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检测卷(统编版2024新教材)(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检测卷(统编版2024新教材)(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9 12:1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检测卷
第三单元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答题前,请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判断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案,非选择、判断题必须使用黑色墨迹签字笔或钢笔答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4分)阅读下面这段回忆性的文字,完成字音字形挑战。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阿长是个极为特别的存在。她生得矮而胖,常穿着一身旧棉袄,说话时带着浓浓的乡音。有一回,我心心念念一本叫《山海经》的书,向阿长xù( )述时,她虽有些懵懂,却还是将我的诉求记在了心上。为了买到这书,阿长跑遍了集市,费了好大周折。终于,她带着那朝思暮想的书回来了,我接过书,看到封面上奇形怪状的图案,内心满是欢喜。阿长虽有诸多规矩,让我曾心生fán( )闷,但此刻,所有的不愉快都烟消云散,只留下对她深深的感激。
(1)(2分)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①懵_____②矩_____
(2)(2分)根据拼音,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正确汉字。
①( )述 A.叙 B.序
②( )闷 A.繁 B.烦
2.(10分)读小说,人们希望它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而谈人生,谁不希望一帆风顺,一路向着理想飞奔?正如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就给人这样的体验,让人唏嘘叹惋人物的命运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1)(6分)请你结合全书故事情节补写下面的表格。
(2)(4分)小北在阅读《骆驼祥子》的过程中做了许多摘抄,请你在下面的两段摘抄中任选一句,帮助他完成批注。
①一年,二年,至少有三四年;一滴汗,两滴汗,不知道多少万滴汗,才挣出那辆车。
②凡是有人出钱的事,他全干。三毛也好,两毛也好,他乐意去打一天旗子,随着人群乱走。他觉得这无论怎样也比拉车强,挣钱不多,可是不用卖力气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分)理解性默写。
(1)王维《竹里馆》中以动衬静,表现诗人悠然自得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集中抒发闻笛感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岑参《逢入京使》中写诗人回首故乡,愁思萦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4)韩愈《晚春》中运用拟人手法写花草树木珍惜最后的美好春光,争芳斗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48分)
4.(6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甲】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乙】
牧童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4分)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乙】诗一、二两句(划线)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分)“笛”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两首诗都选取“笛”声抒情,请说说【甲】【乙】两首诗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欧阳修《卖油翁》)
【乙】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 ”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③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④,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⑤。
(选自宋史《碎金鱼》)
【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罔不:无不。④伎:同“技”。⑤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2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陈尧咨善射 善:_______ 及守荆南回及:_______
(2)(8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分)【甲】文中,卖油翁为什么“但微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分)结合两篇短文,说说陈尧咨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3分)阅读《山地回忆》(节选),完成问题。
①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我们是老交情,已经快有十年不见面了。我陪他去参观展览,他对于中纺的织纺,对于那些改良的新农具特别感到兴趣。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这种蓝的颜色,不知道该叫什么蓝,可是它使我想起很多事情,想起在阜平穷山恶水之间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使我记起很多人。这种颜色,我就叫它“阜平蓝”或是“山地蓝”吧。他这身衣服的颜色,在天津是很显得突出,也觉得土气。但是在阜平,这样一身衣服,织染既是不容易,穿上也就觉得鲜亮好看了。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一九四一年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部队决定休息几天。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有一天早晨,我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②这样冷天,我来洗脸,反倒妨碍了人。我心里一时挂火,就大声说:“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③“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那人说。
④“你怎么骂人?”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她冷冷地望着我,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
⑤我哭不得,也笑不得,只好说:“你真讲卫生呀!”
⑥“我们是真卫生,你们是装卫生!你们尽笑话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为什么不连肠子肚子都刷刷干净!你们一个饭缸子,也盛饭,也盛菜,也洗脸,也洗脚,也喝水,也尿泡,那是讲卫生吗?”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
⑦“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愿意不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⑧“光着脚打下去吗?”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⑨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
⑩“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也是卫生吗?”
