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主题探究类
题型解读|模板构建|真题试炼
命题特点 技巧解读 真题示例
探究主题类题目往往与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紧密相连,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类题目通常具有一定情境性和实践性。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能够从题干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1)仔细阅读图文材料,准确获取答题所需要的信息 (2)细审题干,明确“问什么”,即要明确要描述什么,即描述的方向;同时在描述时应将地理问题和地理原理相对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3)回答问题时,应全面,注意回答的角度和层次是否完整 (4)回答问题时,力争做到答案的专业向,关键词不能丢而且要准确,尽量使用地理术语 (2024·山东青岛·T31)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是黄河流域劳动人民长期观察当地天文、气候、物候现象与农事活动关系的经验总结。某校地理小组开展了“二十四节气与农事”的主题学习活动,制作了画册。根据画册的部分内容(下图),完成学习任务。 (2024·江苏宿迁·T42) 探究主题水稻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024·山西·T18) 研学主题:游三晋·画家乡——感受山西生态环境美如画
课标指引 主题探究类试题具有生活性、时代性、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等特点。通常由多个次主题构成,完成一个主主题探究,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能力。这一设题形式符合中学生探究问题的思维规律,从设题形式和立意上侧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
命题预测 主题探究类题目常出现在综合题,用主题探究的形式延伸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能力。
答|题|技|巧
第一步: 理解题目背景 地理主题探究类题目往往基于真实的地理现象或实际问题,因此理解题目背景至关重要。在解题前,应仔细阅读题目,弄清所探究主题的地理现象或问题的发生地、发生时间、涉及的地理要素等基本情况,为后续分析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步: 收集分析相关材料 在理解题目背景后,应进一步明确题目要求探究的地理问题或现象,以及预期达到的结论或解决方案。明确的目标有助于对后续资料的收集和分析。针对题目所涉及的地理现象或问题,应收集相关的地理资料。资料可以来源于课本、地图、网络、实地调查等多种途径。在收集资料时,应注意资料的准确性、权威性和时效性,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第二步: 分析地理要素 在收集到相关资料后,应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分析过程中,应关注地理现象或问题所涉及的各种地理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人口分布等。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综合分析,可以揭示地理现象或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第四步: 得出合理结论 在完成资料收集、分析和运用地理方法后,应得出合理的结论。结论应基于充分的证据和分析,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同时,结论也应与题目背景和目标相呼应,满足题目的要求。
1.(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是黄河流域劳动人民长期观察当地天文、气候、物候现象与农事活动关系的经验总结。某校地理小组开展了“二十四节气与农事”的主题学习活动,制作了画册。根据画册的部分内容(下图),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一】探究二十四节气的内涵
中国传统上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始点,划分出春、夏、秋、冬四季。依据二十四节气歌,说出中国的传统春季包含的节气。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表征 节气名称中含有“春”“夏”“秋”“冬”的属于季节类;含有“寒”“暑”“雨”“雪”“霜”“露”的属于气候类;反映植物生长、动物活动的属于物候类。 类别 节气名称
季节类
气候类
物候类
依据材料,将二十四节气归类,完成下表内容。(各写出两个)
(3)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和“吃过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的说法。说出该说法反映的地理现象。
【任务二】探究二十四节气的农事谚语
冬小麦播种期农事谚语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河北 秋分早,霜降迟,只有寒露正当时 ——山东 寒露到霜降,种麦日夜忙 ——安徽 清明农事谚语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东北地区 春分早,谷雨迟,清明种棉正当时 ——华北地区 清明清,担秧插地坪 ——华南地区
二十四节气逐渐扩展到全国应用时,同一农事活动在不同地区进行的节气不同,同一节气在不同地区的农事活动也不同。
(4)依据农事谚语,判断山东、安徽、河北三省的冬小麦播种期由早到晚的顺序是 。清明节气,我国东北地区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冬小麦/春小麦)。
【任务三】依据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事活动
(5)青岛某学校开辟了班级劳动试验田,欲依据山东农事谚语,计划2025年部分劳动内容。请献计献策,把以下劳动内容的字母代码填入下表中的相应位置。
A.收白菜;B.种瓜点豆;C.收获白薯;D.收获冬小麦
山东农事谚语 麦到芒种,谷到秋,过了霜降刨白薯 立夏前后,种瓜点豆 立冬收萝卜,小雪收白菜 立冬收葱,不收则空 节气 劳动内容
立夏
芒种
霜降
立冬 收获萝卜、大葱
小雪
2.(2024·江苏宿迁·中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水稻喜温喜湿,生长期需水量一般在700—1200毫米。目前世界稻谷产量集中于亚洲,加之亚洲居民喜食稻米,故常称水稻为“亚洲的粮食”。
材料二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为核心的科研团队所培育的“超级杂交稻”,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2020年成功实现双季稻亩产1500千克的攻关目标。
材料三图左为“亚洲水稻主产区分布图及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图右为“1949—2019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变化统计图”。
探究主题一水稻生产与自然环境
(1)水稻主要种植区所属的亚洲分区是东亚、东南亚、 。
(2)从气候看,亚洲水稻主要种植区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
探究主题二水稻增产与科学技术
(3)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水稻增产中的作用。
探究主题三粮食安全与粮食消费
(4)1949年以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总体呈 趋势。为了确保粮食安全,我国应大力保护耕地。
