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分类专练
17--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古诗文阅读
《伯牙鼓琴》
____,____。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____。”锺子死,____,____,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把原文补充完整。
2.《伯牙鼓琴》这篇古文,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成语 的来历。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 。
3.根据文中第2、3两句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
古文阅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4.这段文字选自课文《 》。
5.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通国:
援弓缴:
6.翻译句子。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7.从这个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古文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8.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①及日中则如盘盂 及:
②孰为汝多知乎 知:
9.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10.“孔子不能决也。”对此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孔子学识浅薄比不上孩子
B.孔子不忍心作出判断
C.孔子对待学问实事求是
D.孔子缺乏科学探究精神
阅读欣赏吧。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1.这篇文言文选自《 》
12.解释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并翻译句子。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以: 去:
译:
13.用原文语句填空。
第一个小孩子的观点是: 。
他的理由是: 。
14.孔子竟被两小儿“笑”,请你恰当运用名言警句,为孔子辩护。
15.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
阅读《学弈)节选,回答问题。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鸽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6.解释下列句中“之”的意思。
①惟弈秋之为听。
②思援弓缴而射之。
③一人虽听之。
④弗若之矣。
17.用“/”画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18.读了短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课内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9.解释词语意思。
故:
以:
决:
孰:
20.“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一句话的修辞手法是 ,不改变文言文句式的情况下,将它改为陈述句: 。
21.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请分别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分析。
课内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______________?”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______________?"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22.《两小儿辩日》选自《 》,孔子是我国古化的 、 。
2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这句话的意思是 。小孩儿给出的理由是 。
24.“孔子不能决也"中的“决“的意思是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 的态度,正如他自己所说:“ 。“
25.把小古文补充完整。
26.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句中的“汝”指 ,全句的意思是 。画线的部分运用了 修辞手法,表现了孩子们的 。
仔细阅读《两小儿辩日》课文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27.联系上下文,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及日中则如盘盂(到,到了) B.孰为汝多知乎(知识)
C.日初出沧沧凉凉(寒凉) D.我以日初出远(认为)
28.下列词语中的“汤”与选文中的“汤”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洗手作羹汤 B.汤汤乎若流水
C.赴汤蹈火 D.汤剂
29.两小儿的辩论充满智慧,是应该表扬的,而文中一句”孔子不能决也”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却也体现了孔子( )的态度。
A.呵护童蒙 B.谦虚认真 C.师道尊严 D.实事求是
30.对“孔子不能决也”,基于你对孔子的了解,你认为以下哪种情况更符合实情?( )
A.孔子竟不知其然。
B.孔子也不知其所以然。
C.孔子知其所以然但不知何以言
D.孔子多知能辩却不说破。
31.孔子没有不懂装懂作出判断,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时,孔子怎么说会最恰当?( )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课内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3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①诸儿竞走取之
②人问之
③取之,信然
33.文章开头交代“王戎七岁”有什么作用?
