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分类专练
专练 18--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古诗文阅读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李时珍撰《本草纲目》
(李)时珍幼多赢(léi)疾①,长耽②典籍,若啖(dàn)蔗饴③(yí)。搜罗百氏④,稍有得处,辄著数言。古有《本草》一书,自炎黄⑤及汉、梁、唐、宋,下迨(dài)国朝,第其中舛谬(chuǎn miù)差讹(é)遗漏⑥,不可枚数。乃敢奋编摩之志,岁历三十稔⑦(rěn),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名曰《本草纲目》。
【注释】①羸疾:体弱多病。②耽:爱好而沉浸其中。③若啖蔗饴:像吃到糖一样。啖,吃。饴,糖浆。④百氏:指百家著作。⑤炎黄:即炎帝和黄帝。⑥舛谬差讹遗漏:指书中的差错和遗漏。舛谬,指错乱。差讹,错误、差错。⑦稔: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时珍幼多羸疾 疾:
②稿凡三易 凡:
③名曰《本草纲目》 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长耽典籍,若啖蔗饴。
②乃敢奋编摩之志,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
3.李时珍著书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
4.写出文中描写李时珍治学严谨的语句。
⑴ ;
⑵ ;
⑶ 。
阅读下面的小古文,完成练习。
修身国文(节选)
清晨,兄整理书包,将往学校。弟曰:“时尚早,盍①稍留乎?”兄曰:“修业当有定时。若迟迟不行,必误上课时刻。”弟曰:“善②。”乃与兄偕行。学生入校,先生曰:“汝③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
(本文选自《民国老课本》)
【注释】①盍(hé):何不,为什么不。②善:表示赞许、同意的应答之词。③汝:你们。
5.解释下面的加点字。
①时尚早:
②若迟迟不行:
6.“时尚早,盍稍留乎”的朗读停顿标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时/尚早,盍稍/留乎 B.时/尚早,盍/稍留乎
C.时尚/早,盍稍/留乎 D.时尚/早,盍/稍留乎
7.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弟曰:“善。”乃与兄偕行。
②先生曰:“汝来何事?”
8.请结合小古文内容,谈谈学生应该具备哪些优秀品质。
文言文阅读
鲁人徙①越
鲁人身善织屦②,妻善织缟③,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⑤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⑥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注释】 ①徙:迁徙。②屡(jù):用麻、葛等物制成的鞋。③缁(gǎo):古代的一种白绢。④跣(xiǎn):光脚。⑤被:同“披”,披散,散开。
9.根据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或翻译句子。
原文 方法 解释或翻译
善织展 结合阅读经验 联系“通国之善弈者也”中“善”的意思 善:
游于不用之国 查工具书法 工具书中“游”有以下解释: ①前往,行走;②观赏;③不固定。 游:
缟为冠之也, 而越人被发 联系上下文和注释 翻译:
10.下面选项中,“之”的用法与“或谓之曰”中“之”的用法相同的是哪一项?( )
A.恻隐之心 B.以子之所长
C.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D.虽与之俱学
11.面对越国的现实情况,某人和鲁人的分析与结论分别是什么?
12.读完小古文后,同学们进行了一番对话,请根据文意完成对话。
我认为文中的鲁人是一个 的人。
这个故事虽然短小,但让我学到了很多。比如, 。
文言文阅读
弃书捐剑
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②怒之。藉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③,不足④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注释】 ①项籍;项羽。②项梁;项籍的叔父。③敌:抵挡,对抗。④足;值得。
13.“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中“竟”的意思是什么?( )
A.竟然 B.同“竞”,竞争
C.终了,完毕 D.终于
14.根据小古文的内容,完成思维导图。(用原文内容回答)
15.从这则小古文可知,刘邦和项籍打仗,项籍靠“ ”,而刘邦靠“ ”。 最终,项籍失败是因为他“ ”。
16.从这则小古文中,我明白了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列子游记
子列于学于壶丘子林。壶抹子林曰:“子知持后①,则可言持身②矣。”列子曰:“愿闻持后。”曰 :“顾若③影 ,则知之。”列子顾而观其影 :形枉④则影曲,形直则影正。然则枉直随形而不在影,屈伸⑤任物而不在我,故此谓持 后而处先。
【注释】①持后,保持谦虚,不与人争先。②持身:把握自身言行。③若:你,你
的。④枉:弯曲。⑤申:同“伸”
17.用现代汉语说一说文中画线部分的意思。
18.列子求教的是“ ”,壶丘林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列子“ ”。列子观察到“ ”领悟到“ 。”
19.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①列子明白了自己屈曲或伸直都是随从影 子而不在自身。
② “子列/子学于/壶秋子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 。
③“顾若影 ,则知之”和“顾而观影”中的“顾”意思不相同。
20.你理解“持 后而处先”的 道理了吗?请你再不会一个例子不印证一下这个道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①者,爱狙②,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③,充狙之欲。顷之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④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⑤,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芋,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列子 黄帝》,有改动)
【注释】①狙(jū)公:养猴子的老人。②狙:猴。③口:口粮。④驯(xùn):驯服,顺从,听从。⑤芧(xù):橡树的果实,俗称“橡实”,一种粮食。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是( )
A.狙亦得公之心 得:懂得
B.能解狙之意 解:了解
C.损其家口 损:减少
D.先诳之曰 诳:欺骗
E.俄而 俄而:过了几天
2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爱狙,养之成群
B.能解狙之意
C.先诳之
D.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
E.顷之匮焉
2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项是( )
A.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译文:他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物,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
B.顷之匮焉,将限其食。
译文:过了不久,家里猴子越来越多了,将要限全家人的口粮。
C.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译文: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
D.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
译文:给你们的橡实(即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了吗?
E.众狙皆伏而喜。
译文:猴子一听一个个都信服且非常高兴。
24.成语“朝三暮四”的近义词有( )
A.喜新厌旧 B.反复无常 C.朝令夕改 D.见异思迁
E.变化多端
文言文阅读
王羲之书六角扇
王羲之,其书为世所重。尝在蕺山见一老姥 ,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竟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有改动)
注释:①蕺(jí)山:地名,位于浙江绍兴。②姥(mǔ):老妇。③王右军:王羲之。因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故人称王右军。
25.形成解释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王羲之书六角扇
②人竞买之
26.形成解释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王羲之,其书为世所重。
②尝在藏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
27.整体感知 下面的内容在朗读时需要停顿两次,请用“/”标出停顿处。(2分)
持 六 角 竹 扇 卖 之
28.形成解释 为什么“姥初有愠色”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分)
29.获取信息 文中哪两处从侧面表现出了王羲之书法技艺的精湛?用横线画出来。
30. 评价鉴赏 从“羲之笑而不答”中可以看出王羲之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言文阅读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①善射②,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④。尝射于家圃④,有卖油翁释担⑤而立,睨⑥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⑦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⑥曰:“尔安⑨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⑩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归田录》)
注释 ①陈康肃公:陈尧咨,北宋人,谥号康肃。②射:射箭。③自矜(jīn):自夸。④圃:园子。⑤释担:放下担子。⑥睨(nì):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⑦颔:点头。⑧忿(fèn)然:气愤的样子。⑨安:怎么。⑩以我酌(zhuó)油知之:凭借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徐:慢慢地。 杓:同“勺”。
31.整体感知 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朗读节奏。(画一处)
陈康肃公善射
32.获取信息 在文中找出加点字的同义词。
汝——
但——
我——
33.形成解释 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善射
发矢十中八九
34.形成解释 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的语句的意思。
以钱覆其口。
35.获取信息 抄写文中与下面的句子意思相同的语句。
康肃公笑着打发走了他。
36.评价鉴赏卖油翁和陈康肃公两人对待自己长处的态度截然不同。卖油翁的态度是 ,陈康肃公的态度是 。通过这则小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
文言文阅读
99杨布打狗
杨朱①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②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③之。杨朱曰:“子无④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⑤使⑥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释 ①杨朱:战国初期哲学家。②z(zī):黑色。③扑:打。④无:不要。⑤向者:刚才。⑥使:假使。
37.形成解释 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衣素衣而出(衣服) B.衣缁衣而反(返回)
C.迎而吠之(叫) D.岂能无怪哉(怎么)
38.形成解释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②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39.评价鉴赏 这则古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文言文阅读
98千金买骨
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②,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
出释 ①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②期(jī)年:一整年。
40.形成解释 给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君遣之
A.打发
B.派遣
C.使
D.送
②反以报君
A.返回
B.反而
C.回家
D.谋反
③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A.何必
B.安全
C.怎么
D.安定
41.形成解释 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马今至矣
千里之马至者三
42.形成解释 这位侍从用“五百金”买下死马的尸骨,其目的是什么?
