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分类专练 19--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分类专练 19--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0 15:5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分类专练
专练 19--诗歌鉴赏
一、诗歌鉴赏
课内古诗文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
【唐】____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
1.将这首诗与作者补充完整。
2.这首诗中,第二句点明了当时的季节是   。“劝君更尽一杯酒”中的“   ”字表明酒已经劝了多次,喝了多杯,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3.柳在中华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意义和内涵。在《诗经·小雅·采薇》中,“柳”表达着对故土深沉的思念:“昔我往矣,   。”坟前插柳,有对已逝故人的挽留之意,于是韩翃这样写道:“春城无处不飞花,   。”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4.把诗句补充完整;这是一首(  )
A.送别诗 B.田园诗 C.咏物诗
5.“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这两句诗表面的意思是石头需要经过   和   等重重磨难才能变成石灰。此诗借石灰自喻,“要留清白在人间”说明诗人具有   的情操。
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向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6.《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作者是   代词人   。其中“卜算子”是   。
7.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之浙东:   
才始送春归:   
8.文中划横线的两句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比作   ,把山比作   。词人运用这样的比喻意在凸显   。
A.山水的柔美多姿。 B.山水像人一样有情有意。 C.作者内心的明朗欢喜。 D.作者内心的郁闷愁苦。
9.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词,请你写出课内外积累的两句送别诗。
古诗鉴赏。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用。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偕石灰石开采、煅烧、粉碎的艰辛过程,喻指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
考验都视若等闲,由此来表明自己持身滑白、坚贞不屈的心性
B.“潜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诗人自己高尚的情操。
C.古诗运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
D.“要留清白在人间”是前三句的总结,既是石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 的根本原因,更是诗人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志向。
11.请你说说“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滑白在人间”的意思。
古诗词阅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遇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2.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13.“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的草   的特点。
14.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最是一年春好处”中的“最”字,是诗人喜悦心情的绝佳写照。
B.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C.这是一首律诗,描写的是早春时节的小雨。
D.这首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5.判断下列分析是否正确。
①诗的第一句写了雨飘洒在京城的街道上,滋润着春草,仿佛悄悄地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
②“最是一年春好处”是说早春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一年之计在于春, 应该抓住早春时节早点打算。(  )
③前两句写早春景色,以“小雨”“草色"为描写对象,小雨滋润小草,而小草使小雨更亮、更湿润,两者相得益彰。(  )
④“绝胜烟柳满皇都”是作者想象之景,他憧憬着那满城杨柳郁郁葱葱的暮春。(  )
16.诗人为什么说早春的草色“绝胜烟柳满皇都”?
诗歌鉴赏
送元二使安西(唐 王维)
________,客舍青青柳色新。 ,西出阳关无故人。
17.把诗句补充完整。
18.从题目看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我知道这样题材的诗还有《   》和《   》。
19.对诗中的“故人”理解正确的是(  )
A.故乡的人 B.好朋友 C.熟悉的人
20.诗中最能表达作者不舍之情的诗句是   。
阅读下面古诗词,回答问题。
[甲]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乙]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问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21.甲诗前两句通过“   ”“   ”两字将竹人格化,把翠竹紧附青山的状貌写活了;乙诗中的 “   “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竹,又指百姓大大小小的事。
22.下 面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诗前两句写出竹附着青山的情景,表现竹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
B.甲诗托物言志,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和独特的人生追求。
C.两首诗均为郑燮的作品,其作品均与风花雪月有关.是封建士大夫茶余酒后的消遣之资。
D.乙诗运用象征的手法,看似写竹,实则写人,表达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
阅读下面古诗词,回答问题。
[甲]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乙]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3.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甲诗是诗人王维送别   (谁)到   (哪里) ;乙诗的送别地点为   。
24.关于这两首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首诗歌的前两句都具体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乙诗还写出了诗人此行的目的。
B.甲诗主要写出了春天的自然美景,在这样的环境里送别,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喜悦。
