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17 短文两篇 陋室铭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17 短文两篇 陋室铭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9 22:13:39

文档简介

17 短文两篇
【经典永流传】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锦书】
【微赏】这两句借梅喻人,写自己的志趣、理想与抱负,讴歌了为广大民众造福的英雄行为及牺牲精神。
一课一赏·志趣
夯基厚积致远
1.正字音
陋(lòu)室     德馨(xīn)
苔(tái)痕 鸿儒(rú)
案牍(dú) 蕃(fán)
淤(yū)泥 亵(xiè)玩
隐逸(yì) 濯(zhuó)清涟
2.晓词义
(1)有仙则名       名: 出名,有名 
(2)有龙则灵    灵: 神异 
(3)斯是陋室    陋: 简陋 
(4)惟吾德馨    馨: 德行美好 
(5)苔痕上阶绿 上: 名词用作动词,长到,蔓延到 
(6)谈笑有鸿儒 鸿儒: 大儒,指博学的人 
(7)往来无白丁 白丁: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8)可以调素琴   调: 调弄,弹奏 
(9)无丝竹之乱耳 之: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0)无案牍之劳形 劳: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 形体、躯体 
(11)何陋之有 之: 宾语前置的标志 
(12)可爱者甚蕃   蕃: 多 
(13)濯清涟而不妖  濯: 洗  
妖: 艳丽 
(14)不蔓不枝 蔓: 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 
枝: 名词用作动词,旁生枝茎 
(15)香远益清       益: 更加 
(16)亭亭净植       植: 竖立 
(1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 亲近而不庄重 
(18)予谓菊        谓: 认为 
(19)陶后鲜有闻   鲜: 少 
(20)宜乎众矣    宜: 应当 
3.写句意
(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答: 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 
(2)何陋之有 (倒装句)
答: 有什么简陋的呢  
(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答: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答: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答: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4.默名句
(1)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 水不在深 , 有龙则灵 。
(2)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
(3)孔子云: 何陋之有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 中通外直 , 不蔓不枝 , 香远益清 , 亭亭净植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5.记常识
(1)《陋室铭》的作者是 刘禹锡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 称述功德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2)《爱莲说》的作者是 周敦颐 ,字茂叔, 北宋 (朝代)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聚焦探本究源
【文脉梳理】
【重点探究】
1.[写作手法]“诸葛庐”是诸葛亮在南阳隐居住的草庐,“子云亭”是汉代词赋大家扬雄(字子云)的屋舍,两处居所早已闻名遐迩,作者在文中提到它们的用意是什么
答:作者将自己所居陋室与诸葛庐和子云亭相类比,表明陋室不陋,突出“德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点名陋室不陋。
2.[表现手法]周敦颐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答: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借莲的形象表现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
【难点突破】
 [语言特点]《陋室铭》和《爱莲说》这两篇短文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答:《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理解【透】一点
类比显志趣
  文章开头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类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也可借高尚之士散发芬芳。
  结尾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说明陋室可与古代明贤的陋室比美,进一步强调陋室不陋,进而以明贤自况,表现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答题【巧】一点
托物言志巧回答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抱负和志趣的一种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①找出所托之物。看题目,看主要描写对象。②找出所托之物的特点。通过细节描写看特征,透过表面看本质,看作者究竟写出了物的什么特点。③推测所言之志。描绘的事物并非最终所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要领会作者的情感脉络,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之物之间的相似点。尤其要关注点题句和议论抒情段(句)。
  答题有模板: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紧紧抓住……的……特点,精心刻画,从而表达了作者……的理想(人生观、生活态度、精神品质)。
知识【深】一点
骈句和散句
  骈句以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相配成对,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其特点是对仗工整,声韵和谐,节奏铿锵,辞藻华美,读来朗朗上口。散句则长短不一,自由活泼,生动自然,富有变化,无拘无束。两者各有千秋,骈句工丽,散句灵活。
精练旗开得胜  建议用时30分钟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积累与运用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A)
A.有仙则名(形容词用作动词,出名)
B.无丝竹之乱耳(使动用法,使……乱)
C.无案牍之劳形(使动用法,使……劳累)
D.香远益清(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D)
A.有仙则名/莫名其妙
B.可以调素琴/素不相识
C.花之隐逸者/闲情逸致
D.陶后鲜有闻/鲜为人知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B)
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A.孔子云:何陋之有
B.无案牍之劳形
C.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D.以我酌油知之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D)
A.《陋室铭》的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
B.“铭”是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C.“说”,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D.在我国,不同的植物往往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如“菊花”象征高洁,“莲花”象征隐逸,“牡丹”象征富贵。
5.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句子。(7分)
(1)(2024·苏州中考改编)古诗文是文化的火种,点亮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瞬间。“ 苔痕上阶绿 , 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的清幽,让我们领略到人间美景。
(2)(2024·山西中考改编)学校诗社举办“寻古人雅趣”活动。请将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填写在横线上。
  “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远离世俗,雅音相伴,墨香静心。(刘禹锡《陋室铭》)
