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山地回忆
【经典永流传】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锦书】
【微赏】首句从典型化的细节入手,以自问自答的句式,写出了将士们克服困难,决心为保卫祖国而战,以及兄弟般的互助友爱的情景。
一课一赏·团结协作
夯基厚积致远
1.正字音
搓洗(cuō) 逆流(nì) 干瘪(biě)
单薄(bó) 助记1 玉黍(shǔ) 刨抓(páo)
(1)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 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diàn)染的粗布裤褂(ɡuà)。
(2)他们用石块垒(lěi)起,用泥土包住,在边沿栽上枣树,在中间种上玉黍(shǔ)。
2.明字形
织rǎn(染) yínɡ(盈)余 扫dànɡ(荡)
fánɡ(妨)碍 助记2 pí(脾)气 袄jīn(襟)
zhēnɡ(蒸)气 zhuàn(赚)钱 剪cái(裁)
(1)十月严冬的河tān(滩) 图解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òu(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2)当她xiè(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zhàn(绽)。
3.晓词义
(1) 挂火 :方言,恼火、生气。
(2)被摞: 叠好的被子 。
(3)心平气和 辨析: 心里平和,不急躁,不生气 。
(4) 费尽心思 :形容千方百计地谋算。
(5) 爬山越岭 :爬过高山,越过峻岭。形容野外工作或旅途的辛苦。
4.记常识
本文作者孙犁(1913—2002),河北安平人,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风云初记 》、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小说与散文集《 白洋淀纪事 》等。
助记1
串句知音
天空万里无云,微风习习,一个小女孩穿着单薄(bó)的衣服,手拿一张薄(báo)饼,边走边吃,眼睛还不时地瞟向路边长得郁郁葱葱的薄(bò)荷。
助记2
辨识有“方”
竖起耳,小心防
有人在旁好模仿
访友要说热心话
加工作坊是土墙
纺纱没丝没法做
妨碍的妨是女旁
图解
滩:本义:河海边淤积成的平地或水中的沙洲。例如,滩头、滩涂、河滩、海滩、盐滩。
衍义:江河中水浅多石而水流很急的地方。例如,险滩。
辨析
心平气和·从容不迫
“心平气和”侧重于思想或精神平静没有不安或压抑的情绪。而“从容不迫”则指态度镇静沉着,不慌不忙。
聚焦探本究源
【文脉梳理】
【重点探究】
1.[内容理解]八路军战士为什么“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答:“雪中送炭”的真诚关心温暖了“我”,令“我”无法推脱,更难以忘却。让“我”感受到普通百姓对八路军亲人般的关怀,在这片土地上所经历的一切会永远存留在“我”的记忆里,时刻与“我”在一起。
2.[情节作用]小说后半部分的贩枣买织布机的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①使情节更加连贯、完整,与上文妞儿在缺布的条件下给“我”做袜子的情节相呼应;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突出妞儿的勤劳能干;③使主题更加突出,表现抗日战争时期军民之间深厚感情。
【难点突破】
[人物形象]孙犁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总给人留下美的回忆和联想。请结合小说分析妞儿的形象特点
答:①勤劳能干。妞儿冒着严寒辛苦淘洗杨树叶做早餐。②淳朴善良。妞儿看到“我”没有袜子穿,替“我”做袜子;“我”和大伯背枣去卖,她给我们做好吃的。③拥军支前。妞儿用给她父亲做袜子的布先给“我”做袜子,买织布机学习织布。④心直口快,泼辣直爽。妞儿看到“我”在上游洗脸就直言不满。
【读写联动】
本文在写主人公妞儿时,对她的年龄、脸色、手、穿着,还有语言、动作等进行了描写。请你运用这种方法,描写一个片段,鲜明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100字左右
答:示例:早读课上,大家都在认真读书,突然后门传来“吱呀”一声,紧接着,一张古灵精怪的脸从门缝里探了出来。原来是迟到的明明。他猫着身子,把书包抱在怀里,不时地用狡黠的小眼睛观察着老师,一步,两步,三步……他紧张得满头大汗,终于“安全”到达自己的座位。
知识【深】一点
小说情节作用
1.内容上: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主旨,揭示小说主题。
2.形式上:(1)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关注,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3)情节曲折起伏有波澜,耐人寻味,造成情节发展的变幻莫测。
答题【巧】一点
答题模式:
1.××是一个……的人,文章通过写……,表现了他(她)……的性格特点(或品质)。
2.文章运用……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思想品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训练点对点:见【精练·旗开得胜】★处。
写法【妙】一点
肖像描写三注意
①次序性。一般情况下,先整体后局部,先写人体的头部,后写衣着、神情等。
②个性化。注意突出个体的某种特征。
③生动性。借用各种修辞及联想想象,把一个生动活泼的人展示在读者眼前。
精练旗开得胜 建议用时30分钟
“诗中的小说,小说中的诗”,景明、人美、情真、意切。让我们一起参与任务群活动,和作者孙犁一起,去欣赏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感受朴素、清新、柔美之美吧。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8分)