“咳!”我也笑了,“这是没有法子么,什么卫生!从九月里就反‘扫荡’,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
“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的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我洗过脸,回到队上吃了饭,就到女孩子家去。她正在烧火,见了我就说:
“你这人倒实在,叫你来你就来了。”
屋里蒸汽腾腾,一个大娘和一个四十多岁的大伯,围着一盆火坐着。在大娘背后还有一位雪白头发的老大娘。一家人全笑着让我炕上坐。女孩子说:
“明儿别到河里洗脸去了,到我们这里洗吧,多添一瓢水就够了!”
大娘从炕角里扯出一块白粗布,说:“这是我们妞儿纺了半年线赚的,给我做了一条棉裤,剩下的说给她爹做双袜子,现在先给你做了穿上吧。”
我连忙说:“叫大伯穿吧!要不,我就给钱!”
“你又装假了,”女孩子烧着火抬起头来,“你有钱吗?”
大娘说:“我们这家人,说了就不能改移。过后再叫她纺,给她爹赚袜子穿。早先,我们这里也不会纺线,是今年春天,家里住了一个女同志,教会了她。还说再过来了,还教她织布哩!你家里的人,会纺线吗?”
“会纺!”我说,“我们那里是穿洋布哩,是机器织纺的。大娘,等我们打败日本……”
“占了北平,我们就有洋布穿,就一切齐备!”女孩子接下去,笑了。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和这一家人熟了,就又成了我新的家。部队重视民运工作,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
“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怎么沾了我的光?”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我笑了。
女孩子说:“沾他什么光,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
又说:“你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
“你看,她来查账了,”大伯说,“真是,我们也该计算计算了!”他打开放在被垒底下的一个小包袱,“我们这叫包袱账,赚了赔了,反正都在这里面。”
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够了。”
“够干什么了?”大伯问。
“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这一趟,你们在曲阳给我买架织布机子回来吧!”
无论姥姥、母亲、父亲和我,都没人反对女孩子这个正义的要求。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碛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开国典礼那天,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另外,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的。大伯没见过这样鲜艳的红布,对我说: “多买上几尺,再买点黄色的!”“干什么用 ”我问。“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有哩!你给了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叫妞儿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他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象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
(1)(3分)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回忆从我到河边洗脸开始,回忆结束后又回到故事起点接续叙述,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B.小说故事情节别开生面,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结构。
C.小说体察人民苦乐,直面人生,以博大的人道主义关怀,使作品散发出耐人寻味的清香。
D.小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故事虽然发生在战争年代,却没有刀光剑影,生活也充满着诗意。
(2)(6分)小说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塑造妞儿的形象?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分)孙犁的小说常被人称为“散文化小说”或“诗化小说”,请结合文本分析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胡老师的木箱
陆天明
