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哈姆莱特(节选)》课件(共7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 《哈姆莱特(节选)》课件(共7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9 19:39:37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BY YUSHEN
哈姆莱特(节选)
Hamlet
作者:莎士比亚
第一课时
BY YUSHEN
01
梳理文本内容,理解戏剧的内容。
02
通过对戏剧语言、戏剧冲突的赏析,掌握赏析人物的方法,提高戏剧鉴赏能力。
03
反复朗读,品读剧本诗化的语言。
04
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感受哈姆莱特性格的悲剧性。
素养目标
00
课文导入
通过这段视频,我们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是怎样的?
矛盾与挣扎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哈姆莱特(节选)》,深入了解这位丹麦王子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BY YUSHEN
文学常识
PART 01
WEN XUE CHANG SHI
BY YUSHEN
01
文学常识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
William Shakespeare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和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生于英国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少年时代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法学校学习,后因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20岁后到伦敦,先在剧院当马夫、杂役,后入剧团,做过演员、导演、编剧,并最终成为剧院股东;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本,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1616年在其52岁生日前后不幸去世。
历史剧、喜剧时期
剧作整体基调昂扬,对生活充满乐观情绪。
早期创作阶段
(1590—1600)
悲剧时期
作品主要揭露当时社会的种种乱象及道德堕落,表现出作家对社会及人性透彻深入的了解。
中期创作阶段
(1601—1607)
传奇剧时期
主要宣扬仁爱、宽恕与和解,代表作是《暴风雨》。
晚期创作阶段
(1608—1612)
01
文学常识
代表作
四大悲剧
四大喜剧
《哈姆雷特》
《李尔王》
《奥赛罗》
《麦克白》
《第十二夜》
《仲夏夜之梦》
《威尼斯商人》
《皆大喜悦》
01
文学常识
传奇剧
《辛白林》
《冬天的故事》
《暴风雨》
历史剧
《亨利四世》
《理查二世》
《约翰王》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莎士比亚故里
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伦敦前生活的地方
莎士比亚环球剧场
莎士比亚墓
(1)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2)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3)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
莎翁悲剧的特点
01
文学常识
《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全名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悲剧》(The Tragedy of Hamlet,Prince of Denmark),又名《王子复仇记》。
世界前100名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和传说人物,哈姆莱特排名第一。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哈姆莱特》人类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
01
文学常识
《哈姆雷特》是借丹麦八世纪的历史反映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当时的英国,如前所述,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而《哈姆雷特》正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剧中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象征着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与反动的封建王权代表的斗争。通过这一斗争,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同英国黑暗的封建现实之间的矛盾,揭露了英国封建贵族地主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为了争夺权力而进行的殊死较量,批判了王权与封建邪恶势力的罪恶行径。
