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考点一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中考常考点
1.地形对人口、城市分布的影响。
2.地形对农业、交通的影响。
解题突破点
教材实例
1.地形对人口、城市的影响
①人口稠密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地区。
②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稀疏。
2.地形对农业、交通的影响
①青藏地区的农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
②台湾岛的铁路呈环状分布在沿海平原地区。
③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农业发达,交通便利。
常考题精练
1.(2024·龙东学业考)下列地区中人口分布最稀疏的是( C )
A.东非高原 B.东欧平原
C.青藏高原 D.恒河平原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人口的分布。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高寒缺氧,冰川广布,不适合人类居住,人口分布稀疏;东非高原地处赤道附近,由于海拔较高,气候较为凉爽,适合人类居住,所以人口较多;东欧平原气候比较温和,俄罗斯的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这里;恒河平原地势低平,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2024·潼南学业考)读台湾省铁路、城市和物产分布图,回答2~4题。
2.到台湾省旅游,能看到的景点是( A )
A.日月潭 B.大三巴牌坊
C.吴哥窟 D.卢浮宫博物馆
3.根据图中铁路、城市、农作物的分布,可知该地区人口集中于( B )
A.东部 B.西部
C.中部 D.东北部
4.关于台湾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B )
A.气候温暖湿润 B.森林资源缺乏
C.矿产资源丰富 D.为出口导向型经济
【解析】本题组考查台湾省的知识。第2题,日月潭位于中国台湾省;大三巴牌坊位于中国澳门;吴哥窟位于柬埔寨;卢浮宫位于法国。第3题,图中城市、农作物主要分布在西部,因为西部地形平坦,农业生产发达,交通便利。第4题,台湾省森林、矿产资源丰富;台湾省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台湾省利用自身的优势和条件,重点发展了出口加工工业,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
5.阅读材料,结合南美洲局部地区示意图(图1)和青海省年平均日照时数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图2),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青海省为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大力推广藜麦种植。藜麦富含高蛋白、维生素,被称为“超级谷物”。它原产于南美洲,是一种耐旱、耐寒、喜光的作物,最适合在海拔3 000~4 500米的高原或山地生长。青海省多数地区海拔在3 000米以上,自然环境非常适合种植藜麦。
(1)根据图1和所学知识,描述藜麦原产区的地理位置,并指出该地区低海拔山谷地带的农业特色。
位于南美洲西部安第斯山区或秘鲁西部山区,纬度约在2°S至12°S之间,经度约在75°W至79°W之间。在低海拔的山谷地带,开辟梯田种植水稻、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
(2)依据材料,解释青海省“自然环境非常适合种植藜麦”的理由。地形以高原为主,海拔在3 000米以上,海拔高,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大部分地区光照时间长,适合藜麦耐寒、耐旱、喜光的特性。
(3)阐述材料中青海省的做法对其他地区农业发展的启示。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发展机械化生产;努力开拓市场,促进农民增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本题考查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题,读图可得,藜麦原产区位于南美洲西部安第斯山区或秘鲁西部山区,纬度约在2°S至12°S之间,经度约在75°W至79°W之间;在低海拔的山谷地带,开辟梯田种植水稻、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第(2)题,读图可得,青海省多数地区海拔在3 000米以上,海拔高,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大部分地区光照时间长,适合藜麦耐寒、耐旱、喜光的特性。第(3)题,青海省的做法对其他地区农业发展的启示可以从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发展机械化生产,努力开拓市场,促进农民增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等几个方面回答。
6.读青藏地区略图和三江并流区域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澜沧江与同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怒江、金沙江一起,在云南省西北部穿越横断山脉自北向南并行奔流,形成了“三江并流”景观。该地区山地与河流的分布特点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2)“茶马古道”是历史上汉藏民族之间茶马互换的贸易通道。茶马古道云南段主要从河谷地区经过,是人口、村庄比较集中(稀少/集中)的地区,其原因与河谷地区的坡度相对比较平缓(陡峻/平缓)有关。
【解析】本题考查青藏地区的相关知识。第(1)题,读图可得,河流自北向南流,山脉呈南北走向,山脉与河流相间分布。 第(2)题,茶马古道云南段主要从河谷地区经过,是人口、村庄比较集中的地区,其原因与河谷地区的坡度相对比较平缓有关。