(3)(2024·临夏中考模拟)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牡丹衬莲,“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 ;莲, 花之君子者也 ”表达了自己不慕富贵名利的美好品质。
(4)《爱莲说》中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 , 不蔓不枝 。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阅读与鉴赏
  甘居陋室,却不改其高洁之志,尽显一代诗豪的桀骜与洒脱。那么古代其他名士又有怎样的情趣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看看吧!(31分)
[一]
  【甲】《陋室铭》(略)
  【乙】项脊轩志(节选)
[明]归有光
  项脊轩①,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②,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③,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④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⑤可爱。
  【注】①项脊轩:作者的书斋名。②垣墙周庭:庭院四周砌上围墙。③栏楯(shǔn):栏杆。④偃仰:安居,休息。⑤珊珊:树影摇动的样子。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4分)
(1)有龙则灵  神异(或“神奇”“灵异”)。 
(2)谈笑有鸿儒      大。 
(3)无案牍之劳形   官府文书。 
(4)顾视无可置者   看,视。 
7.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A)
A.有仙则名/险躁则不能治性(《诫子书》)
B.无丝竹之乱耳/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穿井得一人》)
C.旧南阁子也/不若无闻也(《穿井得一人》)
D.以当南日/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
8.选出画波浪线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3分)(B)
A.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B.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C.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D.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9.下列关于【甲】【乙】两篇选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铭”这种文体常用来述功记行或警诫劝勉。【甲】文作者用此文体自述其志,表达安贫乐道的情操。
B.【甲】文结尾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媲美。
C.【乙】文善用叠词表达情感。如“庭阶寂寂”中的“寂寂”二字,就是为了表达作者寂寞孤独的心情。
D.【甲】【乙】两文作者虽然生活时代不同,但都在对居室环境的描写中,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高雅情趣。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译文: 小鸟时常来啄食,人来了(它们)也不离开。 
[二]
  【甲】《爱莲说》(略)
  【乙】书幽芳亭记(节选)
[宋]黄庭坚
  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注】①楚之逐臣:指屈原。②薄丛:贫瘠的丛林。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濯清涟而不妖      艳丽。 
(2)陶后鲜有闻   少。 
(3)宜乎众矣  应当。 
(4)兰甚似乎君子  很,非常。 
12.下列对【甲】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B)
A.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并赋予了莲的高洁品质。
B.文章借菊花和牡丹的形象,从正面衬托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寄寓了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
C.作者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提倡洁身自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体现了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D.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音节和谐。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3.在学习探究过程中,同学们发现【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请你分别说说两篇文章的作者要借物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4分)
链接材料:托物言志的特点是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寄托感悟。
【甲】文作者借莲“言志”: 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乙】文作者黄庭坚借兰“言志”: 表达自己无人赏识也耐得住寂寞,屡遭打击也不改其志的坚守。 
14.【甲】文作者认为“莲,花之君子者也”;【乙】文作者黄庭坚认为“兰甚似乎君子”。请你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及下面的链接材料,探究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3分)
链接材料: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论语》)
君子的美好品质: 从【甲】文中感受到君子应洁身自好,不慕名利;从【乙】文中体会到君子应该坚守本心,不改本性;从链接材料中领悟到君子在别人不了解自己时,应该提升个人修养,自我进步(或“求同存异,宽容谦让”)。  17 短文两篇
【经典永流传】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锦书】
【微赏】这两句借梅喻人,写自己的志趣、理想与抱负,讴歌了为广大民众造福的英雄行为及牺牲精神。
一课一赏·志趣
夯基厚积致远
1.正字音
陋( )室     德馨( )
苔( )痕 鸿儒( )
案牍( ) 蕃( )
淤( )泥 亵( )玩
隐逸( ) 濯( )清涟
2.晓词义
(1)有仙则名       名:
(2)有龙则灵    灵:
(3)斯是陋室    陋:
(4)惟吾德馨    馨:
(5)苔痕上阶绿 上:
(6)谈笑有鸿儒 鸿儒:
(7)往来无白丁 白丁:
(8)可以调素琴   调:
(9)无丝竹之乱耳 之:
(10)无案牍之劳形 劳:  
形:
(11)何陋之有 之:
(12)可爱者甚蕃   蕃:
(13)濯清涟而不妖  濯:  
妖:
(14)不蔓不枝 蔓:
枝:
(15)香远益清       益:
(16)亭亭净植       植:
(1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
(18)予谓菊        谓:
(19)陶后鲜有闻   鲜:
(20)宜乎众矣    宜:
3.写句意
(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答:
(2)何陋之有 (倒装句)
答:
(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答: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答: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答:
4.默名句
(1)山不在高, 。 , 。
(2)苔痕上阶绿, 。
(3)孔子云: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 , , 。
5.记常识
(1)《陋室铭》的作者是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2)《爱莲说》的作者是 ,字茂叔, (朝代)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聚焦探本究源
【文脉梳理】
【重点探究】
1.[写作手法]“诸葛庐”是诸葛亮在南阳隐居住的草庐,“子云亭”是汉代词赋大家扬雄(字子云)的屋舍,两处居所早已闻名遐迩,作者在文中提到它们的用意是什么
2.[表现手法]周敦颐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难点突破】
 [语言特点]《陋室铭》和《爱莲说》这两篇短文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理解【透】一点
类比显志趣
  文章开头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类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也可借高尚之士散发芬芳。
