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红楼春趣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厚地高天,勘探古今情不尽;
痴男怨女,可怜风雪灾难愁。
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你知道这些诗句描写的是哪部文学作品吗?
走进作者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世辛酸,后以坚韧不拔之毅力,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作品介绍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经典作品。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代表之一,更是一部涵盖了丰富历史、文化、哲学内涵的文学作品,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盛衰兴替和人情世态的冷暖炎凉,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矛盾,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圈出本课生字词。
2、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3、用“ ”标出不懂的词语,能猜测大致意思。
我会认
窗屉 嫣红 忌讳 黛玉 晦气 墩子
宝钗 晴雯 袭姑娘 垫着 豁喇喇
tì
yān
huì
huì
dài
dūn
chāi
wén
xí
diàn
huò
lā
多音字
喇
lā (忽喇喇)
lǎ (喇叭)
lá (哈喇子)
释义:
1.[喇叭(bɑ)]管乐器,口吹的一端细,另一端向四周张开,可扩大音量;
2.形状或作用像喇叭的东西。
3.[喇嘛(mɑ)]藏传佛教的僧人,原义为“上人”。
感知大意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这几个部分分别描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写了放风筝的起因。众人因拾到大老爷院里嫣红姑娘放的大蝴蝶风筝,便也想着去放风筝。
写了放风筝的经过和结果。其中,众人七手八脚放风筝的场景是事情的经过,大家都把风筝放飞了是事情的结果。
第1自然段
第2~5自然段
事情发展顺序
感知大意
学习用小标题的形式梳理课文内容。
拾风筝
放风筝
取风筝
放飞风筝
深入研读
一语未了,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吓了一跳。丫鬟们出去瞧时,帘外丫头子们回道:“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了。”众丫鬟笑道:“好一个齐整风筝!不知是谁家放的,断了线。咱们拿下他来。”
本文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众人当时在林黛玉的住处——潇湘馆填柳絮词。规定的填词时间到后,众人正在品论所填之词,故文章开头为"一语未了"。
指的是窗户上糊冷布或是钉铁纱等用的木框子。
“鬟”在“丫鬟”一词中读轻声“huan”。
深入研读
宝玉等听了,也都出来看时,宝玉笑道:“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嫣红姑娘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紫鹃笑道:“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 二爷也太死心眼儿了!我不管,我且拿起来。”探春笑道:“紫鹃也太小器,你们一般有的,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嫌个忌讳 ”黛玉笑道:“可是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气。”
宝玉认得这风筝,说明他细心。
“大老爷”指贾赦,贾母的长子,他继承了荣国府的爵位,被封为一等奖军。
指贾宝玉
反问: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语气更加强烈,表现了紫鹃直爽的性格特点。
联系上下文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捡别人放走了的风筝。
结合下文“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可以猜出“放晦气”就是指把不好的事情放掉。
深入研读
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来:也有美人儿的,也有沙雁儿的。丫头们搬高墩,捆剪子股儿,一面拨起矍子来。宝钗等立在院门前,命丫头们在院外敞地下放去。宝琴笑道:“你这个不好看,不如三姐姐的一个软翅子大凤凰好。”宝钗回头向翠墨笑道:“你去把你们的拿来也放放。”
这些词表现出丫鬟们迫切想要放风筝的心情。
联系上下文可猜出这句话得大意是丫头们准备好放风筝得工具。