考点二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中考常考点
命题角度 教材实例
气候对人们衣、食、住、行的影响 生活在西亚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居住帐篷,身着宽大袍子,过着游牧生活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东南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棕榈油、椰子和蕉麻纤维的最大产地;欧洲西部乳畜业发达
气候对人口、城市、交通的影响 澳大利亚、巴西的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我国传统的交通工具为“南船北马”
解题突破点
1.气候影响生活方式:
举例 与气候的关系
衣 阿拉伯人喜穿白色宽大长袍 适应终年炎热的气候
因纽特人穿厚厚的皮袄 适应终年寒冷的气候
藏族人民穿藏袍 适应低温、昼夜温差大的气候
俄罗斯人穿厚重的毛皮服装 适应冬季寒冷而漫长的气候
食 我国北方主食为面食,南方主食为大米 北方适合种小麦,南方适合种水稻
四川、湖南、贵州的居民喜食辣椒 气候潮湿
欧洲西部居民喜食牛羊肉和乳产品 气候冷湿,适合发展畜牧业
住 因纽特人住冰屋 适应终年严寒的气候
我国陕北居民住窑洞 适应干旱少雨的气候
我国云南和东南亚地区的高脚屋 适应当地高温潮湿的环境
西亚、北非厚墙、小窗建筑 适应当地高温、多风沙的环境
我国北方墙体厚、窗户小, 南方墙体薄、窗户大 北方冬季气温低,能起到防寒保温的作用;南方气温高, 能起到通风散热的作用
我国南方屋顶坡度大,北方坡度小 南方降水多,北方降水少
行 我国传统交通工具“南船北马” 南方多雨,河湖众多
沙漠地区的骆驼 适应炎热、干旱、多风沙的气候
“高原之舟”牦牛 适应高寒、缺氧的气候
2.气候影响农业生产活动:
(1)影响农业类型。
降水量与种植业 ≥800毫米 水田农业
400~800毫米 旱作农业
≤400毫米 灌溉农业或绿洲农业
气候类型与农业类型 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种植业、林业、渔业发达
温带大陆性气候 降水少;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灌溉农业
温带海洋性气候 常年湿润,光照不足;畜牧业发达
高原山地气候 气温低;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河谷农业
(2)影响农作物种类。
①高温多雨的地区适合种植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
②降水较少、热量较充足的地区适合种植小麦。如印度的恒河平原种植水稻,德干高原种植小麦。
③我国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地区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东南亚 水稻 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
恒河平原 水稻 黄麻
德干高原 小麦 棉花
东北平原 春小麦、水稻 大豆、甜菜
南方地区 水稻 油菜、甘蔗
西北地区 冬小麦 棉花、瓜果
华北平原 冬小麦 花生、棉花
(3)影响作物熟制。
温度带与 作物熟制 热带 一年三熟
亚热带 一年两熟
暖温带 两年三熟
中温带 一年一熟
3.气候与人口分布:
(1)一般而言,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人口稠密,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的沿海和平原地区,人口稠密。
(2)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稀疏。
4.气候与交通:
(1)雨雪、大雾、沙尘暴等恶劣天气对公路运输、航空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等产生严重影响。
(2)气候不同,传统的交通工具不同。如东西伯利亚气候寒冷,狗拉雪橇为当地居民的传统交通工具;沙漠地区以骆驼为主要交通工具;我国南方水运发达,而北方以陆路交通为主等。
常考题精练
1.(2024·牡丹江学业考)天气、气候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如一些特色民居往往与当地的气候关系密切相关。如图为北欧某地的民居,该民居多用松木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屋顶坡度大。北欧民居的建筑特色反映当地的气候特点是( A )
A.湿润多雪 B.低温少雨
C.高温多雨 D.寒冷干燥
【解析】本题考查气候与民居。北欧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降水丰富,由于冬季多雪,为了防止过重的积雪压塌房顶,北欧的建筑多以尖顶为主。
(2024·临沂学业考)读印度地形图、年降水量分布图及粮食作物分布图,完成2、3题。
2.印度粮食生产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小麦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1 000毫米以上的地区
B.水稻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1 000毫米以下的地区
C.水稻主要分布在恒河中下游平原和半岛沿海平原
D.小麦主要分布在恒河下游平原和德干高原
3.结合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印度粮食生产很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 A )
A.西南季风很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
B.东北季风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
C.东北季风不稳定,北涝南旱
