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浙教版(2024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2 土壤的结构和质地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2024八下·杭州期末)土壤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下列哪一个实验在研究土壤中是否存在有机物(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中含有无机盐、水分、有机物、空气和微生物等。
【解答】A、往相同规格的土块和铁块中加水,可以探究土壤中是否含有空气,选项错误;
B、将少量土壤放入试管中,试管口附近的试管壁上会出现小水珠,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选项错误;
C、把充分干燥的若干克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加热燃烧,并冒白烟,并闻到烧焦味,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选项正确;
D、土壤浸出液有可溶于水中的物质,蒸发皿中剩余的物质是无机盐,该装置可以探究土壤中是否有无机盐,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2.(2023八下·仙居期末)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土壤变黑有焦味,且质量减小。则说明土壤中含有( )
A.空气 B.水 C.无机盐 D.有机物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生物有土壤动物,土壤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有空气、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
【解答】 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土壤变黑有焦味,且质量减小。 说明土壤含有有有机物,D正确;
故答案为:D
3.(2020八下·仙居期末)土壤孕育了大地上的万物。下列有关土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地球上一开始并没有土壤
B.在农田中为了增加肥效,可以大量施用化肥
C.土壤主要由矿物质、空气、水和有机物组成
D.土壤中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
【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
【解答】A、地球刚开始地表都是岩石,所以刚开始没有土壤;故A正确;
B、化肥的大量使用,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肥效降低;故B错误;
CD、土壤包含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微生物、动植物等;非生物成分包括矿物质、空气、水、有机物;故CD正确;
故答案为:B。
4.(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4.1 土壤的成分 同步测试(1))下列最适宜土壤生物生活的环境是( )
A.阴暗、潮湿、寒冷的无氧环境 B.坚硬、干燥、温暖的无氧环境
C.阴暗、潮湿、温暖的有氧环境 D.阴暗、干燥、寒冷的有氧环境
【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解答】生物生存离不开温度、水分、氧气等条件。所以最适宜土壤生物生活的环境是阴暗、潮湿、温暖的有氧环境。
故答案为C.
5.(2024八下·柯桥期末)“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出自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中诗句,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高贵品质。而绍兴镜湖十里荷塘的荷花也将在2024年的夏天尽情绽放。请问以下哪种土壤适合荷花的生长( )
A.砂土类土壤 B.黏土类土壤
C.壤土类土壤 D.各种土壤都适宜
【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1、黏土:优点:保肥保水性强、含矿质元素较丰富、有机质含量较稳定等。缺点:土壤间隙小、通透性差。2、沙土优点:土壤间隙大,通透性强;排水良好。缺点:保水性差;土壤中有机质少,且易分解和淋失。3、壤土:土壤结构良好,土质均匀,松粘适中,通透性保水性都较好,是较优质肥沃的土壤,所有园艺植物都能在壤性土壤上健康生长。具有较高的保水、保肥力,但是通气透水性差,只适合栽培水生植物等。
【解答】“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淤泥说明了莲生活的土壤是黏土类土壤,保水性好,透气性差;
故答案为:B
6.(2023八下·嘉兴期末)在做“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机物"的实验中,使用干燥的土壤主要是为了( )
A.保证土壤中存在生物 B.防止有机质流失
C.使有机物能快速燃烧 D.避免水分对实验现象干扰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有机物在燃烧的条件下会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散失到空气中,所以燃烧后的在土壤质量会减小;
【解答】有机物在燃烧的条件下会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散失到空气中,所以燃烧后的在土壤质量会减小,所以在做“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机物"的实验中,使用干燥的土壤主要是为了避免水分对实验现象干扰;
故答案为:D.
