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学目标
1.通过知道东北大学流亡迁址的史实,掌握九一八事变、东北抗联、一二 ·九运动、西安事 变等史事,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培养“唯物史观 ”与“时空 观念 ”核心素养。 2.通过分析东北大学学子的努力、校长张学良、蒋介石等多人物立场的史料,理解西安事变 的和平解决的意义,掌握客观评价人物与事件的能力,培育“史料实证 ”与“历史解释 ” 核心素养。 3.通过掌握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抗战的努力,理解中共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中的关键 作用,培育“家国情怀 ”与“历史解释 ”核心素养。 4.通过了解东北大学学子在一二 ·九运动中的英勇抗战,认识中国人民抗战的艰苦历程,深 切体会抗战精神,激发真挚的爱国感情,培育“家国情怀 ”与“历史解释 ”核心素养。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九一八事变。 2.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 1.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一所大学 ”:风雨飘摇,流徙史诗 1.视频“沉浸 ”,体验入情 观看原创视频《东北大学自述》,点明主题“东北大学是为抗战而生的大学 ”、 学生从见证者、亲历者的视角,并以“东大 ”为线索展开课堂学习。 2.歌曲“跨界 ”,驱动学习 借助东大校友创作的东大抗日歌曲,搭建历史与音乐结合的跨学科项目化学 习框架,并提出驱动性问题:如何从《五月的鲜花》歌词剖析从九一八事变到西 安事变的历史? 【设计意图】媒体触动感官:借助视频、歌曲打造“红色校史 ”新载体,引 领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进入体验氛围,将“东大 ”拟人化,使得学生读来兴致盎 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将其作为线索激发学生对抗战历史真实的情感。 二、“一滩鲜血 ”:夜袭沈阳,铁蹄踏梦 歌词一:如今的东北已沦亡了四年 1.口述“还原” ,经历真实 聆听歌词“如今的东北已沦亡了四年 ”,初步体验作者关于九一八事变的情 绪。阅读东大师生口述(九一八事变当天体验、对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原因的讨 论),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史实概况,并深入探究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真实原因。
2.融合“史音” ,图文为方 以历史与音乐跨学科学习为方法,结合文字和图片史料,分析九一八事变对 中国的后续影响,并再次体会歌曲中作者情感。 【设计意图】创新学习方法:结合多元史料(口述史、文字史料、照片等), 总结历史学习的方法:听歌词,品历史。从情感立场更细腻地感知历史,由此培 育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歌词二:鲜花掩盖了志士的鲜血 以小见大,强化概念 从东大参与东北抗日的学生,引申到东北同胞们参与局部抗战的史实、人物, 进一步强化概念“局部抗战 ”,深化学生对九一八事变在我国和国际上影响的印 象。
【设计意图】突出以点带面:以东北大学在东北抗战中的反抗行动为切入点, 从书本到社会,不仅巩固了教材中的知识,补充了更多抗日例子。 三、“一声怒吼 ”:流离燕市,士报国恩 歌词三:再也忍不住这满腔的愤怒/我们期待着这一声怒吼 1.双线探因,以表梳史 从国内国民政府和国外日本两个视角,分析一二 ·九运动爆发的背景,借助 表格,清晰地整理一二 ·九运动史实。 2.辩证分析,历史解释 回顾以上史料基础,思考一二九运动是失败或成果,由此推出一二 ·九运动 的意义,学会辩证地对历史人物与史实进行历史评价。 【设计意图】理性历史评判:基于史料分析,用客观理性的眼光评判历史, 培养科学的历史观。 四、“一起挥拳 ”:辗转西安,民族抉择 歌词四:“被压迫者,一起挥动拳头” 1.细读家书,明晰立场 从国民政府与共产党的抗日态度的差异看,解读西安事变的原因及张学良发 动西安事变背后的“ 以民族大义为重 ”的抗战立场。
2.民族大义,家国情怀 从周恩来的努力中,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的民族抉择, 点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的原因。 【设计意图】厚植家国情怀: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抗战中的作用,领悟抗 战精神,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感。 课堂总结:抗战流徙史诗 整理本节课的“三座城、三段史、三句歌词 ”,体验以歌读史,以史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