C.两首诗歌的后两句均直抒胸臆,极其鲜明而别致地突出了诗人对于友人的美好祝愿。
D.乙诗三四句写得道真如画,描写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壮丽豪迈景象。
课内赏析
迢迢牵牛星,....................。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25.把古诗补充完整。
26.解释下列字词。
擢:   
盈盈:   
27.这首诗中用了很多叠词,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诗中的叠词有:迢迢、   、   、札札、   、    等,其中只有“   ”是属于拟声词,其他几个都是状态词。
28.这首诗中通过描写织女的姿态美,意在表现织女的勤劳形象的诗句是:   ,   。
29.这首诗中描写的情景,有虚实之分,眼之所见为实,心之所想为虚。哪些诗句描写的是眼前所见的“实景”?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30.阅读回答问题。
武夷茶歌
年年①春自东南来,建溪②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③冠天下④,武夷仙人⑤从古⑥栽。
【注释】①年年:每一年。②建溪:水名。在福建,为闽江北源。③奇茗:奇异名贵的好茶。④冠天下:闻名天下。⑤仙人:神话和童话中指神通广大、长生不老的人。⑥从古:自古以来。
(1)这首诗写的是武夷山的(  )。
A.茶 B.景色 C.气候 D.仙人
(2)题目“武夷茶歌”的“歌”是什么意思?(  )
A.唱歌 B.赞歌 C.歌曲 D.高兴
(3)下列哪一项不是“奇茗冠天下”的原因?(  )
A.春自东南来 B.在建溪溪边
C.仙人从古栽 D.武夷山上有仙人
(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这两句诗的意思。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溪边奇茗冠天下”,请你为武夷山的茶写一则广告语。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1.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B.题目中的“十五”是指元月十五元宵节。
C.一二句侧重写景,从视觉、听觉、触觉的角度来写的。
D.后两句侧重抒情,诗歌由自我推广到普天之下,诗境开阔而悠远。
32.本诗的用词精炼恰当,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白”:写中庭月色。“白”字给人以积水空明、澄清素洁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使人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中。
B.“冷”:诗人移情于物,化虚为实,把中秋月夜里轻轻袭来的丝丝寒意倾注于冰凉的露珠,一个“冷”字衬托诗人孤寂无眠的苦思之情。
C.“落”:化静为动,新颖而生动形象,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D.整首诗写景细腻,寓情于景,流露出作者轻松悠闲、闲适超脱的情感状态。
古诗文阅读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33.这首诗运用了   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34.最后一句中的“笑”字用得好吗?简述理由。
诗歌鉴赏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35.下列词语(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汉(代指汉河) B.擢(伸出)
C.章(花纹) D.零(落下)
36.给下面句子断句。
迢 迢 牵 牛 星,皎 皎 河 汉 女
37.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说此诗表达的情感。
课内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创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8.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结束,爱国诗人杜甫“初闻涕泪满衣裳”,他的泪水包含着(  ) (多选)。
A.国家平定了安史之乱,重获安定,诗人喜极而泣。
B.诗人回想战乱期间,乾坤疮痍,黎民受苦,因此感怀。
C.浩劫过去,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不禁喜不自胜,高兴得哭了。
D.52岁的诗人回想起自己这些年颠沛流离的苦日子,痛定思痛,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39.“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的意思是(  )。
A.春天。 B.美好的时光。
C.年轻的朋友。 D.春天的歌。
40.“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远的距离,而诗人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让我们体会到   。
41.诗人杜甫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喜极而泣,他的深深爱国情让我们为之动容。我还积累的爱国有   。
诗歌鉴赏
竹石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2.把诗句补充完整。
4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第一句把竹子拟人化。
B.前两句写了竹子的特点,后两句写出竹子的品质。
C.“东西南北风”只为写出风向的不同。
44.关于古诗的朗读,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咬定”“不放松”可以适当读出力度,表现出竹子的品行。
B.“千磨万击”可以读得快一些,轻一些,表现环境的恶劣。
C.最后一句读得舒缓从容,把顽强自信的态度表现出来。
45.竹与梅、兰、菊并称“花中四君子”,历来被文人墨客赞颂,下列诗词与
咏赞“四君子”无关的一项是(  )
A.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B.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C.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46.用自己的话写写“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思。
47.按提示,填写诗句。
诗言志,词传情。于谦借诗句“粉骨碎身浑不怕,   ”表达坚贞不屈的志向;虞世南借诗句“居高声自远,   ”展示不媚世俗的气节;王冕借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    ”表达淡薄名利的情怀;王昌龄借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   ”抒发戍边将士誓死报国的壮志;毛泽东用“俏也不争春,    ”歌颂梅花无私奉献的精神,借“    ,大渡桥横铁索寒”赞颂红军战士的英勇气概……诗人的巧思,让这些诗词成为经典,永远流传。
课外阅读。
十四岁,蓝色的港湾
人生是一条长河,
十四岁是蓝色的港湾。
那里有冲动掀起的巨浪,
也有思考泛起的波澜。
有爱,会关心世界,
扬起成长的风帆。
勇敢地前行哪怕跌倒受伤,
也要把热情倾注在湛蓝的浩瀚。
满肚子心事全挂在脸上,
有话,不会在舌尖上打转。
天真得像浪儿又蹦又跳,
从不知什么叫忧愁不安。
要说男孩勇敢真是勇敢,
就是枪子飞来也不眨眼;
要说女孩胆小真够胆小,
看见豆虫一蹦老远。
肚子里问号总也拉不直,
古怪的问题常让老师为难。
希望多有几个叹号,
叫大人们都刮目相看。
啊,十四岁,蓝色的港湾,
十四岁,理想的乐园。
从这里开动人生的航船,
迎着朝霞驶向远方。
(有删改)
48.假如你要在《朗读者》节目上朗读这首诗,请完成以下题目。
①下面这句诗的朗读怎样停顿比较合适?   
