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地考察钱塘江大桥、钱塘江大桥纪念馆、铁路博物馆,学会对资料进行收集、提取史料中有效信息,知道建设钱塘江大桥的艰难历程及建成的意义,培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素养。 2.通过实地考察钱塘江大桥纪念馆、杭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利用年代尺梳理近代钱塘江大桥大事记,知道大桥建成后发展历程,理解“大桥精神”内涵,培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 3.通过学习钱塘江大桥相关历史并撰写保护钱塘江大桥倡议书,在实践中培养保护文物意识,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教学难点:认识文物的历史价值
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撰写护桥倡议书 1.视频导入,初步感知 观看钱塘江大桥航拍视频,了解钱塘江大桥关键基本信息:“公铁两用”、“建成于1937年”、“钱塘江上第一座大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后续任务开展打下知识基础,并引出本课驱动性任务“驱动性问题:撰写“保护钱塘江大桥”倡议书。 2.以评促学,量规先行 阅读“湿地保护倡议书”(范例),结合阅读感受,谈谈如何写好倡议书,初步制定终结性评价量表。在师生共制评价量表过程中明确内容、情感、形式维度的评价标准。根据“过程性评价量表”对学生学习探究过程从参与、合作、探究、创新提出评价标准。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设计意图】以终为始,以任务驱动和制定评价量规的方式,驱动学生有目标地开展后续活动。 子任务一:长桥如剑横江起 研学路线:“钱塘江大桥——杭州铁路博物馆——钱塘江大桥纪念馆”
1.联系位置,知设计“优” 学生在杭州铁路博物馆、钱塘江大桥纪念馆搜集资料,说明钱塘江大桥“公铁两用”设计的目的。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知道大桥与沪杭铁路杭江铁路的相对位置,知道大桥修建前人员、货物过江主要以轮渡为主,公铁两用大桥的修建将杭州的铁路和公路连成整体,起到沟通南北的作用。
2.了解环境,感设计“难” 了解钱塘江水文特点涌潮及江底泥沙层厚,初步了解钱塘江上架桥的不易。学生针对钱塘江的特点,搜集资料说明:民间有“钱塘江上架桥——办不到”之说,茅以升等人如何“办得到”?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知道茅以升等人在建桥前作了精密的勘测,选择了修建大桥的位置,在建设大桥过程中创造性使用了射水法、浮运法方法。初步感知建桥人的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首创精神。 【设计意图】跨“界”思考,利用自然地理知识与历史事件做有机融合,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深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三、子任务二:风云跌宕挺脊梁
1.抓时间点,晓其要用 抓住“1937年建成”这一特殊的时间点,学生结合教材《淞沪会战示意图》思考:淞沪会战的爆发对建设钱塘江大桥产生的影响。 地图出自《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版,第95页。
学生阅读历史地图,承接任务一,知道建桥人当时不仅面临自然环境的困难,还面对战乱的社会环境,史地综合进一步理解钱塘江大桥的建成,在运输人员、物资发挥重要的交通作用,这在战时环境下显得更加重要。 2.理发展线,提炼内涵 研学路线:游“钱塘江大桥纪念馆——杭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 学生游览钱塘江大桥纪念馆,收集资料梳理钱塘江大桥大事记年代尺(近代)。根据根据年代尺整理的史实,为“大桥精神”提炼2-3个关键词。学生感悟茅以升等人建桥、炸桥、立志复桥、占桥行动后的精神力量。 3.形历史观,印证精神 学生参观杭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寻找史实印证“杭州人”诠释的“大桥精神”。 学生从钱塘江大桥拓展开去,寻找与大桥经历跌宕命运同时期的英雄人物事迹(抗日战争时期)寻找与桥相关的英雄人物事迹,感受民族精神在“杭州人”身上的反映,知道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着和历史的创造者。
【设计意图】借助历史地图、年代尺等学习支架,促进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通过挖掘人物事迹,感知人物精神,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深化对文物价值的认知,形成培养保护文物的态度。 四、研学成果:今昔合璧承文明 1.写倡议书,成研学果 学生根据参观感受和资料,撰写保护钱塘江大桥倡议书。 资料:本准则的宗旨是对文物古迹实行有效的保护。保护是指为保存文物古迹实物遗存及其历史环境进行的全部活动。保护的目的是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保护的任务是通过技术的和管理的措施,修缮自然力和人为造成的损伤,制止新的破坏。所有保护措施都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节选) 【设计意图】对学生研学过程进行总结,在形成项目化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深化理解,在实践中培养自觉保护文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