借丹麦八世纪的历史反映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01
文学常识
文艺复兴运动
以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特点的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其思想基础为人性论:肯定人的价值,赞美人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推崇知识,主张平等。
01
文学常识
是莎士比亚最闻名的剧作,也是他四大悲剧中最早、最繁复而且篇幅最长的一部。
《哈姆雷特》被誉为欧洲四大名著之一。从问世至今被多次改编成舞台剧、歌剧、影视等作品。

《哈姆雷特》之所以成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不仅仅在于作品最后的悲惨结局,同时还在于作品带给人们沉重的反思,对哈姆雷特命运的反思,对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社会背景的反思。
后世影响
BY YUSHEN
整体感知
PART 02
ZHENG TI GAN ZHI
紊乱 迷惘 篡夺 乾坤
怪诞 虔敬 脂粉 创痛
皮囊 踌躇 鞭挞 轻蔑
横暴 懦夫 熏陶 忏悔
罪孽 嫁奁 诽谤 陨落
盟誓 吮吸 盘踞 延宕
chàn
cuàn
wěn
wǎng
dàn
náng
niè
méng
shǔn
lián
nuò
qián
zhī

táo
fěi

chuāng
miè
yǔn
dàng
qián
chóu chú
hèng
02
整体感知
哈姆雷特
他是出身高贵的丹麦王子,一个单纯善良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者。在他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他不知道世界的黑暗和丑陋面,他相信生活的真善美并且向往这种生活。
当他的父亲死亡、母亲又马上嫁给叔父,再加上父亲的鬼魂告诉哈姆雷特是克劳狄斯害死了他。他的性格也变得复杂和多疑,同时又有满腔仇恨不能发泄。
重大的变故也使哈姆雷特看到了社会的现实和黑暗,变得彷徨和绝望,他开始变得偏激,离众人越来越远。
善良 孝顺 勇敢 优柔寡断
02
整体感知
克劳狄斯
贪图权欲
荒淫卑鄙
丹麦现任国王。他是哈姆雷特的叔父,在哥哥死后继任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告诉哈姆雷特,他正是谋杀自己的凶手。他罪有应得,最后死在侄子复仇的毒剑下。
一个丑恶的人物形象。为了权力,他害死了自己的亲哥哥,娶了嫂子为妻,夺得了君主的位置。他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也是一个阴谋家。
02
整体感知
乔特鲁德
没有主见
丹麦王后,王子的亲生母亲。老哈姆雷特死后她改嫁克劳狄斯,在莎士比亚的时代这种关系被视为乱伦,所以引起了哈姆雷特的仇恨。她误喝下了克劳狄斯预设给哈姆雷特的毒酒,当场身亡。
是非不分
性格软弱
一个脆弱的女人,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她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
02
整体感知
奥菲莉娅
波洛涅斯的女儿。她与哈姆雷特双双陷入爱河,但种种阻力警告王子,政治地位使他们无望结合。作为哈姆雷特疯狂复仇计划的一部分,她被他无情抛弃,加上父亲的死让她陷入精神错乱,最终她满身盛装,自溺在一条铺满鲜花的溪流里。
感情纯真
心地善良
天生丽质
02
整体感知
波洛涅斯 (御前大臣)
雷欧提斯 (波洛涅斯之子)
霍拉旭 (哈姆雷特之友)
多森格兰兹 (朝臣)
吉尔登斯吞 (朝臣)
奥斯克里 (宫廷大臣)
福丁布拉斯 (挪威王子)
其他人物
02
整体感知
王后
(哈之母)
克劳狄斯
(丹麦国王)
雷欧提斯
(波之子奥之兄)
霍拉旭
(哈之友)
老国王
(哈之父)
奥菲利亚
(哈女友)
奥斯克里
(宫廷大臣)
波洛涅斯
(御前大臣)
哈姆莱特
(丹麦王子)
毒酒误杀
借刀杀人
激愤
杀父霸母
杀父“害”妹
心怀愧疚
巧言诱骗
误杀
共谋复仇
托梦复仇
发疯落水而亡
父子
父女
02
整体感知
正在德国威登堡大学读书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回因为父奔丧,却赶上叔父克劳狄斯登基成为新王,并与母亲结婚。父亲的鬼魂出现,告诉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劳狄斯毒死,并要求他为自己复仇。哈姆莱特震惊悲痛,发誓复仇,同时决定在采取行动前装疯迷感对手,保护自己。克劳狄斯不断派人试探,都被哈姆莱特识破。
