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5课《孔乙己》课时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5课《孔乙己》课时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9 10:0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5课《孔乙己》课时练习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语段,完成下面的小题。
①《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和强烈的呐喊。②孔乙己这一艺术形象让我们看到这一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的人生道路上留下的一串长长的足迹。
③他好吃懒做,胡子乱蓬蓬,脸上常带伤疤,(kuò chuò)时来酒店便会    (掏 付 排 拿)出九文大钱,要一(dié)茴香豆,温两碗酒;他最落魄时,双腿被打折,用手“走”来,被取笑时,却说是跌断的。④他是一位在科举制度下落败的迂腐可笑的知识分子,鲁迅用“孔乙己”这个叫人半懂不懂的绰号作为主人公的名字,既是对人物性格的嘲弄,又是对封建社会的蔑视和讽刺。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字词。
一(dié) (kuò chuò)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打折( ) 跌断( )
(3)语段中有一个句子有语病,请你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病句:第 (填序号)句,有 的语病。
修改意见: 。
(4)选择恰当的词填写在语段横线处。
(5)找出第④句画波浪线句子的定语部分。
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样子太傻,怕侍侯不了长衫主顾。( )
(2)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辨的神气。( )
(3)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藉纸张笔砚,一齐失踪。( )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藉纸张笔砚,一齐失踪。
改为
(2)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辨的神气。
改为
(3)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婉惜的样子。
改为
4.阅读《孔乙己》中的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①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②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③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④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分析文中标号语句的描写方法和作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句是外貌描写,说明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是因为他的好喝懒做,四体不勤。
B.②句是语言描写,表明孔乙己以谎言来维持自己的“尊严”,精神麻木可悲。
C.③句是心理描写,说明孔乙己深怕旁人揭他的短处,想在瞒和骗中苟且偷生。
D.④句是动作描写,“摸”形象地写出了孔乙己舍不得花掉仅有的四文钱的吝啬心理。
二、填空题
5.常识填空。
鲁迅,原名 ,1918年5月发表了以“ ”为笔名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1923年出版小说集《 》。这部小说集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其中收录了《故乡》《孔乙己》《社戏》等经典名篇。
6.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与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这句话是对孔乙己的 ,“青白脸色”写出他 ,“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写出他 ,“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写出他 。
7.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在括号内填入说话人姓名。
①“我现在不是凭着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凭着肉体凡胎跟你说话,而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好像我们都已离开人世,两人平等地一同站在上帝跟前——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 )
②“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
③“招安,招安,招甚鸟安!”( )
④“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 )
⑤“你说话呀!成心逗人家的火是怎么着?你有嘴没有?有嘴没有?”( )
8.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a.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b.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
c.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三、综合性学习
9.为引领同学们了解丰富多彩的小说世界,学校拟举行“走进小说天地”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活动一:以书为乐】请把下面句子中画横线的文字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小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表现现代生活比建筑、绘画、诗歌、音乐表现得更好。
——[美国]弗兰克·诺里斯《小说家的责任》
(2)【活动二:拟写标语】为烘托活动气氛,请你参考对联的格式要求,仿照上半句,完成标语的拟写。
上半句:沉醉小说世界
下半句:
(3)【活动三:设计活动】为丰富活动形式,请再设计两个活动项目。
项目一:介绍小说知识
项目二:
项目三:
(4)【活动四:畅说人物】请从“杨志、孔乙己、范进、于勒”中挑选一个人物,仿照示例写心得,不超过60字。
示例:祥子,一个旧北京的人力车夫,拉着一辆黄包车在烈日和暴雨下四处奔跑,我从中读出了下层百姓生活的辛酸苦难。
10.综合性学习。
学校开展“鲁迅读书月”活动,主题是“鲁迅与我们的学习生活”。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走进作品
要求每位同学推荐一部课外读过的鲁迅的作品,并写出一句推荐语。
你推荐的作品:《 》
你的推荐语:
活动二:关注人物
在鲁迅的笔下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个性鲜明,风格迥异,写出你熟悉的一个人物形象,并适当分析其性格特点。
答:
活动三:汲取精华
要求同学们把鲁迅与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下面是鲁迅作品中的两句名句,请你任选一句联系实际谈谈感想。
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②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感想:
四、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问题。
塾师老汪
①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②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③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④人问:“有,咋说不出来呢?”
⑤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⑥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⑦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⑧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修,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⑨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⑩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挥手:“娘们儿家。”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塾师的他迂腐无能。
B.文中老汪每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倍感疑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结合语境品析句子,回答问题。
①“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句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老汪为何流泪?
