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校园生物大搜索
目录
导入
01
活动探索
02
研讨
03
课外延伸
04
习题精炼
05
复习巩固
1、建造的塔台模型存在哪些问题,怎样改进才能把它建得更好?我们需要组内自评与组间互评。
在各组互评中相互借鉴、相互帮助、资源共享、迁移应用新创新来完善各组设计方案,力求将设计方案改进得更准确、完整和科学,从而达到工程要求。
改进活动需要用到单元学习中的全部过程性资料。招标书、设计图纸、建造过程中的修改记录、制作的模型成品、测试数据记录表、问题梳理记录单、改进方案都支持着评估改进活动的开展,也是学生进行方案设计修改的依据。
2、评估与改进
小组交流评估。每组针对本组和其他小组建造的塔台模型进行交流评估。
明确问题。
各组根据交流评估的情况,明确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将问题记录下来,再讨论修改方案。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设计方案修改记录单
小组: 日期:
对应的设计方案修改记录
1、重新调整塔台模型主体结构的吸管。减小高度,提高承重能力。
2、底部需要加重,并重新调整结构,让底部更大,使塔台模型在抗风抗震中稳固。
3、减少多余的吸管与胶带,减少材料的损失,降低塔台模型的成本。
4、制作过程随时进行准确测量,尽量减小误差。
5、加强塔台模型中间吸管的稳定性,多制作三角形结构,全面提高稳定性。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塔台模型高度太高,抗风抗震有一定影响。
2、底部重量较轻不利于抗震。
3、使用吸管用量过多导致成本过高,浪费材料。
4、制作过程误差大,成品有明显倾斜问题。
5、塔台模型承重结构不多,造成承重能力、稳定性差。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设计方案修改记录单
小组: 日期:
1、减少多余的吸管,让胶带缠裹减少,提高连接的有效牢固度。
2、增加底部重量的同时,提高底部吸管的强度,增强抗风抗震的效果。
3、减少不必要的吸管结构,让外形更加美观。
4、角度上重新调整,并将各个吸管连接处重新加固。5、组员分工要加强沟通,保证整体搭建顺利完成。
1、使用吸管比其他组多,胶带缠裹多,成本需要控制。2、风力3级测试中开始摇晃,与其他组相比抗风性差些。3、塔台模型制作不细致,外形不够美观,顶部不够精良。
4、角度有些倾斜,需要重新调整。
5、组员分工协作缺乏沟通,分工不明确,不知道做什么。
改进设计
对照原始设计图方案,方案进行改进、完善,直到达到建筑要求。
设计方案改进:
上面的正方形边长由40厘米改为20厘米,减少上面的重量。
底面四角及中心位置增加了金属钩码,增加底面重量,让塔台更稳定。
侧面均调整为梯形,让塔台的倾斜角度相同,便于支撑塔面。
在塔台侧面中间进行分割,分别制作两组支撑结构,让塔台更加抗风抗震。
原始方案
改进方案
设计方案改进:
上面的正三角形边长由40厘米减为25厘米,减少上方的作用力,并增加一根吸管,增加稳定性。
底面正三角形的凹槽(鞋底纹)设计,改成分割为多个三角形结构,并增加钩码,增加底部稳定性。
侧面将横、竖吸管去除,改为三角形支撑,既节省材料,又不影响侧面的稳定性。
去除护栏,节省材料。
底部去除滚球,改为增加钩码抗震。
原始方案
改进方案
3、将小组建造的塔台模型按照改进后的设计重新加工,使它更符合建造要求。
这一环节为了避免在本课完成学习后放弃改进,不再修改模型、测试评估,为了能继续完成本工程应有的活动内容,体验工程师工作的特点,达到工程师建筑的要求。
导入
01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基础。生物(动、植物,细菌,真菌,病毒等)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建筑、家居材料及其他生活、生产原料。它们在维持气候,保护水源、土壤和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动物和植物的种类繁多,我们知道校园里有多少种植物,多少种动物吗?要了解校园生物的种类,我们应该怎样做?
