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1 社戏
1新考向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题。
自从修了路,这个原本偏pì的山村就变得热闹非凡,不只是村里出嫁的女儿带着家眷归省,还有很多游客也络绎不绝地到来。每天天刚亮,人们闻鸡起舞,忙碌起来,为游客制作特色小吃。村后耸立的大山就像yì立的巨人,在初升的朝阳中迎接疏疏朗朗的众多来客。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偏pì( 僻 ) yì( 屹 )立
家眷( juàn ) 归省( xǐnɡ )
(2)文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热闹非凡 B.络绎不绝
C.闻鸡起舞 D.疏疏朗朗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D)
我们年纪都相仿,________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________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________我们是朋友,________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________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A.可 由于 因为 如果 可
B.可 因为 由于 因此 而
C.但 由于 然而 因此 可
D.但 因为 然而 即使 而
3(2024·自贡中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A.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32次飞行任务,计划于2024年10月下旬返回东风着陆场。
B.十五年后,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获救的“敬礼娃娃”郎铮,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收到了北大录取通知书。
C.2024年春节黄金周,自贡中华彩灯大世界共接待游客近45万余人次,成为全省门票收入排名第一的景区。
D.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发展,让一批又一批的新农人正“跳回农门”,成为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
4下列语句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D)
A.鲁迅先生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一百年了。
B.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C.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D.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 ——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社戏》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呐喊》。
B.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社交用语,如好久不见说“久违”,等候客人用“恭候”,赞人见解说“高见”。
C.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D.中国戏曲行当分为生、旦、净、丑。中年以上男子为“老生”,老年女子为“老旦”,扮演滑稽人物的为“丑”。
6下列各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B)
A.“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地写出了“我”的急切心情。
B.“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中的“两岸的豆麦”“河底的水草”“扑面的吹来”都是偏正短语。
C.“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中的“朦胧”是形容词。
D.“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中的“似的”是动词。
7新考法“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描绘的景色与下面的诗句中哪一句的特点最为接近 (A)
A.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C.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D.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第10~14段,完成问题。
8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该部分内容。
答: 月夜行船
9赏析“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句中词语“轻松”“舒展”的表达效果。
答: “轻松”“舒展”,从感官上表现出“我”如愿以偿的喜悦心情,与上文的“沮丧”形成鲜明的对比。
10“双喜拔前篙……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中对少年们撑船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既说明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高超,又体现了大家想要看戏的急切心情。
11文章第11段主要是 景物 描写,文章第12段主要是 心理 描写。
【拓展阅读】
《社戏》让我们领略了江南水乡的月下美景,品味了罗汉豆的异常美味,感受了小伙伴的纯真友谊。《乡间的庙会》则展示了乡村社会的风土人情和深厚的民俗文化。让我们去了解中国乡间庙会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感受乡村生活的韵味和热情吧。
乡间的庙会
林莽
①在华北的农村,有一种传统的习俗,每个村子每年都有定时的庙会。相邻的村子不会同时举行,在相对的农闲时节,它们各有自己的节日。
②每逢庙会时节,村里张灯结彩,空地上用苇席搭起了戏台,台口用彩绸装饰,大红大绿的别有一番情趣。五十年代的乡村还没有电灯,几只比马灯大许多的汽灯挂在戏台上,把乡村里平淡的日子都照亮了。
③庙会一般是三两天,每家都有亲友从四面八方的村子里来,他们套了牛车或牵了毛驴儿,穿上节日里的衣裳,篮子里的饽饽是点了红点的。这种走亲家,人们称它为“上庙”。穿了新装的孩子们把村子装点得鲜活了起来。商家和小贩们也赶了来,为乡村里的节日增加了另一种氛围。庙会上有卖艺的,有卖衣服和布匹的,还有卖居家用品和各种农具的。我记忆最深的是吹糖人,还有卖芝麻糖和甘蔗的。庙会要比人们重视的春节、八月十五等传统的节日更具交往性和商业性。
④在乡村的那几年,我和大人们赶过几次庙会。一早起就等着来接的车了。在乡间的土路上,木轮的大车上铺了苇席和棉被,女人和孩子们摇晃在上面,听着木轴发出的吱呀声和车把式悦耳的吆喝声。车把式们抱了结着红缨子的鞭子,有的跟车走在路边上,有的坐在车辕上。拉车的牲口也在脑门上结了红缨。人们相互应答着,这是一年一度的乡村里的节日,它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
