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提优测评卷(五) (第五单元)
(120分钟 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33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完成1-5题。(16分)
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yǒnɡ hénɡ)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①________地切割着,雕凿着,(huǎn màn)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②________的,(wān yán)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③________,光彩夺目。(duān xiánɡ)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④________ ,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1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yǒnɡ hénɡ (2)huǎn màn
(3)wān yán (4)duān xiánɡ
2给文段中加点的词语注音。(4分)
(1)静穆 (2)雕凿
(3)懈怠 (4)蜷卧
3文段中的“褶”字,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部首检字法检索,应先查
部,再查 画。(2分)
4下面是《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番”作量词时的三个义项。文段中“这番模样”的“番”意思是什么 (3分)
番 ①种;样:别有一~天地。②用于心思、言语、过程等(数词限于“一、几”):一~好意|经过几~风雨|这~话让他开了窍。③回;次;遍:思考一~|几~周折|三~五次|翻了一~(数量加了一倍)。
5文段中①②③④画线处安放的四字成语顺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奇形怪状 熠熠烁烁 高低消长 漫不经心
B.奇形怪状 高低消长 熠熠烁烁 漫不经心
C.漫不经心 奇形怪状 熠熠烁烁 高低消长
D.漫不经心 熠熠烁烁 高低消长 奇形怪状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在文中不仅精细地描摹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更由黄河想到了人们的经历,由对黄河的歌颂涌向对人的歌颂。
B.《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记叙了作者马丽华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绘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C.《登勃朗峰》中,“我”所乘坐的马车的车夫因为喝得醉醺醺的,导致我们被大部分的游客车队赶上,最后到达旅馆后,没有住进上等的房间。
D.《一滴水经过丽江》中,作者以第一人称写这滴水的旅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等。
7名著阅读。(8分)
(1)下面文段摘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文段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这一夜,保尔翻来覆去地想了许多事情。他柯察金第一回参加斗争,结果很糟糕。刚迈出第一步就被捉住关起来,像只笼子里的老鼠。
他坐在那里,心神不宁地打起盹来。这时,脑海中浮现出母亲那瘦削的、布满皱纹的脸和那双熟悉的、慈爱的眼睛。他心里想:“幸亏她不在家,可以少点伤心。”
从窗口透进来的光线照在地上,映出一个灰色的方块。
黑暗渐渐退却。黎明就要降临。
A.保尔第一次参加斗争是为了解救被士兵押着的好朋友谢廖沙。
B.保尔被关起来是因为维克多告发。
C.革命之路本来就充满血雨腥风,这次的失败说明保尔的斗争经验尚浅,但革命的种子已经在他心中发芽了。
D.最后一段是环境描写。黎明就要降临,曙光就在前面,预示着保尔这次入狱有惊无险。
(2)在小说中,主人公保尔共有三次想要放弃生命,这是否有损保尔坚强乐观、顽强拼搏的形象 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5分)
8小程和奶奶准备去市场买菜,奶奶说:“等会儿,我找点零钱带着。”小程说:“不用带钱,用微信支付就可以了。”请你从方便快捷的角度,劝说小程的奶奶使用微信支付,并参照下面的流程教会她使用微信支付这一功能。(6分)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点击“扫一扫”→扫描商家二维码→输入付款金额后点击“付款”→输入支付密码→点击“完成”。