①每当听到小雨滴答到院子里那棵海棠树上,客居北京已数十载的我总想在窗前呆站那么一会儿。这不仅是因为较为干旱的北京很少下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小雨,也不仅是因为它总让我怀念起青涩岁月,更多是因为它的恬静、谦和、持久的含蓄、不露声色的执着……总让我感到它冥冥中演示的是一种人生态度。
②它总能让我想起十四五岁在乡中心小学任教时,跟我同宿舍的一个胡老师。胡老师大约三十出头,中等身材还偏矮偏瘦了一些,厚嘴唇,大脑袋,背略有些罗锅。一直单过着。学校里有一些同事不怎么瞧得起他。经常拿他的一些生活琐事上的“陋习”开玩笑。他从不“反击”,甚至都不会立即转身离去。大概是因为我和他都教低年级,校领导把我俩分到一个宿舍里,方便我俩“切磋教艺”。
③只要有一点空闲时间,他就在一盏油灯下写着什么。写在各种各样的纸片上,然后锁进一个肥皂箱里,也不许我们碰他这个箱子。时不时能看到他把一卷这样的纸片放进一个土布做的袋子里,带到镇街上的邮局去。过上一段时间,又能“感觉”到他从邮局把这些纸片又带回来,放进木箱里。应该是被人退了回来。
④一次寒假后,他没能及时返回学校销假。随后便传来消息,他得了肺结核,咯血,肺上出现空洞,不止一个。那时候,虽然已经有了治疗肺结核的特效药,但在这样贫困落后的地方,还是几乎没有治愈的可能。人们开始淡忘他,学校甚至都准备收拾他的“遗物”了,他却突然出现在我俩的宿舍里。说话都带喘,瘦得没个人样。他嘶哑地告诉我,他活不到年底了,他是来料理自己的后事的。
⑤他从床底下拽出那个木箱,请我帮他搬到后山上去。我在小雨中,替他把木箱扛上了后山。他点着了箱子里的那些纸片。我以为他是彻底自暴自弃了,开始怜悯他,想劝慰他几句,却看到他眼睛发亮了。在火光的映照下,他脸上呈现出一种少见的欣慰。然后他就跪在泥泞中,默默祈祷。在我帮扶下,他踉踉跄跄地站起,说了声:“谢谢你,小陆,帮了我最后一把。我希望可以带着这些底稿,到那边去,继续写完它。”“写完它?带到那边去?”我瞪大了眼睛问。“当然。我教了这么些年的低年级,还是有一点体会和想法的。我一直想把它们整理出来。现在只能希望真的能够带到那边去完成它了。”他自嘲般地微笑了一下,又长长地叹了口气。然后我俩都不再作声,看着小雨把纸片里最后一点火星淹灭。他才说了句:“现在可以了。可以了……”
⑥后来他再也没回过乡中心小学。
⑦那天给少年时期的我的震惊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它突然在我眼前推开了一扇窗。这是通向无数极平凡极普通的人的心灵的窗。我愧疚自己也跟那些曾经瞧不起他的同事一样,瞧不起过他。那些灰暗的水泥和砖块虽无法让一座大厦呈现金碧辉煌,但正是这一块块灰暗的水泥和“丑陋”的砖块以它们的坚韧和执着,甚至是“牺牲”构筑起了金碧辉煌的底架。
⑧我们看到“普通”的伟大了吗?
⑨我们真心承认“普通”之不可或缺了吗?
⑩我们愿意为无数个“普通”作出的牺牲,付出的代价做一点实实在在的弥补吗?
我问小雨。它依然悄悄地淅沥着。不声不响地滴答着……
(1)(3分)请你通读全文,圈画重要信息,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2)(5分)请你按括号内的要求为下列句子做批注。
他自嘲般地微笑了一下,又长长地叹了口气。(这里的“微笑”和“叹气”矛盾吗?你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分)你如何理解“‘普通’的伟大”?请结合链接材料,并联系本文内容,加以阐述。
[链接材料]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30分)
8.(30分)按要求写作。
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像阿长这样的人,她(他)或许很平凡,甚至有一些缺点,但却在某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以“那个特别的人”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字。要求:运用多种描写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你对她(他)的情感。
参考答案
1.(1) měnɡju(2) A B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
①懵懂:měngdǒng,糊涂、心里不明白。
②规矩:guīju,规定的法则、标准和习惯。
(2)本题考查字形。
①叙述:xùshù,写出或说出事情的前后经过。故选A。
②烦闷:fánmèn,心里憋闷;心情不畅快。故选B。
2.(1)一落:祥子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
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
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2)示例:①批注:这句话通过“一年,二年,至少有三四年”“一滴汗,两滴汗,不知道多少万滴汗”的反复叙述,突出了祥子买车的艰辛和不易,表现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
