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貌的形成 教学设计
课题 探山寻路之构造地貌的形成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第二节,但是从所选的教学情境、学生学习时的思维过程和整体教学考虑,在教学单元重构的基础上,本节调整为第四课,对应课标“1.3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本课内容与地理1《地球的圈层结构》的内部圈层有一定知识上的衔接,也是第三课《将今论古之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引起的构造地貌的进一步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地球表层”的地貌类型,能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去理解不同的地表形态会不同程度地制约人类的活动,同时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本课内容用“探山寻路之构造地貌的形成”,选取了“山地对交通的影响”,旨在说明“人地关系”。 本课的大概念是“构造地貌的形成”,“探山寻路”是学习的思路。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熟悉一些中外名山的名称和位置,也对“大陆漂移学说”及“板块构造学说”有一定的了解。在高一上,学生已经可以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会识别3-4种地貌,能够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特别是本单元第三课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认识了内外力作用及其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高二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我们会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视频、图片、真实案例,或者借助演示实验,为学生掌握抽象的知识提供更多帮助。
学习目标
1.结合青藏高原的案例,认识板块运动对全球尺度地表形态的影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运用青藏高原、庐山的案例认识地质构造与地貌之间的关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 3.结合“天路108拐”、“绿色通道”,分析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掌握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常见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山地对交通布局的影响。 难点:背斜、向斜的特征及判别方法,地形倒置的成因及断层的形成。
学习条件支持
1.视频资源、地图资源、教学材料补充、演示实验用具的准备 2.图: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世界地形图、喜马拉雅山褶皱景观图、庐山断块山、清水河特大桥图。
学习活动设计
过程学习内容与教师活动(引领性问题)学生任务或学习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或评价目标环节一情境创设: 江河的第一滴水从三江源落下,黄河北上,画出一个巨大的“几字”,长江南下,构成一个绵长的“V”字。一个“江”字,不足以说明她的绵长,古人非常形象地加了一个“长”字,使得长江有了神韵。“滚滚长江东逝水”,“说不尽万古沧桑”,她跨过中国的三大阶梯,一路与高山相依、平原相伴,投入海洋的怀抱。长江一路向东,她与黄河一同谱写了中华文明。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将对时间的感慨寄托于锦绣山河,纵有万千诗谣,终不及孔夫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有亘古之变,也成就了这份亘古的山水情。“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什么力量让庐山“飞峙”于江环湖绕的平原上?险峻的庐山上为什么会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捡起一块石头,他会向你诉说着一个远古的故事。 今日长江的形成,始于距今1.4亿年前的燕山运动。唐古拉山脉在长江上游形成,青藏高原逐渐抬高,形成许多高山深谷、洼地和裂谷。到了距今3000-4000万年前又发生了强烈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消失,金沙江两岸高山突起,青藏高原显著抬升,河流下切作用强烈,形成许多峡谷;长江中下游和缓爬升,形成了中低山、丘陵与平原,奠定了今日长江流域阶梯分布的雏形。300万年前, 在喜马拉雅山隆起的影响下,青藏高原与西部山地强烈隆起,长江流域的地貌轮廓与现代的地貌已十分相似。 本课内容主要采用第三段情境。 情境引领性问题: 推测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 2.分析造山运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 3.说明山区地形给交通线的布局带来哪些困难? 阅读资料、观看视频,思考引领性问题。 情境导入,通过学生们所熟知的青藏高原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脑中建立思维的线索。环节二 任务一:小组探究 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形图,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巨大山系、海洋、裂谷、岛弧链形成过程。 阅读教材和教师提供的材料,分小组探究: 1.用板块运动解释最高峰还在生长的原因; 2.板块运动的形式 3.不同的板块运动形式会对应形成的地貌形态 能够结合示意图,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巨大山系、岛弧、裂谷等,认识板块运动对全球尺度地表形态的影响。环节三情境创设:喜马拉雅山高耸入云、连绵不绝,是青藏高原与南亚之间一道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然而喜马拉雅山并非亘古高耸的,它在距今300万年前时强烈隆起,促使长江流域西部进一步抬高,这就是著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活动二 指导学生进行实物演示 任务二:实物演示 引领性问题: 什么是褶皱?褶皱的基本形态都有哪些?如何判断?能形成什么样的地貌?你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褶皱的形成? 阅读教材和观看视频、图片分小组展示: 1.演示褶皱的形成过程并做示意图。 2.描述褶皱的概念、褶皱的基本形态以及如何判断。 3.记录一般情况下背斜、向斜对应的地貌。 4.用实物演示,分析“地形倒置”的成因。 通过学生的演示,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投入情况,指出不足。此活动从理论到实践,更直观展示地貌的成因,学生通过演示能辨识褶皱,解释特殊地貌的形成的过程,能够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利于深度学习。环节四情境创设:念青唐古拉山脉也位于青藏高原,属于青藏高原内部的高山、极高山地区,横贯西藏中东部,南侧地势极其陡峭,相对高差达2000米左右,地势雄伟。 任务三:小组探究 引领性问题: 1.观看视频,对比喜马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说出两者的形态有何差异。 2.结合情境,阅读教材P27-28页内容,回答什么是断层?绘制示意图并描述断层的位移方向及其形成的地貌。 3.播放Flash动画,展示岩体的破裂和位移。 阅读情境文本,观看视频,阅读教材,完成问题。 能够结合给定图文资料,辨识断层的地质构造,并解释断块山的形成过程。 (以上环节可作为第1课时,以下内容可进入第2课时)环节五情境创设:为了满足海内外登山者前往珠峰登山探险的要求,西藏自治区政府修建了一条全长110公里的公路,终点在珠峰脚下的珠峰大本营,这就是著名的“天路108拐”盘山公路,也有人称其为“天梯”。翻越海拔5210米的“加乌拉山垭口”后,抵达雪山观景台,就可以遥望喜马拉雅山脉上的珠穆朗玛峰。 活动四:小组探究 引领性问题: 山区地形给交通线的布局带来哪些困难? 2、通过“天路108拐”的案例,分析其交通线路的区位因素。 小组合作探究: 1、山区地形给交通线的布局带来哪些困难。 2、通过“天路108拐”的案例,分析其交通线路的区位因素。 能够结合给定图文材料说明山区交通线路布局的理由,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环节六情境创设:在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世界上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在中国最大的“无人区”内像一条“彩虹”连接在雪山之间。这就是全长11.7公里号称青藏铁路第一长桥的清水河特大桥。清水河特大桥是青藏铁路线上最长的“以桥代路”桥,同时又是集冻土隧道和野生动物通道两种功能于一身的“环保桥”,为野生动物开辟专门的“绿色通道”,在中国铁路史上也是第一次。 活动五:小组探究 引领性问题: 从人地协调的角度评价“以桥带路”的影响。 小组合作探究: 从人地协调的角度评价“以桥带路”的影响。结合真实情境,认识到交通建设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树立人地协调观。课堂小结依据本课学习内容,完成本课知识框架图。回顾,总结提升课堂总结,形成课程知识框架,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综合思维)。
板书设计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检测性作业(后附作业清单) 2.拓展性作业:利用假期时间,自选研学路线,寻找典型的构造地貌,拍照或绘制地貌形态简图,开学举行汇报展出。
教学效果预测
这节课在山水情的大情境下,启程去“探山寻路”,以青藏高原为小情境,把成因不同的山地贯穿起来,使学生身临其境,给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情境,更容易学知识提能力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担忧:一些基本概念的解释,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区别。 突破方式:提倡极简主义的地理用身边的书、面包进行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