7.(2024八下·武义期末)小金在测定土壤的成分时,进行了如下的几个实验,实验操作与解释合理的是( )
A.图甲实验中,用相同体积的海绵块代替铁块,实验效果相同
B.图甲实验中,为了防止加水过程中土壤坍塌,可将土壤压实后再进行实验
C.图乙实验中,灼烧过程中观察到土壤颜色变黑有焦味产生,证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
D.图乙实验中,取新鲜土壤加热,减少的质量就是土壤中有机物的质量
【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解答】A、泡沫块密度小,会浮在水面上,实验效果与铁块不相同,A错误。
B、将土壤压实后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发生改变,B错误。
C、土壤中的有机物燃点低,容易燃烧,颜色变黑并有焦味产生,C正确。
D、新鲜土壤加热至质量不再变化为止,减少的部分除了有机物还有水分,D错误。
故选C
8.枇杷是塘栖的特色农产品。种植枇杷理想的土壤是通气、透水,同时能保水保肥,水和空气的体积比较接近。下列按体积分数构建的土壤模型中,符合上述土壤要求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 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方式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解答】壤土类土壤中水和空气各占25%,即各自所占所示圆形图的四分之一;矿物质颗粒和有机物占50%,其中有机质占固体部分的 1%~5%,结合模型可知A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A。
9. 如图是岩石风化与气候关系示意图,其中岩石风化最强烈的地区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化学风化是岩石在水、二氧化碳、氧气等多种因素作用下,改变化学成分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岩石经过水及其中的二氧化碳的溶解、水解、水化和氧化等一系列作用,使某些复杂的物质变成简单的物质,原来不含水的、难溶解的物质变成含水的、易溶解的物质,使岩石颗粒进一步变小、变细。一般来讲,在湿热地区,化学风化作用占主导地位。
【解答】根据图中的信息分析,风化岩石的深度在丁处最深,所以此处的风化作用最强烈。
故答案为:D。
10.(2024八下·拱墅期末)如图所示为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甲实验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目的是利于气体排出
B.图甲实验试管内壁出现水珠,说明土壤中存在水分
C.图乙实验应取一定质量充分干燥的土壤,目的是排除水的干扰
D.图乙实验通过土壤颜色和质量的变化,说明土壤中存在有机物
【答案】A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A.根据反应中试管口向下倾斜的目的判断;
BCD.根据土壤的组成的知识判断。
【解答】 A.为了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所以,图甲实验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目的是防止试管炸裂,故A错误符合题意;
B.试管壁上的小水珠来自土壤,加热过程中土壤中的水分变成水蒸气,从土壤中挥发出来,当水蒸气遇到较冷的试管壁时便液化为小水珠。所以,图甲实验试管壁出现小水珠,说明土壤中存在水分,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在进行土壤成分分析的实验时,取一定质量的干燥土壤可以确保实验结果不受土壤中原有水分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分析土壤中的其它成分,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有机物能够燃烧,加热干燥土壤时,土壤质量减小,能证明土壤中存在有机物,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1.(2024八下·长兴期末)小周利用小区花园中的一些土壤做了如下所示实验,下列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A.用量筒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快要浸没土壤时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刚好浸没为止。只需计算出注入水的体积就可计算确定该土壤样品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B.实验中将试管斜向上放置也可验证土壤中含有水分
C.蒸发皿中出现的残余物是可溶性无机盐
D.取一定质量潮湿的土壤放在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若观察到土壤质量减少,则说明土壤中含有机物
【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解答】 A.用量筒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快要浸没土壤时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刚好浸没为止。需要计算出注入水的体积和立体土壤的总体积才可计算确定该土壤样品中空气的体积分数,A错误;
B. 实验中将试管斜向上放置也可验证土壤中含有水分 ,不能因为水分倒流回试管会引起试管劈破裂,B错误;
C.蒸发皿中出现的残余物是可溶性无机盐 ,C正确;
D. 取一定质量干燥的土壤放在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若观察到土壤质量减少,则说明土壤中含有机物,不然水分对本实验有影响,D错误;
故答案为:C
12.在影响土壤性状的各种影响因素中,与土壤保水、保肥、通气、透水能力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壤中三种颗粒的比例 B.土壤中砂粒的硬度
C.土壤中三种颗粒的温度 D.土壤中黏粒的黏性
【答案】A
【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壤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
【解答】壤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质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兼有黏土和砂土的优点,通气透水、保水保温性能都较好,是较理想的农业土壤。
故答案为:A。
13.(2024七下·镇海区期中)小蛟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三个装置探究土壤保水性。a中砂粒体积是b位中的一半,c中黏粒体积和b中砂粒体积相同,在三个装置中分别倒入半杯水,在相同的时间内渗出的水量如图所示(三个锥形瓶完全一样)。若图中所示的渗水量有一个是错误的,那么最有可能错误的是( )
A.a装置 B.b装置
C.c装置 D.三个装置都没有错
【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黏土地和沙地同样都湿润,但是沙地的通气性肯定比土地的通气性要好很多(沙质比土质更疏松)。
【解答】砂粒空隙越大,通气性和透水性越强,但保水性越差。黏粒空隙小,通气性能和透水性能差,因此在三个装置中分别倒入半杯水,在相同的时间内,c装置的渗出水量应最少。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4.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 )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
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
D.岩石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变成了土壤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等成土因素。
【解答】土壤形成过程:裸露的岩石不断被风化,在进一步的风化中,开始出现低等的生物,接着慢慢出现地衣苔藓植物,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地球土壤层的形成,最后出现森林草原。因此岩石变成土壤,需要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生物作用等, D 错误。
故选: D .
