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从局部战争到全面战争
【课标要求】概述二战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提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
【温故梳理】
【预习思考】
一、法西斯的对外侵略扩张——局部战争
1.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1935年,意大利不宣而战,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6年,吞并了埃塞俄比亚
2.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1936年7月,在德意的支持下,以便佛朗哥为首的部分西班牙军队发动叛乱,企图推翻人民币阵线组成的共和国政府,内战爆发.
后来, 德意直接武装干涉, 西班牙内战转变为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
1939年, 西班牙共和国被颠覆。
[历史纵横]《格尔尼卡》1937年,德国空军对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进行野蛮轰炸,大量平民伤亡。画家毕加索义愤填膺,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名画《格尔尼卡》,用超现实主义的风格揭露了法西斯的罪行。一个德国法西斯分子看过后问毕加索:“这是你的杰作吗?”画家回答:“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3.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三省。
1937年,日本又挑起了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4.德国在欧洲的侵略扩张
1938年,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1939,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5.德、意、日结成同盟
(1)原因:与英美法矛盾日益加深,为了维护共同利益
(2)旗号:打着反共产国际旗号
(3)过程:1936年形成“柏林—罗马轴心”;1937年三国签定《反共产国际协定》。
(4)性质:法西斯军事侵略同盟
(5)影响:增强了法西斯的力量,世界局势更加紧张,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越加迫近。
6、法西斯的对外侵略扩张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纷纷得逞,一方面壮大了法西斯的实力,另外一方面助长了其侵略的气焰,从而使世界大战的危险越加迫近。另外,广大的被侵略地区的人民早于二战爆发就已遭受法西斯的蹂躏,灾难深重。
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1.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1)开始:1931年
(2)特点:由局部战争发展为全面、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世界上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
2.共产国际七大
(1)背景:全世界受到法西斯侵略的威胁,1935年,共产国际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
(2)目的:更好地领导世界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斗争
(3)核心内容:号召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4)意义:指导和推动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3.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抗战
(1)特点:是非洲地区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
(2)埃塞俄比亚人民抗意斗争失利的原因。
外因: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意大利的侵略气焰;
内因:武器装备落后,战略失误。
4.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
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就是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具体实践,
“国际纵队”奔赴西班牙作战
5、反法西斯局部战争作用及未能遏制二战爆发的原因
(1)作用:打击了国际法西斯侵略势力,牵制了法西斯国家对其它地区的侵略。
(2)原因:孤立无援,英美法等一些大国推行绥靖政策,中立自保;国际上未能形成统一的反法西斯力量。
三、英法的绥靖政策和美国的“中立法案”
1.概念:一战后,西方大国为了确保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侵略采取的一种妥协、姑息、纵容的政策。
2.表现
针对问题
操纵
政策内容
反映实质
中国问题
日占东北
英法
操纵国联,不提制裁,要共管东北
绥靖政策
初露端倪
意埃问题
英法
对意制裁,范围有限,很快取消
纵容扩张
美国
1935年制定中立法案
西班牙问题
英法
提出不干涉
纵容扩张
美国
修改中立法案
侵奥问题
英法
没有任何正式反应
纵容扩张
捷克问题
英法
与德意签订《协定》
登峰造极
3、慕尼黑阴谋
(1)原因:在欧洲中心地区,面对希特勒的攻势,英国把弱小国家最为讨价还价的砝码,寻求达成妥协,1938年英法德意签订了
(2)内容:
(3)实质:祸水东引,避战自保。
(4)影响: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导致了西方大国与苏联的互不信任,不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五、大战的爆发和初期阶段
1、苏德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时间:
(2)双方:
(3)目的:
(4)评价:
2、二战全面爆发
(1)爆发标志:
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后沦陷
(2)奇怪战争(静坐战争):
英法宣战后的按兵不动;实质:战争时的绥靖
(3)德国突袭西北欧:1940年
北欧:丹麦、挪威;西欧:荷、比、卢沦陷
影响:宣告绥靖政策破产
(4)敦刻尔克大撤退
(5)法国的投降:1940年6月
(6)不列颠之战:英国张伯伦下台与主战派丘吉尔出任首相,走上抗德道路。不列颠之战特点: 以空战为主,以炸迫降;影响:德国计划首次失败。
六、二战爆发的启示
1、帝国主义是现代真正的根源,应该设法避免悲剧的发生,追求和平,进步是人类共同发展的前途。
2、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是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3、正义,和平。当恶势力扩张时,正义的力量应该尽早地团结起来。
4、必须加强国际合作。
归纳:世界各政治力量对法西斯侵略的态度:
(1)被侵略国家:积极反抗法西斯
①中国:世界上最早,1937实现________抗战,1938年转入_______
②埃塞:沦陷后继续斗争,皇帝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西班牙:_______政府团结人民斗争
(2)世界进步力量:
①国际进步人士组成__________
②共产国际:号召建立统一战线
1935年_______,提出_______,_______国家就是统一战线的具体实践
(3)西方大国:避战自保绥靖政策
①英法:中国东北问题
埃塞问题
西班牙问题
捷克问题
②美国:“中立”也是一种绥靖
1935年_______,1936年_______
(4)苏联:从反对法西斯到避战自保
支援西班牙→1938年和德国签定《 》(原因,结果)
1.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是如何对外扩张的?其结果如何?带来了什么影响?
