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经典永流传】
望阙台
[明]戚继光
十年驱驰海色寒,
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
洒向千峰秋叶丹。
【锦书】
【微赏】借“繁霜”“秋叶”表达忠贞不渝的报国之心,揭示出忠君爱国的精神境界。
一课一赏·爱国
夯基厚积致远
1.正字音
地壳( ) 助记 弥高( ) 锲而不舍( )
秩序( ) 小楷( ) 图解 硕果( )
校补( ) 气冲斗牛( ) 目不窥园( )
兀兀穷年( ) 沥( )尽心血
闻一多先生,是卓( )越的学者,热情澎湃( )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助记
图解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钟繇。线条方面小楷书法以“清、腴”为贵,结构方面小楷字形结构以“宽绰”为贵。
2.明字形
shū( )头 抱qiàn( ) 心不在yān( )
shuāi( )微 典jí( ) jiǒnɡ( )乎不同
(1)深xiāo( )灯火是他的伴lǚ( ),因它大开光明之路,“piǎo( )白了四壁”。
(2)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dié( )起 警示1,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wèi( )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kǎi( )淋漓。
警示1
“叠”“迭”勿混用
“警报迭起”的“迭”意思是屡次。“警报迭起”指警示的信号反复响起。而“重峦叠嶂”的“叠”是累积、重复。“重峦叠嶂”指山峰一个接着一个,连绵不断。
3.晓词义
(1)锲而不舍: 。
(2)兀兀穷年: 。
(3) :很不一样。
(4) :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5) :形容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6)气冲斗牛 警示2: 。
警示2
注意不要望文生义,“气冲斗牛”不可以用来形容歌声、烟雾等。
错例:“神舟十八号”飞船像一支离弦之箭,气冲斗牛,直上云天。
4.记常识
闻一多,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 》《 》。本文作者 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有“农民诗人”之称,代表作有诗集《 》等。
聚焦探本究源
【文脉梳理】
【重点探究】
1.[细节描写]体会句中描写手法的作用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
2.[文段作用]课文最后一段如果改为“他是口的巨人和行的高标”,说说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并分析该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难点突破】
[文意理解]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 为什么
【读写联动】
本文在叙述中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的人物形象。请你扩写“妈妈站在我床前,手里抱着毛毯,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这句话,要发挥联想和想象,运用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细化对妈妈眼神的描写,200字左右
答题【巧】一点
小细节大作用
①刻画人物性格;
②丰满人物形象;
③推动情节发展;
④烘托氛围气氛;
⑤深化文章主题。
答题有模板:运用……细节描写,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情景(状态、姿态、样子),表现了……的精神品质(性格特点)。
窍门【多】一点
文段作用品析抓两点
位置 内容上 结构上
开头 1.开门见山,交代写作对象。 2.开篇点题,点明中心。 1.引出(总领)下文做铺垫。 2.设置悬念激兴趣。
中间 结合具体内容简要概括。 承上启下来过渡,总上文,引下文。
结尾 1.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2.画龙点睛,升华主题。 1.结尾点题。 2.首尾呼应。 3.总结全文。
写法【妙】一点
如何写好细节
细微处慢说,关键处驻足:
1.细化动作,延长过程。