那里有冲动掀起的巨浪,也有思考泛起的波澜。
A.那里有/冲动/掀起的巨浪,也有/思考/泛起的波澜。
B.那里/有冲动/掀起的巨浪,也/有思考/泛起的波澜。
②诗歌最后一节的朗读应该用怎样的语调?   
A.深沉
B.兴奋
C.悲伤
D.激昂
49.诗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对十四岁的(  )
A.忧愁和迷茫 B.思考和憧憬
50.诗歌中,作者认为“十四岁”是、   的年纪。
古诗对比阅读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1.这两首诗都是描写   (季节)的,却各有特色。《钱塘湖春行》看似白描,实则重点描写了   、   、   、   等景物。《春夜洛城闻笛》中触发诗人故园之情的原因是:   (用诗句回答)。
52.对比这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春夜洛城闻笛》 《钱塘湖春行》
诗的体裁不同        
表达的情感不同        
给人的感受不同        
53.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塘湖春行》这首诗,诗人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美丽的景象。
B.《钱塘湖春行》结尾两句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感叹。
C.《春夜洛城闻笛》首句中“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D.《春夜洛城闻笛》着重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诗歌鉴赏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55.杜甫被后人称为“   ”,他写的诗被称为“   ”。
56.文学小常识。
“大李杜”是指   和   。
“小李杜”是指   和   。
57.写出一首表现爱国情怀的古诗。
诗歌鉴赏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8.题目中“   ”字是全诗的诗眼。作者称赞春雨为“好雨”是因为   (用诗中原句回答)
59.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诗人运用拟人手法,仿佛春雨知道农时,应时而来。
B.中间四句,诗人分别以听觉和视觉落笔,写出了“好雨”润物之功,诗人爱雨之情。
C.最后两句,诗人想到雨后晨景:雨过天晴,成都城中处处落英缤纷。
D.全诗没有出现一个“喜”字,但从“潜、润、细、湿”等字却可体会出诗人的喜雨之情。
60.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以拟人的手法写春雨及时降临,“知”字用得极妙,把春雨写活了。
B.三、四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细腻地写出了细雨轻柔无声的特点。
C.五、六句以“江船火独明”反衬“野径云俱黑”,写出了乌云密布、雨意正浓的景物特点。
D.最后两句实写作者所看到的雨后清晨美景:锦官城内到处盛开着湿漉漉、沉甸甸的
鲜花。
61.诗歌鉴赏
浣溪沙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词的上阕写了   季的三个画面:兰芽浸溪、   、暮雨子规,又以子规啼来衬托山林的   。表现作者乐观向上、自强不息,不为时光流逝而叹息的句子是   。
古诗词阅读。
(一)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62.题目中的“十五夜”指的是农历   (日期)   节的夜晚。
63.作者在诗中描述了   这些景物。“地白”与后面诗句的“    ”词相照应。 “秋思”一词告诉我们,诗人描写的是   天的景物。
64.“秋思”是一种清冷 、孤寂、思念感怀的情绪,这从诗中的   、   、   等词可以看出。“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疑问,我们很难做出具体的回答,但通过读诗,我们可以想象到有一个人一定是思绪满怀的,他就是   。
课外古诗阅读。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5.这是一首词,词牌名是   ,题目是   。
66.苏轼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与其   及   并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67.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的含义。
68.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望着明月遥祝兄弟平安,现在人们也常常用来祝福亲友的词句是:   
69.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70.写出有关“月”的诗句。
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①,匹马戍梁州。关河②梦断③何处?尘暗旧貂裘④。胡⑤未灭,鬓先秋⑥,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⑦,身老沧洲。
注释①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②关河:此处泛指汉中前线险要的地方。③梦断:梦醒。 ④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⑤胡:此处指金国进扰者。⑥秋:秋霜,比喻年老鬓白。⑦天山:这里代指南宋与金国相持的西北前线。
71.下列对“关河梦断何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防守边疆要塞的梦是在何处破灭的呢?
B.防守边疆要塞的梦已破灭,如今的我身在何处呢?