二、阅读(37分)
(一)在“品经典”环节,你们小组准备了《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参加品诗分享会。(7分)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9上图是小俊读诗后画的一幅画,请你从诗中选一联为画题诗,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联诗的画面。(3分)
所选诗句:
描绘画面:
10小丽准备从整首诗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角度分享品诗感悟,请为她写出分享内容。(4分)
(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17分)
娘子关上看飞泉
梁衡
①娘子关,雄踞在太行山东侧,正当晋、冀两省的交界。史载唐太宗之姐平阳公主曾奉命驻兵于此,创建城关,故而得名。盛夏七月,我们一行数人出平定县城,驱车九十里前来造访。
②我们先去看玉龙泉,泉已修一电厂,用此水来发电。过去喷水的玉龙头已不复见,只见一处很大的泉口,上加石盖,盖的东西两侧各留六孔。水从泉眼内向上喷出,直顶石盖,然后向两边穿孔而出,汇入一个大池中。我们站在石盖上,脚下砰砰然如立鼓面。水池中建有石舫,舫边另有一个石条砌就的大游泳池。难得的是这急喷横流的大水却无一泥一沙,一池碧波清若空无。这时一群顽童正在池里嬉水,他们一丝不挂,来去翕忽,宛若游鱼。
③娘子关的泉眼有一百多处,最壮观的当数水帘洞泉。我们转过一个山崖,只见对面山嘴上一挂飞泉飘然而下。这时人恰好与飞泉的半腰相齐,隔岸平视,看个正好。那泉后的山石在流水的浸润下满是苔藓、葛藤,一层叠一层,厚重、滑腻,像一幅墨绿的挂毯。那飞泉白光一闪,当空划破厚重的浓绿,散成一挂珠帘,轻轻贴着石壁垂下来;又像是一轴素绢,靠着绿壁,浴着艳阳,时舒时卷,楚楚有情,就专等谁来作画题诗了。我看着看着,忽而心里不知足起来,就攀藤附葛,向谷底探去。同伴们直喊使不得,但我哪顾这些。谷底多巨石,光滑、圆润、洁白,是上游洪水冲下来的,其状如卧牛、奔象、驯羊、飞马……而深谷两峰的石壁却另是一种奇观:石形或凸或凹,石面若松针杂陈,若蜂窝相叠,石色又似白似黄,不能确指,一起构成这面千奇百怪的大浮雕。这时谷底细雾蒙蒙,仰观山岩、飞泉,如面纱相遮。我想,抽象派的艺术家,要是站在这里指石壁而言,说这是人、是兽、是车、是马、是田园村舍,你是不能完全否认的。原来这也是一种钟乳石,不过桂林的钟乳石经大水浸蚀,成柱、成林;这里的经湿雾浸润,成线、成丝。那好比是一座园林,这却如一个盆景,各得其妙。当地群众叫这种石头为上水石。石多孔,取一块置浅水盘中,水可徐徐升到石巅,若再撒些豆、麦、花籽于上,则可发芽抽绿,移青山绿水于案几之上,使室内春意盎然。
④到谷底现飞泉,不仅能默察其细微,还可领略其声威,仰望蓝天一线,两山壁立,谷中激流湍急,虎啸雷鸣。水帘后深草茂树,不知其底。传说那里面有个神仙住过的老君洞。我突然记起县志上的一首明人题咏:“娘子关头水拍天,老君洞口赤霞悬。惊雷激浪三千丈,洞里仙人不得眠。”稍近帘底,水烟雾气,缠臂绕腿。我大着胆子靠前几步,大珠小珠,立时劈面盖顶。这时仰观水帘,真是银河泻地,云翻水怒。A.苏东坡观庐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我看这娘子关飞泉堪称“远似淑女近如虎”。我喜滋滋地淋了一身水,退坐在远处的一块大石头上。我细品着这水,她是泉,但又不是一般的涓涓细流;是瀑布,但又不是泥沙俱下的洪水。她从山顶迸石而出,又飘飘落下。黄河滚滚没有她这样妩媚,长江浩浩没有她这般激越,那排空的海浪又没有这样俊美。她豪爽、多情、开朗、大方,把大把的珍珠悬空撒下,摔得粉碎,然后又在谷底,掬拢成一泓清潭,再转山绕石,悠然而去。空谷独坐,我吸着湿润润的雾,听着水在石上弹奏的歌,看着水珠在阳光中幻成的五彩的霓,任清泉在我心头静静地淌。山顶上伙伴们已招手催行了,我却一片痴情,好像对这水还有许多未说完的话。
⑤回来的路上,我问一位水利工作者,才知道这方圆几百里都是石灰岩山区。石间缝隙甚多,地面水全渗到了地下深处。太行东来,到这关前骤然下降,地层错动,于是那些经石间千过万滤的清清流水,便一起被挤出地面。这关上关下到处是大泉小水,有的老乡在家里搬起一块石板便可汲水呢。B.这大概就是“蓄之既久,其发必速”的道理吧!(选自《山川如我》)
11【厘清“所至”】
阅读文章,在下方横线上补充作者游览水帘洞泉时的游踪。(4分)
转过一个山崖—— ——到谷底——稍近帘底——靠前几步——
12【关注“所见”】
(1)品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4分)
(2)观点交锋。根据你的理解,完成下面对话。(5分)
小文:作者在写了水帘洞泉以后,为什么又写谷底巨石、两峰的石壁呢 我觉得有点多余。
小诸:我觉得不多余,作者这样写,是因为:
13【体悟“所感”】
“所感”是游记的灵魂。请结合内容,体悟画波浪线的两句话中所蕴含的情味。(4分)
A.苏东坡观庐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我看这娘子关飞泉堪称“远似淑女近如虎”。
B.这大概就是“蓄之既久,其发必速”的道理吧!