2.面对法西斯的侵略,各国人民是如何抗击的?有何结果?共产国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哪些杰出贡献?
3.英法美是如何纵容法西斯侵略的?慕尼黑阴谋的实施有何影响?
4.应该如何去评价二战前,苏德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什么?在初期阶段,战争的情况是如何的?
【重难阐释】1。英法美为什么执行绥靖政策?有哪些主要表现?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原因:①英法“一战”后经济军事地位削弱,政治也动荡不安,在法西斯面前难以执行持续的政策
②一战的残酷性使英法国内盛行“和平主义”思潮,美国国内也盛行“孤立主义”,使大国竭力想避免战争
③ 英国国内政治成分复杂,部分人对德国有负罪感
④ 资本主义大国对社会主义和弱小国家固有的仇视和篾视
⑤ 希特勒“反共”假象的迷惑
⑥ 英法美是“凡——华体系”的受益者,为维护自身利益,大国极力维护此秩序
表现:①日本侵略中国东北,英法控制的国联未做任何制裁,而是宣布东北“国际共管”
②意大利侵略埃塞,英法迫于压力,制裁意大利,但未把重要的战略物资石油列入制裁之列,实际上是一种纵容
③西班牙内战,德意支持叛军一方,英法宣布“不干涉”实际上是纵容德意
④德国侵略捷克,英法德意签定“募尼黑协定”,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⑤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宣而不战”,是绥靖政策的继续。
教训:大国为自身利益,不惜牺牲他国利益,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在法西斯威胁人类时,世界人民应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将法西斯消灭在萌芽状态。
2.美国推行“中立法案”的原因
(1)传统孤立政策的影响,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美国把重心放在了国内经济的复兴和就业问题,对国际事务普遍不感兴趣。
(2)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利益的驱动。远离战争中心,从而不愿卷入欧洲和国际纠纷,从而避免造成社会动荡,又可以维护美国在欧洲各国的投资利益,控制欧洲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左右欧洲政局。
(3)美国外交的需要。美国要遏制苏联的强大,又要阻止法西斯势力的增长,又要压制英法的扩展,中立政策使三股势力相互牵制和削弱的最好外交手段。
【巩固应用】
1.德意日三国轴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有共同的敌人 B、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需要
C.为打击英法等国 D、单个国家实力不足
2.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时利用的国际背景是
A、德国法西斯上台 B、共产国际“七大”召开
C、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 D、中国实际上尚未完成统一
3,“二战”前英法美对德意日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的最主要原因有
A、德意日的侵略未损害他们的根本利益 B、德意日都反对共产主义
C、英法美三国都受经济危机的困扰 D.德意日三国对英法美进行欺骗宣传
4.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革命的主要目的是
A、扶植佛朗哥建立亲法西斯政府 B、消灭西班牙共和国政府
C、试探英法的态度 D、控制战略位置重要的西班牙
5.1939年,苏联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同意签订这—条约的目的是
A、保证自身安全 B、同德国结盟,反击绥靖政策
C、划定苏德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D、使苏联避免卷入战争
6.下列有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述,正确的是①有力地遏制了法西斯德国对东线的扩张 ②为苏联赢得了备战时间 ③使德国在发动战争时避免了两线作战 ④是苏联式的绥靖政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下列史实与法国沦亡无关的是
A、法国政府长期执行绥靖政策 B、德国主力突破了马奇诺防线
C、英法在对德开战后坐失战机 D、法国贝当政府实行卖国政策
8.20世纪30年代世界的主要矛盾是( )
A 法西斯主义和反法西斯的矛盾 B 英法德帝国主义的矛盾
C 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D 殖民地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9.20世纪3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最大的特点是( )
A 反殖民主义 B 反帝国主义 C 反霸权主义 D 反法西斯侵略
10.1936年,德日签定《反共产国际协定》的根本意图是
A 反对共产主义 B 镇压无产阶级革命
C欺骗英法等国,准备发动战争 D 号召资本主义国家对抗苏联
11.法西斯国家勾结扩张的有利外部环境是( )
A 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 B苏联中立自保
C 局部反法西斯失败 D 共产国际的策略影响
12.确切地说,西班牙内战是一场( )
A 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法西斯势力的革命斗争 B 有外部力量参加的反法西斯民族革命战争
C 西班牙人民反对外国法西斯势力的斗争 D 法西斯和反法西斯国家的公开较量
13.1940、12 罗斯福发表“炉边讲话”时说“过去两年的经验已不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姑息纳粹。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只有彻底投降才能与纳粹和平”。下面哪一国家的史实证明了这一论断?( )
A 英国 B 法国 C 波兰 D 苏联
14.20世纪30年代,下列哪一国家的国内战争充分反映出当时国际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A 中国 B 埃塞 C 西班牙 D 捷克
