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实验探究类
题型解读|模板构建|真题试炼
命题特点 技巧解读 真题示例
野外考察类题目往往与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紧密相连,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类题目通常具有一定情境性和实践性。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能够从题干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1)仔细阅读图文材料,准确获取答题所需要的信息 (2)细审题干,明确“问什么”,即要明确要描述什么,即描述的方向;同时在描述时应将地理问题和地理原理相对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3)回答问题时,应全面,注意回答的角度和层次是否完整 (4)回答问题时,力争做到答案的专业向,关键词不能丢而且要准确,尽量使用地理术语 (2024·青海·T18) 项目主题探究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2024·山东临沂·T29) 临沂市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开展学习活动,对影响种子繁育的因素进行探究 (2024·山东菏泽·T23) 某地理兴趣小组对延安的区域发展开展探究活动(2024·四川遂宁·T11) 某中学地理实践小组以“保护母亲河,高原换绿装”为主题对图中黄土高原某流域展开实地探究活动 (2024·山东泰安·T16) 泰安市某中学气象爱好者小组的同学们,为了解等温线的相关知识,在校内外进行了系列实践活动
课标指引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状况,是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体现。因此在中考中地理实践力成为出题的热点。
命题预测 实验探究类题目常出现在综合题,用相关的情境和实践分析延伸考查地区地理特征或对比两区域差异。
答|题|技|巧
第一步: 理解题目背景 地理实践探究类题目往往基于真实的地理现象或实际问题,因此理解题目背景至关重要。在解题前,应仔细阅读题目,弄清所探究的地理现象或问题的发生地、发生时间、涉及的地理要素等基本情况,为后续分析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步: 收集分析相关材料 在理解题目背景后,应进一步明确题目要求探究的地理问题或现象,以及预期达到的结论或解决方案。明确的目标有助于对后续资料的收集和分析。针对题目所涉及的地理现象或问题,应收集相关的地理资料。资料可以来源于课本、地图、网络、实地调查等多种途径。在收集资料时,应注意资料的准确性、权威性和时效性,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第三步: 分析地理要素 在收集到相关资料后,应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分析过程中,应关注地理现象或问题所涉及的各种地理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人口分布等。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综合分析,可以揭示地理现象或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第四步: 得出合理结论 在完成资料收集、分析和运用地理方法后,应得出合理的结论。结论应基于充分的证据和分析,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同时,结论也应与题目背景和目标相呼应,满足题目的要求。
1.(2024·青海·中考真题)【命运相连·守护家园】
项目主题探究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项目背景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全球面积最大、物种最丰富的热带雨林,每年能够释放全球百分之二十的氧气,被称为“地球之肺”。然而,近年来由于人们乱砍滥伐等不合理的开发,使热带雨林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针对此问题,某中学地理小组开展了项目式学习,探究如何合理地对亚马孙热带雨林进行开发与保护。
任务一收集资料
材料一巴西的热带雨林分布图(图1)和气候资料图(图2)。
材料二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示意图(图3)。
(1)读图1,说出巴西热带雨林的分布地区。
任务二分析探究
热带雨林不仅有着非常重要的生态作用,还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动植物王国”,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可为全球提供木材、药材、食品等。
(2)当地人为了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开发和利用热带雨林的方式有哪些?