34.翻译下列句子。
①尝与诸小儿游。
②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5.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古诗文,回答问题。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36.解释下列加点词。
尾搐入两股间 处士笑而然之
37.下列“之”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B.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C.有一牧童见之
38.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处士笑而然之。
②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39.下列句子中,在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两项是( )( )。
A.(杜处士) 所宝以百数。
B.(戴嵩) 尤所爱。
C.(牧童) 拊掌大笑。
D.(杜处士) 不可改也。
40.《书戴嵩画牛》一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权威就是权威,有名的画家画的画即使出了错,依然是无价的珍宝。
B.无论是谁出了错,我们都要立刻大胆地指出来。
C.一是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二是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
D.我们在收藏宝贝的时候,一定要收藏有价值的好东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两小儿辩日
《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 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41. 下列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D.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42.下列对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B.及日中则如盘盂。译文:到了正午时,就像个盘盂。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译文: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
D.日初出沧沧凉凉。译文:太阳刚出来时,天地给人以苍茫的感觉。
4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故事的经过是“孔子东游,遇小儿——小儿自陈己见——小儿各述理由——孔子不能决,小儿嘲之”,大致对应开端、经过、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B.两小儿证明自己观点的思路是完全一致的。即先列出自然现象,然后亮明观点,得出结论。
C.本文是一则寓言,这个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D.本文的基本寓意大致是说天下至大,万物至多,知识无穷,即使博闻广知的圣贤也不可能全知全能。
44.下列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多用疑问句、反问句;结尾巧用设问,极具讽刺意味。
B.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了,颇有说服力
C.文章对话部分,突出“辩斗”的特点:“两小儿”的话针锋相对。
D.“两小儿”称呼孔子时,有嘲弄意味,有着小孩子的调皮与天真。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①去之。又尝同席②读书,有乘轩冕③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予非吾友也。”
【注释】①掷,丢弃;②同席,唐代以前人们都是席地而坐,一席至少可坐两人;③乘轩冕:乘车。
45.写出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思援弓缴而射之
②虽与之俱学
③华捉而掷去之
④又尝同席读书
46.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是/其智弗若与 B.虽/与之/俱学
C.一人/虽/听之 D.其一/人专心致志
47.写出句子大意。
①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
48.《管宁割席》写了哪两件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作业。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49.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众皆弃去
破之
凛然如成人
50.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②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51.“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课内阅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
52.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鸿鹄
③为是其智弗若与
④思援弓缴而射之
53.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之: A.代词,代指弈秋的教导;
B.代词,代指鸿鹄;
C.助词,相当于“的”;
D.动词,表示“去、往”的意思。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一人虽听之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送孟浩然之广陵
5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虽与之俱学
②思援弓缴而射之
55.用文中的话说说后一个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
56.这篇短文主要说明的道理是( )。
A.学习应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B.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C.学习应不怕困难,知难而进。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5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思援弓缴而射之。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
58.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59.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惟弈秋之为听。
②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60.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学弈》,完成练习。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6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思援弓缴而射之。(引,拉)
B.为是其智弗若与?(因为)
C.虽与之俱学。(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D.非然也。(虽然)
62.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大概意思。
63.本文主要运用了( )的写法。
A.夸张讽刺 B.借景抒情 C.前后照应 D.对比
64.两个人同时学下棋,为什么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65.本文选自《 》。
66.解释加点字。
问其故
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67.围绕太阳远近的问题,两小儿各执一词,请填写他们的观点与理由。
人物 观点 理由
第一个孩子 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第二个孩子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68.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B.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C.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D.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69.“孔子不能决也”说明( )。
A.孔子学识浅薄,比不上孩子 B.孔子对待学问实事求是
C.孔子不忍心作出判断 D.孔子缺乏科学探究精神