读罢孙犁的《荷花淀》,就仿佛有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扑鼻而来,一 ① (①幅幅 ②副副)淡雅、幽静的画面展现在眼前。作品 ② (①修剪 ②剪裁)得当,语言清新细nì,无干瘪之感。“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 ① (①薄薄 ②蒙蒙)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写银白的淀,使画面淡雅,写轻纱般的雾,又使画面静中有动,而荷叶荷花香更使这宁静优美的意境增添了色彩和质感,这是作者通过周围的景物抒写了美好的自己感情、愿望和理想。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细nì(腻) 干瘪(biě)
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将“自己”放在“美好的”前面。
B.删掉“的自己感情、愿望和理想”。
C.在“抒写”前加“使”字。
D.把“抒写”改为“描写”。
4.下列各句中,对修辞手法使用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春风轻轻地抚摸着大地,万物苏醒,仿佛在低语着冬去春来的喜悦。(拟人)
B.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夸张)
C.哪一种办法更省时间 我们能一眼看出第一种办法好,后面两种办法都“窝了工”。(反问)
D.一提到孙犁,人们就仿佛看到白洋淀“那一望无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比喻)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阅读与鉴赏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谊深。下面我们一起阅读《澄河边上》,再一次感受深深的军民情吧。(16分)
澄河边上
①这是1947年的夏天。解放军以少数部队插入敌后,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计划,现在进行战略性军事转移。敌人趁机前阻后追,十分疯狂。
②周玉兆带着20多名掉在后面的伤、病、体弱的同志,临近黄昏时,艰难地到达了澄河边。雨没有停,风也没有息,澄河浊流滚滚,河水猛涨。没有桥,也没有渡船。
③“会水的同志站出来,一人带一个,过河。”周玉兆大声地说着。“我!”“我!”“我!”战士们对着大河,向着暴风雨宣战了。战士小余挽着一个不会水的同志率先下河,没游多远,就被水直冲下去。小余一边挣扎,一边对岸上喊:“过不去啦,水还在涨!”直到天擦黑儿,小余和那个同志才水淋淋地回来。其他渡河的同志也陆续回来了,一个人也没渡过去。
④雨终于停了,风也小了些。周玉兆让其他同志留在河边休息,自己带着小余去附近村子打听哪里有浅滩。
⑤远处炮声隆隆,田野里显得格外安静,月亮从云里探出头来,地面上的一切都变得格外柔和。他们在不远的一片瓜地前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打量了他们一下,说:“同志,你们要过河是不是 ”周玉兆点点头,把大致情况说了一遍。老人听后,想了一会儿,说:“乡亲们都往山里撤了,我也正要走呢。不过,不怕,河水再大,也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说着,老人带他们进了看瓜的草屋,点起火,让他们烤衣服、煮地瓜吃,又急忙去把留在河边的同志们叫来。安排完,老人便不见了。
⑥月亮已悬在当空,屋外场地上,一片银白的月色,一切是那么宁静、美好。远处的枪声像炒豆似的,在这静夜里格外清楚,好像又近了许多。周玉兆靠着门框坐着,转头对身边的小余说:“明天,敌人会站在这里。”停了一下,又说:“要是留在这里打游击,你怕不怕 ”“不怕,和你一起,我什么也不怕。”小余坚定地回答。周玉兆拍了拍小余,说:“应该说,和老百姓在一起,我们什么也不怕。”
⑦河堤那边传来了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一会儿,便和小余起身向河边走去。到了河边,他们看见老人正在河堤上掘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正通向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大爷这是要放水帮他们过河。他一步抢过去夺下锄头,说:“大爷,我们就是死,也不能祸害老百姓!”老人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儿口子,水有了出处,人在河里蹚水走也能过去了。”“不行!”周玉兆坚定地说:“我们是人民的部队,活着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死了也是为了老百姓!”老人叹了口气,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过了一会儿,说:“你们在这里等着,我再去想想办法。”
⑧月亮偏西了,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老人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扁担。草屋里的同志们也来了。
⑨“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他们正往山里跑,恰巧就跑进了我张的网里了。”那两位被叫作“水鳗”的老乡笑呵呵地跟大家打了招呼,立即和老人一起动手绑扎扁担。老人一边扎扁担,一边向周玉兆挤了挤眼睛,说:“同志,你看,澄河是咱们老百姓的,不怕它再蛮,到底还得听咱指挥。”一会儿又说:“同志,过了河,你们尽管大摇大摆地走好了。敌人来了,就让他们来试试,看咱澄河对他们客气不客气!”