(5)在粮食消费过程中,为避免餐桌上的浪费,作为中学生,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3.(2024·山西·中考真题)【地理研学】
研学主题:游三晋·画家乡——感受山西生态环境美如画
研学背景:路遍锦绣山河,弘扬三晋文化。某学校开展了以“游三晋·画家乡——感受山西生态环境美如画”为主题的研学活动。
研学资料:
资料一 走进表里山河山西自古就有“表里山河”之称,外有大河、内有高山。西部,黄河自北而南奔腾而下;东部,八百里太行,自然风光雄奇壮丽。北宋时期杰出的科学家沈括在游历太行山后指出:“此乃昔日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
资料二 体会三晋文化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山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和纪念地。
资料三 感受生态之美近年来,山西坚定向绿而行,加快打造美丽山西的步伐,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幸福感显著增强。
资料四 阅读示意图山西省部分研学地点(包括旅游景点和红色景点)示意图。
研学思考:
(1)“山西”意为大山之西,古称“河东”。写出其中“山”、“河”的名称。
(2)指出材料中“此乃昔日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描述的地理现象。
(3)请你从图中推荐一处研学地点,并说明推荐理由。
(4)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请列举两条保护家乡生态环境的具体做法。
4.(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为了认识农业的重要性,小明以欧洲西部为例探究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根据资料完成探究问题。
区域整体探究:
(1)根据欧洲西部自然环境差异,左图中①②③三地主要发展的农业部门是( )(单项选择)
A.①畜牧业②种植业③林业 B.①种植业②林业③畜牧业
C.①种植业②畜牧业③林业 D.①林业②畜牧业③种植业
国家案例探究:具体到某个国家,农业发展情况是怎样的呢,小明以法国为例进一步探究。
(2)小明知道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大部分地区以畜牧业为主。但是他发现,巴黎盆地主要发展的却是种植业。请说出巴黎盆地发展种植业的优势自然条件。(说出2点)
(3)小明认为A地以畜牧业为主,不仅与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关,还与地形有关。请从地形角度说明A地发展畜牧业的原因。
拓展应用:根据前面的探究方法,小明对新疆的农业分布与发展进行了探究。
(4)新疆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区。据图推测新疆畜牧业分布的主要地形类型。
2023年9月,新疆“海鲜”迎来大丰收登上热搜。科研人员在盐碱水里添加特定的微量元素和益生菌,调配出适合不同海鲜生长的“人工海水”。经科学家们不懈的努力和政府对盐碱地养殖产业的推动,新疆已成功实现“海鲜陆养”,产品畅销国内外。
(5)根据资料说出新疆发展“海鲜陆养”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各说出1条)
感悟提升:
(6)通过探究,小明得出以下结论。结合你的认知,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单项选择)
①农业发展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②自然环境对现代农业的影响相对增强③区域学习时既要关注整体特征,又要关注内部差异④区域学习时可以将不同区域进行对比研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2024·宁夏石嘴山·二模)【须行万里路】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通过两年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地理学科分析问题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请结合所学,完成本次新疆西藏暑期研学之旅。
【研学前准备】
(1)比较差异,总结特征:
A地 B地
地形类型 盆地 ① 为主,冰川广布
气候类型 ② 高山高原气候
(2)学以致用,指导生活:根据自然环境差异,选择研学途中必带的生活用品,并阐明理由。
【研学中探究】
主题一:交通旅行之思
(3)乘火车从吐鲁番出发,沿南疆铁路向喀什方向行进,透过右侧车窗看到高大的 山脉。高山冰雪融水汇入塔里木河,一座座油井在沙漠中连片开采,天然气资源通过 运输方式运往祖国的东部沿海。
(4)经格尔木转入青藏铁路线、发现和若铁路和青藏铁路都有“以桥代路”的现象。对这种施工方式分析正确的是:和若铁路____﹔青藏铁路____。(填写母)
A.气候寒冷,冰层厚,防风雪覆盖 B.气候高寒,防冻土,方使野生动物迁徙
C.气候干旱,沙漠广布,防风沙掩埋 D.气候湿热,雨林茂密,防洪水淹没
主题二:农牧饮食之异
(5)研学的饮食与我们家乡有很大的差异,研学途中,我们看到A地所在省区 (省份简称)的棉田和粮田大都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上,看见B地所在地区有连绵的雪山冰川、高原冻土,B地农业部门以 为主。
【研学后反思】
本次研学旅行,我们看到了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感受到独特地域的风土人情,见证了祖国丰富的资源和跨地域协同发展的伟大工程。
6.(2024·湖南怀化·模拟预测)【项目式学习】
项目主题:登苏宝顶,学等高线
项目背景:2023年9月7日,怀化某中学地理社团开展苏宝顶研学之旅。
任务一:收集信息
苏宝顶为雪峰山自然保护区的主峰,名副其实的“雪峰之巅”,海拔1934米。左上图为学生收集的出发时鹤城区的天气信息。
(1)出发时,鹤城区与苏宝顶相比,气温较低的是 。
任务二:分析探究
(2)研学队伍中途在甲地休整,此时,与山顶的高差最大不超过 米。
露营地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选择地势稍高的缓坡或较平坦的鞍部;避开陡坡或陡崖,以防崩塌、落石;避开山顶、河谷、河边,以防大风或突降暴雨造成的灾害。
(3)依照该原则,此次研学最合适的露营地为 处(填数字代号)。沿路观察到有集镇、村庄等乡村聚落,最有可能在 处(填数字代号)。
任务三:成果展示
一般来说,风速越大、风向越稳定,风力发电效益就越好;障碍物遮挡较多的区域,可能会降低风速和风向的稳定性,导致风能资源利用减少,而无遮挡物的区域更利于风能资源的充分利用。
(4)此次研学,学生观察到苏宝顶有很多风力发电机组,通过学生绘制的苏宝顶等高线地形图,观察风力发电机的安装地点大多处于山顶和 (山体部位),请说明这样布局的原因: 。
7.(2024·山西朔州·模拟预测)【项目化学习】
项目主题舌尖上的中国
项目背景除夕夜,北方包饺子迎新年,南方年糕扑鼻香。为此,山西省阳泉市某中学地理社团开展了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
任务一实地调查
小组成员来到超市,超市食品琳琅满目,同学们根据调查结果绘制了一幅“中国吃货地图”。
(1)依据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位置,将以上美食分类。
美食 区域
过桥米线、火锅、大闸蟹 ①
大盘鸡、烤全羊 ②
酥油茶、粑 ③
小鸡炖蘑菇、烤鸭、刀削面 ④
任务二分析探究
为了探究中国美食丰富的原因,同学们找来了一幅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2)说出我国气候类型的特点。
(3)同学们发现南方地区食材丰富,美食众多。请从地理角度解释南方地区食材丰富的原因。
任务三成果展示
土豆原产于南美洲,广泛分布于乌克兰、印度等150多个国家。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土豆生产国、消费国。