70.“两小儿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文言文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71.解释古文中加点的词。
①辩斗:
②去:
72.用斜线画出下列语句的停顿。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73.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74.判断下列语句说法是否正确。
①这则故事选自《列子·汤问》,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编写的。
②文中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太阳何时距离人远、何时距离人近。
75.《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体现了两小儿 和孔子的 。
文言文阅读
(三)
郑人有欲买履①者,先自度②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①履:鞋子。②度:量。
7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及反,市罢
77.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78.郑人的愚蠢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案解析部分
1.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2.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3.皎皎乎若明月;悠悠乎若清风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小学语文中的难点,完成此类题目要注意古今异义及语言习惯的不同。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锺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锤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锤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锤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锤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能理解他心意的人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1.考查了对原文的掌握,结合对原文的诵读完成。
故答案为: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2.考查了对成语的积累。“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是成语"高山流水"的来源,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故答案为: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3.考查了句子的仿写能力,句子的结构都是∶(伯牙)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若...”,注意根据明月、清风这些自然事物的特点完成。
故答案为:皎皎乎若明月/悠悠乎若清风。
4.学弈
5.全国。;引,拉。
6.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7.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才能成功。
文言文学习中最应该下功夫的就是文言字词的含义,句式等知识。只要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能轻松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4.考查了文学常识。通过平时积累做大即可。这段文字选自课文《学弈》。
故答案为: 学弈
5.考查翻译词语。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在具体句子中理解词语的意思。通国之善弈者也∶是全国的下棋高手。故“通国"的意思是全国。思援弓缴而射之∶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故“援"的意思是引,拉。
故答案为:全国。/引,拉。
6.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非然也︰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故答案为: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7.考查了文章主旨。根据故事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旨在通过两个学棋者的表现与结果,来表现出做事情要认真,不可三心二意的主旨。
故答案为: 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才能成功。
8.到,到了;同“智”智慧
9.①孔子游历东方,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于是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②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正午时离人远。
10.C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2)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句的翻译。
(3)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判断。
8.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①及日中则如盘盂: 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及:到,到了。②孰为汝多知乎:是谁说你智慧多呢?知:同“智”智慧。故答案为:到,到了。同“智”智慧。
9.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其中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以:认为。始:刚刚,才。去:离;距离。日中:正午。
故答案为:①孔子游历东方,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于是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②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正午时离人远。
10.考查了文言字句的翻译,做此题根据句意回顾所学认真作答即可。“孔子不能决也"翻译∶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说明孔子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值得推崇。故选B。
故答案为: C
11.列子·汤问
12.认为。;离,距离。;我认为太阳在早晨刚出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13.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不会的知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不应笑他。
15.要学习两小儿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的品质,也要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1)文化常识题虽以记忆为主,但并不提倡死记硬背。要进行理解性记忆、迁移性记忆。
(2)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句的翻译。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认真阅读选文内容,锁定所填的范围找到答案。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
11.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时,根据自己平时的文学积累作答即可。《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列子·汤问
12.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句意为:我认为日出时离人近,而中午时离人远。以:认为。去:离,距离。
故答案为:认为。离,距离。我认为太阳在早晨刚出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13.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提取能力。通读全文可知,文中共有两个小孩子,他们对太阳什么时候距离人们近、什么时候距离人们远的观点不同。第2至5自然段介绍了他们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找出并一一照应即可得出答案。注意题目中“第一个小孩子”的要求。
