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二)
古代诗歌收藏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每一个诗人都像一本本心灵相册,等待着我们去打开,去走进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精神世界。
【基础堂清】
1【教材情境变式】评论小组发现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为此他们制作了如下表格,请你帮忙完善。
诗句 诗意 哲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① 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泰山,俯视群山而小天下。 ②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③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缤纷,不是无情飘洒,而是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 ④
【素养日清】
(一)阅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回答问题。
2请描绘“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所展现的画面。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杜甫的《望岳》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回答问题。
4对《望岳》《登飞来峰》这两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岳》是一首五言律诗,朗读时可以按二三节奏停顿。律诗讲究押韵,本诗的韵脚为“了”“晓”“鸟”“小”。
B.《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朗读时采用二二三节奏停顿。首句中的“千寻塔”重读,可强调诗人立足点之高。
C.唐诗《望岳》侧重写眼前所见之景,多实写,既写远望之景,也写近观之景,并在写景基础上进行抒怀。
D.宋诗《登飞来峰》侧重于实写,“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是王安石对登高所见日出景象的描摹。
5杜甫《望岳》中“阴阳割昏晓”中的“割”能否换成“隔”,请结合画面分析。
6如果将我们学过的登临诗组合建一个群,请你从下列诗中选两首组合,并给这个群起个群名(四个字),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望岳》 《登飞来峰》 《登幽州台歌》
《观沧海》 《独坐敬亭山》
(三)阅读陆游的《游山西村》,回答问题。
7 小语想将这首诗拍摄成微电影,请你仿照示例,为颈联补写镜头脚本。
【地点】山西村
【人物】陆游、农家主人、村民
镜头一:诗人到山西村的农家做客,主人拿出丰盛的饭食和腊酒招待他,其乐融融。
镜头二:诗人在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然眼前柳暗花明,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镜头三:
镜头四:村民家门前,明月高悬。诗人乘着月色,拄着拐杖,轻轻叩开了村民家的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不亦乐乎。
8 有同学说,在默写“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中的“箫”时,常误写为“萧”。请你根据诗歌内容和下面的知识卡片,解释为什么用“箫”更合适。
知 识 卡 片 《通典·乐器》引《世本》:“箫,舜所造。其形参差象凤翼,十管,长二尺。”箫,古代用于宫廷雅乐边棱音气鸣乐器。
(四)阅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回答问题。
9“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分析首句中“白日斜”的作用。
10学习《古代诗歌五首》时,老师教授了批注鉴赏法,请依照示例,完成批注鉴赏。
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批注: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的雄心,寄寓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胸怀大志、不畏困难”的哲理。
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批注:
(五)阅读顾况的《过山农家》,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
顾况①
板桥②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③焙茶④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①顾况:唐代诗人,他提倡质朴淳厚的诗风,其诗清新自然,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间疾苦。②板桥: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③嗔:责怪,埋怨。④焙茶:用微火烘烤茶叶,使返潮的茶叶去掉水分。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按走访顺序,依次选取了山行途中、到达农舍、参观焙茶等镜头。
B.“莫嗔”二字,从山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到的口吻中,表现了山农朴实、好客的性格。
C.“却喜”二字,道出了山农对雨后天晴,可以翻晒谷子的喜悦。
D.诗人写出了亲自参与山乡养鸡、焙茶、晒谷等劳动的感受,表达了对劳动的喜爱。
12 小文同学想将这首诗歌前两句的意境,用微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请帮她完成下面的脚本。
诗句 画面内容 画面声音 预期表达效果
板桥人 渡泉声 山溪、木板桥、诗人 ② 山间的幽静和诗人的心旷神怡
茅檐日 午鸡鸣 ① 悠长的鸡鸣声 ③
参考答案
基础堂清
1.①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
②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③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在最高处。
④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
素养日清
2.示例: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我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忍不住流下泪来。
3.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抱负的悲凉、压抑和孤独之情。
4.D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理解。D项有误,“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是虚写。并非王安石对登高所见日出景象的描摹。
5.不能。“隔”只有分开的意思,而“割”有从高处断开的意思,动态性更强,能够表现出泰山的高峻和雄伟的气势。
6.示例一:壮志抒怀——《望岳》《观沧海》,两首诗都是以山、海之类的祖国自然景观为描写对象,分别以“望”“观”字统领全诗,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壮志豪情。
示例二:孤寂愁苦——《登幽州台歌》《独坐敬亭山》,两首诗都以“独”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怀才不遇的愁苦。
7.示例:山西村街头,社日将近,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此起彼落,连续不断。村民穿着简洁朴素的衣服,载歌载舞,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热闹欢快。
8.“箫鼓追随春社近”这句诗的意思是将近社日,路上迎神的箫鼓声此起彼路,连续不断。这里的“箫”指的是乐器。而“萧”多指衰败、没有生机的样子。结合诗句意思,用“箫”更合适。
9.运用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穷途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
10.诗人以落花自比,表达了自己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怀。
11.D
12.①茅屋、阳光、人、鸡
②潺潺的流水声
③田园的悠闲和诗人的闲适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