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18《文言文二则》—《铁杵成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铁杵成针》是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8课《文言文二则》中的一则。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成长”,语文要素是“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则文言文篇幅简短,内容丰富,因其“起因、经过、结果”皆全,教学时可以此为线索来梳理文脉,为后面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提供方法。针对课后题中“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以及泡泡语中“运用方法学习文言文”的任务,教学时应重点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运用组词法等方式理解文言文。本文立意深远、情味悠长,“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思想以故事的方式自然流露,是引导学生围绕单元人文主题,感悟成长力量的优秀范本。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语言运用:能用组词的方法帮助理解词意,结合注释、插图,读懂故事,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思维能力:初步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审美创造:品味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感受作者是如何描写少年勤学好问的。
【教学重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句子意思和故事内容,并试着讲一讲故事;感悟“铁杵磨针”的成长力量,感受诗仙李白的形象。
【教过程】
一、出示单元主题,走进成长故事
(一)出示单元篇章页,回忆单元学习路径
深深浅浅的脚印,写满成长的故事。上一节课,我们来到了“成长故事会”的第一站,走进了古之圣贤的成长路,认识了勤奋刻苦、博学多才的车胤。
(二)背诵《囊萤夜读》
(三)李白的成长故事
揭示课题,齐读课题。(板书:铁杵成针)
(四)理解课题,聚焦思考
1.指名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2.借助注释学习“铁杵”的含义和作用。
什么是“铁杵”?它是用来干什么呢的?“铁杵”就是用来舂米和捣衣的铁棒。
3.出示图片,聚焦“铁杵”和“针”,发掘并思考题目中的矛盾点。
课题说要把这么粗的一根铁棒磨成一根针,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教师小结:有的同学觉得把铁棒磨成一根针根本不可能实现,有的同学说这非常耗时,既然如此,就让我们去课文中一探究竟吧!
【设计意图】以单元主题和学习路线导入,明确课堂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联系旧知,根据线索猜诗人,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聚焦课题中“铁杵”和“针”的矛盾点,引发学生质疑思考,激发了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欲望。
二、多种形式朗读,读好成长故事
(一)读准难读的字音
1.自由读文言文,并完成语文作业本题目。
2.指名交流反馈,教师相机正音。
3.读好“老媪”“铁杵”“还卒业”。
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发现了这三个词语比较难读,请同学们再跟老师读一读。
4.再读文言文,读准字音。
现在老师把“老媪”“铁杵”“还卒业”这三个词语放回文言文中,相信你一定能把文言文读得更好了!
(二)读好句子的停顿
教师过渡:读着读着,老师发现这一句话有点难读,怎样才能把这句话读好呢?和你的同桌读一读吧,想一想该怎么停顿。
1.同桌练读句子“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2.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停顿。
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们发现了在人物的后面可以停一停,这样的方法我们在学习《司马光》的时候就掌握了;在动作的后面停顿,也是一种朗读的好方法。
3.齐读句子,读好句子的停顿。
(三)读出古文的韵味
教师过渡:读文言文,就要有滋有味地去读,甚至可以摇头晃脑地读,现在来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吧!
1.师范读文言文,生练读。
2.指名读,师相机指导。
3.回归古书,再读文言文。
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里吗?是呀,《方舆胜览·眉州》,注释告诉你们答案了。那古人是怎么写文章的呢?你们瞧——(出示图片)古人就是这样从右往左、竖着写文章的,并且没有标点符号,像这样的文章你们还会读吗?自己再去练一练吧!让我们一起再像古人一样,读一读这个故事吧!