每年随着南美洲进入旱季,热带雨林起火达到高峰期,容易引发火情,这也是导致巴西热带雨林面积缩小的原因之一。
(3)观察气候资料图(图2),推测亚马孙热带雨林易发生火灾的月份。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巴西大规模开发亚马孙地区,在热带雨林中修建公路、建设城镇……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4)根据材料二,分析破坏热带雨林可能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
任务三成果展示
据悉,热带雨林的面积已经比原来缩小了大约1/5,热带雨林的保护已迫在眉睫。为保护好热带雨林,守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近年来巴西政府已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世界其他各国也在积极行动中。
(5)请你为保护热带雨林提出一些建议。
2.(2024·山东临沂·中考真题)关注粮食安全,探源农业“芯片”。临沂市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开展学习活动,对影响种子繁育的因素进行探究。阅读图文材料,帮助该小组完成相关探究任务。
材料— 甘肃河西走廊有种子繁育“黄金走廊”之美誉,是我国最大的玉米、蔬菜、瓜类、花卉等对外制种基地。占全国种子出口量的75%,全国半数以上的玉米种子来自这里。
材料二 2024年3月17日,2024“中国种子大会”在海南三亚开幕。三亚崖州湾是我国南繁育种基地的核心区之一,被称为育种的“南繁硅谷”。
材料三 图1我国三大育种基地分布图,图2为河西走廊育种基地分布图,图3海南岛地形及育种基地分布图
探究任务
(1)描述河西走廊育种基地的分布特点。
(2)读图3可知,海南岛三个育种基地都分布于南部沿海平原地区。从气候角度解释这样分布的原因。
(3)分析河西走廊育种基地被称为育种“黄金走廊”的原因。
袁隆平院士利用遗传工程技术,选育出能在一定浓度盐碱地中生长的水稻品种。
近年来,随着海南自贸港优惠政策的实施,资金投入增多,吸引许多科研人员落户,南繁实现从单纯育种向种业全产业链的转变。
(4)结合以上材料,说出影响种子繁育的社会经济因素。(至少两个)
5月13日,新疆喀什市的1.3万亩“海水稻”进入插秧期。插秧地块属于重度盐碱土地,在这样的地方想要成功种植海水稻,需要有过硬的技术。“海水稻”具备生态修复功能,种植后能逐年降低土地的盐碱度。
(5)分析喀什成功种植海水稻的意义。
探究结论
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共同影响种子的繁育。种子强,粮食安。
拓展延伸
(6)有观点认为,河西走廊发展玉米制种业优势明显,应进一步扩大其生产规模。但也有人对此观点表示反对。请阐述你对上述观点的态度(支持或反对)并说明理由。
3.(2024·山东菏泽·中考真题)延安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平均海拔约1200米。某地理兴趣小组对延安的区域发展开展探究活动。左图为延安位置图,右图为延安1991~1997年年降水量的变化图,下表为延安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延安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据1971~2000年资料统计)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5.5 -1.8 4.5 12.2 17.6 21.4 23.1 21.6 16.3 10.0 2.0 -3.5
降水量(毫米) 3.0 5.0 17.6 26.3 41.7 67.7 112.1 117.5 68.0 35.0 13.5 3.2
探究一生态环境科学治理
(1)延安曾经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现在的延安实现了色调由“黄”到“绿”的转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请将下列结构图(下图)补充完整。
① ② ③
探究二因地制宜绿色发展
苹果喜光怕涝、喜温凉,适合在暖温带半湿润地区生长。在“绿色革命”中,延安率先开辟梯田台地种植“山地苹果”获得成功,并将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苹果种植、储存、销售等产业链条,推进苹果产业持续发展。如今的苹果园成了延安的“绿水青山”和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
(2)简述延安种植苹果的有利气候条件。
(3)结合右图,推测果农需重点关注的气象灾害。
(4)列举科学技术在延安苹果产业发展中的应用。
4.(2024·四川遂宁·中考真题)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随着人们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黄河水愈发清澈。某中学地理实践小组以“保护母亲河,高原换绿装”为主题对图中黄土高原某流域展开实地探究活动。读图完成探究的内容。
探究一:区域认知话环境
(1)图中河流干流自 向 流;
(2)从山体地形部位的角度看,地理实践小组的驻扎点位于 ,该驻扎点与水文检测点B的相对高度范围是 米。
探究二:新绿高原建生态
(3)在探究过程中,实践小组测得水文检测点A含沙量明显高于B点。请结合图中信息分析其原因: (任写两条);为促进当地生态环境建设,请你针对A点水土流失的问题提出一条有效的治理措施: 。
探究三:能源输送活经济
(4)实践小组还发现当地是者名的煤炭输出地。请你分析,与把煤通过铁路和公路运输出去相比,将煤转化成电力和煤气输送出去,具有哪些优势: 。
5.(2024·山东泰安·中考真题)泰安市某中学气象爱好者小组的同学们,为了解等温线的相关知识,在校内外进行了系列实践活动。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气温观测:为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2023年11月3日,地理老师组织气象爱好者小组利用学校地理园中的观测仪器记录了下列气温数据。
记录时间 8时 14时 20时 2时
气温数值(℃) 10 19 14 9
记录日期:____记录人:____
(1)气温观测仪器一般放置在离地面1.5米处的 箱中,根据上表中的观测数据计算出当天的平均气温是 ℃。后续气象爱好者小组利用气象自动记录仪记录的数据。
计算出了11月份每天的平均气温值,并由此计算出了学校所在地11月份的月平均气温。
