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泉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有学者认为,牛耕出现在商代而非春秋时期。依据有:殷墟妇好墓一件玉雕卧牛的两个鼻孔间有小孔相通,与穿系牛绳有关;动物考古学研究表明,殷墟遗址出土黄牛掌骨和趾骨上有因劳役而造成的病变现象;殷墟甲骨文中“物”字应释为“犁”,为牛耕之会意等。该结论
A.表明考古发现最具说服力 B.缺乏可靠的证据不足为信
C.违背商代生产力发展水平 D.大胆创新但尚需小心求证
2.唐代驿站设专人管理,配有马匹或舟船,但规定只准官吏居住、使用,同时允许驿站管理者和民间在驿站旁兴办、经营旅店或商店。这些做法( )
A.旨在保证驿路的畅通 B.体现了交通管理的系统性
C.基于运河贸易的繁盛 D.说明全国水陆贸易网形成
3.《清明上河图》中绘有三处中医诊所,其中两处是小儿科,另一诊所门前竖有“专门接骨”的牌子。图中还绘有一处药铺,招牌上“本堂法制应症煎剂”八字依稀可辨,药铺不仅看病卖药,还为病人代煎中药。材料主要表明宋代中医( )
A.专业分科开始出现 B.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C.面向市场服务大众 D.致力总结医药学成果
4.王祯在《农书》中认为农业生产的关键在于时宜、地宜,并详细地论述了开垦、土壤、耕种、施肥、水利灌溉、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业操作的基本原则和措施。据此可知,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A.分工日益细化
B.结构日趋合理
C.注重精耕细作
D.技术领先世界
5.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6.清末时期,闽省所筹路款与原定计划相去甚远,筹款总额低于川、滇各省,实际认股比例也大大低于粤、浙、湘三省,而且绝大多数是华侨股。如表所示为各省铁路公司集股情况(截止至1911年)。当时福建这一现象源于( )
铁路公司 预筹股本/万元 实收股本/万元 实收股本占比/%
闽路 600 170 28.33
粤路 2000 1513 75.65
川路 6993 1675 23.95
浙路 600 1024 170.67
湘路 2000 831 41.55
滇路 2000 471 23.55
A.列强争夺的阻碍 B.经济发展的滞后
C.政府政策的限制 D.思想观念的保守
7.下图为1869-1918汉口茶叶各出口方式占总出口额百分比图,1890年后呈现的总体趋势是由于( )
说明:横轴代表年份,纵轴代表汉口茶叶出口方式占汉口茶叶出口额的百分比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茅家琦、黄胜强、马振犊主编《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京华出版社2001年统一整理而成。
A.海关自主权的丧失 B.国内口岸之间竞争
C.汉口成为贸易中心 D.近代工业发展有限
8.1984年,中国邮政开办国内特快专递业务,开创中国快递业之先河。2010—2020年,中国快递行业业务收入和业务总量均保持逐年增长趋势。2014年中国快递业跨入百亿件时代,居世界首位。我国快递行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源于( )
A.经济特区的创办与示范 B.信息网络的普及与运用
C.邮政企业的开拓与创新 D.对外开放的深入与扩展
9.从公报数据来看,2019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16.06万平方千米,比上年减少0.97万平方千米。各地调整和减少了低质、低效作物的种植,扩大了大豆、杂粮等优质、高效作物的种植规模。受市场价格和大豆补贴政策影响,东北地区增加了大豆等作物的种植,豆类播种面积达到11.07万平方千米。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种植结构调整 B.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D.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作物
10.考古学家发现,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的祭品是十分丰盛的,包括大麦粥、炖鸽肉、烤鹌鹑、小麦面包、蛋糕、水果等。这些祭品主要是当地的农产品,墓室的壁画中也常常出现农民种植庄稼的场景。据此可知古埃及
A.农业促进烹调水平提高 B.农业影响宗教信仰发展
C.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 D.丧葬习俗反映农业繁盛
11.公元前628年,希腊移民建立塞林努斯城,统治者将城市中心由原先的卫城王宫转移到市场,市场逐步成为集商业贸易、辩论议政、宗教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空间。这反映出希腊( )
A.商业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B.城邦政治民主化趋势的成熟
C.城市建设注重满足公民的经济需求 D.城市规划强化城邦集体认同
12.下图所示是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一书的目录,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重在强调( )
第一章 发现新世界 第二章 细菌战役 第三章 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 第四章 哥伦布将梅毒带回欧洲 第五章 新世界作为旧世界的农场 第六章 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A.美洲对全球发展的重大贡献 B.新旧大陆文明的碰撞与冲突
C.疫病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危害 D.生态环境视角下的历史解读
13.“新交易所于1531年正式启用,它标志着欧洲商业革命的制度性突破。这座由建筑师多米尼克·范·瓦格赫马克设计的建筑,不仅是商品和证券交易的物理空间,更成为信息流通的枢纽。”观察下图,推断材料中的交易所应位于今天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中: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个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一一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小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这表明
A.世界普遍确立工业文明主导地位
B.工业文明推广实质是各国之间相互借鉴
C.变通工具变革成为文明演进关键
D.世界市场逐步发展推动工业文明的扩展
15.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世界上有70个国家提高了关税,限制使用外汇购买国货,实行限制进口的制度。英美放弃货币的金本位,56个国家货币贬值。这种状况
A.延迟了经济复苏的进程 B.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
C.重构了国际金融秩序 D.主导了国际格局的变迁