(4)请列举两例以土豆为食材的美食。
8.(2024·山西晋中·二模)【探究发现】
探究主题:南亚的农业与工业
资料一:南亚农业生产和农作物分布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小麦、水稻、棉花、花生和黄麻等的产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资料二:纺织业是印度第一大工业部门。印度政府采取措施支持纺织业技术升级改造,增强出口竞争力。
资料三:南亚风向、降水量和国家分布示意图、南亚农作物分布示意图。
资料卡
小麦喜温凉气候,比较耐旱。水稻喜温喜湿,生长期间需要有充足的水分供给。
探究思考:
(1)说出图中季风的主要风向,并简述其对农业带来的影响。
(2)结合资料卡和图中信息,判读小麦、水稻的分布区,将其图例补充到图中对应的方格内。
(3)孟买是印度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简要分析其发展的有利条件。
(4)中国和南亚国家互为友好邻邦和发展伙伴,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列举一个与我国相邻的南亚国家,说出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南南合作/南北对话)。
9.(2025·黑龙江大庆·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社会调查】:调查主题:旅游“火”起来
调查背景:某中学地理社团为探究家乡文旅产业发展,以“旅游‘火’起来”为主题开展了调查实践活动。
调查任务:
任务一:探究“流量密码”
2023年,淄博和哈尔滨凭借独特的旅游形象,先后“爆火出圈”,实现了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的剧增。同学们寻找了身边假期前往两地出游的游客,进行了调查。
(1)结合两地旅游特色(烧烤、冰雪),分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完成表1。
表1淄博和哈尔滨旅游调查汇总表
城市名称 淄博 哈尔滨
调查照片
旅游特色 山东淄博凭借当地特色,烧烤火遍全国,所谓“小饼烤炉加蘸料,灵魂烧烤三件套”,淄博烧烤吃起来可谓仪式感满满。 哈尔滨依托天然优势,冰雪旅游誉满华夏,“冰雕雪塑映华灯,寒地风情醉人心”,哈尔滨冰雪之旅体验起来真乃梦幻感十足。
自然环境对旅游业的影响 淄博所处的温度带是Ⅰ ,作物熟制是Ⅱ ,面饼食材得益于Ⅲ (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广。当地煤炭资源丰富,实现小烤炉独立。 哈尔滨纬度Ⅳ ,气温低,积雪期Ⅴ ,有利于冰雪的产生和储存,适合开展冰雪项目。
任务二:打造“旅游名片”
(2)不论是“进淄赶烤”还是“滨至如归”,两座城市都抓住了网络爆火的机会。如果这泼天的富贵轮到了你的家乡,请你为家乡设计一句凸显特色的宣传语。
10.(2025·山东枣庄·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水稻喜温喜湿,生长期需水量一般在700—1200毫米。目前世界稻谷产量集中于亚洲,加之亚洲居民喜食稻米,故常称水稻为“亚洲的粮食”。
材料二图1为中亚部分地理事物分布图,图2为阿姆河上游某水文站数据图,图3为“亚洲河流及水稻主产区分布图”。
探究主题一水稻生产与自然环境
(1)水稻主要种植区所属的亚洲分区是东亚、 、南亚。
(2)从气候特征上看,亚洲水稻主要种植区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
探究主题二自然要素间的关系及影响
(3)据图3说出亚洲的地势特征,并说出你的推断理由。
(4)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请从纬度、地形、面积等任选两个方面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探究主题三中亚自然环境
(5)从纬度和海陆两方面描述中亚的地理位置。
(6)结合资料及中亚气候特点,推断夏季阿姆河河流径流补给的主要方式,并说出推断理由。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专题05 主题探究类
题型解读|模板构建|真题试炼
命题特点 技巧解读 真题示例
探究主题类题目往往与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紧密相连,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类题目通常具有一定情境性和实践性。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能够从题干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1)仔细阅读图文材料,准确获取答题所需要的信息 (2)细审题干,明确“问什么”,即要明确要描述什么,即描述的方向;同时在描述时应将地理问题和地理原理相对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3)回答问题时,应全面,注意回答的角度和层次是否完整 (4)回答问题时,力争做到答案的专业向,关键词不能丢而且要准确,尽量使用地理术语 (2024·山东青岛·T31)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是黄河流域劳动人民长期观察当地天文、气候、物候现象与农事活动关系的经验总结。某校地理小组开展了“二十四节气与农事”的主题学习活动,制作了画册。根据画册的部分内容(下图),完成学习任务。 (2024·江苏宿迁·T42) 探究主题水稻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024·山西·T18) 研学主题:游三晋·画家乡——感受山西生态环境美如画
课标指引 主题探究类试题具有生活性、时代性、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等特点。通常由多个次主题构成,完成一个主主题探究,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能力。这一设题形式符合中学生探究问题的思维规律,从设题形式和立意上侧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
命题预测 主题探究类题目常出现在综合题,用主题探究的形式延伸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能力。
答|题|技|巧
第一步: 理解题目背景 地理主题探究类题目往往基于真实的地理现象或实际问题,因此理解题目背景至关重要。在解题前,应仔细阅读题目,弄清所探究主题的地理现象或问题的发生地、发生时间、涉及的地理要素等基本情况,为后续分析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步: 收集分析相关材料 在理解题目背景后,应进一步明确题目要求探究的地理问题或现象,以及预期达到的结论或解决方案。明确的目标有助于对后续资料的收集和分析。针对题目所涉及的地理现象或问题,应收集相关的地理资料。资料可以来源于课本、地图、网络、实地调查等多种途径。在收集资料时,应注意资料的准确性、权威性和时效性,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第二步: 分析地理要素 在收集到相关资料后,应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分析过程中,应关注地理现象或问题所涉及的各种地理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人口分布等。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综合分析,可以揭示地理现象或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第四步: 得出合理结论 在完成资料收集、分析和运用地理方法后,应得出合理的结论。结论应基于充分的证据和分析,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同时,结论也应与题目背景和目标相呼应,满足题目的要求。