43.形成解释“千金买骨”已演变为一个成语,它现在常用来比喻什么?请你从现实生活中举例说明。
文言文阅读
____
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②卮③酒。舍人相谓④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⑤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⑥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意 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②舍人:侍从。③卮(zhī):古代一种用来盛酒的器皿。④相谓:互相商量。⑤引酒:拿过酒杯。⑥固:本来。
44.整体感知请将这个故事的名字填在文章前面的横线上。
45.形成解释“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的意思是“ ”。
46.整体感知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划分朗读节奏,下列选项中最合适的一项是( )
A.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B.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C.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D.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47.形成解释 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酒且饮之(举,拿) B.夺其卮曰(他的)
C.终亡其酒(死亡) D.引酒且饮之(将要)
文言文阅读
鲁人锯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①,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②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释 ①圣人:道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②中截:从中间割断。
48.形成解释 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初竖执之
遂依而截之
49.形成解释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计无所出。
②俄有老父至。
50.整体感知 想象老父出主意时的样子,在括号里补充合适的内容。
俄有老父至, 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51.创意运用 读完本文,你想分别对鲁人和老父说些什么?
文言文阅读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吴王欲伐①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②者死!”舍人③有少孺子④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⑤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⑥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⑦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⑧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⑧也!黄雀延颈⑧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①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说苑·正谏》,有改动)
注释 ①伐:攻打,征伐。当时吴王一心想攻打楚国,却从未想过提防越国。②谏:劝谏,规劝。③舍人:侍从。④少孺子:人名,生平不详。⑤操:拿着。⑥如是:像这样。⑦高居悲鸣:在高高的地方发出悲哀的叫声。⑧委身曲附:弓着身子趴在树枝上。⑨傍:旁边。⑩延颈:伸长脖子。 顾:考虑。
52.形成解释 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欲谏不敢
乃罢其兵
53.形成解释 下列对加点词“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园中有树,其上有蝉(指园中的树)
B.不知螳螂在其后也(指树上的蝉)
C.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指黄雀旁的螳螂)
D.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指蝉、螳螂、黄雀三者)
54.形成解释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55.获取信息 理解文章内容,用文中的词句填写下表。
此三者 利 患
蝉 饮露 螳螂在其后
螳螂 ① ②
黄雀 ③ ④
文言文阅读
学者有四失①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②,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④。知其心,然后能救⑤其失也。教也者,长善⑥而救其失者也。
(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失:过失。②失则多:失于贪婪求多。③止:这里指学者尚未知晓通透道理,却又不请教咨询,将自己的想法作为结论。④心之莫同也:心理是各不相同的。⑤救:纠正。⑥长善:发挥长处。
56.形成解释 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人之学也
或失则多
57.整体感知 下面的内容朗读时需要停顿一次,请用“/”标出停顿处。
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58.形成解释 下列选项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哪一项?( )
A.教者必知之 B.虽与之俱学
C.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D.有一牧童见之
59.形成解释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文言文阅读
橘逾淮为枳①(节选)
晏子将使②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③者也,今方④来,吾欲辱之,何以也⑤?”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⑥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⑦?’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⑥,吏二缚一人诣⑧王,王曰:“缚者曷⑧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①善盗乎?”
晏子避席②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③味不同。所以然者何⑩?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 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 ,寡人反取病焉 。”
(选自《晏子春秋》,有改动)
注释 ①枳(zhǐ):一种灌木或小乔木,果实似橘而酸。②使:出使。③习辞:文中指善于辞令,很会说话。④方:将,将要。⑤何以也:用什么办法呢?⑥缚(fù):捆,捆绑。⑦何坐:犯了什么罪?坐,犯……罪。⑧酒酣(hān):喝酒喝得正高兴。⑨诣(yì):谒见,拜访。⑩曷(hé):同“何”,什么。 固:本来。 避席:离开席位。 其实:它们的果实。其,指橘树和枳树。实,果实。 所以然者何:为什么会这样呢?然,这样,如此。 得无:莫非。 圣人非所与熙也: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熙,同“嬉”,开玩笑,戏弄。 反取病焉:反而自讨没趣了。病,辱,耻辱。
60.形成解释 结合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齐人固善盗乎?
61.整体感知 阅读文章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晏子机智地应对了楚王的刁难,成功地化解了尴尬。
②楚王不知道晏子是善辩之人,自以为可以设计羞辱晏子。
③楚王君臣几次提到“齐”“齐人”,可见他们想借羞辱晏子来羞辱齐国。
62.形成解释 晏子在回答楚王的问题时,运用了类比的手法。请你根据晏子所说的话,结合题干所给的提示,完成下图。
63.评价鉴赏 读了文章,你觉得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言文阅读
子罕弗受玉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①,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②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③。纳此以请死也④。”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⑥之,富⑥而后使复其所。
日释 ①玉人:琢玉的工匠。②稽(qǐ)首:古代一种跪拜礼。③越乡:走出自己的乡里。④纳此以请死也:请让我献纳这块宝玉来保全性命。⑤攻:加工,雕琢。⑥富:这里指帮这个献玉的人卖掉玉,让他富起来。
64.形成解释 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宋人或得玉
子罕弗受
65.形成解释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66.形成解释补充句子中省略的内容,并判断下面对句子的理解是否正确。
句1:若以 与我,皆丧宝也。
句2: 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
①两个句子中的“以”是一个意思。
②“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是因为会有人来抢夺这块玉。
67.评价鉴赏 子罕身上具有 的品质。
文言文阅读
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①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②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③之群下,咸④莫能出其理⑥。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⑥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⑦焉。
(选自《三国志》,有改动)
出租 ①智:智慧。②致:送来。③访:询问。④咸:都。⑤理:办法,道理。⑥校(jiào):比较。⑦施行:实施,按这个办法做。
68.整体感知借助注释,先理解文章的意思,再根据提示填空。
69.形成解释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70.创意运用 用自己的话描述曹冲称象的办法。
71.评价鉴赏《吕氏春秋》记载了《刻舟求剑》这个故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比较这个故事和《曹冲称象》,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两者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
文言文阅读
欧阳询①观古碑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②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③裘④坐观,因⑤宿其旁,三日方去。
注释①欧阳询:唐代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②索靖:西晋书法家。③布:摊开,展开。④裘:皮衣。⑤因:于是。
72.形成解释 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欧阳询尝行
晋索靖所书
73.整体感知下面的内容朗读时需要停顿四次,请用“/”标出停顿处。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74.整体感知 在下列括号中填入合适的四字词语,将欧阳询观古碑的过程补充完整。
① →③ →② →④宿其旁
75.评价鉴赏本文的 描写非常传神,从中我们能感受到 。
文言文阅读
紧急公文···冯梦龙
有急足①下紧急公文,官恐其迟也,拨一马与之。其人逐马而行,人问:“如此急事,何不乘马?”曰:“六只脚走岂不快于四只?”