15.(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4.1 土壤的成分 同步测试(3))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
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
D.岩石只需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就能变成土壤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过程中,各种因素的作用。
【解答】A.岩石要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石块、石砾和砂粒等细碎的矿物质颗粒。故A正确。
B.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细碎的矿物质颗粒,还要 经历漫长的演变才能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其中 离不开多种生物的共同作用。各种生物的活动加 速了有机物在地表的积累,最终促使了土壤的形 成。故B正确 。
C.岩石就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 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 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 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 故C正确 。
D.雨水积聚在岩石的缝隙里,如果气温降低到零 度以下,水就会结冰,使它的体积增大,从而促使岩 石的缝隙加宽,最终使岩石裂成小碎块。 岩石只需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只能从大块石头变成小块石头。必须经过生物的作用。故答案D错误。
故选答案D。
16.育才中学201班的刘燕同学,利用下列操作测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
①用金属容器在土壤中挖取一块土壤,刚好盛满容器。②用量筒向金属容器内加水,直至水面与容器口相平为止,记录体积,加水前量筒内水的体积为V1,加水后剩余水的体积为V2。③将容器中的土壤倒出,洗涤金属容器。④用量筒向容器内注水到液面与容器口相平,把容器中的水倒入量筒,测得水的体积为V3。⑤计算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刘燕同学计算的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的式子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 土壤疏松,里面有空气。根据土壤空气体积分数=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土壤的体积×100%,进行计算。
【解答】 土壤中加水的体积即为土壤中空气的体积,故为V1-V2,土壤的体积为V3;所以土壤空气体积分数为:(V1-V2)/V3×100%。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
17.(2024八下·余杭期末)谷雨时节,万物复苏,我市某校新建的“耕读园”劳动实践基地正式揭牌,师生们共同种下了第一茬蔬菜和水果,包括玉米、辣椒、梨树等。请回答下面小题:
玉米适宜在较干燥的旱地上生长,如果种植在水分比例过大的土壤中,会使植物的根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烂,从而导致“霉根”。
(1)在下列三种类型的土壤中种植玉米,最有可能导致“霉根”的是 。
(2)为使玉米茎秆健壮,不易倒伏,应多施加含有 元素的肥料。
【答案】(1)C
(2)钾
【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 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包括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占土壤固相重量的95%~98%。土壤有机质分为残落物和腐殖质,占有机物质的70%-90%,是土壤的肥力来源。土壤水分和空气占土壤体积的20%-30%,分别存在于土壤孔隙中,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生物活动;
【解答】(1)在下列三种类型的土壤中种植玉米,最有可能导致“霉根”的是C,土壤中含水量过多,根的透气性能差;
(2) 为使玉米茎秆健壮,不易倒伏,应多施加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磷肥会促进开花结果,氮肥会促进叶子的生长。
故答案为:(1)C(2)钾
三、实验探究题
18.为了测定长、宽、厚分别是4 cm的某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小乐和小欢分别展开了以下实验:
小乐:另取一块相同规格的铁块,将土块和铁块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烧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先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如图甲所示。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 ,直到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记录用水的体积分别为V1、V2。
小欢:将该土块捣碎装入量筒内,使土壤表面保持平整,再取一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先沿量筒内壁缓慢地向量筒内注水,快要浸没土壤时,再换用滴管向量筒内滴水至土壤刚好浸没,如图乙所示。记录用水的体积为V3。
(1)根据实验目的,小乐实验方案的空缺处实验步骤应填写: 。
根据小乐的实验,该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为 。小乐在向放有铁块的烧杯中注水时,不慎有少量水溅出,会导致测得的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2)小欢认为自己的实验方案更加简便,请你结合实验目的评价小欢的方案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答案】(1)换用滴管向烧杯中滴水; ×100%;偏小
(2)不合理,将土块捣碎改变了土块的疏松程度,从而改变了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合理即可)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1)土壤中含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以及空气、水、有机物和无机盐等非生物。
(2)对照实验。
【解答】(1)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为了控制一下误差,使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此时不可直接倒,可以通过用胶头滴管滴加。 因此实验步骤应填写:换用滴管向烧杯中滴水 ;根据小乐的实验,该土块中空气的体积为V1-V2 ,土块的边长为 4 cm 。因此体积分数为 ×100% ,在向放有铁块的烧杯中注水时,不慎有少量水溅出,V2变大,则V1-V2 变小,因此体积分数 ×100%会偏小。
(2)土块捣碎后,土块的疏松程度发生了改变,土块中的体积分数也不一样了,所以小欢的方案不合理。故答案为:不合理,将土块捣碎改变了土块的疏松程度,从而改变了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合理即可) 。
故答案为:(1) 换用滴管向烧杯中滴水 ; ×100% ; 偏小 (2) 不合理,将土块捣碎改变了土块的疏松程度,从而改变了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合理即可) 。