15.西方大国执行绥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 竭力避免战争,维护既得利益 B 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满足法西斯的欲望
C 打击进步势力,维护资本主义 D 赢得备战时机,准备与法西斯斗争
16.⑴20世纪30年代,世界人民进行了哪些反法西斯斗争?结果如何?导致此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⑵面对法西斯侵略,世界各政治力量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第10课:
1、B 2、C 3、A 4、D 5、A 6、D 7、D 8、 A 9、D 10、C 11、A 12、B 13、B 14、 C15、A
16⑴中国,埃塞,西班牙。遭受挫折。没有建立统一战线。
⑵共产国际,亚非人民,世界进步人士,苏联,英法美。
第11课 战争的扩大和转折
【课标要求】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温故梳理】
【预习思考】
一、德国进攻苏联
1、条件:德国为挑起二战作了充分的准备;初期阶段,希特勒控制了欧洲14国,完成了东侵苏联的战略部署。
2.过程:
(1)不宣而战: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宣而战出动190个师的庞大部队,分三路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德军侵苏标志着欧洲东方战线的开辟,苏德战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2)苏联初期失利:
原因:①苏联领导人对希特勒的冒险性估计不足,认为德国在打败英国以前不会侵略苏联,对来自各方面的德国将进攻苏联的情报置之不理。
②大批指战员在大清洗中丧生,苏军战斗力受到严重削弱。
(3)莫斯科保卫战:
1941年9月底,德军以强大兵力,向莫斯科发动进攻。12月初,苏军在朱可夫将军的指挥下大举反攻,德军仓皇后退,被歼50余万人,这就是举世瞩目的莫斯科保卫战,它打破了德军陆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标志着“闪电战”的破产,极大的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决心。
二、珍珠港事件
1、原因:
(1)德国在欧洲侵略胜利,牵制了荷、法、英,使其无力顾及在东南亚的殖民地。
(2)日本侵略东南亚蓄谋已久,于1940年抛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3)美英对日本实行禁运、制裁,美日矛盾激化。
2、概况: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在港内停泊的军舰几乎全军覆没。在偷袭珍珠港的同时,日军分多路,向东南亚大举进攻,不到半年,日军便占领了香港、菲律宾、马来亚、印度尼西亚、缅甸等东南亚和太平洋的广阔地区,暂时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3、影响:珍珠港事件第二天,美英对日宣战,接着中国等20多个国家向日宣战,日本盟国德国、意大利等向英美宣战,二战真正成为全球性的战争。
①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
②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成为全球性战争)
③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三、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原因:根本原因:世界人民同法西斯国家矛盾激化
直接原因: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加速了同盟的形成。
2、过程:(1)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授权总统以租借的方式向受到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提供各种军事援助。实际是美英结盟。
(2)苏德战争爆发后,美英表示全力支持,提供援助。
(3)8月,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宣布不承认法西斯侵略造成的领土变更,苏联声明支持。
(4)1942年1月1日,26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最终形成。
3、影响:反法西斯国家密切配合,扭转了国际力量的对比,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血战斯大林格勒
1、进攻斯大林格勒原因:
(1)斯大林格勒是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工业城市,周围是广阔富饶的粮食、食油和煤炭的主要产区。
(2)该城市以斯大林的名字命名,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斯大林格勒的得失势必产生巨大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影响。
2、概况:1942年7月—1943年2月,德军共损失150万,力量严重削弱,被迫在主要方向上转入战略防御。苏军开始全线反攻。
3、影响: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基本转到苏联方面,苏德战争和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了历史性转折。
五、中途岛海战与阿拉曼战役
1、中途岛海战:
(1)目的:太平洋战场上的胜利,使日本野心膨胀决定继续进攻美军在太平洋上的屏障中途岛,诱使美国太平洋舰队出动,聚而歼之。
(2)概况:1942年6月,美日在中途岛海战,日军惨败。
(3)影响:日军丧失了制空权和制海权,失去了战略进攻能力,海战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2、阿拉曼战役
1942年,在北非战场上,有“沙漠之狐”之称的德国将领隆美尔帅德、意军队不断发动攻势,攻入埃及,威胁开罗和苏伊士运河。英国调兵遣将,于10月在阿拉曼发动反攻,大败隆美尔,将德意赶出埃及。从此德军在北非战场上再无反攻之力。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对二战形势的转变产生重大影响。
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苏德战场先后出现转折,使反法西斯联盟在军事上扭转了被动的局面,由战略防御全面转入进攻。