⑩天快亮了,两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扎好了。老人送到水边,刚才那副高兴样子忽然又不见了,神情变得很严峻,说:“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同志们过河去,他们俩水性极好,保证没问题。记住我们澄河,明年我老头子还是种瓜,等同志们来吃。”
第一只筏子在会水的同志和一个老乡的共同努力下,已经越过了河心,向对岸靠近。第二只筏子也下水了。周玉兆望着河堤上的老人,暗暗地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茹志鹃《茹志鹃小说选》,有删改)
5.为了让战士们能渡过澄河,周玉兆和老人分别做了哪些事 请简要概括。(4分)
答: 周玉兆:①让会水的同志带不会水的同志过河;②带小余去打听哪里有浅滩。
老人:①在河堤上掘沟,想用放水的办法帮战士们过河;②找来两个老乡,一起扎筏子,帮战士们过河。
★6.小说第⑨段是怎样表现老人找到过河办法后的高兴心情的 可以看出老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4分)
答: ①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捉了两条‘水鳗’”“跑进了我张的网里了”等语言诙谐风趣,表现老人的高兴心情。或“到底还得听咱指挥”“看咱澄河对他们客气不客气”等语言充满自信、自豪,表现老人的高兴心情。②通过神态(外貌)描写来表现。“长眉毛一耸一耸的”“挤了挤眼睛”,显出老人面部表情的丰富,表现老人的高兴心情。
综上可看出老人是一个诙谐幽默、不怕困难、遇事善于动脑想办法、乐观的人。
7.作者在小说中多次把月亮和枪炮声放在一起写,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分析。(4分)
答: ①用月亮位置的变化暗示时间流逝,用枪炮声的迫近暗示敌人逼近,将二者放在一起写,营造紧张氛围,突出渡河紧迫,推动情节发展。②让月色的柔和、月下田野的宁静,与枪炮声形成反差,为人物活动创设背景,烘托人物形象。
8.下面两段文字,你会选择哪一段作为小说的结尾 为什么 请简述两点理由。(4分)
A.青青的天,蓝蓝的水,澄河在奔腾,它带着人民的希望、战士的誓言,流到远远的地方,然后深深地渗透在土地里……
B.战士们渐行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身影,佝偻着身子,一动不动……
答: 示例一:选A段。①“战士的誓言”与第 段周玉兆的誓言相照应,两段衔接紧密。②“人民的希望、战士的誓言”“深深地渗透在土地里”突出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之情绵延不绝的主题。③“青青的天,蓝蓝的水,澄河在奔腾”,让小说在明朗开阔的背景中收尾,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④描写澄河边上的景色,既照应标题,又与小说中有关澄河的描写相呼应,体现小说的整体构思。
示例二:选B段。①“战士们渐行渐远了”,交代渡河成功的结局。②“一动不动”的身影,照应第段“周玉兆望着河堤上的老人”的内容,两段衔接紧密。③战士们“不可摧毁的信念”与老人的依依不舍,突出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④将视线定格在老人身上,凸显老人形象,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实践与探究
9.请你仿照短文中画线句子,在横线上续写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3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古至今,无论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还是 示例:“一腔热血勤珍重”的秋瑾,“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 ,都懂得爱国是“作为一个人必备的素养”的道理。 11 山地回忆
【经典永流传】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锦书】
【微赏】首句从典型化的细节入手,以自问自答的句式,写出了将士们克服困难,决心为保卫祖国而战,以及兄弟般的互助友爱的情景。
一课一赏·团结协作
夯基厚积致远
1.正字音
搓洗( ) 逆流( ) 干瘪( )
单薄( ) 助记1 玉黍( ) 刨抓( )
(1)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 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 )染的粗布裤褂( )。
(2)他们用石块垒( )起,用泥土包住,在边沿栽上枣树,在中间种上玉黍( )。
2.明字形
织rǎn( ) yínɡ( )余 扫dànɡ( )
fánɡ( )碍 助记2 pí( )气 袄jīn( )
zhēnɡ( )气 zhuàn( )钱 剪cái( )
(1)十月严冬的河tān( ) 图解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òu(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2)当她xiè( )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zhàn( )。
3.晓词义
(1) :方言,恼火、生气。
(2)被摞: 。
(3)心平气和 辨析: 。
