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真题汇编】诗词曲鉴赏-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2024·上海·小升初模拟)古诗鉴赏。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山青花欲燃”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简要分析。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2024·浙江·小升初模拟)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甲】十五夜①望月
唐 王建
中庭②地白③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注释】①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②中庭:庭院中。③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乙】天竺寺①八月十五日夜桂子②
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③。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注释】①天竺寺:今称法镜寺,位于灵隐山(飞来峰)山麓。②桂子:特指桂花。③露华新:桂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
3.《十五夜望月》中的“ ”一句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念之情,《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的“ ”一句用比喻手法描写桂花掉落场景
4.下列关于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读着这两首七言绝句,我们仿佛看见了古人过中秋佳节的画面。
B.《十五夜望月》应是诗人思念朋友所作,“落谁家”可以看出作者表达情思之委婉。
C.“殿前拾得露华新”诗人拾起殿前的桂花,其颜色洁白、新鲜,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是在享受中秋之夜的景色的。
D.《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展现了一幅中秋月夜图;《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则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5.两首诗都描写了我们熟知的“中秋 、 ”的民俗,但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我们从【甲】诗中似乎看到了一幅 的图画,而【乙】诗却让我们觉得诗人的心情是 的。
(2024·福建福州·小升初真题)古诗文阅读。
【甲】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乙】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6.【甲】诗中“等闲”的意思是 ;【甲】诗中的“在人间”与【乙】诗中的“ ”一词意思相近。
7.【甲】【乙】两诗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甲】诗借“ ”表明志向,即使“ ”,也立志要做一个坚贞不屈的人。
8.对两首诗的说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中“千锤万凿”的“千”与“万”都是虚词,形容很多。
B.【乙】诗中的“洗砚池”,引用了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C.【甲】诗描述了石灰历经磨炼,却保持自身的廉洁清白;【乙】诗赞美了墨梅不求人夸,只留清香的美德。
D.【甲】诗中“若等闲、浑不怕”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态度;【乙】诗中“淡墨痕”写出了梅花花色淡雅,花香扑鼻的特点。
9.(2023·四川成都·小升初真题)古诗阅读。
春晚
[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诗人描写傍晚立于门外所见之景。从“ ”二字可以看出,季节正是暮春。柴门落花、昏鸦绕林和 (填四字短语)三幅画面,动中有静,生机盎然,使人如置身于村野薄暮的和谐、静谧之中,也使人感受到诗人 的心情。
(22-23六年级下·广东汕头·期末)阅读古诗,按要求答题。
月夜忆舍弟①
(唐)杜甫
戍鼓②断人行③,边秋④一雁⑤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⑥。
寄书长⑦不达,况乃⑧未休兵⑨。
【注释】①舍弟:家弟。②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③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④边秋:边塞的秋天。⑤一雁:孤雁,比喻兄弟分散。⑥无家问死生:家园无存。指互相见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⑦长:一直。⑧况乃:何况是。⑨休兵:停止战争。
10.本诗作者是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被称为 【诗仙 诗圣】,从题材看,这是一首 【思亲怀乡 山水田园】诗。
11.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包含二十四节气之一的( )
A.露水 B.白露 C.霜降
12.从“寄书长不达”和“ ”的诗句,可以看出本诗写于战乱时期。
13.下面名句中,表达的情感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同样的一项是( )
A.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023·北京·小升初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习题。
清平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①。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②无人能解,因风③飞过蔷薇。
注释:①[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②[啭]鸟婉转地鸣叫。③[因风]借着风势。因,凭借。
14.词,又称长短句,极盛于 代,“清平乐”是 名。
15.说说“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的意思 。
16.词的上阕,词中一个“ ”字,直接道出了作者的假想:有人知道春的去向,唤回与自己同住。词的下阕,词中一句“ ”,写出了春季已过,初夏已来。
17.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2023·广东·小升初模拟)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送魏二
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吞,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9.“江风引雨入舟凉”中的“凉”包含了哪些含义?
