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人版地理七下9.3极地地区
一、单选题
1.南极大陆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说明南极大陆曾经( )
A.气候寒冷干燥 B.植被茂密丰富 C.人类开发较早 D.工业活动发达
2.爱护和保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南极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南极海域捕鲸 B.大规模开发南极矿产
C.把垃圾埋在雪地下 D.作为科研基地和平使用
3.在南极建立冰雪机场,需要连续2到3个晴朗、风小的好天气持续施工才能保证其高质量。2022年11月4日中国作业团队在中山站等待一个多月后,终于开始施工,日夜奋战三天完成了机场初步建设。团队等待的原因是( )
①11月是极昼时期,光照好
②团队人员、物资不到位
③南极风雪天气多,须等待时机
④等待其他国家的技术援助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地理景观在呈现千姿百态的风光的同时,也给我们展示了各地民俗风情的绚丽画卷。图示意三地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因纽特人在冰封的海面上开凿冰洞捕鱼,反映了当地( )
A.降水丰富 B.冰天雪地 C.植被茂密 D.地势崎岖
5.图中所示传统鼓舞,流行于( )
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南极洲
6.要想欣赏著名的“水城”威尼斯风光,应该前往( )
A.中国 B.印度 C.意大利 D.澳大利亚
地球上有一个神秘的地方,它是世界上人类发现最晚的大洲,98%以上的面积被永久冰雪所覆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该大洲是( )
A.南美洲 B.北美洲 C.大洋洲 D.南极洲
8.读图分析,该大洲在七大洲中( )
①面积最小②跨经度最广③跨纬度最广④纬度最高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9.南极洲终年被冰雪覆盖,环绕该大洲的大洋是( )
①太平洋 ②大西洋 ③北冰洋 ④印度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因纽特人居住的冰屋低矮而厚实,原因可能是( )
A.抵御暴雨 B.抗寒保暖 C.利于散热 D.通风透气
11.2024年是中国极地科学考察40周年。南极科考的目的是认识南极、保护南极。下图为我国南极科考站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下列关于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研究地球环境的“天然实验室” B.被称为“白色荒漠”,淡水资源缺乏
C.气候条件恶劣,自然资源非常短缺 D.五个科学考察站每年都有极昼现象
读南极地区中国科学考察站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2.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中,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
A.昆仑站 B.泰山站 C.中山站 D.长城站
13.到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是为了( )
A.开发当地的矿产资源 B.开展对特殊自然环境的研究和保护
C.研究企鹅、北极熊生存环境 D.今后向南极地区移民做准备
如图示意某次国际考察队穿越南极大陆的一段路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示路线中,国际考察队大致的行进方向是( )
A.向东 B.向南 C.向西 D.向北
15.国际考察队从南极点前往和平站的过程中( )
A.海拔逐渐升高 B.一直处于黑夜
C.距南极点渐近 D.遇到了大风天气
16.国际考察队从南极点出发时,正处于我国的( )
A.冬季 B.秋季 C.夏季 D.春季
17.南极地区最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是( )
A.矿产资源 B.海洋生物资源 C.淡水资源 D.太阳能资源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独特,有着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被称为“天然实验室”。读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图,完成下面小题。
18.南极、北极地区( )
A.均地势高,地形以高原为主 B.我国已建立的科考站均有极昼极夜现象
C.纬度高,终年严寒,冰川广布 D.多狂风,降水稀少,沙漠面积广
19.与南极地区相比,北极地区( )
A.环境更为恶劣,至今无人定居 B.在气候方面要“友好”得多
C.以陆地为主,周围为三大洋环绕 D.极昼极夜的天数稍少一些
为更好地学习“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这一节内容,小静和小云查找了关于极地地区的相关信息,并开展了对相关问题的讨论。两人在查找极地地区相关信息时,发现了一幅漫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在北极进行科学考察时,下列哪一项做法是正确的( )
A.猎杀北极熊,保障科考人员安全 B.大规模利用北极的生物资源
C.将丢弃的垃圾扔在北冰洋里 D.作为科研基地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21.图中漫画反映的问题是( )
A.科研考察造成的白色污染 B.石油泄漏对海洋造成的污染
C.全球变暖对极地地区造成的影响 D.猎捕鲸鱼对极地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2024年是我国极地科学考察40周年。读北极科考站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2.关于黄河站的位置描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南极圈以内 B.地处大西洋