②批注:这句话写出了祥子在经历了多次挫折后,对生活的无奈和妥协,他为了挣钱不惜去做任何事情,反映了他的性格逐渐变得消极。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本题可根据《骆驼祥子》中祥子 “三起三落” 的人生经历来补全表格。
一落:祥子买上新车才半年,北平街上就流传爆发战争的消息,一天祥子怀着侥幸心理贪图高车费往清华拉客人,结果被军阀队伍抓去当差,车也被抢走(第二章)。这使他用三年时间积攒起来的买车理想第一次破灭,他失去了爱车,也失去了自由,陷入了困境。据此可概括为:祥子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
二起:祥子连夜带了逃兵丢下的三匹骆驼逃命,天亮的时候来到一个村庄,他把三匹骆驼卖给一位养骆驼的老人,得到三十五元钱(第三章)。祥子病倒在海甸一家小店里,迷迷糊糊地过了三天。这三天里,他与三匹骆驼的关系由梦话或胡话中被人家听了去,从此他便有了“骆驼祥子”的绰号。他强打精神,回到人和车厂。人和车厂老板刘四爷,有个女儿叫虎妞。祥子将卖骆驼所得除掉路上花费剩余的三十元寄存在刘四爷那里,希望继续积攒,再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第四章)。祥子仍然省吃俭用,但他的思想和为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在杨家拉上“包月”只四天就被折磨得不得不辞掉了(第五章)。祥子到曹家拉包月,曹先生一家对他很好,很尊重他。一天夜里,祥子拉曹先生回家,不小心撞到石头上,他和曹先生都摔伤了,祥子很难受,但曹先生丝毫也没有责备他(第七章)。他拼命拉车,省吃俭用,一心攒钱准备再次买新车。这是祥子重新燃起买车希望的阶段,虽然之前遭受了重大打击,但他没有放弃,仍然努力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奋斗。据此可概括为: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
三落:祥子与虎妞结婚后,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但虎妞因难产而死,为了给虎妞办丧事,祥子不得不卖掉车(第十七章至最后)。这次卖车让祥子的希望彻底破灭。他经历了多次挫折后,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开始走向堕落,从一个勤劳、善良、有梦想的青年变成了一个自私、懒惰、狡猾的行尸走肉般的人。据此可概括为: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①“一年,二年,至少有三四年”,通过时间维度的表述,强调了祥子为买车所耗费的漫长时光。时间的积累暗示了他在这期间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拼搏与等待,突出了过程的持久性和艰难性。“一滴汗,两滴汗,不知道多少万滴汗”,从汗水的角度,用数量上由少到多的渐进以及最后“不知道多少万滴汗”的夸张表述,生动地展现了祥子在挣钱买车过程中付出的巨大体力劳动。每一滴汗水都饱含着他的艰辛与努力,无数汗水的汇聚更体现出买车的艰难程度超乎想象。
尽管买车之路如此漫长且艰辛,祥子却始终没有放弃,一直坚持朝着目标努力,这种长时间的坚持和付出充分表现出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他不畏惧困难,凭借自己的努力一点点去靠近梦想,即使过程充满汗水与艰辛,也从未动摇过买车的决心。
②“凡是有人出钱的事,他全干。三毛也好,两毛也好,他乐意去打一天旗子,随着人群乱走。”这里描述祥子不再像以前那样只专注于拉车来挣钱,而是只要有钱赚,不管报酬多少、工作性质如何,他都愿意去做。“三毛也好,两毛也好”表明他对报酬不再有较高要求,只要能得到一点钱就满足,这反映出他在经历了多次挫折后,对生活的无奈。曾经他有着明确的目标和追求,努力拉车想要改变命运,现在却为了生存不得不降低标准,对现实做出妥协。
“他觉得这无论怎样也比拉车强,挣钱不多,可是不用卖力气呢。”此句直接体现出祥子心态的变化。他认为打旗子等这类不用卖力气的工作比拉车好,而拉车曾经是他的主业和梦想所在,现在却对其产生抵触情绪,选择更轻松但报酬可能更少的工作,说明他的性格逐渐变得消极。他不再积极进取、努力奋斗,而是开始逃避困难,选择相对轻松的生活方式,这种转变是他在残酷的生活打击下逐渐堕落的表现。
3.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篁、啸、袖。
4.(1)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青青的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2)《春夜洛城闻笛》表达的是思乡之情;《牧童》表达了牧童劳作一天后轻松闲适(恬静、悠闲、自在)的心境。
【导语】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通过笛声引发思乡之情,以柔和的春风传播故园怀念,情感深沉而缠绵。吕岩的《牧童》表现出乡村生活的闲适与宁静,牧童随性吹笛,乐享自然,呈现一种恬静的生活图景。两诗皆以“笛声”为载体,一抒离愁,一现田园之乐,情感迥异却皆具诗意。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此题注意围绕牧草的丰美,原野的广阔,笛声的断断续续来回答。
