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简述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过程,初步分析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特点。 2.举例说出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及其特点,能从唯物史观角度初步认识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变化之间的关系 3. 初步理解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培养时空观念、历史理解。 4.了解以张謇为代表的民族企业家的事迹,浸润家国情怀。
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简述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举例说出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及其特点,了解以张謇为代表的民族企业家的事迹。 难点:初步分析民族工业发展或受挫的原因,初步认识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变化之间的关系,理解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
教学过程
项目准备 驱动性问题:对比老师和张謇到北京所花时间,你发现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使其直观感受到“交通发展了”、“时代变化了”,从而引出课题,为接下来扮演“民国商人”穿越时空,跟随张謇进行“投资活动”作铺垫。 项目活动 活动一:张謇的抉择 驱动性问题:1、状元办厂,你会给张謇投资吗?2、一战爆发,你会撤资吗? (1)阅读史料,学生说出张謇的人生抉择,并就是否给张謇投资作出选择。 (2)观看视频,学生概括张謇创业初遇到的困难。借助资料,学生尝试解释视频中“工厂”的含义,并在老师点拨下对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和中国古代经济的区别。 (3)学生合作探究一战期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状况,并决定是否撤资。 (4)观看图片,说出一战期间大生纱厂为代表的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及涌现出的民族企业名称。 【设计意图】创设“民国商人投资”情境,有利于学生神入历史。在“投”与“不投”的选择中,学生需联系已学知识,解读史料,这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也利于知识体系的建构。 活动二:张謇的生活 驱动性问题: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有何变化? (1)学生观看有关张謇生活的老照片合集,并填写表格,归纳社会生活的变化 (2)学生对比老照片,分析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设计意图】观看对比老照片的方式可帮助学生直观、全面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总体面貌及特点。 活动三:张謇的时代 驱动性问题:1、作为大生股东,你认为大生进军重工业?还是投资轻工业? 2、大生的新厂址选在哪里? (1)学生阅读张謇的设想(见材料)后,以股东身份召开以大生纱厂扩张为主题的股东大会,并发表各自意见。 (2)学生结合史料(材料9~14),探究大生纱厂的投资方向、新厂址选择、是否发展文教事业等问题,并作出如何投资的决定。 (3)在分组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重工业的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性质下是举步维艰的,从而学生可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经济的发展会受到时代、社会的多重影响,并归纳出民族工业在行业分布、地区分布上的特点。 (4)学生阅读资料,感受在艰难的时代背景下,张謇试图用一己之力去救国的家国情怀。 (5)学生阅读史料,概括张謇大生集团在1922年的经营情况,小组讨论给出是否继续投资的选择。 【设计意图】学生理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实业救国是很难实现的,从而深化历史理解、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活动四:我们的时代 学生思考课堂一开始的思考题,“4个半小时和8天之间,说明了什么?” 学生结合党的二十大介绍的我们所取得的各方面的辉煌成就,感悟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下,张謇等无数的民族实业家没完成的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梦想,在如今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得到了充分的实现。 【设计意图】从“张謇的时代”到“我们的时代”,旨在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这也是本课立意所在。
目标检测设计
本项目化学习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过程性评价采用表现性评价,以本课中“股东大会”为例,评价标准兼顾多维评价和多元评价,有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持续保持和自信心提升。
教学设计亮点
本课设计亮点: 还学于生的设计理念;项目驱动的学习方法; 能力分层的思维进阶;聚焦素养的培养路径。 教学活动策略主要运用了支架式教学策略、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