(4) :形容千方百计地谋算。
(5) :爬过高山,越过峻岭。形容野外工作或旅途的辛苦。
4.记常识
本文作者孙犁(1913—2002),河北安平人,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小说与散文集《 》等。
助记1
串句知音
天空万里无云,微风习习,一个小女孩穿着单薄( )的衣服,手拿一张薄( )饼,边走边吃,眼睛还不时地瞟向路边长得郁郁葱葱的薄( )荷。
助记2
辨识有“方”
竖起耳,小心防
有人在旁好模仿
访友要说热心话
加工作坊是土墙
纺纱没丝没法做
妨碍的妨是女旁
图解
滩:本义:河海边淤积成的平地或水中的沙洲。例如,滩头、滩涂、河滩、海滩、盐滩。
衍义:江河中水浅多石而水流很急的地方。例如,险滩。
辨析
心平气和·从容不迫
“心平气和”侧重于思想或精神平静没有不安或压抑的情绪。而“从容不迫”则指态度镇静沉着,不慌不忙。
聚焦探本究源
【文脉梳理】
【重点探究】
1.[内容理解]八路军战士为什么“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2.[情节作用]小说后半部分的贩枣买织布机的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难点突破】
[人物形象]孙犁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总给人留下美的回忆和联想。请结合小说分析妞儿的形象特点
【读写联动】
本文在写主人公妞儿时,对她的年龄、脸色、手、穿着,还有语言、动作等进行了描写。请你运用这种方法,描写一个片段,鲜明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100字左右
知识【深】一点
小说情节作用
1.内容上: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主旨,揭示小说主题。
2.形式上:(1)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关注,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3)情节曲折起伏有波澜,耐人寻味,造成情节发展的变幻莫测。
答题【巧】一点
答题模式:
1.××是一个……的人,文章通过写……,表现了他(她)……的性格特点(或品质)。
2.文章运用……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思想品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训练点对点:见【精练·旗开得胜】★处。
写法【妙】一点
肖像描写三注意
①次序性。一般情况下,先整体后局部,先写人体的头部,后写衣着、神情等。
②个性化。注意突出个体的某种特征。
③生动性。借用各种修辞及联想想象,把一个生动活泼的人展示在读者眼前。
精练旗开得胜 建议用时30分钟
“诗中的小说,小说中的诗”,景明、人美、情真、意切。让我们一起参与任务群活动,和作者孙犁一起,去欣赏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感受朴素、清新、柔美之美吧。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8分)
读罢孙犁的《荷花淀》,就仿佛有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扑鼻而来,一 (①幅幅 ②副副)淡雅、幽静的画面展现在眼前。作品 (①修剪 ②剪裁)得当,语言清新细nì,无干瘪之感。“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 (①薄薄 ②蒙蒙)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写银白的淀,使画面淡雅,写轻纱般的雾,又使画面静中有动,而荷叶荷花香更使这宁静优美的意境增添了色彩和质感,这是作者通过周围的景物抒写了美好的自己感情、愿望和理想。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细nì( ) 干瘪( )
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将“自己”放在“美好的”前面。
B.删掉“的自己感情、愿望和理想”。
C.在“抒写”前加“使”字。
D.把“抒写”改为“描写”。
4.下列各句中,对修辞手法使用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春风轻轻地抚摸着大地,万物苏醒,仿佛在低语着冬去春来的喜悦。(拟人)
B.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夸张)
C.哪一种办法更省时间 我们能一眼看出第一种办法好,后面两种办法都“窝了工”。(反问)
D.一提到孙犁,人们就仿佛看到白洋淀“那一望无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比喻)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阅读与鉴赏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谊深。下面我们一起阅读《澄河边上》,再一次感受深深的军民情吧。(16分)
澄河边上
①这是1947年的夏天。解放军以少数部队插入敌后,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计划,现在进行战略性军事转移。敌人趁机前阻后追,十分疯狂。