“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示例:夕阳斜照,金黄色的余晖洒满了广袤的原野,六七里之长的草地,如同一块巨大的绿色绸缎,被夕阳染上了一层柔和而温暖的光泽,铺展在无垠的大地上,显得既壮阔又恬静。在这宁静的背景中,一阵阵悠扬的笛声随风飘来,三四声清脆悦耳,宛如天籁之音,穿梭在晚风之中,时隐时现,给这宁静的田野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春夜洛城闻笛》中,诗人李白通过“闻折柳”的笛声,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诗中的“折柳”是汉代乐府曲名,寓有惜别怀远之意。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写出了笛声的悠扬、动听,第二句“散入春风满洛城”则表达了笛声随着春风飘荡,传遍了洛阳城。后两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明确点出了诗人思乡的主题,表明了这笛声唤起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怀念;
《牧童》是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首句描述视觉上的感受,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次句描述听觉上的感受,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第三句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末句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全诗展现出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5.(1)斜着眼看气愤的样子擅长等到(2)①把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
②荆南是重要的地方,常常有宴会,每次我用射箭来取乐,在座的人没有不叹服的。(3)因为卖油翁觉得陈尧咨射技高超,只不过是手熟而已。(4)射技纯熟;傲慢无礼;贪图享乐。
【导语】两文皆围绕陈尧咨展开,角度各异。甲文通过卖油翁与陈尧咨的故事,以小见大,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展现人物由自矜到心服的转变。乙文侧重其母对他的教导,强调为官应行仁化,而非专于射箭之技。两文从不同侧面丰富了陈尧咨这一人物形象,蕴含深刻启示。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①句意:陈尧咨擅长射箭。善:擅长。
②句意:等到他治理荆南回到家中。及:等到。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①以,用;覆,盖住;徐,慢慢地;杓,同“勺”;沥,滴入;自,从;而,表转折,但是。
②当,处在;要冲,交通要道;日,每天;以……为,把……作为;罔不,无不。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甲文“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以及“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可知,卖油翁看到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明白这只是因为手熟练罢了,并非有特别过人之处,所以只是微微点头。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与概括。
根据甲文“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以及“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可知,陈尧咨擅长射箭,在当时无人能及,且射箭能十中八九,可见其射技十分纯熟。
根据甲文“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可知,当卖油翁说他射箭不过是手熟时,陈尧咨愤怒地质问,表现出他的傲慢无礼,听不进他人对自己射技的客观评价。
根据乙文“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可知,陈尧咨在掌管荆南事务时,每日都参与宴集,把射箭当作娱乐,可见其贪图享乐,没有将精力放在治理政务上。