哈姆菜特用戏中戏证实了鬼魂的话,但在克劳狄斯析祷时却没有动手;与母亲谈话时,将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当成克劳狄斯误杀。克劳狄斯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准备假英国国王之手除掉他,被哈姆莱特识破。此时,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利娅因种种变故,精神失常,溺水身亡。克劳狄斯一计不成,又挑起波洛涅斯的儿子、奥菲利娅的哥哥雷欧提斯对哈姆莱特的仇恨,怂恿他们决斗,并在剑上涂毒,酒里下药,要置哈姆莱特于死地。最后哈姆莱特被雷欧提斯的毒剑刺中面死,雷欧提斯也被毒箭所伤致死,王后则误喝毒酒而死。哈姆莱特在临死前,将奸王克劳狄斯刺死,为父亲报了仇。
剧情介绍
第一部分
克劳狄斯与身边的侍臣及王后之间的对白
写克劳狄斯与侍臣密谋试探哈姆莱特是否“因失恋而疯狂”。(开头至“我听见他来了;我们退下吧,陛下”)
第二部分
哈姆莱特内心独白及与奥菲利亚的对白
写奥菲利亚被克劳狄斯和父亲利用前来试探究竟,而哈姆莱特为仇敌、弄清真相而装疯卖傻。
(从“生存还是毁灭”至“变作今朝的泥土”)
第三部分
克劳狄斯与波洛涅斯的对白
写克劳狄斯和侍臣试探未果,再次密谋诡计。
(从“恋爱!他的精神错乱不像是为了恋爱!”至结束)
02
整体感知
家国突变 鬼神告白
第一幕
王子装疯,多方试探
第二幕
第三幕
戏中之戏,误杀弄臣
生死决斗,真相大白
第五幕
第四幕
被迫离国,机智回逃
跌宕起伏
主要情节
02
整体感知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
人与人的冲突
人与非人(他者)的冲突
人与自我的冲突
戏剧动作:是戏剧人物的活动形式。
戏剧语言:动作化、个性化
戏剧冲突是指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
表现手段
02
整体感知
杀父霸母之仇(主要冲突)
杀父“害”妹之仇(从全剧本的角度)
无法沟通而产生的误解
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
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
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
哈姆莱特与王后
哈姆莱特内心冲突
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
一边是亲情,一边是母亲改嫁仇人
矛盾梳理
02
整体感知
为什么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冲突是主要冲突?
哈姆莱特的直接复仇对象是国王。他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冲突应为主要冲突。奥菲利娅因不明真相并以为哈姆莱特真的疯了而无法与哈姆莱特沟通的矛盾仍从属于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因为她是被人利用。
02
整体感知
这些冲突实际上都是当时现实矛盾的真实反映。这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社会过渡时期新、旧两种社会力量的较量。从表面看来,冲突是在一对恋人之间展开,但表现的却是对人生的思索。通过冲突塑造了人物,展示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图画,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尖锐复杂的矛盾。
这些冲突反映了什么?
02
整体感知
这些冲突有什么作用?
阴险毒辣的克劳狄斯
趋炎附势的波洛涅斯
单纯多情的奥菲利娅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展开
1
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
2
02
整体感知
BY YUSHEN
谢谢观看
Thanks for watching
下节见(共41张PPT)
BY YUSHEN
哈姆莱特(节选)
Hamlet
作者:莎士比亚
第二课时
BY YUSHEN
01
梳理文本内容,理解戏剧的内容。
02
通过对戏剧语言、戏剧冲突的赏析,掌握赏析人物的方法,提高戏剧鉴赏能力。
03
反复朗读,品读剧本诗化的语言。
04
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感受哈姆莱特性格的悲剧性。
素养目标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哈姆莱特这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并深入分析了他与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我们了解了他的犹豫不决、内心的挣扎以及他对复仇的态度。
谁能简单复述一下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乔特鲁德、奥菲利娅等主要人物的关系?
哈姆莱特最大的内心冲突是什么?他为什么如此犹豫不决?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看看这些复杂的关系是如何推动故事发展的。
BY YUSHEN
文本探究
PART 03
WEN BEN TAN JIU
国 王 你们不能用迂回婉转的方法,探出他为什么这样神魂颠倒,让紊乱而危险的疯狂困扰他的安静的生活吗?