⑤五岁那年家乡的庙会在我记忆里留下了终生难忘的两件事:一是自己买了第一本书;另一件是第一次看了“鬼戏”。
⑥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人书,一毛二分钱。书中讲的是战国时的故事,书名叫《一鼓作气》。我被封面上的战旗和战车吸引,天天拿着从庙会上买的木刀木枪,模仿着从小人书里看来的动作。那是我的第一本书,我把它保存了许多年。
⑦庙会上最吸引人的是唱戏了,河北梆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伴奏声划过夜空,老远就能听见了。无论春夏秋冬,台下总是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人。孩子们为了看得清楚,很早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开场锣鼓响过三遍,戏才真的开始了。往往开头总是一两段折子戏,然后才是正戏。最吸引孩子们的不是戏的内容,而是那些奇异的戏剧服饰,武将的靠背旗和长长的雉鸡翎,花旦的凤冠,还有丑角的花脸。许多戏的内容都已经忘光了,唯有一场鬼戏至今还深深地印在脑海中。那戏的名字叫《狮子楼》,讲的是《水浒传》中的故事。戏台上的汽灯都调得很暗,台上用酒点上了几簇鬼火,那蓝色的火焰后面不时地闪出武大郎青色的脸。我至今还记得,因为恐怖我紧紧抓住了大人的手,那几簇蓝色的火焰跳动得几乎让灵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⑧乡村的生活在孩子们的心中是平静的,它那明媚的阳光、广阔的土地与炊烟般的质朴让孩子们无所牵挂。白天和夜晚把孩子们的心截然地分开,那是不同的两个世界,在我们的想象中,夜将神秘的事物掩盖起来,那些黑暗中大地的絮语,那些闪动的遥远的星星,使我们总是充满了幻想。
⑨不知为什么,在乡村的记忆中,我总有一股无名的哀伤,即使在高亢的戏剧的唱腔中,我也能听到它的存在。它幽幽地飘荡在大地上,或许,这就是华北原野上的“燕赵悲歌”,它神秘地在人们心中无尽地盘桓,已有几千年。(有删改)
12本文写的是乡间庙会,简要说出全文围绕“庙会”行文的思路。(每空须有“庙会”二字)
介绍乡间庙会 —— 回忆儿时赶庙会的经历 —— 由庙会引发的思考
13第④段对“路上”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试举一例进行分析。
答: 女人和孩子们在大车上“摇晃”,而且是听着“悦耳的吆喝声”“摇晃”。这样,不仅写出了他们因路不平坐不稳而“摇晃”的情形,又写出了他们去赶庙会时的愉悦心情。
14从文中看,庙会以哪些主要内容“点缀”了“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 你怎样理解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
答: 主要内容:走亲家、做买卖、看戏。
(示例):理解(要点):
①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比儿时对庙会的认识更加深刻,作者为多年来农民生活的贫乏而感到哀伤。
②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状态的关注与同情。
【综合实践】
15班级正在开展以“弘扬传统戏曲”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答: 示例:弘扬中华国粹,演绎经典传奇。
(2)活动中,特以中国传统艺术——脸谱作为欣赏对象,请你写出下列脸谱的行当。
答: 小旦 老生
【写作提升】
16《社戏》一文中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特别精彩的是“月夜行船”,综合运用了视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觉方式,描绘了看戏途中江南夏夜的迷人风光,洋溢着浓郁的抒情气息。
请你也运用几种常用的感觉方式,描绘一下你所在校园的某处景物,和大家分享一下吧。(200字左右)
答: 示例:每到春夏,校园的花池里便开满五颜六色的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争奇斗艳,竞相开放,引得蝴蝶为它们欢快地跳舞,蜜蜂为它们高兴地歌唱。微风拂面,淡淡的香气扑鼻而来,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花池的地面上,有些不起眼的小草,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像是铺了一层绿绒线的毛毯,微风一吹,小草就像练体操一样,十分整齐地把脖子扭向另一边,这样的草衬着这样的花,这样的花缀着这样的草,再加上白色的栏杆,真是一幅美丽的画面!第一单元
1 社戏
1新考向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题。
自从修了路,这个原本偏pì的山村就变得热闹非凡,不只是村里出嫁的女儿带着家眷归省,还有很多游客也络绎不绝地到来。每天天刚亮,人们闻鸡起舞,忙碌起来,为游客制作特色小吃。村后耸立的大山就像yì立的巨人,在初升的朝阳中迎接疏疏朗朗的众多来客。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偏pì( ) yì( )立
家眷( ) 归省( )
(2)文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热闹非凡 B.络绎不绝
C.闻鸡起舞 D.疏疏朗朗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
我们年纪都相仿,________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________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________我们是朋友,________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________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A.可 由于 因为 如果 可
B.可 因为 由于 因此 而
C.但 由于 然而 因此 可
D.但 因为 然而 即使 而
3(2024·自贡中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32次飞行任务,计划于2024年10月下旬返回东风着陆场。
B.十五年后,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获救的“敬礼娃娃”郎铮,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收到了北大录取通知书。
C.2024年春节黄金周,自贡中华彩灯大世界共接待游客近45万余人次,成为全省门票收入排名第一的景区。
D.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发展,让一批又一批的新农人正“跳回农门”,成为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
4下列语句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一百年了。