小结: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把置身事外的两个最后的大国苏联和美国最终拖入战争,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法西斯的疯狂侵略使反法西斯国家密切配合,扭转了国际力量的对比,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苏德战场先后出现转折,使反法西斯联盟在军事上扭转了被动的局面,由战略防御全面转入进攻
总结:1、二战中的重要时间:
①1939.9.1; 二战全面爆发: 德军突袭波兰
②1941.6.22; 苏德战争爆发: 二战进一步扩大
③1941.12.7; 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④1942.1,<联合国家宣言> 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⑤1942.6,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场转折:
⑥1942.7-1943.2,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争转折点:
⑦1942.7-1943.2,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的转折点:
⑧1942.10,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转折点:
2、二战的转折性战役:①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场和二战的转折点;②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③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1.苏德战争初期失利的原因是什么?
2.在初期失利的情况下,苏军为何能取得莫斯科战役的巨大胜利?
①面对严峻的形势,苏军民同仇敌忾,与德军展开生死搏斗,誓死保卫祖国。
②红场阅兵式极大鼓舞了苏联军民争取胜利的信心。
③俄罗斯的严冬寒冷,德军缺乏御寒设备。
3.有人认为日本偷袭珍珠港是战术的胜利,战略的失误,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巩固应用】
1、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的代表齐集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下列对这一联盟的形成具有推动作用的因素有
①苏德战争爆发 ②日军偷袭珍珠港 ③《大西洋宪章》的发展 ④英美对苏联提供一定的援助
A、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以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被法西斯军队完全占领过的是
①阿拉曼 ②斯大林格勒 ③卢森堡 ④菲律宾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3.1942年出现的具转折意义的战场有
①欧洲第二战场 ②苏德战场 ③太平洋战场 ④北非战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③④
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战出现在苏德战场,因为
苏德战场区域大,坚持时间长 B、苏联参战改变了战争性质
C、苏德战场是欧洲最主要战场,苏联红军抗击着德国绝大部分的兵力
D.德军在该战场遭到第一次重大失败
5.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表明
①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是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应付人类面临的挑战的 ②世界和平民主的潮流不可阻挡 ③英美等国对待苏联的立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④坚持民主制度的国家是反法西斯的主要力量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下列战场出现转折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国战场 ②苏德战场 ③北非战场 ④太平洋战场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②④③ D、③④②①
7.罗斯福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当作全体轴心国的共同敌人,这就是他们简单明确的总战略。所以只有类似的战略才能抗衡它。”罗斯福说的“类似的战略”是指
A、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帮助被轴心国侵略的国家
B、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结成共同反对“纳粹暴政”的联盟
C、美国对日德等轴心国宣战
D、所有对轴心国家作战的国家结成反法西斯联盟
8.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A、英美对日贸易禁运 B、“一战”后美日矛盾激化
C、履行德意日军事同盟的职责 D.本海军实力逐渐强大
9.二战中标志着美国对法西斯的态度开始转变的事件是( )
A修改中立法案 B发表《大西洋宪章》
C通过租借法案 D柏林战役
10.二战中下列几个战场反法西斯力量最先转入反攻的是( )
A苏德战场 B太平洋战场
C北非战场 D中国战场
1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下列四个战役的时间先后顺序是( )
莫斯科战役 ②诺曼底登陆③不列颠之战④阿拉曼战役
A③④①② B①④③② C③①④② D①③②④
12.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是( )
A法西斯侵略的非正义性 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 D美国对日本宣战
13.珍珠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
A日本企图建立亚太地区的霸权 B日本为了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C美英对日进行贸易禁运 D美国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
14.美国在中途岛海战中取胜的关键因素是( )
A日军长途奔波美军以逸待劳 B美军掌握了日军的作战计划
C美国采取伏击战术 D日军指挥失误
15.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标志是( )