等温线图绘制:2024年春节前夕,气象爱好者小组的同学们赴当地气象局开展研学活动,搜集到了当地某区域众多不同地点的7月平均气温数值,仿照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绘制成该地区7月等温线分布图(下图)。
(2)据图可以判断,该地区7月最高气温在 ℃以上,A处等温线呈封闭形态,表示这里是 中心。
等温线图运用:明确了等温线分布图的“来龙去脉”后,同学们又从网上搜集了许多地区的等温线分布图,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解读、分析、验证。
(3)读下图归纳澳大利亚大陆1月气温分布特点。
知识拓展:据世界气象组织常年对全球气温监测发现,全球气温不断上升。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部分指标见下表。
升高1.5℃ 升高2.0℃
植物消亡比例 8% 16%
北极水久冻土解冻面积 480万km2 660万km2
玉米减产幅度 3% 7%
(4)请从表中任选一个方面说出全球升温1.5℃到2.0℃的影响变化。 。
(5)你认为全球气温升高,将给南极地区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
以身践行:知识来源于实践,正确的知识能够指导实践、规范人类行为,做到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6)面对全球气候变暖,作为中学生可采取哪些实际行动来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专题01 实验探究类
题型解读|模板构建|真题试炼
命题特点 技巧解读 真题示例
野外考察类题目往往与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紧密相连,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类题目通常具有一定情境性和实践性。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能够从题干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1)仔细阅读图文材料,准确获取答题所需要的信息 (2)细审题干,明确“问什么”,即要明确要描述什么,即描述的方向;同时在描述时应将地理问题和地理原理相对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3)回答问题时,应全面,注意回答的角度和层次是否完整 (4)回答问题时,力争做到答案的专业向,关键词不能丢而且要准确,尽量使用地理术语 (2024·青海·T18) 项目主题探究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2024·山东临沂·T29) 临沂市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开展学习活动,对影响种子繁育的因素进行探究 (2024·山东菏泽·T23) 某地理兴趣小组对延安的区域发展开展探究活动(2024·四川遂宁·T11) 某中学地理实践小组以“保护母亲河,高原换绿装”为主题对图中黄土高原某流域展开实地探究活动 (2024·山东泰安·T16) 泰安市某中学气象爱好者小组的同学们,为了解等温线的相关知识,在校内外进行了系列实践活动
课标指引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状况,是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体现。因此在中考中地理实践力成为出题的热点。
命题预测 野外考察类题目常出现在综合题,用相关的情境和实践分析延伸考查地区地理特征或对比两区域差异。
答|题|技|巧
第一步: 理解题目背景 地理实践探究类题目往往基于真实的地理现象或实际问题,因此理解题目背景至关重要。在解题前,应仔细阅读题目,弄清所探究的地理现象或问题的发生地、发生时间、涉及的地理要素等基本情况,为后续分析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步: 收集分析相关材料 在理解题目背景后,应进一步明确题目要求探究的地理问题或现象,以及预期达到的结论或解决方案。明确的目标有助于对后续资料的收集和分析。针对题目所涉及的地理现象或问题,应收集相关的地理资料。资料可以来源于课本、地图、网络、实地调查等多种途径。在收集资料时,应注意资料的准确性、权威性和时效性,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第三步: 分析地理要素 在收集到相关资料后,应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分析过程中,应关注地理现象或问题所涉及的各种地理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人口分布等。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综合分析,可以揭示地理现象或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第四步: 得出合理结论 在完成资料收集、分析和运用地理方法后,应得出合理的结论。结论应基于充分的证据和分析,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同时,结论也应与题目背景和目标相呼应,满足题目的要求。
1.(2024·青海·中考真题)【命运相连·守护家园】
项目主题探究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项目背景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全球面积最大、物种最丰富的热带雨林,每年能够释放全球百分之二十的氧气,被称为“地球之肺”。然而,近年来由于人们乱砍滥伐等不合理的开发,使热带雨林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针对此问题,某中学地理小组开展了项目式学习,探究如何合理地对亚马孙热带雨林进行开发与保护。
任务一收集资料
材料一巴西的热带雨林分布图(图1)和气候资料图(图2)。
材料二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示意图(图3)。
(1)读图1,说出巴西热带雨林的分布地区。
任务二分析探究
热带雨林不仅有着非常重要的生态作用,还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动植物王国”,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可为全球提供木材、药材、食品等。
(2)当地人为了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开发和利用热带雨林的方式有哪些?
