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真题汇编】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升初真题汇编】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3.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9 14:4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2024·上海·小升初模拟)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写出加点字词的意思。
(1)思援弓缴而射之 (2)虽与之俱学
(3)为是其智弗若与 (4)非然也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是/其智/弗若与 B.虽/与之/俱学
C.一人/虽/听之 D.其一/人专心致志
3.从文言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2024·江苏·小升初模拟)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4.解释下列加点字。
两股间:
掉尾而斗:
5.用横线画出描写杜处士对《斗牛图》喜爱的句子。
6.翻译句子。
处士笑而然之。
7.仿写句子。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画牛当问 。 当问 。
8.从这个故事和苏轼的评价中,你获得了什么启发?
(2024·广东·小升初模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9.两小儿围绕太阳进行辩论,其中一儿的观点是: ,他的依据是 ;另一儿的观点是: ,他的依据是 。(用原句填空)
10.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问其故
(2)孔子不能决也
(3)孰 为汝多知 乎
11.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B.本文告诉我们,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也可能包含着我们不了解或不确定的知识,需要多观察多思考。
C.从两小儿辩论的角度我明白了: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即使是小孩子,也能有独特的发现和独到的思考。
D.从“孔子不能决也”的角度我明白了: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孔子能在两个小孩面前坦率地承认“不能决”,而不是故作高深,或恼羞成怒,也很令人敬佩。
(2023·四川成都·小升初真题)古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系剑冢树
①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乃解宝剑,系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与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1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然(这样) B.系徐君冢树而去(坟墓)
C.徐君好季札剑(喜欢) D.北过徐君(经过)
13.翻译下列句子。
(1)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
(2)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14.读完这个小故事,请结合文言文内容,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023·江苏·小升初模拟)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①所及,有若②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③欲知其斤重,访④之群下⑤,咸莫能出其理⑥。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⑦。可知。”太祖悦,即施行⑧焉。
[注释]①智意:智慧。②若:相仿。③太祖:曹操。④访:询问。⑤群下:手下群臣。⑥出其理:想出称象的办法。⑦校(jiào):比较。⑧施行:按这个办法做。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字的意思。
(1)咸莫能出其理:
(2)置象大船之上:
16.与“有若成人之智”中“之”字意思相同的是( )
A.访之群下 B.置象大船之上 C.称物以载之
17.曹冲所称的象是哪里来的?以下答案正确的是( )
A.曹操带来的 B.孙权送的
C.曹操的手下群臣送来的 D.是孙权送来的
(24-25六年级下·广西梧州·期中)语文,是我们形成辩证思维、开眼看世界的重要渠道。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②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③,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
【注释】①陈谏议:姓陈,谏议是官名。②贾人:商人。③贵臣:朝廷中的重臣。
18.这篇古文主要讲了谁的事?( )
A.劣马 B.贾人 C.陈谏议 D.陈尧咨
19.“而偿其直”中的“直”是什么意思?( )
A.不弯 B.故意 C.竟然 D.通“值”
20.下列句子中, “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戒仆养之终老。 B.贾人安能蓄之?
C.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 D.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
21.说说句子“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的意思。
22.陈谏议是一个怎样的人?
(24-25六年级下·四川成都·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束氏狸狌①
宋 濂
①卫人束氏一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狸狌,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狌无所食,饥而嗥。束氏日市肉啖之。狸狌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辄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甕②,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鬣又碟碟然,以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狌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
②噫!武士世享重禄遇盗辄窜者,其亦狸狌哉!