故答案为: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解答时,注意名言警句的正确使用和对孔子人物特点的理解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不会的知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不应笑他。
1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育内主上的理解分的正确使用和对孔子人物特点的理解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要学习两小儿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的品质,也要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16.的;鸿鹄(大雁);弈秋的教导;他(前一个人)
17.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18.合理即可给分。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16.“惟弈秋之为听”意思是:只听弈秋的教导。“之”意思是:的,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思援弓缴而射之”意思是: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之”意思是代词,指鸿鹄(大雁)。“一人虽听之”意思是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之”意思是代词,指弈秋的教导。“弗若之矣”意思是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之”意思是代词,指他(前一个人)。
故答案为:的;鸿鹄(大雁);弈秋的教导;他(前一个人)
17.“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意思是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根据意思节奏为: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故答案为: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18.结合“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句可知,这篇短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棋,一个专心致志,另一个心不在焉。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故答案为:学习要专心,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19.原因,缘故。;以为,认为。;判定。;谁。
20.反问句;此为远者小而近者大。
21.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论也不同。像两小儿一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说话有理有据。像孔子一样实事求是。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2)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感叹句、反问句、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和情感强烈程度。
(3)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9.这是对文言词语考点的考查。问其故: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故∶原因,缘故。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我认为太阳刚刚升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太阳运行到中午时就离人远了。”以∶以为,认为。孔子不能决也: 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决︰判定。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知识丰富呢?孰:谁。故答案为:故∶原因,缘故。以∶以为,认为。决︰判定。孰:谁。
20.“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是反问句,意思是: 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的看着大吗 改为 陈述句 :此为远者小而近者大。
故答案为:反问句;此为远者小而近者大。
2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读了短文可知,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的孔子也会有不知道的知识,这启示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能学到一点儿知识就骄傲自满。
故答案为: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论也不同。像两小儿一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说话有理有据。像孔子一样实事求是。
22.列子·汤问;思想家;教育家
23.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24.判断;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5.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26.孔子;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反问;率真可爱
平时学习中要背会古诗文,还要懂得字词的意思。多积累文言字词,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2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结合所学,可知《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 。
故答案为:列子·汤问;思想家;教育家
23.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两小儿辩日》中的两个小孩围绕太阳距离人的远近展开了辩论,一儿曰:“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意思是: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其理由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故答案为: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24.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孔子不能决也”意思是: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决”的意思是:决断,判定,判断。从句子中可以感受到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孔子曾经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表达的也是要实事求是的态度。
故答案为:判断;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5.本题考查文言文的识记及积累。出自《两小儿辩日》全文是: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注意“热、凉、乎”写法。
故答案为: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26.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句子意思是: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句中“汝”指的是孔子。读句子,从小孩子说的话中可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孔子是大文学家、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两个小孩却这样笑着说,因此能看出两个孩子的率真、可爱。
故答案为:孔子;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反问;率真可爱
27.B
28.C
29.D
30.D
31.C
考查了对文言文字词的解释。完成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平时学习中要背会古诗文,还要懂得字词的意思。多积累文言字词,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27.A、C、D项正确;B项有误,“孰为汝多知乎”意思是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知”:通假字。“知”通 “智”、聪明、智慧。