罗森格兰兹 他承认他自己有些神经迷惘,可是绝口不肯说为了什么缘故。
吉尔登斯吞 他也不肯虚心接受我们的探问;当我们想要引导他吐露他自己的一些真相的时候,他总是用假作痴呆的神气故意回避。
国王让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探求哈姆莱特心理变化的秘密,这表明在他认为哈姆莱特还不知道真相的时候,他并不希望将哈姆莱特除掉。
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两人的台词间接地表现了哈姆莱特的智慧:装疯既可以保护自己,又可以掩藏复仇的动机,等待最好的行动时机。但这些都被识破了,足见哈姆莱特面临的斗争形势的严峻性。
03
文本探究
罗森格兰兹 娘娘,我们来的时候,刚巧有一班戏子也要到这儿来,给我们赶过了;我们把这消息告诉了他,他听了好像很高兴。现在他们已经到了宫里,我想他已经吩咐他们今晚为他演出了。
波 洛 涅 斯 一点儿不错。他还叫我来请两位陛下同去看看他们演得怎样哩。
哈姆莱特盼望“两位陛下”来看“戏中戏”,目的是:试探叔父克劳狄斯杀父娶母、篡权夺位之罪行。
哈姆莱特复仇计划的关键
03
文本探究
波 洛 涅 斯 奥菲利娅,你在这儿走走。陛下,我们就去躲起来吧。(向奥菲利娅) 你拿这本书去读,他看见你这样用功,就不会疑心你为什么一个人在这儿了。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敬的行动,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心,这样的例子是太多了。
一是说奥菲利娅用看书来表示一种看起来似乎是“至诚的外表和虔敬的行动”,但是实际上却潜藏着另一番心思。
另一种是说波洛涅斯用此话来形容哈姆莱特的发疯,认为哈姆莱特只是假借发疯来掩饰什么。
实际上,这句话没有给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带来任何影响,却给真正的罪人——国王以心灵的震撼,惹出下面国王的自责与恐惧。
两种理解:
03
文本探究
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这句台词自问世以来便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因为它概括了人类历史上众多先进人物在现实矛盾面前的某些共通的心理、精神状态和性格特质,具有普世而永恒的意义。
03
文本探究
哈姆莱特的大段独白表现了哈姆莱特对哪些问题的思考?反映出他怎样的处境和精神状态?
一是:生死问题
二是:思想和行动的关系问题
哈姆莱特已经决定复仇,但他势单力薄,而且处于种种矛盾的漩涡之中,难以立即付诸行动,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的思考,反映出他内心激烈的矛盾斗争。
03
文本探究
这段独白表达了几层内容?表现了哈姆莱特怎样的形象特点?
首先是关于自己是生是死、何去何从的思考权衡
其次是表达自己痛苦万分、寻求解脱的愿望
再次是表达对死亡的怵惕、疑惑以及对人生困苦、世事艰难的深刻洞察
最后是表达对不能复仇的心有不甘及自责反思
独白表现出哈姆莱特既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自我批判的精神,也有悲观、忧郁的一面。
03
文本探究
“纪念品”对两人而言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可能会激起哈姆莱特的回忆,从而让奥菲利娅知道哈姆莱特是否疯了以及他疯狂的原因。
因为奥菲利娅受人利用,要试探哈姆莱特,于是把哈姆莱特送给她的东西还给他。结果,戏演得过头了,使哈姆莱特认为奥菲利娅抛弃了他。此外,哈姆莱特也有故意伤害情人的想法,使情人对自己绝望,达到装疯而又不被人发现的目的。所以他才说出如此伤害奥菲利娅的话来。
明说奥菲利娅的美貌会让她的贞洁受损,暗讽自己的母亲改嫁叔父的事情。以前哈姆莱特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但现在母亲活生生的例子摆在眼前,他就不得不相信这句话是个真理:美丽的女人会面临许多诱惑最终经受不住引诱就会丧失贞洁。
这一段台词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03
文本探究
一是装疯的表现;
二是在用这样的方式告诫她,在这样污浊的社会中很难保全自我;
三是希望自己的母亲出家,这样就可以回避让他难以接受的结果,甚至也不会有他的降生,不会带给他罪恶。
哈 姆 莱 特 出家去吧。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来呢?……
哈姆莱特为什么多次对奥菲利娅说“出家去吧”?