注释 ①急足:火速传递文书的差役。
76.形成解释 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官恐其迟也
拨一马与之
77.形成解释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六只脚走岂不快于四只?
78.形成解释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
A.这个急足平时送公文都乘马而行。
B.因为公文紧急,官员给急足配备了一匹马。
C.急足担心马累坏了官员会生气,所以不敢骑马。
D.急足不骑马是因为别人告诉他六只脚比四只脚跑得快。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拔树凿井
伊犁城中无井,皆出汲①于河。一佐领②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③其下无水,树安得④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
(选编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汲:取水。②佐领:官名。③苟:如果。④安得:怎么能。
79.下列加点的“故”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低头思故乡 B.依然如故
C.西出阳关无故人 D.故草木不生
80.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伊犁城中无井是因为地下缺水,根本打不出水来。
B.伊犁城的位置在沙漠当中。
C.开始的时候,伊犁城中的人只知道到城外的河中打水。
D.佐领机智聪明,领导人们在沙漠中凿出了水井。
81.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
82.这篇文章给你什么启示?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鹬①蚌②相争
蚌方出曝③,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④其喙(huì)。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选编自《战国策.燕策》)
[注释]①鹬(yù):鸟,体色暗淡,嘴细长,腿长,趾间没有蹼。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吃小鱼、贝类、昆虫等,是候鸟。②蚌: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③曝:晒。④拑(qián):夹住。
83.对“两者不肯相舍”中的“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舍不得 B.舍弃
C.施舍 D.宿舍,即住的地方
84.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鹬和蚌都不肯放过对方,渔夫发现了,就把它们一起捉走了。
B.鹬和蚌谁也舍不得离开自己住的地方,于是渔夫就把它们一起捉走。
C.鹬和蚌是好朋友,它们不愿意分开,渔夫就把它们一起带回家了。
D.鹬和蚌不愿意互相施舍,渔夫发现了,就把它们一起带回家了。
85.读一读文中表示鹬和蚌动作及语言的词句,完成填空。
描写对象 动作 语言
鹬 ①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 拑其喙 ②
86.请联系上下文,把这个成语补充完整。
鹬蚌相争,
87.从这则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犬救幼女
一民曾救一犬。雪日,民上山采薪① ,幼女随之不及。民薄暮负薪归,幼女不见。民惊恐万状,奔走号呼,邻里相助,亦不见女。是夜雪骤,其民悲痛欲绝,以为女或溺水,或堕井,或为狼所食。凌晨,复邀邻人寻之,见女卧大树下,犬倚偎在旁,乃不死。
[注释]①采薪:砍柴。
88.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你的。)
B.今乃掉尾而斗(乃:却。)
C.乃不死(乃:竟然。)
D.乃呼儿出(乃:这样。)
8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民惊恐万状,奔走号呼,邻里相助,亦不见女。
90.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想象,写出“其民”悲痛欲绝时的心理活动。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91.“虎求百兽而食之”中“求”的意思是( )。
A.要求 B.寻找 C.追求 D.哀求
92.“狐假虎威”的“假”的意思是 。
9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聆听名人故事,展望美好未来。
林琴南敬师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脩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释]①林琴南孝廉纾:林纾,字琴南,福建闽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脩:本指捆成一束的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送给教师的报酬。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携带。
94.给“若心固善”中的“固”选择解释,恰当的一项是( )。
A.坚固 B.固执,顽固 C.坚决,坚持 D.本来,原来
95.联系上下文可知,“以袜实米”中“实”的意思是( )。
A.果实,种子 B.真,真诚 C.装满 D.事实,实际
96.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
B.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
C.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
D.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
97.“谓其窃,却弗受”的意思是( )。
A.老师告诉他偷窃不对,但却接受了
B.老师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
C.老师教育他不能偷窃,不接受米
D.老师认为他这样偷偷地送米不对
98.如果给这篇短文换个题目,下列不合适的一项是( )。
A.尊师重教 B.以袜实米 C.林纾心善 D.束脩之礼
99.你认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根据文本内容说明理由。
列子①学射
列子学射,中矣,请②于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③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④而习之。
三年,又以报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⑤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⑥亦皆如之。”故圣人不察⑦存亡⑧,而察其所以然。
[注释]①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国人。②请:请教。③所以:……的原因。④退:回去。⑤守而勿失:牢牢记住,不要忘掉。⑥为国与身:治理国家和修养自身。⑦察:察看。⑧存亡:事物存亡成败的表面现象。
100.下面括号中补充的部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列子学射,中(靶心)矣。 B.(尹子)退而习之。
C.(列子)请于关尹子。 D.(列子)对曰:“弗知也。”
101.根据注释和所学知识,理解下面的句子。
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102.同学们阅读了古文并交流了自己的看法。同学们的说法不恰当的是( )。
A.小希:“古文主要讲了列子学射,请教关尹子,最终学有所悟的故事。”
B.小欢:“关尹子让列子自己去探究射中的原因。”
C.小顾:“这个故事不单在讲学射的道理,治理国家、为人处世也是一样的。”
D.小李:“作为学生,列子虚心好学,尊重老师,这是他学有所成最重要的原因。”
103.琳琳学习任何知识,都只是死记硬背,从不细究其原因。你要怎样引用古文的观点劝告琳琳?
课外阅读。
锯竿入城
鲁①有执②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③。俄有老父④至,曰:“吾非圣人⑤,但⑥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世之愚⑦,莫之及也。
[注释]①鲁:鲁国。②执:拿。③计无所出:想不出办法。④老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⑤圣人:才智超人的人。⑥但:只是。⑦愚:愚蠢。
104.文中老父的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呢?请选择正确答案。
A.疑惑,询问。 B.嘲笑,反问 C.自作聪明,反问.
105.锯竿入城者的愚蠢表现在“遂依而截之”,他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106.判断题。
①这则笑话告诉我们遇到任何事都要会变通,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
②文中的“老父”助人为乐。
③“世之愚,莫之及也”的意思是“世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了”。
107.这篇小古文出自我国第一本笑话集《笑林》, 你从文中找到了几个可笑之人,分别可笑在哪里呢?
