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认一认:他们都是谁
孔子 孟子 荀子 墨子
老子 庄子 韩非子 商鞅
学派 代表 主 张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道家 老子
庄子
法家 韩非
墨家 墨子
“仁”与“礼”、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等
“仁政”、“民贵君轻”
“仁义”、君舟民水,性恶论
“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提出“齐物论”
“兼相爱、交相利” 、非攻、尚贤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法术势结合
下列人物又是谁?他们与儒家思想有什么关系?儒家思想的地位有何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
汉武帝
董仲舒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一单元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影响:儒学成为正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汉初:形势
战争破坏
社会凋弊
“无为而治”
黄老之学(道家)
与民休息
宽松
百家复兴
儒学复苏
面对汉初如此形势,如果你是刘邦,你会怎样做?
从严法治国的法家到无为而治的道家
1、汉初的“无为”
西汉初期以“无为”的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经济恢复
2.国力日盛
3.生活改善
1、土地兼并;
2、七国之乱
3、匈奴为患
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
积极:
消极: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
2、从“无为”到“有为”
汉武帝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有为”的政治思想作支撑。那么什么样的思想符合当时统治的需要呢?
畅所欲言
汉武帝的“有为”包括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等,想一想以前所学内容有何表现?而思想上的“有为”又有何表现呢?
思考?
中央:设内朝和外朝,实行举“贤良对策”
地方:实行刺史制,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削弱王国势力,颁布推恩令
派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
政治、经济决定文化;
文化必须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服务。
政治上:
军事上:
思想上:
经济上:
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经上的大一统,必然要求思想上的大一统
汉武帝时社会形势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的“有为”包括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等,想一想以前所学内容有何表现?而思想上的“有为”又有何表现呢?
思考?
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1、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
2、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影响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是什么?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作用是什么?
(3)由此看来“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什么呢?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与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
(1)上述材料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
(2)这种思想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罪己诏”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安危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发生的一种口谕或文书。
它通常是在三种情况下出现:一是君臣错位,二是天灾造成灾难,三是政权危难之时。用意都是自责,只是情节轻重有别。
中国古代,早就有执政者“罪己”的传统,据《左传·庄公十一年》记载:“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这里既记载了君主“罪己” 的史实,也把“罪己”和“罪人”的后果说得极为明白。但作为天下的主宰者,君主们是很难做到“罪己”的。所以三代以降,这种事再也没有见诸史传。这样,历史上第一个被正式记录在案的敢于“罪己”的皇帝,大概只有汉武帝了。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当有大臣建议在轮台(新疆轮台)屯兵时,年近70岁的汉武帝立即召集群臣,颁布了被历史学家称之为“仁圣之所悔”的《轮台罪己诏》。
在诏书里,他对平生功业没有用“两分法”,也没有用三七开或四六开,而是 “深陈既往之悔”,毫不掩饰地承认自己执政的失误,赤裸裸地做自我批评,他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他决心改正错误,他说:“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同时,对自己迷信神仙的事也作了深刻反省,他说:“向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
材料三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1)上述材料体现出董仲舒的什么思想?
(2) “三纲五常”的思想之中有没有可以值得保留的东西呢?
◆主张:
◆特点:
◆实质:
小结: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③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借助天上的神权来强化地上的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思考
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 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 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作“圣经”。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克两大定律.
相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①在当时为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使儒家学说逐步成为封建统治思想;
③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④董仲舒的新儒学带有神学色彩,导致两
汉神学迷信思想的长期泛滥;
⑤儒学独尊长期以来束缚了人民的思想,
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2、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影响
积 极
消 极
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影响:儒学成为正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天下文士都研习儒家经典。从此,教育被儒家垄断。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表 现
思想
政治
教育
正统思想
汉 代 教 育
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教官:五经博士
——儒学垄断教育
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凭儒学入仕
地方教育系统:郡县设立学校
——儒学在民间独尊
评价
积极
消极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含有唯心主义的成分
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有专制作风
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抛弃的?
儒家思想成为国家意志的历程
“百家争鸣”
法家思想
“无为”(道家)
儒家思想
小结:
春秋战国
秦
西汉初期
西汉中期
时代的需要
1.儒学到了汉朝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C.君权神授 D.仁政思想
2.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性善论 D.大一统
C
D
3.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的形成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D
4.董仲舒对儒学做了较大的改造,
其本质意图是( )
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B.发扬光大儒学
C.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
D.使儒学适应政治统一的需要
D
5.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是
A.强调实行“仁政”
B.提出“以政为德”说
C.提出“天人感应”说
D.提出“民贵君轻”论
C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历史地位形成的重要原因;
(3)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从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图像开始,进而复习第1课知识,之后以汉武帝、董仲舒两人图片导入新课。21cnjy.com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
西汉初期以“无为”的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积极影响:1.经济恢复;2.国力日盛;3.生活改善;
消极影响:1、土地兼并;2、七国之乱;3、匈奴为患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2、从“无为”到“有为”
汉武帝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有为”的政治思想作支撑。那么什么样的思想符合当时统治的需要呢?21教育网
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
思考: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 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作“圣经”。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2、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影响
积极影响:
①在当时为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使儒家学说逐步成为封建统治思想;
③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消极影响:
④董仲舒的新儒学带有神学色彩,导致两汉神学迷信思想的长期泛滥;
⑤儒学独尊长期以来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三.影响:儒学成为正统
1、思想: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天下文士都研习儒家经典。从此,教育被儒家垄断。
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抛弃的?