2.运用修辞,画其神韵。
3.联想想象,添加内涵。
精练旗开得胜 建议用时30分钟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积累与运用
1.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7分)
一个伟大的时代,呼唤的是有责任、有担当、有使命感。为了给 (①衰微 ②衰弱)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他锲而不舍地钻探古代典籍,从唐诗下手,足不下楼,沥尽心血;为了 (①夺取 ②争取)民主,反对独裁,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dié起的情况下,他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气冲斗牛。他,就是臧克家崇拜的闻一多先生,是我们要学习的楷模,是我们真正要追的星。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锲而不舍( ) 警报dié起( )
(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2分)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3分)
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担当”是什么 冲锋在前是一种担当:民主战士闻一多在群众大会上慷慨淋漓地发表演讲,救援官兵在目不窥园时勇敢无畏地奔赴灾区。默默坚守也是一种担当:邓稼先在茫茫戈壁上锲而不舍地研究“两弹”,袁隆平在田间地头为粮食增收而兀兀穷年……
A.慷慨淋漓 B.目不窥园
C.锲而不舍 D.兀兀穷年
3.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比喻)
B.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引用)
C.“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反复)
D.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比喻)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阅读与鉴赏
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那么,同是文艺界名人的朱自清先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让我们跟着朱光潜一起去感受不一样的朱自清先生。(14分)
敬悼朱佩弦先生
朱光潜
在文艺界的朋友中,我认识最早而且得益也最多的要算佩弦先生。那还是1924年夏季,中国公学因江浙战争停顿,我在上海闲着,夏丏尊先生邀我到春晖中学去教英文。当时佩弦先生正在那里教国文。学校范围不大,大家朝夕相处,宛如一家人。
1925年,佩弦先生应清华大学的聘去任教,我出国读书。后来他由清华休假到欧洲去,我还在英国没有归来,在英国彼此又有一个短时期的往还。那时候,我的《文艺心理学》和《谈美》的初稿都已写成,他在旅途中替我仔细看过原稿,指示我一些意见,并且还替我做了两篇序。
我对于佩弦先生始终当作一位良师益友信赖。在我的学文艺的朋友中,他是和我相知最深的一位,而且他是那样可信赖的一位朋友,请他看稿子他必仔细看,请他批评他也必切切实实地批评。
1933年,我回国任教北京大学,他约我在清华讲了一年《文艺心理学》,此后过从的机会就更多。在北平的文艺界朋友们常聚会讨论,有他就必有我。
抗战中我住在四川,佩弦先生虽是常住昆明,但因为家眷在川,到四川去的回数很多。乱离中相见,彼此都已大不如前。他本来是一位温恭和蔼的人,生气不算蓬勃,近来和他对面,有如对着深秋,令人起萧索之感。他多年来贫病交加,见着朋友却从来不为贫病诉苦,他有哲人的坚忍。但是贫与病显然累了他,我常感觉到他仿佛受了一种重压,压得不能自由伸展。
读过《背影》那一类文章的人们,都会知道佩弦先生富于至性深情,可是这至性深情背后也隐藏着一种深沉的忧郁。他的面孔老是那样温和而镇定,从来不打一个呵呵笑,叹息也是低微的。他的脸部筋肉通常是微微下沉,偶一兴奋时便微微向上提起,不多时就放下。平正严肃是他的本性。他那一套旧西装质料虽不讲究,却老是洗刷得干干净净,领结打得挺直;到他的书房里,陈设常是简单朴素,可是一几一砚都摆得齐齐整整。文人不修边幅的习气他绝对没有,行险侥幸的事他一生没有做过一件。他对人对事一向认真,守本分。在清华任教二十四年,除掉休假,他从没有放弃过他的岗位。
他对朋友始终真诚,请他帮忙的只要他力量能办到,他没有不帮忙的。我得到他的最后一封信,是答复我托他替一位青年谋事的。事没有谋成,而他却尽了力。计算日期,他写那封信是在进医院之前不过几天,那时他的身体当然已经很坏了,还没有忘记一个朋友的一件寻常的请托。我想起自己老是压着信不复,才知道他的这种仔细当极不容易。