C.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
D.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睡梦中出现,只是梦一醒就破灭了。
72.“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意思是   。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   。
73.这首词是词人晚年退居山阴以后抒写情怀的名篇。写这首词时,词人年事已高,但他仍记挂着边疆的安危,从“   ”可以看出来。
74.请写出两句有关爱国的古诗句。
答案解析部分
1.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
2.春天;更;对友人依依惜别
3.杨柳依依;寒食东风御柳斜
本题为古诗阅读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古诗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古诗诗句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古诗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1.结合对古诗的阅读背诵,《送元二使安西》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原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故答案为: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
2.结合对诗句的理解,“客舍青青柳色新”这句结合对柳树的描写,可以知道这首诗描写的季节是春天;“劝君更尽一杯酒”中的“更”是“再,又”的意思,说明酒已经劝了多次,喝了多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故答案为:春天;更;对友人依依惜别
3.结合对古文和诗句的理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坟前插柳,有对已逝故人的挽留之意;“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出自韩翃《寒食》,意思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故答案为:杨柳依依;寒食东风御柳斜
4.粉骨碎身浑不怕;C
5.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清廉高洁
我们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会背、会默写、能理解诗的大意及所表达的主题。
4.考查学生对诗歌体裁的掌握。阅读诗歌可知,这是一首咏物诗。由下句“要留清白在人间”可知上句是“粉骨碎身浑不怕”。
故答案为:粉骨碎身浑不怕;C
5.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阅读诗歌可知,本诗是明代于谦写的。此诗前两句是写石头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变成石灰,诗句中的“若等闲”“浑不怕”表现了石灰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此诗借石灰自喻,“要留清白在人间”,使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说明作者具有洁身自好、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
故答案为: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清廉高洁
6.宋;王观;词牌名
7.到;刚刚
8.美人流动的眼波;美人蹙起的眉毛;B
9.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本题为古诗词阅读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古诗词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古诗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6.《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宋代诗人王观的诗作,其中“卜算子”是词牌名。结合对词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宋;王观;词牌名
7.“之浙东”意思是到浙东去,“之”是到的意思;“才始送春归”意思是刚送走了春天,“才始”是刚刚的意思;结合句子意思,理解加点字的意思。
故答案为:到;刚刚
8.“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山水的美丽;意思是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这两句写山水也像人一样充满了情意。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美人流动的眼波;美人蹙起的眉毛;B
9.送别有人的诗句有很多,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积累,可以进行正确作答。书写要正确,要体现出友人之间送别的情意。
故答案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0.C
11.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表现了作者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
考查了对诗歌词句理解。完成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学习中多读、多背,多积累诗歌字词。平时学习中要背会古诗文,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10.C选项,并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
故答案为:C
11.“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滑白在人间”写的是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出自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意思是: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故答案为: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表现了作者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
12.唐;韩愈
13.短小、稀疏
14.C
15.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④错误
16.因为到了暮春时节,处处花红柳绿,反而不像严冬方尽、春回大地时这一分淡淡的草色那样令人欣喜、惹人怜爱了,所以说早春的草色胜过那烟柳满城的暮春之景。
(1)文化常识题虽以记忆为主,但并不提倡死记硬背。要进行理解性记忆、迁移性记忆。
(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认真阅读选文内容,抓住关键词语,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3)、(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5)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前一首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对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景象的敏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欣悦之情,以引逗好友走出家门,去感受早春的信息;后一首重在抒情,引逗好友走出家门,去感受早春的信息。
故答案为:唐;韩愈
13.“草色遥看近却无” 意思是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
故答案为:短小、稀疏
14.A:正确。“最是一年春好处” 意思是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 诗句中的“最”字,是诗人喜悦心情的绝佳写照。
B:正确。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C:错误。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不是律诗。
D:正确。意思是 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这首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C
15.①正确;诗的第一句“天街小雨润如酥”意思是天街上细密的春雨润滑如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
②错误;“最是一年春好处”意思是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作者认为早春的景色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赞美,没有劝告友人早春时节早点打算的意思。
③ 正确;前两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遇看近却无。”意思是写早春景色,以“小雨”“草色"为描写对象,小雨滋润小草,而小草使小雨更亮、更湿润,两者相得益彰。
