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美术 年级 高一
课题 《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
教科书 美术鉴赏(人民美术出版社)
主题名称 学时 1学时
课标要求
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逐步提高审美能力,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教学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 本课共分为三部分。紧扣“鉴赏”的主旨,依据认知的逻辑,选取经典作品,引导学生快速、准确地把握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神内涵。第一部分“山水情怀”,点出作为山水画创作对象——“山水” 的文化内涵。第二部分“妙夺造化”讲解山水画的创作观,指出山水画创作的两个灵感来源——“造化"(客观)和“心源”(主观),提示了山水画表现与真实山水的差异。第三部分“因心造境”点出了“意境”的概念。
学习者分析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高中阶段的学生其记忆力、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高速发展,能够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同时,该阶段的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和阅历尚浅,对山水画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思想以及其意境还不能很好的理解,对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所蕴含的浓郁山水情怀是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在教学中运用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作品以及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本堂课的重点知识,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
学习目标确定
1.理解中国传统文人浓郁的山水情怀,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提升对传统山水画的鉴赏能力。 2.在理解山水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作规律的基础上,讨论与自主探究,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形成分析与评价。 3.理解山水情景融合,主客观统一的山水意境表达,确立山水情怀的审美价值观,提高对传统绘画的鉴赏水平,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的能力并提升人文素养。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山水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观。对传统山水画意境的理解,以及对经典作品意境的赏析。
难点 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所蕴含的浓郁的山水情怀。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预习本科内容,搜集关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相关资料。
学习策略 教法:欣赏法、讲授法、视频导入。 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小组合作探究。
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评价方式 结果与反思
课堂参与情况 自评、学生互评、师评(综合课堂提问、课堂观察、学习任务 单完成度的评价) 优秀
知识运用情况 一般
作业完成情况、创意度 加油
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趣味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播放古琴音乐,并提出问题: 同学们知道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期间,欣赏了一首古琴曲,现在教室内回响起的悠扬音乐就是那一首古琴曲,有人知道它的曲名吗 你能联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高山流水》,优美的山水景物) 教师总结:高山流水不仅是一首悠美的乐曲,也是我国古代山水画画家的主要绘画题材。山水画是山水、人物、花鸟三个主要画科中最受中国古代文人推崇的,那它具有怎样的独特魅力 现代山水画和古代传统山水画有怎样的传承和发展 让我们一起走入山水画与传统艺术!引入课题《象外之镜——中国传统山水画》。 欣赏音乐,思考问题,引发兴趣。
(一)山水情怀 1.师课件出示《富春山居图》作品。 2.生观察《富春山居图》作品,思考问题:2011 年,《富春山居图》首度合壁展出,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化大事。《富春山居图》画的是富春江两岸景色,但我们沿着黄公望的足迹游历富春江,却无法找到画中的山水。画家描绘的是真实的风景吗 为什么要画山水画? (生讨论交流) 师(根据讨论交流,引出本课的基本问题):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浓郁的山水情怀? 4.生阅读教材这一部分内容,思考问题:作为山水画创作对象——“山水” 有什么样的文化内涵? 5.师出示《青卞隐居图》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山水文化内涵。 6.生观察作品,并参与探究分析,体会古人对山水的情怀。 7.生小组内交流分享。 8.探究与发现:中国山水画为什么不称作风景画 “山水”和“江山”“河山”等词在传统文化中具有什么特殊含义 9.生小组内交流分享。 10.师小结: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山水有着特殊的情感。山水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家园。山水还是感受天地万物规律的媒介。中国传统文人有着浓郁的山水情怀。 (二)妙夺造化 1.继续观察对比图片和播放《富春山居图》鉴赏视频,并且提出问题:真实的富春江两岸景色与《富春山居图》有何不同,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进行总结:画中山水不同于真山真水,是需要画家从外在的自然山水中汲取创作素材,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头脑中提炼概括,并不断调整。这就是山水画创作中所讲究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令“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山水画创作的两个灵感来源——“造化"(客观)和“心源”(主观),山水画表现与真实山水是有差异的。 2.展示《溪山行旅图》《富六君子图》《青卞隐居图》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问题,通过对三幅山水画构图、形式的分析,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山水并不是真山真水,理解山水画中的妙夺造化,培养我们审美判断能力。 (三)因心造境 1.生阅读教材这一部分内容。 2.师出示《溪山行旅图》《六君子图》,思考问题:如何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 3.师小结:“因心造境”点出了“意境”的概念。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是情与景的统一。山水画创作就是通过笔墨,将实境转化为虚境的艺术活动。山水的意境,仰赖于画家的创造。 4.提出问题:说一说为何艺术家常以山水画来表达人的情感思想 小结: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山水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把山水当作感受天地万物规律的媒介,人在山水中洗心养身,澄怀观道,获得“天人合一”的精神体验。 探究、讨论、思考。观看《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的新闻,观察图像,思考问题 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学生讨论、思考、表达见解。 思考、欣赏、交流回答问题。 画中山水与真实山水对比。 在教师的组织下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课堂活动
课堂实践活动: 1.结合你喜欢的作品,开展艺术辩论赛,辩题为:谈一谈山水画是否也可以叫做风景画 学生从山水画特点、构图、笔墨等各个角度进行辩论(甲方:不可以等同,山水画《六君子图》中疏林坡岸,湖水茫茫,线条细腻,可以体现出清远潇疏的意境,风景画《西湖美景》描绘了西湖优美景色,色彩鲜明,意境表达不够;乙方:可以等同,两者都描绘现实的美景等。)
作业展评
学生评价: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派代表总结讨论的结果。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小组总结进行评价,进行补充,挖掘优点,促进提高,激发和延续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兴趣。 学生自评:每组派出代表讲解本组的讨论结果,总结收获与体会。
课后拓展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又一旷世杰作。与《富春山居图》对读,二者在描绘对象在表现技法、创作背景等方面有何异同?用所学的鉴赏方法分析 《千里江山图》。 以“山水情怀”为精神原点,结合山水诗、山水画题记及山水画创作的历史背景进行拓展学习。
课堂小结
山水画对中国传统美术有重要的意义,山水画源自对自然山川的写生,但又超越具体时空,是自然与人“天人合一”的写照,具有纯粹的、普遍性的美。我们要学会观察自然、热爱自然,体会山水画中的情怀与意境,领悟山水画中的人文思想,加深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认识和理解,养成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积极的弘扬这些优秀的文化。 在教师的组织下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
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 创作对象:“山水” -- 文化内涵 创作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灵魂:意境
课后说课反思
1.根据学情可以在本单元中国美术鉴赏学习前,进行一节课的用笔、用墨技巧复习课,理解用笔、用墨的技巧,是欣赏的起点。理解笔墨所传达的审美价值与精神理念,才能读懂中国传统绘画。 2.在本节课讲授过程中,也需要适当的联系笔墨技巧来进行。 3.增加图片数量,通过大量作品,来提高学生艺术鉴赏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