【点睛】参考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当时没有第二个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借这种本领自夸。他曾经在自家的园子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翁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技艺难道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舀油滴入葫芦,油从铜钱的方孔注入,而铜钱没有被沾湿。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让他走了。
【乙】陈尧咨擅长射箭,能够百发百中,世人把他当作神箭手,他常常自称为“小由基”。等到他治理荆南回到家中,他的母亲冯夫人问他:“你掌管郡务有什么优异的政绩吗?”陈尧咨说:“荆南位处要冲,每天都有宴会,我每次都以射箭作为娱乐,在坐的客人没有不赞叹佩服的。”他的母亲说:“你的父亲教导你要以忠孝来辅佐国家,如今你不致力于施行仁政教化,却专注于个人的射箭技巧,这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于是用棒子打他,摔碎了他的金鱼配饰。
6.(1)B (2)①语言描写。妞儿刚出场时,小说就通过对她语言的描写,如“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表现了其泼辣直率的性格。
②外貌描写。小说通过“风吹红了她的脸,象带霜的柿叶”等外貌描写,表现了人物生活的贫困艰辛。
③侧面描写。小说通过描写大伯与“我”的对话,“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侧面表现了妞儿对八路军战士的热情慷慨。(3)①《山地回忆》不以故事情节的连贯、缜密和完整取胜,而是打破小说传统的艺术结构,用一连串的生活画面串通起来,呈现出一种别开生面的散文式结构。
②《山地回忆》中关于乡村景象的记忆、战争年代的日常生活的真切表现以及自然流露的诗意,都给读者以绵长的回味。
③叙述过程中抒情主体的融入,使所叙述的家常闲话、纺纱织布、运枣卖枣等极其普通的生活琐事饱含真情,因而楚楚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导语】《山地回忆》通过一段游击战士与山村女孩的相遇,展现了战争年代的民生苦乐与人情温暖。作者孙犁以细腻的描绘与对话,塑造了一个灵动而坚韧的女孩形象,同时表现出普通百姓对战士的善意和支持。小说语言纯朴自然,故事中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体现了孙犁作品中人道主义关怀与诗意的风格。文章在平凡的生活情节中流露出对人性光辉的赞美。
(1)本题考查文章艺术特色分析。
B.本文通过一段游击战士与山村女孩的相遇,展现了战争年代的民生苦乐与人情温暖。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结构往往包含丰富的情节转折和人物命运起伏,而本文的情节相对平实,并未达到“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程度,更未“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结构”;
故选B。
(2)本题考查塑造形象的技巧。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主要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主要包括他人衬托、环境烘托、事物象征等。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根据第①段“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第③段“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第⑥段“你们尽笑话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为什么不连肠子肚子都刷刷干净!”可知,这些语言既展现了女孩对卫生习惯的直接和坦诚,也反映了她对八路军战士的误解和批评,同时也透露出她率真泼辣的性格特点。故文章通过语言描写塑造妞儿泼辣直率的性格。
根据第④段“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可知,运用外貌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妞儿在寒冷天气中劳作的形象。既描绘了妞儿生活的艰辛和困苦,也展现了她坚强不屈的性格特点。故文章通过外貌描写表现妞儿生活的艰辛。
根据第 — 段“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可知,大伯的话暗示了妞儿因为“我”穿了她的袜子,而对“我”格外照顾,提供了更好的饭食。这种侧面描写的方式,使得妞儿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读者可以通过这种间接的描写,感受到妞儿对八路军战士的深厚情谊和无私帮助。故文章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妞儿对八路军战士的热情慷慨。
(3)本题考查文章艺术手法。