④错误。“绝胜烟柳满皇都”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故他憧憬着那满城杨柳郁郁葱葱的暮春是错误。
故答案为: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④错误
16.“诗人说初春的草色“绝胜烟柳满皇都”是因为诗人认为初春的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初春草色是早春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机,而烟柳已是“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故答案为:因为到了暮春时节,处处花红柳绿,反而不像严冬方尽、春回大地时这一分淡淡的草色那样令人欣喜、惹人怜爱了,所以说早春的草色胜过那烟柳满城的暮春之景。
17.渭城朝雨浥轻尘、劝君更尽一杯酒。
1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楼送辛渐
19.B
20.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学生平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对相关内容加强记忆,尤其是诗文中的重要语句。在记忆、背诵的同时,也要理解意思,并能在生活中运用。
17.根据题干中诗句的下句“客舍青青柳色新”和“西出阳关无故人”,可知诗句的上句是“渭城朝雨浥轻尘”和“劝君更尽一杯酒”。
故答案为:渭城朝雨浥轻尘、劝君更尽一杯酒。
18.考查了积累拓展。结合自身课内外送别诗积累作答,示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楼送辛渐》。
故答案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楼送辛渐
19.考查了诗歌词句理解。结合译文和书下注释作答,故人:老朋友,好朋友。故选 B 。
故答案为: B
20.考查了诗歌词句理解。诗中最能表达作者不舍之情的诗句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临行之际,诗人劝友人再喝一杯酒,不仅有依依惜别之情,而且包含了前路珍重的祝愿,是诗人送别时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故答案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1.咬;立;一枝一叶
22.C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2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意思是竹子把根深深地扎进青山里,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咬"“立”等词把竹人格化,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紧附青山的状貌。“一枝一叶总关情"意思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就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据此可知,“一枝一叶”一语双关,既指竹,又指百姓大大小小的事。
故答案为:咬、立、 一枝一叶
22.A、B、D项正确;C项有误。《竹石》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墨竹图题诗》是清代诗人郑燮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首先描写一夜在县衙中所闻之声,进而联想到百姓的疾苦,最后抒发诗人将民生系己之身的志向。诗中采用托物取喻的手法,流露出诗人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注之意。
故答案为:C
23.元二;安西;渭城
24.D
本题为古诗阅读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古诗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古诗诗句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古诗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23.《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主要描写诗人送别元二到安西去,送别的地点是在渭城。结合古诗标题和诗句,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元二;安西;渭城
24.结合诗句的意思,乙诗中前两句没有说明送别的时间,A项表述错误;甲诗描写春天的景物,抒发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情,B项表述错误;C项中两首诗都写送别,表现了对友人的不舍和送别时内心的郁闷,C项表述错误。结合乙诗诗句的理解,D项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D。
25.皎皎河汉女;脉脉不得语
26.伸出;清澈的样子
27.皎皎;纤纤;盈盈;脉脉;札札
28.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29.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盈盈一水间。
(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2)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的能力。平时要注意理解和识记。
(3)掌握常用的叠词及在诗歌中的作用,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4)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25.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注意易错字“皎、脉”。
26.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意思是(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擢:伸出。“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意思是虽然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流,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却无法用语言交谈。盈盈:清澈的样子。
27.“叠词”即“AA”式,找出这首诗中的叠词较容易,细读诗句找出即可“迢迢、皎皎、札札、纤纤、盈盈、脉脉”等,其中只有“札札”是属于拟声词,其他几个都是状态词。
28.“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诗句,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素”字写出织女手的颜色,白嫩娇美。“擢”一个动词,写出织女伸手摆动的劳动姿态,娴熟优美。“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练和纯熟。“纤纤擢素手”写得如见其形,“札札弄机杼”写得更如闻其声。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
29.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诗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盈盈一水间。 ”为实。
30.(1)A
(2)B
(3)D
(4)溪边奇异名贵的好茶闻名天下,那是武夷山的仙人自古以来就栽下的。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武夷茶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6)示例:①“茗”门贵族,一“贯”好茶!②好山,好水,好茗茶!
(1)《武夷茶歌》是宋代诗人范仲淹的作品之一。从诗题目来看这首诗写的是武夷山的茶,故选A。
(2)《武夷茶歌》大意是每一年当春天从南方来时,建溪的天气先变暖,冰化的地方微微露出些裂缝。溪边有奇茶享誉天下,那是武夷的仙人古时候栽下的。所以“歌”指的是赞歌。故选B。
(3)这首诗写了每一年当春天从南方来时,建溪的天气先变暖,冰化的地方微微露出些裂缝。溪边有奇茶享誉天下,那是武夷的仙人古时候栽下的。故选D。
(4)解答此题要先对整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词义,然后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即可。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这两句诗几乎穿越了近千年的时空,依然是那样的鲜活和大气,生动地记述了武夷斗茶的盛况,展示了浓郁的茶俗风情.
(5)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奇茗、冠天下、仙人从古栽”可知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武夷茶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6)此类试题常常给定一个主题,让考生根据这一主题拟写标语,考生答题时首先要了解广告的特点,主题突出,字数简洁,活用修辞,语言要温馨委婉。如:武夷岩(好)茶万里飘,品茗志中更逍遥。
故答案为:(1)A
(2)B
(3)D
(4)溪边奇异名贵的好茶闻名天下,那是武夷山的仙人自古以来就栽下的。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武夷茶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6)示例:①“茗”门贵族,一“贯”好茶!②好山,好水,好茗茶!