积极成分: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消极成分:
1.含有唯心主义的成分
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有专制作风
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当堂检测】见课件32、33、34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带解析)
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
1. ( http: / / www.21cnjy.com )儒学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始于哪一时期 ( )
A、战国 B、秦朝 C、汉高祖 D、汉武帝
2. 《剑桥插图中国史》中有这样的叙述:“汉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儒学的胜利并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汉代儒学排斥异派取得独尊地位 B、汉代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
C、汉代儒学吸取了阴阳家等流派的思想 D、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
3. 江都(今扬州)王刘非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不太听命于中央。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 )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4. 董仲舒曾说:“是故 ( http: / / www.21cnjy.com )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服从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
5.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引文的出处应为( )
A、《道德经》 B、《论语》 C、《韩非子》 D、《春秋繁露》
6. 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古代帝王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共同用意在于 ( )
A、炫耀文治武功 B、祭祀天地神祗 C、宣扬君权神授 D、报答天地之恩
7.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 )
A、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水亦覆舟”
C、认为天子授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8. 在君民关系上,孟子把孔子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董仲舒主张“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长,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据此推断董仲舒 (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继承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9. 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其进步作用在于 ( )
A、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完善 B、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C、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提供了依据 D、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10. 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
( )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C、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非选择题【之所以配置分值,是因为让同学们确立要点意识。】
1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有其时,地有其利,人有其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利用)……天地官(管)而万物役(服务)……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
请回答: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 上述材料所共同反映的中心论题是什么?两个材料中“天”的含义是否一致?如何正确解释?(6分)
(2) 材料一的观点是什么?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应如何评价?(6分)
(3) 材料二的观点是什么?应如何评价?(6分)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析)
1.【答案】 D
【考点】 汉代儒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 【分析】根据所学,汉武帝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确立,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1教育网
2.【答案】 C
【考点】 汉代儒学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正统思想
【解析】 【分析】从相关知识可知汉代儒家是在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观点的基础上取得独尊的地位的,故符合“汉代儒学的胜利并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由相关所学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1cnjy.com
3.【答案】 C
【解析】 【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析】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创立新的儒学体系。他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刘非不太听命于中央,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应该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故选C。而A项主张“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学说;B项“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属于法家的学说;D项“存天理、灭人欲”是北宋时“二程”的主张。
【点评】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儒学产生后经历了三次改造:第一次是在战国时期,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第二次是在西汉时期,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创立了新儒学;第三次是北宋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发展为理学。21·cn·jy·com
4.【答案】 D
【解析】 【分析】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考查了考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题意可知,董仲舒认为“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下务明教化民”,据此分析各选项,D项正确。A项“民众应绝对服从”说法错误;B项感叹人性本恶内容未体现;C项属于董仲舒的主张,但是材料主要说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点评】董仲舒在汉代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学确立了思想领域里的统治地位。同时他主张天人感应学说,使儒学增加了新的内容。
5.【答案】 D
【考点】 汉代儒学成为正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思想
【解析】 【分析】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学说,这应出于《春秋繁露》,D项正确;A项是老子的著作;B项是记述孔子的言论;C项是法家韩非的著作。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结合题干中所给的材料即可得出答案。www.21-cn-jy.com
6.【答案】 C
【解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析】A、B、D项为表面现象,也不是共同用意;从题干中的“天命以为王、报群神之功”分析可知,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昭示天下权力的合法化, 宣扬君权神授,C项正确。
【点评】本题以君权神授之思想主张为切入点,考查材料信息的分析与解读能力。
7.【答案】 D
【考点】 汉代儒学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正统思想
【解析】 【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
【点评】本题主要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由相关所学即可得出答案。2·1·c·n·j·y
8.【答案】 B
【解析】 【分析】董仲舒主张“限田”“轻徭薄赋”,继承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B项正确。
【点评】考查古代民本思想【来源:21·世纪·教育·网】
9.【答案】 C
【考点】 汉代儒学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正统思想
【解析】 【分析】从题干中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可知其意在加强皇权的独尊地位,这对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通过相关所学即可得出答案。21·世纪*教育网
10.【答案】 C
【考点】 汉代儒学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正统思想
【解析】 【分析】一种思想能否被统治者所采纳,既要看它是否符合时代需求,也要看它是否能迎合统治者的要求。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强调“大一统”和“天人感应”,适应了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的作用,这是汉武帝采取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影响,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由题干中的信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入手即可。
11.【答案】
(1)人与天的关系,含义不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致。材料一中的“天”是指“自然”的天,材料二中的“天”是指“神化”的天。(6分)
(2)材料一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观点。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是其产生的社会根源。这是一种进步的唯物主义思想,但应注意的是,人类不仅要有战胜自然的勇气,更要遵循自然规律。(6分)
(3)材料二认为天有意志,可降灾乱;同时把“天子”神化,目的是宣扬君权神授,皇权至上,宣扬大一统,让人民服从君主。材料二是一种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唯心主义思想。(6分)
【考点】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 【分析】第(1)问从材料一、二中的有效信息“天”“人”可知反映的共同中心论题。荀子是从哲学的角度论证天人关系,董仲舒为加强君权,把天人关系带上了神学色彩。第(2)(3)问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荀子和董仲舒的思想观点及其评价,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荀子“制天命而用之”、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观点及其评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