课外阅读。
螳螂捕蝉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①,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②欲取蝉,不知黄雀在其傍③也!黄雀延颈④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⑤而不顾其后之有患⑥也。
[注释]①悲鸣饮露:一边放声地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②委身曲附: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了前肢。③傍:同“旁”。④延颈:伸长脖子。⑤务欲得其前利:力求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⑥患:祸害,灾难。
108.用短文内容填空。
蝉不知螳螂在其后,是因为 ;螳螂不知黄雀在其傍,是因为 ;黄雀不知弹丸在其下,是因为 。
109.文中哪句话指出了它们犯了相同的错误?用横线画出来。
110.“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来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虽有嘉肴①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②也;虽有至道③,弗学,不知其善④也。是故⑤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⑥。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⑦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⑧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兑命》⑨曰“学学半⑩”,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嘉肴:美味的菜。肴,鱼、肉等做的荤食。②旨:味美。③至道:最好的道理。④善:好。⑤是故:因此,所以。 ⑥困:困惑。 ⑦自反:自我反思。 ⑧自强:勉励自己。⑨《兑命》:指《尚书·说命》。⑩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111.解释下列加点词。
虽有嘉肴,弗食
学学半
112.本文中隐藏的一个流行至今的成语是: 。
113.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114.体会本文是如何说明观点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说明了教与学的关系的问题,即教与学互相推动、互相促进。
B.本文多处运用对偶句,如“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C.本文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哲学道理,虽然有美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读书也如此,虽然有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D.本文和《学弈》相同,结尾以设问方式总结全文,得出“教学相长”的观点,告诉我们教导和学习相互推动、相互促进。
薛谭学讴①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②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③止,饯④用于郊衢⑤,抚节⑥悲⑦歌,声振林木,响⑧遏⑨行云⑩。薛谭乃 谢 ,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讴(ōu) :唱歌。②穷:穷尽。③弗:不。 ④饯(jiàn):设酒食为人送行。⑤衢:大路。⑥ 抚节:打着节拍。⑦ 悲:悲壮。⑧ 响:声音,声响。⑨ 遏:阻拦,阻止。⑩行云:飘浮的云。 乃:于是。 谢:认错,道歉。
115.“谓”的意思是: ;“反”的意思是: 。
116.“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这句话的意思是: 。这里运用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
117.薛谭“辞归”是因为 ,“求反”又是因为 。
118.这篇文章向我们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无止境,不可骄傲自满。
B.不耻下问,要虚心向所有人学习。
C.触类旁通,学习要讲究方法。
D.不畏艰难,学习要迎难而上。
答案解析部分
1.疾病;总共;书名
2.①(李时珍)长大以后十分爱读典籍著作,(读书)像吃到糖一样(开心)。
②于是(李时珍)大胆地立下编撰这本书的志向,历经三十年,参考了八百多本书。
3.古有《本草》一书,自炎黄及汉、梁、唐、宋,下迨国朝,第其中舛谬差讹遗漏,不可枚数
4.搜罗百氏,稍有得处,辄著数言;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七
本题考查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译文:
李时珍自幼体弱多病,成年后潜心研究医药典籍,如同品尝甘蔗般甘之如饴。他广泛搜集历代医家著作,每当有所心得,便立即记录下来。古代虽有《神农本草经》等药物学著作流传,但自上古黄帝时期直至汉、梁、唐、宋各代,乃至本朝(明朝),书中错讹遗漏之处数不胜数。于是他决心重新编纂整理,历时二十七载寒暑,参考八百余部文献典籍,反复修改文稿达三次之多,最终完成了这部巨著——《本草纲目》。
1.本题考查了文言字词的翻译。在正确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上把握文言字词的意思,做此题根据句意回顾所学认真作答即可。
①时珍幼多羸疾:李时珍自幼体弱多病。 疾:疾病。
②稿凡三易:反复修改文稿达三次之多。 凡:总共。
③名曰《本草纲目》: 书名叫《本草纲目》。名:书名。
故答案为:疾病;总共;书名
2.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耽:爱好而沉浸其中。啖,吃。饴,糖浆。长耽典籍,若啖蔗饴:(李时珍)长大以后十分爱读典籍著作,(读书)像吃到糖一样(开心)。
②乃,于是。敢,大胆。编摩之志,编撰这本书的志向。乃敢奋编摩之志,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是(李时珍)大胆地立下编撰这本书的志向,历经三十年,参考了八百多本书。
故答案为:①(李时珍)长大以后十分爱读典籍著作,(读书)像吃到糖一样(开心)。 ②于是(李时珍)大胆地立下编撰这本书的志向,历经三十年,参考了八百多本书。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古有《本草》一书,自炎黄及汉、梁、唐、宋,下迨国朝,第其中舛谬差讹遗漏,不可枚数”意思是古代虽有《神农本草经》等药物学著作流传,但自上古黄帝时期直至汉、梁、唐、宋各代,乃至本朝(明朝),书中错讹遗漏之处数不胜数。所以,李时珍立志著书。
故答案为:古有《本草》一书,自炎黄及汉、梁、唐、宋,下迨国朝,第其中舛谬差讹遗漏,不可枚数
4.本题考查关键句子的提取。“搜罗百氏,稍有得处,辄著数言”意思是他广泛搜集历代医家著作,每当有所心得,便立即记录下来。“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意思是历时二十七载寒暑,参考八百余部文献典籍。“稿凡三易七”意思是反复修改文稿达三次之多。从这些句子中可以体会到李时珍治学严谨的态度。
故答案为:搜罗百氏,稍有得处,辄著数言;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七
5.还。;如果。
6.B
7.①弟弟说:“好。”于是和哥哥一起走了。
②老师说:“你们来这儿是为了什么 ”
8.应该自己整理书包,按时到校,明确学习的目的。
本题考查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参考译文:
清晨,哥哥正在收拾书包准备去上学。弟弟说:"时间还早呢,要不(再)待一会儿?"哥哥回答:"学习要有固定的时间安排。如果拖拖拉拉不出发,肯定会耽误上课。"弟弟点头说:"有道理。"于是和哥哥一起出发去学校。学生走进教室,老师问道:"你来学校做什么?"学生恭敬地回答:"遵照父母的嘱咐,我来这里读书学习。"老师赞许地说:"很好。一个人如果不读书学习,就无法成为真正有用的人。"
5.本题考查了文言字词的翻译。在正确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上把握文言字词的意思,做此题根据句意回顾所学认真作答即可。
①时尚早:时间还早呢。尚,还。
②若迟迟不行:如果拖拖拉拉不出发。若,如果。
故答案为:还;如果
6.本题考查的是对朗读停顿的划分。“时”是时间的意思,“尚”是还的意思,“时尚早”的意思是时间还早,所以朗读停顿应是“时/尚早”;“盍”的意思是何不,为什么不,“盍稍留乎”的意思是何不过一会儿再去呢,所以朗读停顿应在“盍”后。
故答案为:B
7.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善,好。乃,于是。 偕,一起。句子意思:弟弟说:“好。”于是和哥哥一起走了。
② 汝,你们。句子意思:老师说:“你们来这儿是为了什么 ”
故答案为:①弟弟说:“好。”于是和哥哥一起走了。 ②老师说:“你们来这儿是为了什么 ”
8.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结合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来解答。这篇文言文通过兄弟对话和师生问答,强调了守时、自律和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体现了传统教育中"修身"的理念。所以,学生应该具备优秀品质:应该自己整理书包,按时到校,明确学习的目的。
故答案为:应该自己整理书包,按时到校,明确学习的目的。
9.善于,擅长;前往,行走;你们织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披散头发的
10.D
11.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12.示例1:不墨守成规,有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示例2:做事不从实际出发,只凭自己主观看法莽撞行事;示例:我们做事前需要充分了解环境和背景,考虑实际情况和条件,勇于变通和创新,将个人专长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9.“善织履”意思是擅长织鞋子,“善”意思是擅长、善于;“游于不用之国”前往没有用途的国家,“游”意思是前往,行走;“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意思是白绢(做成帽子)是为了(人们)戴它,但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善于,擅长;前往,行走;你们织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披散头发的;
10.“或谓之曰”意思是有人对鲁人说,“之”是代词,阅读各项中句子,ABC三项中句子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D项中“虽与之俱学”意思是虽然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这句中“之”是代词,“之”的用法与“或谓之曰”中“之”的用法相同;
故答案为:D
11.“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意思是以你擅长的东西拿到不用它的地方去,这个人的结论是“子必穷矣。”;鲁人认为“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结论是“其用益广,奈何穷也?”,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善于,擅长;前往,行走;你们织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披散头发的
12.结合文中描写,文中鲁人敢于到越这个地方,引导人们穿鞋子和戴帽子,表现了他不墨守成规,有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描写作答。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故答案为:不墨守成规,有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示例2:做事不从实际出发,只凭自己主观看法莽撞行事;我们做事前需要充分了解环境和背景,考虑实际情况和条件,勇于变通和创新,将个人专长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13.C
14.足以记名姓而已;不成一人敌,不足学;又不成万人敌;略知其意,又不肯竞学
15.力斗;智取;智穷
16.示例:学习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
