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提优测评卷(二) (学生版+答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提优测评卷(二) (学生版+答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9 22:45:55

文档简介

单元提优测评卷(二) (第二单元)
(120分钟 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5题。(15分)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学校组织开展以“关注自然 保护环境”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与,完成相关任务。
  下面是主持人小刚设计的活动开场白: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这个草长鹰飞的季节,我们迎来了世界环境日。现在,因为气候的变化和极端天气的不断出现,许多动物已经销声匿迹了,如果我们听之任之,这将是人类的一场劫(jié)难。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不能再保持缄(qiān)默,希望同学们踊跃报名,积极加入到环境保护的宣传中,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相信那时,当我们再次走近大自然,定会看到花儿次第开放,燕子翩(piān)然归来,也会看到那璀璨的星空,皎(jiǎo)洁的月光……
1小刚在试读的过程中标注了四个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劫(jié)   B.缄(qiān)   C.翩(piān)   D.皎(jiǎo)
2开场白中的四个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
A.草长鹰飞   B.销声匿迹   C.踊跃   D.次第
3【活动一】放归戴胜鸟
校团委计划开展“戴胜鸟放归”活动,小华分享了有关戴胜鸟的知识。在下面这个语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处是(3分) (B)
  戴胜鸟是一种独特而神秘的鸟类。它们的嘴巴呈钩状,非常锋利,是捕食的利器。戴胜鸟的生活很[A]枯燥,每天只是在树枝上或石缝中寻找食物。它们有着很强的警觉性,一旦感觉到危险,就会[B]戛然而止,停下脚步,使人难以发现它们的[C]踪迹。戴胜鸟总是[D]小心谨慎地行动,很少暴露在人们的视线中,让人们对它充满了无限好奇。
4【活动二】写观察日记
下面是学校气象专员小旭的观察日记,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C)
  [A]今天阳光明媚,气温有所回升。[B]校园里的桃花红了,柳枝绿了,大地变得生机勃勃。[C]微风拂过,空气中弥漫着鸟语花香。[D]春天,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希望。
5【活动三】举办宣讲会
下面是宣讲员小天在宣讲会上的发言稿,排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①2024年六五环境日以“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主题
②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④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建设美丽中国
⑤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A.②③④①⑤   B.①⑤②③④   C.②④③①⑤   D.①⑤②④③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C)
A.《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其作者是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
B.阿西莫夫是美国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他的《恐龙无处不有》从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
C.《大雁归来》的作者是英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波德,其代表作是《沙乡年鉴》。
D.《时间的脚印》是一篇科普文,让我们了解了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信息。
7阅读下列材料,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8分)
唐诗经典 《经典常谈》相关内容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七言四句的诗,唐以前没有,似乎是唐人的创作。这大概是为了当时流行的西域乐调而作;先有调,后有诗。五七绝都能歌唱,七绝歌唱的更多——该是因为声调曼长,好听些。作七绝的比作五绝的多得多,本书选得也多。