D.西南季风很稳定,全年降水丰富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印度的作物分布及自然灾害。第2题,印度小麦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及恒河上游,年降水量在1 000毫米以下;水稻主要分布在印度东北部和半岛沿海平原,年降水量在1 000毫米以上。第3题,印度受西南季风很不稳定的影响,水旱灾害频繁,造成粮食生产很不稳定。
读世界上两个国家轮廓图,回答4、5题。
4.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两国共同的特征是( B )
A.四面临海的国家
B.有丰富的铁矿资源
C.首都分布在东南沿海
D.人口以混血人种为主
5.两国人口都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原因不包括( A )
A.平原面积宽广 B.气候温暖湿润
C.海运交通便利 D.开发较早
【解析】本题组考查巴西和澳大利亚的地理特征。第4题,由图可知,巴西和澳大利亚都有丰富的铁矿资源。澳大利亚是四面临海的国家,首都堪培拉位于东南沿海,以白色人种为主;巴西位于南美洲东部,东临大西洋,西部不临海,首都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上,地处内陆,混血人种所占比例高。第5题,两国人口都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是由于气候温暖湿润,临海交通便利,开发早,经济发达。巴西东南部是巴西高原,澳大利亚东部是大分水岭,平原面积都较小。
6.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同学们以俄罗斯为例,探究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部门及农作物分布的影响。请和同学们一起完成探究问题。
主题1: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部门的影响。
(1)根据材料完成下面表格。
土地利用类型 自然环境
主要地形类型 气候特点
耕地 ①平原 夏季温暖湿润
②林地 高原、山地 冷湿
草地、苔原和 极地荒漠 平原 ③寒冷干燥
(2)归纳总结:地形和气候共同影响农业生产部门的分布与发展。俄罗斯种植业(农业生产部门)分布在自然环境最优越的地区。
主题2:自然环境对农作物的影响。
(3)俄罗斯主要农作物中相对更耐温凉的有黑麦、马铃薯、亚麻(任选两种)。(列举两种)
主题3:实践演练:下面是马达加斯加岛地形、气候资料,参照前面的探究思路,完成下面问题。
(4)小明说图中A地适宜发展林业,小红说B地适宜种植水稻。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说明他(她)持这种观点的理由。选小明观点:以山地(高原)地形为主;气温高,降水多
选小红观点: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热量充足,降水多;靠近河流,水源充足等。(至少两条)
【解析】本题考查俄罗斯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1)题,读图可得,耕地主要分布在平原上;分布在高原、山地、气候冷湿的是森林;草原、苔原和极地荒漠气候寒冷,降水较少。第(2)题,自然环境最优越的地区发展种植业。第(3)题,马铃薯、黑麦、亚麻分布的纬度较高,更耐温凉。第(4)题,如果选小明观点,图中A处地形以山地为主,气温高,降水较多,适合发展林业;选小红的观点,B地海拔200米以下,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这里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降水较丰沛,靠近河流,水源充足,可以种植水稻。
考点三 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中考常考点
1.河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河流对人口、城市分布的影响。
解题突破点
教材实例
1.河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埃及的农业主要分布在尼罗河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②长江沿岸工业中心密集、城市众多。
2.河流对人口、城市分布的影响
①中南半岛的大城市多分布在大河沿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②埃及9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尼罗河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常考题精练
(2024·菏泽学业考)读埃及甘蔗、棉花分布示意图和阿斯旺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完成1、2题。
1.关于埃及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濒临太平洋
B.地跨亚欧两大洲
C.北回归线穿过国土南部
D.位于南半球
2.棉花、甘蔗沿尼罗河谷地集中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C )
A.纬度较低,热量丰富
B.气候干旱,光照充足
C.靠近河流,灌溉便利
D.平原辽阔,便于耕作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埃及的地理概况。第1题,根据图中两条纬线的度数,可以判断北纬23.5°的北回归线穿过国土南部;埃及濒临地中海和红海,不临太平洋;埃及地跨亚非两大洲;位于北半球。第2题,根据图中所示阿斯旺的气候资料,可以判断本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农作物靠近尼罗河,灌溉便利。
读世界古老文明区分布图,完成3、4题。
3.图中四大古老文明分布区的共同环境特征是( D )
A.全部位于低纬度
B.气候湿润,降水丰富
C.终年高温
D.位于大河的中下游平原
4.从黄河流域出发,沿着我国大陆海岸线向南,最终到达其他古老文明区,必须经过( A )
A.马六甲海峡 B.直布罗陀海峡
C.白令海峡 D.巴拿马运河