参考译文:项籍年轻时,学习文字知识没学成,离开,去学剑,又没学成。项梁很生他的气。项籍说:“学文字能够记写自己的名姓就行了,学剑只能对抗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对抗万人!”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很高兴,但是略微知道其中的意思,又不愿意深入学习完。后来,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刘邦凭借智取,而项籍则以蛮力拼斗,然而最终被刘邦打败,是智力用尽了。
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学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13.“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的意思是略微知道其中的意思,又不愿意深入学习完。因此“竟”的意思是终了,完毕。
故答案为:C
14.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第①段读句子“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可知,项羽看书的看法是“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学文字能够记写自己的名姓就行了。结果是“学书不成,去”:学习文字知识没学成,离开。第①段读句子“学剑,又不成。”“剑,一人敌,不足学”可知,项羽学剑的看法是“剑,一人敌,不足学":学剑只能对抗一个人,不值得学。结果是“学剑,又不成。”:去学剑,又没学成。
第①段读句子“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箱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可知,项羽学兵法的看法是“万人敌”:我要学习对抗万人!结果是“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羽很高兴,略微知道其中的意思,又没学完。从项羽学习书、剑、兵法中,“于是项梁乃教箱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于是项梁就教项箱兵法。项籍很高兴略微知道其中的意思,又没学完。可知项羽还是喜欢兵法的学习。
故答案为: 足以记名姓而已;不成一人敌,不足学;又不成万人敌;略知其意,又不肯竞学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通读短文第②段可知,刘邦和项羽打仗时“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箱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后来,刘邦和项羽打仗,刘邦智斗,而项羽则以蛮力力取,最终还是败给了刘邦,这告诉我们知识是无穷之境的!项羽是用蛮力力取,而刘邦是用智斗,最终项羽败给了刘邦。故项箱靠“力”,而刘邦靠“智”。最终,项箱失败是因为他“智穷”了。
故答案为:力斗;智取;智穷
16.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题型。言之有理即可。可以从“学习文化知识没学成,放弃;学剑,又没学成’中体会,围绕“学习要持之以恒”回答。
故答案为: 示例:学习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 。
17.身体弯曲,影子便弯曲;身体正直,影子便正直。
18.如何持身;顾若③影 ,则知之;形枉④则影曲,形直则影正;然则枉直随形而不在影,屈伸⑤任物而不在我,故此谓持 后而处先
19.错误;错误;错误
20.这就叫保持落后却处于前列。例如考试的时候,不必追求做题的速度,只有沉着冷静,才能把每个题做好,取得好成绩。
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17.“形枉④则影曲,形直则影正。”这句意思是身体弯曲,影子便弯曲;身体正直,影子便正直。这句中“枉”指弯曲;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翻译作答。
故答案为:身体弯曲,影子便弯曲;身体正直,影子便正直。
18.这句结合“子知持后①,则可言持身②矣”,列子求教的是“怎样把握自身言行?”壶丘林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列子“顾若③影 ,则知之。”,列子观察到“形枉④则影曲,形直则影正。”领悟到“然则枉直随形而不在影,屈伸⑤任物而不在我,故此谓持 后而处先。”结合文中句子,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如何持身;顾若③影 ,则知之;形枉④则影曲,形直则影正;然则枉直随形而不在影,屈伸⑤任物而不在我,故此谓持 后而处先;
19.①“然则枉直随形而不在影,屈伸⑤任物而不在我”意思是影子的弯曲与正直是随身体而变化的,根源不在影子自身,这项表述错误;
②“子列子学于壶丘子林”意思是列子向壶丘子林学道。这句朗读节奏应该是:子列于学于/壶丘子林,这项表述错误;
③“顾若影 ,则知之”和“顾而观影”中的“顾”都是回头看的意思,这项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错误;错误
20.“故此谓持后而处先。”意思是这就叫保持落后却处于前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这就叫保持落后却处于前列。例如考试的时候,不必追求做题的速度,只有沉着冷静,才能把每个题做好,取得好成绩。
21.A;B;C;D
22.A;C
23.A;C;D
24.A;B;C;D;E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21. 考查字词解释。A、B、C、D正确。E.有误。俄而曰:过了一会儿,他又说。俄而:一会儿,不久。故选ABCD。
故答案为:ABCD
22.考查字词解释、多义字。A.爱狙,养之成群:他很喜欢猴子,养的猴子成群。之:代词,指猴子,B.能解狙之意:他能懂得猴子们的心意。之:的。C.先诳之:就先骗猴子们。之:代词,指猴子们。D.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害怕猴子们生气不听从自己。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E.顷之匮焉:助词,无实义。结合释义可知,“爱狙,养之成群”与“先诳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故选AC。
故答案为:AC
23. 考查句子翻译。A、C、D正确。B.有误。顷之:一会儿,不久。匮:缺乏。限:限制。故“顷之匮焉,将限其食”译为: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制猴子们的食物。E.有误。狙:猴子。伏而喜:都很高兴地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故“众狙皆伏而喜”译为:猴子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故选ACD。
故答案为:ACD
24. 考查近义词。朝三暮四:原比喻使用诈术,进行欺骗。后比喻反复无常。A.喜新厌旧:喜欢新的,厌弃旧的。多指对爱情不专一。B.反复无常:反反复复,变化不定。C.朝令夕改:早晨发布的政令,晚上又改变了。形容政令、办法等多变,使人无所适从。D.见异思迁:见到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E.变化多端:形容变化很多、很大,没有头绪。结合释义可知,成语“朝三暮四”的近义词有喜新厌旧、反复无常、朝令夕改、见异思迁、变化多端,故选ABCDE。
故答案为:ABCDE
25.书写;争着
26.王羲之的书法受到世人的看重。他曾经在蕺山见到一位老妇人拿着六角竹扇在贩卖。
27.持/六角竹扇/卖之
28.她不知道这是王羲之给她题字。
29.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竟买之。
30.王羲之是个善良讲原则的人。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25.考查字词解释。①王羲之书六角扇:王羲之在六角扇上书写。书:书写。②人竞买之:人人都争着买扇子。竞:争着。
故答案为:书写;争着
26.考查句子翻译。①王羲之,其书为世所重:王羲之的书法受到世人的看重。②尝在藏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他曾经在蕺(jí)山见到一位老妇人拿着六角竹扇在贩卖。
故答案为:王羲之的书法受到世人的看重。 他曾经在蕺山见到一位老妇人拿着六角竹扇在贩卖。
27.考查文言断句。持六角竹扇卖之:拿着六角竹扇在贩卖。根据句意进行断句,即:持/六角竹扇/卖之。
故答案为:持/六角竹扇/卖之
28.考查内容理解。“姥初有愠色”是因为她不知道这是王羲之给她题字。
故答案为:她不知道这是王羲之给她题字。
29.文中两处从侧面表现出了王羲之书法技艺的精湛,具体的语句是: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竟买之。
故答案为: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竟买之。
30.考查内容理解。根据文中“人竞买之”可知,人们都争着买扇子,说明老妇已经赚了很多钱,还向王羲之要题字,说明她有些贪心了,所以王羲之不再给她题字了。
故答案为:王羲之是个善良讲原则的人。
31.陈康肃公 / 善射
32.尔;;惟;;吾
33.擅长,善于;射箭
34.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囗上。
35.康肃笑而遣之
36.谦虚谨慎;骄傲自大 ;熟能生巧,做人要谦虛沉稳。
本题考查文言文阅读。学生可在日常实词、虚词的积累上,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灵活作答相关题目。
译文: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凭借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不在意地看着他,很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次,只是微微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看轻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囗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3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句子的意思断句才能准确。“ 陈康肃公善射 ”意思是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所以,这样断句: 陈康肃公 / 善射。
故答案为:陈康肃公 / 善射
32.本题考查同义词的理解。“汝亦知射乎? ”的“汝”意思是你。“ 尔安⑨敢轻吾射! ”的“尔”意思是你。“ 无他,但手熟尔 ”的“但”意思是不过。“ 惟手熟尔 ”的“惟”意思是不过。“ 吾射不亦精乎 ”的“ 吾 ”我的意思,所以,它们的同义词分别是:尔;惟;吾。
故答案为:尔;惟;吾
33.考查词语的理解。“善射 ”擅长射箭。善,擅长,善于。“发矢十中八九 ”射十箭中了八九次。发矢,射箭。
故答案为:擅长,善于;射箭
34.考查句子的理解。“覆”覆盖。“ 以钱覆其口 ”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囗上。
故答案为: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囗上。
35.考查句子的理解。“ 康肃笑而遣之 ” 意思是康肃公笑着打发走了他。
故答案为:康肃笑而遣之
36.考查评价人物态度和谈启示的能力。先结合文意评价人物态度,再结合文章主旨和生活实际谈启示。
结合文意可知,卖油翁认 自己没有什么高超的技术,只是手法技艺熟练,从中可以看出他谦虚谨慎;陈康肃公常以自己的箭术自夸,在发现卖油翁观看他射箭时,傲慢地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在卖油翁说他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的时候,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箭术”,从中可以看出他骄傲自大。卖油翁经过长时间倒油,积攒了经验,手法变得熟练,因此倒油技术高超,从这里我们能明白熟能生巧的道理。卖油翁技术高超却不以此汐傲,从这里我们能明白做人要谦虛沉稳的道理。
故答案为:谦虚谨慎 骄傲自大 ;熟能生巧,做人要谦虛沉稳。
37.A
38.他家的狗没认出来是杨布,就迎上前冲他叫。你不要打狗,如果换做是你,你也会是像它这样做的。
39.遇事要善于思考,不能只看表面,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参考译文:杨朱的弟弟叫杨布,他穿着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了。天下起了雨,杨布便脱下白衣,穿着黑色的衣服回家。他家的狗没认出来是杨布,就迎上前冲他叫。杨布十分生气,准备打狗。这时杨朱说:“你不要打狗,如果换做是你,你也会是像它这样做的。假如刚才你的狗离开前是白色的而回来变成了黑色的,你怎么能不感到奇怪呢?”
