味”类比,以“作文”与“传信”类比,指出学习应切合实际。两文均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类比,使文章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二)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1分)
江河成于涓流,习惯成于细故①。昔有一罪人,临刑慨然曰:“吾所
以罹兹罪者,由少时每日不能决然早起故耳。夫早起与否,小事也,而此
之不决,养成因循苟且之习,则一切去恶从善之事,其不决也犹是,是其
所以陷于刑戮也。”是故事不在小苟其反复数次养成习惯则其影响至大,
(选自《中国人的修养》,有删改)
【注释】①细故:小事。②第使:如果,假如。③标目:标立的名目。
其于善否之间,乌可以不慎乎?第使②平日注意于善否之界,而养成其去
彼就此之习惯,则将不待勉强,而自进于道德。道德之本,固不在高远而
在卑近也。自洒扫应对进退,以及其他一事一物一动一静之间,无非道德
之所在。彼夫道德之标目③,曰正义,曰勇往,曰勤勉,曰忍耐,要皆不
外乎习惯耳。
【参考译文】江河由细流汇成,习惯由小事养成。过去有一个罪人,临近
受刑时感慨地说:“我之所以遭受这样的罪,是由于小时候每天不能果断
早起的缘故罢了。能不能早起,是小事,但是这件事不能决断,养成沿袭
旧习、马虎随便的习惯,那么一切去除罪恶、顺从善行的事情,也如同这
样不能决断,这就是(我)沦落到受刑被杀戮的田地的原因啊。”因此事情
不在大小,如果反复多次,养成一种习惯,那么它的影响就会很大,(这)
处在好与不好之间,怎么可以不谨慎(对待)呢?假如平时注意美好与罪恶
的界限,养成远离罪恶、靠近美好的习惯,那么就不需要等到勉强自己,
而能够自觉符合道德规范。
道德的根本,本来就不在高深(的学问)而在浅显易懂(的事理)之中。从洒水扫地、迎送客人之类的礼节,以及其他万事万物、一举一动之中,没有不是道德所存在的地方。道德标立的名目,叫作正义、勇往、勤勉、忍耐,关键都不外乎习惯罢了。
14. (中考新考法·实词迁移理解)请你参照下面关于“文言实词”学习方法的梳理,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课内迁移法 “则一切去恶从善之事”中的“从”,可以迁移到《<
论语>十二章》中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中的“从”,这两个“从”的意
思都是 。
(2)查阅词典法 参考下面《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中“固”的义项,结合语境可知,“固不在高远而在卑近也”中的“固”意为 。
固:①稳固,安定;②固执;③副词,本来;④坚定,坚决;⑤固定,不变。
听从,顺从
本来
15. 文中画波浪线句缺少标点,请你为其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限划三处)。 (3分)
是 故 事 不 在 小 /苟 其 反 复 数 次 /养 成 习 惯 则 /其 影 响 至 大
【解析】选文中画波浪线句意为“因此事情不在大小,如果反复多次,养
成一种习惯,那么它的影响就会很大”,据此即可划分节奏为:是故事不
在小/苟其反复数次/养成习惯/则其影响至大。
16. 请你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吾所以罹兹罪者,由少时每日不能决然早起故耳。
【答案】(2分)我之所以遭受这样的罪,是由于小时候每天不能果断早起的缘故罢了。
/
/
/
17. (中考新考法·链接材料)小涛找到了一段与本文主题相近的材料,并
将两文做了比较探究,请你帮忙补全两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分)
【链接材料】习之中人①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
慎始。
(节选自《习惯说》,有删改)
【注释】①中(zhònɡ)人:适合于人,这里是对人的影响。
【参考译文】【链接材料】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
上,便不能适应坑洼,等时间久了,洼地也就仿佛平地一般,以至于让长
久以来的坑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却反而(受到)阻碍而不能适应了。因此君
子做学问,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选文 链接材料
相 同 点 都有很强的哲理性。 都运用了(1)       的说理方法。(1分) 都围绕“(2)       ”的话题展开。(1分) 不 同 点 (3)         (2分) 作者认为,君子做学问要
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
惯养成。
【解析】(1)空要求填写说理方法,(2)空要求填写两文共同的说理话题。
【链接材料】列举人走路的习惯这一事例,说明了习惯对人的影响之大。
而选文列举了一个罪人因少时不能果断早起这一小事让他养成不好的习惯,最终沦落到受刑被杀戮的田地,引出对“习惯”的相关论述。据此可知,
两文都运用了举例的说理方法,围绕“习惯”这一话题展开议论。(3)空要求填写选文作者的观点,即“自进于道德”的方法。根据选文的例子和
“第使平日注意于善否之界,而养成其去彼就此之习惯,则将不待勉强,
而自进于道德。道德之本,固不在高远而在卑近也”等内容可知,要从小
事做起,去恶从善,养成良好的习惯,注意美好与罪恶的界限,远离罪恶。据此概括分析即可。
【答案】(1分)举例 (2)(1分)习惯 (3) (2分)作者提出,想自觉符合道德规范,要从小事做起,去恶从善,养成良好的习惯,注意美好与罪恶的界限,远离罪恶。
【拓展写作】
18. 写作(40分)
先贤的智慧,如星辰般璀璨,穿透岁月的长河,给予我们无穷的
启迪与力量。体悟先贤哲思,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当下人生
的深刻省察。
请根据你对这段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佳作赏析】