校园是我们很熟悉的生态环境,也是一小的生态系统,要想了解校园里的生物种类到底有多少,这就需要深入地、全面地去校园里调查和记录。
02
活动探索1
1、回顾我们知道的校园生物。
写出我们知道的校园生物的名称,将我们知道的校园生物汇总起来。
校园里常见的植物。
狗尾草:一年生草本植物,根为须状,高大植株具支持根。生于荒野、道旁,为旱地作物常见的一种杂草。秆直立或基部膝曲。叶鞘松弛,无毛或疏具柔毛或疣毛;叶舌极短;叶片扁平,长三角状狭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
车前草:又名车轮草等,多年生草本,连花茎高达50厘米,具须根。根茎短,稍粗。叶基生呈莲座状,平卧、斜展或直立;叶片薄纸质或纸质,宽卵形至宽椭圆形。生于草地、沟边、河岸湿地、田边、路旁或村边空旷处。
蒲公英:多年生草本。根略呈圆锥状,弯曲,表面棕褐色,皱缩,根头部有棕色或黄白色的毛茸。叶成倒卵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广泛生于中、低海拔地区的山坡草地、路边、田野、河滩。
杜鹃:灌木,又名映山红、山石榴。生长于山地疏灌丛或松林下等地,喜欢酸性土壤。高2~7米;分枝一般多而纤细,但也有罕见粗壮的分枝。叶革质,常集生枝端,卵形、椭圆状卵形或倒卵形或倒卵形至倒披针形。花芽卵球形,鳞片外面中部以上被糙伏毛,边缘具睫毛。花冠阔漏斗形,玫瑰色、鲜红色或暗红色等。
02
活动探索1
松树:较幼时的树冠呈金字塔形,树枝多呈轮状着生。节间长,小枝比较细弱平直或略向下弯曲,针叶细长成束。其树冠看起来蓬松不紧凑,松树坚固,寿命十分长。能生长在各种不同的土壤上。
柳树:乔木或匍匐状、垫状、直立灌木。枝圆柱形,髓心近圆形。无顶芽,侧芽通常紧贴枝上,芽鳞单一。叶互生,稀对生,通常狭而长,多为披针形,羽状脉,有锯齿或全缘;叶柄短;具托叶,多有锯齿,常早落,稀宿存。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广,喜光,喜湿,耐寒,是中生偏湿树种。但一些种也较耐旱和耐盐碱,在生态条件较恶劣的地方能够生长,在立地条件优越的平原沃野,生长更好。
苔藓:属于小型绿色低等植物。结构简单,植物无花,无种子,以孢子繁殖。仅包含茎和叶两部分,有时只有扁平的叶状体,没有真正的根和维管束。能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苔藓植物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一般生长在裸露的石壁上,或潮湿的森林和沼泽地。
杨树:乔木,树干通常端直;树皮光滑或纵裂,常为灰白色。有顶芽(胡杨无),芽鳞多数,常有粘脂。枝有长(包括萌枝)短枝之分,圆柱状或具棱线。叶互生,多为卵圆形、卵圆状披针形或三角状卵形,在不同的枝(如长枝、短枝、萌枝)上常为不同的形状,齿状缘;叶柄长,侧扁或圆柱形。生在北半球温带和寒温带的森林树种。
凤仙花:别名:指甲花,急性子,凤仙透骨草,牻牛儿苗目、凤仙花科、一年生草本花卉,全株分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因其花头、翅、尾、足俱翘然如凤状,故又名金凤花。花颜色多样,有粉红,大红,紫色,粉紫等多种颜色。喜向阳的地势和疏松肥沃的土壤,在较贫瘠的土壤中也可生长。
02
活动探索1
鼠妇:喜栖息于朽木、腐叶、石块等下面,有时也会出现在房屋、庭院内。它们昼伏夜出,外壳有层薄油,不易被蜘蛛网等黏住。
蚂蚁:一般体形小,颜色有黑、褐、黄、红等,体壁具弹性,且光滑或有微毛。口器咀嚼式,上颚发达。触角膝状,柄节很长,末端2~3节膨大,全触角分4~13节。腹部呈结状。分有翅或无翅。前足的距离大,梳状,为净角器。蚂蚁的外部形态分头、胸、腹三部分,有六条腿。
瓢虫:成虫体长约数mm至1cm程度,体型呈半圆球状,脚与触角短小。体色有黑、赤、橙、黄、褐色等艳丽 的色彩,身体上的图样也会因为种类的不同而多变。
蜻蜓:益虫。身体细长,有两对膜状的翅。吃蚊子等小飞虫,能高飞。
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黄褐色至黑褐色。头是圆的,胸部有些宽,丝状触角细长易断。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尾须较长。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雄性喜鸣、好斗,有互相残杀现象。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前翅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雌性个体较大,翅小。雄性蟋蟀相互格斗是为了争夺食物、巩固自己的领地和占有雌性。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