37.考查字词解释。A.有误。“ 衣素衣而出 ”的意思是穿着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了。衣,穿着;
C、B、D正确。
故答案为:A
38.考查句子翻译。“吠”:叫。“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他家的狗没认出来是杨布,就迎上前冲他叫。 无:不要。 扑:打。 “ 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你不要打狗,如果换做是你,你也会是像它这样做的。
故答案为:①他家的狗没认出来是杨布,就迎上前冲他叫。②你不要打狗,如果换做是你,你也会是像它这样做的。
39.考查学习本文后明白的道理。通过学习这则故事,结合上下文可知, 遇事要善于思考,不能只看表面,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故答案为:遇事要善于思考,不能只看表面,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40.B;A;C
41.用;一定;到;达到
42.让天下人知道了君王表示对千里马的极度渴望和重视,进而吸引真正的千里马前来;
43.比喻不惜重金、不惜代价去招揽人才或追求某种珍稀、有价值的东西,强调的是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求,以及对实现目标的坚定决心。在艺术品收藏领域,有些收藏家为了获得一幅名家的真迹或一件稀世珍宝,不惜花费巨资,甚至超出市场估价数倍。
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40."君遣之"意思是国君派遣他,“遣”是派遣的意思;“反以报君”意思是回来向国君复命,“反”是返回的意思;“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意思是怎么用五百金买了一匹死马,“安”指怎么的意思;
故答案为:B;A;C
41.“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这句意思是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以”是“用”的意思;“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这句意思是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愿意买马,“必”是一定的意思;“马今至矣”意思是多匹千里马就到手了,“至”是到的意思;“千里之马至者三”这句中“至”是来到的意思;
故答案为:用;一定;到;达到
42.结合文中描写,侍从用“五百金”买下死马的尸骨,让天下人知道了君王表示对千里马的极度渴望和重视,进而吸引真正的千里马前来,因此大家都愿意把千里马卖给君王;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让天下人知道了君王想要买千里马的信用,因此大家都愿意把千里马卖给君王;
43.结合对词语“千金买骨”的理解,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表述作答。
故答案为:比喻不惜重金、不惜代价去招揽人才或追求某种珍稀、有价值的东西,强调的是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求,以及对实现目标的坚定决心。在艺术品收藏领域,有些收藏家为了获得一幅名家的真迹或一件稀世珍宝,不惜花费巨资,甚至超出市场估价数倍。
44.画蛇添足
45.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46.A
47.C
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44.结合短文内容,这段描写的是《画蛇添足》的故事。
故答案为:画蛇添足
45.“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这句中“固”是本来的意思;“安能”意思是怎能“足”是“画上足”的意思;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进行翻译作答;
故答案为: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46.“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这句中“固”是本来的意思;“安能”意思是怎能“足”是“画上足”的意思;结合对词语的理解,确定朗读节奏,进行描写作答。
故答案为:A
47.阅读各项,ABD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理解都是正确的,符合句子表达的意思;
C项中“终亡其酒”意思是最终失去了他的酒;“亡”是丢失的意思,这项理解错误;
故答案为:C
48.拿;于是
49.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不久,有个年长的男人来到这里;
50.捻须而信然
51.你太愚蠢了,为什么不自己想象别的办法,非要一味听信别人的意见,把好好的竹竿给截断了;你别自以为是,明明想出的是损招,还非要觉得自己高明;
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48.“初竖执之”意思是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执”是拿着;“遂依而截之”意思是于是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遂”是于是的意思;
故答案为:拿;于是
49.“计无所出”意思是“计”是办法的意思,“出”是想出;“俄有老父至”这句中“俄”意思是不久,“至”是来到的意思;结合词语的意思,进行翻译;
故答案为: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不久,有个年长的男人来到这里;
50.结合文中描写,结合这位老者的语言和想出的办法,展开想象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捻须而信然
51.结合文中描写,文中的鲁人实在愚蠢,竖着拿无法进城,为什么不自己想象别的办法,非要一味听信别人的意见,把好好的竹竿给截断了。文中老者自以为是,明明想出的是损招,还非要自以为是;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你太愚蠢了,为什么不自己想象别的办法,非要一味听信别人的意见,把好好的竹竿给截断了;你别自以为是,明明想出的是损招,还非要觉得自己高明;
52.想要;于是
53.C
54.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
55.蝉;黄雀在其傍;螳螂;弹丸在其下
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52.“欲谏不敢”意思是想要劝谏但是不敢,“欲”是想要的意思;“乃罢其兵”意思是想要于是放弃用兵攻伐,“乃”是于是的意思;
故答案为:想要;于是
53.阅读各项,ABD三项找那个对加点字“其”的理解都是正确的,C项中“其”指的是黄雀,这项理解和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C
54."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这句中“皆”是都的意思;“前利”指眼前的利益;“顾”指考虑;“患”指祸患;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进行翻译作答。
故答案为: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
55.结合文中描写,螳螂的“利”是蝉,“患”是黄雀在其傍;“黄雀”的“利”是螳螂,“患”是弹丸在其下;结合文中内容,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蝉;黄雀在其傍;螳螂;弹丸在其下;
56.学习;有的
57.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58.C
59.就在于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补救他们的过失
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56.“人之学也”意思是人们的学习,“学”指“学习”;“或是则多”意思是有的错在贪多,“或”是指有的;
故答案为:学习;有的
57.“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意思是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补救他们的过失,这句朗读停顿应该是“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结合句子表达的意思,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58.阅读各项,ABD三项句子中“之”是代词;C项中“此四者,心之莫同也”意思是心理状态是不同的;“之”是结构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故答案为:C
59."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句中“教”意思是教导;“长善”意思是发扬长处;“救”是补救的意思;“失”指过失,结合词语的意思,进行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就在于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补救他们的过失
60.齐国人原本就喜欢偷东西吗?