品味先贤智慧
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先贤哲思如星辰,闪耀智慧光芒,指引后人前
行。每当我翻开书卷,细细品味那些古人的智慧,心中不禁为之震撼。今
天,我试图从孔子的仁爱、老子的无为、庄子的逍遥中,体悟他们那超越
时空的哲思。
孔子的仁爱,是他教诲弟子的核心思想。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他
强调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关心、理解、包容。在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用仁爱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某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看
到一位老人上车,当时车厢内已经没有座位了,但一位年轻人还是毫不犹
豫地站了起来,将座位让给了老人,这一幕令我深受感动。我恍然大悟,
这正是孔子“仁者爱人”思想的具体体现啊!
老子的无为则是纯净自然的境界。他认为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方能
长久。老子的哲学里充满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类活动的反思。记得
有一天,我在田野中散步,看到一株野花从石缝中顽强地生长出来,尽管
风雨交加,但它依然绽放着美丽的花朵。这一刻,我仿佛感受到了老子所
说的“无为而治”的魅力,那是一种随遇而安、宁静致远的心境。
庄子的逍遥更是令人心驰神往。他提倡超脱世俗、顺应自然,追
求精神上的自由与逍遥。庄子的《逍遥游》不仅在文字中展现出超凡
脱俗的意境,更启迪我们追求内心的自由,勿被世俗之事所累。有一
次,我独自登上山顶,面对浩瀚的天空与广袤的山川,我忽然感到心
灵的宁静与自由,那一刻,我深刻理解了庄子的逍遥,那是一种心无
羁绊、自由自在的境界。
细细品味先贤的智慧,我深感他们的思想不仅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
辉,而且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孔子的仁爱、老子的无
为、庄子的逍遥,都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实践的宝贵精神财富。让我们带着
对先贤的敬仰之心,体悟他们的哲思,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前行,追求更高
的人生境界吧!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统编八下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新考向)04
【2025春语文阶段测试卷】
主题情境 “体悟先贤哲思”茶话会 经典名篇往往蕴含着古人的情怀和 哲思,阅读经典名篇,可以为我们带来启示和感悟。为此,同学们举办了 “体悟先贤哲思 ”茶话会,请你一起参与。
【开场白】
1. 下面是本次茶话会的开场白,请你阅读后回答问题。(6分)
庄子笔下的鲲鹏展翅高飞,提醒我们( )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 )要 学会放下束缚,追求精神自由,享受超脱世俗束缚的xiāo遥人生。《礼记》中的作品在教育、社会理想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虽有嘉肴》启示我们“教学相长 ”,在学习中要勇于实践、勤于反思;《大道之行也》告诉我 们“选贤与能 ”的重要性,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 大同 ”社会,激发了我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韩愈则告诉我们不仅千里马需要自身具有 “尽sù一石 ”“ 日行千里 ”的才能,更需要伯乐的赏识。
这些哲思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指引我们前行的灯塔,让我们 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能够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不断追求真理与美好。
(1)请你选出开场白中加点字的拼音与汉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2分)( C )
A. 肖 jiāo yǔ 粟
B. 肖 jiāo jǔ 栗
C. 逍 jiào jǔ 粟
D. 逍 jiào yǔ 栗
(2)请你在开场白括号内填写合适的关联词。(2分)
【答案】(2分)示例:即使 也
(3)开场白中画横线的句子提取主干后可写作: 作品具有作用 。(1分)
(4)开场白中画波浪线句子存在一处语病,请你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空白处。(1分)
【答案】(1分)将“不仅 ”和“千里马 ”调换位置。
【名句辑录】
2. 下面是你的同桌围绕茶话会主题辑录的古诗词,请你试着将空白处内容 补充完整。(8分)
