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邓稼先(二)课时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部编版(2024)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 邓稼先(二)课时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部编版(2024)七年级语文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9 10:5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邓稼先(二)
 邓稼先,以科研为魂,以国家为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什么是真正的民族脊梁。今天,让我们再次学习他那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基础堂清】
1比较异同,突出人物形象。小组成员围绕奥本海默和邓稼先的异同之处,设计了下面的表格,请你补充完整。
人物 奥本海默 邓稼先
国籍 美国 中国
职务 ①
文化背景 美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性格为人 ② ③
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的作用:④
【素养日清】
  在科学的荒漠中,中国科学家如一颗颗璀璨的星辰,以智慧点亮国防之光,以汗水铸就国家之盾,他们的名字永载史册。请阅读下面的文字,体会科学家精神的闪亮之处。
百岁党员陈敬熊的科研人生
一位百岁党员的人生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并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这是航天科工集团研制的微波雷达,首次引导载人飞船在太空实施径向交会对接。从电视机上看到这则新闻,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敬熊心情无比振奋。
这是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这一天,也是陈敬熊院士100岁生日。他为我国“东风一号”导弹装上锐利的“眼睛”,让中国人有了自己的第一代导弹:他参与了第一代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红旗一号”制导站天线建设,使该天线性能实现质的飞跃;他牵头负责我国导弹防御系统多个雷达建设,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
退休后,陈敬熊依然心系祖国航天科工事业。2008年,他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设立教育基金,用于支持物理学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陈敬熊将一生投入到挚爱的航天科工事业。
A.    
陈敬熊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7年他被调到国防部工作,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人。刚刚踏入“航天大门”,陈敬熊就接到一项重要任务——研制“东风一号”导弹天线。从此,他推开了一扇开启事业的大门。
当时,有关国家对关键技术问题守口如瓶,国内根本没有可借鉴的经验。“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一次次测量数据、科研论证,一次次试验失败、苦苦求索……陈敬熊用无数枯燥的图纸、试验、报告和方案组合成梦想的翅膀,托举“东风一号”飞上蓝天。他提出的“麦克斯韦方程直接求解法”,为导弹天线设计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成功打破国外专家关于天线设计的理论限定。
1965年,钱学森“点将”陈敬熊,让他带头攻克“红旗一号”导弹天线误差问题。受领任务后,陈敬熊马上成立科研攻关小组,开展上百次试验和理论分析,终于找到天线产生误差的原因。1966年,“红旗一号”列装部队。凭借在天线理论和制导雷达天线设计领域的突出贡献,陈敬熊于1987年荣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1995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B.    
“祝你生日快乐!”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屈身弯腰、张开双臂,与另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这两位老人,一位是95岁的张履谦院士,另一位是100岁的陈敬熊院士。在座谈会上,两位阔别多年的老朋友再度相逢。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拥抱。这一幕,让人心潮澎湃。
1965年,陈敬熊和张履谦共同担负雷达研制任务。当年风华正茂的他们为了科研课题争论推敲,对设计方案进行反复论证,只为尽早攻克技术难题,向科研顶峰发起挑战。数年后,该型雷达试验成功。得知这一消息后,陈敬熊和张履谦兴奋不已,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那一刻,试验成功的欣喜、科研攻关的艰难交织在一起。
一部活的教科书
陈敬熊平时爱锻炼身体,80岁前,他每天坚持跑步,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他说:“只有身体好,自己才能更好地为航天科工事业做贡献。”退休后,陈敬熊依然保持着一名科研老兵的本色——坚持看科研简报,心系祖国的航天科工事业。他家的客厅里,摆放了4个书柜,里面装满了各种专业书籍。90多岁时,陈敬熊还坚持学习和研究。“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闲暇时间,会有学生前来看望陈敬熊。陈敬熊依然把他们当孩子一样一遍遍地教诲:“我们要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建设科技强国,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
这些年,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陈敬熊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70岁高龄出差还坐火车硬卧,为了省钱不肯吃火车上卖的盒饭……
历经炮火硝烟和艰苦岁月的考验,陈敬熊身上有一种特殊的风骨。这种风骨,是共产党人永不褪色的精神底色。
(选自《解放军报》,文章有删改)
2文章分为四部分,请仿照第一、四部分小标题的形式,根据第二、三部分的内容,在横线处拟写小标题。
3结合文章内容,赏析下面的语句。
(1)一次次测量数据、科研论证,一次次试验失败、苦苦求索……陈敬熊用无数枯燥的图纸、试验、报告和方案组合成梦想的翅膀,托举“东风一号”飞上蓝天。(从修辞的角度)
(2)70岁高龄出差还坐火车硬卧,为了省钱不肯吃火车上卖的盒饭……(从描写的角度)
4文章结尾提到,陈敬熊院士身上具有共产党人“永不褪色的精神底色”,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这种精神底色包含哪些品质。
参考答案
基础堂清
1.①都是本国原子弹设计领导人和本国原子弹工程成功的功臣 ②锋芒毕露、善于辞令、复杂的人 ③最不要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④示例: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优秀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素养日清
2.A.示例:一项奋斗终生的事业 B.示例:一次科研故友的拥抱
3.(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枯燥的图纸、试验、报告和方案比作成梦想的翅膀,列举了科研工作的细节,表现了陈敬熊院士靠苦战闯过了科学的险阻。
(2)运用细节描写,写陈敬熊院士坐火车硬卧与省钱而不吃火车上卖的盒饭的细节,生动地表现了陈敬熊院士始终坚持党员的朴素本色。
4.①热爱祖国,热爱事业。他将一生投入自己热爱的航天科工事业,退休后还设立教育基金,用于支持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②不畏险阻,攻坚克难。他在国内没有可借鉴的经验的情况下,一次次测量和试验,托举“东风一号”飞上蓝天。③关心后辈,对党忠诚。他一遍遍地教诲学生要“听党话、跟党走”。④不忘初心,节俭朴素。他70岁高龄出差还坐火车硬卧,为了省钱不肯吃火车上卖的盒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