蚜虫:又称腻虫、蜜虫,是一类植食性昆虫,蚜虫分有翅、无翅两种类型,体色为黑色,以成蚜或若蚜群集于植物叶背面、嫩茎、生长点和花上,用针状刺吸口器吸食植株的汁液,使细胞受到破坏,生长失去平衡,叶片向背面卷曲皱缩,心叶生长受阻,严重时植株停止生长,甚至全株萎蔫。
蚯蚓是常见的一种陆生环节动物,生活在土壤中昼伏夜出以畜禽粪便和有机废物垃圾为食连同泥土一同吞入也摄食植物的腐烂茎叶等碎片。蚯蚓可使土壤疏松、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进农业增产。
02
活动探索1
苍蝇:属双翅目,体型有小型到中型,触角短于头部和胸部的总长,仅 3 节,末节末端有节鞭或末节背面有一根羽状刚毛,称触角芒。复眼2 只,单眼3 只。口器为舔吸式。前翅膜质,用来飞翔。后翅退化为平衡棒,隐于前翅基部的翅瓣下。苍蝇是在白昼活动频繁的昆虫,具有明显的趋光性。杂食性昆虫,常见的种类则多偏好甜食或腐食。苍蝇有独特的消化道。当它们吃了带有多种病菌的食物后,能在消化道内进行快速处理,迅速摄取有营养的食物并及时将无用的糟粕、废物及病菌排出体外。
蜈蚣:陆生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节上均长有步足,故为多足生物。又作吴公,又称百足虫、百脚虫、蝍蛆、天龙。是一种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陆生节肢动物。分布于中国的西南地区,春出冬蛰,通常身体很长,并且有许多对步足。畏日光,昼伏夜出,喜欢在阴暗、温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地方生活。
燕子:形小,翅尖窄,凹尾短喙,足弱小,羽毛不算太多。羽衣单色,或有带金属光泽的蓝或绿色;大多数种类两性都很相似。燕子消耗大量时间在空中捕捉害虫,是最灵活的雀形类之一,主要以蚊、绳等昆虫为主食,是众所周知的益鸟。在树洞或缝中营巢,或在沙岸上钻穴,或在城乡把泥黏在楼道、房顶、屋檐等的墙上或突出部上为巢。
麻雀:小型鸟类,它们的大小、体色甚相近。一般上体呈棕、黑色的斑杂状,因而俗称麻雀。喜群居,种群生命力极强。无论山地、平原、丘陵、草原、沼泽和农田,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各类森林和灌丛中,多活动于林缘疏林、灌丛和草丛中,不喜欢茂密的大森林。多在有人类集居的地方,城镇和乡村,河谷、果园、岩石草坡、房前屋后和路边树上活动和觅食。
蝴蝶:体躯呈长圆柱形,由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组成。身体及2对膜质翅上覆有鳞片及毛,形成各种彩色斑纹,幼虫多栖息于寄主植物的叶面或树枝上,取食木本植物的幼虫大多栖息于叶背,少数则在叶面。
蚱蜢:雌虫较比雄虫大,体绿色或黄褐色,头尖,呈圆锥形;触角短,基部有明显的复眼。后足发达,善于跳跃,有翅能飞,咀嚼式口器,危害禾本科植物。主要栖息于草地、农田,多活动于稻田、堤岸附近。
喜鹊:体长40~50厘米,雌雄羽色相似,头、颈、背至尾均为黑色,并自前往后分别呈现紫色、绿蓝色、绿色等光泽,双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尾远较翅长,呈楔形,嘴、腿、脚纯黑色,腹面以胸为界,前黑后白。留鸟。栖息地多样,常出没于人类活动地区,喜欢将巢筑在民宅旁的大树上。全年大多成对生活,杂食性,在旷野和田间觅食,繁殖期捕食昆虫、蛙类等小型动物,也盗食其他鸟类的卵和雏鸟,兼食瓜果、谷物、植物种子等。
蚊子:是一种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纤小飞虫。通常雌性以血液作为食物,而雄性则吸食植物的汁液。
02
活动探索2
2、调查(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了解、考察的科学研究方法,一般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通过实地考察、访问、座谈、问卷、测验和查阅书面材料等方式搜集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调查的基本过程:明确调查任务、制订调查方案和进行实地调查。)校园生物,了解校园生物的多样性。
(1)明确调查任务。
找一张校园平面图,根据生物环境的不同,将校园分成几个小区域。
分小组调查每个区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观察生物之间的联系。
设计调查记录表,记录我们的发现。
选择感兴趣的生物重点调查。
科学家研究一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通常要对这区域的生物种类进行调查:一是统计一个区域内生物的种类数目。
二是统计单位面积内生物的种类数目。让我们也像科学家那样研究校园生物的多样性吧!
