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1 邓稼先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1 邓稼先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9 22:31:13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群星闪耀
1 邓稼先
【经典永流传】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锦书】
【微赏】现常用来比喻那些辛苦劳动且无私奉献的人,讴歌那些具有牺牲奉献精神、高尚品格的人。
一课一赏·奉献
夯基厚积致远
1.正字音
宰割(zǎi)   选聘(pìn)     鲜为人知(xiǎn) 助记
燕然(yān)    殷红(yān) 助记   至死不懈(xiè)
挚友(zhì)   彷徨(pánɡ)  家喻户晓(xiǎo)
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xūn)”,他是当之无愧(kuì)的。
助记
串句知音
  1.虽然一些革命烈士的事迹鲜(xiǎn)为人知,但是他们用鲜(xiān)血和生命谱写出的对党和祖国的热爱永不消逝!
  2.老张家境殷(yīn)实,那清一色殷(yān)红的实木家具,令人赞叹不已。
2.明字形
diàn(奠)基    yáo(谣)言   zhòu(昼)夜
chóu(筹)划   kūn(昆)仑   jū(鞠)躬尽瘁
妇rú(孺)皆知 辨析1  热泪满kuànɡ(眶)
青海、新疆,神mì(秘)的古罗布pō(泊),马革ɡuǒ(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sònɡ(诵)的《吊古战场文》。
辨析1
细辨相貌记得牢
儒:人字旁,指儒家,旧泛指读书人。
孺:子字旁,指小孩子。
3.晓词义
(1)彷徨 辨析2: 徘徊不前的样子。比喻犹疑不决 。
(2)鲜为人知: 很少有人知道 。
(3)可歌可泣: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
(4) 当之无愧 :完全当得起,没有可惭愧的地方。
(5)家喻户晓: 家家户户都知道 。
(6) 锋芒毕露 :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7)马革裹尸: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
(8) 妇孺皆知 :妇女和小孩子都知道。形容事情散播得非常广,大家都知道。
辨析2
彷徨·犹豫
  “彷徨”侧重于心里迷茫。例如:母爱是一丝花香,让你的心情即使在彷徨的时刻也能感受到舒畅。
  “犹豫”侧重于迟疑,难以做决定。例如:他对去爬泰山一事犹豫不决。
4.记常识
  本文作者 杨振宁 是邓稼先的好友。为了缅怀好友,作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下了这篇 传记 (文体)。 纪实性 是该文体的基本特征。
聚焦探本究源
【文脉梳理】
【重点探究】
1.[引用作用]“我不能走”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后面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说明邓稼先工作条件的艰苦,同时把读者引入中国历史的深处,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后面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说明了邓稼先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男儿,赞扬了他为祖国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品质。 
2.[语句赏析]任选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答:示例:作者运用四个短句分段列举了1898年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四个例子,说明旧中国是怎样“任人宰割”的,列举百年屈辱史作为背景,突出邓稼先的巨大贡献。语言简洁精练,铿锵有力,表现力强。 
【难点突破】
 [写作手法]全文有六个小标题,这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请结合课文内容说明
答: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小引”。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读写联动】
  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这两位拔尖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突出了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品质。请你也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两个人物,突出他们的性格特点,不少于150字
答:示例:老太太把新鲜的芹菜一摆出,就立刻围上了两个人:一个是大腹便便的胖子,白皙的脸上看不见一条皱纹,像刚出锅的馒头;一个是土里土气的瘦老汉,黑苍脸,络腮胡,背有些驼,似一株干枯的松树。胖子费劲地蹲下身,好长时间才挑好了五六棵,脸朝向老太太:“菜根上的土可不能当菜卖了,得便宜我一块钱!”瘦老汉好似自言自语:“地里长的东西,怎么会没土 我们这把年纪,种菜也快种不动了。” 
窍门【多】一点
他山之石
——引用之妙用
答题【巧】一点
五角度赏析句子
  ①手法(包括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
②句式(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
③用词(动词、形容词等)
④表达方式(议论、抒情等)