19.(2021八下·下城期末)为测定某种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小金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操作,回答相关的问题。
(1)得到体积相同的土块与铁块。
小金的想法有如下两种:①从较大土块中切下一块棱长为4cm的正方体土块,再找一块规格与之完全相同的铁块。②找一块现成的棱长约4cm的正方体铁块,量出棱长。再从较大的土块中切取与铁块相同的土块。
以上两种做法中,更合理的是 (选填“①”或“②”)。
(2)测量土块中空气体积。
操作:将土块和铁块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烧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先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如图甲所示。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 ■ ,直到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记录用水的体积分别为V1、V2。
①上述 ■ 处的操作应是 。
②若土块体积为V,则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为 。
③为减小测量误差,实验时所用烧杯应选图乙中的 (选填“A”或“B”)。
【答案】(1)②
(2)换用滴管从量筒中取水后向烧杯中滴水;;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1)根据铁块和土块是否容易被切割分析;
(2)①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可以使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因为它每次的滴加量很小,可以做到精细操作;
②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③在实验过程中,如果烧杯能够满足测量要求,那么烧杯的容积越小,分度值越小,测量肯定越精确。
【解答】(1)铁块不容易切割,而土块很容易切割,因此先寻找铁块,再按照铁块的规格裁切土块更合理一些,故选②。
(2)①如图甲所示。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 换用滴管从量筒中取水后向烧杯中滴水,直到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记录用水的体积分别为V1、V2。
②当向土块的烧杯中加水时,其中的空气由于水的进入会被排出,因此加入水的体积应该等于铁块的体积与空气的体积之和,
则空气的体积为:V空气=V1-V2;
则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为:。
③根据图片可知,B烧杯容积更小一些,会更精确,则:为减小测量误差,实验时所用烧杯应选图乙中的B。
四、综合题
20.(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为了测定土壤中不同颗粒所占的比例,小明同学在校园中采集了土壤的样品。经测定,其土壤成分的比例如下:
空气
水
粉砂粒
砂粒
黏粒
有机物
25%
25%
15%
17%
16%
2%
(1)该土壤样品的类型为 。
(2)该地的土壤通气性能 (填“较好”或“较差”),透水性能 (填“较好”或 “较差”),对植物生长 (填“有利”或“不利”)。
【答案】(1)壤土类土壤
(2)较好;较好;有利
【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类型。
【解答】(1)按土壤质地,土壤一般分为三大类: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砂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黏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壤土的性质:含沙量一般,颗粒一般,渗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风性能一般。根据表格中土壤成分的比例可知,该土壤样品的类型是壤土类土壤。
(2)根据表格可知,该土壤粉砂粒、砂粒较多,因此其通气性能较好,透水性能较好,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1)按土壤质地,土壤一般分为三大类: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砂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黏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壤土的性质:含沙量一般,颗粒一般,渗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风性能一般。根据表格中土壤成分的比例可知,该土壤样品的类型是壤土类土壤。
(2)根据表格可知,该土壤粉砂粒、砂粒较多,因此其通气性能较好,透水性能较好,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21.易阳同学从网上获知,“蚁巢土”(蚂蚁巢穴中的土壤)很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他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来探究“蚁巢土”对植物的生长是否有影响。
(一)实验步骤
(①)土壤采集:①“蚁巢土”:以蚂蚁窝为中心,挖取直径为 10 厘米、深10厘米范围的土壤;②蚂蚁窝附近的土壤:在蚂蚁窝附近找到土质和含水量等相同的土壤,以上述方法取土。
(②)土壤分装:将 20 个大小相同的花盆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个)。将处理好的①②号土壤分别装入第一和第二组花盆。
(③)种植植物:在20个花盆中各栽种1株生长状况良好的、大小相同的大豆芽,将花盆置于温度适宜且有光照的地方进行培养,定期用蒸馏水喷洒。每日测量并记录不同土壤中植株的高度(平均值),连续18天。
(二)实验结果
不同土壤中大豆幼苗的生长曲线对照(如图),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蚂蚁窝附近取土是为了设置 。
(2)上述实验的实验结论:蚁巢土 。
(3)为了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还应该怎样做 。
(4)就上述实验,提出你想进 步探究的问题:
【答案】(1)对照实验
(2)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3)用不同的植物进行重复实验(看是否有相同的结果)
(4)蚂蚁筑巢前后土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或蚁巢土中什么成分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合理即可)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过程通常涉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环节。在科学实验中,能够变化的条件或因素成为变量。
【解答】(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在蚂蚁窝附近取土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
(2)根据题意蚁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3)为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还应该用不同的植物进行重复实验(看是否有相同的结果);
(4)根据上述实验可提出下面的问题如:蚂蚁筑巢前后土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或蚁巢土中什么成分促进了植物的生长?
故答案为:(1)对照实验;(2)有利于植物的生长;(3)用不同的植物进行重复实验(看是否有相同的结果);(4)蚂蚁筑巢前后土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或蚁巢土中什么成分促进了植物的生长?