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白,说的都是疯话吗?为什么?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不是。因为哈姆莱特的很多话都是直逼现实的,直接反映了现实问题。如:对美丽与贞洁的思考,反复强调奥菲利娅进尼姑庵,嘲讽天下女人烟视媚行、淫声浪气等。
哈姆莱特性格的偏执
03
文本探究
从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白中,我们可以看出奥菲利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奥菲利娅坚守欧洲封建道德,保守而软弱。她以家庭、父兄为中心,不会主动追求本可以得到的幸福。奥菲利娅虽然爱慕哈姆莱特,但是在父亲波洛涅斯和兄长雷欧提斯的怀疑和诽谤下,她遵从他们的意愿,不与哈姆菜特接近。
奥菲利娅所受到的宗法家庭的教育和管束决定了她的绝对驯服和无知。所以她对父亲的安排是绝对服从的,不自觉地成为刺探哈姆菜特的工具。
莎士比亚写奥菲利娅并不知道内情,还误以为自己了解了哈姆菜特的病状,为他悲叹“天哪!救救他”,为他祈祷“天上的神明啊,让他清醒过来吧”。这些不仅体现出奥菲利娅的痛惜,还让人感受到她的无知与善良。
03
文本探究
国 王 恋爱!他的精神错乱不像是为了恋爱;他说的话虽然有些颠倒,也不像是疯狂。他有些什么心事盘踞在他的灵魂里,我怕它也许会产生危险的结果。为了防止万一,我已经当机立断,决定了一个办法:他必须立刻到英国去,向他们追索延宕未纳的贡物;也许他到海外各国游历一趟以后,时时变换的环境,可以替他排解去这一桩使他神思恍惚的心事。你看怎么样?
表面上看是克劳狄斯对哈姆莱特的关心;实际上隐含着克劳狄斯对哈姆莱特要来找他复仇的担心。
克劳狄斯的狡诈与险恶
国王不相信哈姆莱特真疯了
03
文本探究
这段内容对表现人物和推动剧情有何作用?结合全剧简要回答。
①作为臣子,为了讨好现任的国王,波洛涅斯将女儿作为诱饵,去窥探哈姆莱特的内心。更重要的是,他深知哈姆莱特是国王的心病,若女儿与哈姆莱特结合,那就意味着自己站在了国王的对立面,这必定会带给自己最严峻的政治危机,这才是波洛涅斯断然反对女儿与哈姆莱特在一起的根本原因。他关心的不是女儿的幸福,而是个人的仕途、家族的命运。
②波洛涅斯提出让王后再次试探哈姆莱特,自己充当窃听者。于是就有了后面王后试探哈姆莱特和波洛涅斯偷听、被误杀的情节。剧情环环相扣,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03
文本探究
BY YUSHEN
合作探究
PART 04
HE ZUO TAN JIU
在莎士比亚所有剧作中,《哈姆莱特》是被评论最多的剧本,其主人公哈姆莱特也是被评论最多的人物形象。
学界始终存在着“崇哈派”与“否哈派”之争。
04
合作探究
雨果: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它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
别林斯基:《哈姆莱特》是戏剧诗人之王——莎士比亚的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钻石。
崇哈派
托尔斯泰:使人们盲目崇拜到催眠状态的哈姆莱特是个没有性格的人。
艾略特:《哈姆莱塔》是个毫无疑问的艺术失败,因为莎士比亚尽管在该剧结构方面用尽气力,却表现不出他心目中的那个哈姆莱特。
否哈派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04
合作探究
哈姆莱特被看作是既勇敢又忧郁的典型。冲突双方力量悬殊,一方强大,强大到一个封建集团,一方弱小,弱小到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哈姆莱特坚持个人复仇,这是个人英雄主义强调个人力量的伟大,表现了对人的自我的极大的肯定,是新兴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同时在这场戏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味到热情激昂的背后,他软弱犹豫的性格特征。在这里却可以发现他的“迟疑”“忧郁”“孤独”——他既是个身负为父复仇、扭转乾坤重任的“英勇果断”的王子,又是个具有“延宕”迟疑多虑性格的“忧郁”王子。
人物形象
延宕意为拖延。在戏剧中,它指在尖锐的冲突和紧张的剧情进展中,作者利用矛盾诸方各种条件和因素,以副线上的某一情节或穿插性场面,使冲突和戏剧情势受到抑制或干扰,出现暂时的表面的缓和,实际上却更加强了冲突的尖锐性和情节的紧张性,加强了观众的期待心理。