61.正确;错误;正确
62.齐人入楚则盗;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63.晏子是一个忠心爱国、才思敏捷、能言善辩的人
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60.“齐人固善盗乎?”这句中“固”是原本的意思,“善”是擅长的意思;结合词语的意思,进行翻译作答。
故答案为:齐国人原本就喜欢偷东西吗?
61.①结合短文中对晏子的描写,这项表述正确;②结合“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③者也”的表述,这项错误;③结合文中对“齐人”的论述,这项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错误;正确
62.结合文中描写,晏子用“生于淮北则为枳”类比齐人入楚则盗,说明楚之水土使民善盗;结合文中句子,进行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齐人入楚则盗;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63.结合文中对晏子的描写,晏子是一个忠心爱国、才思敏捷、能言善辩的人,他用自己的智慧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和名誉。
故答案为:晏子是一个忠心爱国、才思敏捷、能言善辩的人;
64.有人;不
65.我把不贪婪当作宝,你把玉石当作宝。倘若你把玉石给了我,我们都失掉了自己的宝。
66.玉;献玉者;正确;正确
67.廉洁不贪、仁爱有德、智慧远见、正直清廉且为国为民的贤臣形象
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64.“宋人或得玉”的“或”是有人的意思;“子罕弗受”意思是子罕不接受,“弗”是不的意思;
故答案为:有人;不
65.“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这句中“贪”指“贪婪”;“尔”是你的意思;“若”是假如的意思;“皆”是都的意思;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进行翻译作答。
故答案为:我把不贪婪当作宝,你把玉石当作宝。倘若你把玉石给了我,我们都失掉了自己的宝。
66.“若以1与我,皆丧宝也。”这句中省略的“玉”;“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这句省略的是“献玉者”;这两句中“以”都是“用来”的意思;“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是因为会有人来抢夺这块玉,这项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玉;献玉者;正确;正确;
67.结合短文中子罕的描写,面对别人献出的宝玉,子罕以不贪为宝,拒不接受;并找人把玉加工好后卖掉,帮助献玉者过上富足的生活;可以看出子罕是一个廉洁不贪、仁爱有德、智慧远见、正直清廉且为国为民的贤臣形象。结合自己的连接,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廉洁不贪、仁爱有德、智慧远见、正直清廉且为国为民的贤臣形象
68.莫能出其理;大船上;刻水痕;物载之;校可知;
69.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他的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水平,已经比得上成年人的智慧。
70.先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将大象牵下来,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就能知道了。
71.都体现了主人公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所展现出的思考和行动;楚人试图通过保持一个静态的标记来找回一个已经随水流移动的物体,这显然是行不通的。而曹冲的解决策略则是基于对浮力原理的深刻理解,他巧妙地利用船只和水来平衡大象的重量,从而实现了对大象的准确称重,这是一个高效且创新的解决方案。
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68.结合文中描写,孙权曾致②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这时群下莫能出其理;曹冲运用置大船上、刻水痕、称物载之、校可知的方法,称出大象的重量;
故答案为:莫能出其理;大船上;刻水痕、物载之、校可知;
69.“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这句中“智”是智慧的意思;“若”比得上;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进行翻译作答。
故答案为: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他的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水平,已经比得上成年人的智慧。
70.结合文中描写,结合描写曹冲称象方法的句子,进行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先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将大象牵下来,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就能知道了。
71.对比《刻舟求剑》和《曹冲称象》,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刻舟求剑》中的楚人只知道墨守成规,不懂得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策略;曹冲则能根据遇到的问题,积极开动脑筋,灵活的选择策略解决问题。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都体现了主人公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所展现出的思考和行动;楚人试图通过保持一个静态的标记来找回一个已经随水流移动的物体,这显然是行不通的。而曹冲的解决策略则是基于对浮力原理的深刻理解,他巧妙地利用船只和水来平衡大象的重量,从而实现了对大象的准确称重,这是一个高效且创新的解决方案。
72.曾经;书写
73.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74.驻马观之;复反伫立;布裘坐观
75.动作;欧阳询的专注用心
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72.“欧阳询尝行”意思是欧阳询曾经外出,“尝”指曾经;“晋索靖所书”意思晋代索靖所写的,“书”是写的意思;
故答案为:曾经;书写
73.“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这句话意思是欧阳询曾经有一回骑马赶路,看到一块古碑。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结合句子的意思,确定停顿节奏,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74.结合短文内容,见到古碑后,欧阳询驻马观之,复反伫立,布③裘④坐观,最后宿其旁,结合文中描写,进行总结作答。
故答案为:驻马观之;复反伫立;布裘坐观;
75.短文中主要运用了对欧阳询古碑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欧阳询的专注用心;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动作;欧阳询的专注用心
76.担心;给
77.六只脚难道不比四只脚走的快吗?
78.B
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76.“官恐其迟也”这句中“恐”是担心的意思;“拨一马与之”这句中“与”是给的意思;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担心;给
77.“六只脚走岂不快于四只?”这句中“岂”是难道的意思;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进行翻译作答。
故答案为:六只脚难道不比四只脚走的快吗?
78.阅读各项,因为公文紧急因此才给他一匹马;A项表述错误;C项中急足认为六只脚比四只脚跑得快,因此没有骑马,CD两项表述错误;阅读各项,B项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B
79.D
80.C
81.戈壁中都堆积黄沙没有水,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如今城里有许多老树,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怎么能存活?
82.在角落里,做人要自信,靠自己的能力生活。
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79.阅读各项中的句子,ABC三项中“故”指的是过去、原来的意思;
D项中“故草木不生”意思是因此草木不生长,“故”指因此的意思;
故答案为:D
80.结合短文内容,A项伊犁城中无井是因为人们不知道寻找水源的方法,这项表述错误;
B项结合文中描写,伊犁城在戈壁之中,不是在沙漠里,这项表述错误;
C项中结合“伊犁城中无井,皆出汲①于河”,这项表述正确;
D项中佐领机智聪明,领导人们在老树下凿出水井,这项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C
81."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这句中“皆”是都的意思;“故”是因此的意思;“苟”是假如的意思;“安得活”意思是“怎么能活下来”,结合词语的意思,进行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戈壁中都堆积黄沙没有水,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如今城里有许多老树,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怎么能存活?