②周玉兆带着20多名掉在后面的伤、病、体弱的同志,临近黄昏时,艰难地到达了澄河边。雨没有停,风也没有息,澄河浊流滚滚,河水猛涨。没有桥,也没有渡船。
③“会水的同志站出来,一人带一个,过河。”周玉兆大声地说着。“我!”“我!”“我!”战士们对着大河,向着暴风雨宣战了。战士小余挽着一个不会水的同志率先下河,没游多远,就被水直冲下去。小余一边挣扎,一边对岸上喊:“过不去啦,水还在涨!”直到天擦黑儿,小余和那个同志才水淋淋地回来。其他渡河的同志也陆续回来了,一个人也没渡过去。
④雨终于停了,风也小了些。周玉兆让其他同志留在河边休息,自己带着小余去附近村子打听哪里有浅滩。
⑤远处炮声隆隆,田野里显得格外安静,月亮从云里探出头来,地面上的一切都变得格外柔和。他们在不远的一片瓜地前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打量了他们一下,说:“同志,你们要过河是不是 ”周玉兆点点头,把大致情况说了一遍。老人听后,想了一会儿,说:“乡亲们都往山里撤了,我也正要走呢。不过,不怕,河水再大,也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说着,老人带他们进了看瓜的草屋,点起火,让他们烤衣服、煮地瓜吃,又急忙去把留在河边的同志们叫来。安排完,老人便不见了。
⑥月亮已悬在当空,屋外场地上,一片银白的月色,一切是那么宁静、美好。远处的枪声像炒豆似的,在这静夜里格外清楚,好像又近了许多。周玉兆靠着门框坐着,转头对身边的小余说:“明天,敌人会站在这里。”停了一下,又说:“要是留在这里打游击,你怕不怕 ”“不怕,和你一起,我什么也不怕。”小余坚定地回答。周玉兆拍了拍小余,说:“应该说,和老百姓在一起,我们什么也不怕。”
⑦河堤那边传来了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一会儿,便和小余起身向河边走去。到了河边,他们看见老人正在河堤上掘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正通向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大爷这是要放水帮他们过河。他一步抢过去夺下锄头,说:“大爷,我们就是死,也不能祸害老百姓!”老人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儿口子,水有了出处,人在河里蹚水走也能过去了。”“不行!”周玉兆坚定地说:“我们是人民的部队,活着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死了也是为了老百姓!”老人叹了口气,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过了一会儿,说:“你们在这里等着,我再去想想办法。”
⑧月亮偏西了,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老人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扁担。草屋里的同志们也来了。
⑨“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他们正往山里跑,恰巧就跑进了我张的网里了。”那两位被叫作“水鳗”的老乡笑呵呵地跟大家打了招呼,立即和老人一起动手绑扎扁担。老人一边扎扁担,一边向周玉兆挤了挤眼睛,说:“同志,你看,澄河是咱们老百姓的,不怕它再蛮,到底还得听咱指挥。”一会儿又说:“同志,过了河,你们尽管大摇大摆地走好了。敌人来了,就让他们来试试,看咱澄河对他们客气不客气!”
⑩天快亮了,两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扎好了。老人送到水边,刚才那副高兴样子忽然又不见了,神情变得很严峻,说:“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同志们过河去,他们俩水性极好,保证没问题。记住我们澄河,明年我老头子还是种瓜,等同志们来吃。”
第一只筏子在会水的同志和一个老乡的共同努力下,已经越过了河心,向对岸靠近。第二只筏子也下水了。周玉兆望着河堤上的老人,暗暗地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茹志鹃《茹志鹃小说选》,有删改)
5.为了让战士们能渡过澄河,周玉兆和老人分别做了哪些事 请简要概括。(4分)
★6.小说第⑨段是怎样表现老人找到过河办法后的高兴心情的 可以看出老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4分)
7.作者在小说中多次把月亮和枪炮声放在一起写,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分析。(4分)
8.下面两段文字,你会选择哪一段作为小说的结尾 为什么 请简述两点理由。(4分)
A.青青的天,蓝蓝的水,澄河在奔腾,它带着人民的希望、战士的誓言,流到远远的地方,然后深深地渗透在土地里……
B.战士们渐行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身影,佝偻着身子,一动不动……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实践与探究
9.请你仿照短文中画线句子,在横线上续写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3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古至今,无论是 ,还是 ,都懂得爱国是“作为一个人必备的素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