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 雪
第一课时
出示目标
学习目标
1. 了解毛泽东,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熟悉了解背景,诵读课文,标出不懂的词句。
3.整体感知课文,欣赏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 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词的意境,领略毛泽东的伟大胸怀和伟大人格。
2. 学习写景方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激情导入:北方冬天的雪,纷纷 ( http: / / www.21cnjy.com )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2.作者链接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一个农民家庭。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3.文体链接
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曲词”,是配音乐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比如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就是这首词的题目。
“沁园春”,词牌名。相传沁园是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名因此而得名。
“雪”是这首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
4.背景链接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5.字词疏导
分外妖娆(fèn)(ráo) 成吉思汗(hán) 稍逊风骚(xùn)
数风流人物(shǔ) 还看今朝(hái)
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豪迈的感情。
(1)词的上阕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描写北国雪景。
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词的下阕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议论历史人物。
歌颂当今英雄,表达了作者作为人民革命领袖的自信。
2.文本探究
(1)词的上阕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总写北国雪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写视野的辽阔。“封”写到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2)作者对雪景的具体描写由哪个词领起?它统摄的宾语包括哪些句子?
由“望”领起,它统摄的句子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
(3)上阕末尾三句诗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诗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虚景;“须”字可以看出;预示着:等到革命成功了,再看祖国的河山,一定会更加艳丽美好。这象征祖国前途的光明灿烂。
(4)下阕开头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过渡作用,前句承上,总括上阕写景,后句启下,总领下文抒情。
(5)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惜”字包含着作者的什么感情?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惜”字肯定了这些英雄人物的功绩,他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惜”字包含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定信念。
(6)谁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武功两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对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歌颂,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7)词的下阕又是如何评论历史英雄的?表达了词作者怎样的伟大政治抱负?
一个“惜”字,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今朝的风流人物在武功与文治两方面都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8)梳理总结
高山之巅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
抒发诗人对祖国热爱的情感
对革命前景充满激情的展望
点评历史英雄
历史之巅赞美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表现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豪情
3.拓展延伸
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力求当堂背诵。
第二课时
出示目标
学习目标
1.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2.体会词的艺术特色。
3.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词作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深刻性及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理解本词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预习导学
1.文本探究:艺术特色
(1)词的上阕在写景的时候用了什么样的顺序和哪些写法?
先总写后分写,先实写后虚写。动景和静景相结合,虚景和实景相结合。
(2)请指出上阕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静为动。“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了。拟人手法的运用,生动地写出“山”“原”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这不仅逼真地写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阔的雄奇景象,而且抒发了作者豪迈的感情。
(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完整无隙的感受。
(4)写景、抒情、议论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
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下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非常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5)主旨探究
既然上述的人物都有“略输”“稍逊”“只识”的缺陷,那么谁配称真正的“风流人物”呢
今朝的风流人物在武功与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治两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不但是一种坚强的信心和伟大的抱负,更是一种昂扬的斗志。
这种信心不但建立在个人才华的基础上,更主要建立在对人民力量信任的基础上,这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2.语言品析
请同学们细心揣摩品味下列语句,理解诗句的深长意味。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句中的“折腰”改为“赞美”好吗?为什么?)
(教师点拨)诗句中的“折腰”意为倾倒,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示了英雄人物为祖国山河倾倒的心情,并揭示出为之奋斗的动机。改为“赞美”,不合词的韵律,且少了形象性。“娇”是一种女性美,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一个“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句中的“略输”改为“尽输”,句意表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教师点拨)文采,本指辞采、才华,秦皇 ( http: / / www.21cnjy.com )、汉武说,兼有文治的意味,略输文采,才华稍差一些,在叹惋中有褒有贬,在肯定中指出不足,改后则变为全盘否定。
(3)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句中的“稍逊”能否改为“全无”,为什么?)
(教师点拨)原词贬中含褒,肯定其文治才能并指出不足,而改后完全否定其文采。
(4)只识弯弓射大雕。(“只识”改为“识得”行吗?为什么?)
(教师点拨)对于成吉思汗的评论,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语带嘲讽。“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不仅使议论形象化,而且使人浮想联翩。用“只”限制“识”,意味委婉,贬谪更严厉。
3.拓展延伸
(1)成吉思汗在东西方人们的评价中是显著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同的。请你结合现代人的思想观评价一下真正的风流人物是什么样的。你心中的风流人物是谁?写300字的演讲稿。
(2)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江雪》的诗(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