知识拓展
04
合作探究
哈姆莱特性格中的延宕
从根本上说,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但面对父王死后的种种怪象,他深感自己人文理想的破灭,于是他感到非常痛苦。但凭一己之力改变乾坤非常难,因为他不仅面对着强大的恶势力,敌众我寡,而且他一直希望用理性的、符合上帝意旨和心中道德律令的手段恢复颠倒的乾坤。一旦在复仇时有一点不符合他的理性精神,他就会犹豫。
他想通过复仇重新建立理性、善良的世界,他想让所有污染的灵魂重新回归。但实现的途径却是哈姆菜特根本找不到的,而现在的复仇途径却可能根本破坏了他本来的理想。于是他痛苦、犹豫,发出生存还是毁灭这个疑问。事实上,对哈姆莱特来说,生存灵魂不能安宁,毁灭同样灵魂不能安宁,这道难题,是无解的;甚至可以说,对当时所有人文主义者来说,都是无解的。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哈姆雷特是人文主义者,也是个人主义者,他的斗争是孤军奋战,失败也就是必然的。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提供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敌我力量的对比还过于悬殊,这就造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因此,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
04
合作探究
哈姆莱特形象的意义
揭示了新旧交替时代尖锐的社会矛盾,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之间斗争的残酷性;
宣扬了人文主义思想;
起到了唤起民众,奋起反抗封建势力的作用。
04
合作探究
BY YUSHEN
归纳总结
PART 05
GUI NA ZONG JIE
“我的幻想也就像铁匠的砧石那样黑漆一团了。”(明喻)
“我过的是变色蜥蜴的生活,整天吃空气,肚子让甜言蜜语塞满了。”(暗喻)
“(开场词)正像女人的爱情一样。”(明喻)
“它不会对陛下跟我们这些灵魂清白的人有什么相干;让那有毛病的马儿去惊跳退缩吧,我们的肩背都是好好的。”(借喻)
“什么!给一响空枪吓怕了吗?”(借喻)
比喻句
1
2
3
4
①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如哈姆莱特清醒时是典雅的语言,符合王子的身份;在装疯时用的是逻辑混乱、晦涩难解的语言,符合疯子的特点。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和他复杂深沉的个性特征。
④擅长运用长篇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如哈姆莱特那段著名的独白,就展示了他复仇过程中痛苦的心灵冲撞。语言深沉含蓄,极富于哲理性,对刻画人物独特的个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③善于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的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如哈姆莱特的激情和深沉与克劳狄斯的阴沉和邪气、哈姆莱特的矛盾与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与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各有个性。
②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如“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这段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
语 言
特 色
中心思想
本课节选的这场戏主要表现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而产生误解之后的冲突,及哈姆莱特内心关心生存还是毁灭问题的矛盾。一方面作者通过不知内情的奥菲利娅的伤心扼腕,表达了对哈姆莱特的赞美之情。另一方面,又通过哈姆莱特的内心独白,揭示了他极其矛盾和痛苦。从表面看来,冲突是在一对恋人之间展开的,但表现的却是对人生的思索。本文塑造了一个内向深沉、痛苦彷徨的、拥有复杂情感的典型人物形象。
哈姆雷特是个与恶劣世俗同归于尽的悲剧英雄,但他悲壮不悲观!
