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检测卷(统编版2024新教材)(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检测卷(统编版2024新教材)(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9 12:0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检测卷
第二单元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答题前,请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判断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案,非选择、判断题必须使用黑色墨迹签字笔或钢笔答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4分)沉浸于《木兰诗》所描绘的时代画卷,依据语境完成下列字音字形甄别。
花木兰身处北魏,值国家征兵之际,其父年事已高,体弱力衰,面对军帖( ),面露难色。木兰晨起,目睹庭院机杼( ),忆及昨夜父亲的叹息,毅然决然挺身而出。她迅速筹备行装,女扮男装,跨上骏马,向着未知的征途疾驰而去。一路上,风餐露宿,历经无数jiān( )苦,终在沙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凯旋后,木兰荣归故里,褪去戎装,重拾红妆,对镜梳妆之时,尽显女儿温婉。彼时,家中炉火熊熊,似在热( )chén她的平安归来。
(1)(2分)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①机杼( ) A.zhù B.shū
②军帖( ) A.tiē B.tiě
(2)(2分)根据拼音,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正确汉字。
①( )苦 A.坚 B.艰
②热( ) A.忱 B.沉
2.(14分)某学校七年级(5)班开展以“我的语文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四个学习任务。
(1)(3分)请根据所学对联知识,结合活动主题完成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人生时时有感悟
(2)(4分)为丰富活动形式,请根据示例再设计两个活动项目。
示例:办“语文与生活”手抄报
我的设计(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设计(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分)学习小组开展网络热词收录活动,请你根据收录的材料,解释“奇葩”和“硬核”两个热词的含义。
材料一:
嫉妒老乡说普通话感觉受辱,奇葩男子愤怒踢伤老乡。——每经网
鳄鱼摆上超市货架,盘点那些年的“奇葩”货。——中国网
材料二:
欧洲多国“硬核”补贴骑车出行,中国自行车出口三季度或迎高峰。——和讯
我们为共和国70年的辉煌成就喝彩,被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震撼。——习近平
奇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硬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分)下列不属于作为此次活动形式的一项是( )
A.正眼看招牌 B.制作垃圾分类箱 C.寻找最美对联 D.我来看广告词
3.(4分)请仿照画波浪线的部分,在横线上填写句子,要求构成排比句。
祖国母亲,用她那甘甜的乳汁孕育着我们;祖国母亲,______;祖国母亲,______。少年们,努力奋斗吧!成长为让祖国母亲骄傲的栋梁。
4.(3分)小雨选择朗诵《黄河颂》,请你选出他朗读处理不合适的一项( )
A.小雨注意到这样几个字的读音:筑成我们民族的屏(píng)障……将要在你的哺(bǔ)育下发扬滋长!
B.小雨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朗读这首诗歌,想体现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际的悲伤。
C.小雨想表现出黄河一往无前的气势和力量,他这样处理重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D.小雨朗读“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有意放缓语速,并且“转”和“环”做了拖音处理。
5.(3分)默写
(1)万里赴戎机,______。(《木兰诗》)
(2)《木兰诗》中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木兰在边塞的艰苦生活,渲染出凄凉悲壮、寒冷孤寂的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42分)
6.(18分)在班级举办的“善学精思”交流会上,启慧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学习古诗文。
【甲】
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乙】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丙】
木兰从军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①,长而益精。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②。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③,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节选自《木兰从军》)
注:①骑:骑马。②当行:在征发之列。③驱驰:策马疾驰。
(1)(4分)释其词·走进文本:请解释下列加点词。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见往事耳 课内积累 ①见:______
少习骑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①练习;②习惯;③熟悉。 ②习:______
度黑山 关联教材: 关山度若飞 ③度:______
长而益精 关联成语:精益求精 ④益:______
(2)(3分)品其诗·理解内容:下列对《木兰诗》有关诗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的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写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运用互文的手法写出战况激烈和战争持久。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确数。
(3)(2分)读其文·明确句读:请用“/”标出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停顿处。(标两处)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
(4)(3分)明其义·疏通文意: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分)取其精·分析手法:甲乙丙三篇古诗文在详略安排上都独具匠心,请结合语段内容分别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2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③“不要掉队呀!”
