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提优测评卷(六) (第六单元)
(120分钟 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怒号(hào) 濠梁(háo) 其名为鲲(kūn) 不知其旨(zǐ)
B.挂罥(juān) 炭车(tàn) 尽粟一石(sù) 老有所终(zhōnɡ)
C.布衾(qīn) 尘埃(chén) 两鬓苍苍(bìn) 半匹红纱(shā)
D.槽枥(lì) 翩翩(piān) 徙于南冥(tú) 盗窃乱贼(zhéi)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字形无误的一项是(3分) ( )
A.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冀若垂天之云。
B.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C.知不足,然后能自返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D.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请循其本(追溯)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同“举”,推举)
B.故人不独亲其亲(父母) 男有分,女有归(女子出嫁)
C.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
D.执策而临之(马鞭) 《齐谐》者,志怪者也(做记号)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天下为公 不必为己
B.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而伯乐不常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
A.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系向牛头充炭直 D.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6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风格独特。如《北冥有鱼》,具有想象奇特、善用譬喻的特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B.古体诗多为五言或七言,也有四言和杂言,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曹操的《短歌行》及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等。
C.东晋陶渊明是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他恬淡悠远的诗风对王维、孟浩然等唐代山水田园诗人有着深远影响。
D.孟子,名轲,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被后世称为“亚圣”,他的思想及其政治言论主要收录在《孟子》一书中。
7默写。(10分)
(1) ,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2)拣尽寒枝不肯栖,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3)可怜身上衣正单, 。(白居易《卖炭翁》)
(4)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马说》中,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谴责的语句是: ,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面对民生疾苦,杜甫袒露出“ , !”的济世情怀。
(7)(2024·临夏中考)清晨阳光明媚,诗人常建漫步山林,进入古寺,“ , ”(《题破山寺后禅院》),一幅幽静深远、花木掩映的画面引人遐思。
8阅读下面的信息,完成问题。(7分)
“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吴川中学八年级开展“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活动一】以下是小冰同学的演讲稿提纲,请你帮忙指出其中引用不恰当的一则材料(3分) ( )
中心论点:以和为贵
观点 材料 出处
“和”是诞育万物的本原 A.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中庸》
“和”是理想社会的重要标志 B.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正义》
自知守礼是“和”的前提 C.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
求同存异是“和”的途径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2)【活动二】小静同学和小墨同学分别讲了战国时“将相和”的故事和清朝时“六尺巷”的故事,假设你是主持人,请对两位同学所讲的故事在内容上作点评,揭示出故事的精神内涵和对我们的教育意义。(4分)
二、阅读(35分)
(一)古诗词鉴赏。(5分)
卖炭翁(节选) 唐·白居易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花翁 唐·吴融 和烟和露一丛花, 担入宫城许史家①。 惆怅东风无处说, 不教闲地著②春华。 【注】①许史家:借指豪门世家。②著:显示。
9《卖炭翁》中,诗人用“① 、 ”等动词传神地刻画了统治者巧取豪夺、蛮横无理的行径:《卖花翁》中的富贵人家也有如此行径,是通过“② ”一词显露出来的。(3分)
10两首诗以小见大,诗人都从底层百姓的角度切入,共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分)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13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乙】《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于四境 殆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③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④。 (节选自《汉书》)
【注】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④英俊:杰出人物。
11解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3)策之不以其道 策:
(4)殆开之不广 殆: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故虽有名马 卷卷有爷名
B.食不饱,力不足 丰年留客足鸡豚
C.策之不以其道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
(2)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
译文:
14“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语段【甲】第一段的内容,说说语段【甲】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分)
答:
15根据文段【甲】和文段【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3分)
两个文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 文段【甲】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① ;文段【乙】用② 的论证方法,强调③ 。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17分)
闹市中的宁静
①我静静地看着他,他静静地看着书。
②喧闹的菜市场中,充斥于耳的是菜贩的叫卖、家禽的叫喊、车辆的鸣笛以及买家卖家的讨价还价的各种声音;挤挤蹭蹭的是来来往往运送菜蔬的商贩、挎着菜篮且走且看的主妇、窜来窜去追逐打闹的小孩……而他,一名年轻的菜农,却在一片喧闹中、一堆蔬菜前埋着头安静地看着摊开于膝头的一本厚厚的书。只有在有人跟他买菜时,他才会走出书外,招呼来人。
③看他一张黝黑的面庞,一副健硕的臂膀,一双粗糙的大手——一副典型的农民模样。若是硬要找出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便是他那身整洁的衣裳——为他增添了几分读书人的精致。他专注地盯着膝上的书,有如圣徒阅读《圣经》,双唇翕动,似在默诵。我俯身看了看书名:嗬,一本《陶渊明集》,差点跌破了我的眼镜!一个菜农,你不看致富指南,不看通俗小说,竟然看起了这高大上的古诗文 是精神出了问题,还是在虚伪扮酷
④一连几天,我的脑海里都回放着他在菜摊前埋头读书的神态;而每次想到这一画面,他都会被我不无讥讽地贴上“虚伪”的标签。
⑤直到那个傍晚,我们又一次相遇。
⑥那天,我散步经过一个公园的广场。广场上一片喧闹,那是广场舞的常客在挥霍着他们剩余的精力。大家踩着同一个鼓点,扭着同一个舞姿,陶醉在同一个旋律里。这时,我在广场边看到了一个与画面很不协调的身影:他一手拎着一只水桶,一手提着一只拖把,正走向广场一角的一小块空地——巧了,原来就是那个“虚伪”的人!他又要干什么
⑦我好奇地观察着:他放下沉重的水桶,蘸湿了拖把,水淋淋地拎出,地上留下了一摊水渍。我正准备上前阻止他,只见他单手握住拖把柄,在地面上挥动起来。他臂膀上的肌肉块块绽出,拖把在地面嗖嗖游走,干热的地面上留下了一行龙飞凤舞的水痕。我走上前去,地面上“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这几行大字还未风干——我这才明白,原来他在练字!地面上的字,个个遒劲有力,刚柔兼济,圆滑顺畅,发力处如蛟龙升空,恢宏大气;收笔处如彩凤展翅,飘逸自然。在这样的地方欣赏到这样的“墨宝”,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
⑧回到家,我依然心境难平。我愧疚地收起了那枚“虚伪”的标签,找出一份我珍藏已久的西安碑林的拓本,准备明天送给他——就算是表达我的歉意与敬意。
⑨第二天我去了菜场。菜场如往日一般喧闹,他也如往日一般在静静地看书,自顾自地默诵着。他身边的商贩,玩手机的,拉家常的,东张西望的……应有尽有,而他则如一泓清泉,静静地流淌在山林深处。纵使身边蝉噪蛙鸣,鸟语花香,他也丝毫不为所动,静静地淡定地朝着既定的方向流淌。很难了,能有这样一个人,在充斥着利益与欲望的世间,坚守着心中的一份宁静,一心一意地守着他的书,守着他的书法。当我恭敬地把拓本递给他时,他一脸的憨笑,犹如春日的暖阳,明媚了整个世界……
⑩他执意要回送我些什么,我便随他来到他的出租屋。路上他告诉我,他是个孤儿,在郊区租了块地,种菜卖菜维持生计,而书法给了他别样的生活。他住的屋子,只有一张床铺、一套桌椅;墙上贴满了他的书法,床头堆满了书籍和字帖。屋角处堆放着一堆奖牌、奖杯、获奖证书——这一定是他的奖品了。屋外,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屋内,他铺开宣纸研起墨来。我环视左右,一下子明白过来:他种菜卖菜,为的是生存;他读书练字,才是真正的生活。他读古诗古文,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更是为了培养自己“心远地自偏”的定力。
他送我的是一幅书法,上面是大大的十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第②段描写菜市场各种喧闹之声,有什么作用 (4分)
17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4分)
18下列诗句填入第 段横线处,符合语境的一项是(4分) ( )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D.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9文中的“他”身处闹市,是如何守住内心的宁静的 在你的成长道路上,你打算怎样独守一份宁静呢 请谈一谈。(5分)
三、写作(50分)
20下面几句话带给你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选择其中一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①生活给我一团乱麻,我还生活一件毛衣。
②宏大的理想都有一个微小的起点。
③志在山顶的人,不会贪恋山腰的风景。
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要出现含有学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单元提优测评卷(六) (第六单元)
(120分钟 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C)
A.怒号(hào) 濠梁(háo) 其名为鲲(kūn) 不知其旨(zǐ)
B.挂罥(juān) 炭车(tàn) 尽粟一石(sù) 老有所终(zhōnɡ)
C.布衾(qīn) 尘埃(chén) 两鬓苍苍(bìn) 半匹红纱(shā)
D.槽枥(lì) 翩翩(piān) 徙于南冥(tú) 盗窃乱贼(zhéi)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字形无误的一项是(3分) (B)
A.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冀若垂天之云。
B.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C.知不足,然后能自返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D.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请循其本(追溯)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同“举”,推举)
B.故人不独亲其亲(父母) 男有分,女有归(女子出嫁)
C.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
D.执策而临之(马鞭) 《齐谐》者,志怪者也(做记号)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C)
A.天下为公 不必为己
B.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而伯乐不常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D)