【解析】本题组考查人类文明区的分布特点、马六甲海峡的重要地理意义。第3题,读图可得,图中四大古老文明分布区都位于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该地区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较快。第4题,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天然水道,读图可知,从黄河流域出发,沿着我国大陆海岸线向南,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才能到达南亚的印度河流域、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北非的尼罗河下游。
下图是我国部分工业城市的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图示工业城市的分布特点是( B )
A.沿铁路分布 B.沿河分布
C.沿公路分布 D.沿海分布
6.长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包含( B )
A.提供便利航运 B.提供防卫功能
C.提供肥沃的土壤 D.提供充足的水源
【解析】本题组考查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5题,读图可得,图中工业城市沿长江分布。第6题,长江作为我国最大的河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提供便利航运、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壤,不包含提供防卫功能。
珠江全流域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丰富。西江为珠江最大支流。红水河属于西江上游,全长659 km,落差达254 m。西江中下游河段全长343 km,落差仅24 m。红水河流域耕地面积、人口仅为西江中下游流域的一半多, 而西江中下游流域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红水河流域的5倍以上。读下图,回答7~9题。
7.与西江中下游河段相比,红水河水能资源更丰富,最主要的原因是( A )
A.地势落差大 B.水量丰富
C.河段长 D.无结冰期
8.西江中下游干流河段开发利用主要方向应包括( B )
A.建设水电站 B.航运和水源
C.锡矿、锰矿开采加工 D.海水养殖
9.开发红水河流域,能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提供( A )
①大量清洁能源 ②发展工业的原材料
③极为丰富的高素质科技人才 ④十分充足的资金
⑤工业产品的销售市场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解析】本题组考查红水河的开发利用。第7题,读题干可知,红水河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西江下游地势落差小,水能不丰富。第8题,西江中下游流经平原,落差较小,不适合建水电站;西江中下游水流平稳,区域内经济发达,人口、城市众多,客货运输量大,适合发展航运;水量丰富,平原面积广,农业发达,可以引水灌溉;锡矿、锰矿上游段丰富;西江为淡水,不适合海水养殖。第9题,红水河流域水能丰富,可以开发水能;矿产资源丰富,能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提供工业原材料;红水河流域也能成为工业产品的销售市场。
10.(2024·眉山学业考)读中南半岛地形、河流与城市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归纳该区域城市分布特征。
答: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
(2)列举城市这种分布的有利条件和弊端(各写一条)。
有利条件:便利的水运、充足的水源(回答一条);
弊端:降水丰富的季节易发生洪涝灾害。
【解析】本题考查中南半岛城市的分布及利弊。第(1)题,据图归纳该区域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地区。第(2)题,中南半岛城市沿河分布的有利条件有便利的水运、充足的水源,而且河流沿岸平原广阔,城市发展空间广大;但降水丰富的季节易发生洪涝灾害。专题三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考点一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中考常考点
1.地形对人口、城市分布的影响。
2.地形对农业、交通的影响。
解题突破点
教材实例
1.地形对人口、城市的影响
①人口稠密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地区。
②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稀疏。
2.地形对农业、交通的影响
①青藏地区的农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
②台湾岛的铁路呈环状分布在沿海平原地区。
③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农业发达,交通便利。
常考题精练
1.(2024·龙东学业考)下列地区中人口分布最稀疏的是( )
A.东非高原 B.东欧平原
C.青藏高原 D.恒河平原
(2024·潼南学业考)读台湾省铁路、城市和物产分布图,回答2~4题。
2.到台湾省旅游,能看到的景点是( )
A.日月潭 B.大三巴牌坊
C.吴哥窟 D.卢浮宫博物馆
3.根据图中铁路、城市、农作物的分布,可知该地区人口集中于( )
A.东部 B.西部
C.中部 D.东北部
4.关于台湾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气候温暖湿润 B.森林资源缺乏
C.矿产资源丰富 D.为出口导向型经济
5.阅读材料,结合南美洲局部地区示意图(图1)和青海省年平均日照时数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图2),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青海省为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大力推广藜麦种植。藜麦富含高蛋白、维生素,被称为“超级谷物”。它原产于南美洲,是一种耐旱、耐寒、喜光的作物,最适合在海拔3 000~4 500米的高原或山地生长。青海省多数地区海拔在3 000米以上,自然环境非常适合种植藜麦。