(1)《江雪》的体裁是(3分) (A)
A.五言绝句   B.五言律诗   C.五言古体诗   D.五言乐府
(2)《经典常谈》中认为“唐人绝句有两种作风:一是铺排,一是含蓄”,你认为《江雪》是铺排还是含蓄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5分)
知识卡片
铺排:平排几个同性质的印象,让它们集合起来,暗示一个境界。
含蓄:要从浅中见深,小中见大。
答: 《江雪》是铺排。诗人铺排了“鸟飞绝”“人踪灭”“蓑笠翁”三个意象,突出了“江雪”的幽静,又运用“千山”“万径”“绝”“灭”等词,使景色更加幽静。(言之成理即可) 
二、阅读(44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12分)
送万巨【注】
卢纶
把酒留君听琴,难堪岁暮离心。霜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空阴。
人愁荒村路细,马怯寒溪水深。望断青山独立,更知何处相寻。
  【注】万巨:人名。
8首联中“难堪”的意思是 不能忍受(或“难以忍受”,意思对即可) 。(2分)
9送别友人,作者的心情是不平静的。诗歌中 无风 、 不雨(若将“不雨”写成“多云”或“阴天”也可。意思对即可) 的天气状况衬托了这种心情。(4分)
10诗人的“离别之情”具体有哪些 (6分)
答: 诗人与友人依依不舍、难舍难分(或“对友人的留恋”)之情;诗人与友人即将分别时的愁苦之情;诗人对友人此去路途艰险的担忧之情;诗人期待与友人再次相聚之情(或“不知何时何地能再次相聚的怅惘之情”)。(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12分)
植物工厂
  ①我们知道,植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这样就可以长高、长大,直到开花结果,繁育后代。在适宜的条件下,只要给植物足够的光和必需的营养,就可以把庄稼“种”到空中去,把一幢幢高楼大厦变成一座座农场,用车间生产的办法来生产粮食和瓜果。这种植物产品生产的工厂化农业系统,就是“植物工厂”。
  ②植物工厂是对光、温、湿、二氧化碳及营养等生长环境条件全智能控制的植物高效稳定生产系统。研究发现,只要对生长环境进行控制,就可以对植物的生长周期进行调控。通过增加光照、改变“光配方”、改善营养液成分等,就可以实现对植物生长周期和生长状态的控制,比如,生菜和小白菜在农田里栽培需要30~40天才能收获,但是在植物工厂中种植,仅需20天左右。因此,在植物工厂里,只要有足够的光照(能量)和营养(水分、空气、矿物质等),水果、蔬菜乃至粮食就可以“长了一茬又一茬”,几乎不受外界的天气、光照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③植物工厂要求固定的设施,首先需要计算机和多种传感器对环境进行精确控制、测量和反馈,简单说来,就是根据不同的植物来设置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还要实时测量植物的生长和生理状态,生成数据并反馈至控制系统,对环境进行动态调节,因此,植物工厂依赖的是对设施的高精度智能化控制。研究发现,如果想让石竹花的花青苷含量增加,花色红艳,建议增加680nm的光;而要想长出又大又肥厚的绿油油的生菜,就需要多用蓝光和红光。
  ④植物工厂采用循环流动的营养液来为植物提供营养。我们常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同的植物也有不同的“口味”和“取食偏好”。比如,叶菜类、茄瓜类、花菜类的蔬菜,对营养液的要求各不相同,食用类和药用类的植物对于营养液的成分、酸碱性、温度等也有不同的“挑剔”程度。这就要求植物工厂内对营养液进行个性化配制、灭菌、输送和回收,实时监控营养液发生的变化并自动补充和校正,确保植物时刻处于一个稳定优良的营养液环境中。
  ⑤由此看来,只要做到精准的人工控制,就可以在植物工厂里实现万物生长的梦想。植物工厂技术的突破,使高楼农场、荒漠农场、太空农场、航海农场、极地农场等成为可能。“植物工厂”被视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1下列对文本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体现了本文用语的准确、严谨。
B.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植物工厂。
C.本文主要介绍了植物工厂的智能控制系统、需要的设施等。
D.本文综合运用了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C)
A.在植物工厂里,水果、蔬菜等的生长周期和生长状态可以人为控制。
B.植物工厂需要计算机和多种传感器对环境进行精确控制、测量和反馈。
C.在植物工厂里,用蓝光和红光就可以长出又大又肥厚的生菜。
D.在植物工厂里,针对不同的植物,需要对营养液进行个性化配制。
13植物工厂技术的突破,会让你的未来生活发生怎样的改变 请结合文本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文字进行描述。(6分)
答: 示例:①在自家的客厅里,建一个微型植物工厂,种上自己喜欢的水果、蔬菜。②在书房看书的时候,伸手就能从“植物屏风”里摘一颗新鲜的小西红柿放到自己的嘴里。 
(三)(2024·重庆中考B卷)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20分)