(三)(2024·泰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3分)
回眸上林湖
①关于上林湖的文字读过不少,著名的如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他曾在《乡关何处》中对这一个他“小时候三天两头去玩水的地方”有过不少的着墨;优美的如诗人俞强的《上林湖之绿》,这篇难得一见的美文曾被纳入高中语文考试阅读题中。还有那年读无雨兄《九秋风露越窑开》一文,则是在他细细的追溯间品出一份上林湖所特有的沧桑来,从东汉至唐宋,不过是历史的一个转身,上林湖越窑上千年的盛衰便在他豪迈大气的笔端奔泻而出,令人浮想联翩……
②自然,作为土生土长的三北人。上林湖是去过多次的,秋色的明媚,冬日的静谧更有满湖的春光,皆一一领略,细细储存,轻易却是写不出文章来的,总觉得自己的文字是如此单薄,不足以承载上林湖深邃的内涵以及厚重的历史。那么,我能够做的,便是一次次地走近它、靠近它、感受它……
③这个夏日的黄昏,再一次陪同几位客人前往,其间的一位老师去年曾有过一次上林湖之行,记忆犹为深刻,以他所言:来慈溪,若不去上林湖,便算不得到过慈溪。到了上林湖,不去看荷花芯窑遗址,无论如何是一种遗憾。是的,从千年之前的窑火在荷花芯窑燃起的那一刻开始,上林湖必将成为慈溪人的骄傲。“中国青瓷文化发祥地、海上陶瓷之路始发地”,无论是谁,只要听说过上林湖以及与其相关的种种,都免不了会萌生出一睹为快的念头来。
④所以,如果你从未来过,那么这一刻,请循着我的足迹前行——这黄昏的上林湖畔,有着多么美丽的画面,不说轻波涟漪的水面,不说风姿绰约的远山,只要看岸边拍照的一对对新人脸上的笑容,只要看晚霞中随风舞动的洁白婚纱,这般动人的景致,怎能不让人沉醉于其间
⑤登上等候在岸边的机动船。嘈杂的机器发动声却是不合时宜的,如同一首经典的老歌被重新谱了曲,如此突兀生涩。好在船行不过数里,便至古越窑遗址——荷花芯窑。荷花芯窑几经修葺,依然镌刻着岁月的屐痕。立于几十米长的遗址前,你仿佛能感受得到远古的炉火熊熊,那一幕幕尘封于历史褶皱里的画面亦随着湖水此起彼伏——谁在窑工的号子里捧出第一片青瓷 来往的桨影船帆间扬起的是谁的希望 又是谁在汉唐月下倾听瓯声缠绵瓷韵悠悠
⑥我们脚步轻轻,话语轻轻,我们在亦步亦趋间再次上船,前往上林湖的深处。湖中此刻山风徐徐,波漪涟涟,愈行湖面愈是浩淼,愈行湖水愈是澄澈,俯身于船舷,这一泓碧水离我是如此之近,近到我可以俯照容颜,近到可以感知你的呼吸——若非湖水深处散落着的如玉青瓷,何来这上林湖绿如釉色的盈盈之水
⑦上林湖深湾的最后一个自然村吴家溪也将在近期被整体拆迁。我们让船停在村子的对面,从各个角度把它留在了我们的镜头之下。说是村子,其实不足十来户的人家。残垣断壁、茅屋土墙,看上去虽是萧条荒凉,倒也与这青山绿水有着说不出的贴合,或者竟可以说它是美的。这美是一种未经雕琢的天然之美,就像它的谦卑,它的质朴一样,不需要过多的粉饰,不需要任何浓彩重墨。落日的光影下,小村孤独矗立,想着这里面也许会有几个年迈的老人留恋着故土迟迟不愿离去,想着不久之后眼前这个村落将不复存在,不免怅然。上林湖的窑火可以重燃,繁华可以重生,可是,许多美丽却无法复原,许多的风景将永远消逝。
⑧回眸上林湖,碧波万顷,所有的感慨因这一片开阔而变得透明,岸边依然有拍照的新人,让摄影师的快门按下满满的幸福。多年之后,他们的脸上会布满皱纹,他们的世界会渐渐混沌,而上林湖,上林湖一切的美好,是否可以永远青翠鲜活在他们的记忆中
14根据文章内容,梳理作者的游踪,完成填空。
① →荷花芯窑→② →吴家溪(2分)
15从修辞、句式、用词、人称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写一段批注。要求:至少两个角度。(4分)
16文章第①段中介绍了许多其他作家写上林湖的作品,有什么作用 (3分)
17作者在回眸上林湖之余,不禁产生了“上林湖一切的美好,是否可以永远青翠鲜活在他们的记忆中 ”的疑问,请你联系文章内容,探究作者想表达的情思。(4分)
三、写作(5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旅行是带上你的眼睛去寻找自然的美好,是带动你的灵魂去找寻生命的春光。回顾往昔,你是否有过一段或近或远的旅游体验,让你念念不忘。它或许让你感受到外面世界的美好,或许让你享受到了成长的快乐与成就,亦或许让你体会到了人间的冷暖。