每年随着南美洲进入旱季,热带雨林起火达到高峰期,容易引发火情,这也是导致巴西热带雨林面积缩小的原因之一。
(3)观察气候资料图(图2),推测亚马孙热带雨林易发生火灾的月份。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巴西大规模开发亚马孙地区,在热带雨林中修建公路、建设城镇……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4)根据材料二,分析破坏热带雨林可能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
任务三成果展示
据悉,热带雨林的面积已经比原来缩小了大约1/5,热带雨林的保护已迫在眉睫。为保护好热带雨林,守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近年来巴西政府已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世界其他各国也在积极行动中。
(5)请你为保护热带雨林提出一些建议。
【答案】(1)亚马孙平原;亚马孙河流域:巴西北部(东北、西北)皆可
(2)砍伐雨林,得到更多木材;发展种植业、开垦农场等
(3)7月(6、7、8、9月皆可)
(4)全球变暖;水土流失;水污染加重;空气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海平面上升
(5)禁止乱砍滥伐:植树造林;加强对热带雨林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加强火灾监测;重视对盗伐森林行为的打击:宣传保护热带雨林的知识;节约用纸;少用一次性物品等。
【详解】(1)读图可知,巴西的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巴西北部的亚马孙平原。
(2)根据材料可知,热带雨林能够提供木材、药材、食物等,因此当地人开发和利用热带雨林的方式有砍伐树木,制成木材,种植农田、开垦牧场等;开发雨林中的药材。
(3)读图可知,巴西热带雨林全年高温多雨,其中6-9月降水比其他月份少,晴天多,因此6-9月易发生火灾。
(4)根据材料可知,热带雨林的作用有全球提供新鲜的空气;涵养水源;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调节全球气候;提供良好的生物生活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木材、植物果实以及其它副产品,因此其遭到破坏可能导致全球变暖;水土流失;水污染加重;空气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海平面上升等问题。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类对热带雨林不合理的开发行为有乱砍滥伐、过度采矿修路等,因此为了保护热带雨林可采取禁止乱砍滥伐:植树造林;加强对热带雨林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加强火灾监测;重视对盗伐森林行为的打击:宣传保护热带雨林的知识;节约用纸;少用一次性物品等措施。
2.(2024·山东临沂·中考真题)关注粮食安全,探源农业“芯片”。临沂市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开展学习活动,对影响种子繁育的因素进行探究。阅读图文材料,帮助该小组完成相关探究任务。
材料— 甘肃河西走廊有种子繁育“黄金走廊”之美誉,是我国最大的玉米、蔬菜、瓜类、花卉等对外制种基地。占全国种子出口量的75%,全国半数以上的玉米种子来自这里。
材料二 2024年3月17日,2024“中国种子大会”在海南三亚开幕。三亚崖州湾是我国南繁育种基地的核心区之一,被称为育种的“南繁硅谷”。
材料三 图1我国三大育种基地分布图,图2为河西走廊育种基地分布图,图3海南岛地形及育种基地分布图
探究任务
(1)描述河西走廊育种基地的分布特点。
(2)读图3可知,海南岛三个育种基地都分布于南部沿海平原地区。从气候角度解释这样分布的原因。
(3)分析河西走廊育种基地被称为育种“黄金走廊”的原因。
袁隆平院士利用遗传工程技术,选育出能在一定浓度盐碱地中生长的水稻品种。
近年来,随着海南自贸港优惠政策的实施,资金投入增多,吸引许多科研人员落户,南繁实现从单纯育种向种业全产业链的转变。
(4)结合以上材料,说出影响种子繁育的社会经济因素。(至少两个)
5月13日,新疆喀什市的1.3万亩“海水稻”进入插秧期。插秧地块属于重度盐碱土地,在这样的地方想要成功种植海水稻,需要有过硬的技术。“海水稻”具备生态修复功能,种植后能逐年降低土地的盐碱度。
(5)分析喀什成功种植海水稻的意义。
探究结论
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共同影响种子的繁育。种子强,粮食安。
拓展延伸
(6)有观点认为,河西走廊发展玉米制种业优势明显,应进一步扩大其生产规模。但也有人对此观点表示反对。请阐述你对上述观点的态度(支持或反对)并说明理由。
【答案】(1)分布多靠近山麓地带、河流沿岸和绿洲,这里水源充足。
(2)属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热量充足、水热条件优越等。
(3)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利于光合作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积累。
(4)农业科技的投入,培育新的品种;国家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全产业链发展等。