A.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系向牛头充炭直 D.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6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B)
A.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风格独特。如《北冥有鱼》,具有想象奇特、善用譬喻的特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B.古体诗多为五言或七言,也有四言和杂言,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曹操的《短歌行》及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等。
C.东晋陶渊明是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他恬淡悠远的诗风对王维、孟浩然等唐代山水田园诗人有着深远影响。
D.孟子,名轲,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被后世称为“亚圣”,他的思想及其政治言论主要收录在《孟子》一书中。
7默写。(10分)
(1)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2)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3)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
(4)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马说》中,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谴责的语句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安求其能千里也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面对民生疾苦,杜甫袒露出“ 安得广厦千万间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济世情怀。
(7)(2024·临夏中考)清晨阳光明媚,诗人常建漫步山林,进入古寺,“ 曲径通幽处 , 禅房花木深 ”(《题破山寺后禅院》),一幅幽静深远、花木掩映的画面引人遐思。
8阅读下面的信息,完成问题。(7分)
“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吴川中学八年级开展“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活动一】以下是小冰同学的演讲稿提纲,请你帮忙指出其中引用不恰当的一则材料(3分) (C)
中心论点:以和为贵
观点 材料 出处
“和”是诞育万物的本原 A.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中庸》
“和”是理想社会的重要标志 B.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正义》
自知守礼是“和”的前提 C.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
求同存异是“和”的途径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2)【活动二】小静同学和小墨同学分别讲了战国时“将相和”的故事和清朝时“六尺巷”的故事,假设你是主持人,请对两位同学所讲的故事在内容上作点评,揭示出故事的精神内涵和对我们的教育意义。(4分)
答: 示例:蔺相如以和为贵,谦虚退让,形成了国家和谐富强的局面;张英以和为贵,谦虚退让,形成了邻里和睦的关系。这些都是“以和为贵”精神的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把国家、集体、他人利益放在前面,宽容待人,礼让为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自觉去创建和谐社会。
二、阅读(35分)
(一)古诗词鉴赏。(5分)
卖炭翁(节选) 唐·白居易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花翁 唐·吴融 和烟和露一丛花, 担入宫城许史家①。 惆怅东风无处说, 不教闲地著②春华。 【注】①许史家:借指豪门世家。②著:显示。
9《卖炭翁》中,诗人用“① 把 、 叱 ”等动词传神地刻画了统治者巧取豪夺、蛮横无理的行径:《卖花翁》中的富贵人家也有如此行径,是通过“② 不教 ”一词显露出来的。(3分)
10两首诗以小见大,诗人都从底层百姓的角度切入,共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分)
答: 表达了对权贵们霸道贪婪行径的愤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13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乙】《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于四境 殆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③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④。 (节选自《汉书》)
【注】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④英俊:杰出人物。
11解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 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同 “饲”,喂
(3)策之不以其道 策: 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4)殆开之不广 殆: 大概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B)
A.故虽有名马 卷卷有爷名
B.食不饱,力不足 丰年留客足鸡豚
C.策之不以其道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 千里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2)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
译文: 陛下应下诏书选拔贤良,赦免小的过错,不要求全责备,从而广聚杰出人物。
14“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语段【甲】第一段的内容,说说语段【甲】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分)
答: 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15根据文段【甲】和文段【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3分)