请以“________,我曾经来过”为题写一篇游记。
要求:①把题目抄写到相应位置;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④不少于600字。单元提优测评卷(五) (第五单元)
(120分钟 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33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完成1-5题。(16分)
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yǒnɡ hénɡ)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①________地切割着,雕凿着,(huǎn màn)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②________的,(wān yán)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③________,光彩夺目。(duān xiánɡ)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④________ ,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1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yǒnɡ hénɡ 永恒 (2)huǎn màn 缓慢
(3)wān yán 蜿蜒 (4)duān xiánɡ 端详
2给文段中加点的词语注音。(4分)
(1)静穆 jìnɡ mù (2)雕凿 diāo záo
(3)懈怠 xiè dài (4)蜷卧 quán wò
3文段中的“褶”字,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部首检字法检索,应先查
“衤” 部,再查 11 画。(2分)
4下面是《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番”作量词时的三个义项。文段中“这番模样”的“番”意思是什么 (3分)
番 ①种;样:别有一~天地。②用于心思、言语、过程等(数词限于“一、几”):一~好意|经过几~风雨|这~话让他开了窍。③回;次;遍:思考一~|几~周折|三~五次|翻了一~(数量加了一倍)。
答: “番”的意思是“种”“样”。
5文段中①②③④画线处安放的四字成语顺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奇形怪状 熠熠烁烁 高低消长 漫不经心
B.奇形怪状 高低消长 熠熠烁烁 漫不经心
C.漫不经心 奇形怪状 熠熠烁烁 高低消长
D.漫不经心 熠熠烁烁 高低消长 奇形怪状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C)
A.《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在文中不仅精细地描摹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更由黄河想到了人们的经历,由对黄河的歌颂涌向对人的歌颂。
B.《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记叙了作者马丽华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绘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C.《登勃朗峰》中,“我”所乘坐的马车的车夫因为喝得醉醺醺的,导致我们被大部分的游客车队赶上,最后到达旅馆后,没有住进上等的房间。
D.《一滴水经过丽江》中,作者以第一人称写这滴水的旅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等。
7名著阅读。(8分)
(1)下面文段摘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文段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这一夜,保尔翻来覆去地想了许多事情。他柯察金第一回参加斗争,结果很糟糕。刚迈出第一步就被捉住关起来,像只笼子里的老鼠。