(《宋文献公集》)
【注释】:①狸狌(shēng):野猫。②甕(wèng):瓮,一种盛东西的陶器、瓦缸,腹部较大。
23.解释下列加点文言文字词的意思。
(1)咸无所好( ) (2)家东西之鼠捕且尽( )
(3)束氏日市肉啖之( ) (4)但饥辄嗥( )
(5)沿鼠行不敢下( ) (6)鼠度( )
(7)啮其足( ) (8)狸狌奋掷而出( )
2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狸狌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
(2)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甍,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25.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武士世享重禄遇盗辄窜
下联:狸狌
26.狸狌失去捕鼠本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4-25六年级下·湖南怀化·期中)阅读理解。
王华还金
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濯①足,以②大醉,去,遗③所提囊。取视之,数十金也。公④度⑤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公迎谓曰:“求尔金耶?”为指其处。其人喜,以一铤⑥为谢,却不受。
【注释】①濯(zhuó):洗。②以:因为。③遗:遗失。④公:这里指王华。⑤度:估计,猜测。⑥铤:同“锭”,货币的计量单位。
27.给下面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以大醉,去( )
A.离开。 B.距离。 C.除掉。
(2)公度其醒必复来( )
A.重复。 B.答复。 C.再。
(3)却不受( )
A.但是。 B.拒绝,推辞。 C.退。
28.〔新角度〕读文中画“____”的句子,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把对话补充完整。
(过了一会儿,果然有一个人哭着来到这里)
王华:
那个人:
(24-25六年级下·山东德州·期中)阅读理解
晏子使楚
①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令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②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lǜ),张袂(mèi)成阴,挥汗成雨,比肩接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释:延:邀请 傧者:接待的官员 更道:更换道路 临淄三百闾:齐国都城的街道 君:主 不肖:无能、不贤
29.为文中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对的打“ ”。
更( gēng gèng ) 肖(xiāo xiào)
30.使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划线句子。
31.出自本文的三个成语是 、 、 这三个成语用了 的修辞体现了齐国人多的特点。
32.这则古文告诉我们,晏子是一个 的人。(使用四字词语回答)
(24-25六年级下·湖南娄底·期中)画龙点睛
张僧繇①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②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③,因④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选自《历代名画记·张僧繇》
【注释】①张僧繇(yáo):梁代画家。②每: 常常。③诞: 荒唐。④因为:于是, 就。
33.文中的“ ”一词表示时间短,我知道 、 等词语和它意思相近。
34.张僧繇不给龙点睛的原因是(  )
A.画四龙于壁 B.点之即飞去
C.一龙乘云腾去上天 D.未点眼者皆在
35.对“画龙点睛”描述正确的是 (  ) (多选题)
A.作者用这个故事来描述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
B.比喻在事物的关键或者重要部位加上重要的内容或元素,能够显著提升效果。
C.讽刺张僧繇说话荒谬。
D.“画龙点睛”强调艺术创作中关键部位的重要性。
36.像“画龙点睛”这样的成语故事,我还知道 、
《【小升初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 引,拉 代词,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因为 这样 2.D 3.文章告诉我们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在上课时,我们一定要认真听讲,不然就跟不上老师的课堂节奏,导致自己的学习变差。
【解析】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思援弓缴而射之: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援:引,拉。
(2)虽与之俱学:虽然他俩在一起学习,之:代指学习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3)为是其智弗若与: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为:因为。
(4)非然也:不是这样的。然:这样。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D.其一人专心致志: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意:其中一个徒弟专心致志。因此断句为:其一人/专心致志,节奏划分有误。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学弈》出自《孟子·告子上》,通过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就会一事无成。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组织语言说说自己得到的启示,如:在学习中,我们应该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不然就没有收获。