④“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⑤“我们顶着天啦!”
⑥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⑦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⑧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⑨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吗?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⑩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毽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朵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节选自《老山界》)
(1)(2分)“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一句中的“奇观”一词蕴含着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分)选文第 段写景,作者调动哪几种感官来描写的?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分)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第 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分)某社交平台,一位旅游博主分享了自己重走长征路的经历和感受。以下是两位网友的评价,请你跟帖网友B表明你的观点,并结合选文说出理由。
网友A:重走长征路,可以借此追溯一段艰难困苦的岁月,缅怀一群可歌可泣的英雄,感佩一种无所畏惧的力量,感悟一种矢志不渝的信仰。这样的旅行,很有意义。
网友B:除了走路,一切都是形式:没有敌人围攻追杀,渡河有人备船,洪水来了避让。有向导、绳索、有天气预报,甚至有医生,没有任何危险。这是什么长征呀?分明是在作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2分)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土地的誓言》节选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起。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禾稻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是我的家乡。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乙】
《乡村的泥土》
①乡村是泥土做的。泥土是乡村的灵魂,它是上苍送给乡村最好的礼物。
②泥土与庄稼,庄稼与人,都是一一安排好了的,谁也离不开谁。一团泥土,就是一句百读不厌的经文。曾祖父读过,祖父读过,父亲读过,我和弟妹们也读过,我们的儿孙还要再继续接着读下去。一个生命,又一个生命,在泥土里摸来摸去的,摸着摸着就摸老了,直到连泥土也摸不动的时候,这个生命就该被泥土抚摸了。
③我曾仔细观察过父亲的那双手,粗糙得跟老树的皮没有什么两样,骨节粗大,十指变形,没有一个完整的指甲。这双手曾在土地上扒挠了八十多年,豆村的每一块土地都曾留下他的手印,甚或每一个土团都曾感受过他的手温。一次重病使他的右手致残,无法再扶犁耕地,挥镐掘土后,我劝他把家里的那几块地让给别人做,他咬咬牙艰难地做出了决定。但他执意要留下一小块自己做,说闲着也是闲着,种不动地,哪怕到地里站一站,蹲一蹲,在田埂上坐一坐,弯腰扯几把草,心里也好受些。父亲留下的这块地顶多只有三分,春天种了玉米,接着又种了一茬芝麻。夏天我回豆村时,发现他和母亲蹲在白花花的日头底下,一个吃力地翻着土,一个用槌棒敲打着土坷垃。目睹着这样的情景,我的心里一涌一涌的。于是我就跟他们说,这地不能再种了,要是热出个好歹,不值得。父亲一边敲打着土块,一边说,再种最后一茬。母亲也附和说,再种最后一茬。这样的话,他们已经跟我说过不下四五次了,每次都没有兑现。季节一次次地向前延伸,父亲的庄稼也跟着一次次地向前延伸。其实我心里是清楚的,只要父亲和母亲不倒下,这“最后一茬”就得一次次地向前延伸。
④我们与土地和庄稼每相遇一次,都是一种缘分,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默契和交流。庄稼来了一茬又一茬,又被我们送走了一茬又一茬。每迎来一茬庄稼,我们就多一份希望;每送走一茬庄稼,我们就多一份充实。在这一次次的迎送之中,一代又一代的庄稼人微笑着走进泥土。试想,如果没有它们一茬又一茬地陪伴着我们,我们的一生该是多么苍白啊!