他坐在那里,心神不宁地打起盹来。这时,脑海中浮现出母亲那瘦削的、布满皱纹的脸和那双熟悉的、慈爱的眼睛。他心里想:“幸亏她不在家,可以少点伤心。”
从窗口透进来的光线照在地上,映出一个灰色的方块。
黑暗渐渐退却。黎明就要降临。
A.保尔第一次参加斗争是为了解救被士兵押着的好朋友谢廖沙。
B.保尔被关起来是因为维克多告发。
C.革命之路本来就充满血雨腥风,这次的失败说明保尔的斗争经验尚浅,但革命的种子已经在他心中发芽了。
D.最后一段是环境描写。黎明就要降临,曙光就在前面,预示着保尔这次入狱有惊无险。
(2)在小说中,主人公保尔共有三次想要放弃生命,这是否有损保尔坚强乐观、顽强拼搏的形象 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 示例:没有损害保尔坚强乐观、顽强拼搏的形象。每次保尔想要放弃生命的时候,他仍然用自己坚定的意志活了下来,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生命应该奉献给最伟大的事业,让自己的生命更有利于人民的利益,而不是在颓废之中丢失,这正是保尔坚强乐观、顽强拼搏的印证。这也告诉了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放弃,要让自己的人生活得有价值,要做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事。
8小程和奶奶准备去市场买菜,奶奶说:“等会儿,我找点零钱带着。”小程说:“不用带钱,用微信支付就可以了。”请你从方便快捷的角度,劝说小程的奶奶使用微信支付,并参照下面的流程教会她使用微信支付这一功能。(6分)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点击“扫一扫”→扫描商家二维码→输入付款金额后点击“付款”→输入支付密码→点击“完成”。
答: 示例:奶奶,如果您使用微信支付,就不用像以前那样必须随身带着钱用现金结算,还能避免找零的麻烦。您看,首先打开微信页面,点击右上角“+”后点击“扫一扫”,扫描商家二维码后,从弹出的框中输入你需要支付的金额,然后再点击付款按钮,输入支付密码之后点击完成就可以了。您看,这样是不是很方便快捷呢
二、阅读(37分)
(一)在“品经典”环节,你们小组准备了《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参加品诗分享会。(7分)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9上图是小俊读诗后画的一幅画,请你从诗中选一联为画题诗,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联诗的画面。(3分)
所选诗句: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描绘画面: 风在嘶吼,吹得两岸的叶子瑟瑟发抖,不禁发出了凄凉的悲鸣;清冷的月光挥洒在江面上,照出一叶小舟,孤独地随波摇荡。
10小丽准备从整首诗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角度分享品诗感悟,请为她写出分享内容。(4分)
答: ①视觉和听觉相融合:残月、孤舟,是诗人眼中所见;猿愁、风鸣,是诗人耳中所闻。②借景抒情:借秋日夜晚桐庐江上萧索、零落的景象,表达诗人失落飘零、迷惘悲苦、孤寂无依的心绪。“还将两行泪,遥客海西头”两句含蕴深情,将思乡怀友之情表达得极其诚挚动人。
(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17分)
娘子关上看飞泉
梁衡
①娘子关,雄踞在太行山东侧,正当晋、冀两省的交界。史载唐太宗之姐平阳公主曾奉命驻兵于此,创建城关,故而得名。盛夏七月,我们一行数人出平定县城,驱车九十里前来造访。
②我们先去看玉龙泉,泉已修一电厂,用此水来发电。过去喷水的玉龙头已不复见,只见一处很大的泉口,上加石盖,盖的东西两侧各留六孔。水从泉眼内向上喷出,直顶石盖,然后向两边穿孔而出,汇入一个大池中。我们站在石盖上,脚下砰砰然如立鼓面。水池中建有石舫,舫边另有一个石条砌就的大游泳池。难得的是这急喷横流的大水却无一泥一沙,一池碧波清若空无。这时一群顽童正在池里嬉水,他们一丝不挂,来去翕忽,宛若游鱼。