1.(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是黄河流域劳动人民长期观察当地天文、气候、物候现象与农事活动关系的经验总结。某校地理小组开展了“二十四节气与农事”的主题学习活动,制作了画册。根据画册的部分内容(下图),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一】探究二十四节气的内涵
中国传统上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始点,划分出春、夏、秋、冬四季。依据二十四节气歌,说出中国的传统春季包含的节气。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表征 节气名称中含有“春”“夏”“秋”“冬”的属于季节类;含有“寒”“暑”“雨”“雪”“霜”“露”的属于气候类;反映植物生长、动物活动的属于物候类。 类别 节气名称
季节类
气候类
物候类
依据材料,将二十四节气归类,完成下表内容。(各写出两个)
(3)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和“吃过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的说法。说出该说法反映的地理现象。
【任务二】探究二十四节气的农事谚语
冬小麦播种期农事谚语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河北 秋分早,霜降迟,只有寒露正当时 ——山东 寒露到霜降,种麦日夜忙 ——安徽 清明农事谚语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东北地区 春分早,谷雨迟,清明种棉正当时 ——华北地区 清明清,担秧插地坪 ——华南地区
二十四节气逐渐扩展到全国应用时,同一农事活动在不同地区进行的节气不同,同一节气在不同地区的农事活动也不同。
(4)依据农事谚语,判断山东、安徽、河北三省的冬小麦播种期由早到晚的顺序是 。清明节气,我国东北地区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冬小麦/春小麦)。
【任务三】依据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事活动
(5)青岛某学校开辟了班级劳动试验田,欲依据山东农事谚语,计划2025年部分劳动内容。请献计献策,把以下劳动内容的字母代码填入下表中的相应位置。
A.收白菜;B.种瓜点豆;C.收获白薯;D.收获冬小麦
山东农事谚语 麦到芒种,谷到秋,过了霜降刨白薯 立夏前后,种瓜点豆 立冬收萝卜,小雪收白菜 立冬收葱,不收则空 节气 劳动内容
立夏
芒种
霜降
立冬 收获萝卜、大葱
小雪
【答案】(1)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
(2)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小寒、大寒、小暑、大暑、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 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处暑。
(3)昼夜长短的变化
(4) 河北、山东、安徽 春小麦
(5) B D C A
【详解】(1)读材料可知,中国传统上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始点,划分出春、夏、秋、冬四季。依据二十四节气歌及二十四节气图,中国的传统春季包含的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
(2)依据材料,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表征节气名称中含有“春”“夏”“秋”“冬”的属于季节类;含有“寒”“暑”“雨”“雪”“霜”“露”的属于气候类;反映植物生长、动物活动的属于物候类。故季节类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些节气名称中明确含有“春”、“夏”、“秋”、“冬”字样,分别代表了一年中的四季更替。气候类有:小寒、大寒、小暑、大暑、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这些节气名称中含有“寒”、“暑”、“雨”、“露”、“霜”、“雪”等字样,反映了不同的气候特征和变化。物候类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处暑。这些节气名称虽不直接含有气候或季节的字眼,但它们反映了自然界中生物的生长、活动和变化。例如,“惊蛰”标志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清明”时节,气温升高,雨水增多,正是植物生长和春耕的好时节;“小满”意味着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芒种”则反映了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是农作物种植与收获的重要时期;“处暑”则表示暑热之气至此而止,气温开始逐渐下降,秋凉即将到来,自然界的生物也开始进入收获或准备过冬的阶段。
(3)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和“吃过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的说法。该说法反映的是由于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由于地轴倾斜,导致不同季节日照时间的变化。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夏至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就有了“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冬至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就有了“吃过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的说法。
(4)读冬小麦播种期农事谚语可知: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河北;秋分早,霜降迟,只有寒露正当时——山东;寒露到霜降,种麦日夜忙——安徽。河北秋风种冬小麦、山东寒露种冬小麦、安徽寒露到霜降种冬小麦。故山东、安徽、河北三省的冬小麦播种期由早到晚的顺序是:河北、山东、安徽。我国东北地区由于纬度高,气温低,热量不足,冬季寒冷,积雪覆盖时间长,主要种植春小麦。
(5)读山东农事谚语麦到芒种,谷到秋,过了霜降刨白薯立夏前后,种瓜点豆立冬收萝卜,小雪收白菜立冬收葱,不收则空可知,立夏前后,B种瓜点豆;麦到芒种,芒种D收获冬小麦;过了霜降刨白薯,霜降C收获白薯;小雪A收白菜。
2.(2024·江苏宿迁·中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水稻喜温喜湿,生长期需水量一般在700—1200毫米。目前世界稻谷产量集中于亚洲,加之亚洲居民喜食稻米,故常称水稻为“亚洲的粮食”。
材料二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为核心的科研团队所培育的“超级杂交稻”,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2020年成功实现双季稻亩产1500千克的攻关目标。
材料三图左为“亚洲水稻主产区分布图及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图右为“1949—2019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变化统计图”。
探究主题一水稻生产与自然环境
(1)水稻主要种植区所属的亚洲分区是东亚、东南亚、 。
(2)从气候看,亚洲水稻主要种植区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
探究主题二水稻增产与科学技术
(3)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水稻增产中的作用。
探究主题三粮食安全与粮食消费