⑤播种的时候,我常常攥着种子遐想,这些种子去了泥土里之后,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村庄里来了,就像一个个日子。尽管它们会给我带回更多的收获,但我还是有些依依不舍。一茬一茬的庄稼绿了,一茬一茬的庄稼黄了,似乎都是转瞬之间的事。收割也是如此。当我用镰刀把一棵棵成熟的庄稼揽在怀里,它们好安静啊!我知道又该送走一茬了。
⑥躁动了一个春天,喧闹了一个夏天,土地直到把所有的庄稼都送走了之后,这才坦然无忧地躺下来,在月光下深深地睡下,那飘荡在田野上大团大团的浓雾,就是它绵长而舒缓的呼吸吧。
(1)(2分)阅读甲文,说说为什么“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分)乙文第③段中的“再种最后一茬”这句话,父母已经跟“我”说过不下四五次了,为什么“每次都没有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分)乙文“当我用镰刀把一棵棵成熟的庄稼揽在怀里,它们好安静啊!我知道又该送走一茬了”中的“揽”能否换成“抓”?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分)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30分)
9.(30分)按要求写作。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体验,都有不同的感受。有快乐,也有苦恼;有动力,也有压力;有觉醒,也有困惑……
请将“成长的__________”补充完整,并以此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参考答案
1.(1) A B(2) B A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①机杼:jīzhù,指织机。故选A。
②军帖:jūntiě,意思是军中的文告。故选B。
(2)本题考查字形。
①“艰苦”指艰难困苦,“艰”侧重于困难,“坚”侧重于坚定,这里应填“艰”。故选B。
②“热忱”指热情,“忱”有真诚的情意之意,“沉”无此义,应填“忱”。故选A。
2.(1)生活处处皆语文,或校园处处见语文
(2) 开展“语文与生活”知识竞赛举行“语文与生活”故事会,开展“语文与生活”演讲竞赛;举行“语文与生活”作文竞赛等。
(3) 奇葩:指十分离奇、罕见、特别的人、事、物。硬核:形容很厉害,很彪悍,很强势。
(4)B
【详解】(1)本题考查对联拟写。
根据对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承”的特点,和下联所给的结构形式“主语(名词)+状语(副词,叠词)+谓语(动词)+宾语(名词)
”来对对联即可。
示例:社会处处用语文。
(2)本题考查设计活动项目。围绕“我的语文生活”这一主题来设计活动项目,联系示例“办‘语文与生活’手抄报”可知,要符合“动词+主题+形式”的格式,可开展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形式的活动。
如:开展“语文与生活”征文比赛;举行“语文与生活”诗歌朗诵会等。
(3)本题考查词义。
“奇葩”这个词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些独特、奇特、非常规的事物或行为,带有一定的戏谑或嘲讽意味。结合材料一“嫉妒老乡说普通话感觉受辱”“男子愤怒踢伤老乡”中男子的行为离奇、罕见;“鳄鱼摆上超市货架”可知,年货的特别。可知奇葩用来形容那些让人感到意外或难以理解的行为,指十分离奇、罕见、特别的人、事、物;
“硬核”则通常用来形容一些强硬、坚韧、不屈不挠的力量或态度。结合材料二“中国自行车出口三季度或迎高峰”可知,欧洲多国“补贴骑车出行”的力度大;结合材料二“我们为共和国70年的辉煌成就喝彩,被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震撼”可知,“硬核”指很强而有力;可知“硬核”用来形容那些坚定、有力的行为或态度,形容很厉害,很彪悍,很强势。
示例:
奇葩:形容一些独特、奇特、非常规的事物或行为。
硬核:形容一些强硬、坚韧、不屈不挠的力量或态度。
(4)本题考查活动设计。
A.可从招牌中学习语文知识,符合“我的语文生活”主题活动;
B.制作垃圾分类箱,是手工制作,与“我的语文生活”无关;
C.可从对联中学习语文知识,符合“我的语文生活”主题活动;
D.可从广告词中学习语文知识,符合“我的语文生活”主题活动;
故选B。
3.用她那宽阔的臂膀保护着我们用她那谆谆的言语教导着我们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仿写。
要求仿照“用她那甘甜的乳汁孕育着我们”来写,句式为“用她的……着我们”,语句通顺即可。
示例:她那宽广的胸怀庇护着我们;用她那深沉的母爱铸就着我们。
4.B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B.《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抒情诗,此诗亦是诗人对黄河唱出的颂歌,诗人用澎湃的热情地讴歌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护作用,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全诗语言奔放,意境开阔高远,气势磅礴,充满力量,读来一气呵成,激情澎湃,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低沉缓慢的语调、体现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际的悲伤”错误,故选B。
5.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度、朔、柝”等字词容易写错。