⑤语言风格或词语的感彩(朴实无华、含蓄隽永、典雅等)
答题有模板:手法(句式或用词或表达方式或语言风格)+表达效果+情感(作者的情感或人物的情感)。
知识【深】一点
板块横式结构法
  本文通过巧立小标题的形式,运用“板块”并列结构,将看似分散的内容有机组合在一起,集中表现同一个主题: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而这类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巨大贡献。板块横式结构的应用,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深入人心。
写法【妙】一点
“三比”塑形象
  (1)人与人对比。如本文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对比。
  (2)人物自身对比。①横向对比(截然相反的行为对比);②纵向对比(人物以前与现在对比)。
  (3)在不同环境中对比。
精练旗开得胜  建议用时30分钟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积累与运用
1.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8分)
奥本海默是一个______的人物,锋芒bì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玻恩的研究生。玻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玻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拿起粉笔走上讲台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______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______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锋芒bì露(毕)  妇孺皆知(rú)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出众 难堪 羡慕  B.拔尖 难堪 仰慕
C.出众 难勘 仰慕 D.拔尖 难勘 羡慕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病因,并提出修改意见。(3分)
答: 语序不当,应将“拿起粉笔”和“走上讲台”交换位置。 
2.有同学写了一篇讴歌邓稼先心系祖国、鞠躬尽瘁精神的文章,文章引用了以下诗句,你认为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A.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B.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阅读与鉴赏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两弹元勋”邓稼先功勋卓著,却鲜为人知。下文中被称为中国“核司令”的程开甲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了解一下。(13分)
程开甲:中国“核司令”
2024年的8月3日,是程开甲院士106周年诞辰,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位“中国核司令”的故事。
1918年8月3日,程开甲出生在姑苏水乡,祖父为其取名“程开甲”,“开”就是开转,“甲”就是第一名。程开甲高中毕业,以极为优异的成绩被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同时录取,他最终选择了当时被称为“东方剑桥”的浙江大学。在浙江大学,程开甲遇到了竺可桢、束星北、王淦昌、苏步青、陈建功等大师,为未来物理学的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可是,成长于战火纷飞年代的程开甲,大学时光在流亡中度过,程开甲曾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两行字:“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科技落后。拯救中国的方法:科学救国。”
1946年,程开甲获得奖学金,远渡重洋来到英国爱丁堡大学,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玻恩的研究生。在爱丁堡大学时寄人篱下的生活,常常让程开甲气恼和愤怒,他感觉“海外中国人心中很闷很苦”,直到1949年“紫石英号”事件,才让程开甲第一次产生“出了口气”的感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和希望,程开甲带着满满一行囊的物理书籍踏上了归国之路,开启了传奇人生的新篇章。
回国后,程开甲在南京大学工作近十年,曾任物理系副主任,为南大物理系的建设与发展付出了辛勤汗水。1960年,校长把程开甲叫到了办公室,递给他一张写有地址的纸条:二机部九所。从此,他走下讲台,在科学界销声匿迹几十年。“程开甲”这个名字,和他从事的核武器事业,成为当时中国的最高机密。
1964年9月,在茫茫戈壁滩的深处,竖起了一座102米高的铁塔。原子弹就安装在铁塔的顶部。同年的10月16日,就是在这座铁塔上,惊天动地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当时,身经百战的张爱萍将军在指挥所里激动地拿起话筒说:“总理,我们成功了,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周恩来显然也十分激动,但他还是用平静的语气问道:“你们能不能肯定这是核爆炸呢 ”现场顿时紧张起来,静得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听得见,大家的目光都转向程开甲,他是技术专家。程开甲紧皱着眉头,根据压力测量仪记录数据推算,他用力一挥手,坚定地说:“是核爆炸,没错!”