(4)1949年以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总体呈 趋势。为了确保粮食安全,我国应大力保护耕地。
(5)在粮食消费过程中,为避免餐桌上的浪费,作为中学生,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答案】(1)南亚
(2)雨热同期
(3)培育新品种,提高粮食单产;修建温室大棚,调节温度、湿度;采用无土栽培;采用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
(4)下降
(5)合理用餐;剩余菜肴要打包;实施“光盘”行动等。
【详解】(1)读图可知,水稻主要种植区所属的亚洲分区是东亚、东南亚、南亚,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适合水稻的生长。
(2)从气候看,亚洲水稻主要位于热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两大气候分布区,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的特点适合水稻的生长,因此,亚洲水稻主要种植区具有的共同特征是雨热同期。
(3)提高粮食产量依靠科学技术,可以培育新品种,提高粮食单产;修建温室大棚,调节温度、湿度;采用无土栽培,减轻对土地资源的依赖;采用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4)读图可知,1949年以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为了确保粮食安全,我国应大力保护耕地,我国制定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5)我们在粮食消费中存在着浪费现象,为避免餐桌上浪费,作为中学生可以合理用餐;剩余菜肴要打包;实施“光盘”行动等。
3.(2024·山西·中考真题)【地理研学】
研学主题:游三晋·画家乡——感受山西生态环境美如画
研学背景:路遍锦绣山河,弘扬三晋文化。某学校开展了以“游三晋·画家乡——感受山西生态环境美如画”为主题的研学活动。
研学资料:
资料一 走进表里山河山西自古就有“表里山河”之称,外有大河、内有高山。西部,黄河自北而南奔腾而下;东部,八百里太行,自然风光雄奇壮丽。北宋时期杰出的科学家沈括在游历太行山后指出:“此乃昔日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
资料二 体会三晋文化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山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和纪念地。
资料三 感受生态之美近年来,山西坚定向绿而行,加快打造美丽山西的步伐,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幸福感显著增强。
资料四 阅读示意图山西省部分研学地点(包括旅游景点和红色景点)示意图。
研学思考:
(1)“山西”意为大山之西,古称“河东”。写出其中“山”、“河”的名称。
(2)指出材料中“此乃昔日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描述的地理现象。
(3)请你从图中推荐一处研学地点,并说明推荐理由。
(4)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请列举两条保护家乡生态环境的具体做法。
【答案】(1)“山”:太行山;“河”:黄河。
(2)此地曾经是海洋,现在是陆地;地球表面形态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地壳运动引起的海陆变迁等。
(3)推荐:鹤雀楼,理由: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千古名篇《登鹤雀楼》就出自这里等。推荐:长城,理由: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万里长城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山西省北部的长城属于万里长城的一部分等。
(4)个人具体做法: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提高环保意识;加大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不乱扔垃圾;垃圾分类投放;节约用电;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纸杯等。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无纸化办公;植树造林;保持水土;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发展;合理开采矿产资源;开发新能源;保护水源等。
【详解】(1)“山”是太行山;太行山是我国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河”:是黄河,使中国的母亲河。
(2)“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描述的是太行山曾是海洋,现在却成为高山,是陆地。距离海洋千里之远,地球表面形态是不断运动变化的;造成这种现象是地壳的运动和海平面升降引起的海陆变迁等。
(3)推荐鹤雀楼。理由:鹤雀楼位于山西省运城市;鹤雀楼是国内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恢复的唐代建筑;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千古名篇《登鹤雀楼》就出自这里等。推荐长城,理由: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万里长城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山西省北部的长城属于万里长城的一部分,承载着太多山西的历史信息和社会人文信息等。
(4)保护家乡生态环境的具体做法:个人具体做法:绿色出行;倡导低碳生活;提高环保意识;加大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不乱扔垃圾;垃圾分类投放;节约用电;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纸杯,少用塑料袋等。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无纸化办公;植树造林;保持水土;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发展;合理开采矿产资源;开发新能源;保护水源等;加强自然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践行生态环境友好行为等。
4.(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为了认识农业的重要性,小明以欧洲西部为例探究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根据资料完成探究问题。
区域整体探究:
(1)根据欧洲西部自然环境差异,左图中①②③三地主要发展的农业部门是( )(单项选择)
A.①畜牧业②种植业③林业 B.①种植业②林业③畜牧业
C.①种植业②畜牧业③林业 D.①林业②畜牧业③种植业
国家案例探究:具体到某个国家,农业发展情况是怎样的呢,小明以法国为例进一步探究。
(2)小明知道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大部分地区以畜牧业为主。但是他发现,巴黎盆地主要发展的却是种植业。请说出巴黎盆地发展种植业的优势自然条件。(说出2点)
(3)小明认为A地以畜牧业为主,不仅与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关,还与地形有关。请从地形角度说明A地发展畜牧业的原因。
拓展应用:根据前面的探究方法,小明对新疆的农业分布与发展进行了探究。
(4)新疆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区。据图推测新疆畜牧业分布的主要地形类型。