故答案为:B
2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字义的理解。“及其日中如探汤”的意思是到了正午却像把手伸到热水里,汤是热水的意思。“洗手做羹汤”的“汤”指的是汤水;“汤汤乎若流水”的意思是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赴汤蹈火”的意思是敢往热水里跳,敢往烈火上踩,故“汤”是热水的意思;“汤剂”的汤指的是汁液,故选C正确。
故答案为:C
2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本文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做决断之事,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善于观察、大胆质疑的精神。故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3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内容的理解。根据文言内容以及对孔子的理解,选项D更符合事实。
故答案为:D
31.A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B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
C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此句出自《论语》。
D项,“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温习学过的旧知识,并且反复的阅读,这样你就可以当老师了。 出自:孔子的《论语》。
结合题干“孔子没有不懂装懂作出判断”,可知C想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C
32.代词,代李子;代词,代王戎;代词,代李子
33.暗示王戎年幼,间接写出了他的聪慧。(意近即可)
34.①曾经与小朋友们一起游玩。②生长在路边的李树还有这么多果子,那么这些李子肯定是苦的。
35.遇事要多观察,勤思考。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2)本题考查语句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3)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句的翻译。
(4)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2.“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指到……去。这个、这种;它们、他们:是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等。①诸儿竞走取之:之字意思是李子,句子意思是各个孩子竞相奔走去拿取它。②人问之:就是某个人问这些事情,或者是问这个人。之在这里代表的是一个事物,也可以是指一个人。文中指王戎。③取之,信然:之是代词,指代李子。
故答案为:①代词,代李子。②代词,代王戎。③代词﹐代李子
33.“七岁”:是指王戎当时的年龄。当时,年仅七岁的王戎就能正确地对事物进行严谨的推理,真不愧为名副其实的神童,作者明确地指出王戎当时的年龄,是为了突出“年龄小”,为下文打下伏笔。
故答案为:暗示王戎年幼,间接写出了他的聪慧。(意近即可)
34.考查翻译句子。文言文中的翻译句子,要求我们准确理解,按照词序,对应翻译,最后要调整全句。做到符合规范的目的。①尝与诸小儿游:意思是曾经(有一次)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②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意思是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故答案为: ①曾经与小朋友们一起游玩。②生长在路边的李树还有这么多果子,那么这些李子肯定是苦的。
35.考查通过故事明白的道理。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多注意观察,做出正确的推理判断。可表述∶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
故答案为:遇事要多观察,勤思考。
36.大腿;认为……正确
37.B
38.①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正确的。②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农民,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
39.B,D
40.C
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36."尾搐入两股间”意思是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股”的意思指大腿。“处士笑而然之 ”意思是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然”意思是“认为正确”、赞同;结合句子表达的意思,进行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大腿;认为……正确
37.阅读各项中句子,AC两项中之字表示代词。B项中“之”字是结构助词,这项中“之”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
故答案为:B
38.“处士笑而然之”这句中“然”是赞同的意思,“之”指牧童的的话;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进行翻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意思是种田要问耕种的农民,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进行翻译。
故答案为:①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正确的。②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农民,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
39.阅读短文内容,AC两项中在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符合句子表达的意思。B项中“尤所爱”描述的是杜处士;D项中“不可改也”描述的是古语;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B,D
40.结合短文内容,根据短文中牧童对《牛》这幅画的批评,说明要认真仔细的观察事物。不能仅凭自己的想象;更不能一味的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虚心向人请教。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C
41.B
42.D
43.B
44.A
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41.结合对句子的理解,“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意思是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这句朗读节奏应该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故答案为:B
42.结合对短文和句子的理解,ABC三项中对句子的理解和翻译都是正确的,符合句子表达的意思;
D项中“日初出沧沧凉凉。”意思是太阳刚出来时(人)感觉很凉快。这句对句子的理解和翻译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D
43.结合对短文内容的理解,ACD三项中对短文内容的理解是正确的,符合短文的主要内容;
B项中两小儿证明自己观点的思路是完全一致的,即先亮明观点,然后列出自然现象,最后得出结论。这项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B
44.结合对文中句子的理解,根据文中的语言风格,BCD三项中对本文的写作特点的分析表述正确,符合短文内容;
A项中这句多用了陈述句和反问句,结尾的句子是反问句,不是设问句,这项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A
45.引,拉;代词,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拾捡;曾经
46.D
47.①管宁割开席子,与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②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48.第一件事:管宁和华歆在菜园里锄菜时,见地下有片金子,管宁不管不顾,华歆捡起来又扔了。第二件事:管宁和华歆在一起读书,门前有人乘华车经过,管宁依旧读书,华歆丢下书,出去观望。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45.此题考查了对文言文中字、词的理解。解释字词,有时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回答。①“援”有拉拽、牵引、引用、帮助的意思,这里指其中一人想要拉弓射鸿鹄,所以是拉、引的意思。②“为是其智弗若与”句子意思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故“智”的意思是:智力。③”华捉而掷去之“的意思是: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掷,捡拾。④”又尝同席读书“的意思是: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尝,曾经。