(1)根据图1和所学知识,描述藜麦原产区的地理位置,并指出该地区低海拔山谷地带的农业特色。
。
(2)依据材料,解释青海省“自然环境非常适合种植藜麦”的理由。 。
(3)阐述材料中青海省的做法对其他地区农业发展的启示。 。
6.读青藏地区略图和三江并流区域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澜沧江与同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怒江、金沙江一起,在云南省西北部穿越横断山脉自北向南并行奔流,形成了“三江并流”景观。该地区山地与河流的分布特点是 。
(2)“茶马古道”是历史上汉藏民族之间茶马互换的贸易通道。茶马古道云南段主要从河谷地区经过,是人口、村庄比较 (稀少/集中)的地区,其原因与河谷地区的坡度相对比较 (陡峻/平缓)有关。
考点二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中考常考点
命题角度 教材实例
气候对人们衣、食、住、行的影响 生活在西亚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居住帐篷,身着宽大袍子,过着游牧生活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东南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棕榈油、椰子和蕉麻纤维的最大产地;欧洲西部乳畜业发达
气候对人口、城市、交通的影响 澳大利亚、巴西的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我国传统的交通工具为“南船北马”
解题突破点
1.气候影响生活方式:
举例 与气候的关系
衣 阿拉伯人喜穿白色宽大长袍 适应终年炎热的气候
因纽特人穿厚厚的皮袄 适应终年寒冷的气候
藏族人民穿藏袍 适应低温、昼夜温差大的气候
俄罗斯人穿厚重的毛皮服装 适应冬季寒冷而漫长的气候
食 我国北方主食为面食,南方主食为大米 北方适合种小麦,南方适合种水稻
四川、湖南、贵州的居民喜食辣椒 气候潮湿
欧洲西部居民喜食牛羊肉和乳产品 气候冷湿,适合发展畜牧业
住 因纽特人住冰屋 适应终年严寒的气候
我国陕北居民住窑洞 适应干旱少雨的气候
我国云南和东南亚地区的高脚屋 适应当地高温潮湿的环境
西亚、北非厚墙、小窗建筑 适应当地高温、多风沙的环境
我国北方墙体厚、窗户小, 南方墙体薄、窗户大 北方冬季气温低,能起到防寒保温的作用;南方气温高, 能起到通风散热的作用
我国南方屋顶坡度大,北方坡度小 南方降水多,北方降水少
行 我国传统交通工具“南船北马” 南方多雨,河湖众多
沙漠地区的骆驼 适应炎热、干旱、多风沙的气候
“高原之舟”牦牛 适应高寒、缺氧的气候
2.气候影响农业生产活动:
(1)影响农业类型。
降水量与种植业 ≥800毫米 水田农业
400~800毫米 旱作农业
≤400毫米 灌溉农业或绿洲农业
气候类型与农业类型 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种植业、林业、渔业发达
温带大陆性气候 降水少;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灌溉农业
温带海洋性气候 常年湿润,光照不足;畜牧业发达
高原山地气候 气温低;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河谷农业
(2)影响农作物种类。
①高温多雨的地区适合种植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
②降水较少、热量较充足的地区适合种植小麦。如印度的恒河平原种植水稻,德干高原种植小麦。
③我国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地区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东南亚 水稻 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
恒河平原 水稻 黄麻
德干高原 小麦 棉花
东北平原 春小麦、水稻 大豆、甜菜
南方地区 水稻 油菜、甘蔗
西北地区 冬小麦 棉花、瓜果
华北平原 冬小麦 花生、棉花
(3)影响作物熟制。
温度带与 作物熟制 热带 一年三熟
亚热带 一年两熟
暖温带 两年三熟
中温带 一年一熟
3.气候与人口分布:
(1)一般而言,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人口稠密,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的沿海和平原地区,人口稠密。
(2)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稀疏。
4.气候与交通:
(1)雨雪、大雾、沙尘暴等恶劣天气对公路运输、航空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等产生严重影响。
(2)气候不同,传统的交通工具不同。如东西伯利亚气候寒冷,狗拉雪橇为当地居民的传统交通工具;沙漠地区以骆驼为主要交通工具;我国南方水运发达,而北方以陆路交通为主等。
常考题精练
1.(2024·牡丹江学业考)天气、气候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如一些特色民居往往与当地的气候关系密切相关。如图为北欧某地的民居,该民居多用松木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屋顶坡度大。北欧民居的建筑特色反映当地的气候特点是( )
A.湿润多雪 B.低温少雨
C.高温多雨 D.寒冷干燥
(2024·临沂学业考)读印度地形图、年降水量分布图及粮食作物分布图,完成2、3题。
2.印度粮食生产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小麦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1 000毫米以上的地区
B.水稻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1 000毫米以下的地区
C.水稻主要分布在恒河中下游平原和半岛沿海平原