从古圣先贤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收获人生感悟,得到思想启迪。比如, 《北冥有鱼》中的“野马也,尘埃也,①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说 明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有所凭借的道理;《虽有嘉 肴》中的“②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③ 教然后知困 ”告诉我们自己 学习或教学别人也能知道自己的困惑;韩愈《马说》一文描写千里马“④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⑤骈死于槽枥之间 ” 受屈辱的悲惨遭遇,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⑥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两句表现了诗人广济 苍生的博大胸怀; 白居易《卖炭翁》中“⑦ 半匹红纱一丈绫 ,⑧ 系向 牛头充炭直 ”两句通过一车炭的实际价值与所给的价值相差悬殊,揭 露了“ 宫市 ”的掠夺本质。
【字词归纳】
3. 了解作品的文言字词,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开展活动,请你将下面的 “重点字词归纳小卡片 ”补充完整。(8分)
重点字词归纳小卡片
类型 语句 释义
通 假 字 矜、寡、孤、 独、废疾者 “矜 ”同“① 鳏 ”,意为② 老而无妻
北冥有鱼 “冥 ”同“溟 ”,意为海。
选贤与能 “与 ”同“③ 举 ”,意为④ 推举
学学半 “学 ”同“敩 ”,意为教导。
类型 语句 释义
词类 活用 一食或尽粟一石 尽: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⑤ 吃尽
娇儿恶卧踏里裂 裂: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⑥ 使……破裂
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名词用作动词,意为⑦ 以……为亲
志怪者也 怪: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⑧ 怪异的事物
4. 几位同学针对文学常识展开了下面讨论,其中表述有误的是小秦 。(2分) 小秦:杜甫,后世尊称为“诗圣 ”,称其诗为“诗史 ”,我们学过他的《卖炭翁》和《江南逢李龟年》。
小豫:《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 编纂的。
小冀:《马说》是发表对人才看法的议论性文章,“说 ”的体裁一般不长, 写法不拘一格。
小晋: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作品《北冥 有鱼》选自《逍遥游》。
5. 吟诵诗文有助于感受作者的情感,品味经典的韵味。请你仿照下面的例 句,为其余几句进行标注。(4分)
例句: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语气:疑问)
(1)其/真不知马也!(限断一处)(语气: 感叹 )
(2)妇啼/一何苦!(限断一处)(语气: 悲愤 )
6. 班级开展名著专题探究活动,请你从下面专题中任选一个,结合名著人 物和具体情节,谈谈你的读书心得。(4分)
【专题探究】
专题一:《西游记》中的远大志向
专题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进取精神
【答案】(4分)示例一:《西游记》中,唐僧立下远大的志向,一定要取得 真经。四圣试禅心时,他坚定不移;面对妖魔鬼怪,他初心不改。经历九 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这种精神鼓励我树立人生志向,坚定不移地 走下去。
示例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退学后先做了工人,后来在朱赫 来的影响下,先后参与战斗、修筑铁路,哪怕在几乎全身瘫痪的情况下也 没有放弃理想,终著成《暴风雨所诞生的》一书,他的一生就是进取的一 生。这种精神鼓励我不断进取,不安于现状,不轻言放弃。
【古诗鉴赏】
小文按照时间顺序搜集了杜甫不同时期的作品,请你和大家一起 品鉴。
杜甫(公元712—770年) ,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 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房兵曹胡马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或二 十九年(公元741年) ,此时正值杜甫青年时期,漫游齐赵,飞鹰走 狗,裘马轻狂。
房兵曹胡马诗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困局成都时期
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 ,杜甫求亲告友才建起的茅屋被风 雨所破,此时,爆发于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尚未平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 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 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 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 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 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江南逢李龟年》大概作于大历五年(公元770年) ,当时杜甫在 潭州(今湖南长沙) 。安史之乱虽被平定但乱局未息,杜甫思乡心切却 不得北归,被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李龟年重逢,感慨万千写下这 首诗。同年,杜甫在前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西南漂泊时期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7. 请你梳理《房兵曹胡马诗》和《江南逢李龟年》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将 下表补充完整。(4分)