自然的安慰
钱红莉
  ①距家两三公里处,有一片菜地。每隔几日,我总喜欢去逛逛,回来时仿佛沾了一身的灵气。一日再去,菜地竟被碾平,变成千篇一律的草圃,失落得很。
  ②那片郊区的菜地,作为农业文明的微缩景观,似乎保全了几欲失传的二十四节气,一年年地,一日日地加深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春初新韭,秋末晚菘”,这八个字里,不仅有美味,还有农时,以及四季流转。
  ③十余年来,这菜地日渐变成我生活的根基,我的思绪唯有依靠它们,才能开出一点点花来。土地,森林,花朵,飞鸟,山岚,河流……正是滋养人们灵气的源泉。
  ④从事书写这门手艺,几同于挖井,徒手开掘,缓慢笨拙,仿佛农业文明的一点点深耕。累了,自然想起那片菜地。对于一个逐渐失根的人,它是一种寄托。
  ⑤今年夏天持续高温,直接覆盖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从37度的酷夏一夜过渡至深秋。辛丑年秋天,总归不像个秋天!没有往年身着长袖衬衫的舒缓漫长,令一个在农业文明里生长的躯体颇感不适。
  ⑥近日,一切又都回来了,平凡的日子被寒露、霜降稳稳接住。这样熟悉的持续感,让印刻于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又一次重回秋寒,总归错不了。这长久地赋予人精神上的季节性安稳,让人的内心踏实,始终有一种恒定的东西存在。
  ⑦霜降前后的农历九月,应是农人们起山芋、点油菜的时节。你看,最早厘清人与天地关系的,并非哲学家,而是农民。应时而种,应节而收,正是在践行某种哲学思想。
  ⑧早前,我家附近这片菜地,同样精准地遵循着农时。往年这时日,山芋禾子被锄头扒拉到地角,扭了一只几米长的麻花,在秋风里滚着滚着,渐黄、渐枯……
  ⑨夜读白谦慎《傅山的世界》。看到傅山有一张册页:一株枯老的瘦桃,被拦腰折断,伤口处支棱着仿佛有痛,旁枝竟然有花。我曾在一座古寺也见过一株半枯半新的老桃,一根树桩,分开两枝,一枝彻底枯了,另一枝上,新叶渐生粉花,热闹与枯寂同在,滋味殊异,唯独不见苦相。伫立良久,那种视觉上的强烈刺激,让人说不出什么好来,却一直难忘。直至夜观傅山册页。
  ⑩秋风中的山芋禾子,亦如是,丑拙枯老,却又与人亲,与人近。
   深秋后的土地,被泼上水,撒了菜籽,盖上枯草。过几日,凭空钻出无数乳白的芽,青菜的,芫荽的,菠菜的……露台上的花盆也清理出来种蒜,不出三五日,蒜瓣尖也会抽出嫩芽来。老梅树旁的拉秧草被拔去了,叶丛中花苞点点。年年如此。世间,还有什么比植物更守信的 再无。这无端地让人心安,仿佛有了恒久的依靠。
   小区遍植鹅掌楸,树冠下层的叶片渐黄,但并非失水的枯黄,而是富于生命力的黄,黄得蓬勃。绿化带转角处,总有雁来红,群群簇簇,相拥相依,风一日日地寒了,它们红得如此热烈,用整个生命在红。还有葱兰,绿叶丛中冒出点点的白,白得从不辜负人。年轻时,认为鸡冠花粗拙老丑,如今透过中年的眼,反觉此花最具品质,倔强,顽强,凌寒不惧,纵然被嫌弃,照样有底气开花,多日不绝,犹如高山坠石的气魄,挺好,不容易。
   人心的孤独,一年年被这些植物安慰着。久而久之,更加剧了精神上的依赖。
   闲来散步,整个小区都笼在似有若无的桂花香里,有“不来常思君”的迂回曲折。正巧,朋友送来一枝桂花,剪了插瓶。深夜,香气渐拢,是暖香了,似凌寒中划亮一支火柴。
(选自《湖南文学》2024年第1期,有删改)
【梳理主要内容】
14作者在全文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参照示例,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4分)
答: ①让人的思绪有了依靠,灵气得到滋养 ②让人感到恒久的依靠,让人心安 
【理解关键语句】
15结合语境,理解第⑦段画横线句子的含义。(3分)
你看,最早厘清人与天地关系的,并非哲学家,而是农民。
答: 农民应时而种,应节而收,精准地遵循着农时,最懂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赏析表达效果】
16从修辞角度,赏析第 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深夜,香气渐拢,是暖香了,似凌寒中划亮一支火柴。
答: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桂花浓郁的香味给人的感受”比作“在凌寒中划亮的一支火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桂花香味给“我”带来了温暖和光明,体现了植物给“我”带来了安慰和精神寄托。 
【探究引入段落】
17选文写菜地作物生长时,在第⑨段引入傅山册页中的瘦桃、古寺老桃的内容,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5分)
答: 插叙,交代了瘦桃、古寺老桃丑拙枯老的状态,但依旧透露着生命的气息,顽强生长,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的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也体现了这些植物成了作者的精神寄托,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关联现实生活】
18参照示例,根据生活经验再补写两例,表达植物给予你的启迪或安慰。(4分)