B.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C.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D.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 ——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社戏》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呐喊》。
B.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社交用语,如好久不见说“久违”,等候客人用“恭候”,赞人见解说“高见”。
C.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D.中国戏曲行当分为生、旦、净、丑。中年以上男子为“老生”,老年女子为“老旦”,扮演滑稽人物的为“丑”。
6下列各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地写出了“我”的急切心情。
B.“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中的“两岸的豆麦”“河底的水草”“扑面的吹来”都是偏正短语。
C.“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中的“朦胧”是形容词。
D.“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中的“似的”是动词。
7新考法“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描绘的景色与下面的诗句中哪一句的特点最为接近 ( )
A.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C.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D.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第10~14段,完成问题。
8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该部分内容。
9赏析“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句中词语“轻松”“舒展”的表达效果。
10“双喜拔前篙……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中对少年们撑船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11文章第11段主要是 描写,文章第12段主要是 描写。
【拓展阅读】
《社戏》让我们领略了江南水乡的月下美景,品味了罗汉豆的异常美味,感受了小伙伴的纯真友谊。《乡间的庙会》则展示了乡村社会的风土人情和深厚的民俗文化。让我们去了解中国乡间庙会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感受乡村生活的韵味和热情吧。
乡间的庙会
林莽
①在华北的农村,有一种传统的习俗,每个村子每年都有定时的庙会。相邻的村子不会同时举行,在相对的农闲时节,它们各有自己的节日。
②每逢庙会时节,村里张灯结彩,空地上用苇席搭起了戏台,台口用彩绸装饰,大红大绿的别有一番情趣。五十年代的乡村还没有电灯,几只比马灯大许多的汽灯挂在戏台上,把乡村里平淡的日子都照亮了。
③庙会一般是三两天,每家都有亲友从四面八方的村子里来,他们套了牛车或牵了毛驴儿,穿上节日里的衣裳,篮子里的饽饽是点了红点的。这种走亲家,人们称它为“上庙”。穿了新装的孩子们把村子装点得鲜活了起来。商家和小贩们也赶了来,为乡村里的节日增加了另一种氛围。庙会上有卖艺的,有卖衣服和布匹的,还有卖居家用品和各种农具的。我记忆最深的是吹糖人,还有卖芝麻糖和甘蔗的。庙会要比人们重视的春节、八月十五等传统的节日更具交往性和商业性。
④在乡村的那几年,我和大人们赶过几次庙会。一早起就等着来接的车了。在乡间的土路上,木轮的大车上铺了苇席和棉被,女人和孩子们摇晃在上面,听着木轴发出的吱呀声和车把式悦耳的吆喝声。车把式们抱了结着红缨子的鞭子,有的跟车走在路边上,有的坐在车辕上。拉车的牲口也在脑门上结了红缨。人们相互应答着,这是一年一度的乡村里的节日,它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
⑤五岁那年家乡的庙会在我记忆里留下了终生难忘的两件事:一是自己买了第一本书;另一件是第一次看了“鬼戏”。
⑥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人书,一毛二分钱。书中讲的是战国时的故事,书名叫《一鼓作气》。我被封面上的战旗和战车吸引,天天拿着从庙会上买的木刀木枪,模仿着从小人书里看来的动作。那是我的第一本书,我把它保存了许多年。
⑦庙会上最吸引人的是唱戏了,河北梆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伴奏声划过夜空,老远就能听见了。无论春夏秋冬,台下总是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人。孩子们为了看得清楚,很早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开场锣鼓响过三遍,戏才真的开始了。往往开头总是一两段折子戏,然后才是正戏。最吸引孩子们的不是戏的内容,而是那些奇异的戏剧服饰,武将的靠背旗和长长的雉鸡翎,花旦的凤冠,还有丑角的花脸。许多戏的内容都已经忘光了,唯有一场鬼戏至今还深深地印在脑海中。那戏的名字叫《狮子楼》,讲的是《水浒传》中的故事。戏台上的汽灯都调得很暗,台上用酒点上了几簇鬼火,那蓝色的火焰后面不时地闪出武大郎青色的脸。我至今还记得,因为恐怖我紧紧抓住了大人的手,那几簇蓝色的火焰跳动得几乎让灵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⑧乡村的生活在孩子们的心中是平静的,它那明媚的阳光、广阔的土地与炊烟般的质朴让孩子们无所牵挂。白天和夜晚把孩子们的心截然地分开,那是不同的两个世界,在我们的想象中,夜将神秘的事物掩盖起来,那些黑暗中大地的絮语,那些闪动的遥远的星星,使我们总是充满了幻想。
⑨不知为什么,在乡村的记忆中,我总有一股无名的哀伤,即使在高亢的戏剧的唱腔中,我也能听到它的存在。它幽幽地飘荡在大地上,或许,这就是华北原野上的“燕赵悲歌”,它神秘地在人们心中无尽地盘桓,已有几千年。(有删改)
12本文写的是乡间庙会,简要说出全文围绕“庙会”行文的思路。(每空须有“庙会”二字)
—— ——
13第④段对“路上”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试举一例进行分析。
14从文中看,庙会以哪些主要内容“点缀”了“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 你怎样理解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
【综合实践】
15班级正在开展以“弘扬传统戏曲”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活动中,特以中国传统艺术——脸谱作为欣赏对象,请你写出下列脸谱的行当。
【写作提升】
16《社戏》一文中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特别精彩的是“月夜行船”,综合运用了视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觉方式,描绘了看戏途中江南夏夜的迷人风光,洋溢着浓郁的抒情气息。
请你也运用几种常用的感觉方式,描绘一下你所在校园的某处景物,和大家分享一下吧。(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