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资料包(课件+教案+录音)

文档属性

名称 《孙权劝学》资料包(课件+教案+录音)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06 14:24:10

文档简介

凤阳县李二庄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 级 七年级 科 目 语文 课 题 《孙权劝学》 课 型 新授
主备人 陈书强 辅备人 王志海、汤黎明 授课人 陈书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
设计理念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体验、探究,让学生自主的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 1、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学无止境,开卷有益的终身学习观点。
重 难 点 1、文言词义理解。2、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3、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学习对于一个人才能的发展和完善的重要作用。
教 法 朗读法、合作交流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个性展示 集体智慧
一、导入新课1、导语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2、简介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2)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二、读一读,初步感知1、师范读或放录音,要求:听准字音,听出停顿。2、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教师巡回指导,注意聆听学生的朗读,及时纠正学生读不到位之处,指导学生的疑难之处。 3、检查朗读。指2-3名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师生评价并完善其朗读水平。4、全班齐读课文。三、讲一讲,了解内容1、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文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不理解之处标注出来。 2、同桌或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提出认为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班级交流时解决。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⑴课文注释补充。谓……曰: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 多务:事情多。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 ⑵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⑶归纳:通假字:“邪”通“耶”古今异义词:孤、治、博士、但⑷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⑸找出文中成语并解释、造句。①吴下阿蒙 ②刮目相待4、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情节,理清思路。 劝学——就学——论议——结友四、品一品,分析人物1、学生自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想一想孙权、吕蒙是什么样的人?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而鲁肃是吴国有名的谋士,但后来鲁肃为何愿意跟他“结友”?方法与提示:(1)本文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2)请你和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3)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这通过鲁肃与吕蒙的论议中可以看出,请找出鲁肃与吕蒙论议的两句对话。揣摩一下可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2、学生发表自己的言论,在同学间交流自己的感悟,教师巡回指导。3、师生共同交流成果。五、说一说,体验反思吕蒙年长学习,大器而晚成,令人刮目相看。我们现在正是学习的大好时光,你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有哪些新的感悟?请用一句俗语或名言或古诗文名句进行解释。学情预设:吕蒙接受孙权的劝告,终于学有所成。因此,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合理建议,并且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最终一定会有收获的。吕蒙尽管求学时年龄较大,但他最终还是获得了惊人的进步,这与他个人的努力分不开。说明做学问应该勤奋,惟有勤奋才能获取真知。 ……六、教师总结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最后,将“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这句话 送大家,我们师生共勉,希望同学们能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七、课后积累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请同学们课后到图书馆或是上网搜索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 孙 权 严格要求 循循善诱 耐心教导 好学 善劝劝 吕 蒙 知错能改 谦虚好学 才干谋略 大有长进 赞 鲁 肃 敬才爱才,豪爽而不失风度 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孙权劝学》说课稿
凤阳县李二庄中学 陈书强
各位老师:
今天我就按照说教材、说教学设想、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这几个环节对《孙权劝学》一文展开说课。
第一、说教材。
  《孙权劝学》一文安排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有关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第二、说教学设想。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体现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我的理解和做法是: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的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本课中我努力通过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而把文言文当美文来学,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适当运用”,即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进行扩写、补写、续写(不是说让学生学写文言文),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本文作者为了突出“孙权劝学”,对材料进行了剪辑处理,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条件。
  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体验、探究,让学生自主的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整个课堂,教师预设大致程序,许多具体内容教师可根据课堂生成灵活驾驭和调控。
第三、说教学目标。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它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强调初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文言文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现代文教学共同承担起这一重任,只不过侧重点可有所不同。《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精练的文言文,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好文章。其简练生动的笔墨,个性鲜明的对话,极富特色。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中,紧扣住单元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名人的品格,态度与精神这一要求,同时新教材将文言文分散在每一单元中,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与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有鉴于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1、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学无止境,开卷有益的终身学习观点。
第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师由三国演义说起,引出吕蒙,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教师在介绍时采用说书的方式(用半文半白语言),激活学生的兴奋点。
(二)读一读,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点评。
我力图以声情并茂的吟诵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同时让学生给老师的朗读评价,学生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可被充分激发。
2、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读准字音、节奏。
3、单个学生表演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把握课文的朗读要求。对难句的朗读老师要抓住契机调动学生进行探究,不可轻易放过。在此环节中,教师充分发挥激发引导作用,让学生声情并茂,摇头晃脑,拿腔拿调的读,读出古韵古味。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讲一讲,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文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不理解之处标注出来。
2、同桌或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提出认为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班级交流时解决。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在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学生及时进行点评,加深学生对重点文言词汇的理解。同时以竞赛的形式,通过投影对常用文言词汇进行疏通检测。这样可以避免传统逐字逐句翻译的机械和刻板,既可培养学生的文言理解力,又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力。
(四)品一品,分析人物
学生自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想一想孙权、吕蒙是什么样的人?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而鲁肃是吴国有名的谋士,但后来鲁肃为何愿意跟他“结友”?