【点睛】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有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起学习,但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4. 大腿 摇 5.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6.处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 7. 牧童 治病 医生 8.我得到的启发是:我们做事不能想当然,应该注意观察生活,做任何事都应该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解析】4.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两股间:两条后腿中间。股:大腿。
掉尾而斗:摇着尾巴互相争斗;掉:摇。
5.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的意思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这句话用具体的行动表现了杜处士对于《斗牛图》的喜爱之情。
6.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然之: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
故“处士笑而然之。”的意思是: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
7.本题考查句子仿写。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意思是:种田要问耕种的奴仆,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指的是各个职业的人都有所擅长的事情,遇到不懂事情多问行家,以免出错。
仿写这种形式的句子,如:学当问师,工当问匠。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书戴嵩画牛》通过牧童指出这幅画画错了,牛在搏斗时,尾巴不是摆动的,讽刺戴嵩这个画家画画不认真观察生活,凭空想象,也批评杜处士收藏画也不仔细思考。从杜处士“处士笑而然之”,也看出他赞同牧童的说法,从作者引用古语,进一步揭示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启示人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点睛】参考译文:
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奴仆,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9.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0. 原因 决断,判断 谁 知识 11.A
【解析】9.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在《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中,两个小孩围绕太阳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他们的观点和依据如下:一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他的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这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到了中午就离人远了。他的依据是,早上太阳看起来大得像车盖,而到了中午就变得像盘子一样小。按照他的理解,这是因为近处的物体看起来大,远处的物体看起来小。
另一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他的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这个小孩则认为太阳早上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而到了中午就离人近了。他的依据是,早上太阳出来的时候感觉凉凉的,而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他认为这是因为近处的物体更热,远处的物体更凉。
10.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问其故: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故:原因。
(2)孔子不能决也: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决:决断,判定,判断。
(3)孰为汝多知乎:是谁说你智慧多呢?孰:谁。知:zhì,通假字。“知”通 “智”聪明、智慧。
11.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A.这篇文章主要通过两小儿之间的辩论和孔子的回应来展开,其核心并不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表现人物或推动情节。两小儿的辩论主要侧重于他们对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不同看法,以及他们用来支持各自观点的论据。因此,此项的说法有误。
B.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也可能包含着我们不了解或不确定的知识,需要多观察多思考。这是正确的,因为两小儿对太阳的观察和辩论展示了他们对日常现象的不同理解,而这些理解并非显而易见,需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才能得出。
C.这篇文章从两小儿辩论的角度出发,强调了善于观察和勤于思考的重要性。这也是文章想要传达的信息之一,通过两个小孩的辩论,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的独特见解。
D.这篇文章从“孔子不能决也”的角度出发,赞赏了孔子坦率承认自己的不足,而不是故作高深或恼羞成怒的态度。这展示了孔子的谦逊和诚实,是一个令人敬佩的品质。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12.D 13. 季札心里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剑)但是他还要出使别的国家,所以没有送给他。 我当初心里已经把这把剑送给徐君了,怎么能因为徐君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14.我们应当向季札学习,做一个守信之人。
