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大气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5-09 21:5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大气热力环流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第二个框题。本章内容主要围绕大气与人类生存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一主线展开,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本课题《大气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的形态,是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三圈环流》等内容的基础,更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本节课讲解了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以及与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热力环流原理是继大气受热过程之后的一个重要原理。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依据。教材中的案例与活动来源于自然界中的现象,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
学习者分析
1.已有知识: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初中物理知识储备,能够简单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但还不够深刻。 2.已有能力:高一学生具备一定读图、绘图、析图的能力,能够通过阅读书籍上的文字、图示并独立思考后提取、归纳相关有用信息;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将生活中的现象与所学知识原理结合起来,用原理解释现象。 3.心理障碍:初中所学内容已经有些遗忘,有涉及到物理知识,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所以要通过自己阅读相关材料,或者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教师引导等教法,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原理,并能用来解释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学习目标确定
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综合思维) 2、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并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综合思维)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山谷风、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绘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用地理术语表述热力环流动态过程并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
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活动: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 成果达成目标:画出热力环流示意图,阐释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表现性评价内容:语言表达要有逻辑思维,观察感悟生活的能力,阅读理解分析能力。 赋分标准: 能说出大气热力环流的各个环节,但缺乏逻辑联系。1分 能准确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分 能准确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绘制原理示意图加以说明。3分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教师活动1 影片中提到了珠峰北坡绒布河谷有冰川风。在珠峰北侧,由于在海拔5300-7000米主要为冰雪表面,几乎昼夜盛行下山风(又叫山风),这种因冰川分布而形成的下山风称作冰川风。冰川风的风向与山风相同,都由山坡向山谷流动。冰川风在离地1000米以下的风速平均可达10米/秒,阵风达到7-8级。为什么冰川风几乎昼夜盛行下山风? 学生活动1 观看影片片段,思考问题,引入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大气热力环流活动意图说明:以视频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环节二:析因究理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教师活动2 教师总结评价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太阳辐射的差异→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学生活动2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36页内容,小组探究大气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同时总结等压面的变化规律。 思考气温、气压、气流之间有何关系? 补充资料: 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 同一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空气密度越小,气压越低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空气没有相对上升和相对下沉运动 当受热不均时:受热上升、受冷下沉,之后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形成大气水平运动。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图,学生明确热力环流形成顺序。理解大气垂直运动与地面冷热差异有关,气压的变化与垂直运动有关,大气水平运动与气压差有关。需要小组讨论理解等压面的变化,最后老师评价总结。环节三:学以致用教师活动3 1.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城市热岛环流和山谷风并画出示意图。 2.冬季打开教室门,门口的同学感觉很冷,请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 3.是不是所有山谷风都会昼夜交替变化?为什么冰川风几乎昼夜盛行下山风? 学生活动3 学生动手画城市热岛环流和山谷风。2.小组讨论说明冬季打开教室门,门口的同学感觉很冷的原因。 3.小组讨论冰川风的成因。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画热岛环流、山谷风,巩固大气热力环流形成原理,落实综合思维;设计冬季打开教室门,门口的同学感觉很冷,训练理论知识迁移能力,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落实地理实践力;设计为什么冰川风几乎昼夜盛行下山风,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思维,懂得辩证看待问题,勇于提出问题。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四地,气温最低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该图反映的现象是( ) ①海洋气温比陆地低 ②海洋气温比陆地高 ③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④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热岛效应是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之一。图为北半球某大城市城区与郊区温度差值(℃)随时间变化等值线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图中温度差值最小值可能为( ) A.0.2℃ B.0.3℃ C.0.4℃ D.0.6℃ 4.该城市热岛效应( ) A.白天强于夜晚 B.冬季强于夏季 C.春季强于冬季 D.一天中12时最强 5.下列措施中,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是( ) A.增加城市绿地 B.扩大城市规模 C.集中布局产业 D.缩减城市水域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希沃白板结合视频、图片资料展示,提升课堂效率。
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单元教学设计采用同一情境贯穿整章内容的方法,这样每节课都以同一个区域为例探究问题,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连贯性,而且采用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电影作为情境,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课堂氛围浓厚,通过一些学生身边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学生比较感兴趣。上课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多提问,鼓励学生多思考,学生参与度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纳总结的能力。结合ppt讲解,展示图片,直观形象,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知识点。分组讨论,增强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探究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点少,今后更好把握上课节奏,留给学生更多思考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