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短小文言文阅读必考考点 专题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下学期小升初会考复习备考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外短小文言文阅读必考考点 专题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下学期小升初会考复习备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9 16:53: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外短小文言文阅读必考考点 专题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下学期小升初会考复习备考
炳烛而学
昏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②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③?”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燃蜡烛照明。②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③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走路比哪个好呢?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①臣闻之( )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
2.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人虽听之 B.通国之善弈者也
C.思援弓缴而射之 D.弗若之矣
3.翻译句子。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4.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句,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
A.学习要抓紧时间,不要到老了才后悔
B.不管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不算晚
C.学习上不懂就问,要谦虚勤勉
D.要勤奋努力地学习,持之以恒
王蓝田性急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①,以箸②(zhù)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③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乃下地以屐④齿碾⑤之,又不得。瞋⑥(chēn)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⑦(niè)破即吐之。
【注】①鸡子:鸡蛋。②箸:筷子。③掷:扔。④屐:木底鞋,下有齿以防滑。⑤碾:踩。⑥瞋:发怒。⑦啮:咬。
5.短文把王蓝田 的特点刻画得栩栩如生。作者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并用“ ”“ ”两字作神态刻画,使读者如见其状,如闻其声,给人留下极其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7.故事中王蓝田的表现让你想起来哪些相关的谚语、歇后语或成语?试着写一个。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①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注:①致邑:给一座城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 曾子衣敝衣以耕 (2)请以此修衣
(3)反,复往 (4)足以全其节也
9.用“/” 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2处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10.翻译下列句子
(1)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2)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11.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曾子不接受城池?曾子的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 ( )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眉眼口鼻争能(《醉翁谈录》)
眉、眼、口、鼻四者,毕有神也。一日,口为鼻曰:“尔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我上也?”眼曰:“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又曰:“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曰:“我也不能与诸君厮争得。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那里?”
[注释]①争能:争本事②神:灵性③尔:你④别:辨别⑤方:才⑥东西:指四方⑦应该,应当⑧若然:如果这样
12.写出带点词语的意思。
(1)眉、眼、口、鼻四者,皆有神也。( )
(2)口为鼻曰:“尔有何能,而位居吾上?“( )
13.结合注释,写出下列句子意思。
(1)吾能别香臭,然后子方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2)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
14.对于它们的争吵,你有什么想对它们说的吗?请写一写吧!
食粥心安
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①。日煮粥一釜,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早晚取其二,断齑②数十茎啖之。留守③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子曰:“大人④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注释】①南都书舍:当时著名的书院。②齑jī:腌菜。③留守:官职名称。④大人:指自己的父亲。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日煮粥一釜( ) (2)以刀画为四( )
(3)大人闻汝清苦( ) (4)盖食粥安已久( )
16.翻译下列句子。
(1)归告其父,馈以佳肴。

(2)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

(3)遗以食物,何为不食?

17.(1)范仲淹为什么不吃美味佳肴?请找出原文。

(2)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荀崧小女灌①,幼有奇节。崧为襄城太守,为杜曾②所围,欲求救于外,计无从出。灌时年十三,乃率勇士数千人,逾城突围夜出。贼追甚急,灌督厉③将士,且战且前,终得援。贼闻兵至,散走,灌之力也。
注释:①本文选自《晋书·列女传》,有删减。①灌:人名,荀灌。②杜曾:人名。③督厉:督促鼓励。
18.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字。
(1)欲求救于外,计无从出
(2)贼闻兵至,散走,灌之力也
19.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贼追甚急,灌督厉将士,且战且前,终得援。
20.以下词语与这则文言文主题完全不符的一项是( )
A.替父分忧 B.言而有信 C.有勇有谋 D.巾帼英雄
参考答案
1. 听说。 好像。 2.B 3.我年纪七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4.B
【解析】1.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①结合参考译文可知,“臣闻之”的意思:我听说。闻:听说。
②结合参考译文可知,“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的意思: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如:好像。
2.本题考查多义词的辨析。
A.“一人虽听之”的意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之:指弈秋的教导。
B.“通国之善弈者也”的意思: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之:的。
C.“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想要拉弓箭将鸿鹄射下来。之:代词,这里指鸿鹄。
D.“弗若之矣”的意思: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之:指专心致志学习的人。
结合参考译文可知,“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的意思:(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之:相当于“的”。
故选B。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翻译。
吾:我;欲:想要;恐:恐怕;暮:晚,迟。故“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的意思:我年纪七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4.本题考查短文的主旨。
结合短文中“如日出之阳”“如日中之光”“如炳烛之明”可知,三个比喻中都有了“光明”之物,意为“希望”,说明什么时候读书都不晚,都是有希望的。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晋平公向师旷询问道:“我年纪七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 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晋平公说:“说得好啊!”