1 / 1新浙教版(2024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2 土壤的结构和质地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2024八下·杭州期末)土壤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下列哪一个实验在研究土壤中是否存在有机物( )
A. B.
C. D.
2.(2023八下·仙居期末)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土壤变黑有焦味,且质量减小。则说明土壤中含有( )
A.空气 B.水 C.无机盐 D.有机物
3.(2020八下·仙居期末)土壤孕育了大地上的万物。下列有关土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地球上一开始并没有土壤
B.在农田中为了增加肥效,可以大量施用化肥
C.土壤主要由矿物质、空气、水和有机物组成
D.土壤中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
4.(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4.1 土壤的成分 同步测试(1))下列最适宜土壤生物生活的环境是( )
A.阴暗、潮湿、寒冷的无氧环境 B.坚硬、干燥、温暖的无氧环境
C.阴暗、潮湿、温暖的有氧环境 D.阴暗、干燥、寒冷的有氧环境
5.(2024八下·柯桥期末)“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出自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中诗句,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高贵品质。而绍兴镜湖十里荷塘的荷花也将在2024年的夏天尽情绽放。请问以下哪种土壤适合荷花的生长( )
A.砂土类土壤 B.黏土类土壤
C.壤土类土壤 D.各种土壤都适宜
6.(2023八下·嘉兴期末)在做“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机物"的实验中,使用干燥的土壤主要是为了( )
A.保证土壤中存在生物 B.防止有机质流失
C.使有机物能快速燃烧 D.避免水分对实验现象干扰
7.(2024八下·武义期末)小金在测定土壤的成分时,进行了如下的几个实验,实验操作与解释合理的是( )
A.图甲实验中,用相同体积的海绵块代替铁块,实验效果相同
B.图甲实验中,为了防止加水过程中土壤坍塌,可将土壤压实后再进行实验
C.图乙实验中,灼烧过程中观察到土壤颜色变黑有焦味产生,证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
D.图乙实验中,取新鲜土壤加热,减少的质量就是土壤中有机物的质量
8.枇杷是塘栖的特色农产品。种植枇杷理想的土壤是通气、透水,同时能保水保肥,水和空气的体积比较接近。下列按体积分数构建的土壤模型中,符合上述土壤要求的是( )
A. B.
C. D.
9. 如图是岩石风化与气候关系示意图,其中岩石风化最强烈的地区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10.(2024八下·拱墅期末)如图所示为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甲实验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目的是利于气体排出
B.图甲实验试管内壁出现水珠,说明土壤中存在水分
C.图乙实验应取一定质量充分干燥的土壤,目的是排除水的干扰
D.图乙实验通过土壤颜色和质量的变化,说明土壤中存在有机物
11.(2024八下·长兴期末)小周利用小区花园中的一些土壤做了如下所示实验,下列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A.用量筒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快要浸没土壤时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刚好浸没为止。只需计算出注入水的体积就可计算确定该土壤样品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B.实验中将试管斜向上放置也可验证土壤中含有水分
C.蒸发皿中出现的残余物是可溶性无机盐
D.取一定质量潮湿的土壤放在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若观察到土壤质量减少,则说明土壤中含有机物
12.在影响土壤性状的各种影响因素中,与土壤保水、保肥、通气、透水能力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壤中三种颗粒的比例 B.土壤中砂粒的硬度
C.土壤中三种颗粒的温度 D.土壤中黏粒的黏性
13.(2024七下·镇海区期中)小蛟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三个装置探究土壤保水性。a中砂粒体积是b位中的一半,c中黏粒体积和b中砂粒体积相同,在三个装置中分别倒入半杯水,在相同的时间内渗出的水量如图所示(三个锥形瓶完全一样)。若图中所示的渗水量有一个是错误的,那么最有可能错误的是( )
A.a装置 B.b装置
C.c装置 D.三个装置都没有错
14.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 )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
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
D.岩石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变成了土壤
15.(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4.1 土壤的成分 同步测试(3))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
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
D.岩石只需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就能变成土壤
16.育才中学201班的刘燕同学,利用下列操作测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
①用金属容器在土壤中挖取一块土壤,刚好盛满容器。②用量筒向金属容器内加水,直至水面与容器口相平为止,记录体积,加水前量筒内水的体积为V1,加水后剩余水的体积为V2。③将容器中的土壤倒出,洗涤金属容器。④用量筒向容器内注水到液面与容器口相平,把容器中的水倒入量筒,测得水的体积为V3。⑤计算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刘燕同学计算的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的式子正确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17.(2024八下·余杭期末)谷雨时节,万物复苏,我市某校新建的“耕读园”劳动实践基地正式揭牌,师生们共同种下了第一茬蔬菜和水果,包括玉米、辣椒、梨树等。请回答下面小题:
玉米适宜在较干燥的旱地上生长,如果种植在水分比例过大的土壤中,会使植物的根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烂,从而导致“霉根”。