学生扮演孙权、吕蒙、鲁肃,模仿三人的地位、身份、口吻、情态、语气等进行角色朗读,揣摩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此环节教学,学生在自主的体验探究中,学习并掌握了富有情趣的对话描写。既品味了文章语言,又在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学习过程中,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这样,就可以轻松的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五)说一说,体验反思
吕蒙年长学习,大器而晚成,令人刮目相看。我们现在正是学习的大好时光,你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有哪些新的感悟?请用一句俗语或名言或古诗文名句进行解释。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感悟,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学无止境,开卷有益的终身学习观点。
(六)教师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最后,将“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这句话 送大家,我们师生共勉,希望同学们能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七)课后积累
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请同学们课后到图书馆或是上网搜索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第五、说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教学,我力图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将新课程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赋予了文本以飞扬的生命力。努力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合作。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通过角色朗读,揣摩品味了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认识了孙权、吕蒙、鲁肃这三个历史人物,还认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学无止境,开卷有益的终身学习观点。学生愉快的合作学习,多角度地展开思维活动,于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凤阳县李二庄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 级 七年级 科 目 语文 课 题 《孙权劝学》 课 型 新授
主备人 陈书强 辅备人 王志海、汤黎明 授课人 陈书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
设计理念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体验、探究,让学生自主的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 1、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学无止境,开卷有益的终身学习观点。
重 难 点 1、文言词义理解。2、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3、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学习对于一个人才能的发展和完善的重要作用。
教 法 朗读法、合作交流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个性展示 集体智慧
一、导入新课1、导语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2、简介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2)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二、读一读,初步感知1、师范读或放录音,要求:听准字音,听出停顿。2、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教师巡回指导,注意聆听学生的朗读,及时纠正学生读不到位之处,指导学生的疑难之处。 3、检查朗读。指2-3名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师生评价并完善其朗读水平。4、全班齐读课文。三、讲一讲,了解内容1、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文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不理解之处标注出来。 2、同桌或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提出认为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班级交流时解决。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⑴课文注释补充。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⑵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⑶归纳:通假字:“邪”通“耶”古今异义词:孤、治、博士、但⑷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⑸找出文中成语并解释、造句。①吴下阿蒙②刮目相待4、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情节,理清思路。 劝学——就学——论议——结友四、品一品,分析人物1、学生自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想一想孙权、吕蒙是什么样的人?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而鲁肃是吴国有名的谋士,但后来鲁肃为何愿意跟他“结友”?方法与提示:(1)本文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2)请你和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3)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这通过鲁肃与吕蒙的论议中可以看出,请找出鲁肃与吕蒙论议的两句对话。揣摩一下可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2、学生发表自己的言论,在同学间交流自己的感悟,教师巡回指导。3、师生共同交流成果。五、说一说,体验反思吕蒙年长学习,大器而晚成,令人刮目相看。我们现在正是学习的大好时光,你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有哪些新的感悟?请用一句俗语或名言或古诗文名句进行解释。学情预设:吕蒙接受孙权的劝告,终于学有所成。因此,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合理建议,并且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最终一定会有收获的。吕蒙尽管求学时年龄较大,但他最终还是获得了惊人的进步,这与他个人的努力分不开。说明做学问应该勤奋,惟有勤奋才能获取真知。……六、教师总结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最后,将“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这句话 送大家,我们师生共勉,希望同学们能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七、课后积累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请同学们课后到图书馆或是上网搜索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孙 权 孙权劝学 严格要求 循循善诱 劝 耐心教导 好学 善劝吕 蒙 知错能改 谦虚好学才干谋略 大有长进赞 敬才爱才,豪爽而不失风度 鲁 肃 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共21张PPT)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司马光(1019-1086)
字 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qīng
shú
suì
1、自读课文,结合文下注释,自己讲解文意,把不懂的或者认为重要的字词句作上记号。
2、同桌或小组交流,相互质疑。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解决。
谓……曰:
掌事:
但:
多务:
孰若:
遂:
对……说
掌管国家大事
只不过
与……相比如何
于是
事务繁多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孰若孤?
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多)呢?
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学位名称
转折连词,但是
只,只不过
孤独
古时王侯自称
研究
治理
博士














了解
看见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 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想一想孙权、吕蒙是什么样的人?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而鲁肃是吴国有名的谋士,但后来鲁肃为何愿意跟他“结友”?

1、本文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2、请你和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
3、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这通过鲁肃与吕蒙的论议中可以看出,请找出鲁肃与吕蒙论议的两句对话。揣摩一下可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卿言多务,孰若孤?
吕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行动)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孙权
吕蒙
鲁肃
严格要求 循循善诱
耐心教导 好学 善劝
敬才爱才 豪爽有风度
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


才干谋略 大有长进
知错能改 谦虚好学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孙权 : 1、“不可不学!”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语气坚决 、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不悦、责备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吃惊,赞叹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深感自豪
(孙权)
(鲁肃)
(吕蒙)
吕蒙年长学习,大器而晚成,令人刮目相看。我们现在正是学习的大好时光,你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有哪些新的感悟?请用一句俗语或名言或古诗文名句进行解释。
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
学习要趁早。
知识让人自信,自信赢得尊重。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以能力显实力,用行动来证明。
待人真诚,友谊常在。
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请同学们课后到图书馆或是上网搜索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