D.小麦主要分布在恒河下游平原和德干高原
3.结合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印度粮食生产很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 )
A.西南季风很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
B.东北季风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
C.东北季风不稳定,北涝南旱
D.西南季风很稳定,全年降水丰富
读世界上两个国家轮廓图,回答4、5题。
4.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两国共同的特征是( )
A.四面临海的国家
B.有丰富的铁矿资源
C.首都分布在东南沿海
D.人口以混血人种为主
5.两国人口都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原因不包括( )
A.平原面积宽广 B.气候温暖湿润
C.海运交通便利 D.开发较早
6.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同学们以俄罗斯为例,探究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部门及农作物分布的影响。请和同学们一起完成探究问题。
主题1: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部门的影响。
(1)根据材料完成下面表格。
土地利用类型 自然环境
主要地形类型 气候特点
耕地 ① 夏季温暖湿润
② 高原、山地 冷湿
草地、苔原和 极地荒漠 平原 ③
(2)归纳总结:地形和气候共同影响农业生产部门的分布与发展。俄罗斯 (农业生产部门)分布在自然环境最优越的地区。
主题2:自然环境对农作物的影响。
(3)俄罗斯主要农作物中相对更耐温凉的有 。(列举两种)
主题3:实践演练:下面是马达加斯加岛地形、气候资料,参照前面的探究思路,完成下面问题。
(4)小明说图中A地适宜发展林业,小红说B地适宜种植水稻。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说明他(她)持这种观点的理由。
。(至少两条)
考点三 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中考常考点
1.河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河流对人口、城市分布的影响。
解题突破点
教材实例
1.河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埃及的农业主要分布在尼罗河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②长江沿岸工业中心密集、城市众多。
2.河流对人口、城市分布的影响
①中南半岛的大城市多分布在大河沿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②埃及9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尼罗河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常考题精练
(2024·菏泽学业考)读埃及甘蔗、棉花分布示意图和阿斯旺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完成1、2题。
1.关于埃及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濒临太平洋
B.地跨亚欧两大洲
C.北回归线穿过国土南部
D.位于南半球
2.棉花、甘蔗沿尼罗河谷地集中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较低,热量丰富
B.气候干旱,光照充足
C.靠近河流,灌溉便利
D.平原辽阔,便于耕作
读世界古老文明区分布图,完成3、4题。
3.图中四大古老文明分布区的共同环境特征是( )
A.全部位于低纬度
B.气候湿润,降水丰富
C.终年高温
D.位于大河的中下游平原
4.从黄河流域出发,沿着我国大陆海岸线向南,最终到达其他古老文明区,必须经过( )
A.马六甲海峡 B.直布罗陀海峡
C.白令海峡 D.巴拿马运河
下图是我国部分工业城市的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图示工业城市的分布特点是( )
A.沿铁路分布 B.沿河分布
C.沿公路分布 D.沿海分布
6.长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包含( )
A.提供便利航运 B.提供防卫功能
C.提供肥沃的土壤 D.提供充足的水源
珠江全流域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丰富。西江为珠江最大支流。红水河属于西江上游,全长659 km,落差达254 m。西江中下游河段全长343 km,落差仅24 m。红水河流域耕地面积、人口仅为西江中下游流域的一半多, 而西江中下游流域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红水河流域的5倍以上。读下图,回答7~9题。
7.与西江中下游河段相比,红水河水能资源更丰富,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地势落差大 B.水量丰富
C.河段长 D.无结冰期
8.西江中下游干流河段开发利用主要方向应包括( )
A.建设水电站 B.航运和水源
C.锡矿、锰矿开采加工 D.海水养殖
9.开发红水河流域,能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提供( )
①大量清洁能源 ②发展工业的原材料
③极为丰富的高素质科技人才 ④十分充足的资金
⑤工业产品的销售市场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10.(2024·眉山学业考)读中南半岛地形、河流与城市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归纳该区域城市分布特征。
(2)列举城市这种分布的有利条件和弊端(各写一条)。
有利条件: ;
弊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