20.(2024·山东东营·小升初真题)阅读。
北陂杏花①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②碾成尘。
注:①本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之后,此前诗人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②陌:道路。
(1)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前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2)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升初真题汇编】诗词曲鉴赏-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燃”字巧妙地以动词起到了形容词的效果。“燃”虽为动词,却写出了花的娇艳的颜色,在青翠欲滴的山顶的衬托下,红色的花朵就像将要燃烧的火焰一样,画面感强烈,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2.这首诗以色彩鲜明,清新宜人的美好风光反衬诗人强烈盼望归家的心情,抒发了作者长久旅居他乡的感慨。
【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重点字的作用。
“燃”出自诗句“山青花欲燃”,其释义是碧绿的江水把鸟儿的羽毛映衬得更加洁白,山色青翠欲滴,红艳的野花似乎将要燃烧起来,由此可知“燃”字首先表明的是的红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其次表现的是开放状态,大片大片的开放如同火焰一般。其表达效果就是表现了春天的美丽生机。
2.本题考查情感的分析。
第一二句写出了春日的美景,第三、四句“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意思是: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写自己何时才能返乡的孤寂与惆怅,美景与情感形成强烈的反差,反衬诗人强烈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
3. 不知秋思落谁家 玉颗珊珊下月轮 4.D 5. 赏月 赏桂花 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 愉悦
【解析】3.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的理解。
《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通过提问的方式,将游子的思念之情融入其中。这里的“秋思”既指秋天的思绪,也暗含着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思念,而是通过这样的设问,让读者去体会那份难以言说的情感,从而更加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念之情。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的“玉颗珊珊下月轮”一句,用“玉颗”来比喻掉落的桂花,形象地描绘了桂花从月轮上洒落下来的场景。这里的“珊珊”形容桂花落下的声音,给人一种清脆悦耳的感觉。同时,将桂花比作“玉颗”,也凸显了桂花的洁白和珍贵,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美丽。这种比喻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秋夜晚的桂花之美。
4.本题古诗内容的理解。
A.《十五夜望月》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这两句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中秋夜晚。庭院中洒满了明亮的月光,树上的乌鸦已经安静栖息,只有清冷的露珠默默地滋润着桂花。《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这两句诗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神奇而美妙的场景。桂花如同玉颗般从月轮上洒落下来,诗人在殿前拾起还带着露珠的新鲜桂花。这种景象让人感受到中秋之夜的神奇与美妙。
B.《十五夜望月》这首诗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景色,间接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其中,“落谁家”这一问句是整首诗情感的转折点,它以一种含蓄而委婉的方式,将诗人对远方亲人或朋友的思念之情传达给读者。
C.“殿前拾得露华新”这句诗描述了一个具体的场景:诗人在中秋之夜,于宫殿之前拾起新鲜的桂花。这句诗不仅描绘了桂花的洁白和新鲜,更通过诗人的动作传达了他对中秋夜晚景色的深深享受。
D.《十五夜望月》这首诗通过精心构建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幅富有中秋特色的月夜图。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这首诗使用了比喻手法,如“玉颗珊珊下月轮”,将掉落的桂花比作玉颗。但是,这首诗并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另外,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略显笼统。诗中描述的是中秋夜晚,桂花从月轮上洒落,诗人在殿前拾起新鲜的桂花,这些描述更多地展现了中秋节的氛围和诗人对中秋佳节的喜爱,而不仅仅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因此,此选项理解有误。
故选D。
5.本题考查分析主旨情感。
这两首诗都是描写中秋节的,都涉及到了赏月这一民俗活动。然而,两首诗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甲】诗《十五夜望月》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描绘了一个寂静、凄清的夜晚,而“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则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念之情,因此整首诗给人一种冷清、落寞的感觉。【乙】诗《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桂花掉落的美丽场景,而“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则给人一种轻松、欢快的感觉,展现了诗人对中秋佳节的喜爱和愉悦心情。因此,两首诗虽然都描写了中秋赏月、赏桂花的民俗,但表达的情感却截然不同。
6. 平常,轻松 满乾坤 7. 石灰 粉骨碎身 8.D
【解析】6.本题考查对字词的解释和近义词。
“烈火焚烧若等闲”的意思: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等闲:平常,轻松。
“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意思: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在人间:在人世间。“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意思: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故【甲】诗中的“在人间”与【乙】诗中的“满乾坤”一词意思相近。
7.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主旨。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即使“粉骨碎身”也不怕,一定立志做一个坚贞不屈的人,从而表达出了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8.本题考查对诗歌词句的理解和情感主旨的赏析。
D.“淡墨痕”写梅花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赞扬了梅花的高风亮节。“花香扑鼻”说法错误。故题干叙述有误。
故选D。