  鹅掌楸,用蓬勃的黄诉说生命的精彩;葱兰,用纯洁的白昭示从不辜负人的节操;鸡冠花,用多日不绝的花期表达自我的倔强与顽强; 莲花,用亭亭玉立的姿态展示自我的高洁和傲岸 ; 菊花,用迎接风霜的身姿宣扬不屈服的傲骨。 。
三、写作(5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作一篇文章。
  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天不遂人愿,不能心想事成。这个时候你不如问问自己:你有能力改变命运吗 如果没有,那就想办法改变自己吧。改变自己的懒惰,改掉自己的坏习惯,慢慢地你就会发现,你的改变让生活都变得顺利了。
请以“改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不少于600字。
【写作提示】作文话题“改变”。属于词语类命题作文,这种作文是以一个词语为话题的作文命题形式。词语的特点是内涵丰富。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明确词语的内涵,即明确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是什么,然后确定该词义的重点、难点、范围、对象、程度。这是我们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关键,也直接关系到作文写作的成败。如“改变”这一话题,首先要确定是什么的改变或改变什么。如生活条件的改变、家人的改变、家居的改变、穿着的改变、交通工具的改变、我的改变、老师的改变……再如改变世界、改变自己、改变家乡、改变生活、改变命运、改变态度、改变思维方式、改变心理行为、改变价值观念……这样,就将这个抽象而难以把握的题目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就好下笔行文了。单元提优测评卷(二) (第二单元)
(120分钟 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5题。(15分)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学校组织开展以“关注自然 保护环境”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与,完成相关任务。
  下面是主持人小刚设计的活动开场白: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这个草长鹰飞的季节,我们迎来了世界环境日。现在,因为气候的变化和极端天气的不断出现,许多动物已经销声匿迹了,如果我们听之任之,这将是人类的一场劫(jié)难。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不能再保持缄(qiān)默,希望同学们踊跃报名,积极加入到环境保护的宣传中,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相信那时,当我们再次走近大自然,定会看到花儿次第开放,燕子翩(piān)然归来,也会看到那璀璨的星空,皎(jiǎo)洁的月光……
1小刚在试读的过程中标注了四个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劫(jié)   B.缄(qiān)   C.翩(piān)   D.皎(jiǎo)
2开场白中的四个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 )
A.草长鹰飞   B.销声匿迹   C.踊跃   D.次第
3【活动一】放归戴胜鸟
校团委计划开展“戴胜鸟放归”活动,小华分享了有关戴胜鸟的知识。在下面这个语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处是(3分) ( )
  戴胜鸟是一种独特而神秘的鸟类。它们的嘴巴呈钩状,非常锋利,是捕食的利器。戴胜鸟的生活很[A]枯燥,每天只是在树枝上或石缝中寻找食物。它们有着很强的警觉性,一旦感觉到危险,就会[B]戛然而止,停下脚步,使人难以发现它们的[C]踪迹。戴胜鸟总是[D]小心谨慎地行动,很少暴露在人们的视线中,让人们对它充满了无限好奇。
4【活动二】写观察日记
下面是学校气象专员小旭的观察日记,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今天阳光明媚,气温有所回升。[B]校园里的桃花红了,柳枝绿了,大地变得生机勃勃。[C]微风拂过,空气中弥漫着鸟语花香。[D]春天,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希望。
5【活动三】举办宣讲会
下面是宣讲员小天在宣讲会上的发言稿,排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2024年六五环境日以“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主题
②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④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建设美丽中国
⑤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A.②③④①⑤   B.①⑤②③④   C.②④③①⑤   D.①⑤②④③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其作者是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