作品 写作手法 分析
《房兵曹 胡马诗》 虚实 结合 前四句正面实写,大笔勾勒,突出 马的骨相、 双耳和奔跑之态 ;后四句用虚写手法,由咏物 转入抒情,赞颂马 不怕路途遥远、堪托生死 的形象。
作品 写作手法 分析
《江南逢 李龟年》 反衬、 暗喻 后两句,用风景秀丽的江南美景反衬满目凋零的 国家以及漂泊落魄的人,“落花时节 ” 寓意甚 多,既有 个人身世之悲 ,也有 对繁华时代 落幕的慨叹 。
8. (中考新考法 ·提供知识支架)杜甫诗风特色的形成,是否受其人生经历 的影响?根据上面搜集的资料发表你的看法。(2分)
【答案】(2分)是。青年杜甫满怀报国热情,《房兵曹胡马诗》诗风豪迈, 借神清骨峻的“胡马 ”形象反映了诗人锐意进取的雄心壮志;晚年时期的 杜甫历经家国动荡,孤苦无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唯一可以栖 身的茅屋虽被风雨所破,但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生命末期的杜甫追 忆过去,仍旧心怀天下,《江南逢李龟年》中表达出诗人对个人漂泊与国 运衰败的感慨,杜甫在经历半生漂泊后逐渐积淀为沉郁顿挫的诗风。
【古文品析】
班长分享了体现古人哲思的作品,供大家拓展阅读,请你积极参与。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1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 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 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读书譬如食味,得其精华而汰其滓①秽,始能养生。若积而不 化,谓之食痞② 。作文譬如传信,书其实而略其游谈③ , 始能稽④远。若浮 而不切,谓之绮语⑤ , 所谓无益而反害也。
(节选自《读书止观录》,有删改)
【注释】①滓(zǐ):渣滓,沉淀的杂质。②痞:病名。腹中结块之症。③ 游谈:交游叙说。此处指言谈浮夸不实。④稽: 留, 留止。此处指留存。
⑤绮语:华美的文辞。此处指花言巧语。
9. 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 “虽有嘉肴,弗食 ”中的“食 ”是“食物 ”的意思,与“一箪食 ” (《<论语>十二章》)中的“食 ”意思相同。
B. “故曰:教学相长也 ”中的“故 ”是“所以,因此 ”的意思,与“温 故而知新 ”(《<论语>十二章》)中的“故 ”意思不同。
C. “书 ”有“书信 ”“书写 ”“书籍 ”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书其 实而略其游谈 ”中的“书 ”是“书写 ”的意思。
D. “益 ”有“益处 ”“助 ”“更加 ”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所谓无 益而反害也 ”中的“益 ”是“益处 ”的意思。
【答案】A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而 ”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若积而不化
A. 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B.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
D. 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答案】D
11.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答案】(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
(2)若浮而不切,谓之绮语。
【答案】如果浮夸并且不切合实际,叫作花言巧语。
12. 小豫认为甲文已经很完整地阐述了“教学相长 ”的观点,最后引用《尚书 ·兑命》的话有点多余,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 由。(2分)
【答案】(2分)示例:我认为不多余。文章最后运用引用(道理)论证的方法, 通过引用《尚书 ·兑命》中“学学半 ”的话语,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 ” 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因此不多余。
13. 两文都是说理文,在说理时均使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 分析。(3分)
【答案】(3分)两文均使用了类比的手法,《虽有嘉肴》以“嘉肴 ”与“至 道 ”类比,突出学习的重要性;《读书止观录》以“读书 ”与“食味 ”类 比,以“作文 ”与“传信 ”类比,指出学习应切合实际。两文均以生活中 常见的事物类比,使文章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二)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1分)
江河成于涓流,习惯成于细故① 。昔有一罪人,临刑慨然曰:“吾所 以罹兹罪者,由少时每日不能决然早起故耳。夫早起与否,小事也,而此 之不决,养成因循苟且之习,则一切去恶从善之事,其不决也犹是,是其 所以陷于刑戮也。 ”是故事不在小苟其反复数次养成习惯则其影响至大,其于善否之间,乌可以不慎乎?第使②平日注意于善否之界,而养成其去 彼就此之习惯,则将不待勉强,而 自进于道德。道德之本,固不在高远而 在卑近也。 自洒扫应对进退,以及其他一事一物一动一静之间,无非道德 之所在。彼夫道德之标目③ , 曰正义,曰勇往,曰勤勉,曰忍耐,要皆不 外乎习惯耳。
(选自《中国人的修养》,有删改)
【注释】①细故:小事。②第使:如果,假如。③标目:标立的名目。