联系上下文,能大概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让丫头们去院子里宽敞的地方放风筝。
指贾探春
深入研读
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把昨日赖大娘送的那个大鱼取来。”小丫头去了半天,空手回来,笑道:“晴雯姑娘昨儿放走了。”宝玉道:“我还没放一遭儿呢!”探春笑道:“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宝玉道:“再把大螃蟹拿来罢。”
我猜“一遭儿”在句子中的意思是“ ”。
一次
语言描写:这是探春在安慰宝玉,说明探春善解人意。探春的话与上文黛玉所说的话相呼应。
深入研读
丫头去了,同了几个人,扛了一个美人并子来,回说:“袭姑娘说:昨儿把螃蟹给了三爷了,这一个是林大娘才送来的,放这一个罢。”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
“袭姑娘”即袭人,本名花珍珠,宝玉借“花气袭人知骤暖”之句给她改名为袭人。她是贾宝玉的大丫鬟之一。
即贾环,贾宝玉同父异母的弟弟。
大鱼风筝被晴雯放走了,螃蟹风筝又给了三爷,但宝玉并不气恼,可见他没有贵族公子的架子,是一个善良、不被尊卑观念束缚的人。
深入研读
此时探春的也取了来了,丫头们在那山坡上已放起来。宝琴叫丫头放起一个大蝙蝠来,宝钗也放起个一连七个大雁来,独有宝玉的美人儿,再放不起来。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急的头上的汗都出来了。众人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黛玉笑道:“那是顶线不好。拿去叫人换好了,就好放了。再取一个来放罢。”
神态描写:这句话形象地刻画了宝玉因放不起风筝而十分着急的样子。
动作、语言描写。风筝没放成功,宝玉心里生气,因风筝是个“美人儿”,所以舍不得跺个稀烂。从宝玉的言行举止中,可以看出他十分率直、纯真。
语言描写:黛玉替宝玉解围,把宝玉没把美人儿风筝放起来的原因归于顶线上,可见黛玉的细致入微。
深入研读
宝玉等大家都仰面看天上这几个风筝起在空中。一时风紧,众丫鬟都用绢子垫着手放。黛玉见风力紧了,过去将簟子一松,只听“豁喇喇”一阵响,登时线尽,风筝随风去了。黛玉因让众人来放。众人都说:“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咱们大家都放了罢。”于是丫头们拿过一把剪子来,铰断了线,那风筝都飘飘飘飙随风而去。一时只有鸡蛋大,一展眼只剩下一点黑星儿,一会儿就不见了。众人仰面说道:“有趣,有趣!”说着,有丫头来请吃饭,大家方散。
“用绢子垫着手放”是因为风紧,风筝线震动很大,众丫鬟怕割伤了手。
动作描写:风筝线很细很有韧劲,黛玉见风力紧了,过去将簟子一松等动作足以说明她善于观察,心思细腻。
语言描写:黛玉自小体弱多病,因此众人说放风筝是把黛玉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这也体现了众人对黛玉的关心。
交流讨论
“鸡蛋大”和“黑星儿”两个词语能调换位置吗?
不能。“鸡蛋大”是近看时的样子,“黑星儿”是远去后的样子。这样的顺序安排才符合风筝渐渐远去的真实样子,所以不能调换。
交流讨论
文中一共提到了14个人物,你觉得主要人物是谁 为什么
主要人物是贾宝玉,因为文中描写贾宝玉用的笔墨最多,写得比较详细,动作、语言描写十分传神,而其他人物则写得比较简略,有的甚至只提到了名字。
人物关系
贾宝玉
薛宝钗
薛宝琴
林黛玉
探春
贾环
翠墨
紫鹃
袭姑娘
晴雯
堂妹
表姐
表妹
弟弟
弟弟
妹妹
丫鬟
丫鬟
丫鬟
丫鬟
【阅读方法]阅读古典名著时,在众多的人物中,应先根据笔墨多少、内容详略确定主要人物,然后重点抓住描写主要人物的语句加以品读体会。
宝玉:
嫣红姑娘:
三姐姐(探春):
宝琴:
宝钗:
黛玉:
交流讨论
课文里面都提到的这些人都放了什么风筝呢?
大鱼风筝(晴雯)、大螃蟹风筝(三爷贾环)、美人风筝
大蝴蝶风筝
软翅子大凤凰风筝
大蝙蝠风筝
大雁风筝(一连七个)
美人风筝
交流讨论
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体现了“红楼春趣”中的“趣”字?
放风筝的过程有趣
宝玉的美人儿风筝放不起来有趣
放飞风筝放晦气有趣
交流讨论
学完课文,宝玉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1)在拾到嫣红的风筝时,宝玉马上吩咐人拿下来给她送回去,可见他心肠很好;
(2)他的大鱼风筝自己还没放一回,就被丫头晴雯放走了,螃蟹风筝又给了三爷,但他也不气恼,可见他并没有贵族公子的架子,待人宽厚;
(3)看到美人风筝做得十分精致,马上就高兴起来,可放了半天还是放不起来,被众人一笑,又恨得把风筝摔在地下,从这些言行举止中,可以看出他十分率直、纯真。
两者都以放风筝为主线,然而曹雪芹善于刻画场面细节和人物对话,林庚倾向于自我心理活动描写。两者都有提到放风筝是“放晦气”,或隐含象征意义,或寄托孩童的期盼。
默读“阅读链接”中林庚的《风筝》,
简要比较写法异同。
阅读链接
主旨归纳
课后作业
1、将今日所学知识说与家人、朋友听。
2、感兴趣的话,可以阅读《红楼梦》书籍,或者观看《红楼梦》电视剧,感受不同人物的特点。
3、完成相应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