③娘子关的泉眼有一百多处,最壮观的当数水帘洞泉。我们转过一个山崖,只见对面山嘴上一挂飞泉飘然而下。这时人恰好与飞泉的半腰相齐,隔岸平视,看个正好。那泉后的山石在流水的浸润下满是苔藓、葛藤,一层叠一层,厚重、滑腻,像一幅墨绿的挂毯。那飞泉白光一闪,当空划破厚重的浓绿,散成一挂珠帘,轻轻贴着石壁垂下来;又像是一轴素绢,靠着绿壁,浴着艳阳,时舒时卷,楚楚有情,就专等谁来作画题诗了。我看着看着,忽而心里不知足起来,就攀藤附葛,向谷底探去。同伴们直喊使不得,但我哪顾这些。谷底多巨石,光滑、圆润、洁白,是上游洪水冲下来的,其状如卧牛、奔象、驯羊、飞马……而深谷两峰的石壁却另是一种奇观:石形或凸或凹,石面若松针杂陈,若蜂窝相叠,石色又似白似黄,不能确指,一起构成这面千奇百怪的大浮雕。这时谷底细雾蒙蒙,仰观山岩、飞泉,如面纱相遮。我想,抽象派的艺术家,要是站在这里指石壁而言,说这是人、是兽、是车、是马、是田园村舍,你是不能完全否认的。原来这也是一种钟乳石,不过桂林的钟乳石经大水浸蚀,成柱、成林;这里的经湿雾浸润,成线、成丝。那好比是一座园林,这却如一个盆景,各得其妙。当地群众叫这种石头为上水石。石多孔,取一块置浅水盘中,水可徐徐升到石巅,若再撒些豆、麦、花籽于上,则可发芽抽绿,移青山绿水于案几之上,使室内春意盎然。
④到谷底现飞泉,不仅能默察其细微,还可领略其声威,仰望蓝天一线,两山壁立,谷中激流湍急,虎啸雷鸣。水帘后深草茂树,不知其底。传说那里面有个神仙住过的老君洞。我突然记起县志上的一首明人题咏:“娘子关头水拍天,老君洞口赤霞悬。惊雷激浪三千丈,洞里仙人不得眠。”稍近帘底,水烟雾气,缠臂绕腿。我大着胆子靠前几步,大珠小珠,立时劈面盖顶。这时仰观水帘,真是银河泻地,云翻水怒。A.苏东坡观庐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我看这娘子关飞泉堪称“远似淑女近如虎”。我喜滋滋地淋了一身水,退坐在远处的一块大石头上。我细品着这水,她是泉,但又不是一般的涓涓细流;是瀑布,但又不是泥沙俱下的洪水。她从山顶迸石而出,又飘飘落下。黄河滚滚没有她这样妩媚,长江浩浩没有她这般激越,那排空的海浪又没有这样俊美。她豪爽、多情、开朗、大方,把大把的珍珠悬空撒下,摔得粉碎,然后又在谷底,掬拢成一泓清潭,再转山绕石,悠然而去。空谷独坐,我吸着湿润润的雾,听着水在石上弹奏的歌,看着水珠在阳光中幻成的五彩的霓,任清泉在我心头静静地淌。山顶上伙伴们已招手催行了,我却一片痴情,好像对这水还有许多未说完的话。
⑤回来的路上,我问一位水利工作者,才知道这方圆几百里都是石灰岩山区。石间缝隙甚多,地面水全渗到了地下深处。太行东来,到这关前骤然下降,地层错动,于是那些经石间千过万滤的清清流水,便一起被挤出地面。这关上关下到处是大泉小水,有的老乡在家里搬起一块石板便可汲水呢。B.这大概就是“蓄之既久,其发必速”的道理吧!(选自《山川如我》)
11【厘清“所至”】
阅读文章,在下方横线上补充作者游览水帘洞泉时的游踪。(4分)
转过一个山崖—— 向谷底探去 ——到谷底——稍近帘底——靠前几步——
退坐大石上
12【关注“所见”】
(1)品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4分)
答: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泉水的美丽动人、晶莹剔透以及轻盈飘逸;运用四字短语,语言简洁凝练,生动地写出了泉水的千姿百态、妩媚多情。
(2)观点交锋。根据你的理解,完成下面对话。(5分)
小文:作者在写了水帘洞泉以后,为什么又写谷底巨石、两峰的石壁呢 我觉得有点多余。
小诸:我觉得不多余,作者这样写,是因为:
答: 谷底巨石被飞泉的洪水不断冲刷,状如动物,栩栩如生。两峰的石壁在谷中被飞泉营造的蒙蒙细雾长期浸润,如“千奇百怪的大浮雕”可见,泉因石而灵动多姿,石因泉而充满生机和艺术气息,二者相得益彰。
13【体悟“所感”】
“所感”是游记的灵魂。请结合内容,体悟画波浪线的两句话中所蕴含的情味。(4分)
A.苏东坡观庐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我看这娘子关飞泉堪称“远似淑女近如虎”。
B.这大概就是“蓄之既久,其发必速”的道理吧!