6.(1)了解;练习;越过;更加。(2)D (3)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4)(1)我看到木兰从军的事情后就更加相信这个道理了。(5)甲文详写木兰从军前的准备、回家后的欢乐情景以及换装的过程,略写战争的过程,突出了木兰深明大义、爱国爱家的形象。
乙文详写孙权劝学的过程和吕蒙学有所成的情节,略写吕蒙学习的过程,突出了孙权善于劝学、吕蒙知错能改、学有所成的特点。
丙文详写木兰从军的缘由和征战的过程,略写木兰回家后的情景,突出了木兰勇敢坚毅、忠孝两全的形象。
【导语】甲篇《木兰诗》通过木兰从军、凯旋归来的描写,展示了女主人公的英勇和智慧;乙篇《孙权劝学》通过孙权劝导吕蒙学习并获得成功的故事,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丙篇《木兰从军》简述木兰代父从军的经历,证实女性也可建功立业。三篇文章详略得当,甲详细刻画木兰从军的壮举,乙侧重写劝学的效果,丙简述木兰从军的事实,各具特色。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①课内积累:”见往事耳”,意思是了解历史。见:了解。
②使用词典选择义项:确定选①练习。句意:从小练习骑马。
③关联教材:“关山度若飞”,意思是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隘,越过一座座的山峰。度:越过。据此,“度黑山”中“度”可理解为“越过”。句意:翻越黑山。
④关联成语:“精益求精”,意思是已经很精致了,还要更加精致。益:更加。据此,“长而益精”中“益”可理解为“更加”,句意:随着年龄的增长技术更加精深。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虚指,表示数量多,并非确数;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断句。
本句句意:木兰更换男装,到集市购买马鞍,代替父亲从军。寻找这句话中的动词,分别是“易”“市”“代”,充当谓语动词,且这些动作都是木兰发出的,因此,共同主语是“木兰”。根据一个句子不能同时存在两个谓语的原则和限断两处的要求,应在“市”“代”两字前断。
故断为: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
余:我;观:看;从军之事:从军的事情;益信:更加相信。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文详写部分:
从军前的准备:通过描述木兰准备行装、告别家人的情景,展现了木兰的决绝与深情。回家后的欢乐情景:通过家人迎接木兰的热闹场面,以及木兰恢复女儿身的细节描写,突出了木兰回归家庭后的喜悦与温馨。换装的过程:详细描绘了木兰从战场上的英勇战士转变为家中温柔女子的过程,进一步强调了木兰的女性身份和性别角色转换。
略写战争的过程:仅用“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简短语句概括了战争的残酷与木兰的英勇,将重点放在了木兰的个人经历与情感上。
这样的详略安排突出了木兰深明大义、爱国爱家的形象,使读者更加关注木兰作为个体的成长与变化。
乙文详写部分:
孙权劝学的过程:通过孙权与吕蒙的对话,展现了孙权的耐心与智慧,以及他对吕蒙的期望与要求。吕蒙学有所成的情节:通过鲁肃对吕蒙才略的惊讶与赞叹,以及吕蒙的自信回应,突出了吕蒙知错能改、学有所成的转变。
略写吕蒙学习的过程:仅用“蒙乃始就学”一句带过,没有具体描写吕蒙如何刻苦学习、如何取得进步。
这样的详略安排突出了孙权善于劝学、吕蒙知错能改的特点,使读者更加关注人物性格的转变与成长。
丙文详写部分:
木兰从军的缘由:通过描述木兰父亲年老多病、无法从军的情况,以及木兰毅然决然代父从军的决定,展现了木兰的孝顺与勇敢。征战的过程:通过“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等语句,详细描绘了木兰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与卓越战功。
略写木兰回家后的情景:与甲文不同,丙文对木兰回家后的情景没有进行具体描写,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木兰的勇敢坚毅与忠孝两全的形象上。
这样的详略安排突出了木兰勇敢坚毅、忠孝两全的形象,使读者更加关注木兰作为巾帼英雄的传奇经历与高尚品质。
【点睛】参考译文:
【甲】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隘,越过一座座的山峰。夜晚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得胜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了很大的功勋,赏赐了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能骑着千里马,快马加鞭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开我东阁、西阁的门,坐在我的床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女儿装,面对窗户和镜子梳理像云一样柔美的头发,额上贴上花黄。出门去见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征战同行这么多年,竟然不知木兰是个女子。
【乙】
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讨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大兄你知晓事情为什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离开了。
【丙】