故答案为:引,拉;代词,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拾捡;曾经。
46.考查文言断句。A、B、C正确。
D.有误。“其一人专心致志”译为: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根据句意进行划分,即:其一人/专心致志。
故答案为:D
47.考查内容理解。①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割,割开。非,不是。管宁割开席子,与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②为是其智弗若与?弗若,不如。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
故答案为:①管宁割开席子,与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②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48.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概括。抓住关键句子概括,通过阅读可知,第一件:管宁和华歆在菜园里锄菜时,见地下有片金子,管宁不管不顾,华歆捡起来又扔了;第二件:管宁和华歆在一起读书,门前有人乘华车经过,管宁依旧读书,华歆丢下书,出去观望。
故答案为:第一件事:管宁和华歆在菜园里锄菜时,见地下有片金子,管宁不管不顾,华歆捡起来又扔了。第二件事:管宁和华歆在一起读书,门前有人乘华车经过,管宁依旧读书,华歆丢下书,出去观望。
49.离开;击破;稳重的样子
50.①从此以后手不离书,以至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②司马光拿起石头砸开了缸,水流出来,小孩子得救。
51.曹冲称象;瓦特留心观察水沸腾发明蒸汽机。
考查了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49.本题考查字词解释。“众皆弃去"“意思是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去:离开。“破之”意思是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破:打破。“凛然如成人"意思是严肃庄重的样子如同一个成年人。“漂然”意思是严肃庄重的样子。
故答案为:离开、击破、稳重的样子
50.本题考查句子翻译。①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自是:从此。释:放下。至:甚至。翻译:从此,司马光手不离书,以至于不知道饥渴冷暖。②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进,儿得活。持:拿。击:砸。破:打破。进:涌出。翻译:司马光拿起石头砸向水缸,水缸破了,水流出来,孩子得以活命。
故答案为: ①从此以后手不离书,以至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②司马光拿起石头砸开了缸,水流出来,小孩子得救。
51.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古今中外,有许多创新思维的例子,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蔡伦发明纸张。在东汉时期,蔡伦作为一位官员,敏锐地察觉到了当时书写材料的种种不便,如竹简笨重、丝绢昂贵。于是,他开始尝试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为原料,通过汉.捣、抄、烘等一系列工艺,最终制成了轻薄柔韧、价格低廉的纸张。这一创新不仅极大地降低了文字记录的成本,使得文化知识得以更广泛地传播,还推动了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繁荣与发展。蔡伦的发明过程充分展示了创新思维的魅力。
故答案为: 曹冲称象;瓦特留心观察水沸腾发明蒸汽机。
52.huì;hú;yú;zhuó
53.C;A;B;D
54.和;引,拉。
55.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56.B
(1)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往往也不同,可以根据意思来记住不同的音节。
(2)本题主要考查一个多义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首先要理解给出的词语的意思,再在语境中理解汉字的意思,然后选出正确的答案。
(3)考查了对文言文字词的解释。完成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认真阅读选文内容,锁定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选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听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便想拉弓搭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难道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吗 回答:并非这样。
52.考查实词的理解。“使弈秋诲二人弈"的意思是:让他教两个人下棋。诲huì,教;“鸿鹄"鸿是指大雁,鹄hú,天鹅。“为是其智弗若与?”的意思是∶难道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吗?与∶yú,语气助词"吗”。“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是︰便想拉弓搭箭去射它。缴zhuó,弓箭。
故答案为:huì、hú、yú、zhuó
53.考查虚词的理解。①句意为︰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之∶结构组词“的"。故选C。②句意为︰另一个人虽然也听讲。之︰弈秋的教导。故选A。③句意为︰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便想拉弓搭箭去射它。之∶代词,代指鸿鹄。故选B。④句意为∶送孟浩然到广陵。之∶到。故选D。
故答案为:C、A、B、D
54.考查实词的解释。①句意∶这个人虽然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俱∶一起。②句意∶便想拉弓搭箭去射它。援︰拉。
故答案为:和。引,拉。
55.考查了对古文的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是虽然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 原因是∶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故答案为: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56.考查了对文言文包含的道理的理解。《学弈》一课主要写了弈秋在给两个徒弟教棋时,一个徒弟一心一意,而另一个徒弟三心二意,最终学习的结果不一样。通过这个故事明白了︰做事要认真,不能心不在焉,三心二意,这样会一事无成。故选B。
故答案为:B
57.引,拉;不如
58.C
59.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
60.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通过写了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同时反映出两个人的学习态度是不同的,导致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
故答案为:(1)①引,拉;②不如。(2)C;(3)①只听弈秋的教导;②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57.此题考查了对文言文中字、词的理解。解释字词,有时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回答。①“援”有拉拽、牵引、引用、帮助的意思,这里指其中一人想要拉弓射鸿鹄,所以是拉、引的意思。②“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指: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故答案为:①引,拉;②不如。
58.此题考查了对句子翻译理解能力。“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此句是判断句,“也、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A、B、D选项均为判断句,而C选项是倒装句,正确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是谓语前置句。
故答案为:C