B.阿西莫夫是美国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他的《恐龙无处不有》从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
C.《大雁归来》的作者是英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波德,其代表作是《沙乡年鉴》。
D.《时间的脚印》是一篇科普文,让我们了解了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信息。
7阅读下列材料,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8分)
唐诗经典 《经典常谈》相关内容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七言四句的诗,唐以前没有,似乎是唐人的创作。这大概是为了当时流行的西域乐调而作;先有调,后有诗。五七绝都能歌唱,七绝歌唱的更多——该是因为声调曼长,好听些。作七绝的比作五绝的多得多,本书选得也多。
(1)《江雪》的体裁是(3分) ( )
A.五言绝句   B.五言律诗   C.五言古体诗   D.五言乐府
(2)《经典常谈》中认为“唐人绝句有两种作风:一是铺排,一是含蓄”,你认为《江雪》是铺排还是含蓄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5分)
知识卡片
铺排:平排几个同性质的印象,让它们集合起来,暗示一个境界。
含蓄:要从浅中见深,小中见大。
二、阅读(44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12分)
送万巨【注】
卢纶
把酒留君听琴,难堪岁暮离心。霜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空阴。
人愁荒村路细,马怯寒溪水深。望断青山独立,更知何处相寻。
  【注】万巨:人名。
8首联中“难堪”的意思是 。(2分)
9送别友人,作者的心情是不平静的。诗歌中 、 的天气状况衬托了这种心情。(4分)
10诗人的“离别之情”具体有哪些 (6分)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12分)
植物工厂
  ①我们知道,植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这样就可以长高、长大,直到开花结果,繁育后代。在适宜的条件下,只要给植物足够的光和必需的营养,就可以把庄稼“种”到空中去,把一幢幢高楼大厦变成一座座农场,用车间生产的办法来生产粮食和瓜果。这种植物产品生产的工厂化农业系统,就是“植物工厂”。
  ②植物工厂是对光、温、湿、二氧化碳及营养等生长环境条件全智能控制的植物高效稳定生产系统。研究发现,只要对生长环境进行控制,就可以对植物的生长周期进行调控。通过增加光照、改变“光配方”、改善营养液成分等,就可以实现对植物生长周期和生长状态的控制,比如,生菜和小白菜在农田里栽培需要30~40天才能收获,但是在植物工厂中种植,仅需20天左右。因此,在植物工厂里,只要有足够的光照(能量)和营养(水分、空气、矿物质等),水果、蔬菜乃至粮食就可以“长了一茬又一茬”,几乎不受外界的天气、光照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③植物工厂要求固定的设施,首先需要计算机和多种传感器对环境进行精确控制、测量和反馈,简单说来,就是根据不同的植物来设置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还要实时测量植物的生长和生理状态,生成数据并反馈至控制系统,对环境进行动态调节,因此,植物工厂依赖的是对设施的高精度智能化控制。研究发现,如果想让石竹花的花青苷含量增加,花色红艳,建议增加680nm的光;而要想长出又大又肥厚的绿油油的生菜,就需要多用蓝光和红光。
  ④植物工厂采用循环流动的营养液来为植物提供营养。我们常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同的植物也有不同的“口味”和“取食偏好”。比如,叶菜类、茄瓜类、花菜类的蔬菜,对营养液的要求各不相同,食用类和药用类的植物对于营养液的成分、酸碱性、温度等也有不同的“挑剔”程度。这就要求植物工厂内对营养液进行个性化配制、灭菌、输送和回收,实时监控营养液发生的变化并自动补充和校正,确保植物时刻处于一个稳定优良的营养液环境中。
  ⑤由此看来,只要做到精准的人工控制,就可以在植物工厂里实现万物生长的梦想。植物工厂技术的突破,使高楼农场、荒漠农场、太空农场、航海农场、极地农场等成为可能。“植物工厂”被视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1下列对文本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体现了本文用语的准确、严谨。
B.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植物工厂。
C.本文主要介绍了植物工厂的智能控制系统、需要的设施等。
D.本文综合运用了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在植物工厂里,水果、蔬菜等的生长周期和生长状态可以人为控制。
B.植物工厂需要计算机和多种传感器对环境进行精确控制、测量和反馈。