他的生活兴趣不算很浓也不算很浅,旅行中爱看名胜,集会中爱坐着听人清谈,朋友们说起有好戏他也偶尔抽空去看看,近年来常作旧诗,胃病未发以前他也能喝几杯酒,在朋友中以酒德见称,不过分也不喧嚷。他对一切大抵都如此,乘兴而来,适可而止,从不流连忘返。他虽严肃,却不古板干枯。听过他的谈吐的人们都忘不了他的谐趣,他对于旁人的谐趣也很欣赏,不过开玩笑打趣在他只是偶然间灵机一现,有时竟像出诸有心,他的长处并不在此。就他的整个性格来说,他属于古典型的多,属于浪漫型的少;得诸孔颜的多,得诸庄老的少。
他的文章简洁精练不让于上品古文,而用字确是日常语言所用的字,语句声调也确是日常语言所有的声调。就剪裁锤炼说,它的确是“文”;就字句习惯和节奏说,它也的确是“语”。任文法家们去推敲它,不会推敲出什么毛病;可是念给一般老百姓听,他们也不会感觉有什么别扭。我自己好多年以来都在追求这个理想,可是至今还是嫌它可望而不可追,所以特别觉得佩弦先生的成就难能可贵。
佩弦先生和我同姓,年龄相差一岁,身材大小肥瘦相若,据公共的朋友们说,性格和兴趣也颇相似。这些偶合曾经引起了不少的误会,有人疑心他和我是兄弟,有一部国文教本附载作者小传,竟把我弄成浙江人;甚至有人以为他就是我,未谋面的青年朋友们写信给他的误投给我,写信给我的误投给他,都已经不止一次。这对我是一种不应得的荣誉,他在做人和作文方面都已做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我至今还很驳杂,“赐也何敢望回”
于今他已经离开人世了,生死我已久看作寻常事,可是自顾形单影只,仍不免有些感伤。
(有删改)
4.通读全文,按照文中作者记叙与先生交往的行文顺序,给下列选项排序。(3分)
A.佩弦先生约“我”在清华讲课后,“我”与他经常一同参加聚会。
B.教授英文的“我”与教授语文的佩弦先生在春晖中学初遇,相处和睦。
C.“我”请佩弦先生看稿,他仔细看稿并对“我”的稿子作出了切实的批评。
D.重病后依然尽心尽力帮助“我”,为“我”的请托奔波。
E.离乱中相见,他贫病交加,但从不向“我”诉苦。
排序:
5.细读第6段,结合语境赏析下面语句。(4分)
他的脸部筋肉通常是微微下沉,偶一兴奋时便微微向上提起,不多时就放下。
6.结合短文,分析佩弦先生的形象。(3分)
7.学习本文后,同桌建议将其收录为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拓展阅读材料。结合选文内容及对朱自清的了解,请你帮助同桌撰写推荐理由,字数150字左右。(4分)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实践与探究
8.有人认为闻一多先生“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的做法已经过时,当今的年轻人应当学会“推销”自己,争取为社会做贡献的机会。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3分)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经典永流传】
望阙台
[明]戚继光
十年驱驰海色寒,
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
洒向千峰秋叶丹。
【锦书】
【微赏】借“繁霜”“秋叶”表达忠贞不渝的报国之心,揭示出忠君爱国的精神境界。
一课一赏·爱国
夯基厚积致远
1.正字音
地壳(qiào) 助记 弥高(mí) 锲而不舍(qiè)
秩序(zhì) 小楷(kǎi) 图解 硕果(shuò)
校补(jiào) 气冲斗牛(dǒu) 目不窥园(kuī)
兀兀穷年(wù) 沥(lì)尽心血
闻一多先生,是卓(zhuó)越的学者,热情澎湃(pài)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助记
图解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钟繇。线条方面小楷书法以“清、腴”为贵,结构方面小楷字形结构以“宽绰”为贵。
2.明字形
shū(梳)头 抱qiàn(歉) 心不在yān(焉)
shuāi(衰)微 典jí(籍) jiǒnɡ(迥)乎不同
(1)深xiāo(宵)灯火是他的伴lǚ(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piǎo(漂)白了四壁”。
(2)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dié(迭)起 警示1,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wèi(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kǎi(慨)淋漓。