(1)解答此题要先对整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结合选项判断。
(2)考查对诗题的理解,应在整体感知诗文内容的前提下结合选项判断。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4)此题主要考查对词语、诗句的理解的能力。
(5)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6)设计标语语言要简练,紧扣宣传主题。
31.B
32.D
题目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对古诗内容的学习和理解,结合古诗诗句意思和蕴含的情感对题目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即可顺利作答。
31.阅读古诗,结合古诗诗句的意思,ACD三项的表述符合古诗的意思,表述是正确的;
B项中“十五夜望月”是指在中秋节八月十五的晚上望月亮,而不是指元月十五元宵节。这项理解错误。
故答案为:B。
32.阅读古诗,结合诗句的意思,ABC三项对诗句中“白”、“冷”、“落”三个字的理解和情感表达的分析都是正确的;
D项中这首诗写八月十五中秋节望月,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可以体会到这首诗诗人在中秋月圆之夜倍感孤独寂寥对家中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项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D。
33.对比映照;无比惆怅
34.好;一方面写出了诗人预寻之人的美好可爱;但是这样的人却不知何处去了,“笑”又衬托出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之情。
本题为古诗阅读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古诗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古诗诗句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古诗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33.阅读古诗,结合诗句,全诗运用对比映照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无限惆怅的思想感情。结合重点诗句,进行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对比映照;无比惆怅
34.“桃花依旧笑春风”中“笑”写出了“桃花”的甜美,更代表了诗人预寻之人的美好可爱;但是这样的人却不知何处去了,因此“笑”,又衬托出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之情。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好;一方面写出了诗人预寻之人的美好可爱;但是这样的人却不知何处去了,“笑”又衬托出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之情。
35.A
36.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37.《迢迢牵牛星》从织女的角度出发,表达出织女与牛郎分别的愁苦之情,刻画了一个饱含离愁的妇女形象。这首诗作者想象织女与牛郎在天上相隔一方,有着非常丰富的想象力,是相思怀远诗中的一个新标杆。
本题为古诗阅读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古诗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古诗诗句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古诗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
35.结合对古诗诗句的理解,根据题目中各项的表述,BCD三项中对字义的理解是正确的;A项中“河汉”指的是天上的银河,而不是汉河,这项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A。
36.“迢 迢 牵 牛 星,皎 皎 河 汉 女”这句中“迢迢”是距离遥远的意思,“牵牛星”指星的名称;“皎皎”指“明亮”的意思,“迢迢”和“皎皎”分别对“牵牛星”和“河汉女”进行修饰、描写。结合句子意思,可以进行准确断句。
故答案为: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37.结合故事内容以及对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的阅读了解,这首诗主要描写了织女对牛郎的思念。描写了整日以泪洗面、思念丈夫的织女形象。结合自己的理解,可以进行准确作答。
故答案为:《迢迢牵牛星》从织女的角度出发,表达出织女与牛郎分别的愁苦之情,刻画了一个饱含离愁的妇女形象。这首诗作者想象织女与牛郎在天上相隔一方,有着非常丰富的想象力,是相思怀远诗中的一个新标杆。
38.A;B;C
39.A
40.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41.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诗句意思的理解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对古诗的学习理解,根据古诗的意思,进行对应作答。要抓住句意重点关键词,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正确作答。
38.阅读诗句,“喜”包含了对国家平定叛乱,国家获得安定的喜悦,自己也可以结束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回到家乡了,因此喜极而泣;“愁”字则包含了作者对战乱中生灵涂炭、满目疮痍的痛惜;结合题目内容,ABC三项对诗人感情的理解是正确的,D项的表述不符合诗句内容。
故答案为:ABC。
39.“青春作伴好还乡”意思是我要在这美好的春天里回到我的家乡去。“青春”指美好的春天。
故答案为:A。
40.人逢喜事精神爽,从“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词语,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和对国家重回安定的喜悦之情。
故答案为: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4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类似的诗句还有“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等。
故答案为: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4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43.C
44.B
45.B
46.经历了千万次的磨炼、打击,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风呼啸,也绝不动摇。
47.要留清白在人间;非是藉秋风;只留清气满乾坤;不破楼兰终不还;只把春来报;金沙水拍云崖暖
(1)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2)、(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4)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意思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5)解答此题要先对整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词义,然后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即可。
(6)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42.考查了课文的背诵,根据课文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更要做到熟背、会默写。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书写时注意“青、岩”等字的写法。
故答案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43.A、B正确。C:有误。“东西南北风”说明无论风从哪个方向吹,无论季节怎么变换,竹子都傲然挺立,坚韧刚劲。写出竹子无所畏惧,潇洒豪迈的姿态,透出竹子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
故答案为:C
44.A、C正确。B:有误。“千磨万击”可以读得慢一些,重一些,表现环境的恶劣。 写竹子的品格。诗人偕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磨”"击”写出加害者手段的残忍,“千”和“万”突出加害者用心的险恶;“还”表达出对竹子坚韧的赞美之情;“东西南北风”。
故答案为:B