【设计意图:文言文教学当以朗读为先。课堂上以层层递进的朗读推进,由字到词再到句子,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降低了朗读的难读。在多样的形式和有趣的语境中反复朗读,实现从“音”到“韵”的层次推进,从而初步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运用学习方法,讲好成长故事
(一)梳理故事的地点和人物
1.了解故事地点。
多么好听的故事呀,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千年前。这个故事发生在哪里呢?你们看,从前有座山,叫做象耳山,山下有一条小溪,叫做磨针溪,溪水潺潺、绵延不绝,这就是故事发生的地点。(根据学生回答板画:山、小溪)
2.了解故事主人公。
故事的主人公又是谁呢?是呀,李白和老媪就是故事的主人公,老媪的“媪”我们在第一单元就见过了,它的意思是“老妇”,我们可以亲切地叫“老奶奶”。(板书:李白、老媪)
(二)梳理故事的起因
教师过渡:李白和老媪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又是怎样的?再去读一读这则文言文,自己找一找吧!
1.指名交流起因:世传李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板书:未成,弃去)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未成,弃去”,相机引导使用组词法理解文言文。
同学们真会学习,用到了上节课学到的组词法来帮助自己理解,“成”就是“完成”的意思,“弃”就是“放弃”的意思。
3.质疑故事的真实性,理解“世传”。
“世传”的意思就是世间传说,正是老百姓在民间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一代地传下来,我们才叫“传说”“流传”。当然,流传下来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也不一定是假的。
(三)梳理故事的经过
1.指名交流经过: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板书:方磨铁杵)
2.回顾上节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引导学生借助方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经过。
3.师生配合演一演李白和老奶奶的对话。关注“之”的意思:磨针这件事,拓展“之”以前学过的用法。
通过刚才的表演,我们就知道了“之”在这里指的是老奶奶磨针这件事。“之”的用处可多了,像这样的用法,我们在《王戎不取道旁李》中就学到过,“人问之”就是人们问王戎为什么不摘李子这件事。
4.指导书写“逢”。
故事就是这么巧,“未成,弃去”的李白和“方磨铁杵”的老媪在这里相逢了。伸出你的手,跟老师写一写“逢”字,想要写好这个字,两个捺是关键:上捺略短,下捺略长,走之底要包住上面的字。
(四)梳理故事的结果
1.齐读结果:感其意,还卒业。(板书:感其意,还卒业)
2.同桌合作,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结果。
3.指名交流,拓展说说李白的内心想法。
教师小结:世人都知道,把铁棒磨成一根针非常困难,但是老奶奶还是一直磨、一直磨,怪不得李白被老奶奶坚持不懈的意志所感动,最后“还卒业”了!
(五)开展成长故事会
教师过渡:同学们,你们真会学习,刚才我们用了这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懂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1.出示讲故事评价标准。
2.同桌合作讲故事,互相评一评。
3.全班展示讲故事,师生共评。
①指名讲故事,请同桌评一评,说说理由。
②邀请获得三颗星的同学来讲一讲故事。
【设计意图:课后习题要求理解每句话的含义,并在“泡泡语”中提示了“组词法”,教学时应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鼓励迁移运用,促进学教方式的转变。从说意思到讲故事,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运用提供了机会,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语文素养。同时鼓励生生互评,提高了学生讲故事的积极性,也是“学教评”一致性的体现。】
四、聚焦人物意志,感悟成长力量
教师过渡:“还卒业”后的李白又是怎么学习的呢?快去读一读这个片段,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1.出示课外资料,鼓励学生借助注释阅读。
2.交流感悟,体会李白坚持不懈、努力刻苦的读书精神。
李白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坚持不懈地刻苦读书,怪不得他最后成为了一代诗仙!
3.勾连语文园地,延续成长故事,鼓励学生阅读。
教师小结:李白的成长故事,给了我们许多成长启示,像这样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还有很多呢,课后就让我们一起开启阅读之旅吧!
【设计意图:紧扣语文核心素养,围绕“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来拓展文言文教学,延续优秀品质,鼓励学生阅读,为的就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文化自信深深根植于学生心间。】
【板书设计】
铁杵成针
李白-----------------逢-------------老媪
未成弃去 感其意还卒业 方磨铁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