2023年9月,新疆“海鲜”迎来大丰收登上热搜。科研人员在盐碱水里添加特定的微量元素和益生菌,调配出适合不同海鲜生长的“人工海水”。经科学家们不懈的努力和政府对盐碱地养殖产业的推动,新疆已成功实现“海鲜陆养”,产品畅销国内外。
(5)根据资料说出新疆发展“海鲜陆养”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各说出1条)
感悟提升:
(6)通过探究,小明得出以下结论。结合你的认知,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单项选择)
①农业发展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②自然环境对现代农业的影响相对增强③区域学习时既要关注整体特征,又要关注内部差异④区域学习时可以将不同区域进行对比研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1)D
(2)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光照条件相对较好
(3)A地地形为高原,有大面积的草地
(4)山地
(5)自然条件:盐碱地广布、污染少;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支撑,政府扶持
(6)D
【详解】(1)据图和所学知识分析可知,①地位于欧洲西部的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该半岛地形以山地为主,适合发展林业;②地位于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适合发展畜牧业;③地位于波德平原,地形平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据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巴黎盆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塞纳河流经,灌溉水源充足,同时降水相对较少,光照较为充足,故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3)据图和所学知识可知,A地为法国的中央高原,该高原海拔较高,有大面积的草地,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放牧空间。
(4)据图和所学知识可知,新疆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区,其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天山、阿尔泰山山地,故新疆畜牧业分布的主要地形类型是山地。
(5)据材料分析可知,新疆发展“海鲜陆养”的自然条件:新疆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盐碱地广布,为“海鲜陆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新疆地广人稀,大部分区域远离城市,污染少,为海鲜提供了纯净的生长环境。新疆发展“海鲜陆养”的社会经济条件:科研人员调配出适合不同海鲜生长的“人工海水”说明有技术支撑;政府对盐碱地养殖产业的推动说明有政府政策的扶持。
(6)农业发展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区域学习时既要关注整体特征,又要关注内部差异;区域学习时可以将不同区域进行对比研究,①③④正确;随着科技的发展,自然环境对现代农业的影响相对减弱,②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2024·宁夏石嘴山·二模)【须行万里路】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通过两年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地理学科分析问题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请结合所学,完成本次新疆西藏暑期研学之旅。
【研学前准备】
(1)比较差异,总结特征:
A地 B地
地形类型 盆地 ① 为主,冰川广布
气候类型 ② 高山高原气候
(2)学以致用,指导生活:根据自然环境差异,选择研学途中必带的生活用品,并阐明理由。
【研学中探究】
主题一:交通旅行之思
(3)乘火车从吐鲁番出发,沿南疆铁路向喀什方向行进,透过右侧车窗看到高大的 山脉。高山冰雪融水汇入塔里木河,一座座油井在沙漠中连片开采,天然气资源通过 运输方式运往祖国的东部沿海。
(4)经格尔木转入青藏铁路线、发现和若铁路和青藏铁路都有“以桥代路”的现象。对这种施工方式分析正确的是:和若铁路____﹔青藏铁路____。(填写母)
A.气候寒冷,冰层厚,防风雪覆盖 B.气候高寒,防冻土,方使野生动物迁徙
C.气候干旱,沙漠广布,防风沙掩埋 D.气候湿热,雨林茂密,防洪水淹没
主题二:农牧饮食之异
(5)研学的饮食与我们家乡有很大的差异,研学途中,我们看到A地所在省区 (省份简称)的棉田和粮田大都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上,看见B地所在地区有连绵的雪山冰川、高原冻土,B地农业部门以 为主。
【研学后反思】
本次研学旅行,我们看到了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感受到独特地域的风土人情,见证了祖国丰富的资源和跨地域协同发展的伟大工程。
【答案】(1) 高原 温带大陆性气候
(2)A地:防晒霜、墨镜、矿泉水等,因为该地气候干旱,光照强烈。 B地:防晒霜、遮阳帽、太阳镜、防晒衣(夏天用)、保暖衣物、氧气袋等,因为该地海拔高,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
(3) 天山 管道
(4) C B
(5) 新 畜牧业
【详解】(1)读图可知,B地为青藏高原,地形以高原为主。A地为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2)A地,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光照强烈,故须携带防晒霜、墨镜、矿泉水等。B地,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烈,需带防晒霜、遮阳帽、太阳镜、防晒衣等;昼夜温差大,早晚气温较低,携带保暖衣物;如果有高原反应,需要带氧气袋等。
(3)读图可知,乘火车从吐鲁番出发,沿南疆铁路向喀什方向行进,右侧山脉为天山山脉。天山冰雪融水汇入塔里木河。新疆油气资源通过管道运输运往祖国的东部沿海。
(4)和田到若羌的铁路线途经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沙漠广布,为了防风沙掩埋,竖起了一座座铁路高桥,故选C。青藏铁路则途经世界屋脊,海拔高,气候高寒,为了避免经过冻土带,方便野生动物迁徙,故竖起了铁路高桥,故选B。
(5)A地所在省区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因为缺水,故棉田和粮田大都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上;B为西藏地区,连绵的雪山冰川、高原冻土,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因为高寒,农作物主要种植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
6.(2024·湖南怀化·模拟预测)【项目式学习】
项目主题:登苏宝顶,学等高线
项目背景:2023年9月7日,怀化某中学地理社团开展苏宝顶研学之旅。
任务一:收集信息
苏宝顶为雪峰山自然保护区的主峰,名副其实的“雪峰之巅”,海拔1934米。左上图为学生收集的出发时鹤城区的天气信息。
(1)出发时,鹤城区与苏宝顶相比,气温较低的是 。
任务二:分析探究
(2)研学队伍中途在甲地休整,此时,与山顶的高差最大不超过 米。
露营地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选择地势稍高的缓坡或较平坦的鞍部;避开陡坡或陡崖,以防崩塌、落石;避开山顶、河谷、河边,以防大风或突降暴雨造成的灾害。
(3)依照该原则,此次研学最合适的露营地为 处(填数字代号)。沿路观察到有集镇、村庄等乡村聚落,最有可能在 处(填数字代号)。