警示1
“叠”“迭”勿混用
“警报迭起”的“迭”意思是屡次。“警报迭起”指警示的信号反复响起。而“重峦叠嶂”的“叠”是累积、重复。“重峦叠嶂”指山峰一个接着一个,连绵不断。
3.晓词义
(1)锲而不舍: 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
(2)兀兀穷年: 一年到头辛苦劳动,勤劳不懈 。
(3) 迥乎不同 :很不一样。
(4) 心不在焉 :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5) 慷慨淋漓 :形容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6)气冲斗牛 警示2: 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
警示2
注意不要望文生义,“气冲斗牛”不可以用来形容歌声、烟雾等。
错例:“神舟十八号”飞船像一支离弦之箭,气冲斗牛,直上云天。
4.记常识
闻一多,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 红烛 》《 死水 》。本文作者 臧克家 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有“农民诗人”之称,代表作有诗集《 烙印 》等。
聚焦探本究源
【文脉梳理】
【重点探究】
1.[细节描写]体会句中描写手法的作用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
答:这里是细节描写,形象生动地描写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时的状态,表现了闻一多刻苦的治学精神。
2.[文段作用]课文最后一段如果改为“他是口的巨人和行的高标”,说说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并分析该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答:本段句式短促,语调高亢,节奏分明,言简意赅,而改句就没有这种效果。作为结尾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艺术地概括了闻一多先生的高尚人格,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伟大精神的钦佩和赞扬。
【难点突破】
[文意理解]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 为什么
答:不矛盾。前者指他做学问时不说、不自夸、勤奋踏实的品质。后者指他作为革命者方面的表现,宣传革命道理,当然要说。
【读写联动】
本文在叙述中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的人物形象。请你扩写“妈妈站在我床前,手里抱着毛毯,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这句话,要发挥联想和想象,运用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细化对妈妈眼神的描写,200字左右
答:示例:病中的我安静地躺在床上,妈妈站在我床前,月光透过窗帘的缝隙,轻柔地洒在她温柔的脸庞上,为她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辉。她手里抱着那条熟悉的毛毯,怕我着凉,要给我盖上。她的眼神里,满溢着慈爱与关怀,宛如春日里细腻的微风,又似夜空中最温柔的星光,既深邃又温暖。在那双眸中,我读到了无尽的疼惜与守护。那温暖的眼神仿佛能洞察我所有的疲惫与不安,无声地安慰我:“孩子,别怕,有我在。”这样的眼神,是世间最温暖的港湾,让我瞬间心安,所有的病痛都在这份深情中消失。
答题【巧】一点
小细节大作用
①刻画人物性格;
②丰满人物形象;
③推动情节发展;
④烘托氛围气氛;
⑤深化文章主题。
答题有模板:运用……细节描写,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情景(状态、姿态、样子),表现了……的精神品质(性格特点)。
窍门【多】一点
文段作用品析抓两点
位置 内容上 结构上
开头 1.开门见山,交代写作对象。 2.开篇点题,点明中心。 1.引出(总领)下文做铺垫。 2.设置悬念激兴趣。
中间 结合具体内容简要概括。 承上启下来过渡,总上文,引下文。
结尾 1.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2.画龙点睛,升华主题。 1.结尾点题。 2.首尾呼应。 3.总结全文。
写法【妙】一点
如何写好细节
细微处慢说,关键处驻足:
1.细化动作,延长过程。