答: A句体现出作者对娘子关飞泉刚柔之美的喜爱。站在山上平视飞泉,飞泉轻盈飘逸、温婉动人;在谷底仰观飞泉,则气势磅礴。让人联想到驻兵于此的平阳公主的柔美与勇猛。B句是对娘子关一带多清泉的科学解释的感慨,体现出作者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和对社会发展的思考。太行山在此骤然下降,地层错动,那些泉水被一起挤出地面。泉水如此,人亦如此。厚积薄发是自然界的科学原理,也是适用于人与社会发展的哲理。
(三)(2024·泰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3分)
回眸上林湖
①关于上林湖的文字读过不少,著名的如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他曾在《乡关何处》中对这一个他“小时候三天两头去玩水的地方”有过不少的着墨;优美的如诗人俞强的《上林湖之绿》,这篇难得一见的美文曾被纳入高中语文考试阅读题中。还有那年读无雨兄《九秋风露越窑开》一文,则是在他细细的追溯间品出一份上林湖所特有的沧桑来,从东汉至唐宋,不过是历史的一个转身,上林湖越窑上千年的盛衰便在他豪迈大气的笔端奔泻而出,令人浮想联翩……
②自然,作为土生土长的三北人。上林湖是去过多次的,秋色的明媚,冬日的静谧更有满湖的春光,皆一一领略,细细储存,轻易却是写不出文章来的,总觉得自己的文字是如此单薄,不足以承载上林湖深邃的内涵以及厚重的历史。那么,我能够做的,便是一次次地走近它、靠近它、感受它……
③这个夏日的黄昏,再一次陪同几位客人前往,其间的一位老师去年曾有过一次上林湖之行,记忆犹为深刻,以他所言:来慈溪,若不去上林湖,便算不得到过慈溪。到了上林湖,不去看荷花芯窑遗址,无论如何是一种遗憾。是的,从千年之前的窑火在荷花芯窑燃起的那一刻开始,上林湖必将成为慈溪人的骄傲。“中国青瓷文化发祥地、海上陶瓷之路始发地”,无论是谁,只要听说过上林湖以及与其相关的种种,都免不了会萌生出一睹为快的念头来。
④所以,如果你从未来过,那么这一刻,请循着我的足迹前行——这黄昏的上林湖畔,有着多么美丽的画面,不说轻波涟漪的水面,不说风姿绰约的远山,只要看岸边拍照的一对对新人脸上的笑容,只要看晚霞中随风舞动的洁白婚纱,这般动人的景致,怎能不让人沉醉于其间
⑤登上等候在岸边的机动船。嘈杂的机器发动声却是不合时宜的,如同一首经典的老歌被重新谱了曲,如此突兀生涩。好在船行不过数里,便至古越窑遗址——荷花芯窑。荷花芯窑几经修葺,依然镌刻着岁月的屐痕。立于几十米长的遗址前,你仿佛能感受得到远古的炉火熊熊,那一幕幕尘封于历史褶皱里的画面亦随着湖水此起彼伏——谁在窑工的号子里捧出第一片青瓷 来往的桨影船帆间扬起的是谁的希望 又是谁在汉唐月下倾听瓯声缠绵瓷韵悠悠
⑥我们脚步轻轻,话语轻轻,我们在亦步亦趋间再次上船,前往上林湖的深处。湖中此刻山风徐徐,波漪涟涟,愈行湖面愈是浩淼,愈行湖水愈是澄澈,俯身于船舷,这一泓碧水离我是如此之近,近到我可以俯照容颜,近到可以感知你的呼吸——若非湖水深处散落着的如玉青瓷,何来这上林湖绿如釉色的盈盈之水
⑦上林湖深湾的最后一个自然村吴家溪也将在近期被整体拆迁。我们让船停在村子的对面,从各个角度把它留在了我们的镜头之下。说是村子,其实不足十来户的人家。残垣断壁、茅屋土墙,看上去虽是萧条荒凉,倒也与这青山绿水有着说不出的贴合,或者竟可以说它是美的。这美是一种未经雕琢的天然之美,就像它的谦卑,它的质朴一样,不需要过多的粉饰,不需要任何浓彩重墨。落日的光影下,小村孤独矗立,想着这里面也许会有几个年迈的老人留恋着故土迟迟不愿离去,想着不久之后眼前这个村落将不复存在,不免怅然。上林湖的窑火可以重燃,繁华可以重生,可是,许多美丽却无法复原,许多的风景将永远消逝。
⑧回眸上林湖,碧波万顷,所有的感慨因这一片开阔而变得透明,岸边依然有拍照的新人,让摄影师的快门按下满满的幸福。多年之后,他们的脸上会布满皱纹,他们的世界会渐渐混沌,而上林湖,上林湖一切的美好,是否可以永远青翠鲜活在他们的记忆中
14根据文章内容,梳理作者的游踪,完成填空。
① 上林湖畔 →荷花芯窑→② 上林湖中(上林湖的深处) →吴家溪(2分)