02
活动探索2
(2)制定调查方案。
如果校园中的生物较少,可以到周围公园或田间开展调查活动。在调查之前一定要制定好”我们的调查活动方案“。
我们的调查活动方案
调查目的:校园中的生物多样性。
调查地点:花坛。
调查时间:现在开始到下次上课前。
调查用具:放大镜、照相机、小铲子、生物分类的图书资料、记录本、笔等。
调查方法:1.观察花坛中所有的动物和植物,统计它们的数量,记下它们的名称。
2、把不认识的动植物画下来或拍照片。
3、从脚印、粪便、毛发等踪迹推测躲藏起来的动物和曾经来过的动物,将它们记录下来。
成果形式:在校园平面分布图上标注出现观察到的动植物。
活动提示:每小组选择一个区域调查,调查要比较全面,尽量不落下任何一种出现在本区域的生物。调查不同的生物用不同的工具,如:调查蚂蚁用放大镜观察;调查不知名的生物,用照相机拍照片、用文字描述特征或画图,回去找资料进行对比。在调查过程中需认真记录生物的种类、数量、名称;最后将统计好的生物分别标注在校园平面分布图上。
02
活动探索2
(3)进行实地调查。
走进校园,开展生物大搜索活动。
不要伤害生物,注意自己的安全!
学生在所调查的区域内画出一个 1 平方米的区域,示意正在调查 1 平方米区域中生物的种类及数量,用于描述该区域生物的丰富程度。
用放大镜观察。
学生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观察植物及植物上生活的其他生物。
用拍照的方法记录观察到的生物。
03
研讨
1、调查校园中的动植物时要注意些什么?
将校园划分区域,全班分组进行调查。
尽量不要漏掉校园中的每一种动植物,包括土壤中的和曾经过往的动物。可以从脚印、粪便、毛发等踪迹推知躲藏起来的动物。经常飞来的鸟也应该记录下来。
用绘画、拍照等方式记录不知名的动植物。
02
活动探索2
记录时将可见生物分为三类记录,分别为已知动物、已知植物、未知动物、未知植物。
注意:调查不仅要搜索地面上看得见的动物、植物,还要搜索地下的生物,要根据发现的动物踪迹推测哪些动物在这里生活过,将这些发现及时记录。
在调查时可能有不同特征的同种生物,如:郁金香有红色、黄色、白色等,能记录成郁金香,还能记录成某某颜色的郁金香;如:蝴蝶有红黄色、黄黑色、黑白色等,能记录成蝴蝶,还能记录成某某颜色的蝴蝶。
校园生物记录表
已知植物名称 生长地点
柳树 校园四周
狗尾草 草坪、花坛
苔藓 阴暗潮湿的角落
蒲公英 操场各地
...... ......
已知动物名称 生长地点
蚯蚓 砖头、石块下面
蚂蚁 操场各地
蝗虫 草坪、花坛
苍蝇 校园各处
...... ......
未知动物编号 发现位置及其特点
动物001 在杨树上,软体动物,长5厘米左右,绿色,爬行速度很慢,有触角,以树叶为食。
...... ......
未知植物编号 发现位置及其特点
植物001 在草坪上,长十多厘米,叶子呈绿色,细长形;根部呈黄白色,扎根较紧固
...... ......
04
课外延伸
行军蚁
又称军团蚁,主要生活在亚马孙河流域,喜欢群体生活,一般一个群体就有一二百万只,它们属于迁移类的蚂蚁,没有固定的住所,习惯于在行动中发现猎物。它们与其它蚂蚁不同之处就是它们会聚集在一起组成侵略小组。侵略小组会在陆地上行走,攻击猎物。行军蚁通常是组成一个大军队捕猎,它们一遇到猎物便会用颚把猎物撕碎,在附近把猎物吃完,便会到别的地方继续
捕猎,在寻找猎物的同时,体型较大的行军蚁会站在行军蚁
军队的附近保护军队。行军蚁的攻击对森林会有一定的好处,
攻击过后的地区会变成一个适宜动物居住的地方。蚂蚁通常
是杂食性动物,主要的食物为一些陆生节肢动物,包括蜘蛛、
千足虫、蜈蚣和昆虫等。蚂蚁获得动物蛋白质的另一种来源
是取食其他种类蚂蚁的幼体。蚂蚁也吸食植物汁液。蚜虫、
介壳虫和角蝉等昆虫分泌出的蜜露也蚂蚁喜食的食物。行军
蚁集体捕食猎物的时候,它们出发时排成密集及规则的纵队,
而有些军蚁采取广阔的横队队形前进。它们一离开宿营地,
就分支再分支,包抄并围攻猎取对象!
05
习题精炼
1、调查校园生物时,下列做法不合适的是( )。
A、带上捕虫网捕捉一些昆虫带回去观察。
B、边调查边观察。
C、带上小铲子观察土壤里有什么生物。
D、用放大镜观察生物的特征。
A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