2.运用修辞,画其神韵。
3.联想想象,添加内涵。
精练旗开得胜 建议用时30分钟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积累与运用
1.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7分)
一个伟大的时代,呼唤的是有责任、有担当、有使命感。为了给 ① (①衰微 ②衰弱)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他锲而不舍地钻探古代典籍,从唐诗下手,足不下楼,沥尽心血;为了 ② (①夺取 ②争取)民主,反对独裁,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dié起的情况下,他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气冲斗牛。他,就是臧克家崇拜的闻一多先生,是我们要学习的楷模,是我们真正要追的星。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锲而不舍(qiè ) 警报dié起(迭)
(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2分)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3分)
答: 一个伟大的时代,呼唤的是有责任、有担当、有使命感的偶像。
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担当”是什么 冲锋在前是一种担当:民主战士闻一多在群众大会上慷慨淋漓地发表演讲,救援官兵在目不窥园时勇敢无畏地奔赴灾区。默默坚守也是一种担当:邓稼先在茫茫戈壁上锲而不舍地研究“两弹”,袁隆平在田间地头为粮食增收而兀兀穷年……
A.慷慨淋漓 B.目不窥园
C.锲而不舍 D.兀兀穷年
3.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 (C)
A.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比喻)
B.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引用)
C.“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反复)
D.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比喻)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阅读与鉴赏
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那么,同是文艺界名人的朱自清先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让我们跟着朱光潜一起去感受不一样的朱自清先生。(14分)
敬悼朱佩弦先生
朱光潜
在文艺界的朋友中,我认识最早而且得益也最多的要算佩弦先生。那还是1924年夏季,中国公学因江浙战争停顿,我在上海闲着,夏丏尊先生邀我到春晖中学去教英文。当时佩弦先生正在那里教国文。学校范围不大,大家朝夕相处,宛如一家人。
1925年,佩弦先生应清华大学的聘去任教,我出国读书。后来他由清华休假到欧洲去,我还在英国没有归来,在英国彼此又有一个短时期的往还。那时候,我的《文艺心理学》和《谈美》的初稿都已写成,他在旅途中替我仔细看过原稿,指示我一些意见,并且还替我做了两篇序。
我对于佩弦先生始终当作一位良师益友信赖。在我的学文艺的朋友中,他是和我相知最深的一位,而且他是那样可信赖的一位朋友,请他看稿子他必仔细看,请他批评他也必切切实实地批评。
1933年,我回国任教北京大学,他约我在清华讲了一年《文艺心理学》,此后过从的机会就更多。在北平的文艺界朋友们常聚会讨论,有他就必有我。
抗战中我住在四川,佩弦先生虽是常住昆明,但因为家眷在川,到四川去的回数很多。乱离中相见,彼此都已大不如前。他本来是一位温恭和蔼的人,生气不算蓬勃,近来和他对面,有如对着深秋,令人起萧索之感。他多年来贫病交加,见着朋友却从来不为贫病诉苦,他有哲人的坚忍。但是贫与病显然累了他,我常感觉到他仿佛受了一种重压,压得不能自由伸展。
读过《背影》那一类文章的人们,都会知道佩弦先生富于至性深情,可是这至性深情背后也隐藏着一种深沉的忧郁。他的面孔老是那样温和而镇定,从来不打一个呵呵笑,叹息也是低微的。他的脸部筋肉通常是微微下沉,偶一兴奋时便微微向上提起,不多时就放下。平正严肃是他的本性。他那一套旧西装质料虽不讲究,却老是洗刷得干干净净,领结打得挺直;到他的书房里,陈设常是简单朴素,可是一几一砚都摆得齐齐整整。文人不修边幅的习气他绝对没有,行险侥幸的事他一生没有做过一件。他对人对事一向认真,守本分。在清华任教二十四年,除掉休假,他从没有放弃过他的岗位。