9. 花落 樵渔归家 闲适愉悦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的理解。
《春晚》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傍晚的景象。花朵已经凋谢,夕阳渐渐西沉。在林边,几只昏暗的乌鸦在飞翔。诗人站在门前的楼台上,吟唱着余音,远远看见樵夫和渔夫背着柴禾和渔获归来。
首句中的“花落”的释义是花已凋谢,由此可知此季节正是暮春。
一二两句的画面是“柴门落花”和“昏鸦绕林”,第三幅画面就是第四句“遥见樵渔一路归”所表现出的景象,意思是远远望见渔夫樵子一个个走在回家的路上,可总结为“樵渔归家”。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动中有静,生机盎然,展现了作者对春天傍晚的细腻感受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了诗人闲适安宁的心境。
10. 诗圣 思亲怀乡 11.B 12.况乃未休兵 13.B
【解析】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作家及其作品。
阅读诗文可知,《月夜忆舍弟》的作者是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从题材看,这是一首思亲怀乡诗。
11.本题考查诗歌词句理解、传统文化。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思是: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包含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白露。
故选B。
12.本题考查诗歌词句理解。
结合注释“休兵”是停止战争的意思,所以从“寄书长不达”和“况乃未休兵”的诗句,可以看出本诗写于战乱时期。
13.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思是: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此句不仅写客观实景,更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诗人以幻作真的手法,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A.“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出自宋朝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意思是: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描写的是乡村男女耕田、绩麻,日夜忙碌的景象。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意思是: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意思是: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表达作者对远行者依依惜别的情谊。
故选B。
14. 宋 词牌 15.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 16. 若 因风飞过蔷薇 17.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解析】14.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能力。
词,又称长短句,极盛于宋代,“清平乐”是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调。
15.本题考查的是诗句翻译。
在翻译诗句时,注意先理解句子中难懂的字词,然后把字词解释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出整句词的含义,
寂寞:清静,寂静。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因此,整句词的意思是: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
16.本题考查的是诗词内容理解。
词的上阕是: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作者将春拟人化,起句发问,既点明寻春、惜春旨意,又透出爱春、伤春情绪。接着又以对春天的体贴关怀,写春去无痕。“若有”两句用浪漫的笔法表达出自己的愿望,写出了对春天的依恋深情。
词的下阕是: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下阕写夏季的到来。作者现以叹问点明春天已无踪迹,进一步表现惜春的沉痛,接着,想到黄鹂定会知道,然而,人、鸟语言不通,所以又添一层烦恼和沉痛。结尾以“飞过蔷薇”写出寻春最后的一线希望也破灭了,蔷薇暗示了夏天已经到来。
17.本题考查的是诗词情感。
“春归何处”为这首词的起句,以诘问开头,给人以春天不知去向的感觉。“寂寞”二字,写出了春归的无影无声。而千呼万唤地招呼春天“归来”与人“同住”,则使春归的形象进一步得以丰满,从而深刻充分地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热烈留恋的感情。
18.这首诗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难以入眠的情状,实际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感伤。 19.“凉”字既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也写出了别离的伤感和凄凉。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阅读诗歌可知,这首诗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难以入眠的情状,实际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感伤。
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和词语的理解。
“江风引雨入舟凉”的意思是江风把那细雨吹进小舟,顿感丝丝寒凉。其中“凉”字既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也写出了别离的伤感和凄凉。
20.(1)春天,池塘的水缓缓流淌,环绕着池边的杏树,杏花绽放一树,临水照影,水波荡漾,花影轻移,春天的水,春天的花,两相辉映。
(2)运用比喻和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宁可像雪花那样凋零消失在水中,也不愿零落在尘埃里被玷污、被践踏;寄托着诗人心志高洁、不合流俗的情怀。
【详解】(1)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及想象写话。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意思是一池春水多情的围绕着杏林岸上的花和水中的花影相互映衬,都各自把春天占尽。在想象画面时要抓住诗句中的主要景物“春水”“杏树”“花影”,用自己的语言在线画面,描述时要忠于原诗,在用上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突出景物特点。
示例:在宁静的乡野之中,有一处小小的陂塘,清澈的春水围绕着一株珠绽放的杏花树,波光粼粼的水面倒映着杏花娇美的山姿。微风轻轻拂过,满园的杏花随风摇曳,花瓣如雪花般飘落,洒在水面上,随着水波缓缓流淌,花影在水中荡漾,与岸上真实的花朵相互交织,仿佛在争奇斗艳,各自展现着春天的魅力与风情。
(2)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的理解。
“纵被春风吹作雪”这里淋漓的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而漫天飞雪而波逐流的凄美景象,诗人以雪花自喻,写出了诗人宁可像雪花那样凋零,消失在水中也不愿意落在尘埃里,被玷污,被践踏寄托了诗人心志高洁不和流俗的情怀。同时后两句运用对比(托物言志或象征)的手法,写杏花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般落于水上,也不愿意在南陌被车轮碾作尘土的对比,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