16.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法律条款规定,“缔约方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办法进入另一缔约方商业,并且因此对某一缔约方领土内工业造成实质损害……这种倾销应该受到谴责”,还规定各缔约方反倾销法的内容不能与该规定相抵触。这最能说明世界贸易组织
A.顺应了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的要求
B.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法制化进程
C.实现了全球范围内贸易自由化
D.保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公报》作为近代著名报刊之一,是了解晚清社会的重要史料,其所刊发的医学广告数量众多,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大公报》医学广告(1902—1912年)
新器治病 “美医士柏乐文……携有爱克司光电灯一具,凡脏腑内伤、筋骨损折,以此项也灯照之,皆透彻无遗……见者无不诧为神奇云。
戒烟医院 “设戒烟医院总理医务事宜,并遵照政务处章程官制方药……自示之后,无论绅商士庶,均须立志戒烟,到院报名医治,并照章发给丸。”
牛痘疫苗 “批发零卖,格外克己。天津河北大胡同东亚公司大药房。”
西医招徒 “电学医生李察博士近欲招清中国医士一位……如有上等精通西医、善操英语之华人……愿就斯席,即请移玉至李察博士处,面订一切,幸勿迟延。”
华医学堂 “西医诋笑华医也……有鉴于此,特于津门寓第创立华医学堂一区,一以为造就专门之医学,二为扶植华医之道统……”
——摘编自翟凌枫《晚清<大公报>医学广告视野下的西医东渐研究》
围绕“中国医疗卫生近代化”这一主题,任选两则广告,分别指出其反映的该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铃薯是世界四大主粮之一。1551年西班牙人将原产美洲的马铃薯带入欧洲。“马铃薯”最早出现在中国何处,学术界存在争议。
观点一:“东南沿海说”
史料1福建《松溪县志》记载“康熙十八年县府曾刊布文告晓谕民众种植马铃薯……菜依树生,掘取之,形有大小,略如铃子,色黑而圆味甘苦。”
史料21903年,美国人威廉在《荷据时期的台湾》一书中提到“1650年到过台湾的荷兰船长斯特儒斯曾在其日记中记载在台湾见过马铃薯。”
——摘编自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三)》
观点二:“北京说”
史料3明万历年间,《土豆》诗:“榛实(果实)软不及,蒸根(植物根茎)旨定雌。吴沙花落子(花生),蜀国叶蹲鸱(大芋)。配茗人尤未……。”
史料4明崇祯年间,《酌中志》记载道:“斯时所尚珍味……素蔬……辽东之松子,蓟北之黄花金针,都中(北京)之山药、土豆,南都(南京)之苔菜……不可胜计也。”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两个观点所引史料进行辨析,找出观点所引史料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措施。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机器人简史》节选
公元前1400年 巴比伦人发明了一种利用水流计量时间的计时器——漏壶,它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早的机械设备之一。
公元前322年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想象过机器人的功用,他写道:“如果每一件工具被安排好甚或是自然而然地做那些适合于它们的工作……那么就没必要再有师徒或主奴了。”
1495年 达·芬奇设计了一种发条骑士,试图让它能够坐直身子、挥动手臂以及移动头部和下巴。
1801年以来 法国丝绸织工兼发明家约瑟夫 玛丽 雅卡尔发明了一种可以通过穿孔卡片控制的自动织机。在十年之内,整个欧洲有数千台这种织机投入使用。
1926年 美国无声电影《大都会》将场景设置在未来城市中,影片角色中出现女性机器人,这是机器人第一次出现在大银幕上。
1959年 美国科学家乔治 德沃尔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的机器人“尤尼梅特”。后来,机器人在通用汽车公司投入使用,标志着第一代机器人的诞生。
1990年以来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人技术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应用,如医疗、服务、军事等。
2015年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该纲领强调了“高端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关键领域的发展。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三、综合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全国仅有城市132个,城市市区人口3949万人,城市市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7.3%。在1949—1978年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原有的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大中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多;另一方面,在大中城市发展的同时,由于城乡的分隔和商品经济的萎缩,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发展不足,新形成的小城市的数量不多,城市结构形成了头重脚轻的格局。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不足,成为城市化进程的严重障碍。
——摘编自中国政府网《新中国60周年报告十: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
材料二 1872年,印度城市化率为8.7%,1951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达到17.92%。1961年,印度城市化率仍达到17.97%,城市总数达到了2356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度城市化进展重点集中于当时的5个百万人口规模的大城市(孟买、加尔各答、马德拉斯、海德拉巴),这些沿海港口城市作为英国殖民者当时掠夺原料和资源的枢纽,在印度城市化进展初期得到了更多的进展机会。独立后印度官方与私人的投资都倾向于已具备进展基础的大城市地区。同时,在工业与服务业蓬勃发展催生大量就业机会的背景下,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这些城市的人口过度膨胀,而中小城镇人口的增长却几乎停滞,甚至萎缩。
——摘编自孙虎《浅析印度城市化发展的基本历程与特点》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949-1978年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特点的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1949-1978年中国相比,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度城市发展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对印度的影响。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1949-1978年中国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度城市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C C B D D B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D A D A B