【解析】12.本题考查对文言字词解释。
D.“北过徐君”的意思是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过:造访、拜访。
故选D。
1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句子。
(1)“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这个句子中的“季札”指春秋时吴国公子。心知:心里知道。之:代词,代指这件事。为使:因为出使。上国:古指中原发达国家。未献:没有献上(宝剑)。
整句的意思是:季札心里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剑),但是他还要出使别的国家,所以没有送给他。
(2)“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这个句子中的“许”指答应。倍:通“背”,违背。岂:怎么。
整个句子翻译为:我当初心里已经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徐君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1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能力。
“季札心知之。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这些句子说明季子虽然没有直接答应徐国国君要给他宝剑,但他的心里已经做出了承诺。即使后来徐国国君去世,他仍然坚守承诺,将宝剑解下并挂在徐国国君的墓前。这展示了诚信和信守承诺的重要性。
如:在现代社会,诚信是一个人的基本品质,是与人交往的基础。无论面对何种情况,我们都应该坚守承诺,不背信弃义。
【点睛】参考译文:季札第一次出使,去造访北方的徐国的君主。徐君十分喜欢季札(身上所佩)的剑,但是却不说出来。季札心里也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剑),但是他还要出使到别的国,所以没有送给他。(后来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国,徐君已经死了,于是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这是要送给谁呢?”季札说:“不是这样的,我当初心里已经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徐君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15. 都 放 16.B 17.B
【解析】15.本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
先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楚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1)“咸莫能出其理”意思是手下群臣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咸:都。
(2)“置象大船之上”意思是把象放到大船上。置:放。
16.本题考查的是多义词。
“有若成人之智”意思是已经比得上成年人的智慧。之:的。
A.“访之群下”意思是询问他的属下这件事。之:指大象。
B.“置象大船之上”意思是把象放到大船上。之:的。
C.“称物以载之”意思是让船装载其他东西。之:其他东西。
选项B与题干中“之”字解释相同。故选B。
1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由“时孙权曾致巨象”可知,曹冲所称的象是孙权送的。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他的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水平,已经比得上成年人的智慧。当时孙权送来了一头大象,曹操想要知道大象的重量,询问他的属下这件事,手下群臣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将大象牵下来,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18.C 19.D 20.C 21.商人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 22.他是一个诚实、 正直的人。
【导语】这篇短文通过陈谏议处理劣马的事件,展现了传统儒家“仁”的思想内核。文章以简练的文言叙事,刻画了一个恪守道德准则的士大夫形象——陈谏议不仅严于律己(责备儿子售马行为),更体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处世哲学(追回劣马并赔偿)。结尾“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的点睛之笔,凸显了宋代士人对古代仁德的追慕。作为语文阅读材料,该文兼具文言基础训练和传统美德教育的双重价值。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文章主要情节是陈谏议得知儿子卖劣马后,认为这是不道德的行为,于是追回马并偿还商人钱。故事围绕陈谏议的言行展开,通过他的举动来体现其品质,所以文章主要写的是陈谏议。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而偿其直”意思是陈谏议要把买马的钱退还给商人,“直”在这里是通假字,通“值”,表示“价值、价钱”。
故选D。
20.本题考查“之”字的用法。
A.“戒仆养之终老”翻译为“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这里“之”代词,代马。
B.“贾人安能蓄之”翻译为“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这里“之”代词,代马。
C.“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翻译为“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这里“之”是结构助词“的”。
D.“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翻译为“仆人说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这里“之”代词,代马。