C.在植物工厂里,用蓝光和红光就可以长出又大又肥厚的生菜。
D.在植物工厂里,针对不同的植物,需要对营养液进行个性化配制。
13植物工厂技术的突破,会让你的未来生活发生怎样的改变 请结合文本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文字进行描述。(6分)
(三)(2024·重庆中考B卷)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20分)
自然的安慰
钱红莉
  ①距家两三公里处,有一片菜地。每隔几日,我总喜欢去逛逛,回来时仿佛沾了一身的灵气。一日再去,菜地竟被碾平,变成千篇一律的草圃,失落得很。
  ②那片郊区的菜地,作为农业文明的微缩景观,似乎保全了几欲失传的二十四节气,一年年地,一日日地加深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春初新韭,秋末晚菘”,这八个字里,不仅有美味,还有农时,以及四季流转。
  ③十余年来,这菜地日渐变成我生活的根基,我的思绪唯有依靠它们,才能开出一点点花来。土地,森林,花朵,飞鸟,山岚,河流……正是滋养人们灵气的源泉。
  ④从事书写这门手艺,几同于挖井,徒手开掘,缓慢笨拙,仿佛农业文明的一点点深耕。累了,自然想起那片菜地。对于一个逐渐失根的人,它是一种寄托。
  ⑤今年夏天持续高温,直接覆盖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从37度的酷夏一夜过渡至深秋。辛丑年秋天,总归不像个秋天!没有往年身着长袖衬衫的舒缓漫长,令一个在农业文明里生长的躯体颇感不适。
  ⑥近日,一切又都回来了,平凡的日子被寒露、霜降稳稳接住。这样熟悉的持续感,让印刻于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又一次重回秋寒,总归错不了。这长久地赋予人精神上的季节性安稳,让人的内心踏实,始终有一种恒定的东西存在。
  ⑦霜降前后的农历九月,应是农人们起山芋、点油菜的时节。你看,最早厘清人与天地关系的,并非哲学家,而是农民。应时而种,应节而收,正是在践行某种哲学思想。
  ⑧早前,我家附近这片菜地,同样精准地遵循着农时。往年这时日,山芋禾子被锄头扒拉到地角,扭了一只几米长的麻花,在秋风里滚着滚着,渐黄、渐枯……
  ⑨夜读白谦慎《傅山的世界》。看到傅山有一张册页:一株枯老的瘦桃,被拦腰折断,伤口处支棱着仿佛有痛,旁枝竟然有花。我曾在一座古寺也见过一株半枯半新的老桃,一根树桩,分开两枝,一枝彻底枯了,另一枝上,新叶渐生粉花,热闹与枯寂同在,滋味殊异,唯独不见苦相。伫立良久,那种视觉上的强烈刺激,让人说不出什么好来,却一直难忘。直至夜观傅山册页。
  ⑩秋风中的山芋禾子,亦如是,丑拙枯老,却又与人亲,与人近。
   深秋后的土地,被泼上水,撒了菜籽,盖上枯草。过几日,凭空钻出无数乳白的芽,青菜的,芫荽的,菠菜的……露台上的花盆也清理出来种蒜,不出三五日,蒜瓣尖也会抽出嫩芽来。老梅树旁的拉秧草被拔去了,叶丛中花苞点点。年年如此。世间,还有什么比植物更守信的 再无。这无端地让人心安,仿佛有了恒久的依靠。
   小区遍植鹅掌楸,树冠下层的叶片渐黄,但并非失水的枯黄,而是富于生命力的黄,黄得蓬勃。绿化带转角处,总有雁来红,群群簇簇,相拥相依,风一日日地寒了,它们红得如此热烈,用整个生命在红。还有葱兰,绿叶丛中冒出点点的白,白得从不辜负人。年轻时,认为鸡冠花粗拙老丑,如今透过中年的眼,反觉此花最具品质,倔强,顽强,凌寒不惧,纵然被嫌弃,照样有底气开花,多日不绝,犹如高山坠石的气魄,挺好,不容易。
   人心的孤独,一年年被这些植物安慰着。久而久之,更加剧了精神上的依赖。
   闲来散步,整个小区都笼在似有若无的桂花香里,有“不来常思君”的迂回曲折。正巧,朋友送来一枝桂花,剪了插瓶。深夜,香气渐拢,是暖香了,似凌寒中划亮一支火柴。
(选自《湖南文学》2024年第1期,有删改)
【梳理主要内容】
14作者在全文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参照示例,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4分)
【理解关键语句】
15结合语境,理解第⑦段画横线句子的含义。(3分)
你看,最早厘清人与天地关系的,并非哲学家,而是农民。
【赏析表达效果】
16从修辞角度,赏析第 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深夜,香气渐拢,是暖香了,似凌寒中划亮一支火柴。
【探究引入段落】
17选文写菜地作物生长时,在第⑨段引入傅山册页中的瘦桃、古寺老桃的内容,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5分)
【关联现实生活】
18参照示例,根据生活经验再补写两例,表达植物给予你的启迪或安慰。(4分)
  鹅掌楸,用蓬勃的黄诉说生命的精彩;葱兰,用纯洁的白昭示从不辜负人的节操;鸡冠花,用多日不绝的花期表达自我的倔强与顽强;  ; 。
三、写作(5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作一篇文章。
  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天不遂人愿,不能心想事成。这个时候你不如问问自己:你有能力改变命运吗 如果没有,那就想办法改变自己吧。改变自己的懒惰,改掉自己的坏习惯,慢慢地你就会发现,你的改变让生活都变得顺利了。
请以“改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