45.此题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A: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B: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C: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悬崖已结百丈尖冰,但梅花依然傲雪俏丽竞放。“花中四君子指梅、兰、竹、菊, 岁寒三友,指松、竹、梅三种植物。
故答案为:B
46.解答此题要先对整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词义,然后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即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R尔东西南北风。这两句写竹子的品格。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磨”"击”写出加害者手段的残忍,“千”和“万”突出加害者用心的险恶;“还”表达出对竹子坚韧的赞美之情;“东西南北风”说明无论风从哪个方向吹,无论季节怎么变换,竹子都傲然挺立,坚韧刚劲,“任”写出竹子无所畏惧,潇洒豪迈的姿态,“尔”透出竹子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
故答案为:经历了千万次的磨炼、打击,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风呼啸,也绝不动摇。
47.“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梅花她虽然美丽但不与桃李争艳比美,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给人温暖的感受。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故答案为:要留清白在人间、非是藉秋风、只留清气满乾坤、不破楼兰终不还、只把春来报、金沙水拍云崖暖
48.A;D
49.B
50.冲动、天真
《十四岁蓝色的港湾》这首诗写出了十四岁这一特殊年龄段的儿童对爱的理解以及他们的理想与冒险精神,诗人在幽默风趣的描写中,把儿童独有的内心世界和情绪活动渲泄出来,使人感到这就是活泼快乐的儿童所具有的,盎然的儿童情趣溢于言表。
对于诗歌的理解,不但要理解其表面意思,还要通过重点词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48.学生结合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以下题目即可。①考查对朗读停顿的辨析。“那里有"和"也有"应连在一起读,因此这句话正确的朗读节奏为∶那里有/冲动/掀起的巨浪,也有/思考/泛起的波澜。故选A。
②考查学生对诗歌语气的理解。结合句子“啊,十四岁,蓝色的港湾"可知,诗歌最后一节的朗读应该用激昂的语调。故选D。
故答案为:A;D
49.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阅读句子“肚子里问号总也拉不直。古怪的问题常让老师为难。希望多有几个叹号。叫大人们都刮目相看"可知,这就几个句子出了对十四岁的思考和憧憬。故选B。
故答案为:B
50.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阅读句子“那里有冲动掀起的巨浪""天真得像浪儿又蹦又跳”可知,作者认为“十四岁"是冲动、天真的年纪。
故答案为: 冲动、天真
51.春季;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此夜曲中闻折柳
52.七绝;七律;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对西湖早春风景的喜爱;令人伤感;轻松喜悦
53.D
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得到。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译文: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是一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写早春的西湖极有特色,读后会同诗人一样,爱上这湖光山色。
译文:
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辙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51.考查了对两首诗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可知,这两首诗都是描写“春”的,却各有特色。《钱塘湖春行》看似白描,实则重点描写了“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春夜洛城闻笛》中触发诗人故园之情的原因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故答案为:春季、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此夜曲中闻折柳
52.考查了对两首诗的体裁、写作方法的理解。结合诗歌内容理解,《春夜洛城闻笛》是七言绝句;《钱塘湖春行》是七言律诗。《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钱塘湖春行》表现了诗人对西湖早春风景的喜爱。《春夜洛城闻笛》令人伤感。《钱塘湖春行》给人的感受是轻松喜悦的。
故答案为:七绝;七律;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对西湖早春风景的喜爱;令人伤感;轻松喜悦
53.考查了对两首诗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可知,A、B、C正确。D.有误,《春夜洛城闻笛》着重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D
54.关心国事,怀念家人
55.诗圣;诗史
56.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
57.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
(2)、(3)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4)考查了知识积累。写两则你积累的关于写出一首表现爱国情怀的古诗即可。
54.本题考查诗歌主旨的理解。《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故答案为: 关心国事,怀念家人
55.本题考查诗歌作者的文学常识。杜甫之所以被称作“诗圣”,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所致。作为唐朝著名的诗人,他通过现实主义的笔触记载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他悲天悯人、忧国忧民,具有儒家的博爱和忠
君爱国;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的原因:①常被人提到的重要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②杜诗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③杜甫的有些诗,还可补史之失载,如《三绝句》中写道渝州、开州杀刺史的事,未见史书记载。
故答案为:诗圣、诗史
5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记忆。“大李杜”是唐朝大诗人“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并称,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两人的诗歌创作都达到了盛唐诗歌的最高境界;“小李杜”是李商隐和社牧的合称,李商隐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浓丽,杜牧诗作明丽隽永,尤其擅长绝句创作。
故答案为: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
57.本题考查诗歌的主旨及记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以“望”字为眼,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深刻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故答案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58.喜;好雨知时节
59.C
60.D
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古诗的积累与背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译文: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地滋润着春天万物。雨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天刚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58.题目《春夜喜雨》, 意思是春天夜里下了一场好雨,诗人非常高兴,就提笔写了这首诗 分析总结。 可知“ 喜 ”字是全诗的诗眼。作者称赞春雨为“好雨”是因为 好雨知时节 。