(1)在下列三种类型的土壤中种植玉米,最有可能导致“霉根”的是 。
(2)为使玉米茎秆健壮,不易倒伏,应多施加含有 元素的肥料。
三、实验探究题
18.为了测定长、宽、厚分别是4 cm的某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小乐和小欢分别展开了以下实验:
小乐:另取一块相同规格的铁块,将土块和铁块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烧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先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如图甲所示。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 ,直到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记录用水的体积分别为V1、V2。
小欢:将该土块捣碎装入量筒内,使土壤表面保持平整,再取一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先沿量筒内壁缓慢地向量筒内注水,快要浸没土壤时,再换用滴管向量筒内滴水至土壤刚好浸没,如图乙所示。记录用水的体积为V3。
(1)根据实验目的,小乐实验方案的空缺处实验步骤应填写: 。
根据小乐的实验,该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为 。小乐在向放有铁块的烧杯中注水时,不慎有少量水溅出,会导致测得的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2)小欢认为自己的实验方案更加简便,请你结合实验目的评价小欢的方案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19.(2021八下·下城期末)为测定某种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小金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操作,回答相关的问题。
(1)得到体积相同的土块与铁块。
小金的想法有如下两种:①从较大土块中切下一块棱长为4cm的正方体土块,再找一块规格与之完全相同的铁块。②找一块现成的棱长约4cm的正方体铁块,量出棱长。再从较大的土块中切取与铁块相同的土块。
以上两种做法中,更合理的是 (选填“①”或“②”)。
(2)测量土块中空气体积。
操作:将土块和铁块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烧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先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如图甲所示。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 ■ ,直到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记录用水的体积分别为V1、V2。
①上述 ■ 处的操作应是 。
②若土块体积为V,则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为 。
③为减小测量误差,实验时所用烧杯应选图乙中的 (选填“A”或“B”)。
四、综合题
20.(2024七下·镇海区开学考)为了测定土壤中不同颗粒所占的比例,小明同学在校园中采集了土壤的样品。经测定,其土壤成分的比例如下:
空气
水
粉砂粒
砂粒
黏粒
有机物
25%
25%
15%
17%
16%
2%
(1)该土壤样品的类型为 。
(2)该地的土壤通气性能 (填“较好”或“较差”),透水性能 (填“较好”或 “较差”),对植物生长 (填“有利”或“不利”)。
21.易阳同学从网上获知,“蚁巢土”(蚂蚁巢穴中的土壤)很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他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来探究“蚁巢土”对植物的生长是否有影响。
(一)实验步骤
(①)土壤采集:①“蚁巢土”:以蚂蚁窝为中心,挖取直径为 10 厘米、深10厘米范围的土壤;②蚂蚁窝附近的土壤:在蚂蚁窝附近找到土质和含水量等相同的土壤,以上述方法取土。
(②)土壤分装:将 20 个大小相同的花盆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个)。将处理好的①②号土壤分别装入第一和第二组花盆。
(③)种植植物:在20个花盆中各栽种1株生长状况良好的、大小相同的大豆芽,将花盆置于温度适宜且有光照的地方进行培养,定期用蒸馏水喷洒。每日测量并记录不同土壤中植株的高度(平均值),连续18天。
(二)实验结果
不同土壤中大豆幼苗的生长曲线对照(如图),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蚂蚁窝附近取土是为了设置 。
(2)上述实验的实验结论:蚁巢土 。
(3)为了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还应该怎样做 。
(4)就上述实验,提出你想进 步探究的问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中含有无机盐、水分、有机物、空气和微生物等。
【解答】A、往相同规格的土块和铁块中加水,可以探究土壤中是否含有空气,选项错误;
B、将少量土壤放入试管中,试管口附近的试管壁上会出现小水珠,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选项错误;
C、把充分干燥的若干克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加热燃烧,并冒白烟,并闻到烧焦味,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选项正确;
D、土壤浸出液有可溶于水中的物质,蒸发皿中剩余的物质是无机盐,该装置可以探究土壤中是否有无机盐,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2.【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生物有土壤动物,土壤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有空气、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
【解答】 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土壤变黑有焦味,且质量减小。 说明土壤含有有有机物,D正确;
故答案为:D
3.【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
【解答】A、地球刚开始地表都是岩石,所以刚开始没有土壤;故A正确;
B、化肥的大量使用,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肥效降低;故B错误;
CD、土壤包含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微生物、动植物等;非生物成分包括矿物质、空气、水、有机物;故CD正确;
故答案为:B。
4.【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解答】生物生存离不开温度、水分、氧气等条件。所以最适宜土壤生物生活的环境是阴暗、潮湿、温暖的有氧环境。
故答案为C.