82.结合文中描写,说明做事要细心观察,用心思考,才能有收获。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做事要细心观察,用心思考,才能有收获。
83.B
84.A
85.啄其肉;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86.渔翁得利
87.有时遇到事情如果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83.“两者不肯相舍”意思是两方都不肯舍弃对方,其中的“舍”是舍弃的意思;
故答案为:B
84."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这句话意思是鹬和蚌都不肯放弃对方,渔夫发现了把它们一起捉走了。阅读各项,应该选择A项;
故答案为:A
85.结合文中描写,鹬的动作是“啄其肉”,蚌的语言是“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结合文中描写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啄其肉;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86.“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意思是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故答案为:渔翁得利
87.结合文中故事,说明人不要固执,遇到事情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方得到好处。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有时遇到事情如果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88.D
89.这个人非常惊恐,在村中来回跑并大声呼叫,邻居帮忙寻找,也始终不见(这个人的)女儿。
90.这个人悲痛欲绝,想着女儿或许被水淹死了,或许掉进井里了,或许被狼吃了。
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88.结合句子表达的意思,ABC三项中对加点字的理解是正确的,符合句子表达的意思;
D项中“乃呼儿出”意思是于是呼叫孩子出来,“乃”是于是的意思,这项理解错误;
故答案为:D
89.“民惊恐万状,奔走号呼,邻里相助,亦不见女。”这句中“惊恐万状”指非常害怕地样子;“号呼”指大声呼喊,结合对词语的理解,写出句子的意思,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这个人非常惊恐,在村中来回跑并大声呼叫,邻居帮忙寻找,也始终不见(这个人的)女儿。
90.结合文中描写,当“其民”发现自己的女儿不见了的时候,他一定非常着急,结合句子理解,展开想象,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这个人悲痛欲绝,想着女儿或许被水淹死了,或许掉进井里了,或许被狼吃了。
91.B
92.假借
93.遇到事情要认真动脑分析,警惕那些倚仗别人势力吓唬人、欺压人的人。
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91.“虎求百兽而食之”意思是老虎寻找各种小动物来吃,“求”是寻找的意思;
故答案为:B
92.“狐假虎威”意思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吓唬别人,“假”是假借的意思;
故答案为:假借
9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认真分析,不要被表象迷惑,更要警惕那些依仗别人的势力吓唬人、欺负人的人。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遇到事情要认真动脑分析,警惕那些倚仗别人势力吓唬人、欺压人的人。
94.D
95.C
96.A
97.B
98.D
99.他是一个善良、有爱心、尊重老师的孩子。他见老师没米做饭,就用袜子装米给老师,当老师拒绝后,他向母亲请教,换了种合适的方式给老师送去。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林琴南敬师》参考译文:
闽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琴南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老师生气了,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这份心意固然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 ”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着一石米送到私e,老师于是接受了。
94.考查了重点字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若心固善"中的“固"意思是本来,原来。故选D。
故答案为:D
95.考查了重点字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袜实米"中“实”的意思是放进,装满。故选C。
故答案为:C
96.考查了划分朗读节奏。结合句意理解,句意︰闽县人林纾六七岁的时候。根据句意划为∶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故选A。
故答案为:A
97.考查了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子意思是︰老师生气了,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故选B。
故答案为:B
98.考查了对题目的理解。结合内容理解,题目可以是内容的概括,也可以是主题的概括。通过阅读可知,A、B、C都可,D.不合适,“束倏之礼"意思是拜师礼,是古时学生送给教师的报酬。故选D。
故答案为:D
99.考查了思维拓展。结合内容理解,林琴南是一个心地善良、有爱心、懂得尊敬老师的人。
故答案为: 他是一个善良、有爱心、尊重老师的孩子。他见老师没米做饭,就用袜子装米给老师,当老师拒绝后,他向母亲请教,换了种合适的方式给老师送去。
100.B
101.所以圣人不局限于察看事物存亡成败的表面现象,而是着重研究造成这种现象的内在原因。
102.D
103.琳琳,学习任何知识的时候,不能死记硬背,要分析其内在的原因和过程,“察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学得牢固。
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100.结合文中句子,ACD三项中句子补充是正确的,B项中“退而习之”描述的是列子;这句话补充错误;
故答案为:B
101.“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这句中“故”是所以的意思;“察”指查看;存亡:事物存亡成败的表面现象。结合对词语的理解, 说出句子的意思,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所以圣人不局限于察看事物存亡成败的表面现象,而是着重研究造成这种现象的内在原因。
102.结合原文内容,ABC三项对原文的阅读理解都是正确的,符合原文的意思;
D项中列子虚心好学,不断思考射中的原因,这是他学有所成最重要的原因,这项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D
103.结合文中的表述,做事不能只注重结果,而是要分析学习成败的原因,不断改进,这样才能越来越好。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琳琳,学习任何知识的时候,不能死记硬背,要分析其内在的原因和过程,“察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学得牢固。
104.C
105.老父见多识广,就按他的办法做吧。
106.正确;错误;正确
107.有两个可笑之人。执竿人的可笑之处在于做事不会思考,循规蹈矩,不知变通;老父的可笑之处在于自作聪明好为人师。
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一样,必须通过背诵一定数量的文章去积累语言,掌握文言的字、词和句式,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比较起来它们在词意上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掌握它们之间的差别。
104.考查了如何朗读。结合文段内容,“吾非圣人,但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老父的话表示反问,因此要读出自作聪明,反问的语气。
故答案为: C
105.考查了文段内容的理解。结合短文内容,锯竿入城者当时觉得这个办法可以进入城门就照着做了。
故答案为:老父见多识广,就按他的办法做吧。
106.考查了文段内容的理解。结合译文可知,①③正确,②有误,“老父”自以为聪明,为那人出了个坏主意。
故答案为:正确;错误;正确。
107.考查了文段内容的理解。结合译文以及短文内容的理解可知,我从文中找到两个可笑之人。如:拿竿子的人不动脑筋,对别人的建议不加思考;老人自以为聪明,好为人师。
故答案为:有两个可笑之人。执竿人的可笑之处在于做事不会思考,循规蹈矩,不知变通;老父的可笑之处在于自作聪明好为人师。
108.高居悲呜饮露;委身曲附欲取蝉;延颈欲啄螳螂
109.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110.不要只顾眼前有利可图,而忽视了身后的祸患。
39.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108.结合短文内容因为蝉高居悲鸣饮露,所以不知道螳螂在其后;因为螳螂委身曲附②欲取蝉,所以螳螂不知黄雀在其傍;因为黄雀延颈④欲啄螳螂,所以黄雀不知弹丸在其下。结合文中句子,进行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高居悲呜饮露;委身曲附欲取蝉;延颈欲啄螳螂
109.阅读短文,“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⑤而不顾其后之有患⑥也。”这句描述了蝉、螳螂和黄雀烦的同样的错误。
故答案为: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⑤而不顾其后之有患⑥也。
110.结合古诗内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意思是不要只顾眼前有利可图,而忽视了身后的祸患。结合对故事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不要只顾眼前有利可图,而忽视了身后的祸患。
111.即使;不;同“教”教导;学习
112.教学相长
11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114.D
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111."虽有嘉肴,弗食”意思是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不吃;这句中“虽”是即使的意思,“弗”是“不”的意思;“学学半”意思是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指导;第二个“学”是指学习;结合对句子的理解,体会词语的意思。
故答案为:即使;不;同“教”教导;学习;
112.结合短文内容,“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后多指通过教学,师生双方都可以得到提高。
故答案为:教学相长;
11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⑦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⑧也。”意思是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结合这句话的意思,进行节奏划分,进行正确作答。
故答案为: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114.结合短文内容,根据各项的表述,ABC三项表述正确,符合短文内容;
D项短文结尾引用《兑命》中的句子,进一步阐明“教学相长”的特点,这项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D
115.以为,认为;同“返”,返回
116.(秦青)打着节拍,唱着悲壮的歌,歌声使周围的树木都颤动起来,使天上飘浮的云朵都停了下来;夸张;秦青的歌声嘹亮、动听
117.自以为把老师的本领全部学会了;意识到自己还有不足
118.A
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115.“自谓尽之” 意思是自己认为已经全部学会,“谓”的意思是“认为、以为”;“求反”意思是请求返回,“反”是返回的意思。
故答案为:以为,认为;同“返”,返回;
116.“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意思是打着节拍, 唱着悲壮的歌曲,歌声振动林间的树木,使天上的云彩都停下来。这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出秦青的歌声嘹亮动听。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秦青)打着节拍,唱着悲壮的歌,歌声使周围的树木都颤动起来,使天上飘浮的云朵都停了下来;夸张;秦青的歌声嘹亮、动听;
117.薛谭辞归是因为他自以为自己已经全部学会唱歌了,“求反” 是因为他听到秦青的歌声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没有全部学会。结合文中句子,进行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自以为把老师的本领全部学会了;意识到自己还有不足;
118.结合文中对薛谭学习唱歌的描写,说明了学无止境,只有不断进取才能学到真本领。阅读各项的表述,进行选择作答。
故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