A《大西洋宪章》的发表 B《开罗宣言》的发表
C德黑兰会议的召开 D《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16.标志着二战成为全球性战争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B德军进攻苏联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阿拉曼战役
17.说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原因和时间,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后采取了哪些重大军事行动?简要评述反法西斯联盟在二战中得作用。
18.概括二战发生转折的几个重要战役的爆发的时间、经过、结果和重大意义。
第11课:
1、D 2、D 3、D 4、C 5、A 6、B 7、D 8、B 9、C 10、A 11、 C 12、B 13、A 14、B 15、D 16、A
17.法西斯的扩张,不但激怒了世界人民,而且也加深了英美等国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从而促进了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1942年初,苏中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声明,表明联盟正式建立。
联盟建立后采取的重大行动有:北非战场进攻德意的胜利,西西里岛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盟军进入德国境内和攻克柏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充分说明,分散的法西斯力量容易被反法西斯势力各个击破,反法西斯联盟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保证。
18.见教材
第12课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课标要求】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温故梳理】
【预习思考】
一、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1、背景
形势:1943年,反法西斯力量在各个战场取得胜利
目的:加速战争进程,盟国召开两次重要会议(开罗,德黑兰)
2、过程:诺曼底登陆、解放巴黎
盟军登陆成功后,对德国展开了强大的攻势,1944、8月,盟军占领了巴黎,很快,整个法国被解放。
3、意义:使德国法西斯处于东西两面作战的困境,极大地加快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鼓舞了欧洲被占领国家,促进了欧洲人民反法西斯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二、欧亚各国的抗战和抵抗——反法西斯的第二条战线
法西斯占领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反法西斯斗争,形成了打击法西斯的第二条战线,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1、简述欧亚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情况。
1)自由法国运动
2)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的反法西斯斗争
3)菲律宾配合美军开展对日作战
4)中国战场的贡献
①中华民族最早举起反法西斯的旗帜
②中国战场为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作出了哪些贡献和牺牲?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始终抗击和牵制着日军陆军的主力和相当一部分日本空军和海军力量。其存在既牵制了日军南下,又抑制了日军的北上。中国战场共歼灭日军155万,对其彻底覆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付出了重大民族牺牲。
2、意义:形成了打击法西斯的另一条战线,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法西斯国家的相继投降
1、意大利的投降 1943、9月 轴心国开始瓦解
2、德国法西斯的投降
(1)欧洲战场形势发展:第二战场开辟后,德国法西斯处于两面夹攻之中,加速了溃灭的过程;
(2)雅尔塔会议的召开,柏林战役:1945年4月,美军苏军易北河会师,然后苏军攻克柏林;
(3)1945年5月8日,德国签订了无条件投降书。
(4)影响: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3、日本的投降
(1)背景:盟军对日打击;波茨坦会议召开;美苏中对日打击。
①美国投下原子弹;
②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③中国战场的反攻;
(2)日本签订无条件(1945、9、2)
四、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1、二战的性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为什么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反法西斯战争?
2、人类的理性进一步得到张扬,民主、人权与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促进了联合国的诞生;
3、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彻底打败了三个法西斯国家,严重削弱 了英法两个世界一流大国,西欧衰落,美苏两个大国崛起;战后,社会主义力量壮大,超出了一国的范围;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高涨,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4、二战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 了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
总之,反法西斯的二战的胜利是一个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使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总结:1。第二次世界大战(1)背景: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力量对比发生新的变化.