几小时后,防化兵进入爆心处,惊讶地发现那座用无缝钢管焊成、重80吨、高102米的铁塔,在原子弹爆炸中竟化为一堆细细的“面条”。现场情况证明了程开甲的结论是正确的。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准时爆响后,自动控制系统瞬间启动上千台仪器,分秒不差地完成了全部测试。当年,法国人进行第一次核试验,测试仪器没有拿到任何数据,美国、英国、苏联也仅拿到了一部分数据,而我国拿到了全部数据。作为技术负责人的程开甲立下赫赫功勋。
从1962年筹建核武器试验研究所到1984年离开核试验基地,22年间,程开甲一直主持和决策着我国核试验技术的全局工作。他筹划主持的30余次各种类型的核试验基本上达到了周总理提出的“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要求。他是我国指挥核试验次数最多的科学家,同时,也是我国核试验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
程开甲有一个独特的习惯:总爱在小黑板上演算大课题。他家里有一块茶几大的小黑板,办公室里也放着一块黑板。后来,他搬了新居,还专门留了一面墙,装上了一块黑板。程开甲是知名专家,计算机使起来也得心应手,但他对小黑板情有独钟,想起什么问题,思考什么方案,搞一个演算什么的,总爱在小黑板上写写画画。久而久之,他在小黑板上还真迸发了许多灵感。
一次,程开甲在北京汇报氢弹空投试验的安全问题。周总理问:“飞机安全是否有把握 ”在场的一位空军副司令指着程开甲说:“他知道。”周总理的目光转向程开甲。“安全绝对没有问题。”程开甲回答得很干脆。
周总理问得很仔细,他对答如流,但就是方言口音太重。程开甲话音一落,总理又突然发问:“程开甲同志,你多大啦 ”程开甲猛地一愣,一时竟然没有答出来。总理笑笑把话岔开:“程开甲同志,你要学普通话呀,你那‘吴语’人家听不懂啊!”
2001年,程开甲已经83岁了,步履依然匆匆,说话依然带着浓重的吴江口音。谈起方言口音,程开甲不免有几分遗憾:“周总理交给我的科研任务,我都完成了,学普通话的任务却没有完成。”
2025年11月17日,程开甲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程开甲生前说:“常有人问我对自身价值和人生追求的看法,我说,我的目标是一切为了祖国的需要。‘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是我的信念,正因为这样的信念,我才能将全部精力用于我从事的科研事业。”
(有删改)
3.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5段中加点的“销声匿迹”的含义。(3分)
答: “销声匿迹”本义是指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在文中是说程开甲为了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走下讲台,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表达了作者对程开甲院士大公无私、为国奉献的精神的敬佩。 
4.请品味第6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答: 示例: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人们在原子弹爆炸后等待确认的紧张气氛,表现了人们在听到周总理的问话后急切想得到准确答复的心理。 
5.文章第8段中提到法国、美国、英国和苏联的核试验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用其他国家核试验的情况和我国核试验的情况做对比,突出了我国核试验的巨大成功,表现了程开甲院士做出的突出贡献。 
6.文章表现了程开甲的哪些精神品质 (3分)
答: 热爱祖国、业务精湛、无私奉献、沉稳果断、严谨认真。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实践与探究
7.公众科学素养事关国家的竞争力。下面是某部门对“我国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的调查情况统计图,请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2分)
结论: 示例一:电视是我国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
示例二:我国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
示例三:绝大部分人依靠电视和报纸获得科学技术信息。 第一单元 群星闪耀
1 邓稼先
【经典永流传】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锦书】
【微赏】现常用来比喻那些辛苦劳动且无私奉献的人,讴歌那些具有牺牲奉献精神、高尚品格的人。
一课一赏·奉献
夯基厚积致远
1.正字音
宰割( )   选聘( )     鲜为人知( ) 助记
燕然( )    殷红( ) 助记   至死不懈( )
挚友( )   彷徨( )  家喻户晓( )
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 )”,他是当之无愧( )的。
助记
串句知音
  1.虽然一些革命烈士的事迹鲜( )为人知,但是他们用鲜( )血和生命谱写出的对党和祖国的热爱永不消逝!