BY YUSHEN
05
归纳总结
《哈姆雷特》是悲剧的集大成者。哈姆雷特与奥菲莉亚的悲剧性爱情是其中重要悲剧元素。
他们原本纯洁的爱情由于时势的逼迫、坏人的利用和人性中弱点的暴露而最终凋零。
在这一由深爱到失控再至枯萎的感情发展过程中折射出了当时欧洲社会的现状(权力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封建王朝内部的腐败)和人性中有缺陷乃至是丑恶的一面,对深化主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整个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BY YUSHEN
哈姆雷特起初认为,命运变幻无常,既不扬善,也不惩恶,反给高贵之人带来灾祸。但在经历一次“突变”之后,哈姆雷特转而完全信靠天意。通过展现哈姆雷特的两种命运观,莎士比亚不仅否定了对待命运的两种极端看法,而且显示了正确对待命运的恰当态度:人的不幸,不是归咎于任何外在偶然性,而应归因于个人的天性和选择。
命运观念
05
归纳总结
探问二位廷臣——不肯接受探问,假装痴呆
派奥菲利娅
试探
内心独白
恋人独白
生死问题
思考行动问题
哈姆莱特装疯伤害恋人
奥菲利娅赞美同情恋人
密谋送哈姆莱特出国
国王设计试探
内向
深沉
痛苦
彷徨
结构梳理
05
归纳总结
BY YUSHEN
当堂检测
PART 06
DANG TANG JIAN CE
1. 下列对戏剧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王和奥菲利娅的父亲设下圈套,让奥菲利娅探问哈姆莱特内心的秘密。
B.通过哈姆莱特内心的独白,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的独特个性。
C.作者通过不知内情的奥菲利娅的伤心扼腕,表达了对哈姆莱特的赞美之情。
D.哈姆莱特反复对奥菲利娅说了五遍“进尼姑庵去吧”这样的话仅是为了装疯。
D
解析:D项,“这样的话仅是为了装疯”错,根据话剧原文“我们都是些十足的坏人,一个都不要相信我们。进尼姑庵去吧”尽管你像冰一样坚贞,像雪一样纯洁,你还是逃不过馋人的诽谤。进尼姑庵去吧“因为聪明人都明白你们会叫他们变成怎样的怪物。进尼姑庵去吧”可知,哈姆莱特一方面是在装疯的表现,另一方面是在用这样的方式告诫她,在这样污浊的社会上很难保全自我,希望她能够脱离这些人。故选D。
2. 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你像冰一样坚贞,像雪一样纯洁,你还是逃不过谗人的诽谤。(排比)
B.难道美丽除了贞洁以外,还有什么更好的伴侣吗?(反问)
C.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对比)
D.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比喻)
A
解析:A项,不是排比,是比喻。故选A。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他一共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其中《十四行诗集》最为著名。
B.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有《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和《亨利四世》,喜剧有《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等。
C.《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五幕悲喜(正)剧。剧本描写一对青年男女因家族间的世仇而不能联姻,结果自杀的故事。
D.戏剧文学的两个重要内容是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
B
解析:B.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应为《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和《麦克白》。《亨利四世》是莎士比亚创作的历史剧。故选B。
4.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我们常说:性格即命运。这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主人公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哈姆莱特身上既闪耀着人文主义者的新思想,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冲突的两者就不免造成其复杂的思想和矛盾的性格。哈姆莱特的性格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起初他热情澎湃,但经历一系列变故后,他的性格变得敏感多疑,内向沉郁。③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他在机会面前犹豫不决,在责任面前痛苦逃避,导致了他最后的悲剧。
又带有封建时代的旧思想
是复杂的和变化着的
这种优柔寡断的性格
解析:第一空:通过前文“哈姆莱特身上既闪耀着人文主义者的新思想”和后文“这样冲突的两者就不免造成其复杂的思想和矛盾的性格”可知,①中所填入句子的内容和“闪耀着人文主义者的新思想”相反,所以才有下一句所说的冲突,同时根据上文“既”分析,填入句子应有关系连词“又”连接,故①中可填入“又带有封建时代的旧思想”。第二空:通过后文“起初他热情澎湃,但经历一系列变故后,他的性格变得敏感多疑,内向沉郁”可知,哈姆雷特的性格是复杂的,且前后经历过变化,故②中可填入“是复杂的和变化着的”。第三空:从后文“使他在机会面前犹豫不决,在责任面前痛苦逃避,导致了他最后的悲剧”可知,③中所填入的内容应是一个名词性的词组,作句子的主语,而通过前文“起初他热情澎湃,但经历一系列变故后,他的性格变得敏感多疑,内向沉郁”可知,这是一种优柔寡断的性格,故③中可填入“这种优柔寡断的性格”。
BY YUSHEN
谢谢观看
Thanks for watching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