木兰是古时候的一名民间女子。从小练习骑马,随着年龄的增长技术更加精深。(正碰到皇帝招兵,)她的父亲的名字也在名册上,和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在此次出征中。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木兰就改换男装,在集市给马买马鞍,替父亲出征。逆黄河而上,翻越黑山,骑马转战共十余年,多次建立功勋。哈!男子可以做的事情女子未必不可以做,我看到木兰从军的事情后就更加相信这个道理了。
7.(1)“奇观”一词蕴含着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红军的赞叹之情。(2)视觉:“天上闪烁……宝石”“黑的山峰……一口井”,写星空的灿烂美丽和山的险峻;听觉:“耳朵里有……在澎湃”,写周围环境的幽静;触觉:“才觉得寒气……打着战”,写天气寒冷。(列出其中的两点感觉即可)写出红军战士处境的艰难,表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抢”是一个中性词,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互相争夺之意,是为了说明红军战士吃饭速度快。“抢”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4)“重走长征路”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对“长征精神”的体验,它可以让我们更加接近历史,感受特定年代的艰辛与苦难,进而会明白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美好。“长征精神”所传递的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所在。(答案不唯一,仅供参考。)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情感的分析。
结合①段“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可知,“奇观”指的是: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而“奇观”也写出了山路的陡峭,但是在这样的艰难的情况下,红军不仅没有丝毫惧怕之意,反而陶醉在夜景之中,表达出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所以“奇观”一词也蕴含着作者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红军的不畏艰难的赞美之情。
(2)本题考查描写角度及作用。
结合第 段“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描写夜间冻醒的情景,为触觉;“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可知,这里写看到的星空和黑色的山峰,为视觉描写;结合“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朵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可知,此处是耳中听到的各种声音,为听觉。由此可知,本段写景作者综合运用触觉、视觉和听觉,细致描写出红军战士行军途中,夜宿老山界的所见所闻所感,突出表现战士们不惧艰辛、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3)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
“抢”本意为夺取,争夺。结合“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可知,“抢”字在句中可理解为抢先、争先,运用为动作描写,形象写出战士们吃饭迅速快捷的特点;一个“抢”字,令人感受到战士们翻越老山界后抓紧时间吃饭的感人情景。
(4)本题考查主观表达。
联系网友B的评论“除了走路,一切都是形式:没有敌人围攻追杀;渡河有人备船;洪水来了避让;有向导、绳索、有天气预报,甚至有医生,没有任何危险”可知,网友B未深刻理解重走长征路的意义,我们的观点应体现其意义。
示例:“重走长征路”不只是简单的“走过”,而是在重走的过程中感受革命先辈为了创造美好的未来,不畏艰辛,执着奋进的精神,重走长征路,感受历史的厚重,明白战争的残酷,如今的和平来之不易,传承“长征精神”。
8.(1)示例:照应了“土地是我的母亲”一句,“我”接近母亲心中自然平静,表达了对土地的眷恋和依赖(热爱和赞美),对家乡的思念。(2)示例:因为父母对土地饱含深情,他们离不开土地,在泥土里劳作成了他们生活的方式,甚至是生命存在的方式。(3)不能。“揽”含有一种父母将孩子拥入怀中之感,表现出“我”对庄稼的爱怜,以及将要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如果换成“抓”,达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4)甲文作者回忆与土地的亲密,往日生活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往昔幸福生活的眷恋,奋起抗争的斗志,甘愿牺牲的决心和果敢,以及对故乡的强烈的热爱与怀念。乙文作者主要写人与土地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深深的依恋、感激之情以及对土地的敬畏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结合【甲】“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可知,作者将土地比作“我”的母亲,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表达我热爱大地,深深爱着自己的祖国,祖国母亲能带给我安慰,让我的躁动的心变得平静,突出对大地母亲的依恋与热爱之情。