凡——华体系隐含的矛盾激化成为二战爆发的诱因.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使社会动荡矛盾激化.
德日法西斯上台,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受挫,未能制止世界大战的爆发.
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2. 二战的四个阶段
战争阶段
主要事件(主要战役)
影响
大战爆发和初期阶段
(1939、9——1941、6)
大战的扩大
(1941、6——1942、6)
苏德战场:
太平洋战场:
大战的转折
(1942、6——1943年)
苏德战场:
太平洋战场:
北非战场:
大战的胜利
(1944——1945)
欧洲战场:
北非战场:
亚洲战场:
3.法西斯的投降:①意大利投降——1943.9,轴心国开始瓦解
②德国的投降——1945.5.8,欧洲战事结束
③日本的投降——1945.8.15,宣布投降、1945.9.2, 二战正式结束。
4.二战后期重要的国际会议
会议
名称
背景
内容
意义
开罗
会议
反法西斯力量在各个战场取得 了胜利,为加速战争的进程
签署了《开罗宣言》
各国协同对日作战,加速日本投降。
德黑兰会议
反法西斯力量在各个战场取得 了胜利,为加速战争的进程
决定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
三国协同对德作战,加速德国法西斯溃灭的过程
雅尔塔会议
1945年初,苏军收复国土,已越出国境;美英法军已攻入德国境内。德国败局已定。
商谈对德处理政策和安排战后世界事宜
初步确立了战后的世界秩序:雅尔塔体系
波茨坦会议
反法西斯战争全面胜利的前夕
着重讨论战后世界安排的问题,中美英三国发表《波公告》
加速日本的投降、巩固对德的胜利。
1.欧洲第二战场指的是什么战场?第一战场呢?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意义?(美英盟军在欧洲西部开辟的打击德国法西斯的战场;苏德战场;)
2.二战后期召开 了哪几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分别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对打败法西斯有何重要的意义?
【重难阐释】1。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人类提供了哪些宝贵的经验教训?
①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是消除战争隐患的关键;②大国的绥靖政策保护自己的利益,助长了法西斯的野心,未能阻止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侵略战争;③战争中一些国家墨守成规,军事思想落后,缺乏创新精神,结果或遭遇亡国或付出了惨重代价;④人类在付出了惨重代价后,终于靠理智和正义,赢得了战争、和平和进步;⑤国际统一战线是打击人类共同敌人的有力武器,爱好和平的各国政府和人民只有共同维护,和平才能持久。
2.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什么启示?
①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高于一切;
②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应警惕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
③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应该和平共处,共同合作,共同制裁侵略;
④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任何形式的侵略扩张是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要求。
【巩固应用】
1.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它的开辟实践了
A.开罗会议决议 B、德黑兰会议决议
C、波茨坦会议决议 D、雅尔塔会议决议
2、德黑兰会议的决议基本上落空的一项是
A.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 B、战后合作
C、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D.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3.下列会议有中国首脑参加的是
A、开罗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波茨坦会议
4.雅尔塔会议与波茨坦会议在内容上的一致之处是
A.苏联都许诺参加对日作战 B、都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C、都主张根除德国军国主义 D.都强调盟国对德一致行动
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
A、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B、初期是帝国主义战争,后期是反法西斯战争
C、是一场帝国主义争霸战争 D.具有双重性质
6.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不包括
纵容侵略势力最终既害人又害己
帝国主义非正义战争可演变成正义战争
C、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密切合作
D、组成统“一战”线是防止局部战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主要途径
7.法西斯轴心集团开始瓦解的标志是
A.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惨败 B.中途岛战役日军惨败
C、阿拉曼战役德意军队惨败 D、意大利1943年9月投降
8.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影响有
①对国际格局的变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形成欧洲主宰世界的格局 ③社会主义力量壮大 ④战后分割了德国领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历史表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相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20世纪40年代,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取得的功绩就是有力的证明。
请回答: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原因是什么?
