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识别种子的基本结构,如种皮、胚根、胚芽、子叶等,并清晰阐述各部分结构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深入理解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知晓种子是植物生长发育的起点。
2.科学探究目标:熟练运用解剖工具,规范解剖不同植物的种子,有效提升动手操作能力;通过细致观察种子结构,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的科学方法,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3.科学态度目标:在探究种子结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种子奥秘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种子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价值,树立保护植物种子、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精准掌握种子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熟练掌握解剖种子的正确方法,学会细致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
2.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种子各部分结构与新生命发育的紧密联系;能够准确区分不同植物种子结构的异同点。
三、教学工具
1.学生材料:浸泡过的蚕豆、花生、玉米种子若干;镊子、放大镜、刀片;实验记录单。
2.教师材料:多媒体课件(包含种子结构示意图、种子萌发过程视频等);实物投影仪;未浸泡的蚕豆、花生、玉米种子;新鲜豆芽(带根和芽)。
四、教学过程(40分钟)
1.趣味导入(5分钟):教师提问:“同学们,别看这颗小小的种子,它可是藏着大大的秘密,你们猜猜看,从这颗种子里能长出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接着播放一段植物从种子萌发到长成幼苗的视频,引发学生对种子奥秘的好奇,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教师:(笑容满面,高高举起一颗蚕豆种子)同学们,瞧!老师手里拿着这颗小小的蚕豆种子,可别小瞧它,它身上藏着大大的秘密呢!大家开动小脑筋,猜猜看,从这颗种子里能长出什么?
学生A:(迫不及待地举手,眼睛发亮)老师,我觉得能长出蚕豆苗!
教师:嗯,很有可能!还有其他想法吗?
学生B:(兴奋地站起来)会长出大大的蚕豆荚,里面有好多蚕豆!
教师:你的想法真不错!看来大家都很有想象力。那到底是不是像大家说的这样呢?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植物从种子萌发到长成幼苗的视频)
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不时发出惊叹声)哇!
教师:(视频结束后)怎么样,同学们?神奇吧!小小的种子居然能变成这么茁壮的幼苗。这就是因为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今天咱们就一起去探索种子里的奥秘。
观察种子外部特征(8分钟):分发浸泡过和未浸泡的蚕豆、花生、玉米种子给学生,让学生先观察未浸泡种子的颜色、形状、大小、表面纹理等特征,用手摸一摸,感受其质地。随后,让学生观察浸泡后的种子,对比二者的差异,如浸泡后的种子体积变大、种皮变软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种子浸泡后会发生这些变化呢?”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发现。
教师:(将浸泡过和未浸泡的蚕豆、花生、玉米种子分发给各小组)同学们,现在种子就在你们面前啦。先拿起未浸泡的种子,仔细观察它们的颜色、形状、大小,再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它们的质地,看看能有什么发现。(学生们开始认真观察和触摸种子)
学生A:(拿起未浸泡的蚕豆种子)老师,我发现未浸泡的蚕豆是绿色的,有点扁扁的,摸起来硬硬的。
教师:观察得很细致!其他同学呢,对花生和玉米种子有什么发现?
学生B:(举起未浸泡的花生种子)未浸泡的花生是土黄色的,形状弯弯的,像个小葫芦,摸起来表面有点粗糙。
学生C:(拿着未浸泡的玉米种子)未浸泡的玉米种子是黄色的,小小的、圆圆的,摸起来滑滑的。
教师:大家都观察得很认真!现在,把未浸泡的种子放一边,拿起浸泡过的种子,再观察观察,和未浸泡的种子比一比,看看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们又开始对比观察)
学生D:(惊讶地)老师,我发现浸泡后的蚕豆变大了好多,种皮也变软了。
教师:非常好的发现!那谁能说说花生和玉米种子呢?
学生E:浸泡后的花生颜色变深了,也变大了,捏起来软软的。
学生F:浸泡后的玉米种子也变大了,感觉比之前更饱满了。
教师:没错,大家都发现了浸泡后的种子体积变大、种皮变软这些变化。那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为什么种子浸泡后会发生这些变化呢?大家在小组里讨论讨论。(学生们开始热烈讨论)
小组代表1:(举手发言)我们小组觉得,可能是种子吸收了水分,所以就变大变软了。
教师:这个想法很有道理!还有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吗?