(2)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结合【乙】第③段“于是我就跟他们说,这地不能再种了,要是热出个好歹,不值得。父亲一边敲打着土块,一边说,再种最后一茬。母亲也附和说,再种最后一茬。这样的话,他们已经跟我说过不下四五次了,每次都没有兑现。季节一次次地向前延伸,父亲的庄稼也跟着一次次地向前延伸。其实我心里是清楚的,只要父亲和母亲不倒下,这‘最后一茬’就得一次次地向前延伸”可知,“不下四五次”突出次数之多,因为父母对土地饱含深情,他们离不开土地,土地给了他们充实和希望。在泥土里劳作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生命存在的方式。土地就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密不可分。
(3)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揽”本义指搂、拥抱、围抱。“揽”这里是镰刀将庄稼揽在怀里,含有一种父母将孩子拥入怀中之感,表现出“我”对庄稼的爱怜,以及将要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抓”的意思是用手或爪拿取。没有情感,表达效果一般平淡。
(4)考查对文章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去掉理解。
结合【甲】文“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等内容可知,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文章中作者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结合【乙】文④段“每送走一茬庄稼,我们就多一份充实。在这一次次的迎送之中,一代又一代的庄稼人微笑着走进泥土。试想,如果没有它们一茬又一茬地陪伴着我们,我们的一生该是多么苍白啊”等内容可知,文章通过记叙父亲在土地上劳作一生的事情,表达了庄稼对土地的爱恋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赞美了像父亲一样庄稼人的勤劳与朴实。
9.
成长的烦恼
“妈,你是不是偷看了我的日记?”
回到家,一看到压在抽屉底下的日记本一下子“飞”到了桌子上,我怒不可遏地问妈妈。
“我是看了,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妈妈漫不经心地说,并没有放下手中的家务活。
“什么?”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深爱我的妈妈说的话。“这还不算严重?你已经侵犯了我的隐私权!”我当时恨不得把本子撕个粉碎。
“你有什么隐私?我是你的监护人,有什么秘密不可以让我知道?”妈妈停下手中的家务活还我以颜色。
“我已经长大了,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天地了。难道我要永远在你的束缚下成长,不能自由地驰骋吗?”我有些冲动,更有些气愤。
妈妈也不甘示弱,声色俱厉?地说:“目前,我还是你的监护人,我有权知道你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学习为人,等到什么时候你不需要我管了,说一声,我一概不管!”
妈妈那天生的女高音使周围的一切都窒息了,我不愿意再与她争吵,因为我知道,再这样争吵下去,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我只好默认了。我用微微颤抖的双手,把日记本放进书包里最隐蔽的地方。我发誓,要把它永远地放在自己的身边,不能再让第二个人知道里边的秘密:我横下心了。
多少次了,我默默地流泪。我总在想,我所写的都是日常学习中幼稚的想法和所见,并非不良想法,但我不懂妈妈为什么变得如此无理,连这小小的自尊都不给我。深夜,我辗转反侧,不知不觉又想起了一件令人伤心的小事。那是刚开学的时候,因为我回家晚了点,妈妈就问东问西,好像在审问一个坏人。我都初一了,不是小孩子了,她还是那么不放心。
妈妈,亲爱的好妈妈,让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不能沟通的疙瘩,别总让我在烦恼中成长,好吗?
【详解】这是半命题作文。按题目要求,我们可以在横线上填上如“快乐”“烦恼”“压力”“困惑”等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以确立写作的角度。然后用具体的事例来表达成长的感悟。譬如,要写“成长的烦恼”,那在写作前,要先想一想:你有什么烦恼?哪些可以作为写作素材?如何来安排文章的结构?在写作时,要把烦恼的事写清楚,写出烦恼时的具体感受,让读者能体会你的处境和心情。还要考虑一下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以达到最好的表达效果。
【点睛】半命题作文,补全题目常用方法:避生就熟。在补题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越是熟悉的角度、内容,我们写作时的把握也就越大。补全题目,首先要将题目变为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裁着手来写;化大为小。化大为小,就是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口。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人题目.从而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小”的题目;运用修辞手法。补题时能运用修辞的可运用上修辞,使文章灵动,有吸引力,同时也显示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