5.【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1、黏土:优点:保肥保水性强、含矿质元素较丰富、有机质含量较稳定等。缺点:土壤间隙小、通透性差。2、沙土优点:土壤间隙大,通透性强;排水良好。缺点:保水性差;土壤中有机质少,且易分解和淋失。3、壤土:土壤结构良好,土质均匀,松粘适中,通透性保水性都较好,是较优质肥沃的土壤,所有园艺植物都能在壤性土壤上健康生长。具有较高的保水、保肥力,但是通气透水性差,只适合栽培水生植物等。
【解答】“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淤泥说明了莲生活的土壤是黏土类土壤,保水性好,透气性差;
故答案为:B
6.【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有机物在燃烧的条件下会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散失到空气中,所以燃烧后的在土壤质量会减小;
【解答】有机物在燃烧的条件下会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散失到空气中,所以燃烧后的在土壤质量会减小,所以在做“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机物"的实验中,使用干燥的土壤主要是为了避免水分对实验现象干扰;
故答案为:D.
7.【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解答】A、泡沫块密度小,会浮在水面上,实验效果与铁块不相同,A错误。
B、将土壤压实后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发生改变,B错误。
C、土壤中的有机物燃点低,容易燃烧,颜色变黑并有焦味产生,C正确。
D、新鲜土壤加热至质量不再变化为止,减少的部分除了有机物还有水分,D错误。
故选C
8.【答案】A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 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方式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解答】壤土类土壤中水和空气各占25%,即各自所占所示圆形图的四分之一;矿物质颗粒和有机物占50%,其中有机质占固体部分的 1%~5%,结合模型可知A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A。
9.【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化学风化是岩石在水、二氧化碳、氧气等多种因素作用下,改变化学成分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岩石经过水及其中的二氧化碳的溶解、水解、水化和氧化等一系列作用,使某些复杂的物质变成简单的物质,原来不含水的、难溶解的物质变成含水的、易溶解的物质,使岩石颗粒进一步变小、变细。一般来讲,在湿热地区,化学风化作用占主导地位。
【解答】根据图中的信息分析,风化岩石的深度在丁处最深,所以此处的风化作用最强烈。
故答案为:D。
10.【答案】A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A.根据反应中试管口向下倾斜的目的判断;
BCD.根据土壤的组成的知识判断。
【解答】 A.为了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所以,图甲实验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目的是防止试管炸裂,故A错误符合题意;
B.试管壁上的小水珠来自土壤,加热过程中土壤中的水分变成水蒸气,从土壤中挥发出来,当水蒸气遇到较冷的试管壁时便液化为小水珠。所以,图甲实验试管壁出现小水珠,说明土壤中存在水分,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在进行土壤成分分析的实验时,取一定质量的干燥土壤可以确保实验结果不受土壤中原有水分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分析土壤中的其它成分,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有机物能够燃烧,加热干燥土壤时,土壤质量减小,能证明土壤中存在有机物,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1.【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解答】 A.用量筒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快要浸没土壤时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刚好浸没为止。需要计算出注入水的体积和立体土壤的总体积才可计算确定该土壤样品中空气的体积分数,A错误;
B. 实验中将试管斜向上放置也可验证土壤中含有水分 ,不能因为水分倒流回试管会引起试管劈破裂,B错误;
C.蒸发皿中出现的残余物是可溶性无机盐 ,C正确;
D. 取一定质量干燥的土壤放在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若观察到土壤质量减少,则说明土壤中含有机物,不然水分对本实验有影响,D错误;
故答案为:C
12.【答案】A
【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壤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
【解答】壤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质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兼有黏土和砂土的优点,通气透水、保水保温性能都较好,是较理想的农业土壤。
故答案为:A。
13.【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黏土地和沙地同样都湿润,但是沙地的通气性肯定比土地的通气性要好很多(沙质比土质更疏松)。
【解答】砂粒空隙越大,通气性和透水性越强,但保水性越差。黏粒空隙小,通气性能和透水性能差,因此在三个装置中分别倒入半杯水,在相同的时间内,c装置的渗出水量应最少。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4.【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等成土因素。
【解答】土壤形成过程:裸露的岩石不断被风化,在进一步的风化中,开始出现低等的生物,接着慢慢出现地衣苔藓植物,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地球土壤层的形成,最后出现森林草原。因此岩石变成土壤,需要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生物作用等, D 错误。
故选: D .