故答案为C。
21.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贾人”指商人,“安能”是“怎么能”,“蓄”是“蓄养”,“之”代劣马,“是”指卖马这件事,“移祸于人”即把祸害转嫁给别人。所以整句话翻译为“商人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
2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结合内容,从“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等语句中可知陈谏议在知道儿子卖马给商人后,马上意识到这是将难以驾驭的劣马带来的祸害转嫁给他人,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他不仅派人追回马,还还钱给商人,并且让仆人养马终老。从这些行为可以看出,陈谏议能坚守道德底线,不贪图利益而损害他人,体现出他诚实、正直的品质。
【点睛】参考译文: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没人能驾驭,踢伤咬伤人很多次了。一天,他走进马厩,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当时正为翰林学士)。谏议马上召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的仆人还不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谏议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一种仁人之风。
23. 全,都 将要 买 就 下去,跳下 估计,揣测 咬 跳 24. 狸狌生了儿子又生了孙子,因为吃肉的缘故,竟然不知道世上有老鼠。 城南有个读书人被老鼠害苦了,老鼠成群结队地走动,有的老鼠掉进瓮里,他急忙从束氏家借了狸狌(去捕捉老鼠)。 25.久食畜肉见鼠则逃 26.狸狌失去捕鼠本领的主要原因是束氏天天给它们吃肉,让它们养成了依赖吃肉的习惯,不再需要去捕鼠。启示:长期的养尊处优会使人丧失本能和生存能力;环境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过于优越的环境可能会让人失去斗志和能力。
【导语】这篇寓言通过狸狌丧失捕鼠本能的讽刺故事,深刻揭示了生存能力退化的社会现象。作者以“畜养—退化—遇鼠惊惶”的情节链,构建了“安逸致废”的警示主题。文中对比手法精妙:前段写狸狌“熙熙如也”的安逸,后段“奋掷而出”的狼狈,形成强烈反差。结尾武士的类比,将批判锋芒指向尸位素餐的官僚阶层,体现了宋濂寓言“小故事大寄托”的特点。
23.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举世之物,咸无所好”意思是“全世间的东西,都没有喜欢的”。故“咸”的意思是“全,都”。
“家东西之鼠捕且尽”意思是“家里周围的老鼠几乎被捕捉完了”。故“且”在这里是“将要,将近”的意思。
“束氏日市肉啖之”意思是“束氏每天买肉喂它们”。故“市”是“买”的意思。
“但饥辄嗥”意思是“只要饿了就叫”。故“辄”是“就”的意思。
“沿鼠行不敢下”意思是“(猫)沿着瓮边跟着老鼠转,却不敢下去”。故“下”在这里是“下去,跳下”的意思。
“久之,鼠度其无技”意思是“过了很久,老鼠估计它没有什么本领”。故“度”是“估计,揣测”的意思。
“啮其足”意思是“咬它的脚”。故“啮”是“咬”的意思。
“狸狌奋掷而出”意思是“猫奋力纵身跳出(瓮)”。故“掷”是“跳,跃”的意思。
2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1)“狸狌生子若孙”中,“生子若孙”表示生了子孙,“若”在这里是 “和、及”的意思;“以啖肉故”,“以”是“因为”,“啖”是“吃”,“故”是“缘故、原因”;“竟不知世之有鼠”,“竟”表示“竟然”,“之”在这里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故整句话可翻译为:狸狌生了子孙,因为吃(惯了)肉的缘故,竟然不知道世上有老鼠。
(2)“南郭有士病鼠”,“南郭”指城南,“士”是读书人,“病鼠”是被老鼠所害,为老鼠的事而苦恼;“鼠群行”是说老鼠成群地跑来跑去;“有堕甕”即“有(鼠)堕甕”,有老鼠掉进瓮里;“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急”是急忙,“从”是向,“假”是借,“以”在这里相当于“而”,表顺承,“去”是离开,这里指带走。
故整句话可翻译为::城南有个读书人被老鼠害苦了,老鼠成群地跑来跑去,有的(老鼠)掉进瓮里,(他)急忙向束氏借狸狌(把它)带走。
25.本题考查对联。
对联要求上下联对仗工整,词性相对,意思相关。
上联“武士世享重禄遇盗辄窜”描述了武士的行为,他们世代享受优厚的俸禄,遇到盗贼就逃窜。
下联需要结合文章内容,描述狸狌的行为特点。狸狌因为长期被束氏喂肉吃,不再捕食老鼠,以至于见到老鼠都害怕。“久啖肉食”对应“世享重禄”,都是描述其长期的生活状态;“见鼠则惊”对应“遇盗辄窜”,体现了它们面对特定情况时的反应。这样下联在结构和意思上都与上联相呼应,符合对联的要求。
故下联可写为:狸狌久啖肉食见鼠则惊。
26.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启示。
文中提到“畜至百余……束氏日市肉啖之”,束氏养了很多狸狌,并且每天买肉喂它们,导致狸狌及其子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长期不接触老鼠,也不需要捕食老鼠来充饥,逐渐丧失了捕鼠的本能。所以狸狌失去捕鼠本领的主要原因是束氏对它们过度溺爱和娇养。
回答第二问要将狸狌的遭遇与现实生活中的个人成长、教育、社会现象等联系起来,总结具有普适性的道理。
示例:
启示:过度安逸会使人丧失能力;不可溺爱,应让其接受磨炼;享受优厚待遇者需具备相应能力,不能无所作为。
【点睛】【参考译文】①卫国有个姓束的人,全世间的东西他都不喜欢,只喜欢养猫。猫,是捕捉老鼠的野兽,(他)养了一百多只,家宅周围的老鼠几乎被捕捉完了。猫没有吃的了,饿了就叫。束氏每天都去买肉喂它们。猫生了儿子又生了孙子,因为吃肉的缘故,竟然不知道世上还有老鼠。只要饿了就叫,一叫就能得到肉吃,吃完了,就舒舒服服、快快乐乐地样子。城南有个读书人被老鼠害苦了,老鼠成群结队地走动,有的老鼠掉进瓮里,(他)急忙从束氏家借了猫去(捕鼠)。猫看见老鼠,两只耳朵高高竖起,眼睛瞪得像黑漆一样发亮,嘴上的胡须也张了开来,(猫)认为老鼠是奇怪的东西。(猫)沿着瓮边跟着老鼠转却不敢下去。读书人非常生气,就把猫推了进去。猫十分害怕,对着老鼠大声嚎叫。过了很久,老鼠估计猫没有什么能耐,就咬它的脚。猫奋力纵身跳出瓮跑掉了。
②唉!那些武士世代享受优厚的俸禄,遇到盗贼就逃窜的,他们也像这些猫一样啊!