小组代表2:我们觉得水进到种子里面,把种子撑大了,种皮就变软了。
教师:大家的想法都很棒!其实呀,种子浸泡后吸收水分,就像我们喝水会变精神一样,种子也“喝饱”了水,体积就变大,种皮也会变软,这都是为种子的萌发做准备呢。
解剖并观察种子内部结构(15分钟):教师借助实物投影仪,示范解剖蚕豆种子的方法:先用镊子轻轻夹住蚕豆种子,沿着种脐轻轻剥开种皮,再小心分开两片子叶,展示内部的胚根、胚芽、子叶等结构。强调解剖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如正确使用镊子和刀片,避免划伤手指。学生分组解剖蚕豆种子,在解剖过程中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对照教材上的种子结构示意图,识别各部分结构,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解剖完成后,小组推选代表上台,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解剖的种子,介绍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和特点。
教师:接下来我们要更深入地探索蚕豆种子的秘密——解剖它,看看里面都藏着什么。大家仔细看老师的操作。先用镊子轻轻夹住蚕豆种子,注意一定要轻,别把种子夹坏了。然后找到种子上这个小小的凸起,它叫种脐,沿着种脐这儿,慢慢地剥开种皮。(边说边示范,成功剥开种皮)瞧,种皮剥开了,现在我们再小心地把这两片子叶分开。(缓慢分开子叶,展示内部结构)这就是蚕豆种子里面的胚根、胚芽和子叶啦。大家看,胚根小小的,像个小尾巴;胚芽呢,就在胚根的上面,以后会发育成茎和叶;这两片子叶大大的,储存着很多营养。
不过在解剖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镊子和刀片可都很锋利,别拿着它们打闹,使用刀片的时候更要小心,千万别划伤手指。都记住了吗?
学生们:(齐声回答)记住了!
教师:好,现在大家分组开始解剖蚕豆种子,解剖的时候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对照教材上的种子结构示意图,看看能不能准确找到胚根、胚芽和子叶,把观察结果认真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有问题随时举手问老师。(学生们分组开始解剖,教师巡视各小组)
学生A:(举手,有点着急)老师,我怎么剥种皮的时候,种子都快被我弄碎了?
教师:(走到该小组)别着急,可能是你太用力了。像老师刚才示范的那样,轻轻地沿着种脐剥开,慢慢来。(学生A按照老师指导的方法,成功剥开种皮)
学生B:(兴奋地)老师,我看到胚根啦,真的好像小尾巴!
教师:非常棒!那你再仔细找找胚芽在哪里?(学生B认真寻找并找到了胚芽)
教师: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带着你们解剖好的种子,到前面来,通过实物投影仪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看到的种子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和特点。哪个小组先来?
小组代表1:(走上讲台,将解剖好的种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下)大家看,这是我们解剖的蚕豆种子。这层薄薄的是种皮,保护着种子里面的结构。分开种皮后,能看到这两片子叶,它们很肥厚,给种子发芽提供营养。这个尖尖的小部分就是胚根,将来会发育成根,吸收水分和养分。在胚根上面的就是胚芽,以后会慢慢长成茎和叶。
教师:讲解得很清楚!其他小组有补充或者不同发现吗?
小组代表2:我们小组发现,不同的蚕豆种子,子叶的大小好像有点不一样,但胚根和胚芽看起来都差不多。
教师: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发现!确实,种子个体之间会存在一些差异。大家通过解剖和观察,对蚕豆种子的内部结构都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对比不同种子结构(7分钟):学生按照解剖蚕豆种子的方法,依次解剖花生和玉米种子,观察并记录它们的内部结构。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蚕豆、花生和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点,组织小组讨论:“为什么这些种子的结构会有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差异。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蚕豆种子的内部结构,现在大家按照刚才解剖蚕豆种子的方法,来解剖花生和玉米种子,仔细观察它们的内部都有什么,把看到的结构记录下来。(学生们开始动手解剖花生和玉米种子,教师在教室里走动观察)
学生A:(皱着眉头,举手发言)老师,花生种子和蚕豆种子好像有点像,但是玉米种子看起来差别好大呀!
教师:你的观察很敏锐!那你先说说花生种子和蚕豆种子相似的地方。
学生A:我发现它们都有种皮,而且都能分开两片子叶,里面也都有胚根和胚芽。
教师:非常好!那玉米种子呢,你看到了什么不一样?