(5)使得荒漠可变良田,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同时可增加粮食产量。
(6)赞成。河西走廊发展制种业自然条件优势明显,扩大制种业生产规模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实现精准脱贫。 不赞成。河西走廊气候干旱,水源缺乏,大规模种植会加剧环境恶化,加剧水资源短缺,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和土地荒漠化。
【详解】(1)读图分析可知,河西走廊种子库的分布多靠近山麓地带、河流沿岸和绿洲,这里水源充足。
(2)海南岛三个育种基地都分布于南部沿海平原地区是因为:这里属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热量充足、水热条件优越等。
(3)河西走廊育种基地被称为育种“黄金走廊”的原因是:这里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利于光合作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积累。
(4)影响种子繁育的社会经济因素是:农业科技的投入,培育新的品种;国家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全产业链发展等。
(5)喀什成功种植海水稻的意义是:使得荒漠可变良田,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同时可增加粮食产量。
(6)赞成。河西走廊发展制种业自然条件优势明显,扩大制种业生产规模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实现精准脱贫。 不赞成。河西走廊气候干旱,水源缺乏,大规模种植会加剧环境恶化,加剧水资源短缺,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和土地荒漠化。
3.(2024·山东菏泽·中考真题)延安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平均海拔约1200米。某地理兴趣小组对延安的区域发展开展探究活动。左图为延安位置图,右图为延安1991~1997年年降水量的变化图,下表为延安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延安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据1971~2000年资料统计)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5.5 -1.8 4.5 12.2 17.6 21.4 23.1 21.6 16.3 10.0 2.0 -3.5
降水量(毫米) 3.0 5.0 17.6 26.3 41.7 67.7 112.1 117.5 68.0 35.0 13.5 3.2
探究一生态环境科学治理
(1)延安曾经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现在的延安实现了色调由“黄”到“绿”的转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请将下列结构图(下图)补充完整。
① ② ③
探究二因地制宜绿色发展
苹果喜光怕涝、喜温凉,适合在暖温带半湿润地区生长。在“绿色革命”中,延安率先开辟梯田台地种植“山地苹果”获得成功,并将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苹果种植、储存、销售等产业链条,推进苹果产业持续发展。如今的苹果园成了延安的“绿水青山”和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
(2)简述延安种植苹果的有利气候条件。
(3)结合右图,推测果农需重点关注的气象灾害。
(4)列举科学技术在延安苹果产业发展中的应用。
【答案】(1) 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水土流失 退耕还林、还草
(2)黄土高原海拔较高,气候温凉,生长周期长,利于有机质积累;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果实积累糖分等。
(3)低温冻害、 干旱、 霜冻、 大风和连阴雨等。
(4)①培育优良品种,提高水果的品质;②生产效率不断增加;③保证了苹果的品质;④增加了销售渠道,扩大了销量;
【详解】(1)读图可知,延安位于黄土高原上,这里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黄土结构疏松,且植被覆盖少,所以水土流失严重,变为了浊水光山,地表千沟万壑,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针对该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在治理措施上,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打坝淤地等工程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禁止滥垦乱伐,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水土流失问题得到缓解,使该区逐步向绿水青山转变。