17.新器治病广告:表现: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西方医疗器械得到推广使用。影响:有利于推动中国医疗技术的进步;提高疾病治愈率。
戒烟医院广告:表现:清政府注重民众健康保障;新式医疗就诊方式逐渐普及。影响:有利于改良社会风气,提高公共健康水平;民众讳疾忌医的传统思想逐渐解放。
牛痘疫苗广告:表现:公共防疫得到初步发展。影响:提升民众对疫病的预防意识,有利于推动国人的防疫卫生观念的强化;有助于保障民众健康。
西医招徒广告:表现:近代医学(西医学)教育在我国初步开启。影响:有利于现代医学的传播与发展;推动了新式人才的培养;为中国现代医学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华医学堂广告:表现:传统中医学受到较大冲击。影响:有利于振兴传统医学;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18.不足之处:史料1、4描述不清,存在争疑;史料2为转引史料真实性有待考证;史料3为文学作品,具有主观性。修改措施:弃用不实史料;引用原始史料;甄别、查找、补充佐证史料。
19.选择信息:1801年以来、1959年、1990年以来三则信息。
论题:社会需求助推机械行业的发展
论述:19世纪早期的法国里昂是世界闻名的丝织之都,里昂的丝织工人们织出的丝绸锦缎图案绚丽,精美绝伦,被人们视为珍品,然而他们使用的工具却是质量低劣、效率低下的老式手工提花机,所以提高提花机效率成为当时纺织行业的迫切需求,1801年,法国丝绸织工兼发明家约瑟夫 玛丽 雅卡尔发明了一种可以通过穿孔卡片控制的自动织机,这些发明极大促进了纺织效率的提高,成为了法国历史重要发明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虽然伴随美苏冷战和两极格局的产生,但世界整体呈现相对和平的状态,为科技发展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第三次科技革命在这样的状态下应运而生,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1959年,美国科学家乔治 德沃尔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的机器人“尤尼梅特”。后来,机器人在通用汽车公司投入使用,标志着第一代机器人的诞生。1990年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人技术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应用,如医疗、服务、军事等。
综上所述,社会的进步带动了机械行业的发展,尤其是机器人的制造和应用,带给了我们更便捷的生活环境。
原卷答案:
示例1:
论题:工业化发展为机器人的发明及推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阐述: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机掀起了工业革命的序幕。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生产机械化的推进,为新技术、新发明创造了有利条件。雅卡尔发明了自动织机并迅速投入使用,带动纺织业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产业。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以电力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影等新传媒出现,扩展了人们的认知范围和想象空间,机器人角色出现在无声电影所构建的未来城市中。二十世纪九十代以来,伴随着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机器人技术在工业、医疗、服务、军事等多个领域得到更加广泛地使用与推广,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综上所述,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是机器人从构想到实践再到产业化应用的重要推动力。
示例2:
论题:人类的文化想象与科学探索共同促进了机器人的发展。
阐述:人类的文化想象为机器人的产生与发展成为可能,亚里士多德对机器人的哲学构想,展现了人类对自然探索的美好愿景;近代电影《大都会》中女性机器人的形象,是人们对机器人探索的进步,更预示着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的进步将科技想象变成现实的可能。人类的科技探索为机器人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从公元前1400年巴比伦漏壶的机械原理探索到1801年雅卡尔自动织机再到1959年德沃尔可编程机器人的诞生,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变革都为机器人的诞生提供了技术支撑。人类的文化想象和科学探索双重驱动作用让机器人从概念变为现实,推动着人类社会科技的持续发展,丰富着人类的物质与文化生活。
示例3:
论题:国家政策助推信息时代机器人技术的发展。
阐述:20世纪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相对论、量子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信息时代的高新技术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任何个人和企业是无法满足信息技术变革的资金投入与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国家力量成为高科技发展的支柱。国家政策力量成为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推手。如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欧洲的尤里卡计划,中国的863计划等,《中国制造2025》更是直接将机器人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了中国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的转型。国家政策助力信息时代高新技术高速发展,机器人技术从机械臂发展成为智能科技。
20.(1)特点: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发展不均衡(大中城市发展快,小城市发展不足)。成因:经济基础薄弱;城乡分隔体制;商品经济不发达;轻工业发展不足。
(2)不同之处:城市化率相对较高;大城市发展优势明显;存在城市病问题。影响:积极方面,推动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消极方面,加剧城市病,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拉大城乡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