15从修辞、句式、用词、人称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写一段批注。要求:至少两个角度。(4分)
答: ①运用叠词,例如“徐徐”“涟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②句式上运用对称句,例如“愈行湖面愈是浩淼,愈行湖水愈是澄澈”,展现出上林湖湖水的宽阔和清澈,读起来富有节奏感;③多种感官描写景物,例加画线句中视觉和嗅觉相结合,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情景交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④善用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例如“你的呼吸”,将湖水拟人化,“如玉青瓷”将瓷器比作玉;⑤非常讲究遣词,例如表颜色的词“釉色”“青”“碧”,给人无比美好的画面感。
16文章第①段中介绍了许多其他作家写上林湖的作品,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通过介绍他人作品,表现上林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情怀和历史价值;引述他人语言,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渲染文化气息;同时,为下文作者描写上林湖之旅做铺垫。
17作者在回眸上林湖之余,不禁产生了“上林湖一切的美好,是否可以永远青翠鲜活在他们的记忆中 ”的疑问,请你联系文章内容,探究作者想表达的情思。(4分)
答: 作者通过介绍上林湖青瓷文化,赞美上林湖先民的勤劳与智慧,表达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之情;作者含蓄地表达对吴家溪将被整体拆迁的痛心惋惜之情,启迪人们要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作者表达了对“美丽却无法复原,许多的风景将永远消逝”的感慨和无奈,思考并担心传统文化的衰微,呼吁人们要铭记和传承上林湖的自然、历史、人文等一切美好的文明成果。
三、写作(5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旅行是带上你的眼睛去寻找自然的美好,是带动你的灵魂去找寻生命的春光。回顾往昔,你是否有过一段或近或远的旅游体验,让你念念不忘。它或许让你感受到外面世界的美好,或许让你享受到了成长的快乐与成就,亦或许让你体会到了人间的冷暖。
请以“________,我曾经来过”为题写一篇游记。
要求:①把题目抄写到相应位置;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写作。分析材料: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话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于某次旅行的回忆。第二句话点明了写作内容:自己念念不忘的某次旅游体验。第三句话点明了作文需要表现的主旨,从某次旅行中感受到的自然的美好,个人的快乐与成长,人间的冷暖等。分析半命题:命题中的空白处填写的应是某处具体的景点名称,“我”是主体,“曾经”点明了这次旅行已经发生。“来过”,由“来”和“过”两个字组成,“来”词性为动词,“来”提醒写作者要注意所写内容应该是亲身经历的,“过”用在“来”后,表示趋向,是说已经过去的,我曾经在这地方见到了哪些景,遇到哪些人,发生过哪些让我难忘的事情,而“我曾经来过”说明我现在又来了,同样的地方可能会保留原有的记忆,也可能与之前有所不同,“来过”后,应该是超越和反思,在写作时,考生应该涉及这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