  结尾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说明陋室可与古代明贤的陋室比美,进一步强调陋室不陋,进而以明贤自况,表现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答题【巧】一点
托物言志巧回答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抱负和志趣的一种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①找出所托之物。看题目,看主要描写对象。②找出所托之物的特点。通过细节描写看特征,透过表面看本质,看作者究竟写出了物的什么特点。③推测所言之志。描绘的事物并非最终所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要领会作者的情感脉络,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之物之间的相似点。尤其要关注点题句和议论抒情段(句)。
  答题有模板: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紧紧抓住……的……特点,精心刻画,从而表达了作者……的理想(人生观、生活态度、精神品质)。
知识【深】一点
骈句和散句
  骈句以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相配成对,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其特点是对仗工整,声韵和谐,节奏铿锵,辞藻华美,读来朗朗上口。散句则长短不一,自由活泼,生动自然,富有变化,无拘无束。两者各有千秋,骈句工丽,散句灵活。
精练旗开得胜  建议用时30分钟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积累与运用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有仙则名(形容词用作动词,出名)
B.无丝竹之乱耳(使动用法,使……乱)
C.无案牍之劳形(使动用法,使……劳累)
D.香远益清(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有仙则名/莫名其妙
B.可以调素琴/素不相识
C.花之隐逸者/闲情逸致
D.陶后鲜有闻/鲜为人知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A.孔子云:何陋之有
B.无案牍之劳形
C.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D.以我酌油知之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陋室铭》的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
B.“铭”是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C.“说”,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D.在我国,不同的植物往往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如“菊花”象征高洁,“莲花”象征隐逸,“牡丹”象征富贵。
5.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句子。(7分)
(1)(2024·苏州中考改编)古诗文是文化的火种,点亮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瞬间。“ , ”(刘禹锡《陋室铭》)的清幽,让我们领略到人间美景。
(2)(2024·山西中考改编)学校诗社举办“寻古人雅趣”活动。请将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填写在横线上。
  “ ,阅金经”,远离世俗,雅音相伴,墨香静心。(刘禹锡《陋室铭》)
(3)(2024·临夏中考模拟)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牡丹衬莲,“牡丹, ;莲, ”表达了自己不慕富贵名利的美好品质。
(4)《爱莲说》中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 。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阅读与鉴赏
  甘居陋室,却不改其高洁之志,尽显一代诗豪的桀骜与洒脱。那么古代其他名士又有怎样的情趣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看看吧!(31分)
[一]
  【甲】《陋室铭》(略)
  【乙】项脊轩志(节选)
[明]归有光
  项脊轩①,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②,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③,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④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⑤可爱。
  【注】①项脊轩:作者的书斋名。②垣墙周庭:庭院四周砌上围墙。③栏楯(shǔn):栏杆。④偃仰:安居,休息。⑤珊珊:树影摇动的样子。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4分)
(1)有龙则灵
(2)谈笑有鸿儒     
(3)无案牍之劳形 
(4)顾视无可置者 
7.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
A.有仙则名/险躁则不能治性(《诫子书》)
B.无丝竹之乱耳/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穿井得一人》)
C.旧南阁子也/不若无闻也(《穿井得一人》)
D.以当南日/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
8.选出画波浪线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3分)( )
A.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B.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C.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D.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9.下列关于【甲】【乙】两篇选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铭”这种文体常用来述功记行或警诫劝勉。【甲】文作者用此文体自述其志,表达安贫乐道的情操。
B.【甲】文结尾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媲美。
C.【乙】文善用叠词表达情感。如“庭阶寂寂”中的“寂寂”二字,就是为了表达作者寂寞孤独的心情。
D.【甲】【乙】两文作者虽然生活时代不同,但都在对居室环境的描写中,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高雅情趣。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二]
  【甲】《爱莲说》(略)
  【乙】书幽芳亭记(节选)
[宋]黄庭坚
  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注】①楚之逐臣:指屈原。②薄丛:贫瘠的丛林。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濯清涟而不妖     
(2)陶后鲜有闻 
(3)宜乎众矣
(4)兰甚似乎君子
12.下列对【甲】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并赋予了莲的高洁品质。
B.文章借菊花和牡丹的形象,从正面衬托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寄寓了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
C.作者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提倡洁身自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体现了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D.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音节和谐。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3.在学习探究过程中,同学们发现【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请你分别说说两篇文章的作者要借物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4分)
链接材料:托物言志的特点是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寄托感悟。
【甲】文作者借莲“言志”:
【乙】文作者黄庭坚借兰“言志”:
14.【甲】文作者认为“莲,花之君子者也”;【乙】文作者黄庭坚认为“兰甚似乎君子”。请你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及下面的链接材料,探究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3分)
链接材料: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论语》)
君子的美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