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三峡》教学设计(共1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三峡》教学设计(共1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06 14:3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认读生字,正确解释关键词语或句子,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大意,反复朗读课文。
2、 在反复阅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达到情景交融的方法。
3、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三峡壮美的景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反复朗读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和文化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在反复阅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达到情景交融的方法。
2、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文化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丰富其文学素养和古代文化的修养。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抢答一个问题,中国第一大河是——长江。那么,浩瀚的长江水流湍急,危崖壁立,景色最为壮观的风光当属——三峡。今天老师就带领去游览被誉为“中华奇观”、“天下绝景”的三峡,(三峡风光视频)自古以来,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墨客的灵感,其中一位就是老师特意为大家请来的导游,他就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
(学生简介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具有较高文学价值)
我们就跟着郦道元老先生开始我们今天的三峡之旅。
二、旅程一:收拾行囊,准备起程。
1、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老师把生字词给大家展示出来,请同学读。请同学们根据出示的字词读音,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字、漏字,把握好节奏。
2、学生齐读(读准字音,注意节奏)我相信随着大家对课文理解程度的加深,逐步感悟到三峡之美时,朗读得会更好。
3、为咱们的旅程顺利进行,咱们要积累必要的知识,请同学们利用工具书、课下注释,读懂这篇文章。
4、我们说学贵有疑,就是要学会提问。提问有很多种,可以是明知故问,为的是提醒别人注意;也可以是有疑而问,为的是自己正确理解。通过自读,你产生了哪些问题呢?大家提出来,通过讨论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章。
三、旅程二,整体浏览
旅程二: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景色?师总结峡的特点:两山夹水的地方就是峡。(板书)
那我们就先去看看三峡的山。有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读一下写山的语句?其他同学请注意听,看看三峡的山有怎样的特点?
山:①连绵不断②雄奇险拔
水的特点又是什么呢?
郦道元老先生告诉我们:三峡的水会在不同的时令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
四:旅程三:自由观光
在这个阶段里,你们可以自由组成小旅行团,商量一下,你们会选择哪个季节一同前往呢?为什么?看看哪些同学能说服我与你同行。
(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春冬时:白色的急流回映着清光,绿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以“素”饰“湍”,水如白练,给人明净轻快之感。“绿”饰“潭”(为什么用“绿”形容?)体现水深,各种树木影子倒映在潭水中,益见深沉宁静。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动静结合,色彩各异,相映成趣。
瀑布: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能否给悬泉瀑布勾勒背景?山高(“悬”、“飞”侧面烘托山高)泉飞、柏怪、水奇,动中有静,静中有声,声色纷呈,层次分明,山水相配,构成一幅清幽的图画。(板书)
树荣:“怪”写柏,写出了当地的自然特征。托足于岩石之间,躯体向阳,年代久远,自然变成“怪”形。在这人迹罕至、鸟兽少见的恶劣环境中,足以显示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由此让老师联想到了古代三峡的纤夫,似乎也是以“怪柏”暗示了古代三峡人民的顽强与大自然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就是作者总括时所说的“清荣峻茂”,选取四种有代表性的事物,各有不同特点,不同的趣味,由此也道出了作者对大自然、对三峡的喜爱之情。(我们用文章中的哪句话最能概括三峡的春冬之景呢?)
带着这种喜爱之情、带着这种生命活力的赞美我们一起诵读这一段。
郦道元用文字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清幽的春冬图,你能总结一下他是用了哪些方法向我们介绍的吗?
明确:有正面落笔,侧面烘托,有名言直写,有隐喻暗示,有全景鸟瞰、有特写镜头,有仰观远景,有俯察近物,有听觉感受,有视觉冲击,动静相杂,色彩各异。郦道元正是选取富有特征性的事物,寥寥几笔,意境全出,让我们仿佛真的身临其境。(我们可不可以用这些方法游览其它季节的三峡啊?)
夏季:水急、水险(涨)。水涨:通过“襄”“阻绝”体现,山连,水不得他泄;狭窄,断面小,单位面积水流量大。在描写过程中运用举例、比喻、对比等手法,共同体现水流湍急(山高落差大)。给我们一种气势磅礴的奔放美。(板书)(文章中怎样写的?唐朝一位著名诗人也曾经目睹过这种神奇景观,记得是谁吗?所以三峡不仅带给我们美丽的景色,还带给历代诗人无数千古绝唱,请同学们积累。)
秋季:让我们看看三峡的秋天又别有一番怎样的景致呢?(齐读)引导学生想象:秋季去三峡你能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感觉到什么?
林涧之间,清冷肃穆,没有江水喧腾、没有草木争荣,而是听到了连绵不绝、哀伤凄婉、极具穿透力的猿鸣。从猿鸣的“高”“长”“属引”“空”“响”“久”侧面写出了山高、岭连、狭窄、水长的景色,从而体会秋季三峡的空旷、凄清、哀伤、萧瑟,不由悲从心来的感受。渔歌理解:原来古三峡滩多水急,来往航船非常危险,更何况是在水上讨生活的渔者呢?他们行船于湍急的江上,耳畔传来猿之哀鸣,自然是悲从中来呀。
郦道元用文字解说了秋季的特点,咱们能不能试着用声音来解说?指导朗读:语速慢、停顿、语调悲伤、音长、声音可以作弱化处理,尊重个人的独特体验。(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还有什么读法?)
(过渡)春冬的清幽、夏的奔放、秋的萧瑟,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清新自然的画面,读来令人神往,我们也仿佛真的置身于那险拔清幽的三峡胜地。
五、旅程四:品味三峡
三峡的美景不仅仅深深吸引我们,更有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注全部的感情,难道吸引他们的仅仅是自然的山水吗?余秋雨曾在《文化苦旅》中这样说:“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的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同学们,知道在这片神奇的山水背后蕴含了哪些人文的痕迹吗?(课件)
(学生交流)
这里曾是无数文人墨客的心灵栖息之所(课件);这里曾是屈原、昭君的故乡;这里曾是金戈铁马的三国古战场;这里的纤夫文化和码头文化还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的“伏尔加船夫曲”,这些与自然、命运、意志的搏斗之歌,正是中国人所特有的积极人生和进取精神。如果说三峡的美丽是大自然的创造,那么三峡的灵魂则是历朝历代文人雅士的结晶。其实,正是三峡的山水成就了这些千古绝唱,而这灿烂的文化奇观又使三峡声名远扬。
所以同学们,作为一个真正的旅行者,既要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又要领略山水之精华,品味文化之魅力,更重要的是让独属于中华民族的骄傲在这片热土上永放光芒。让我们一起背诵《三峡》表达我们的敬仰之情。
六、作业:
1、课下请同学们背诵这篇美文。
2、运用今天所学内容,也写一篇介绍你们家乡特色的景物,让全国各地的朋友们都能来到我们家乡游览做客!
我们今天的三峡之旅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