  2.老张家境殷( )实,那清一色殷( )红的实木家具,令人赞叹不已。
2.明字形
diàn( )基    yáo( )言   zhòu( )夜
chóu( )划   kūn( )仑   jū( )躬尽瘁
妇rú( )皆知 辨析1  热泪满kuànɡ( )
青海、新疆,神mì( )的古罗布pō( ),马革ɡuǒ( )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sònɡ( )的《吊古战场文》。
辨析1
细辨相貌记得牢
儒:人字旁,指儒家,旧泛指读书人。
孺:子字旁,指小孩子。
3.晓词义
(1)彷徨 辨析2: 。
(2)鲜为人知: 。
(3)可歌可泣: 。
(4) :完全当得起,没有可惭愧的地方。
(5)家喻户晓: 。
(6) :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7)马革裹尸: 。
(8) :妇女和小孩子都知道。形容事情散播得非常广,大家都知道。
辨析2
彷徨·犹豫
  “彷徨”侧重于心里迷茫。例如:母爱是一丝花香,让你的心情即使在彷徨的时刻也能感受到舒畅。
  “犹豫”侧重于迟疑,难以做决定。例如:他对去爬泰山一事犹豫不决。
4.记常识
  本文作者 是邓稼先的好友。为了缅怀好友,作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下了这篇 (文体)。 是该文体的基本特征。
聚焦探本究源
【文脉梳理】
【重点探究】
1.[引用作用]“我不能走”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后面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语句赏析]任选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难点突破】
 [写作手法]全文有六个小标题,这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请结合课文内容说明
【读写联动】
  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这两位拔尖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突出了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品质。请你也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两个人物,突出他们的性格特点,不少于150字
窍门【多】一点
他山之石
——引用之妙用
答题【巧】一点
五角度赏析句子
  ①手法(包括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
②句式(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
③用词(动词、形容词等)
④表达方式(议论、抒情等)
⑤语言风格或词语的感彩(朴实无华、含蓄隽永、典雅等)
答题有模板:手法(句式或用词或表达方式或语言风格)+表达效果+情感(作者的情感或人物的情感)。
知识【深】一点
板块横式结构法
  本文通过巧立小标题的形式,运用“板块”并列结构,将看似分散的内容有机组合在一起,集中表现同一个主题: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而这类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巨大贡献。板块横式结构的应用,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深入人心。
写法【妙】一点
“三比”塑形象
  (1)人与人对比。如本文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对比。
  (2)人物自身对比。①横向对比(截然相反的行为对比);②纵向对比(人物以前与现在对比)。
  (3)在不同环境中对比。
精练旗开得胜  建议用时30分钟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积累与运用
1.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8分)
奥本海默是一个______的人物,锋芒bì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玻恩的研究生。玻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玻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拿起粉笔走上讲台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______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______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锋芒bì露(毕)  妇孺皆知(rú)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出众 难堪 羡慕  B.拔尖 难堪 仰慕
C.出众 难勘 仰慕 D.拔尖 难勘 羡慕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病因,并提出修改意见。(3分)
2.有同学写了一篇讴歌邓稼先心系祖国、鞠躬尽瘁精神的文章,文章引用了以下诗句,你认为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B.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阅读与鉴赏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两弹元勋”邓稼先功勋卓著,却鲜为人知。下文中被称为中国“核司令”的程开甲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了解一下。(13分)
程开甲:中国“核司令”