学生A:玉米种子的子叶只有一片,而且它的胚根和胚芽看起来和蚕豆、花生的不太一样。
教师:说得很对!大家都像他这样仔细观察,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为什么这些种子的结构会有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学生们开始热烈讨论)
教师:好啦,讨论结束。每个小组派代表来汇报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哪个小组先来?
小组代表1:我们小组觉得,种子结构相同,可能是因为它们都要发育成植物,都需要种皮保护,也都要有能长成根、茎、叶的部分。不同的地方,也许是因为它们长大后的样子不一样,所以种子结构也有点差别。
教师:这个想法很有道理!其他小组呢?
小组代表2:我们小组认为,这和植物的种类有关。就像人有不同的种族,植物也有不同的种类,所以种子结构会有差异。
教师:大家的思考都很深入!确实,像蚕豆和花生,它们都有两片子叶,属于双子叶植物;而玉米只有一片子叶,属于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差异,是长期进化的结果,这些结构特点都和它们的生长发育有关系。比如说,双子叶植物的两片子叶能储存更多营养,单子叶植物虽然只有一片子叶,但它有胚乳来储存营养。大家以后还会学到更多关于植物分类和种子结构的知识。
理解种子结构与新生命的关系(5分钟):教师播放种子萌发过程的视频,结合视频讲解种子各部分结构在萌发过程中的作用:种皮保护种子内部结构;胚根发育成植物的根,为幼苗生长提供水分和养分;胚芽发育成植物的茎和叶;子叶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物质。提问学生:“种子里的哪个部分最重要呢?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加深对种子结构与新生命关系的理解。
教师:(播放种子萌发过程的视频)仔细看这个视频,观察种子是怎么一点点变成幼苗的。(视频播放结束)现在我们来结合视频,看看种子各部分结构在萌发过程中都有什么作用。这最外面的种皮,就像给种子穿了一层防护服,保护着种子内部的结构,让它们不受伤害。而胚根呢,会向下生长,发育成植物的根,根可以扎进土壤里,吸收水分和养分,就像我们吃饭一样,给幼苗的生长提供能量。胚芽则会向上生长,慢慢发育成植物的茎和叶,让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还有子叶,它储存了很多营养物质,在种子萌发初期,给种子提供“食物”。现在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种子里的哪个部分最重要呢?为什么?大家好好思考一下,然后举手回答。
学生A:(迅速举手)老师,我觉得胚根最重要,因为没有根,植物就没办法吸收水分和养分,就不能长大。
教师:你的想法有道理,根确实对植物的生长很关键。还有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看法吗?
学生B:(举手发言)我觉得胚芽最重要,要是没有胚芽,就长不出茎和叶,植物就没办法进行光合作用,也活不了。
教师:也很有道理!那有没有同学觉得子叶更重要呢?
学生C:(站起来)我觉得子叶重要,在种子刚开始萌发的时候,要是没有子叶提供营养,胚根和胚芽可能都没办法生长。
教师:大家都说得很棒!其实啊,种子里的每一个部分都很重要,它们就像一个团队,少了谁都不行。种皮保护着其他部分,让种子能安全地开始萌发;胚根、胚芽和子叶,在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们相互配合,才让种子顺利地孕育出新生命,长成茁壮的植物。
五、课堂作业
1.基础作业:让学生在作业本上画出蚕豆种子的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和功能。
2.拓展作业:布置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不同植物种子的特点和传播方式,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
六、板书设计
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1.种子的外部特征:颜色、形状、大小、表面纹理等
2.种子的内部结构
种皮:保护作用
胚根:发育成根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子叶:提供营养(双子叶植物种子有2片子叶,单子叶植物种子有1片子叶)
3.种子结构与新生命的关系:种子各部分结构协同作用,孕育新生命
七、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趣味导入和实验探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较好地掌握种子的结构和功能。解剖种子实验环节,学生动手能力得到锻炼,但部分学生在解剖操作时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加强指导。在对比不同种子结构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对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差异的理解不够深入,后续教学可增加更多实例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此外,在时间把控上,观察种子外部特征环节用时稍长,导致理解种子结构与新生命关系部分讲解略显仓促,今后应更加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教学内容完整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