(2)读材料并根据所学可知,苹果树喜凉喜光,延安海拔较高,气候温凉,符合苹果树生长习性;延安所在区域为温带季风气候,苹果生长期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苹果品质优良。延安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塬面宽阔,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有利于果树的生长。
(3)读图并根据所学可知,由于苹果喜光怕涝、喜温凉,适合在暖温带半湿润地区生长的习性。延安地区在冬季和春季可能会遇到低温冻害, 尤其是苹果等经济作物的花期和幼果期, 低温冻害会对作物造成严重损害;晚霜冻主要危害出苗期的大秋作物和开花座果期的经济林果, 对苹果等作物构成威胁;干旱是延安地区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 会对果树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大风天气会导致土壤肥土被刮走, 风速超过一定标准时, 也会对农业生产造成破坏;连续的阴雨天气过程会导致日照少, 空气湿度大, 影响果树的正常生长, 导致减产。
(4)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延安将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苹果种植、储存、销售等产业链条,推进苹果产业持续发展。科学技术在水果生产中发挥的作用是:科学的种植管理确保了苹果品种特性风味,保证了苹果的品质;通过生物技术,培育优良品种,提高水果的品质;商品化的处理工序,使生产效率不断增加;物流中利用数字技术、销售中网络联动等方式,增加了销售渠道,扩大了销量。
4.(2024·四川遂宁·中考真题)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随着人们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黄河水愈发清澈。某中学地理实践小组以“保护母亲河,高原换绿装”为主题对图中黄土高原某流域展开实地探究活动。读图完成探究的内容。
探究一:区域认知话环境
(1)图中河流干流自 向 流;
(2)从山体地形部位的角度看,地理实践小组的驻扎点位于 ,该驻扎点与水文检测点B的相对高度范围是 米。
探究二:新绿高原建生态
(3)在探究过程中,实践小组测得水文检测点A含沙量明显高于B点。请结合图中信息分析其原因: (任写两条);为促进当地生态环境建设,请你针对A点水土流失的问题提出一条有效的治理措施: 。
探究三:能源输送活经济
(4)实践小组还发现当地是者名的煤炭输出地。请你分析,与把煤通过铁路和公路运输出去相比,将煤转化成电力和煤气输送出去,具有哪些优势: 。
【答案】(1) 西北 东南
(2) 鞍部 50~150
(3) A地放养羊等,以畜牧业为主;B地种植苹果,发展林果业 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畜牧业等,减少陡坡耕地的开垦;在坡面种植草类植物,能有效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种植树木可以增加植被覆盖,减缓水流速度,减少土壤侵蚀。
(4)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减少运输成本等。
【详解】(1)图中有指向标,根据指向标判断方向,再由水往低处流可知,图中河流干流自西北向东南流。
(2)从山体地形部位的角度看,地理实践小组的驻扎点位于两山顶之间的相对开阔的鞍部,该驻扎点的海拔高度是1350~1400米,水文检测点B的海拔高度是1250~1300米,该驻扎点与水文检测点B的相对高度范围是50~150米。
(3)由图知,A地等高线较密集,以放养羊等,发展以畜牧业为主;B地种植苹果,发展林果业,故实践小组测得水文检测点A含沙量明显高于B点。针对A点水土流失的问题,有效的治理措施有: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恢复地表植被;合理放牧;陡坡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安排生产、生活;采取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等工程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4)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煤转化为电力和煤气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的转化效率,减少能源浪费。②降低运输成本:电力和煤气通过输电线路和管道输送,成本相对较低。相比之下,煤炭的铁路和公路运输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运输成本较高。③减少运输损耗:煤炭在运输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损耗,而转化为电力和煤气输送能有效减少这部分损失。④减轻环境污染:直接运输煤炭会在装卸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粉尘等污染物,而转化为电力和煤气后输送可以减少这些污染排放。⑤增强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电力和煤气的输送相对更加稳定和可靠,受天气、路况等因素影响较小。