27. A C B 28. 您在找您的金子吗? 对,我的金子在附近丢了,你有看见吗?如果你能帮我找到,我一定好好答谢你。
【导语】《王华还金》是一则典型的传统道德寓言,通过六岁孩童的拾金不昧,展现了中华文化中“重义轻利”的核心价值观。文章以白描手法叙事,语言简练却张力十足:醉客遗金制造悬念,投水守金体现智慧,拒谢酬金升华主题。画线句的留白设计巧妙,为读者提供了想象空间。注释系统完整,既保留文言韵味,又降低了阅读门槛,适合作为传统文化启蒙教材。
27.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
(1)“见一客来濯足,以大醉,去,遗所提囊。”意思是看到一个客人来洗脚,因为大醉,(然后)离开了,留下了他所提的袋子。去:离开。
故选A。
(2)“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意思是王华估计客人酒醒后必定会再来,所以把钱袋投到水中,坐在旁边守着。复:表示再次、又一次。
故选C。
(3)B.“其人喜,以一铤为谢,却不受。”意思是那个人很高兴,拿出一锭银子作为感谢,王华推辞不接受。却:拒绝、推辞。
故选B。
28.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及表达能力。
画横线句子为:“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公迎谓曰:“求尔金耶?”意思是过了一会儿,那个人果然哭着喊着来到这里,王华迎上去对他说:“你是在寻找你的银子吗?”
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把对话补充完整。根据上下文,王华主动询问对方是否在找金子(“求尔金耶?”),需用简洁口语表达关切。失主因丢失财物焦急哭泣,回答时应体现感激与急切,符合人物心理。答案并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王华:您是在找丢失的金子吗?
那个人:是啊!我的金子丢了,您知道在哪里吗?
【点睛】参考译文:
王华六岁的时候,和一群小孩在水边嬉戏玩耍,看见一个客人过来洗脚,因为喝得大醉,离开了,遗落了他所提的袋子。王华拿过袋子来看,里面有几十两银子。王华估计他酒醒后必定会再来,担心别人把银子拿走,就把袋子投到水中,坐在那里守着。过了一会儿,那个人果然哭着喊着来了,王华迎上去对他说:“你是在寻找你的银子吗?”为王华向他指明银子所在的地方。那个人很高兴,拿出一锭银子来表示感谢,王华推辞不接受。
29.gēng xiào 30.齐国没有人了吗?竟然派你做使者。 31. 张袂成阴 挥汗成雨 比肩接踵 夸张 32.能言善辩
【导语】这篇《晏子使楚》通过外交场合的智慧交锋,展现了晏子卓越的辩才与爱国情怀。文本以“小门之辱”“人才之问"两幕戏剧性场景,运用反讽与归谬法(如“使狗国者从狗门入”),在幽默中完成外交反击。三个夸张成语(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接踵)构成排比,以文学性修辞强化齐国盛况。
29.本题考查多音字辨析。
“更”读“gēng”时,意思是改变、改换;读“gèng”时,意思是更加、越发。
“傧者更道”中“更道”是更换道路的意思,“更”取“改变、改换”之意,故选 “gēng”。
“肖”读“xiāo”时,常见于姓氏等;读“xiào”时,意思是相似、像,也有“贤能”的意思,如“不肖”就是指不贤、无能。
文中“不肖者”指不贤能的人,“肖”取“贤能”之意,故选“xiào”。
30.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这是一个疑问句,“齐无人耶” 是楚王对晏子的质问,“齐”指齐国,“无人”意思是没有人才,“耶”是语气助词,可译为“吗”,表示反问语气,体现出楚王的轻视和傲慢。
“使子为使”中,前一个“使”是让、派的意思,“子”是对晏子的称呼,可译为“你”,后一个“使”是使者的意思。
故句子可翻译为:“齐国难道没有人才了吗?怎么派你这样的人来做使者呢?”