本文从“我”与妞儿的河边相遇,到妞儿为“我”做袜子,再到“我”与妞儿一家人的相处,以及妞儿学习纺织手艺等,这些情节都是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活画卷。文章没有追求传统小说那种紧密连贯、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相反,它更像是一篇由多个生活片段组成的散文,呈现出一种别开生面的散文式结构。这种结构使得小说更加自由灵活,能够更好地展现战争年代人们的真实生活和情感。
根据第④段“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可知,文章不仅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艰苦,还带有一种淡淡的诗意。根据第 段“这是没有法子么,什么卫生!从九月里就反‘扫荡’,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第 段“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第 段“明儿别到河里洗脸去了,到我们这里洗吧,多添一瓢水就够了”可知,小说也真实地表现了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的艰苦生活、老百姓的善良与热情等,这些情节都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与温情,这种情感是深沉而持久的,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根据第 — 段“这是我们妞儿纺了半年线赚的,给我做了一条棉裤,剩下的说给她爹做双袜子,现在先给你做了穿上吧”“叫大伯穿吧!要不,我就给钱!”“我们这家人,说了就不能改移。过后再叫她纺,给她爹赚袜子穿。早先,我们这里也不会纺线,是今年春天,家里住了一个女同志,教会了她。还说再过来了,还教她织布哩!你家里的人,会纺线吗”“我们那里是穿洋布哩,是机器织纺的。大娘,等我们打败日本……”“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和这一家人熟了,就又成了我新的家”“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可知,文中作者孙犁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将自己作为抒情主体融入到了小说中。这使得小说中的家常闲话、纺纱织布、运枣卖枣等生活琐事都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当妞儿为“我”做袜子时,“我”内心的感动与感激;当“我”与妞儿一家人相处时,“我”对他们善良与热情的赞美等。这些情感都是真挚而深沉的,它们使得小说中的生活琐事变得不再平凡,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艺术的魅力。这种抒情主体的融入,使得小说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深深打动读者的心灵。
7.(1)①胡老师烧木箱里的纸片;②漠视(淡忘);③愧疚(惭愧、愧意)(2)我认为两者看似矛盾,实则不矛盾。“微笑”是胡老师烧掉底稿,心愿已了时的欣慰和满足;“叹了口气”写出了胡老师自知不久于人世,自己的教书体会和心得不能完成的无奈与遗憾之情。(3)文中胡老师其貌不扬,被同事瞧不起甚至取笑,但是他毫无怨言,并坚持在纸片上写自己的体会和看法,病入膏肓仍念念不忘;阿长是“我”儿时的保姆,大字不识的她却为“我”买来了心心念念的《山海经》,她的身上保留着朴实善良的爱,使“我”生发敬意;他们虽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但他们的善良、朴实、恪尽职守等品质却凸显其人格的伟大;我们也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也应当如他们一样,在平凡的生活中,带给别人温暖,活出自己的色彩。
【解析】(1)本题考查梳理概括文章内容。结合思维导图可知,①空应填与胡老师相关的事件,②③空应填人物的心理。
①空:根据第⑤段“他从床底下拽出那个木箱,请我帮他搬到后山上去。我在小雨中,替他把木箱扛上了后山。他点着了箱子里的那些纸片”可知,这里讲述了胡老师在离世前烧木箱里的纸片,因此这里应填:胡老师烧木箱里的纸片;
②空:根据第④段“随后便传来消息,他得了肺结核,咯血,肺上出现空洞,不止一个。那时候,虽然已经有了治疗肺结核的特效药,但在这样贫困落后的地方,还是几乎没有治愈的可能。人们开始淡忘他,学校甚至都准备收拾他的‘遗物’了”可知,当胡老师得了肺结核后,人们开始淡忘他,学校甚至都准备把他的东西给清理掉,可看出学校的冷漠,因此这里可填:“淡忘”或者“漠视”;
③空:根据第⑦段“我愧疚自己也跟那些曾经瞧不起他的同事一样,瞧不起过他”可知,“我”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因此这里可填:“愧疚”或“惭愧”或“愧意”。
(2)本题考查从词语的角度理解句子。作答时先表态,不矛盾,然后结合胡老师的处境进行分析。