(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阅读《孔乙己》和《范进中举》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乙]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众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12.请各用一句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事件。
13.一“笑”一“哭”见人心。甲文中,“举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乙文中,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你从“笑”和“哭”中分别感受到什么?
14.比较下面几个句子,探究作者在描写人物装束上的异同。
①“众人看周进时,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元色纲旧直级,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纲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儒林外史》
②“落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缀,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儒林外史》
③“他又不修边幅,穿着一件稀烂的直缀,趿着一双破不过的蒲鞋。”《儒林外史》
④“孔乙己……穿得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孔乙己》
⑤“穿一件旧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着。”《孔乙己》
五、语言表达
15.某班级拟举办“重温经典”活动。请你从《孔乙己》和《我的叔叔于勒》中任选一篇,就你最难忘的内容或主题,仿照示例,拟写一句话,并写出相应的作品名称。
示例一:一个背影,凝聚父爱力量。(《背影》)
示例二:两过铁道,尽显爱子深情。(《背影》)
拟写: , 。(《 》)
16.把下列句子排列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①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②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③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④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⑤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正确的顺序是(只填序号):
17.用恰当的词语替换下面句子的画线部分。
(1)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气、生活奢侈。 ( )
(2)孔乙己立刻显出精神萎靡、心神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
(3)他的眼色,很像真诚地请求掌柜,不要再提。 (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5课《孔乙己》课时练习》参考答案
1.(1) 碟 阔绰
(2) shé diē
(3) ① 搭配不当 应删去“和强烈的呐喊”
(4)排
(5)一位在科举制度下落败的迂腐可笑的
2. (1)候→候 (2)辨→辩 (3)藉→籍
3. (1)藉 籍 (2) 辨 辩 (3)婉 惋
4.B
5. 周树人 鲁迅 狂人日记 呐喊
6. 外貌描写 穷困潦倒(因营养不良导致) 四肢不勤(懒惰) 时常受欺凌
7. 简·爱 孔乙己 李逵 别里科夫 虎妞
8. 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9.(1)小说之所以重要
(2)示例:品味人物悲欢
(3) 示例:项目二:表演小说剧情 项目三:猜想小说中的经典人物
(4)示例一:杨志,一个梁山泊的英雄,挥着一把朴刀在刀光剑影中搏杀,我从中读出了一个豪迈英雄的赤子之心。
示例二:孔乙己,一个旧社会的读书人,摇晃着脑袋在酒馆里数着茴香豆喝酒,我从中读出了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的迂腐与自命清高。
10. 答案(示例):活动一:呐喊 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怀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活动二:孔乙己的性格既可笑又可悲,他身上既有科举失败的隐痛又有以读书人自居的清高,生活中他既贫困又好喝懒做,他既想清白做人又不断有偷窃行为,他既死要面子、怕人嘲笑,却又时时自欺欺人、迂腐可笑。 活动三:①读书须博览群书;②做事贵在坚持。联系实际略。
11.(1)A
(2)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②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③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尊重他人,有分寸的人;④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宽容大度,识大体的人。
(3)①运用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汪内心的孤独难以排解。②老汪没有朋友,孤独寂寞,结尾处老汪“发现”老范就是自己的朋友,虽常在身边却宛如远道而来,因此流泪。
(4)相似之处:都温和善良,诚挚率真;都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都有些书呆子气,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不同之处: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封建文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以及生活的窘迫;老汪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排解的孤独。
12.[甲]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乙]范进因中举而发疯。 13.笑,透着掌柜的冷漠,揭露了社会的冷酷;哭,则是母亲对儿子发疯以后的担忧与伤心,充满着爱。 14.同:都是描写落魄文人的装束,都写到了“破”“旧”“烂”的特点;异:孔乙己的装束在前述的基础上增加了“脏”这一特点。(具体分析:①②③是《儒林外史》三个读书人周进、范进、季遐年的服饰描述,都穿着“直缀”(即长衫),都是同一性质特点,即“破”“旧”“烂”。例④⑤是孔乙己日常着装,不仅破旧,而且脏。很显然鲁迅将前三个落魄文人的装束“镶嵌”进《孔乙己》的文本,几乎没有过多的改动,只是在此基础上加了一个“脏”的特征,形成了孔乙己的独特装束。)
15. 示例一:欢声笑语 尽现世态炎凉 (《孔乙己》)示例二:一身长衫,固守封建礼教。(《孔乙己》)示例三:一封家书,勾起发财梦想。(《我的叔叔于勒》)示例四:仓皇逃避,尽显人情冷漠。(《我的叔叔于勒》)
16.④③⑤②①
17. (1)(阔绰) (2)(颓唐不安) (3)(恳求)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