C.位于高纬度地区 D.位于北温带
23.为纪念极地科考40周年,我国发行了极地科考纪念币,纪念币上的北极科考元素可能是( )
A.北极熊 B.长颈鹿 C.企鹅 D.磷虾
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于2019年10月15日,从深圳出发奔赴南极,开启首次出征暨执行国家第36次南极科考任务,“雪龙2号”于2019年11月20日抵达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域,2020年3月返回国内。下图为我国南极考察站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雪龙2号”前往南极期间,船员会发现( )
A.白昼时间越来越长 B.正午影子越来越长
C.气温越来越低 D.降水越来越多
25.本次科考期间,雪龙2号首次对Y海域(65°S,45°E)进行了综合调查。下列属于该海域特征的是( )
A.生物资源贫乏 B.常年海冰覆盖
C.锋面气旋活动频繁 D.常年盛行东南风
26.此次考察完成了泰山站的新能源微电网设备安装。这里的新能源是指( )
A.风能 B.核能 C.海洋能 D.地热能
27.科考队员在此地能够观赏到的具有“南极绅士”之称的动物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28.对北极地区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开始于 年代末,其规模远远超过南极地区。北极地区资源丰富。随着这里的 、天然气、煤、 等资源的发现和开采,人类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研究也越来越频繁。
29.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北极地区位于地球的最北端,指 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 的大部分,以及周边的 、 、 三洲大陆的最北部和岛屿。
30.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南极地区位于地球的最南端,指 以南的广大区域,包括 及其周边的海域。
31.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
(1)中南半岛的地势 ,判断的依据是: 。
(2)德干高原东、西部的地势高低: 判断依据是:
(3)为什么阿拉伯半岛河流稀少?(原因: )
(4)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气温更低,降水更少,风力更大的原因是:
32.科考条件及项目: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天然实验室。
地区 我国的科考站
北极 地区 站:中国第一个北极科考站
南极 地区 ①长城站:唯一一个位于南极圈以外的科考站,无 现象。 ②中山站:中国第二个南极考察站。 ③昆仑站:建于南极冰盖最高点,是我国纬度最 的科考站。 ④泰山站:位于中山站和昆仑站之间,是一座南极内陆的考察站。 ⑤罗斯海新站:位于罗斯海区域沿岸,2018年2月7日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
三、解答题
33.2024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2月7日中国秦岭站正式开站。秦岭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之后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也是新时代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常年科考站。下图为中国南极科考站分布示意图及秦岭站外观图。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秦岭站将拥有海洋实验室,它观测与研究的大洋是 。
(2)秦岭站建成并投入使用时,作为队员大后方的祖国此时正处于 (季节)。
(3)“绿色考察理念贯穿于秦岭站的设计和施工全过程。其中,新能源的使用占比超过了60%,在南极地区可以大规模使用的新能源有 。
(4)秦岭站主楼建筑采用架空离地的设计,这样设计主要是考虑到( )
A.防寒保暖 B.防积雪融水进入
C.防紫外线辐射 D.防大风积雪掩埋
(5)秦岭站内部建有完善的垃圾处理系统,其目的是 。我国提出的“碳中和”目标,为减缓极地冰川融化贡献中国力量。请列举一种低碳生活方式 。
34.读“我国在南北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中国在极地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中,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
(2)北极科考人员能看到的动物是 。(填字母)
(3)中山站在长城站的是 方向,纬度最高的科考站是 站。
(4)我国去黄河站进行科考最好选择在北半球的 (冬或夏)半年。
(5)在南极地区建科考站会遇到的困难是( )。(填字母)
A.缺少淡水资源 B.酷寒、烈风 C.烈风、沙尘暴 D.多暴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D
3.D
4.B 5.C 6.C
7.D 8.B
9.B
10.B
11.A
12.D 13.B
14.D 15.D 16.A
17.C
18.C 19.B
20.D 21.C
22.C 23.A
24.A 25.C 26.A 27.D
28. 20世纪50 石油 铁
29. 北纬66.5°(北极圈) 北冰洋 亚 欧 北美
30. 南纬66.5°(南极圈) 南极洲
31. 北高南低 因为河流自北向南流 西高东低 因为河流自西向东流 降水稀少,沙漠广布 ①南极地区主要是陆地,北极地区主要是海洋;②南极地区海拔高;③南极地区冰雪覆盖广,反射阳光。
32. 黄河 极昼极夜现象 高
33.(1)太平洋
(2)冬季
(3)风能、太阳能
(4)D
(5) 保护南极地区生态环境 低碳出行,多乘坐公共交通;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塑料袋;随手关灯,节约用电等
34.(1)长城站
(2)D
(3) 东南 昆仑
(4)夏
(5)B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