14. (中考新考法 ·实词迁移理解)请你参照下面关于“文言实词 ”学习方法 的梳理,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课内迁移法 “则一切去恶从善之事 ”中的“从 ”,可以迁移到《<论语>十二章》中的“七十而从心所欲 ”中的“从 ”,这两个“从 ”的意 思都是 听从,顺从 。
(2)查阅词典法 参考下面《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中“ 固 ”的义项,结合 语境可知,“ 固不在高远而在卑近也 ”中的“ 固 ”意为 本来 。
固: ①稳固,安定; ②固执; ③副词,本来; ④坚定, 坚决; ⑤固定, 不变。
15. 文中画波浪线句缺少标点,请你为其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限划三处)。 (3分)
是 故 事不 在 小 /苟其 反 复 数 次 /养 成 习 惯 则 /其影 响 至 大
16. 请你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吾所以罹兹罪者,由少时每日不能决然早起故耳。
【答案】(2分)我之所以遭受这样的罪,是由于小时候每天不能果断早起的 缘故罢了。
17. (中考新考法 ·链接材料)小涛找到了一段与本文主题相近的材料,并 将两文做了比较探究,请你帮忙补全两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分)
【链接材料】 习之中人① 甚矣哉!足之履平地, 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 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 。故君子之学,贵乎 慎始。
(节选自《习惯说》,有删改)
【注释】①中(zhònɡ)人:适合于人,这里是对人的影响。
选文 链接材料
相 同 点 都有很强的哲理性。 都运用了(1) 的说理方法。(1分) 都围绕“(2) ”的话题展开。(1分)
不 同 点 (3) (2分) 作者认为,君子做学问要 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 惯养成。
【答案】(1分)举例 (2)(1分)习惯 (3) (2分)作者提出,想自觉符合道德规 范,要从小事做起,去恶从善,养成良好的习惯,注意美好与罪恶的界限, 远离罪恶。
【拓展写作】
18. 写作(40分)
先贤的智慧,如星辰般璀璨,穿透岁月的长河,给予我们无穷的 启迪与力量 。体悟先贤哲思,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当下人生 的深刻省察。
请根据你对这段材料的理解和感悟, 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题目 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②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 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④不少于 600字。
【佳作赏析】
品味先贤智慧
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先贤哲思如星辰,闪耀智慧光芒,指引后人前 行。每当我翻开书卷,细细品味那些古人的智慧,心中不禁为之震撼。今 天,我试图从孔子的仁爱、老子的无为、庄子的逍遥中,体悟他们那超越 时空的哲思。
孔子的仁爱,是他教诲弟子的核心思想。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他 强调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关心、理解、包容。在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我们更应该用仁爱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某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看 到一位老人上车,当时车厢内已经没有座位了,但一位年轻人还是毫不犹 豫地站了起来,将座位让给了老人,这一幕令我深受感动。我恍然大悟,
这正是孔子“仁者爱人 ”思想的具体体现啊!
老子的无为则是纯净自然的境界。他认为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方能 长久。老子的哲学里充满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类活动的反思。记得 有一天,我在田野中散步,看到一株野花从石缝中顽强地生长出来,尽管 风雨交加,但它依然绽放着美丽的花朵。这一刻,我仿佛感受到了老子所 说的“无为而治 ”的魅力,那是一种随遇而安、宁静致远的心境。
庄子的逍遥更是令人心驰神往 。他提倡超脱世俗、顺应 自然,追 求精神上的 自 由与逍遥 。庄子的《逍遥游》不仅在文字中展现出超凡 脱俗的意境,更启迪我们追求内心的 自 由,勿被世俗之事所累 。有一 次,我独 自登上山顶,面对浩瀚的天空与广袤的山川,我忽然感到心 灵的宁静与 自 由,那一刻,我深刻理解了庄子的逍遥,那是一种心无 羁绊、 自 由 自在的境界。
细细品味先贤的智慧,我深感他们的思想不仅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 辉,而且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孔子的仁爱、老子的无 为、庄子的逍遥,都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实践的宝贵精神财富。让我们带着 对先贤的敬仰之心,体悟他们的哲思,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前行,追求更高 的人生境界吧!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