15.【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过程中,各种因素的作用。
【解答】A.岩石要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石块、石砾和砂粒等细碎的矿物质颗粒。故A正确。
B.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细碎的矿物质颗粒,还要 经历漫长的演变才能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其中 离不开多种生物的共同作用。各种生物的活动加 速了有机物在地表的积累,最终促使了土壤的形 成。故B正确 。
C.岩石就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 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 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 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 故C正确 。
D.雨水积聚在岩石的缝隙里,如果气温降低到零 度以下,水就会结冰,使它的体积增大,从而促使岩 石的缝隙加宽,最终使岩石裂成小碎块。 岩石只需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只能从大块石头变成小块石头。必须经过生物的作用。故答案D错误。
故选答案D。
16.【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 土壤疏松,里面有空气。根据土壤空气体积分数=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土壤的体积×100%,进行计算。
【解答】 土壤中加水的体积即为土壤中空气的体积,故为V1-V2,土壤的体积为V3;所以土壤空气体积分数为:(V1-V2)/V3×100%。
故答案为:C。
17.【答案】(1)C
(2)钾
【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 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包括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占土壤固相重量的95%~98%。土壤有机质分为残落物和腐殖质,占有机物质的70%-90%,是土壤的肥力来源。土壤水分和空气占土壤体积的20%-30%,分别存在于土壤孔隙中,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生物活动;
【解答】(1)在下列三种类型的土壤中种植玉米,最有可能导致“霉根”的是C,土壤中含水量过多,根的透气性能差;
(2) 为使玉米茎秆健壮,不易倒伏,应多施加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磷肥会促进开花结果,氮肥会促进叶子的生长。
故答案为:(1)C(2)钾
18.【答案】(1)换用滴管向烧杯中滴水; ×100%;偏小
(2)不合理,将土块捣碎改变了土块的疏松程度,从而改变了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合理即可)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1)土壤中含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以及空气、水、有机物和无机盐等非生物。
(2)对照实验。
【解答】(1)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为了控制一下误差,使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此时不可直接倒,可以通过用胶头滴管滴加。 因此实验步骤应填写:换用滴管向烧杯中滴水 ;根据小乐的实验,该土块中空气的体积为V1-V2 ,土块的边长为 4 cm 。因此体积分数为 ×100% ,在向放有铁块的烧杯中注水时,不慎有少量水溅出,V2变大,则V1-V2 变小,因此体积分数 ×100%会偏小。
(2)土块捣碎后,土块的疏松程度发生了改变,土块中的体积分数也不一样了,所以小欢的方案不合理。故答案为:不合理,将土块捣碎改变了土块的疏松程度,从而改变了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合理即可) 。
故答案为:(1) 换用滴管向烧杯中滴水 ; ×100% ; 偏小 (2) 不合理,将土块捣碎改变了土块的疏松程度,从而改变了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合理即可) 。
19.【答案】(1)②
(2)换用滴管从量筒中取水后向烧杯中滴水;;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1)根据铁块和土块是否容易被切割分析;
(2)①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可以使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因为它每次的滴加量很小,可以做到精细操作;
②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③在实验过程中,如果烧杯能够满足测量要求,那么烧杯的容积越小,分度值越小,测量肯定越精确。
【解答】(1)铁块不容易切割,而土块很容易切割,因此先寻找铁块,再按照铁块的规格裁切土块更合理一些,故选②。
(2)①如图甲所示。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 换用滴管从量筒中取水后向烧杯中滴水,直到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记录用水的体积分别为V1、V2。
②当向土块的烧杯中加水时,其中的空气由于水的进入会被排出,因此加入水的体积应该等于铁块的体积与空气的体积之和,
则空气的体积为:V空气=V1-V2;
则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为:。
③根据图片可知,B烧杯容积更小一些,会更精确,则:为减小测量误差,实验时所用烧杯应选图乙中的B。
20.【答案】(1)壤土类土壤
(2)较好;较好;有利
【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类型。
【解答】(1)按土壤质地,土壤一般分为三大类: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砂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黏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壤土的性质:含沙量一般,颗粒一般,渗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风性能一般。根据表格中土壤成分的比例可知,该土壤样品的类型是壤土类土壤。
(2)根据表格可知,该土壤粉砂粒、砂粒较多,因此其通气性能较好,透水性能较好,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1)按土壤质地,土壤一般分为三大类: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砂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黏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壤土的性质:含沙量一般,颗粒一般,渗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风性能一般。根据表格中土壤成分的比例可知,该土壤样品的类型是壤土类土壤。
(2)根据表格可知,该土壤粉砂粒、砂粒较多,因此其通气性能较好,透水性能较好,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21.【答案】(1)对照实验
(2)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3)用不同的植物进行重复实验(看是否有相同的结果)
(4)蚂蚁筑巢前后土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或蚁巢土中什么成分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合理即可)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过程通常涉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环节。在科学实验中,能够变化的条件或因素成为变量。
【解答】(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在蚂蚁窝附近取土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
(2)根据题意蚁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3)为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还应该用不同的植物进行重复实验(看是否有相同的结果);
(4)根据上述实验可提出下面的问题如:蚂蚁筑巢前后土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或蚁巢土中什么成分促进了植物的生长?
故答案为:(1)对照实验;(2)有利于植物的生长;(3)用不同的植物进行重复实验(看是否有相同的结果);(4)蚂蚁筑巢前后土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或蚁巢土中什么成分促进了植物的生长?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