2024年的8月3日,是程开甲院士106周年诞辰,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位“中国核司令”的故事。
1918年8月3日,程开甲出生在姑苏水乡,祖父为其取名“程开甲”,“开”就是开转,“甲”就是第一名。程开甲高中毕业,以极为优异的成绩被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同时录取,他最终选择了当时被称为“东方剑桥”的浙江大学。在浙江大学,程开甲遇到了竺可桢、束星北、王淦昌、苏步青、陈建功等大师,为未来物理学的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可是,成长于战火纷飞年代的程开甲,大学时光在流亡中度过,程开甲曾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两行字:“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科技落后。拯救中国的方法:科学救国。”
1946年,程开甲获得奖学金,远渡重洋来到英国爱丁堡大学,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玻恩的研究生。在爱丁堡大学时寄人篱下的生活,常常让程开甲气恼和愤怒,他感觉“海外中国人心中很闷很苦”,直到1949年“紫石英号”事件,才让程开甲第一次产生“出了口气”的感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和希望,程开甲带着满满一行囊的物理书籍踏上了归国之路,开启了传奇人生的新篇章。
回国后,程开甲在南京大学工作近十年,曾任物理系副主任,为南大物理系的建设与发展付出了辛勤汗水。1960年,校长把程开甲叫到了办公室,递给他一张写有地址的纸条:二机部九所。从此,他走下讲台,在科学界销声匿迹几十年。“程开甲”这个名字,和他从事的核武器事业,成为当时中国的最高机密。
1964年9月,在茫茫戈壁滩的深处,竖起了一座102米高的铁塔。原子弹就安装在铁塔的顶部。同年的10月16日,就是在这座铁塔上,惊天动地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当时,身经百战的张爱萍将军在指挥所里激动地拿起话筒说:“总理,我们成功了,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周恩来显然也十分激动,但他还是用平静的语气问道:“你们能不能肯定这是核爆炸呢 ”现场顿时紧张起来,静得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听得见,大家的目光都转向程开甲,他是技术专家。程开甲紧皱着眉头,根据压力测量仪记录数据推算,他用力一挥手,坚定地说:“是核爆炸,没错!”
几小时后,防化兵进入爆心处,惊讶地发现那座用无缝钢管焊成、重80吨、高102米的铁塔,在原子弹爆炸中竟化为一堆细细的“面条”。现场情况证明了程开甲的结论是正确的。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准时爆响后,自动控制系统瞬间启动上千台仪器,分秒不差地完成了全部测试。当年,法国人进行第一次核试验,测试仪器没有拿到任何数据,美国、英国、苏联也仅拿到了一部分数据,而我国拿到了全部数据。作为技术负责人的程开甲立下赫赫功勋。
从1962年筹建核武器试验研究所到1984年离开核试验基地,22年间,程开甲一直主持和决策着我国核试验技术的全局工作。他筹划主持的30余次各种类型的核试验基本上达到了周总理提出的“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要求。他是我国指挥核试验次数最多的科学家,同时,也是我国核试验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
程开甲有一个独特的习惯:总爱在小黑板上演算大课题。他家里有一块茶几大的小黑板,办公室里也放着一块黑板。后来,他搬了新居,还专门留了一面墙,装上了一块黑板。程开甲是知名专家,计算机使起来也得心应手,但他对小黑板情有独钟,想起什么问题,思考什么方案,搞一个演算什么的,总爱在小黑板上写写画画。久而久之,他在小黑板上还真迸发了许多灵感。
一次,程开甲在北京汇报氢弹空投试验的安全问题。周总理问:“飞机安全是否有把握 ”在场的一位空军副司令指着程开甲说:“他知道。”周总理的目光转向程开甲。“安全绝对没有问题。”程开甲回答得很干脆。
周总理问得很仔细,他对答如流,但就是方言口音太重。程开甲话音一落,总理又突然发问:“程开甲同志,你多大啦 ”程开甲猛地一愣,一时竟然没有答出来。总理笑笑把话岔开:“程开甲同志,你要学普通话呀,你那‘吴语’人家听不懂啊!”
2001年,程开甲已经83岁了,步履依然匆匆,说话依然带着浓重的吴江口音。谈起方言口音,程开甲不免有几分遗憾:“周总理交给我的科研任务,我都完成了,学普通话的任务却没有完成。”
2025年11月17日,程开甲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程开甲生前说:“常有人问我对自身价值和人生追求的看法,我说,我的目标是一切为了祖国的需要。‘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是我的信念,正因为这样的信念,我才能将全部精力用于我从事的科研事业。”
(有删改)
3.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5段中加点的“销声匿迹”的含义。(3分)
答:
4.请品味第6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答:
5.文章第8段中提到法国、美国、英国和苏联的核试验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6.文章表现了程开甲的哪些精神品质 (3分)
答: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实践与探究
7.公众科学素养事关国家的竞争力。下面是某部门对“我国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的调查情况统计图,请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2分)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