故答案为:喜;好雨知时节
59.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赏析。A、B、D表述正确。C.表述错误。诗的最后两句写雨后清晨的景色,红花带着晶莹的雨珠,鲜润浓艳,垂满枝头,“落英缤纷”说法有误。故C项。
故答案为:C
60.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赏析。A、B、C表述正确。D.表述错误。本诗最后两句写想象中的雨后情景,是虚写。表达了诗人对这场“好"雨的喜爱与赞美。
故答案为:D
61.春;沙路无泥;幽静;休将白发唱黄鸡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性格。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溪,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末句不好理解。”唱黄鸡“。感慨时光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流逝。休将白发唱黄鸡”。意为不要叹息年华易逝。
故答案为:春、沙路无泥、幽静、休将白发唱黄鸡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词句的理解。做题前应熟悉诗歌大意及诗歌表达的情感,再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练习这一类型的题,需要平时多积累古诗,根据诗歌大意及诗歌表达的情感做题。
62.八月十五;中秋
63.庭院、月光、树木、乌鸦、露水、桂花;月明;秋
64.白;冷;无声;作者王建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词句的理解。做题前应熟悉诗歌大意及诗歌表达的情感,再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练习这一类型的题,需要平时多积累古诗,根据诗歌大意及诗歌表达的情感做题。
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62.《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 题目中的“十五夜”指的是农历 八月十五 中秋节的夜晚。
故答案为:八月十五;中秋
63.考查对诗中描写景物的掌握。寻找诗句中的景物相对简单,将诗句中写景物挑出来即可, 诗中描述了 庭院、月光、树木、乌鸦、露水、桂花 这些景物。“地白”与后面诗句的“ 月明 ”词相照应。 “秋思”一词告诉我们,诗人描写的是 秋 天的景物。
故答案为:庭院、月光、树木、乌鸦、露水、桂花;月明;秋
64.前两句“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从诗中的白、冷、无声 等词可以看出“秋思”是一种清冷 、孤寂、思念感怀的情绪。后两句“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的疑问,我们很难做出具体的回答,但通过读诗,我们可以想象到有一个人一定是思绪满怀的,他就是作者王建。
故答案为:白、冷、无声、作者王建
6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6.苏洵;苏辙
67.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6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9.表达出作者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达到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留给后人无尽温暖与美好。
70.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诗歌鉴赏就是对诗歌以及诗歌里面的句子进行简要的文学赏析。在鉴赏的时候可以从每句诗的字、词入手,找出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再分析诗歌作者想要抒发的感情,最好联系诗歌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综合分析。
65.考查了文学常识。这是一首词,词牌名是“水调歌头”,题目是“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片反映执著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故答案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6.考查了文学常识。苏轼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与其父苏询及其弟苏辙并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故答案为:苏洵、苏辙
67.考查了对诗句的理解。结合内容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是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故答案为: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68.考查了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望着明月遥祝兄弟平安,现在人们也常常用来祝福亲友的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婢娟”。
故答案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9.考查了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结合内容理解,本文表达出作者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达到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留给后人无尽温暖与美好。
故答案为:表达出作者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达到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留给后人无尽温暖与美好。
70.考查了思维拓展。符合要求即可,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故答案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71.C
72.金兵还未消灭,鬓发已经斑白了,只有白白地流泪伤悲;悲愤不平、沉痛悲凉
73.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7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歌鉴赏就是对诗歌以及诗歌里面的句子进行简要的文学赏析。在鉴赏的时候可以从每句诗的字、词入手,找出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再分析诗歌作者想要抒发的感情,最好联系诗歌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综合分析。
71.“关河梦断何处”的意思是: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
故答案为:C
72.这首词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却仍思报国的抗金英雄形象。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其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意思是金兵还未消灭,鬓发已经斑白了,只有白白地流泪伤悲。
故答案为:金兵还未消灭,鬓发已经斑白了,只有白白地流泪伤悲、悲愤不平、沉痛悲凉
73.这首词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却仍思报国的抗金英雄形象。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写这首词时,词人年事已高,但他仍记挂着边疆的安危,从“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可以看出来。
故答案为: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74.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爱国诗句即可,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故答案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