5. 性急(急躁) 怒 瞋 6.(王蓝田)气得要命,又从地上拿起来放入口中,嚼碎了立即吐出来。 7.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暴跳如雷。
【解析】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句子“王蓝田性急。”可知短文刻画了王蓝田性子急躁的特点,结合文章句子“不得,便大怒”可知王兰庭没有扎到鸡蛋的神态“大怒”;结合文章句子“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可知王蓝田的神态“瞋”,异常愤怒,因此文章用“怒”“瞋”两字作神态刻画,使读者如见其状,如闻其声。
6.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抓住关键词“瞋:发怒。”“啮:咬。”可知意思是他愤怒极了,又从地上拾取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
7.本题考查谚语俗语。
王蓝田性格特点是性情急躁,可以用“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心浮气躁、气急败坏、心烦意乱”来形容。
【点睛】参考译文:王蓝田性子很急。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扎到,便十分生气,把鸡蛋扔到地上。鸡蛋在地上旋转,他接着从席上下来用木屐踩,又没有踩到。他愤怒极了,又从地上拾取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
8. 破敝、破旧 表目的,用、来 通“返”,返回 保全 9.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10. 先生您并非向别人乞求所得,而是别人主动献给您的,为什么不接受呢? 纵使您对我有赏赐,不对我骄纵,我难道就不畏惧吗? 11.(1)无功不受禄,曾子没有任何功劳的情况下不能接受如此大的恩赐。
(2)任何时候都应该做正直的自己,无功不受禄,不能随意接受别人的馈赠。
【分析】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大片土地,说:“请用封地内的财富来购置好的衣服”。曾子坚决不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那么,就算国君赏赐我的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8.此题考查文言词的含义。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含义的基础上作答。
(1) 曾子衣敝衣以耕: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敝:破敝、破旧。         
(2)请以此修衣:请用封地内的财富来购置好的衣服。以:用、来。             
(3)反,复往:那人回去,又再送来。反:通“返”,返回。                
(4)足以全其节也: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全:保全。  
9.此题考查节奏划分。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须分开。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5.“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停顿。6.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7.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8.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意思是就算国君赏赐我的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
10.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诗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1.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及获得的启示。通过理解文章内容: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可知:无功不受禄,曾子没有任何功劳的情况下不能接受如此大的恩赐。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应该做正直的自己,无功不受禄,不能随意接受别人的馈赠。
【点睛】
12. 都 对 13. 我能够辨别香味和臭味,然后你才知道什么可以吃,所以我的位置在你上面。 我能够看出美丑,瞭望四方,这功劳不小。应当摆在你上面。 1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们各有各的长处,每个人都必不可少,你们只有和谐相处,才能更好地为主人服务。
【分析】译文 眉毛、眼睛、嘴和鼻子他们四个都有灵性。一天,嘴对鼻子说:“你有什么本领, 可以在我上面?”鼻子回答:“我能识别香味和臭味,然后你才能吃。所以才能在你的位置之上。”鼻子对眼睛说:“你有什么本领,可以在我上面?”眼睛说:“我能观察善恶美丑, 遥望东方和西方,我的功劳不小,所以位置在你上面。”鼻子又说:“如果这样, 那么眉毛有什么本领,也在我上面呢?”眉毛说:“我不能和各位相互争辩比较。如果我在眼睛鼻子下面,不知道你的脸放到哪里?”