任务三:成果展示
一般来说,风速越大、风向越稳定,风力发电效益就越好;障碍物遮挡较多的区域,可能会降低风速和风向的稳定性,导致风能资源利用减少,而无遮挡物的区域更利于风能资源的充分利用。
(4)此次研学,学生观察到苏宝顶有很多风力发电机组,通过学生绘制的苏宝顶等高线地形图,观察风力发电机的安装地点大多处于山顶和 (山体部位),请说明这样布局的原因: 。
【答案】(1)苏宝顶
(2)584
(3) ③ ④
(4) 山脊 遮挡少;风速大
【详解】(1)读图分析,鹤城区海拔是250米,苏宝顶海拔是1934米,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出发时,鹤城区与苏宝顶相比,气温较低的是苏宝顶。
(2)读图分析,图中等高距是50米,甲地海拔是1350—1400米,山顶海拔是1934米,研学队伍中途在甲地休整,此时,与山顶的高差是534—584米,与山顶的高差最大不超过584米。
(3)根据材料露营地选择原则可知,①地等高线闭合,中部高,四周低,是山顶;②地等高线密集,坡度陡;③地等高线稀疏,坡度缓,且位于山脊处;④地等高线向高出凸出,是山谷,有河流发育;此次研学最合适的露营地为③地;沿路观察到有集镇、村庄等乡村聚落,最有可能在④地,地势较低,水源充足。
(4)读图分析,风力发电机的安装地点大多处于山顶和等高线向低处凸出的山脊处,这样布局的原因是山顶和山脊处遮挡少,风速大,风力发电效益好。
7.(2024·山西朔州·模拟预测)【项目化学习】
项目主题舌尖上的中国
项目背景除夕夜,北方包饺子迎新年,南方年糕扑鼻香。为此,山西省阳泉市某中学地理社团开展了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
任务一实地调查
小组成员来到超市,超市食品琳琅满目,同学们根据调查结果绘制了一幅“中国吃货地图”。
(1)依据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位置,将以上美食分类。
美食 区域
过桥米线、火锅、大闸蟹 ①
大盘鸡、烤全羊 ②
酥油茶、粑 ③
小鸡炖蘑菇、烤鸭、刀削面 ④
任务二分析探究
为了探究中国美食丰富的原因,同学们找来了一幅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2)说出我国气候类型的特点。
(3)同学们发现南方地区食材丰富,美食众多。请从地理角度解释南方地区食材丰富的原因。
任务三成果展示
土豆原产于南美洲,广泛分布于乌克兰、印度等150多个国家。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土豆生产国、消费国。
(4)请列举两例以土豆为食材的美食。
【答案】(1)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北方地区
(2)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3)气候湿热,雨热同期;地形复杂多样;河湖众多,水源充足。
(4)薯片、薯条、酸辣土豆丝等。(任答两例即可)
【详解】(1)从图示来看,过桥米线(云南)、火锅(四川、重庆)、大闸蟹(江苏阳澄湖)这三种美食均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横断山脉以东,即分布在南方地区;小鸡炖蘑菇(东北)、烤鸭(北京)这二种美食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即分布在北方地区;大盘鸡(新疆)、烤全羊(内蒙古)这二种美食分布在西北地区;酥油茶、糌粑(西藏自治区)分布在青藏地区。
(2)我国气候共有五种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复杂多样;其中季风气候就有三种类型,且分布范围广,故季风气候显著。
(3)南方地区位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因此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气候湿润且温度较高。这种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尤其是水稻和各种水果蔬菜。雨热同期使得农作物可以在最适宜的条件下生长,生物多样性丰富,能够种植出品种多样的食材。南方地区地形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等多种地形类型,这样的地形多样性不仅为各类作物提供了不同的生态环境,还有助于培育出地域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例如,山地适合茶叶和柑橘类水果的生长,而平原则更适合水稻和其他粮食作物的种植。南方地区河流众多,湖泊面积广泛,这为该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水资源的充足不仅保障了农业灌溉需要,也使得水产养殖成为可能。因此,南方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陆地农产品,还有多样的水产资源,如鱼类、虾蟹等。
(4)薯条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快餐食品,它是通过将土豆切成长条状,然后油炸至外酥内软而制成。薯条的普及不仅在西方国家非常受欢迎,也在全球范围内广受喜爱。 酸辣土豆丝: 酸辣土豆丝是一道典型的中国菜,制作这道菜需要将土豆切成细丝,快速翻炒,最后加入醋、辣椒等调味料以达到酸辣口味。
8.(2024·山西晋中·二模)【探究发现】
探究主题:南亚的农业与工业
资料一:南亚农业生产和农作物分布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小麦、水稻、棉花、花生和黄麻等的产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资料二:纺织业是印度第一大工业部门。印度政府采取措施支持纺织业技术升级改造,增强出口竞争力。
资料三:南亚风向、降水量和国家分布示意图、南亚农作物分布示意图。
资料卡
小麦喜温凉气候,比较耐旱。水稻喜温喜湿,生长期间需要有充足的水分供给。
探究思考:
(1)说出图中季风的主要风向,并简述其对农业带来的影响。
(2)结合资料卡和图中信息,判读小麦、水稻的分布区,将其图例补充到图中对应的方格内。
(3)孟买是印度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简要分析其发展的有利条件。
(4)中国和南亚国家互为友好邻邦和发展伙伴,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列举一个与我国相邻的南亚国家,说出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南南合作/南北对话)。
【答案】(1)西南风;西南风带来了丰沛雨水,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或 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由于西南风进退时间和强弱程度不一,容易发生 旱涝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2)小麦;水稻
(3)靠近棉花产地,原料丰富;位于沿海地区,交通便利;政府政策的支持;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等。
(4)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南南合作。
【详解】(1)读图可知,图中的季风主要风向是西南风;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明显的旱雨两季;西南季风不稳定,如果来的早,退的晚,风力强,容易形成洪灾;如果来的晚,退的早,风力弱,容易形成旱灾。因为西南季风的不稳定,所以导致水旱灾害频繁。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度的粮食作物分为水稻和小麦。水稻主要分布在恒河中下游平原和东西部沿海地区,小麦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的西北部和恒河上游地区。