(2)指出联盟形成后采取的四次重大的反法西斯军事行动。
(3)概括联盟形成后,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共同举行的三次重要国际会议及成果。
(4)指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作用。
第12课:
1、B 2、B 3、A 4、C 5、A 6、B 7、D 8、C
9、(1)法西斯国家疯狂的侵略扩张,加深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反法西斯力量团结起来,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2)军事行动:北非战场获胜和西西里岛登陆;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盟军进入德国境内和攻克柏林;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3)重大会议:德黑兰会议,决定对德作战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雅尔塔会议,决定彻底击败法西斯,战后成立联合国;波茨坦会议,决定根除德国军国主义,重建德国民主政治,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4)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9课 欧亚策源地的形成
【课标要求】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温故梳理】
【预习思考】
一、法西斯的兴起(一战后,20世纪20年代)
[历史纵横]法西斯(Fasces )一词来自拉丁文,原指古罗马官吏出巡时卫队所执的仪仗,形状为一束棒中间插一把斧头,象征暴力和权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最早出现了以此命名的的极端民族主义组织。法西斯专政与以往的资产阶级统治区别在于以往:建立代议制民主政治;法西斯:公开的恐怖独裁。
1、原因:(1)历史:德意日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三大主义”(民族、军国、专制)气氛浓厚;凡-华体系下的不稳定性和内部矛盾
(2)现实:经济危机的影响;出现法西斯力量:德国出现纳粹党,后希特勒成为党魁;日本法西斯势力;法西斯力量进行的蛊惑人心的宣传。
(3)战后经济困顿,社会矛盾尖锐。
2、法西斯兴起的表现
(1)法西斯组织:(有哪些组织?)
(2)纲领和目标:对内??对外??
(3)欺骗性宣传:怎样宣传的?
3、意大利法西斯统治的建立:1922、墨索里尼
二、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2)具体原因:市场供求矛盾
(3)直接原因:股市崩溃
(4)历史原因:20年代繁荣建立在不稳定 基础上
2、爆发标志: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市价格暴跌
3、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影响大
4、方式:美、英:建立排他性的经济集团;国家干预经济(罗斯福新政)
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
5、影响:(1)社会危机加深,社会动荡不安。在经济危机中,普通 民众遭受到深重的苦难,渴望改变现状,法西斯势力乘机活跃起来
(2)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危机,围绕世界市场展开激烈的斗争,大大激化了相互之间的矛盾,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3)德国和日本的统治阶级转而支持法西斯,企图用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方法摆脱危机,加速了欧、亚世界大战策源地的形成。
三、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
(1)背景:①侵略中国是日本既定国策。明治维新后,日本就确立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1927年,东方会议上,日本确立了将中国东北和内蒙古分裂出去的政策。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后,日本在东北的势力有所削弱。1929年经济危机后,军部确定用武力侵占东北的方针
②摆脱危机,转嫁矛盾需要
③中国国内蒋介石全力“围剿”红军
④欧美各国忙于应付危机,无暇东顾
(2)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关东军制造了柳条湖事件
(3)九一八事变的影响:日本占领了东北全境。提高了军部的政治地位,加速了日本的法西斯化。是日本法西斯走上武力重新瓜分殖民地、称霸世界的开端,是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严重挑战,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2、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
⑴原因:①历史原因:缺乏民主传统;华盛顿体系压制。
②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
(2)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标志:1936年,“二二六”政变,建立完全听命于军部的内阁,广田弘毅上台组阁。
(3)特点:以军部为首
四、希特勒上台
[历史纵横]纳粹:“纳粹”的称法来自英语的“Nazi”,是德文“Nationalsozialist” (国家社会主义者,即纳粹主义者)的简写。纳粹党全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或称“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劳工党”。
1、原因:缺乏民主传统;经济危机的影响;凡尔赛和约的压制;垄断资本家的选择;希特勒的欺骗性宣传。
2、过程:⑴1932年,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⑵1933年,希特勒出任国家总理,掌握国家政权,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
3、希特勒法西斯专政的表现:(为什么说希特勒的上台标志着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政治上,纳粹党一党专政和希特勒个人独裁,确立了战争政治体制。
(2)经济上,确立了战争经济体制(要大炮不要黄油)。
(3)军事上,撕毁《凡尔赛和约》限制德国军备的条款,扩军备战。
(4)思想文化上,进行思想文化控制。
4、影响:欧洲策源地的形成。
小结:德意日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国家
法西斯头目
法西斯主力
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意大利
墨索里尼
法西斯党
1922年墨索里尼任首相
德国
希特勒
纳粹党
1933年希特勒出任总理
日本
军部
军部
1936年广田弘毅组阁
1.一战后,法西斯主义兴起的原因是什么?是如何兴起的?为何意大利最先建立起法西斯政权?