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为消费地提供更多形式的能源选择,促进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升级。⑦便于集中治理污染:在煤炭转化为电力和煤气的源头,可以集中进行污染治理,采用更高效的环保设备和措施,降低总体污染排放。⑧促进当地产业发展:煤转化为电力和煤气的过程中,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5.(2024·山东泰安·中考真题)泰安市某中学气象爱好者小组的同学们,为了解等温线的相关知识,在校内外进行了系列实践活动。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气温观测:为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2023年11月3日,地理老师组织气象爱好者小组利用学校地理园中的观测仪器记录了下列气温数据。
记录时间 8时 14时 20时 2时
气温数值(℃) 10 19 14 9
记录日期:____记录人:____
(1)气温观测仪器一般放置在离地面1.5米处的 箱中,根据上表中的观测数据计算出当天的平均气温是 ℃。后续气象爱好者小组利用气象自动记录仪记录的数据。
计算出了11月份每天的平均气温值,并由此计算出了学校所在地11月份的月平均气温。
等温线图绘制:2024年春节前夕,气象爱好者小组的同学们赴当地气象局开展研学活动,搜集到了当地某区域众多不同地点的7月平均气温数值,仿照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绘制成该地区7月等温线分布图(下图)。
(2)据图可以判断,该地区7月最高气温在 ℃以上,A处等温线呈封闭形态,表示这里是 中心。
等温线图运用:明确了等温线分布图的“来龙去脉”后,同学们又从网上搜集了许多地区的等温线分布图,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解读、分析、验证。
(3)读下图归纳澳大利亚大陆1月气温分布特点。
知识拓展:据世界气象组织常年对全球气温监测发现,全球气温不断上升。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部分指标见下表。
升高1.5℃ 升高2.0℃
植物消亡比例 8% 16%
北极水久冻土解冻面积 480万km2 660万km2
玉米减产幅度 3% 7%
(4)请从表中任选一个方面说出全球升温1.5℃到2.0℃的影响变化。 。
(5)你认为全球气温升高,将给南极地区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
以身践行:知识来源于实践,正确的知识能够指导实践、规范人类行为,做到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6)面对全球气候变暖,作为中学生可采取哪些实际行动来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
【答案】(1) 百叶 13
(2) 30 低温
(3)气温从中间向四周降低
(4)气温升高,导致植物消亡的比例大幅上升(由8%到16%),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量减少,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5)南极海上冰川融化越来越快,海平面升高;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冰川和冻土融化,海冰消失,对野生动物带来影响
(6)低碳出行、环保宣传
【详解】(1)读图可知,温观测仪器一般放置在离地面1.5米处的百叶箱中;当天的平均气温是(10+19+14+9)/4=13℃。
(2)读图可知,该地区7月最高气温在30℃以上,A处等温线呈封闭形态,气温比周围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
(3)读图可知,中部气温高,气温大于30℃,气温从中间向四周降低。
(4)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气温升高,导致植物消亡的比例大幅上升(由8%到16%),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量减少,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北极永久冻土解冻面积由480万k㎡增加到660万k㎡,解冻面积扩大,释放二氧化碳量增加,加剧气候变暖。
(5)全球气温升高,将给南极地区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有:南极海上冰川融化越来越快,海平面升高;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冰川和冻土融化,海冰消失,对野生动物带来影响;全球海平面上升,气流变化也将导致暴风雪、干旱等极端天气增多。
(6)全球气候变暖是二氧化碳等温室体大量排放造成的,作为一名中学生,应从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践行低碳环保理念,一方面做到绿色出行,例如距离近的尽量步行,距离远的骑行共享单车、乘坐公交车等;另一方面,应积极参与义务植树造林活动,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尽可能用节能灯代替普通灯泡,为节能减排做出自己的贡献。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