(3)孟买是印度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其发展的有利条件:靠近棉花产地,原料丰富;位于沿海地区,交通便利;政府政策的支持;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等。
(4)南亚有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地区,一共有七个国家加一个地区。其中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与我国相邻的南亚国家有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和不丹,这些国家都是属于发展中国家,与我们国家的合作关系属于南南合作。
9.(2025·黑龙江大庆·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社会调查】:调查主题:旅游“火”起来
调查背景:某中学地理社团为探究家乡文旅产业发展,以“旅游‘火’起来”为主题开展了调查实践活动。
调查任务:
任务一:探究“流量密码”
2023年,淄博和哈尔滨凭借独特的旅游形象,先后“爆火出圈”,实现了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的剧增。同学们寻找了身边假期前往两地出游的游客,进行了调查。
(1)结合两地旅游特色(烧烤、冰雪),分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完成表1。
表1淄博和哈尔滨旅游调查汇总表
城市名称 淄博 哈尔滨
调查照片
旅游特色 山东淄博凭借当地特色,烧烤火遍全国,所谓“小饼烤炉加蘸料,灵魂烧烤三件套”,淄博烧烤吃起来可谓仪式感满满。 哈尔滨依托天然优势,冰雪旅游誉满华夏,“冰雕雪塑映华灯,寒地风情醉人心”,哈尔滨冰雪之旅体验起来真乃梦幻感十足。
自然环境对旅游业的影响 淄博所处的温度带是Ⅰ ,作物熟制是Ⅱ ,面饼食材得益于Ⅲ (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广。当地煤炭资源丰富,实现小烤炉独立。 哈尔滨纬度Ⅳ ,气温低,积雪期Ⅴ ,有利于冰雪的产生和储存,适合开展冰雪项目。
任务二:打造“旅游名片”
(2)不论是“进淄赶烤”还是“滨至如归”,两座城市都抓住了网络爆火的机会。如果这泼天的富贵轮到了你的家乡,请你为家乡设计一句凸显特色的宣传语。
【答案】(1) 暖温带 一年两熟/两年三熟 小麦 较高 长
(2)“百湖之城,铁人之魂”、“油化之城,悠游众生,铁人精神,永传承;百湖之城,繁荣之声,三生石上,誓昌盛”、“游天然百湖之城,传绿色油城文化”、“草原油都,蒙古风情,湿地温泉,龙腾百湖,活力庆,幸福家园”、“铁人精神永驻,庆风采无数”等
【详解】(1)山东省淄博市位于北方地区,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作物熟制是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是小饼的制作食材;而哈尔滨位于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这里纬度较高,冬季漫长寒冷,雪期长,积雪厚,丰富的冰雪资源为发展冰雪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
(2)大庆是石油之城,百湖之城,铁人的故乡,所以“百湖之城,铁人之魂”让游客对大庆的自然景观和精神文化有了初步认识,“游天然百湖之城,传绿色油城文化”:鼓励游客游览大庆的天然湖泊,传播大庆绿色的石油文化,突出了城市旅游与文化传播的结合。“草原油都,蒙古风情,湿地温泉,龙腾百湖,活力庆,幸福家园”:描绘了大庆不仅有石油产业,还有草原风光、蒙古风情、湿地温泉等多样的旅游资源,展示出城市的活力与宜居。“铁人精神永驻,庆风采无数”:着重突出了铁人精神在大庆的永恒地位,以及城市丰富多彩的魅力和风采等。
10.(2025·山东枣庄·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水稻喜温喜湿,生长期需水量一般在700—1200毫米。目前世界稻谷产量集中于亚洲,加之亚洲居民喜食稻米,故常称水稻为“亚洲的粮食”。
材料二图1为中亚部分地理事物分布图,图2为阿姆河上游某水文站数据图,图3为“亚洲河流及水稻主产区分布图”。
探究主题一水稻生产与自然环境
(1)水稻主要种植区所属的亚洲分区是东亚、 、南亚。
(2)从气候特征上看,亚洲水稻主要种植区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
探究主题二自然要素间的关系及影响
(3)据图3说出亚洲的地势特征,并说出你的推断理由。
(4)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请从纬度、地形、面积等任选两个方面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探究主题三中亚自然环境
(5)从纬度和海陆两方面描述中亚的地理位置。
(6)结合资料及中亚气候特点,推断夏季阿姆河河流径流补给的主要方式,并说出推断理由。
【答案】(1)东南亚
(2)雨热同期
(3)亚洲地势是中间高,四周低。理由是河流呈放射状,由中部流向四周。
(4)亚洲跨寒、温、热三带,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差异大;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亚洲面积大,东西跨经度广,各地距海远近不同,气候差异大。
(5)纬度位置:位于中纬度,北温带。海陆位置:亚欧大陆的内部,远离海洋。
(6)夏季阿姆河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中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较少,因为夏季气温高,高山冰雪融化量大。
【详解】(1)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六个分区。从图3中水稻种植区图例的分布位置,水稻主要种植区所属的亚洲分区是东亚、东南亚、南亚。
(2)东亚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东南亚地区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南亚地区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这些气候类型在水稻生长季节都具有高温多雨的特点,即雨热同期。
(3)从图3可以看到,亚洲的许多河流,如长江、黄河、湄公河、印度河等,它们的流向都是由亚洲中部向四周奔流入海,呈现出放射状水系。因为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所以可以推断出亚洲的地势特征是中间高,四周低。
(4)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南北跨纬度约 92°,跨寒、温、热三带。南北跨纬度广,形成了寒带气候、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等多种气候类型 。亚洲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加剧了气候类型的多样性 。亚洲面积广大,东西跨经度160多度。广阔的地域使得各地距海远近不同,受海洋影响程度不同,沿海地区气候相对湿润;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气候差异大。
(5)从纬度上看,中亚大致位于 35°N - 55°N 之间,属于中纬度地区。由于该区域位于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所以处于北温带。从海陆位置来看,中亚深居亚欧大陆内部,周围远离海洋,没有直接的海岸线,这种海陆位置使得中亚地区气候干旱,大陆性特征明显。
(6)中亚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从图 2 阿姆河上游某水文站数据也可看出,全年降水量较少。阿姆河发源于高山地区,周围有高大山脉,夏季气温较高,山上的冰雪会大量融化,形成水流汇入阿姆河,为河流提供丰富的水源。而由于降水少,雨水补给相对较少,所以夏季阿姆河河流径流补给的主要方式是高山冰雪融水。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