12.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加点词的意思,需要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说出整个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再分析单个字的意思。
(1)“皆”的意思是都。
(2)“为”的意思是对……说。
13.本题需要解释整句话的意思,需要着重注意的点还是比较多的。
(1)“别”的意思是识别;“故”的意思是所以。所以整句的意思是:我能够辨别香味和臭味,然后你才知道什么可以吃,所以我的位置在你上面。
(2)“观”的意思是看出;“居汝上”的意思是摆在你上面。所以整句的意思是:我能够看出美丑,瞭望四方,这功劳不小。应当摆在你上面。
1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文章主要讲了眉眼口鼻争能这一事件,让我们可以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一道理,学生结合这一观点作答即可。
15. 天天,每天 用 听说 大概 16. (留守的儿子)回家告诉他的父亲(范仲淹的事)。 范仲淹放在一边,过了一会儿食物全腐烂了。 送来这些吃食物,(你)为什么不吃呢? 17. 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生活从节俭到奢侈容易,从奢侈到节俭难。
【解析】15.本题考查字词的解释。
(1)“日煮一釜”的意思:天天煮一大锅粥。日:天天。
(2)“以刀画为四”的意思:用刀切成四块。以:用。
(3)“大人闻汝清苦”的意思:我父亲听说你的生活清淡贫苦。闻:听说。
(4)“盖食粥安已久”的意思:大概是我吃粥吃久了,心里安定。故盖:大概。
16.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1)“归”:回家。“馈”:赠送。故句子的意思为:(留守的儿子)回家告诉他的父亲(范仲淹的事),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佳肴。
(2)“置”:放在。“既而”:不久。“悉”:全部。故句子的意思为:范仲淹放在一边,不久食物全腐烂了。
(3)“遗”:送。“何为”正常语序为“为何”,为什么的意思。故句子的意思为:送来这些食物,(你)为什么不吃呢?
17.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及主旨的赏析。
(1)结合译文中“范仲淹说:‘我不是不感谢你们的好意,大概是我吃粥吃久了,心里安定,我突然享用如此丰盛的菜肴,日后我怎么能再吃下这些粥呢?’”可知,范仲淹不吃美味佳肴的原因:是范仲淹害怕现在享用如此丰盛的菜肴,日后他不能再吃下这些粥。在原文中的句子为: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2)本短文主要讲的是留守知道范仲淹生活过得清贫,让自己的儿子给范仲淹带了美味佳肴,但是范仲淹却没有享用,反而是放置在一旁,任凭佳肴腐烂。范仲淹做出的解释就是吃清粥吃得太久,突然享用美味佳肴,害怕自己被美味吸引以后再也吃不下清淡的粥。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同时也反映了范仲淹知足常乐以及俭朴的品格。
【点睛】参考译文:
范仲淹家里贫穷,他在南都书院读书时,天天煮一大锅粥,经过一晚上的凝固,用刀切成四块,早上晚上拿其中的两块,把腌菜切成几块吃。留守有个儿子和他一起学习,留守的儿子回家告诉父亲范仲淹的事,把一些美味菜肴送给范仲淹。范仲淹把送的食物放在了一边,不久后食物全腐烂了。留守的儿子说:“我父亲听说你的生活清淡贫苦,送来食物,你为什么不吃?”范仲淹说:“我不是不感谢你们的好意,大概是我吃粥吃久了,心里安定,我突然享用如此丰盛的菜肴,日后我怎么能再吃下这些粥呢?”
18. 打算 计策 逃跑 功劳 19.敌人追赶得很急,荀灌督促激励将士们,一边交战一边前进,终于得以请求派兵救援。 20.B
【解析】18.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句子中字词的理解。
(1)欲求救于外,计无从出:想要向自己的老部下平南将军石览求救,如何突围却想不出什么办法。其中“欲”是想要的意思,“计”是计策、办法的意思。
(2)贼闻兵至,散走,灌之力也:敌人听说救兵来到,随机分散逃跑,这是荀灌的功劳啊。其中“走”是逃跑的意思,“力”是功劳的意思。
19.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与辨析。
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贼:敌人;甚:非常;督厉:督促鼓励;终:终于;援:救援。
20.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认真阅读文言文可知,主要内容是:苟灌年纪虽然很小,却很勇敢,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有胆识,有大将之才,勇武过人,能够率领军马突出重围;苟灌智谋过人,危急时刻拜访石览请求援助后,又代父写信与周访寻求援助,最终取得胜利。“言而有信”并没有在文中体现。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荀崧的小女儿荀灌,幼年就有很高的气节。荀崧担任襄城太守,被杜曾围攻,兵力薄弱,粮食也吃光了,打算向自己的老部下求救,如何突围求救却没有办法。荀灌当时十三岁,于是率领好几十名勇士,晚上出城突围。敌人追赶得很急,荀灌督促激励官兵,一边交战一边前进,终于得到了救兵的救援。敌人听说救兵到了,分散逃走,这是荀灌的功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