59.此题考查了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要对每个字有充分的理解,先逐个字词翻译,然后连成通顺的句子即可。①“惟弈秋之为听”意思是:只听弈秋的教导。“惟”:只听。“之”:的,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②“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是: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俱”:都,一起,共同。“弗若”:不如。“之”为人物代词,代指:他。“矣”:了。
故答案为:①只听弈秋的教导;②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
60.此题考查了对整个文章内容主旨的理解。需要读懂全文,并组织好自己的语言,才能答好此题。文中对二人学棋的表现有明显的描述,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另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作者用一个设问“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来加以揭示,虽没有明确说出,其实已经不言自明,那就是学习要“专心致志”。能围绕这个词展开论述,意到即可。
故答案为: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61.D
62.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63.D
64.因为前一个人学习时专心致志,认真听从弈秋的教诲;后一个人学习时三心二意,认为有鸿鹄要来,想拉弓射它。
(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
(2)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选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认真阅读选文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诲;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的教诲,却一心认为有鸿鹄将要飞到,想要拉弓射下它。虽然与另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那个人好。因为是他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 说:“不是这样的。”
61.考查了字词解释。A、B、C三项正确;D项有误,“非然也"意思是不是这样的。然∶这样。
故答案为: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62.考查了句子翻译。“通国”:全国。“善”:擅长。“者”:……的人。“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故答案为:D
63.考查了写作手法。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将两个学下棋的人的学习状态做对比,强调了学习时专心的重要性。故选D。
故答案为:D
64.考查了内容理解。结合文章语句“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因为前一个人学习时专心致志,认真听从弈秋的教诲;后一个人学习时三心二意,认为有鸿鹄要来,想拉弓射它。
65.列子·汤问
66.原因,指两个小孩争论的原因。;判断。;同“谓”,说。同“智”,智慧。
67.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68.C
69.B
70.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结论就会不同。例如狼吃掉鹿,从鹿的角度看,狼是凶残的;从狼的角度看,它这是为了生存的正常行为。
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65.这段文字出自课文《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 汤问》
故答案为:列子·汤问
66.“问其故 ”意思是问其中的原因,“故”指原因的意思;“孔子不能决也”意思是孔子不能判断,“决”是判断的意思;“孰为汝多知乎”意思是谁认知你学识丰富呢,“为”是说的意思;“知”指智慧。
故答案为:原因,指两个小孩争论的原因。判断。同“谓”,说。同“智”,智慧。
67.结合课文内容,第一个孩子因为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所以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第二个孩子因为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所以认为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结合课文中句子,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68.“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意思是这不就是远处的看起来小近处的事物看起来大吗?结合句子的意思,C项对句子停顿的表述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C
69.“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了孔子对待自己无法判断的问题,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结合文中句子进行选择作答。
故答案为:B
70.结合文中对“两小儿辩斗”的描写, 从两个小孩的争辩出可以看出从事物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结论就会不同。例如狼吃掉鹿,从鹿的角度看,狼是凶残的;从狼的角度看,它这是为了生存的正常行为。
71.辩论,争论。;离
72.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 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73.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74.错误;正确
75.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实事求是的态度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大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孟,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
71.考查了加点的词的理解。结合内容理解,①辩斗∶辩论、争论。②去∶距离。
故答案为:①辩论,争论。②离
72.考查了语句的停顿。结合句意理解,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根据句意划分: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故答案为: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 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73.考查了句意。应为∶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
故答案为: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74.考查了内容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①有误,这则故事选自《列子·汤问》,是战国时期的列子写的。②正确,文中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太阳何时距离人远、何时距离人近。
故答案为:错误、正确
75.考查了主题的理解。结合内容理解,熟读可知,《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故答案为: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实事求是的态度
76.定语后置,……的人。;“反”通“返”,返回。
77.他先用尺子量了自己的脚,然后将记录的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
78.郑人愚蠢在遇事不知变通,太死板。
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76.①“郑人有欲买履者”指郑国有个想要买鞋子的人,“者”指“......的人”;②“及反,市罢”意思是等到他返回,集市已经散了,“反”同“返”,是返回的意思;
故答案为:定语后置,……的人。“反”通“返”,返回。
77.“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这句中“度”是测量的意思,“置”是“放”的意思,“之”是代词,指测量的尺码;“坐”同“座”,指座位。结合对词语的理解,写出句子意思。
故答案为:他先用尺子量了自己的脚,然后将记录的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
78.结合短文内容,郑人宁愿相信“自己测量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这体现了他的迂腐死板,不知变通。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郑人愚蠢在遇事不知变通,太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