结合第⑤段“‘当然。我教了这么些年的低年级,还是有一点体会和想法的。我一直想把它们整理出来。现在只能希望真的能够带到那边去完成它了。’他自嘲般地微笑了一下,又长长地叹了口气”可知,这里的“微笑”是因为他认为烧掉了这些底稿,等他去世后依旧可以接着写,体现的是他内心愿望达成的一种满足;“叹了口气”是因为他必须得面对现实,那就是他将不久于世,没能在生前完成他想做的事情,因而倍感无奈和忧伤。
(3)本题考查理解句子。
“‘普通’的伟大”指的是普通的人有着令人敬佩的品质。正如链接材料里的阿长,阿长是一名普通的女工,她不识字,没读过书,但是她在别人都不关注作者需求的时候,帮作者买到了最渴求的书,她的朴实、善良、关爱孩子,在作者的眼中,她就是伟大的。文中的胡老师也是如此,他虽然很普通,甚至被人瞧不起,但是他从不在意,只是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也是伟大的。其实,我们都是芸芸众生中普普通通的一员,应该自重自爱,像胡老师一样恪尽职守,虽然平凡,但是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像苔花一样,虽然渺小,但是从不自卑,依然尽情绽放。我们每个人都要在平凡的人生中,活出不平凡的色彩。
8.例文:
那个特别的人
在我家小区门口,有一位卖煎饼的老奶奶。她身材矮小,微微发福,脸上总是带着质朴的笑容,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浅浅的皱纹。她看起来很平凡,可在我心中,她却是那个特别的人。
每天清晨,我路过小区门口,总能看到老奶奶忙碌的身影。她熟练地将面糊舀到煎饼果子机上,用刮板快速地摊成一张薄饼,接着磕上一个鸡蛋,撒上葱花、香菜,再放上油条、薄脆,最后刷上一层特制的酱料,一套美味的煎饼就完成了。她的动作一气呵成,让人看得目不暇接。
记得有一次,我着急上学,忘记带钱。我站在煎饼摊前,满脸通红,不知所措。老奶奶似乎看出了我的窘迫,笑着说:“孩子,是不是忘带钱啦?没关系,先拿去吃,下次再给。”我感激地看着她,连忙道谢。从那以后,我每次路过煎饼摊,都会和老奶奶打招呼,她也总是热情地回应我。
老奶奶不仅善良,还很乐观。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总是笑着面对。有一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原本热闹的街道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我以为老奶奶会早早收摊回家,可当我路过时,却发现她依然坚守在那里。她穿着一件破旧的雨衣,脸上挂着雨水,却还是满脸笑容地招呼着路过的行人。那一刻,我被她的乐观深深地打动了。
在和老奶奶相处的日子里,我从她身上学到了善良和乐观。她虽然只是一个平凡的卖煎饼的人,但她的善良和乐观却像一束光,照亮了我生活的角落。在我心中,她就是那个特别的人,一个让我难以忘怀的人。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写作。
一、审题立意。“那个特别的人”这个题目,重点在于“特别”二字。题目的要求提示我们,要从生活中寻找平凡但在某些方面有独特之处的人。审题时,需明确这个人的特别之处并非体现在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上,而是在日常相处的点滴中。 立意上,要通过对这个人的描写,展现人性的美好,如善良、乐观、坚韧等品质,同时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的独特情感,可以是感激、敬佩或者喜爱。例如,通过描写一位小区保安虽然平时沉默寡言,甚至有时会因为严格执行门禁制度而让人觉得有些不近人情,但在一次小区突发火灾时,他勇敢地冲进火场帮助居民疏散,展现出他的勇敢和尽责,从而让“我”对他产生敬佩之情。
二、思路点拨。本题要求写记叙文,在写作思路上,开篇可以通过环境描写或者回忆引入“那个特别的人”,引发读者的好奇心。比如“在我每天上学必经的那条小巷口,总有一个身影,看似普通,却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他就是那个特别的人 —— 修车的老爷爷”。 中间部分详细叙述这个人的特别之处,可运用外貌描写展现其平凡的外表,如 “老爷爷头发花白,脸上布满了岁月的沧桑,粗糙的双手满是老茧” 。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比如“当我自行车链条掉了,着急得不行时,老爷爷不紧不慢地说:‘孩子别急,一会儿就好。’说着就熟练地拿起工具开始修理” 。再通过具体事例,如老爷爷总是免费帮邻里简单修理自行车,体现他的善良。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这个人的特别以及他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抒发自己对他的情感,如“老爷爷虽然平凡,但他的善良和热心肠,就像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我,也温暖着周围的每一个人,他永远是我心中那个特别的人”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