31.本题考查找关键词和修辞手法的判断。
在第②段中,“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意思是齐国都城有很多人,大家张开衣袖就能遮住太阳,形成一片阴凉,形象地描绘出人数众多的场景,由此可提炼出“张袂成阴” 这个成语。
同样在第②段,“挥汗成雨”紧接在“张袂成阴”之后,形容人们挥洒的汗水就像下雨一样,极言人数之多,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出齐国人口密集。
还是第②段,“比肩接踵而在”,意思是人们肩膀挨着肩膀,脚尖连着脚跟,生动地展现出齐国人多拥挤的状态,从而得出成语“比肩接踵”。
这三个成语都通过对人多的程度进行夸大描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来体现齐国人多的特点。
3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通过分析文中晏子的言行来总结他的人物特点。面对楚人开小门迎接以及楚王对齐国和晏子的轻视,晏子巧妙回应,用智慧和言辞维护了国家尊严,从这些行为可以概括出晏子的人物特点。
示例:这则古文告诉我们,晏子是一个机智善辩、足智多谋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就在大门旁边设置了一个小门来邀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进去。现在我出使到楚国,不应该从这个门进去。”接待的官员只好更换道路,让晏子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了吗?竟然派你来做使者。”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很多人家,张开衣袖就能遮天蔽日,形成一片阴凉;人们一起挥洒汗水,就好像下雨一样;街上的人肩膀挨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为什么派你这样的人来做使者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者,各有不同的对象。那些贤能的人就被派去出使贤明的君主所在的国家,不贤能的人就被派去出使不贤明的君主所在的国家。我是最不贤能的人,所以最适合出使楚国了。”
33. 须臾 霎时 刹那间 34.B 35.ABD 36. 叶公好龙 滥竽充数
【导语】这篇短文通过“画龙点睛”的典故,生动展现了艺术创作中关键细节的神奇力量。张僧繇“不点睛”的留白手法与“点之即飞去”的艺术效果形成强烈反差,既体现了画家高超技艺,又暗喻艺术创作中“点睛之笔”的重要性。
33.本题考查词语解释和近义词。
读句子“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可知,“须臾”在古文中经常用来形容时间极短,根据日常词汇积累,可以找到许多表示时间短暂的近义词。“瞬间”强调时间极短,好像是在一瞬间发生;“刹那”也是指极短的时间,常用于形容时间的短暂和迅速;“片刻”表示很短的一段时间;“转瞬”则突出时间像转身一样快速流逝。
34.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文中提到“每曰:‘点之即飞去。’”,意思是张僧繇常常说点上眼睛龙就会飞走,这表明他不给龙点睛的原因是相信点了睛龙就会飞走。
故选B。
35.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A.故事中张僧繇画龙不点睛,点睛后龙便乘云上天,通过这种神奇的情节,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张僧繇作画的神妙,仿佛他笔下的龙真的具有生命,只待点睛便能腾飞,该选项正确。
B.“画龙点睛”这一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或重要元素,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效果显著提升,就像给龙点上眼睛,让龙从静态的画作中“活”了过来,该选项符合成语的引申义,是正确的。
C.这个故事主要是为了突出张僧繇绘画技艺的高超,而不是讽刺他说话荒谬。从文中描述可以看出,作者是带着一种惊叹和赞赏的态度来讲述这个故事的,所以该选项错误。
D.在这个故事中,龙的眼睛就是关键部位,点睛这一动作让龙有了质的变化,强调了在艺术创作中,关键部位的处理对于整体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选项正确。
故选ABD。
36.本题考查拓展性思维。
做题思路是回忆自己平时读过的成语故事,从中挑选出与“画龙点睛”类似,都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故事来阐释一个成语含义的例子。
示例:掩耳盗铃、南辕北辙。
【点睛】参考译文:
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却不(给龙)点上眼睛。他常常说:“(如果)点上眼睛,龙就会飞走。”人们认为他的话很荒唐,于是(他)就给其中一条龙点上了眼睛。不一会儿,雷电打破墙壁,一条龙乘着云朵飞向天空。而没有点上眼睛的龙都还留在墙壁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