2.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原因是什么?有何特点?不同国家分别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摆脱危机?
3.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九一八事变”?其法西斯政权是如何确立的 ?有何影响?
4.德国法西斯建立的原因是什么?其统治政策有何变化?影响如何?
5.德日法西斯政权建立的异同?
【重难阐释】1、为什么在30年代大危机影响下,美国与德、日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启示?
(1)因素:①历史传统的影响:美国是通过两次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没有沉重的封建包袱,有较浓的民主色彩;德日都没有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带有较强的专制残余势力。
②日德法西斯势力较强,美国法西斯势力较弱。
③凡-华体系的影响:美、德、日在战后格局中处于不同地位,美国要维持这一格局,德、日则要冲破它。
④经济状况的影响: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经济实力雄厚;德国经济发展对国外资本依赖性强;日本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受危机打击严重。
⑤领导者个人素质不一样。
2.比较德日法西斯政权建立的异同。
相同点:(1)历史原因: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都缺乏民主传统;一战后两国的海外市场都受到制约
(2)现实原因:都是利用经济危机造成的社会动荡,扩张势力,进而夺取政权
(3)本质相同:都是极端反动的公开恐怖独裁
异同点:(1)从建立的核心力量看,德国是依靠纳粹党夺取政权;日本是通过现有的天皇制和军部法西斯势力实现法西斯化
(2)从方式看,德国通过合法竞选夺取政权;日本通过政变使政府让步,建立起受制于军部的内阁,掌握政权
【巩固应用】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B、股票不稳
C.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 D.劳资矛盾
2.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过程的相同点是
A.利用经济危机引起的政治危机 B.依靠军部法西斯势力
C.依靠法西斯政党夺取政权 D.取缔一切政党建立独裁统治
3.“一战”后,日本的田中内阁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明确表示要将中国东北和内蒙古与中国本土区别看待,其目的在于
A、防止苏联势力向东渗透 B、为侵华制造舆论
C、同美国加紧对中国的争夺 D.要占领中国东北和内蒙古
4.希特勒的纳粹党在德国的势力大增,其主要原因是
A、讨好军队,加紧与统治阶级勾结 B、打着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招牌骗取军队、民众支持
C、魏玛政府软弱无能 D、迫害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
5.德国进一步撕毁《凡尔赛和约》的行动是
A、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B.用纳粹党的说教钳制人民的思想
C.退出国际联盟 D、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6.希特勒一方面许诺实行社会主义,一方面又强调“反对赤祸”,其实质目的在于
A、欺骗德国民众和西方大国 B.调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C.在西方大国与苏联之间中立 D、既反对社会主义又反对资本主义
7.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A、“二二六”政策 B.广田弘毅内阁上台
C.九—八事变 D、日本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8、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初发动九—八事变的背景是 ①明治维新后日本确立了侵华的“大陆政策”②经济危机造成日本国内各种矛盾尖锐 ③蒋介石围剿红军 ④英法绥靖政策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9、日本法西斯专政与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区别是
①法西斯分子通过政变取得权力 ②建立法西斯政党的一党专政 ③军部在政权中占有统治地位 ④公开扩军备战,准备侵略战争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0、20世纪30年代,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而美国则实行了罗斯福新政。 请回答:
(1)从历史传统、在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中的地位、国家经济实力三个方面分析出现两种不同选择的原因。
(2)指出两种不同选择产生的不同影响。
参考答案
第9课:
1、C 2、A 3、D 4、B 5、D 6、A 7、C 8、A 9、A
10 [答案] (1)历史传统:德日具有军国主义的传统,带有浓厚的封建军事性;美国有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传统。在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中的地位:在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中,德国是被严厉制裁的战败国,民族复仇主义情绪严重;日本受华盛顿体系的压制,要求打破束缚;美国是新国际关系的受益者,要求维护现行体系。国家经济实力:德日经济实力较美国薄弱,难以承受经济危机的打击;美国经济实力相对雄厚,可以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缓解经济危机。(2)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欧洲、亚洲世界大战策源地先后形成,德日疯狂侵略扩张,成为发动二战的罪魁祸首;美国保存和巩固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自由企业制度,在二战中作为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一员,为反法西斯胜利做出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