他对朋友始终真诚,请他帮忙的只要他力量能办到,他没有不帮忙的。我得到他的最后一封信,是答复我托他替一位青年谋事的。事没有谋成,而他却尽了力。计算日期,他写那封信是在进医院之前不过几天,那时他的身体当然已经很坏了,还没有忘记一个朋友的一件寻常的请托。我想起自己老是压着信不复,才知道他的这种仔细当极不容易。
他的生活兴趣不算很浓也不算很浅,旅行中爱看名胜,集会中爱坐着听人清谈,朋友们说起有好戏他也偶尔抽空去看看,近年来常作旧诗,胃病未发以前他也能喝几杯酒,在朋友中以酒德见称,不过分也不喧嚷。他对一切大抵都如此,乘兴而来,适可而止,从不流连忘返。他虽严肃,却不古板干枯。听过他的谈吐的人们都忘不了他的谐趣,他对于旁人的谐趣也很欣赏,不过开玩笑打趣在他只是偶然间灵机一现,有时竟像出诸有心,他的长处并不在此。就他的整个性格来说,他属于古典型的多,属于浪漫型的少;得诸孔颜的多,得诸庄老的少。
他的文章简洁精练不让于上品古文,而用字确是日常语言所用的字,语句声调也确是日常语言所有的声调。就剪裁锤炼说,它的确是“文”;就字句习惯和节奏说,它也的确是“语”。任文法家们去推敲它,不会推敲出什么毛病;可是念给一般老百姓听,他们也不会感觉有什么别扭。我自己好多年以来都在追求这个理想,可是至今还是嫌它可望而不可追,所以特别觉得佩弦先生的成就难能可贵。
佩弦先生和我同姓,年龄相差一岁,身材大小肥瘦相若,据公共的朋友们说,性格和兴趣也颇相似。这些偶合曾经引起了不少的误会,有人疑心他和我是兄弟,有一部国文教本附载作者小传,竟把我弄成浙江人;甚至有人以为他就是我,未谋面的青年朋友们写信给他的误投给我,写信给我的误投给他,都已经不止一次。这对我是一种不应得的荣誉,他在做人和作文方面都已做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我至今还很驳杂,“赐也何敢望回”
于今他已经离开人世了,生死我已久看作寻常事,可是自顾形单影只,仍不免有些感伤。
(有删改)
4.通读全文,按照文中作者记叙与先生交往的行文顺序,给下列选项排序。(3分)
A.佩弦先生约“我”在清华讲课后,“我”与他经常一同参加聚会。
B.教授英文的“我”与教授语文的佩弦先生在春晖中学初遇,相处和睦。
C.“我”请佩弦先生看稿,他仔细看稿并对“我”的稿子作出了切实的批评。
D.重病后依然尽心尽力帮助“我”,为“我”的请托奔波。
E.离乱中相见,他贫病交加,但从不向“我”诉苦。
排序: B C A E D
5.细读第6段,结合语境赏析下面语句。(4分)
他的脸部筋肉通常是微微下沉,偶一兴奋时便微微向上提起,不多时就放下。
答: 示例:运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体现出佩弦先生温和镇定的表情与平正严肃的性格。
6.结合短文,分析佩弦先生的形象。(3分)
答: 人物分析要点:①做事认真负责、诚实真切、乐于助人;②性格温恭和蔼、坚忍镇静、忧郁、理性;③生活俭朴、整洁,爱好多样但不沉迷;④文学造诣极高,文章简洁精练、雅俗共赏。
7.学习本文后,同桌建议将其收录为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拓展阅读材料。结合选文内容及对朱自清的了解,请你帮助同桌撰写推荐理由,字数150字左右。(4分)
答: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星。他的散文朴实、自然、清新、优美,“文如其人”是对朱自清先生为文为人一致性的生动概括。《论气节》等散文中处处显露出作者高尚健全的人格;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更是体现了他的铮铮风骨。他在人生旅程上留下了两个闪闪发光的大字:“真”“诚”。因此,我推荐此文应被收录到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拓展阅读材料中。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实践与探究
8.有人认为闻一多先生“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的做法已经过时,当今的年轻人应当学会“推销”自己,争取为社会做贡献的机会。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3分)
答: 示例:“做了也不一定说”体现的是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这种精神和美德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当今的年轻人“推销”自己,也应在“做”的基础上再“说”,否则就是吹嘘,这样的人是不可能为社会做多大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