两个文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 文段【甲】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① 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 ;文段【乙】用② 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的论证方法,强调③ 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士 。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17分)
闹市中的宁静
①我静静地看着他,他静静地看着书。
②喧闹的菜市场中,充斥于耳的是菜贩的叫卖、家禽的叫喊、车辆的鸣笛以及买家卖家的讨价还价的各种声音;挤挤蹭蹭的是来来往往运送菜蔬的商贩、挎着菜篮且走且看的主妇、窜来窜去追逐打闹的小孩……而他,一名年轻的菜农,却在一片喧闹中、一堆蔬菜前埋着头安静地看着摊开于膝头的一本厚厚的书。只有在有人跟他买菜时,他才会走出书外,招呼来人。
③看他一张黝黑的面庞,一副健硕的臂膀,一双粗糙的大手——一副典型的农民模样。若是硬要找出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便是他那身整洁的衣裳——为他增添了几分读书人的精致。他专注地盯着膝上的书,有如圣徒阅读《圣经》,双唇翕动,似在默诵。我俯身看了看书名:嗬,一本《陶渊明集》,差点跌破了我的眼镜!一个菜农,你不看致富指南,不看通俗小说,竟然看起了这高大上的古诗文 是精神出了问题,还是在虚伪扮酷
④一连几天,我的脑海里都回放着他在菜摊前埋头读书的神态;而每次想到这一画面,他都会被我不无讥讽地贴上“虚伪”的标签。
⑤直到那个傍晚,我们又一次相遇。
⑥那天,我散步经过一个公园的广场。广场上一片喧闹,那是广场舞的常客在挥霍着他们剩余的精力。大家踩着同一个鼓点,扭着同一个舞姿,陶醉在同一个旋律里。这时,我在广场边看到了一个与画面很不协调的身影:他一手拎着一只水桶,一手提着一只拖把,正走向广场一角的一小块空地——巧了,原来就是那个“虚伪”的人!他又要干什么
⑦我好奇地观察着:他放下沉重的水桶,蘸湿了拖把,水淋淋地拎出,地上留下了一摊水渍。我正准备上前阻止他,只见他单手握住拖把柄,在地面上挥动起来。他臂膀上的肌肉块块绽出,拖把在地面嗖嗖游走,干热的地面上留下了一行龙飞凤舞的水痕。我走上前去,地面上“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这几行大字还未风干——我这才明白,原来他在练字!地面上的字,个个遒劲有力,刚柔兼济,圆滑顺畅,发力处如蛟龙升空,恢宏大气;收笔处如彩凤展翅,飘逸自然。在这样的地方欣赏到这样的“墨宝”,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
⑧回到家,我依然心境难平。我愧疚地收起了那枚“虚伪”的标签,找出一份我珍藏已久的西安碑林的拓本,准备明天送给他——就算是表达我的歉意与敬意。
⑨第二天我去了菜场。菜场如往日一般喧闹,他也如往日一般在静静地看书,自顾自地默诵着。他身边的商贩,玩手机的,拉家常的,东张西望的……应有尽有,而他则如一泓清泉,静静地流淌在山林深处。纵使身边蝉噪蛙鸣,鸟语花香,他也丝毫不为所动,静静地淡定地朝着既定的方向流淌。很难了,能有这样一个人,在充斥着利益与欲望的世间,坚守着心中的一份宁静,一心一意地守着他的书,守着他的书法。当我恭敬地把拓本递给他时,他一脸的憨笑,犹如春日的暖阳,明媚了整个世界……
⑩他执意要回送我些什么,我便随他来到他的出租屋。路上他告诉我,他是个孤儿,在郊区租了块地,种菜卖菜维持生计,而书法给了他别样的生活。他住的屋子,只有一张床铺、一套桌椅;墙上贴满了他的书法,床头堆满了书籍和字帖。屋角处堆放着一堆奖牌、奖杯、获奖证书——这一定是他的奖品了。屋外,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屋内,他铺开宣纸研起墨来。我环视左右,一下子明白过来:他种菜卖菜,为的是生存;他读书练字,才是真正的生活。他读古诗古文,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更是为了培养自己“心远地自偏”的定力。
他送我的是一幅书法,上面是大大的十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第②段描写菜市场各种喧闹之声,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第②段描写菜市场各种喧闹声音,渲染出菜市场喧闹嘈杂的氛围;与“他”安静看书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这份宁静的难得;为下文“我”的怀疑和讥讽做铺垫。
17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4分)
答: 神态描写,生动传神地描写出“他”看书投入的样子,表现出“他”对阅读的热爱和沉迷。
18下列诗句填入第 段横线处,符合语境的一项是(4分) (C)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D.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9文中的“他”身处闹市,是如何守住内心的宁静的 在你的成长道路上,你打算怎样独守一份宁静呢 请谈一谈。(5分)
答: “他”通过读古诗、练字来培养自己“心远地自偏”的定力,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在我们的生活中,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我们更应该守住内心的宁静,抵制不良的诱惑,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可以学习一门艺术来丰富自己的生活,陶冶情操。
三、写作(50分)
20下面几句话带给你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选择其中一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①生活给我一团乱麻,我还生活一件毛衣。
②宏大的理想都有一个微小的起点。
③志在山顶的人,不会贪恋山腰的风景。
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要出现含有学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写作提示】本题为材料作文。材料第①句话中“生活给我一团乱麻”将生活中的一些不利因素比作“乱麻”,恰恰反映着每个人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荆棘密布,但“我还生活一件毛衣”是说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仅可以识别出人生道路中的荆棘,还能将其理顺,说明了人的能力是无穷无尽的,无论什么样的境遇都可以逆风翻盘,成功的路上需要这份自信、乐观和耐心。材料第②句话中“宏大的理想”指已经实现的成功,“微小的起点”指迈出的第一步,这句话是说任何宏大辉煌的成功之路,都是从最简单的第一步开始,只有脚踏实地步步为营,重视起点坚持到底,才能获得成功。材料第③句话中“山腰的风景”指的是成功道路上的诱惑,可能是懒惰、也可能是阶段性的成功,但为了山顶的“风光”,也就是初心不改的目标,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该当舍弃的绝不留恋,取舍得当才能取得辉煌。
这三则材料各自有表达的侧重点,但总结到一起,其实是取得成功的三个要素:自信、脚踏实地、志存高远,而且都是属于主观的认知,不因能力高低而有分别,只要人具备了这三个条件,就可以成功,文章立意选其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